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丹东
- 立足职能细化措施 不断提升便民利企服务水平如何持续提升政务服务效能,让群众和企业办事更加便捷?一段时间以来,丹东市各地区、各部门按照上级有关部署和《丹东市营商环境质量提升行动方案》要求,立足职能细化措施,推动全市营商环境建设水平迈上新台阶。宽甸满族自治县结合地域实际和群众需求,推动政务服务触角向基层延伸。例如在牛毛坞镇牛毛坞村,村民组建立了便民服务点,每周都有村干部到服务点询问村民需求,帮助他们代办业务。对一些年纪较大、行动不便的村民,村干部提供上门服务,帮助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宽甸正持续推进基层便民服务站建设,扩大基层服务范围,让更多村民从中受益。近期,公安部门开展“丹东公安请您建言、丹东公安向您承诺、丹东公安请您监督、丹东公安请您评议、丹东公安向您报告”五大主题活动,旨在推动法治化营商环境水平实现全面提升。各级公安部门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座谈交流、电子邮件、微信留言、手机短信及专线电话等方式,了解企业和群众诉求,有的放矢地及时解决问题。根据“请您建言”收集的信息,公安部门立足职责着力破解堵点难点,推进依法行政,坚持规范用权,更好保护企业和群众的合法权益。日前,公安部门向社会公开30条便民利企新举措和55项打包式企业服务清单,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同时,持续开展“请您监督、请您评议、向您报告”等主题活动,推动营商环境建设向纵深推进。公安交管部门推出二手小客车转让登记“一证通办”、电子检验标志网上推送提示、五类车辆网上处理非现场交通违法服务等10项举措,方便群众和企业办理相关业务。针对办事大厅“证明材料多、排队时间久、办结时限长、设施不便民、热线不好打”等问题,丹东市人社局常态化开展明查暗访,弄清问题根源,开展自查自纠,着力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提高办事效率。同时,对设在市政务服务大厅的窗口进行数据监测,对未能在规定时限内办完业务、超期未完成的业务分别给予提示提醒、警示警告,对负面典型案例通报整改,进一步促进窗口工作人员作风转变,推动服务质量全面提升。丹东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加大网络信息化建设,积极拓展公积金业务线上服务渠道,更好满足群众办事需求。同时,进一步扩展“跨省通办”线上业务办理种类,提升“一网通办”水平。目前,手机公积金App已对接“辽事通”业务20项,更多的群众通过手机就能办理业务。此外,利用各银行网点多、分布广的特点,与多家银行开展“公银合作”,群众到就近的银行网点就可办理公积金业务。该中心还设立了4个“一件事一次办”线下受理窗口及9个“帮办代办”“跨省通办”窗口,并通过开展延时服务等方式,为办事群众提供更多便利。记者:刘作庆07/06
- “银税互动”助企融资“感谢税务部门牵线搭桥!有了这笔贷款,公司流动资金紧张的问题迎刃而解了!”7月3日,谈起企业融资,辽宁安宇电力建设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薛永莉激动地说。安宇公司能够顺利贷款,得益于丹东市税务部门与金融机构推出的“银税互动”活动。年初以来,丹东市税务局积极搭建银税互动平台,结合银行、税务、企业三方数据互联互通,推动银税互动再升级、税银赋能助企再加码、小微企业获贷率再提升。今年一季度,丹东市税务系统与市内多家金融机构合作,发放银税互动贷款731笔,共38.88亿元。其中发放给小微企业711笔,共29.99亿元。近日,在丹东市振安区税务局组织的“春风惠企助发展、银税互动赋动能”项目推介会上,丹东天楾电气有限公司、辽宁凯丰建筑实业有限公司与金融机构现场签订了1000万元的纳税信用贷款协议。“下一步,我们将着力提升‘银税互动’质效,建立更加完善的银税合作机制,以实际行动助企纾困解难,让便民春风吹进更多企业。”丹东市税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记者:蔡晓华07/06
- 【三年行动首战进行时】辽宁省丹东市:加快建设开放型城市、创新型城市、幸福宜居城市江河浩荡,大海奔流。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一场以“全面振兴新突破”为目标的新时代“辽沈战役”,正在全省14.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打响。首战即决战。战鼓催征,丹东闻令而动出征急,拿出拼抢姿态,只争朝夕、时不我待,以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紧迫感,全力以赴把疫情造成的损失夺回来,并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在三年行动中大干快上,重塑形象、重振雄风的生动实践正在鸭绿江畔、黄海岸边不断上演,江海沿岸发生着令人激动、振奋的变化:今年1月至5月,丹东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3.3亿元,同比增长15.5%,其中建设项目投资同比增长17.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4.6亿元,同比增长9.9%;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3.2亿元,同比增长34.2%;进出口总额71.2亿元,同比增长20.8%。乘势而上千帆竞,策马扬鞭正当时。卧薪尝胆干三年、甩开膀子拼三年,锚定以开放型城市、创新型城市、幸福宜居城市建设推动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的目标,丹东市发扬英雄城市光荣传统,以项目建设为根本支撑,以园区发展为关键举措,以扩大开放为重要引领,以营商环境、工作作风和从政环境建设为根本保障,将改革创新贯穿始终,真抓实干、狠抓落实,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丹东实践,在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中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幸福宜居城市丹东。(摄影:刘海东)强支撑拓合作开放型城市建设步履坚实6月的丹东,满目葱茏,生机勃勃。一个个项目建设现场热潮涌动,一辆辆工程车辆来往穿梭,一栋栋建筑主体拔地而起……在这个炎热的季节里,丹东市处处是抓发展、求突破、促振兴的催人奋进画面。抓项目、促投资,是首战之需、首胜之要。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从春至夏,从城市到乡村,丹东市的项目建设“加速赛”一直在火热进行中。一以贯之抓项目、促投资,持续落实“项目年”制度性安排,是丹东市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行动,也是丹东市加快建设在东北亚地区有影响的国际化水平的开放型城市,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创新型城市,绿色发展、美丽文明的幸福宜居城市的具体场景。围绕建设“在东北亚地区有影响的国际化水平的开放型城市”的发展定位,丹东市不断加大改革攻坚力度,着力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开放合作,加快打造辽宁和东北东部对外开放新前沿。哈曼(中国)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在组装产品。(摄影:刘海东)在不断完善通道平台,提升区域国际合作能级,提高丹东港综合开放能力,加快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完善重点边境口岸基础设施的同时,丹东市还把边境互市贸易创新发展作为推动扩大对外开放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领,全力构建互市贸易创新发展格局和港产城一体化发展格局,高质量推进沿海经济带建设,积极参与辽东绿色经济区建设,持续加强东北东部区域合作,拓展开放合作空间。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中,丹东市将优化营商环境摆在突出位置,以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为目标,全力打造“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的营商环境,靠市场、靠契约、靠效率吸引各方投资者,开放环境日益优化。江海潮涌,奋楫扬帆,向开放要活力的动作一个接着一个:丹东市与吉林省通化市签订深化两市全方位合作框架协议,以高质量区域合作助推高质量振兴发展;丹东港口岸南1^#、南2^#泊位通过验收,正式对外开放启用;丹东市党政代表团赴江苏省扬州市学习考察并举行对口合作联席会议,共同以务实合作推动高质量发展;丹东港互贸区开始配套设施、场地等工程建设,金山互贸区明确项目运营、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项目土地已摘牌;河口互贸区确定运营主体,国门湾科技五金城、东北亚国际商贸城、东北亚边贸城等二级市场建设有序推进……举措务实,步履铿锵,伴随着投资、消费、出口共同发力,工业、农业、服务业协同发展,国资、民资、外资竞相发展,民生、生态、稳定有序推进一同而来的好消息是,丹东市在加快壮大整体实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创新型城市建设、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促进各类企业竞相发展、开放型城市建设、推进乡村振兴、融入区域发展新格局、绿色低碳发展、幸福宜居城市建设10个方面新突破个个有成效。今年前5个月,丹东市进出口总额完成71.2亿元,同比增长20.8%。其中,出口总额61.1亿元,同比增长22.6%。志愿军公园是丹东市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地标。(摄影:张保国)增动力重引领创新型城市建设持续提速6月19日,以“携手京津冀,共聚创新城”为主题的2023年度丹东市京津冀科技招商推介活动在北京举行。12个产业拉动力强、科技含量高的项目签约,1个创新科技投资孵化运营平台签约,签约总额18.16亿元。聚焦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突出科技主题,通过“以赛带招、以会促招、以资融招”的创新形式,不断提高科技招商的精准度,招引域外科技类项目、科技型企业来丹东转移转化、创新创业,是丹东市加快建设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创新型城市的系列动作之一。着力强化科教人才支撑,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加速新旧动能转换,丹东市正以创新型城市建设为振兴发展持续赋能。牢固树立“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理念,把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丹东市狠抓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三篇大文章,深入谋划数字赋能、强链延链项目,强力推进“百企百亿工业技改”专项行动,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引育壮大新动能。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丹东市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大力实施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将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升级、扩能改造作为全市抓项目、促转型、提质量的重要抓手,持续壮大科技企业群体,做大做强实体经济。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丹东市突出创新平台建设,高标准布局新的创新平台,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加速推进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转型升级,坚持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一起抓,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打出科技创新组合拳,突出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实施“鸭绿江英才计划”,全面实施“项目+团队”带土移植工程等一系列支持创新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厚植创新“生态圈”,丹东市越来越多的企业发力创新驱动,积极竞速数字化新赛道,在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大展拳脚,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凤城市格汝特汽研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铝镁合金、锌合金高压铸造及高精密加工企业。为充分发挥企业加工制造的优势,近年来,企业先后投入2000万元,对设备以及技术进行改造升级,加快了由“制造”向“智造”迈进的步伐。蓄创新之能,聚突破之势,丹东市全速奔向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今年1月至5月,丹东市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8.6%,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16%,比全省高9.7个百分点。繁忙的大东港码头。(摄影:刘海东)向绿行惠民生幸福宜居城市建设谱新篇刚刚过去的端午节假期,数以万计的游客聚集丹东,给这座城市增添了浓郁的节日气息。虽然来自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北京、浙江等地区,口音也千差万别,但游客们一致的看法是丹东的天真蓝,水真绿!“丹东蓝”“丹东绿”如一面镜子,照映出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丹东市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英雄城市、中国气候宜居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十大养老胜地、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这些是丹东市鲜明的城市标签。作为辽东绿色屏障,如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在向绿而行,日益培厚生态环境的“含绿量”的同时,提升高质量发展的“含金量”,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丹东市的选择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始终坚持生态立市、绿色发展不动摇,一张蓝图绘到底,努力书写好绿色发展新答卷,使绿色成为城市最厚重的底色、最鲜明的特质和最持久的优势。国家4A级景区虎山长城是明万里长城东端起点。(摄影:刘海东)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和振兴的优势,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紧扣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丹东市持续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大生态治理力度,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探索更加多元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促进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服务业发展,大力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与此同时,丹东市坚决兜牢民生底线,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实事,全力解决群众在就业、医疗、教育、社保等方面的急难愁盼问题,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保护好绿水青山,让城市越来越美丽,越来越文明,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这是丹东市建设绿色发展、美丽文明的幸福宜居城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创城促振兴、创建惠民生”,丹东市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建设幸福宜居城市的重要抓手,科学制定三年行动计划,举全市之力持续抓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一座能寄予人民美好期待、赋予人民美好生活的城市,不仅在于外表肌理的华美,更在于内涵品质的温润。秉持“内外兼修”,丹东市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和乡村建设行动,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厚植民生底色,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更绚烂的色彩和更浓郁的温情,都能有满满的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当落实三年行动任务,成为全市上下的自觉行动,并见之于实际成效,当“努力可以改变形象,奋斗必将赢得未来”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当以开放型城市、创新型城市、幸福宜居城市建设推动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成为全市的统一意志和共同行动时,我们有理由相信,实干为先的丹东,新征程中必定大有可为、必将大有作为!记者:黄宝锋07/05
- 【三年行动首战进行时】辽宁省丹东市:服务为先 项目建设加速“奔跑”盛夏时节,在丹东现代电子信息科技产业园内,丹东瑞银科技有限公司双系统超安全平板电脑项目、丹东东亚电线电缆有限公司电子专用线缆项目、东润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电子线束加工生产基地项目等正抢抓施工黄金期,如火如荼建设。“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合作区派专人定期与我们沟通,及时协调解决堵点难点问题,使项目得以按计划稳步推进。”丹东瑞银科技有限公司的项目负责人说。眼下,双系统超安全平板电脑项目主体已经封顶,预计今年8月可交付使用。现代电子信息科技产业园是丹东市重点打造的百亿级电子信息科技产业集群,将承载电子信息、流量控制、汽车电子等领域多家链条式企业。园区自2022年项目陆续开工后,项目进度不断刷新。目前,园区已入驻7家科技企业。牢牢把握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重点任务,丹东市点燃项目引擎,赋能高质量发展,开年即开工,起步就加速。年初以来,围绕“五大安全”“三篇大文章”“建设开放型城市、创新型城市、幸福宜居城市”等重点任务和辽宁沿海经济带、辽东绿色经济区建设契机,丹东市千方百计扩大有效投资,发挥项目谋划推进工作专班作用,策划包装一批具有时代感和引领性强的重大项目。今年,全市计划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660个,总投资125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45.5亿元。截至目前,全市已开复工500万元以上项目576个,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324个;亿元以上项目193个。行走在丹东市各地,随处可见抓生产、上项目的忙碌景象。大干快上抓项目、抢回时间追进度,丹东市各级干部以上率下,拿出拼搏状态,干出争先气势,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坚定不移推动项目建设,严格落实领导包抓、专班推进、专员服务等推进机制,全方位做好项目要素保障,全力解决制约项目开工的问题。与各重大项目建设火热态势相呼应的,是令人振奋的飘红数据:今年前5个月,丹东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3.3亿元,同比增长15.5%。记者:蔡晓华07/05
- 【三年行动首战进行时】辽宁省丹东市:细处着眼 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办事材料越来越精简、业务办理越来越便捷,感觉特别满意。”6月26日,在丹东市人社局政务服务大厅“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仅用了几分钟,前来咨询缴纳养老保险事宜的市民张丹便得到了满意的答复。一扇“小窗口”,就是为民服务的“大平台”。“办事时间再缩短、办事效率再提高、办事成本再降低。”今年,丹东市继续实施营商环境质量提升行动,聚焦以改促优、办事方便、法治良好、守信践诺、比较优势、亲商安商、干净干事、宜居宜业8个方面,组织开展整治突出问题、提升服务效能、优化法治环境、改善信用环境、降低综合成本、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整顿干部作风、提升城市品质8个专项行动,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和经营主体的满意度,为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提供有力支撑。于细处着眼,从实处入手。丹东市各级党委、政府切实担起主体责任,主要领导成为“第一责任人”,全力推动营商环境建设工作落实。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事事关系丹东形象”的理念,结合实际,细化任务,协作配合,形成强大工作合力。丹东市营商局和市纪委监委牵头组织29个市直部门编制“办事不找关系”指南,对首批374个事项进行公示,推动“办事不找关系,用权不图好处”成为常态;营商局牵头开展“政务优”集成式服务窗口改革;市场监管局牵头开展市场监管领域“证照联办”……以美好而温暖的营商环境力量,建设一个幸福宜居的城市,丹东创优不停步,服务再升级。创新开展“政务优”集成式服务窗口改革,优化整合9个窗口职能;持续推进“一网通办”,全地区申请政务服务“最多跑一次”事项比例达99.62%,政务服务好评率达95%以上;优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将建设工程消防验收、人防工程验收等6个事项纳入联合验收范围;实现经营主体登记和行政许可联合审批、一口发证;持续优化通关便利度,整体通关时间压缩65%以上。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市场潜能不断释放。今年上半年,丹东市新登记各类经营主体14283户,比去年同期增长21.05%。记者:蔡晓华07/05
- 【三年行动首战进行时】辽宁省丹东市:心中有方向 脚下有力量毗邻的鸭绿江断桥和鸭绿江大桥风光。(摄影:刘海东)千帆竞发,勇进者胜。黄海北岸,鸭绿江畔,从春到夏,从年初到年中,处处澎湃着奋进发展的激情,处处是抓发展、求突破、促振兴的生动场景。伴随着大干三年、奋斗三年,坚决打好打赢新时代“辽沈战役”进军号的响起,丹东市各条战线齐头并进,各级干部全员上阵,各项任务全面铺开,抓三年行动任务落实,已经成为全市上下的自觉行动,并正在见之于实际成效:投资、消费、出口共同发力,工业、农业、服务业协同发展,国资、民资、外资竞相发展,民生、生态、稳定有序推进,开放型城市建设、创新型城市建设、幸福宜居城市建设等10个方面新突破个个见成效。实现振兴时不我待,加快发展只争朝夕。丹东市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要求,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紧扣振兴发展需要,以项目建设为根本支撑,以园区发展为关键举措,以扩大开放为重要引领,以营商环境、工作作风和从政环境建设为根本保障,将改革创新贯穿始终,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奋力开创开放型城市、创新型城市、幸福宜居城市建设新局面。在新时代东北振兴、辽宁振兴的历史进程中,丝毫的懈怠都可能带来步步的落后,尤其是当下各地竞相发力、百舸争流的势头正劲,唯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实干为先,奋勇争先,才能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一步步把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心中有方向,脚下有力量。未来三年,丹东目标任务明确,思路清晰,到2025年,全市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现代化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营商环境实现根本好转,创新生态、创新平台、创新人才“三位一体”推进取得新成效,绿色发展优势进一步彰显,人民生活品质持续改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健全,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形成营商环境好、创新能力强、区域格局优、生态环境美、开放活力足、幸福指数高的振兴发展新局面,以开放型城市、创新型城市、幸福宜居城市建设推动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今年是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首战之年,三年看头年。要切实增强三年行动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各方面全过程,坚持高质量发展和全面从严治党两手抓、两手硬,持续净化政治生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提供坚强保障。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年初以来,丹东市一盘棋重落实,做到上下贯通、步调一致、同频共振;更新思想观念谋落实,以思想上的“破冰”引领行动上的“突围”;树立鲜明导向促落实,创造环境、营造氛围,推动干部真抓实干、狠抓落实;锤炼过硬作风保落实,主动担当、积极作为,立说立行、雷厉风行,在三年行动中展现价值、实现作为,确保三年行动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各地区各部门拉高标杆、自加压力,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各级干部以上率下、真抓实干,全市上下拧成一股绳、连成一条心、铆足一股劲,汇聚起齐心协力谋发展、团结一致促振兴的强大合力,各项工作卓有成效,实现了首季开门红,经济运行全面企稳回升、整体态势明显向好,社会大局安全稳定,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扭转了疫情带来的被动,扬起了发展势头,进入了整体向好、全面向好、持续向好的新赛道。努力可以改变形象,奋斗必将赢得未来。曾经创造辉煌,也从不乏拼搏进取奋斗精神的丹东正发扬英雄城市光荣传统,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扎实的作风、更加务实的举措,抢抓机遇、精准发力、乘势而为、勇毅前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重塑形象、重振雄风!记者:蔡晓华07/05
- 精准“把脉” 直面“痛点”位于元宝区金山经济开发区的丹东利达科技有限公司,作为中航工业零部件一级供应商,主要生产飞机零部件、航空电器接插件以及工装夹具和模具等,年产值可达1500万元左右。近年来,该公司不断转变既有生产模式,探索数字化发展新路径,产能虽得到一定提升,但在数字化转型的路上也遇到了一系列瓶颈问题。“想要寻得破题之法,必须对症施策!”为进一步摸清企业发展现状,掌握企业现实需求,寻得破题之法,元宝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干部马普涛自接到“领导干部进园区进企业服务振兴新突破”专项行动选派任务起,多次深入选派企业,与企业负责人面对面座谈交流,始终将企业需求作为服务方向,把政策引领、精准服务、助企纾困、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职责,精准“把脉”,直面“痛点”,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在联系服务过程中,马普涛发现,资金要素不足是制约该企业转型发展的一大难题,企业虽有融资需求,但由于缺少抵押物,融资相对困难。针对这一现象,马普涛积极为企业搭建政银企对接交流合作平台,主动联络辖区金融机构,为企业寻找最适合的信贷产品。经过反复对接,终于协调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丹东元宝支行以“税务贷”方式,为企业成功申请贷款97万元。人才是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关键要素。针对该企业技术人员短缺的问题,马普涛积极发挥“穿针引线”作用,与市人社部门和辽东学院、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对接,利用校园招聘会契机,助力企业“招才引智”。为更好助企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马普涛还积极沟通协调华为(丹东)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辽宁有限公司丹东分公司、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丹东分公司,分别到企业现场开展数字化转型诊断及产品应用推广服务,为企业量身制定转型方案,目前该企业正在与第三方供应商进行洽谈。“心贴心的服务,让我们感受到了‘娘家人’的温暖。有政府为我们牵线搭桥,解决棘手难题,我们发展信心更足了!”丹东利达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于修田如是说。记者:李雯琪07/05
- 聚力稳就业 扎实惠民生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石。今年,市人大将稳定和促进就业工作纳入常委会重点工作。4月27日至29日,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专题调研组,先后深入凤城市、元宝区和市本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企业、社区等地,通过实地走访、召开座谈会和听取政府工作汇报等方式,对全市稳定和促进就业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指出,近年来市政府始终把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市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充分发挥职能优势,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稳就业工作,通过持续加大工作力度,强化工作举措,优化就业环境,扩大就业容量,促进了全市就业形势基本稳定。提高思想认识,切实扛起稳定和促进就业工作的政治责任。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反复强调就业是永恒的课题,牵动着千家万户的生活,任何时候都要抓好。市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要继续从全局的高度重视就业问题,按照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要求,把就业工作提到突出位置,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特别是要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着力扩大容量、保障重点、强化培训、提升服务、守住底线,不断稳定和扩大就业岗位,稳定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稳定农民工特别是脱贫人口务工规模,促进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就业服务质量提升,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兜牢困难人员等群体就业民生底线和规模性失业风险防范底线,确保我市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始终抓好稳就业保就业工作,持续优化就业环境。一是完善制度环境和政策体系建设,加强就业法规、政策之间的统筹协调。落实国家和省关于高质量充分就业支持政策相关措施,结合人民群众需求以及我市就业工作实际,积极落实减税降费促进就业和国家以工代赈相关政策,出台或更新相关就业促进政策。二是充分发挥就业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作用,政府部门、群团组织、职业教育院校、各类企业和培训机构要整体联动,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树立“人才强市”理念,重视人才培养,建立人才储备库,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协调发展。三是高度重视我市技师学院等本土技能人才培养机构设施建设,优化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合理设置实用课程,精准对接市场需求,促进产业链与人才链的有机衔接,依托职业技能院校优势,加强城乡剩余劳动力短期技能培训,教育引导劳动者消除“等靠要”思想,转变单一狭隘的择业观念。四是构建常态化援企稳岗帮扶机制,持续激发其就业岗位创造能力。以增加就业岗位为目标,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零就业家庭、退役军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就业服务保障工作。五是强化劳动监察执法,加强劳动保障监察组织体系建设,创新劳动监察工作机制,提高执法规范化水平,切实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坚持经济发展带动就业导向,不断扩大就业容量。一是发展壮大地方经济实力,凝心聚力破除制约我市民营企业发展各种壁垒。围绕我市优势产业,加快招商引资和项目工作力度,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就业扩容提质。二是持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落实好各项创业扶持政策,拓宽创业融资渠道,优化创业审批程序,加大财税、金融对就业的扶持力度,抓紧设立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大力扶持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微企业发展,充分发挥新就业形态的“蓄水池”作用。三是及时补齐新就业形态发展中存在的制度、人才、服务等短板,发扬斗争精神,持续改革创新,努力破解就业难题,进一步构建完善覆盖新就业形态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新就业形态行稳致远。四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壮大县乡村促就业内生动力,强化农民工和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质量和水平。一是推广社区充分就业网格化管理体制向全市拓展,推动建设“暖心型”充分就业社区。完善覆盖全市城乡社区(村)一体的“4+1”网格化就业服务联动体系,重点打造“社区(村)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强化社区就业服务网格员队伍建设和管理。二是加强就业基础信息使用,提供“订单式”职业培训和创业培训。逐步打通智能型充分就业社区平台与丹东智慧化人力资源市场、辽宁政务服务网等各类信息平台壁垒,推进“打零工”信息平台建设和运用。三是加强各项就业服务措施的衔接配合。建立职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技能培训、就业见习、创业服务等服务项目有机结合机制。充分运用就业创业服务补助补贴政策和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机制,支持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社会组织等承接基层基本公共就业服务,扩大服务供给,提升服务专业化水平。记者:景媛媛07/05
- 丹东举办跨境电商海外线上推广业务培训会6月27日,市商务局举办第二期跨境电商海外线上推广业务培训会,助力我市外贸及生产加工型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大力培育跨境电商自主品牌,推动“品牌出海”。活动吸引了县区商务部门和30余家企业共50余人到场交流学习。本次培训的主题为“助力品牌出海—拓展外贸新市场—服装纺织行业专场”,培训内容包括“如何借助外贸趋势开展海外市场”和“外贸线上获客渠道深度剖析”。课程对今年上半年外贸形势及纺织行业的贸易走势进行了深度分析,并就俄罗斯市场的主流搜索引擎、消费习惯等进行了普及。基于跨境电商从依托第三方平台为主,到逐步开发出独立网站、搜索引擎营销等多种新渠道,培训通过理论+实例,分别介绍了搜索引擎+独立站、社交媒体网络、B2B平台、主动开发工具等线上获客渠道,通过培训帮助企业利用数字化手段开拓国际市场,不断丰富完善线上平台功能,厚植企业发展潜力。近年来,跨境电商以模式新、应变快、成本低等特点成为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的一种重要方式。市商务局将继续以企业需求为出发点、以开拓市场为落脚点,加大跨境电商专业宣传培训力度,提升丹东企业的跨境电商思维,以新业态新模式激活企业创新发展新动能,持续推进全市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记者|李美臻编辑|邹润07/04
- 东港市启动国家级创新型县(市)建设日前,东港市国家级创新型县(市)建设正式启动。启动仪式上,东港市政府与大连理工大学环境学院签订海洋环境及海洋经济发展框架协议,与辽东学院签订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沈阳农业大学食品学院签订农产品贮藏与精深加工框架协议,与沈阳师范大学粮食学院签订东港大米品牌打造框架协议。近年来,东港市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的核心位置,围绕海洋经济、健康经济两大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人才链,先后建设专业技术创新中心18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5个、实质性产学研联盟12个、专家工作站8个。2022年高新技术企业产值达42亿元,并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以上高速增长,科技创新呈现蓬勃发展势头。东港市将以国家级创新型县(市)建设为契机,因地制宜发挥好自身优势、利用好自身资源,以产业发展集聚创新要素、人才要素和金融要素,系统布局、科学规划、面向全国,引进高水平研发机构,培育创新型企业,集聚人才、汇集资源、凝聚力量,提高县域科技创新服务水平,推动农业产业数字化、标准化、品牌化,支撑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真正推动技术创新成果转移转化落实落地,让产业强起来、乡村美起来、百姓富起来。孔丽娜记者蔡晓华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