
多彩辽宁
- 2020辽宁非遗展示展演系列活动原标题:2020辽宁非遗展示展演系列活动突出参与性一次与众不同的文化体验活动 “春节非遗礼物”“传统特色美食”“年俗文化体验”“亲子互动嘉年华”“东北二人转专场展演”五大主题活动精彩连连。 由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化演艺集团(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主办,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2020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系列活动”近日在文馨苑上演。此次活动以“金鼠献瑞,迎春送福”和“欢乐元宵,幸福梦圆”为主题,为百姓奉上丰盛的节日文化大餐。 活动突出普及性参与性 走进文馨苑,红红的灯笼、红红的剪纸,到处洋溢着喜迎春节的气氛。 斑斓的刺绣、可爱的泥人、灵动的面塑……20余个非遗项目打造成的“传统年货一条街”,让你尽情挑选传统年货,定制属于自己的“春节礼物”。 跟非遗传承人一起剪窗花、印年画,体会儿时过年的乐趣,让传统年俗回归现代生活,收获与众不同的文化体验和年俗记忆。 市民王大爷告诉记者,他得到了春联、福字、窗花等新春礼物,还和大家一起“拼手气赢福气”抽奖,抽到了“非遗美食”——北镇猪蹄。 记者在现场看到,此次活动突出了普及性、参与性。非遗展示与展演相结合,展板与现场演示相结合,非遗传承人与观众互动交流,加深了大众对我省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的了解。展示区非遗项目丰富多彩,展演区好戏连台、喝彩不断。在文馨苑舞台上,京剧、评剧、辽西木偶戏、阜新东蒙短调民歌、抚顺地秧歌等非遗项目的国家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同台献艺,展现我省多姿多彩的传统艺术。老中青三代同台,淋漓尽致地诠释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的保护与传承状况。 满族刺绣吸引观众 满族刺绣传承人桮小丽表示,通过满族刺绣展示,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古老的刺绣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一上午的时间,前来观看她现场刺绣的观众络绎不绝。 6岁的刘载熙是第一次随父母前来参与非遗展示展演活动。小女孩第一次看到辽西木偶戏表演感到很新奇,她对雕工精细的木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演出结束后,演员向刘载熙介绍了如何操纵木偶进行表演。刘载熙说,她最喜欢的是木偶戏和捏糖人。很多少儿观众都是首次参与非遗展示展演活动,虽然兴趣点各不相同,但孩子们都兴奋地表示,以后还想参加这样的活动。也正是在寓教于乐的展示展演中,孩子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近距离的接触以及更深入的了解。 备受欢迎的“非遗公开课”,加强了观众的参与性。由国家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担当教师,向观众传授剪纸技艺。让传统年俗回归现代生活,主办方还推出了一系列年俗文化体验活动,比如剪窗花、印年画等。 韩月琴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庄河剪纸代表性传承人。此次韩月琴剪了一幅1米长、0.6米宽的“二鼠迎春图”。她对记者说,她用一个月时间剪出了这幅作品,以此来表达新春祝福。(记者杨竞王臻青)01/14
- 如梦如幻的冰雪世界1月9日拍摄的沈阳市棋盘山风景区内“梦幻盛京·冰雪世界”夜景(无人机照片)。 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棋盘山风景区内“梦幻盛京·冰雪世界”是沈阳目前规模最大的冰雪雕塑和冰灯展区,用122座冰雕、43座雪雕还原了沈阳众多古迹和地标性建筑,将沈阳的历史文化如梦如幻地呈现在广大市民和游客面前。新华社记者杨青摄 1月9日拍摄的沈阳市棋盘山风景区内“梦幻盛京·冰雪世界”夜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杨青摄 1月9日,游客在“梦幻盛京·冰雪世界”内游玩。新华社记者杨青摄 1月9日拍摄的沈阳市棋盘山风景区内“梦幻盛京·冰雪世界”夜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杨青摄 1月9日拍摄的沈阳市棋盘山风景区内“梦幻盛京·冰雪世界”夜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杨青摄 1月9日,游客在“梦幻盛京·冰雪世界”内游玩(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杨青摄01/13
- 辽宁让能源数据“说话”推动高效发展新华社沈阳1月8日电(记者汪伟、陈凡靖)近日,由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推动建设的东北能源大数据中心在沈阳成立。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石玉东向记者介绍,中心将以沈阳为中心,辐射东北地区,汇集能源行业数据,让数据开口说话,服务政府企业高效发展。 据了解,在东北能源大数据中心建设中,电力部门将充分利用自身电网覆盖和信息通信网络资源优势,积极发挥电力在能源汇聚、转换、消纳过程中的枢纽作用,打造数据广泛汇聚、资源融通共享、服务优质高效、技术安全可靠的“东北能源云”体系。 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科技互联网部主任胡博说,能源数据是企业生产过程中一定会产生的数据流,具有可靠性强、易于收集分析等特点,无论是对政府还是企业都有重大价值。以服务政府为例,通过分析数据流既可以指导政府如何规划电能替代工作,而且可以通过企业产生的能源数据流对企业生产经营的稳定性进行研判,进而开展能源征信等工作。 对于企业,系统完备的能源数据流可以为企业提供用能诊断、代运代维、能耗对标等服务,充分利用能源工业互联网,促进企业节能降耗,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现代化。01/10
- 沈阳大连盘锦争创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安全发展城市是今年我省的一项重要工作。1月8日,省安委会下发通知,对各市特别是作为我省首批推荐参加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的沈阳、大连、盘锦三市提出要求,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全面提高城市安全保障水平。 据介绍,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主要包括源头治理、风险防控、监督管理、保障能力和应急救援五方面内容。省安委会要求,沈阳、大连、盘锦要推动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强化人力、物力、财力等各项保障措施,协调解决创建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争取早日步入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行列。各市要对照《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评价细则(2019版)》及有关要求,找差距、补短板、强弱项,制定本地区推进城市安全发展具体措施。(记者刘佳)01/10
- 沈阳跻身“2020年冰雪旅游十强市”1月5日,2020中国冰雪旅游发展论坛举行。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在会上发布的《中国冰雪旅游发展报告(2020)》(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沈阳市入选“2020年冰雪旅游十强市”。 沈阳多项排名上榜前十 《报告》公布的排名中,沈阳在“2020年冰雪旅游10大人气传统目的地”“2020年冰雪旅游目的地单次旅游人均消费”“2020年冰雪旅游十大人气线路”“2020年冰雪旅游十强市”等调查中,沈阳均榜上有名,且位居前列。 在基于冰雪旅游资源丰度、城市品质旅游化指数、环境友好性指数和政府支持力度指数四个领域作为冰雪旅游城市竞争力评价体系的“2020冰雪旅游十强市”中,沈阳市以83.129分,位列第四名,与第三的张家口市仅相差0.123分。 在“2020冰雪旅游10大人气传统目的地”排名中,哈尔滨、海林依旧是人气最高的两个城市。但沈阳随着以嬉冰滑雪为代表的冰雪旅游项目不断成熟,加之气温常年保持在零下10度左右,是天然温暖的室外冰雪旅游胜地,更适宜南方人,也成功跻身人气榜的前列,位列第四名。 “城市品质旅游化指数”遥遥领先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0冰雪旅游十强市”四个评估领域的“城市品质旅游化指数”中,沈阳市以98.701分,位居榜首,比第二名哈尔滨市高出7.95分。 《报告》中指出,国际旅游发展实践证明,基础设施、商业环境和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当代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加上传统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共同构成城市旅游发展体系的解释框架。 2019年值得注意的一个变化是,以沈阳市为代表的城市位次不断前移或一些新进排名的城市,有的发展冰雪旅游的核心资源存在劣势,有的核心资源单一且城市基础设施也并不是特别发达,但它们也能沿着自己擅长的轨迹,逐渐优化。这种优化的要义就是,进入大尺度的冰雪旅游经济圈,通过距离优势、交通优势等,与拥有优质滑雪场等冰雪旅游核心资源的城市形成特色互补,为自己吸引更多潜在客源,并让他们愿意到访。 拿“白雪”换“白银” 2022年冬奥会越来越近,这也给了我国冰雪旅游带来史无前例的机遇,前往冰雪目的地旅游已经成为很多冬季游客的常规选择。经过多年孕育,沈阳棋盘山冰雪大世界、奥体冰雪嘉年华、五里河冰雪乐园等产品,已经被沈阳本地和外地来沈游客认可,成为远近闻名的冰雪旅游点位。 沈阳冰雪旅游“渐入佳境”,相关部门公布的数据可以看出。2016年12月至2017年3月,中国沈阳国际旅游节冬季游接待海内外游客1554.93万人次,同比增长18.95%;旅游活动收入24.0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68.87%。2017年12月至2018年3月,沈阳旅游接待客流量2832万人次,同比增长82.1%;旅游活动总和收入73.2亿元,同比增长204.87%。2018年12月至2019年3月,全市旅游接待客流量3842.875万人次,同比增长26.31%;旅游活动综合收入82.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25%。 “三亿人上冰雪”激发了公众参与冰雪活动的热情,这些数字意味着参与沈阳冰雪活动的人越来越多,沈阳的冰雪资源正在转化为“热经济”。 沈阳冰雪旅游品牌叫响 2019-2020中国沈阳国际文化旅游节冬季游如约而至,推出冰雪文化、冰雪体育、冰雪温泉、冰雪民俗、冰雪美食、冰雪商贸6大主题、120余项特色活动和主题产品。按照“东、西、南、北、中”冰雪架构,主辅双线有机结合,棋盘山冰雪大世界、浑南中央公园、2020盛京冰嬉节、沈北彩灯嬉雪节、铁西雪合战等重点冰雪产品,以及N个冰雪分体活动形成的遍地开花的冰雪旅游点位,正在吸引“百万市民上冰雪”。 今年冰雪娱乐项目种类和活动内容,堪称“史上最多最全”,一改以往大冰、大雪的方式,将科技元素与冰雪元素相融合,集现代激光秀、魔幻秀、灯光秀、网红打卡地等多元化现代符号、流行元素于一体,汇聚冰雕、雪雕、雪上、冰上各种娱乐,辽宁高山滑雪锦标赛、“盛京杯”高山滑雪邀请赛、全国媒体人邀请赛等各种体育赛事,多产业融合共生,满足广大市民和游客嬉冰玩雪需求,让游客“来到沈阳城,看遍全东北”。 冬季游期间,沈阳开展六大创意营销活动,还将从“本地、国内、海外”三个层面全面铺开,融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通过专题报道、主题营销、旅游推介、媒体采风等多种形式,线上线下联合互动,形成多角度、立体式、全方位宣传营销格局,全面提升沈阳冬季游活动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使沈阳冰雪旅游品牌越叫越响。 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全市各地区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2019-2020沈阳冬季游将会取得更大成效。(记者刘海搏)01/09
- 沈阳:归国志愿军烈士遗物首次对外展出新华社沈阳1月7日电(记者徐扬、王炳坤)“来世再见!”——这是30岁的志愿军战士许玉忠留在人间的最后一句话。说完他就和战友们发起冲锋,倒在战场上。今天人们无法知道他生命最后一刻发生了什么,但透过生锈的纽扣和红色的名章,却能穿越时空,感知英雄的力量。 近日,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的纪念馆首次展出了归国志愿军烈士的遗物,总计372件。许玉忠烈士的遗物就在其中。 一枚名章、一粒纽扣、一面失去光泽的小圆镜,是许玉忠战场上的全部遗物。这位1921年生于河北青县的志愿军战士,是家里第三个孩子,1951年5月牺牲在朝鲜战场。多年后,直到邻村战友返乡后讲起许玉忠的这句话,亲人们才知道“老三”回不来了。 整个展览,没有更多文字描述,但一物胜千言。88岁的志愿军老兵马世勋专程赶来,看着看着眼圈就红了。他说,自己好像回到了朝鲜战场,眼前全是战士们拼杀的画面,耳朵里是炮弹炸裂的声音。 遗物从何而来?2014年以来,韩国陆续向中国移交志愿军战士遗骸,至今已经有6批599人回到祖国,安葬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陵园对遗骸附随的5000多件遗物一一登记造册,建立了电子化档案。 这次展出的遗物,主要来自24名发现了清晰可辨名章的烈士。2019年,退役军人事务部发动社会力量帮助烈士寻亲,通过DNA比对技术,已经帮助其中6名烈士找到了亲人。 展出物品中,水壶、钢盔、胶鞋这三类最多,一些水壶和钢盔上的孔洞或许就是子弹穿过的痕迹。冉绪碧烈士的遗物除胶鞋、水壶外,还有半只搪瓷碗和一支破损的钢笔。另外,他用过的一把算盘、一个书箱和一盏煤油灯也摆放在一边,这些是纪念馆从冉绪碧老家征集而来的。一位参观者驻足时自言自语:如果他没牺牲,也许会成为一个学者。 60多年前的朝鲜战场上,数以万计的志愿军战士牺牲。烈士陵园负责人高丽华说,希望人们能来参观,看一看水壶、胶鞋和钢盔,就能明白他们为什么是最可爱的人。01/08
- 大连力争用3到5年建成“不夜城”全城动员点亮“夜经济”大连力争用3到5年建成“不夜城” 逛夜间“吃货天堂”,赏夜间滨城美景,品灯下文艺大餐……大连推出建设“不夜城”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记者1月6日获悉,大连近日出台《关于推进大连市夜间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推动具有地域人文特色、商旅文体融合的夜间经济发展,力争用3年到5年时间,通过打造市区两级示范夜商圈、示范夜街区、示范夜市场、示范夜门店和示范夜活动,逐步形成布局合理、业态多元、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夜间消费发展格局。 打造多层次夜间消费丰富载体。《意见》提出,重点打造青泥洼—天津街、西安路、香炉礁、奥林匹克广场、中华路五大商圈,塔河湾、小平岛、星海湾、付家庄、老虎滩、渔人码头等沿海、沿湖旅游休闲夜街区,二七广场歹街、中原小吃街、青泥巷、桃源商城步行街等市民喜爱夜市。在不扰民的前提下,鼓励依托具有夜间消费习俗的街道里巷、开阔地带、闲置空地(房屋、厂区)规划建设夜市场,鼓励主要商圈、商街的百货商场、超市、集贸市场开设夜市一条街,适度发展以外来务工人员、大学生创业为经营主体的规模较小的小吃一条街、小商品一条街、跳蚤市场等创业型夜市场。重点打造一批24小时全天候营业或营业时间延长至24时以后的便利店、快餐店、书店和药房等,打造示范夜门店。 《意见》提出,打造夜品连味、夜游连景、夜赏连艺、夜看连赛、夜购连货、夜观连展、夜闹连节等夜间消费特色活动。举办各类美食节、小吃节等活动,打造夜间“吃货天堂”;打造“海上看大连”帆船夜航以及“海上观日出”“海上观日落”“海上观喷泉”“东港蓝色港湾”游艇夜航项目,使沿海景区成为标志性的“不夜海边城”;鼓励开展深夜影院等夜间文化娱乐活动,培育夜间经典文化项目;举办中国足协超级联赛(大连赛区)等适宜夜间举办的体育赛事,鼓励各类体育场馆延长室内外夜间开放时间,增加开放场地和场次,尝试开办夜光球场和灯光球场;推进大连购物节系列主题活动,鼓励商家“不打烊”经营;依托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以及赏槐会等城市节庆活动组织夜场活动。 大连市还将建立“夜间区长”“夜间主任”和“夜当家”制度,并从交通、安全和资金等方面搭建多渠道夜间消费保障支撑,鼓励夜间经济街区成立商会组织,加强自律规范。(记者杨丽娟)01/07
- 辽宁省农产品走南闯北叫响“辽字号”一年举办推介活动35场,签约总额25.57亿元我省农产品走南闯北叫响“辽字号” 2019年12月27日至29日,2019辽宁优质特色农产品展销推介会在沈阳举行,来自14个市的103家优质农产品企业携400余种产品集体亮相。2019年,像这样的活动,我省共举办35场,签约总项目75个,签约总额25.57亿元。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2019年是多年来我省农业品牌建设工作力度最大、宣传报道最集中、推介成效最显著的一年。 我省高度重视农业品牌建设,着力培育壮大特色农业优势产业,围绕粮油、蔬菜、水果、畜牧、水产、特色六大优势产业,积极推进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农产品品牌建设,已形成盘锦大米、朝阳小米、大连大樱桃、鞍山南果梨、辽育白牛、盘锦河蟹、铁岭榛子等一批知名品牌。 一年来,我省特色农产品走南闯北,积极开拓华东、华南市场。通过举办推介会,让好产品登上好平台。在2019世界高端米业大会,第十一届辽宁国际农业博览会,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辽宁优质特色农产品北京、华东(上海)、沈阳推介会上,签约额均在亿元以上。这些举措有效提升了“辽字号”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 今年,我省将在去年农业品牌建设工作基础上,继续走绿色兴农、质量兴农、品牌强农之路,认真总结经验,建立品牌目录、突出品牌推介,实施农业品牌提升工程、创新工程、整合工程、认定工程、信息工程,继续开拓华东、华南、华北市场,努力打造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社会公信力高、消费者认可的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使辽宁品牌农产品唱响北上广,享誉国际市场。(王洪东记者李越)01/06
- 到2025年辽宁创建80个特色乡镇240个特色村辽宁省政府印发《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实施意见》到2025年辽宁创建80个特色乡镇240个特色村 到2025年,创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特色乡镇80个、特色村240个,培育休闲农庄、农家乐等各类经营主体1.35万个。近日,辽宁省政府印发《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实施意见》,力争到2025年,全省乡村产业振兴取得重要进展,乡村产业振兴成果惠及广大农民。 全年粮食产量稳定在2000万吨以上 《实施意见》提出实施种养业发展行动,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到2025年,在不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情况下,全年粮食产量稳定在2000万吨以上。 推进设施蔬菜小区建设,推进“北菜南运”,到2025年,全省设施农业规模达到230万亩。稳定发展生猪、蛋鸡、肉鸡养殖,大力发展肉牛、奶牛、肉羊养殖。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健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提高病死畜禽集中无害化处理率。 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 全省将引导各地区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到2025年,创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特色乡镇80个、特色村240个,培育休闲农庄、农家乐等各类经营主体1.35万个。 《实施意见》提出实施农产品品牌兴农行动,打造农产品品牌,到2025年,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00个、农产品知名品牌150个,辽宁农业品牌建设进入全国先进省份行列。 在乡村实施厕所革命 辽宁将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实施“厕所革命”,统筹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建立健全乡村生活垃圾处理体系。 《实施意见》要求发挥乡村各类产业园区的产业承载功能,完善基础设施,搭建为企服务平台,提升园区运营能力。到2025年,创建一批主营业务收入超3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农业大县一个县一个农产品加工集聚区,沿海和中部地区一个市一个农产品加工集聚区。(记者方月宁)01/03
- 辽宁扩大高职院校奖助学金覆盖面新华社沈阳1月2日电(记者王莹)辽宁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5部门近日联合印发《辽宁省学生资助资金管理办法》,规定将进一步扩大高等职业院校奖助学金覆盖面、提高补助标准,并首次设立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奖学金,标准为每生每年6000元。 据介绍,办法将高、中等教育阶段资助政策进行了归纳和合并,进一步健全完善了相关资助政策,明确了各类学生资助项目、资助资金来源、资助对象和资助标准等。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中等学校做好学生资助工作,提高学生资助专项资金使用效益提供了依据。 为了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激励职业院校学生勤奋学习,办法扩大了高职院校奖助学金覆盖面,其中,国家励志奖学金覆盖面由3%提高到3.3%,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覆盖面也有所扩大,国家助学金标准从每生每年平均3000元提高到3300元。同时设立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奖学金,用于奖励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学历教育正式学籍特别优秀的学生。奖励计划由中央确定下达。奖励标准每生每年6000元。 办法要求,各地、各校要结合实际,通过勤工助学、“三助”岗位、“绿色通道”、校内资助、社会资助等方式完善学生资助体系。公办普通高校、普通高中要从事业收入中足额提取5%的经费用于资助学生,民办学校应从学费收入中提取不少于5%的资金用于奖励和资助学生。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