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开放丹东
开放丹东
  • 建设高标准农田 助力乡村振兴
    3月26日,在凤城市鸡冠山镇茨林子村,农田旁的排洪沟和护坡上,大型机械轰鸣,工人们正在忙碌着。这是该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现场,据工程负责人介绍,为不误农时,工人正抢时施工,争取在春耕前完工。据悉,目前凤城全市有9个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正在进行工程收尾。凤城市现有耕地93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84.5万亩,“两区”划定面积81.19万亩。2010年-2020年期间,凤城市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5.74万亩,为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奠定了基础。今年,凤城市成立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导小组,召开专题会议,明确乡镇(街道)、村、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凤城市农业农村局等各部门的职责。同时,科学制定工作方案,倒排工期,制定序时进度计划,做到每周上报一次工作进度。在项目设计环节,就安排人员全程跟进直到工程竣工验收,每个项目派一名专职人员负责监督,采取包项目的形式,点对点跟踪,一对一服务,坚持日调度、现场调度,督促项目工程进度,及时掌握项目进展情况及施工质量。加强对项目经理和工程监理人员的管理,对监理人员出勤情况和工作状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为加快凤城市乡村振兴的步伐,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目标,“十四五”期间,凤城市计划新建高标准农田33.27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475万公斤以上,惠及近14万农业人口。今年,凤城市拟申报设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14个,到年末计划新建高标准农田6.27万亩,计划总投资7837.5万元。目前,已完成地块确定和工程措施初步落实,力争年内批复年内完工。记者王研
    04/01
  • 黄海客车“驶进”韩国
    3月23日,6台自丹东港装船的新款黄海新能源客车抵达韩国仁川港。这是继2020年黄海客车销往韩国34台客车后的又一次成功交付,受到韩国客户的好评。目前,在韩国首尔、釜山等地都出现了黄海客车的身影。2021年,黄海客车出口韩国的新能源客车数量有望突破100台。黄海客车出口韩国,不仅印证了黄海客车的综合实力和产品品质,更是擦亮了中国丹东客车品牌的新名片。曙光集团黄海客车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2018年4月,韩国SUMGLOBAL公司与黄海客车首次接洽,经过多次近6个月的磋商,当年第一台针对韩国市场设计的样车投入生产。2019年,对第二台样车进行反复打磨。2020年,黄海客车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厚积薄发、逆势而上,先后针对韩国昌原公交、杨州公交、首尔世风公交等进行批量订单生产。该负责人透露,预计2021年黄海客车出口韩国的新能源客车数量将再攀新高,标志着黄海客车在韩国市场日益成熟。“韩国汽车工业完善,从两年前的试水运营到现在的批量采购,充分说明了我们的产品得到了市场和用户的认可,这其中关键在于黄海客车以差异化的设计,将车辆造型、技术和体验完美融合,更好地满足了韩国客车市场的需求。”这位负责人说。据介绍,在造型升级上,黄海客车采用流线型整车外观,前围、前外顶处装配了蓝色装饰灯带,前外顶两侧加水滴形示廓灯,将乘用车灯光体验效果应用到城市客车上,在蓬勃发展的现代城市中自成风景;在内饰和空间上,黄海客车采用整体麻纹顶棚板,整张板材前后无接缝,整体性强,氛围灯灯光通过麻纹顶棚板的烘托,可使车厢变换出不同的氛围颜色,结合新款印花地板革,可为司机及乘客提供更舒适的驾乘体验及环境,也大大改变了大众对于公交客车的传统印象。黄海客车设计时还注重综合考虑驾乘舒适性。乘客区坐椅采用轻量化设计,角度调整后更符合人体工程学,并配有大视野通透的侧窗玻璃,车内空间宽敞通透明亮。驾驶室区采用优质减震坐椅,转向轻便性优化,使驾驶安全性和舒适度得到进一步提升。此外,在新结构扶手及护栏等细节上,黄海客车扶手采用仿地铁扶手形式及材料,扶手管自带发热功能,可取消扶手防寒护套,整洁美观、方便清洁,冬季使用更舒适,将人性化元素渲染到车辆的每一个角落。“黄海客车在韩国市场立足,是进军高端市场的号角。”这位负责人说,当前,黄海客车的每辆新能源车辆上都安装了智能化系统,实现了车辆实时监控、车辆导航、车辆故障远程诊断和车辆调度管理等功能,这些新技术提升了黄海新能源客车的竞争力,有助于“丹东智造”走向世界。记者刁庆峰
    03/31
  •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是起点”
    3月28日6点多钟,宽甸满族自治县振江镇大青村驻村书记关鹏简单地吃两口饭,便自驾车赶往大青村,开始新一周紧张忙碌的工作。“尽管脱贫攻坚已经圆满收官,但脱贫摘帽不是终点,我们肩上的担子还不能卸。”上班途中,关鹏说,大青村还有不少难题需要解决,今年他们至少要做三件事。第一件事,严防返贫。大青村山多地少、人均耕地不足1亩,曾被列为省定贫困村。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在各级政府和市林业和草原局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昔日的穷乡僻壤种上了玉竹、红松、大榛子、蓝莓,全村150多名建档立卡贫困户脱了贫。2017年底,大青村摘掉了贫困的帽子。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确保全村不返贫、不增贫,驻村工作队今年的计划清单上增添了不少新内容。关鹏介绍说,近期他们对村里的所有脱贫户加强了动态监测,建立了村民突发性大事档案,以便及时掌握村民家里收入骤减、支出骤增情况。“一旦有返贫迹象,我们将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采取‘一户一策’有针对性的措施,精准帮扶。”与此同时,由于部分建档立卡户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缺乏,自信心不足,内生动力不够,存在“等、靠、要”思想,极易出现返贫风险。针对这一实际,村委会和驻村工作队加强了对建档立卡户的走访,通过谈心的方式,让他们抛掉“等靠要”思想。另外,针对弱劳动力家庭,今年村里和工作队还准备开发一些公益性岗位,安排劳动能力偏弱者实现稳定就业。第二件事,发展产业。“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近几年,我们林草局帮助村里建设了100亩陆地蓝莓基地,同时发展观赏采摘,这个产业项目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现在我们正在申请建设4栋蓝莓大棚,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一个抓手。”关鹏说,除了蓝莓产业,山林资源是大青村的最大优势。近几年,在市林草局的帮扶下,大青村大面积发展红松果材兼用林产业,今年准备帮扶解决补植苗木5万株。红松、板栗、大榛子等林业产业,让村民增收致富,但病虫害给村民增加了不少烦恼,那些缺少劳动力或刚刚脱贫的村民,靠自身的力量难以保障林地的日常维护。“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向市林草局申请400亩林地病虫害防治药品,由村两委负责出人出工,帮助这些村民及时进行病虫害防治管护。”大青村党总支书记陈志说。“我们原来的山上尽是板栗树,品种老化,土壤沙化,加上山高坡陡,就是收成好,也挣不了几个钱。现在,这山上可全都是宝贝,人参、玉竹、红松……都是村民的‘摇钱树’。”提到大青村的变化,村民林永发可是很有发言权的。他曾是一名特困户,妻子多病,每月的医药费就得近2000元,村里安排他照看参园,同时在花海基地打工,每月有了1800元的固定收入。“自从村里来了工作队,我们村的山绿了,环境美了,产业发展了,村民的好日子也来了。”采访中村民们表示,他们真真切切感受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第三件事,民生工程建设。“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生产难题解决了,生活问题同样不容忽视。村部院落原为水泥铺设,现已破损开裂严重,与现阶段大青村脱贫致富的新风貌极其不符。对此,工作队准备向林草局申请协调解决摊铺沥青地面1000平方米;大青村1组和2组69户村民存在季节性吃水难问题,村里正在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争取尽快解决这个难题。另外,像河道、组路维护治理等民生工程也提上了日程,去年台风导致村里部分河道、组路损毁,1000延长米的道路修复工程也在积极解决中。脱贫摘帽不是终点,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市的驻村干部们没有因为脱贫攻坚工作的圆满收官而停步,他们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继续砥砺前行,从关注村民的实际需求出发,在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上持续用力。实习生栾欣宁记者唐莉
    03/31
  • 丹东围绕263项重点任务 转作风抓落实
    一天之内集中开复工项目47个,计划总投资230亿元,预计一季度全市开复工项目154个;市主要领导率队赴深圳考察项目、签署合作协议,打响产业招商“攻坚战”;成立项目专班,全力以赴帮助企业解决发展掣肘问题,助力企业更好发展……3月的丹东,全市上下涌现“带头抓落实比作风、善于抓落实比本领、层层抓落实比贡献”的生动实践。今年年初以来,丹东市全面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建设在东北亚地区有影响的国际化水平的开放型城市,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创新型城市,绿色发展、美丽文明的幸福宜居城市”的发展目标,高质量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狠抓招商引资、营商环境改善,实施创新驱动,不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强化实体经济,筑牢发展基石。一分部署,九分落实。2月22日,全省政府系统“带头抓落实、善于抓落实、层层抓落实”专项行动动员部署会议召开后,丹东市第一时间启动了专项行动,明确了6个方面、263项重点任务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全市上下聚焦实干,持续转变作风、狠抓落实。丹东市通过不断完善一项任务、一名领导、一个团队、一张图表、一抓到底的“五个一”工作机制,建立起定期调度工作制度、工作专班制度、难点问题解决落实制度,建立落实好重点工作表奖、立功授奖表彰制度和约谈工作制度等一系列抓落实新机制。坚持问题导向,细化责任分工,压实工作责任,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扎实推动“三落实”专项行动深入开展、取得实效,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据介绍,预计一季度,丹东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5%,进出口总额与去年同期持平,实际利用外资240万美元,引进内资到位资金64亿元,增长25.22%。转自《辽宁日报》辽宁日报记者黄宝锋
    03/31
  • 丹东17家企业“服博会”上收获多
    达成意向合作项目141个,预计合作额30亿元17家企业“服博会”上收获多“这些年丹东越来越注重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政府为企业牵线搭桥,让我们走出去,开阔眼界,受益匪浅。”3月29日,丹东华洋纺织服装有限公司总经理于文福说。于文福的感叹源于前几天在上海召开的2021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春季)。和以往不同的是,这场由“政府牵线、协会搭台、企业唱戏”的服饰博览会,企业成了真正的受益者,这场服饰博览会也因此赢得了众多参展企业家的点赞。3月17日至3月19日,由市工信局牵头,凤城市、振兴区、合作区、高新区经济主管部门和市人大财经委、市商务局、市招商局、市纺织服装协会以及我市15家参展企业、2家观展企业相关负责人共计86人,组团参加了在上海举办的“服博会”,此次展会是我国纺织服装行业面向国际的最高级别展会,我市纺织服装行业首次组团参加。展会期间,各级政府部门及市纺织服装协会对我市纺织服装行业产业链发展、招商政策进行了介绍和解答,并积极为企业站台服务,帮助企业争取合作伙伴。代表团还现场参观走访了森马集团和安正集团,与集团高层进行了交流与合作洽谈,双方均对下步加强合作均表达出极大的信心。展会期间,参访客商络绎不绝,参展企业收获很多,共计达成意向合作项目141个,预计合作额30亿元。其中意向采购、加盟、代理、合作运营我市自主品牌的项目47个,丹东企业与波司登、森马集团、安正集团、海澜之家、红豆集团、太平鸟集团、江苏梵高、上海兰升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达成意向加工合作94个。此外,对接在谈项目2个,一个是加工无纺布项目,一期设备预计投资5000万元;另一个是利用板栗皮的植物印染项目,预计投资额1亿元。投资方将于3月末4月初来丹实地考察。“从历史上只能做观众,到今天的政府组团搭台参展,参展企业增强了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也坚定了走出去做大做强的决心,企业纷纷表态,下次没有政府的组织,自己也要参加相关类似展会。”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刘智瑾说,此次“服博会”,因为政府层面和相关协会组织的引荐,参展企业得到了与知名企业对接的机会,直接面对面交流,创造了加深合作的机遇,为我市纺织服装企业从OEM到ODM升级提供了契机。目前,我市正在筹建丹东纺织服装智能制造联盟,努力打造中国服装制造基地这个新的品牌。“通过参加这次‘服博会’,使丹东纺织服装协会的影响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丹东纺织服装协会会长杜波说,丹东纺织服装协会通过协助组织企业参展,在上海设立了“丹东纺织服装协会驻上海对接中心”挂牌开展业务,与上海服装鞋帽协会在展会上进一步交流,使上海对丹东纺织服装行业刮目相看,主动要求对接丹东企业,加强合作。“走出去才更知道我市服装行业的优势和长处,要想在服装行业有所作为,必须形成联盟式组织,否则我市大多数服装企业将会始终在产业链的最低端生存。针对我市纺织服装企业自身特点,下步将按自主品牌、OEM、ODM分层次指导,提升我市在服装行业内的竞争力和话语权。”刘智瑾说,本次展会再次提升了丹东“双名城”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我市企业发展、寻找合作伙伴开拓了更大更广阔的空间;同时也掌握高科技可回收再利用的面辅料的发展、线上销售的影响力、加工和服装设计软件的更新应用、新型加工设备、市场供需变化等全产业链信息,为我市政府部门和企业研究下一步发展方向提供了宝贵的素材。记者王洪满
    03/30
  • 振安区:招商“新模式” 跑出“加速度”
    3月25日,计划投资6亿元分两期实施的广东省服装服饰产业转移项目在深圳正式签约,该项目将依托丹东良好的纺织服装产业基础,量体裁衣,为广东服饰企业商会旗下近300家服装企业打造集服装设计、加工、生产、仓储、销售等功能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基地。近日,记者来到振安区鸭绿江防护纺织制品产业园,看到崭新的标准化厂房整齐排列。诚和服饰、依璐服饰已经进入投产和设备调试阶段;丰有服饰、垚磊惠服饰等项目也开始土地动迁收储;华星纺织、恒星化工等行业龙头企业正开足马力加紧生产……据了解,振安区结合自身优势,借助丹东市招商局搭建平台,抢抓“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主动对接项目,大力推进产业链招商、委托招商、网络平台招商、招商引资和项目落地,可谓是风生水起,“一路飘红”。2020年9月28日,赤峰黄金精金矿技改升级项目正式签约,这个投资10亿元、年产值85亿元的招商引资项目落地,正是因为振安区务实、精准、高效的服务得到了企业的充分认可。据工作人员介绍,在以往的招商引资工作中,采取传统招商模式,工作开展存在着项目资源匮乏、市场信息不对称、信息发布渠道不通畅等情况,而今的境况则大不相同。去年4月,振安区在丹东市首家推出招商引资网络信息发布和管理平台,同时借助丹东市招商局搭建平台采取委托代理招商新模式,通过依托网络招商平台和专业的第三方招商平台,接洽了一批高质量、产业化的项目。截至目前,通过委托代理招商,振安区已与6家企业建立了初步合作意向,已签约2个项目。振安区在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活动的同时,“以商招商”工作始终贯穿其中。为了更好地承接服装服饰行业产业转移,区相关负责人多次组织广东、江西、苏州等有产业转移需求的服装企业、智能制造企业和本土企业进行交流座谈、开展合作,实地考察丹东服装行业的发展情况,搭建企业的合作平台。经过一年多的策划、筹备,由振安区华洋服装发起的丹东市纺织服装工业互联网平台及二级解析节点项目于今年3月24日在深圳华为总部签约,平台目前由华为提供平台支撑,上海环思提供技术支持,华洋服饰投资提供行业支撑,搭建了从服装设计端、生产加工端、仓储物流端、实体销售端全产业链的网上交易平台。随着平台项目的不断推进,将有效助力振安区纺织服装产业示范基地的打造,让更多本土企业通过网络搭建新的合作平台,实现“以商招商”,促进丹东市服装产业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振安区在搭建网络招商平台的同时,在招商引资制度建设上也不断完善,制定了招商引资项目确认准入制度,联合各审批部门在项目洽谈准入方面为企业提供全程一站式服务。目前,振安区正积极探索集产业图谱、产业招商、运营管理为一体的“产业地产”招商模式,通过建设优质产业载体,依托专业平台产业资源,加速项目落地。下一步该区还计划与金融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为企业量身定做融资方案;与省内高等院校密切协作,开展科技成果对接发布等活动,着力为企业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记者姜慕馨
    03/30
  • 丹东市赴深圳开展招商引资活动
    丹东新闻网讯3月24~26日,市长张淑萍率队赴广东省深圳市开展招商引资活动,走访企业、考察项目、座谈交流、签署合作协议,分享丹东发展机遇,探讨合作模式,争取更多大项目、好项目落地丹东。在深期间,张淑萍一行实地走访考察华为集团、翠林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两家知名企业。在华为集团,张淑萍一行参观了华为集团总部园区、坂田基地及达尔文展厅,详细了解华为智慧城市建设、智能制造、云数据中心网络等项目进展,进一步落实省委、省政府“数字辽宁、智造强省”部署要求,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切口牵动数字经济发展,带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丹东在供应链与应用链结合、产业圈与生态圈契合上与华为集团合作更深一些、更广一些。市政府还与华为集团就帮助丹东引进新兴技术人才及搭建珠三角精准招商平台进行签约。丹东华洋服装纺织品有限公司、上海环思国际集团、华为集团三方就共同打造丹东市纺织服装工业互联网平台及二级解析节点进行签约。在翠林集团考察期间,张淑萍一行全面了解了翠林集团的业务板块发展现状及前景优势,并就推进孤山文化特色小镇项目进行了会谈交流。此外,张淑萍还针对其业务板块,特别推介了我市以草莓、蓝莓和软枣猕猴桃(奇异莓)为代表的小浆果深加工产业,希望以孤山文化特色小镇项目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丹东市丰富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努力做好延链补链强链文章,借助翠林集团的平台技术优势和成功运营经验,在更多领域开展合作,并达成投资意向。此外,张淑萍一行还与中国燃气控股有限公司、广东产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服饰企业商会洽谈推进中国燃气凤城“气化乡村”工程建设及服装加工生产销售示范基地等项目。振安区与广东省服饰企业商会就服装加工生产销售示范基地项目签约。市领导林胜鸿参加相关活动。
    03/29
  • 市工信局组织 “服博会”参展企业座谈
    丹东新闻网讯实习生栾欣宁“这次参加服博会,我们认识了几家正在做ODM(原始设计制造商)的杭州企业,下一步我们也想朝ODM转型……”3月25日,在市工信局组织的“2021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春季)”参展企业座谈会上,百悦服装企业负责人表示。据了解,本次服博会是我国纺织服装行业面向国际的最高级别展会,我市首次组团参加。“这次活动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抱团取暖’太重要了。”飞利达公司负责人说,“如果我们能够拧成一股绳,共同走出去,对各家发展都是很有裨益的。”各企业负责人表示,通过参展,不少外地企业对丹东的纺织服装品牌有了一定的认识,有现场签约的,也有不少投资方打算到丹东实地考察。“从前我们公司出去参展基本上都是单打独斗,跟丹东服装行业的伙伴一起还是头一次。今后,我们会和同行借参展机会讲好丹东故事!”然艺布艺的负责人说,这样的活动不仅有利于企业推广,对我市纺织服装产业也是一个很好的宣传契机。
    03/26
  • 牛毛坞镇:发展特色产业 带动乡村振兴
    近几年,宽甸牛毛坞镇因地制宜,通过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带领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其中以食用菌产业为主导产业。2016年,该镇的五道岭子村争取资金23万元,建设食用菌大棚8栋,年接种量高达8万袋,高标准完成了冷棚食用菌种植小区的建设。他们以每栋大棚2000元的价格租给贫困户,给村集体增加了1.6万元的收益。由于种植技术老套,香菇的产量和品质都不是太好,一年忙活下来,种植户收入不高,丧失了继续干下去的信心。牛毛坞镇党委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积极想办法找对策,多次邀请相关专家进行实地考察并认真论证、研究,决定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以牛毛坞村、五道岭子村为先行,引导香菇传统生产模式向新型架子菇生产模式转型,提升香菇生产效率和质量,并统一购进由裕程菌业生产出菌棒,生产出的香菇再由公司统一回收,解决种植户后顾之忧,推动广大菇农提产增收。与此同时,五道岭子村也推出了“龙头企业+村委会+生产基地+农户”的香菇产业发展新模式,使香菇产业发展有了更广阔的前景。2020年,该村申请扶贫资金100万元,新建了44栋新型香菇种植大棚。截至目前,该村集体在香菇产业上累计投入122万元,引进企业投入120万元,五道岭子村香菇生产基地初具规模,不仅为村集体增加经济收入5万元,而且为百余名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就业总收入达60余万元。截至目前,牛毛坞镇共有2400多户百姓从事食用菌种植或与食用菌相关的产业,被誉为“中国东北香菇第一镇”和“辽宁特色产业之乡”。在扩大食用菌种植的同时,牛毛坞镇也加快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我是2019年租用村集体大棚种植樱桃,2020年收入约20万元,今年产量预计可达3500斤,收入30万元以上。”牛毛坞镇泉山村的孙万宝看着一颗颗果大、香甜的大樱桃挂满枝头,心里乐开了花。大樱桃产业是牛毛坞镇近几年发展的新兴产业。这项产业不仅增加了村集体收益,而且为不少有能力、有意愿的贫困群众提供了就业机会,让他们早早地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除此之外,牛毛坞镇还整合扶贫资金432万元,建设高坎子村蓝莓基地综合体,建高标准蓝莓暖棚12栋,种植蓝莓苗9000棵,建钢架冷棚6栋,培养蓝莓苗10000棵,形成产业持续发展链条;小城子村利用扶持资金93万元,建设3栋高标准蓝莓暖棚;五道岭子村与宽甸光太药业合作,完成100亩中药材示范基地建设……目前,牛毛坞镇共发展村集体经济项目27个,各村2020年收入全部达到10万元以上。记者王一淞
    03/25
  • “百人千企”为企业注入“强心剂”
    “疫情期间,我们企业各方面受到的影响很大,丹东海关主动服务,帮扶解困,着实给我们注入了一针强心剂!”3月24日,丹东鑫兴炭素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丹东鑫兴炭素有限公司作为辽宁省炭素领域龙头企业,其超高功率石墨电极年产可达10万吨,位居全国炭素行业第3位。去年,受疫情和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国际市场炭素产品价格大幅下跌,企业利润严重下滑。得知情况后,丹东海关多次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管理模式及生产经营困难,从资源整合、压成本、去库存、拓市场等多方面给出针对性意见,并将其纳入关区“百人千企”对口帮扶重点对象,企业增收效果显著,今年前两个月,企业营业收入环比增加48%,进出口通关时间环比压缩26%。去年3月以来,丹东海关结合大连海关推出的“百人千企“对口帮扶机制,筛选辖区40余家信用记录良好企业、加工贸易类企业、特色农产品出口企业以及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企业,针对企业提出的困难,第一时间落实解决,制定长期工作方案,纳入年度工作重点。同时,拓宽宣传渠道,利用关企微信群定期宣讲海关各项服务措施及最新出台的各类政策,提供24小时办公电话咨询,确保第一时间受理、第一时间解决。实时沟通企业疑难,包企到户,总结好的经验做法,定期汇总实践案例,积极与大连海关、地方有关部门沟通联系,征求指导意见,为企业复工复产、高效运转保驾护航。自“百人千企”对口帮扶机制启动以来,丹东海关收集并协调解决企业实际问题13项,对口帮扶企业复工复产率达100%。徐梓峻记者曲艺
    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