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放丹东
- 辽宁东港市:小草莓映红幸福年近年来,春节期间成为东港草莓火热上市的黄金时段,红彤彤的草莓从田间地头发往全国各地,成为热销的年货。日前,记者在东港市小甸子镇后团山子村某冷藏仓储有限公司草莓包装点看到一派繁忙的景象——直播、接单、选果、包装、发货……鲜香的草莓映红了人们的笑脸,也串起了农家人别样的年味儿。“春节期间东港草莓格外受欢迎,主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各大城市。除了线下销售,我们每天通过直播还能收获订单约1000个,日均销量在3万斤左右。”公司负责人鞠晓攀介绍。在后团山子村草莓种植户王远成的大棚内,一颗颗鲜红的草莓与一簇簇翠绿的叶子交相辉映,散发着诱人的芬芳。由于春节前后草莓需求量大增,农户们每天4点就要进棚摘果,虽然很辛苦,但幸福的笑容始终挂在脸上。“今年草莓行情一直不错,供不应求。春节期间我们没有多少休息时间,不过心里特别高兴,每个棚毛收入都在二三十万元,忙点儿也值得。”王远成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东港被誉为“全国草莓第一县”。多年来,东港市全力打造集科研、生产、加工、商贸为一体的草莓科技创新综合体,探索出“建基地、强示范,重科研、强扶持,定标准、强监管,联电商、强品牌,育市场、强产业”的“五抓五强”发展新模式,有效推动了草莓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东港草莓”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消费者欢迎的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品牌价值位居全国同行业之首,达77.5亿元。截至目前,东港市草莓占地面积19.1万亩,年产量30万吨,鲜果年产值60亿元,销售遍及全国各地,“小草莓”已成为带动农户致富增收的“大引擎”。编辑:邹润陶嘉悦02/21
- 辽宁宽甸县:抓实项目建设 蓄积发展动能春节假期过后,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大街小巷的年味儿还未散去,但不少项目工地已经复工。宽甸县城市污水处理厂二期项目是宽甸今年最早复工的一个项目,工地上不少工人在施工建设,现场一片忙碌。宽甸今年共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80多个,其中有36个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重点开复工项目。为了有力有序推动这些项目复工开工,宽甸上下铆足干劲,务求“项目年”取得实效,奋力争创新春“开门红”。做好谋划是项目建设的前提。宽甸各部门、各单位加强政策研究,抢抓东北振兴、东北东部绿色经济带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围绕农产品深加工、文旅康养、非金属材料深加工等产业,谋化储备一批优质项目,为招商引资打好基础。对于重点项目和重大项目,宽甸坚持精干力量捆绑使用、专业队伍跟踪推进制度,同时发挥项目专班作用,协调解决好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园区是项目建设的载体、产业发展的平台。宽甸把园区建设作为项目建设的大事来抓,按照“超前规划、基础先行”的要求,加大路网、水网、管网、绿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确保园区具有吸引力和承载力;严把进区项目关,积极引进市场认同、前景广阔的项目;坚持“项目第一、服务第一”的思想,对入园企业推行“一条龙”“保姆式”全程跟踪服务,做到“一事一议、特事特办”,对承诺的政策坚决兑现。招商引资是项目建设的源头和活水。宽甸不断强化招商意识,完善招商工作机制,继续实行县级领导包项目制度,用好招商政策,为招商引资工作提供有力政策保障;不断创新招商方式,发挥好商会、协会和企业家作用,积极参加“辽洽会”等大型招商活动,宣传宽甸投资环境和优惠政策,拓宽招商引资渠道,加强与国内商会、行业协会等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发挥本地骨干企业、外来投资企业的资源和积极性,促进以商招商,多渠道争取资金,为项目建设提供资金保障。经济发展时不我待,项目建设刻不容缓,抓实抓好项目建设就是抓住了机遇和未来。下一步,宽甸各级各部门将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强化目标责任制,明确责任主体、“时间表”和“路线图”,使项目建设在量化细化具体化中提速度、赶进度,快落地、早投产、真见效。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为项目建设“保驾护航”,全力打造“亲”“清”政商氛围,推行“项目管家”和“项目代办”服务机制,持续优化法治环境、市场环境、社会环境;加强对项目及责任人的督查和考核,加强考核结果运用,在项目中考验干部、在实战中考核干部,真正做到以项目论高低、凭实绩论上下,营造“人人想作为、个个有作为”的良好局面,确保圆满完成全年经济工作目标。编辑:邹润陶嘉悦02/21
- 辽宁东港市:锚定问题施策 改善城乡面貌近年来,丹东东港市聚焦民生福祉改善,解决了一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城乡道路更加通畅,城市环境更加整洁优美,城市品位、气质和形象得到提升,市民幸福感得到增强。东港高标准建设幸福宜居城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密联系街道社区,广泛征求社区居民意见,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合理建议,投入1.7亿元,改造碧海、新兴、新华等老旧小区共17个,惠及居民1万余户;投资1800余万元,完成人民路大桥、黄海大桥、东港路大桥等6座桥梁维修加固工程;投资1810万元,完成浪东线公路亮化、东港市支路路灯节能改造工程,新建及改造路灯2500余基;投入3亿元,新建、改建高铁大街、建设路、振兴大街等,打通海关路、新城路、民生街三条“半截路”,城市交通网络进一步优化。以民为本,助力乡村振兴,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99户,农房抗震改造230户,排查农村自建房安全隐患107700余户,行政村排查覆盖率100%;积极实施垃圾收储运一体化项目;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减量及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90%以上的行政村实施垃圾分类减量,实施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实现垃圾资源化利用;新建、改造污水处理厂4家,城市污水处理率达89.6%;全面推进城市内河综合治理,推动东港市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城市形象显著提升;开展城市地下管网普查,为城市地下空间合理开发利用、综合管理、智慧城市建设等奠定坚实基础。第一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回头看”问题全部整改完成,群众投诉举报案件全部整改销号。此外,东港大力整治公路路域环境,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4年来,东港市建设完成各级公路新改建项目71条线路150公里、大中修项目63条线路177公里、公路安防项目95条线路160公里、改造农村公路危桥21座。重点实施凤东线改建项目,完成鹤大线中央隔离带项目、横跨小甸子和龙王庙大洋河桥主体新建项目,以及“千灯万带”工程、水源地保护区道路防护工程等,同时完成“四好”农村路新改建和大中修项目280余公里。深入实施“美丽乡村”工程,围绕服务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化“生态海防路”“靓洁201”“绿色集龙线”3条公路景观带建设,获评“2019年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编辑:邹润陶嘉悦02/21
- 辽宁丹东边境经济合作区:打造多维度招商格局新年伊始,丹东边境经济合作区围绕仪器仪表、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大兴招商热潮,着眼打造“领导干部带头、专业队伍主攻、全员力量参与”的多维度招商格局,全力开展招商引资。推动“一把手”招商,领导干部带头招商为全员作表率。招商任务与评先评优和绩效挂钩,营造全员大招商氛围。依托去年成立的合作区招商公司发挥职能作用,积极主动开展更加专业灵活的招商活动。聘任10名企业家为招商大使开展以商招商。充分利用“长三角”“珠三角”“辽洽会”及“京津冀”四大平台开展招商活动,加大对合作区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以及互贸综保政策优势的宣介,把更多的企业“请进来”,让更多的合作区产品“走出去”。2022年,丹东边境经济合作区将重点推进中海外集团新材料产业园、北京东旭集团新能源汽车基地、北京建龙集团创新产业园区等一批重点工业项目。计划新增储备项目50个,投资总额500亿元;完成签约20个,投资总额100亿元;加快推进重点招商项目28个;确保域外内资到位资金增长10%以上。编辑:邹润陶嘉悦02/21
- 辽宁东港市:以高质量项目助力“黄海翼”腾飞2022新年伊始,辽宁东港市已列下项目建设工作清单,以高质量项目推动高质量发展,壮大辽宁沿海经济带“黄海翼”,实现东港产业强市、开放兴市、生态立市。抓项目,谋主线。紧盯目标不放松,确保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全年确保实施千万元以上开复工项目140个,其中新开工项目75个、续建项目65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80个,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30个;谋划储备亿元以上项目40个;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9.4亿元,增速12%以上。精准调度细化管理,提高项目落地速度。进一步落实市级领导“包项目”,重点帮助协调解决征地、拆迁、规划、环保、资金筹措等制约项目开工建设的瓶颈问题,实行“项目管家”制度。科学谋划储备项目,提升谋划储备质量。积极对接国家、省重大战略,结合我市资源禀赋,抓好各乡镇、街道、经济区项目储备工作。开展重大项目开工活动,掀起项目建设热潮。春、秋两季,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由各乡镇、街道、开发区负责筛选确定一批重点新(续)建项目集中开工,实现全年项目建设良好开局。全面抓好固投统计,确保投资应统尽统。开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摸底排查,及时向统计部门进行申报,不断充实在库项目“大盘子”,压实固投支撑。积极探索绿色通道,优化营商环境。继续推行“容缺开工”审批制度,加大对容缺开工项目的管理力度,深入探索“并联审批”等新的工作方法,缩短项目手续办理时限,保持项目建设“东港速度”。抓园区,谋基线。着力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提升园区承载能力。把园区作为项目建设的主战场,按照“园中园”模式,抓住五大产业平台,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盘活存量项目,引进增量项目,推动项目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打造以东港经济开发区为重点的海洋经济示范区。推进园区改革创新,加快构建高效灵活的体制机制。健全“管委会+公司”制度,深化园区投资建设领域审批制度改革,发挥产业引导、要素保障和服务方面优势,助力园区项目高质量实施。抓机遇,谋上线。对接国家政策支持,聚焦向上争取资金,重点围绕交通、能源、农林水利、生态环保、社会事业、乡村振兴、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等领域,积极谋划地方政府债券项目,力争获得国家债券资金和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抓招商,谋外线。继续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突出抓好精准招商、以商招商和产业链招商。重点围绕东港市“十四五”产业布局和“2-8-6”产业体系,结合园区建设、传统产业、新兴产业、要素平台等方面,引进一批产业引领型、配套补链型、科技创新型项目。编辑:邹润陶嘉悦02/21
- 辽宁丹东:做好“三篇大文章” 助推发展高质量产业升级持续推进,新项目层出不穷,战略新兴产业和数字经济迈出新步伐……2021,这样充满活力的景象在丹东市工业领域不断涌现。去年以来,丹东市立足新发展格局,准确把握振兴发展的“时”与“势”,结合“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发展战略,加快推进“老原新”创新发展,全力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不断推动丹东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十四五”开局之年,丹东市工业领域捷报频传。数字诠释稳中求进的节奏——2021年,全市390户规上工业企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87.9亿元,同比增长16.9%;实现工业增加值平稳增长,同比增长6.6%,在全省排名第5位;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80.6亿元,同比增长22.4%,增速位列全省第2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规升巨”企业完成16户,“小升规”企业完成47户……去年以来,丹东市按序时进度对百户重点骨干企业加强运行分析和跟踪调度,及时掌握企业经济运行情况,紧盯趋势性、苗头性问题,做好对全市工业经济运行形势的预测预判,及时提供切合我市经济特点的可行对策和建议。同时,统筹开展企业联系包扶活动。市工信局、市科技局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企业联系包扶活动进一步扩大工业有效投资的工作方案》,由市、县两级机关干部共189人联系包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及规上工业企业共490户,实现了高新技术企业和规上工业企业全覆盖,有力地推动了企业发展壮大。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丹东市级“三篇大文章”项目库中共有233个项目,计划总投资271亿元,已完成投资79亿元。去年,丹东市出台了《丹东市推进“三篇大文章”专项行动计划》,确定了“老原新”12条工业重点产业链,形成“专班+产业链+分链”,市县联动、部门协同的动态建设体系。以补链、强链、延链为目标,编制产业链图谱清单。全市确定91个龙头企业,谋划82个重点项目、5个重点产业集群,积极推进汽车及零部件、仪器仪表、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升级以及电子信息、新材料、满族医药等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为构建更具活力的现代工业体系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丹东市还出台了《关于推进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设立2000万元工业专项资金,印发了专项资金申报指南,从支持“老原新”产业发展、提升创新能力、园区高质量发展等5个大方向、31个小门类,多角度支持行业高质量发展。另外,设立了1000万元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本地企业与华为深度合作,促进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此外,丹东市还实施百企百亿技术改造专项行动。去年9月份成功举办“抢抓黄金季做好大文章”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共开复工项目82个,计划总投资额138.5亿元。接下来,丹东市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继续做好“三篇大文章”,为丹东经济高质量发展书写精彩的新篇章。02/18
- 辽宁东港市:稳中有进推动县域经济发展近年来,丹东东港市坚持把县域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县域综合实力保持丹东排头兵位置,稳居全省第一方阵。目前,东港市已发展成为“辽宁省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县”“全国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地区”“第二批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成功入选首批“国家休闲农业重点县”,并获得“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中国贝(蛤)都”等称号。工业经济企稳上扬。规模工业平稳发展,重点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传统产业巩固提升,重点企业成长壮大,工业项目投入增势稳定,创新驱动高科技企业发展壮大,特色集群优势彰显,产品竞争力不断提升。2018—2021年,765户工业企业中,平均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至1亿元企业有34户,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有31户,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880亿元,规模工业产值529.3亿元。狠抓重大项目建设。坚持重点项目挂图作战,制定“一台账两计划”。实行“容缺开工”“阶段性验收”,千方百计抓开工、抢进度、促投产,项目建设有序推进。4年来,完成千万元以上项目498个,推动累计完成投资额277.8亿元。其中,仅2021年就实施千万元以上项目177个,总投资204.8亿元,开复工率达141.6%。有22个项目分3批次纳入“容缺开工”项目清单,总投资28.5亿元。现代农业稳步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各项工作成效明显。粮食产量连续多年达到5亿公斤以上。2019年成功获批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020年,东港市草莓占地面积17.3万亩,草莓总产量27万吨,“东港草莓”品牌影响力稳步提升,2019年入选“全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目录”,先后荣获“最具影响力农产品品牌”“最受欢迎农产品”和“最受欢迎的区域公用品牌百强”,现品牌价值77.5亿元,位居全国第一。脱贫攻坚取得实效。实现现行标准下222户499名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个贫困村脱贫销号。预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由2017年底的4119元增长至2021年底的1万元以上。与此同时,渔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大力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扎实推进渔业资源养护,加大区域品牌建设力度,加强渔船管控和伏季休渔管理,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渔业安全生产管理。第三产业活力增强,商贸业繁荣发展,对外贸易平稳发展,电商工作稳步推进,金融业总体运行平稳。全力做好疫情防控物资保障,着力抓好防疫物资储备和发放工作,支持企业积极开复工,稳工稳产。02/17
- 辽宁丹东:小草莓甜了村民生活正月初六,记者走进位于振兴区汤池镇复兴村的一处农业生态园,一股清香的草莓味儿扑满而来。只见草莓大棚里一排排高架基质的草莓苗绿油油的,叶子下面挂着的红色果实大部分已经成熟,煞是好看。工人们在棚内来来往往,熟练地采摘草莓。“这个草莓大棚是由智能控温和水肥一体化精准灌溉设施系统组成,具有自动化、省力化、节水节肥、适应性广泛等特点。同时,草莓按照有机标准种植,不施加任何激素和添加剂,安全绿色。”老知青农业生态园孙迎军的电话一直不断,他插着空介绍,每年春节前后,是草莓农户一年中最忙的时间,客户的订单集中,采摘、包装、分发、运输一整套的活计让所有人忙个不停。如今,电商物流越来越发达,一颗颗丹东草莓,经过农户和工人们的双手,飞往全国各地,点缀节日里群众的餐桌。记者从汤池镇了解到,镇里一直以“数字”赋能农业,为草莓产业插上腾飞的“翅膀”。近些年,汤池镇小浆果产业发展迅速,形成了优势显著的小浆果特色产业,并创造了较大的经济效益。众多小浆果中草莓最具代表性。随着网络购物、直播带货的兴起,汤池草莓搭上“数字列车”,远销全国各地。目前,全镇草莓种植面积1000亩,685个大棚,涉及200个农户,总产值超6400万元,解决当地千余人就业。小草莓不仅甜了消费者的嘴,更让村民的日子甜起来。02/17
- 辽宁丹东:“输血”变“造血” 日子更红火2月7日,走进辽宁丹东市振安区汤山城镇榆树村7组村民关俊生的农家院,只见东侧墙角的柴垛收拾得整整齐齐,鸭子、大鹅、大公鸡各有各的“窝舍”,整个院落干净整洁。“屋里有地热,很暖和,俺家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好。”关俊生说。提起这几年家中的变化,年过七旬的关俊生感慨万千。曾被村里纳为“五保”对象的关俊生,在汤山城镇党委、政府的帮助下,如今危房得到改造,建起了软枣园和刺五加种植园,靠发展庭院经济渐渐摆脱了贫困。“仅这1亩多刺五加,春天扣上大棚,20天一茬,就能挣三四千块。”关俊生说。在振安区汤山城镇副镇长王阳的办公桌上,一叠《产业扶贫战略合作合同》特别显眼。这些合同是2016年镇政府与北林经贸有限公司签订的,因为这家公司有成熟的种苗繁育技术,镇里的产业扶贫就是想通过“公司+科技+农户”的方式运作,把“输血”式扶贫变成“造血”式扶贫。汤山城镇党委、政府坚持“不养懒汉”的原则,以“授人以渔”的方式,不断增强贫困户的脱贫信心和底气,帮扶和激发内生动力有机结合。“有劳动能力的可以到企业打工,对半劳动能力或弱劳动能力的,发放软枣猕猴桃苗发展庭院经济或提供公益性岗位,对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通过公开透明的评议程序进行民政兜底帮扶……”令人欣喜的是,镇里的贫困群众在一项项惠民扶贫政策的落实中、在扶贫干部的无私奉献中,燃起了希望,唤起了干劲,激发了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了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02/16
- 辽宁凤城市:确立“活力”“美丽”“幸福”发展愿景2月7日,是春节假期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在辽宁凤城市营商环境服务中心大厅,记者看到,各服务窗口的工作人员迅速到岗到位,迎接每一位前来办理业务的群众。凤城市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的干部职工迅速“收心归位”,从“过年状态”切换到“工作状态”,以饱满的热情、务实的作风投入紧张忙碌的工作中。新的一年,凤城市大力弘扬“干”字精神,确立建设“活力、美丽、幸福新凤城”的远景目标,以“五大发展战略”为路径、以“六个名城”建设为目标,“努力把凤城建设得更加美丽,更具活力,群众生活更加幸福”。凤城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谋划建设富有时代感的高质量项目群,扎实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不断壮大经济实力,建设活力新凤城。围绕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凤城市在提高项目质量上求突破。实施神龙增压器智能工厂、首钢硼铁智慧矿山等22个技改扩能项目,推动红牛饮料生产基地、凤凰医养产业园等项目开工,依托高校生物技术转化中心引进生物技术项目4个,推进庙沟抽水蓄能电站纳入国家“十四五”重点项目,展现产业数字化宏大场景,推动“新字号”开篇破题,努力建成引领经济发展、支撑结构调整的产业集群。启航再出发的凤城,充分释放创新创造活力,激发发展潜力。与此同时,凤城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打造生态之美,建设美丽新凤城。不仅如此,凤城市倾心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在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各领域精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不断提高群众获得感,建设幸福新凤城。起步即冲刺,开局即决战。新春伊始,有的党员干部深入企业车间检查安全生产工作;有的进村入户向农民朋友“拜年”,在温室大棚里进行技术指导;有的忙着召开会议,统筹谋划年初各项工作任务……凤城市各部门单位的工作人员都迅速进入工作状态,以奋斗者姿态投身“活力、美丽、幸福新凤城”建设中。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