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开放丹东
开放丹东
  • 云聚丹东·智赢未来
    5月25日,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主办、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承办的“云聚丹东·智赢未来”丹东工业数字化转型创新赋能交流会成功举办。全市百余家重点企业代表150余人参加会议。会上,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就《省、市工业互联网及数字化转型专项资金政策》《国家、省、市产业扶持和技术改造专项资金政策》进行了解读。华为云高级架构师张仁梁作了《新形势下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实践》分享,深度剖析数字化如何助力企业实现规模级增长。丹东华洋纺织服装有限公司、丹东通博电器(集团)有限公司、丹东大东线圈工程有限公司分别围绕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历程、数字化转型建设情况、数字化转型发展心得及建议作了经验介绍。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建设“数字丹东、智造强市”,深入推进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出台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设立专项资金,搭建数字化转型、产业升级的交流合作平台,为丹东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建言献策、传经送宝,为加快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记者/王洪满编辑/邹润
    05/29
  • 解锁蓝莓种植“密码”激活黑土地
    “2021年,我种了10多亩的温室蓝莓,当时不懂技术,水肥管理得不好,5.8万棵树苗死了一大半。后来我联系到辽东学院蓝莓科技特派团,参加了蓝莓栽培培训班,系统学习了蓝莓种植技术。去年我们合作社对整个园区重新改土、定植,今年果子长得特别好,预计销售额在75万元左右。”近日,凤城市边门镇汤河村天泉种植专业合作社经理李伦兴奋地说。近年来,许多像李伦一样的农户通过辽东学院农学院举办的农技培训学到了实用蓝莓种植技术,不仅拓宽了种植思路,对蓝莓种植也更有信心了。辽东学院农学院是辽宁省农民技术员蓝莓栽培培训班承办单位。他们深入走访调研,了解农户蓝莓种植技术难点,有针对性地对蓝莓种植品种、保护地等栽培形式、标准化管理技术等方面进行课程设计,开设了《蓝莓品种的评价与利用》《蓝莓水肥管理技术》等8门课程。每次理论课上完后,老师们就带领学员到温室基质栽培、冷棚蓝莓和陆地蓝莓3处辽东学院蓝莓生产示范基地进行实地教学,现场演示蓝莓老树更新复壮、幼树和丰产树修剪技法,手把手示范技术要领,面对面解答学员们在种植管护过程中遇到的疑难杂症。辽东学院从2008年至今已培训小浆果栽培(含蓝莓)学员1600余人,今年首期培训共有113名学员,其中97人为首次参加,新学员占比达86%,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辽宁省蓝莓产业蓬勃发展的势头。近年来,辽东学院小浆果研究团队蓝莓无土栽培技术已达国际先进水平,年培训当地农民学生近2000人次,助推丹东成为全国蓝莓主产区,近几年累计推广面积超过5万亩,总产值逾20亿元,产量超过全国四分之一,新增就业人数超过5000人。采访中,农学院副院长周文杰告诉记者,今年学院计划举办三期蓝莓种植技术培训班,分别针对陆地蓝莓、温室蓝莓种植以及蓝莓规范化生产的高级技术进行集中培训,然后培训班将采取网络视频课和跟踪指导服务相结合的方式,持续跟踪指导,把新学员扶上马、送一程。辽东学院积极将学校发展融入辽宁“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发展格局,聚焦丹东乡村振兴重点任务,聚焦健康安全、环境改善、就业保障等民生领域突出问题,发挥专业优势,开展农民技术培训,积极参与地方农村科技特派等工作。2019年,农学院2011届毕业生张超在振安区五龙背镇新建了一片占地85亩的陆地蓝莓园,2023年进入丰产期后年产值150万元左右,直接带动当地农民就业致富。“到了水果成熟的季节,我们还在电商平台销售东港草莓、铁皮柿子、河口燕红桃、黄金蜜桃、软枣猕猴桃等丹东本地水果,年销售额在200万元左右。”张超告诉记者。2022年,依托于辽东学院设立的东港蓝莓栽培技术科技特派团、凤城畜禽科技特派团、宽甸软枣科技特派团、宽甸畜牧业科技特派团等四个农村科技特派团获丹东市科技局批准成立,与学校其他科技特派团一起活跃在丹东乡村的黑土地上,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贡献高校力量。记者:鞠鑫磊
    05/26
  • 社区助力夜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为丹东市夏日夜生活的一张名片,月亮岛夜市吸引了大批外地游客前来驻足打卡。月亮岛夜市在拉动丹东经济发展的同时,成为展示我市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风貌的窗口。近日,作为月亮岛夜市属地社区,振兴区纤维街道福春七社区党委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商讨如何更好地服务夜市经济。社区对临近夜市的背街小巷增派保洁人员,增加清扫和倾倒垃圾的频次,倡导沿街商铺开放厕所,为游客提供便利;对沿街餐饮经营单位加强燃气安全和用电安全的宣传力度,对楼道内停放电动车、飞线充电等危害安全生产生活的行为开展专项整顿;加强与派出所的联系,定期交流夜市周边治安环境维护情况。对于周边居民反映夜市个别商户扰民的情况,福春七社区多次组织人员现场了解情况并与商户和居民进行沟通,妥善化解周边居民和商铺的矛盾;对于居民反映的部分商铺有占道经营影响通行的情况,社区联合城管对占道经营的商铺进行了劝导。下一步,福春七社区党委将持续协调辖区内资源,广泛汲取民意,凝心聚力,助力夜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记者:张津硕
    05/25
  • 项目投资建设实现“开门红”
    今年以来,丹东上下坚决落实“项目年”制度性安排,兜底预期目标、锚定奋斗目标,扎实推进项目投资、谋划储备、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等各环节工作,为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实现首战告捷提供强有力支撑。今年,丹东市计划实施500万元以上项目660个,总投资1160.7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54.3亿元。其中,续建项目386个,年度计划投资193亿元;新开工项目274个,年度计划投资161.3亿元。计划实施5000万元以上项目393个,亿元以上项目241个。一季度,开复工项目462个,增长17.3%,增速列全省第7位,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34个,增长27.6%,增速列全省第2位。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3%,总量、增速均位居全省第7位。“百企百亿技改提升行动”顺利推进。印发《丹东市2023年百企百亿技术改造提升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引导企业再实施103个突破自身瓶颈、迅速投产达效、延链补链强链、实现增产扩能的技术改造项目,总投资115亿元。截至目前,百企百亿项目的开工率53%、入统率28%,均完成一季度预定目标。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成效明显。围绕提升民生保障水平,推进城市基础设施提档升级,谋划申报城市燃气老化管道和设施更新改造、老旧小区改造、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等改善民生项目17个。黄海北厂路网建设、2023年度城建工程等基础设施项目实现开复工,推动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东北亚粮农综合产业园区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力争年内开工建设,不断提升城市承载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金光辉鸿精密电子制造、瑞银科技双系统平板电脑研发生产基地、优纤科技尼龙56/66生物基材料生产等167个工业项目开复工建设,有效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新农利合东北亚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建设项目、丹东港边民互市贸易区、颐辉农产品深加工仓储物流等87个服务业项目开复工建设,不断推动服务业提档升级;东北黑土地保护、高标准农田、东港灌区“十四五”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等82个农业项目开复工建设,持续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下一步,我市将持续发挥市县两级项目谋划推进专班作用,已开工项目持续跟进、强化保障,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未开工项目加快前期各项工作,尽快开工建设;前期推进项目及时协调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推动一批谋划项目早落实。以周保月、月保季、季保年,确保实现全年投资项目首战告捷。对全年计划实施的660个重点项目,专班、专人、逐项、逐月制定投资和实物工作量的“工程图”,强化要素保障,清单化、项目化、工程化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常态调度、跟进落实,坚持周调度、月分析、季总结工作机制,汇总研判重点项目进展情况。常态化举行项目集中开工、项目拉练、“政银保企”对接和主题招商引资等活动,高起点、高频次推动重点项目落地实施。全力做好向上争取,保障重点项目资金需求。聚焦中央预算内投资、政府专项债券、国家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专项资金投向,强化部门间沟通衔接,不断提升项目谋划质量和水平,加快推进项目前期各项工作,争取更多国家政策和资金惠及重点项目建设。记者:郑鑫
    05/24
  • 丹东边境经济合作区:规上工业企业达57家
    日前,记者从丹东边境经济合作区经济发展局获悉,该区丹东瑞特科技有限公司、丹东佳信工艺品有限公司、丹东浩元仪器有限公司、辽宁众邦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丹东铭轩汽车配件有限公司、丹东金亚食品有限公司6家企业从小微工业企业升级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涉及仪器仪表制造、工艺品制造、汽车配件制造及食品加工等多个领域。至此,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达57家。“近年来,我们产值一直在稳步提升,‘升规’后,企业能够享受到更多的政策扶持,让我们有更大的实力参与市场竞争,在业务洽谈、拓展市场上都更有底气了。”提起企业“小升规”,丹东浩元仪器有限公司负责人深有感触。从一家普通的小微企业到顺利“升规”,丹东浩元仪器有限公司“成长记”背后折射的,是丹东边境经济合作区大力推动小微企业实现“小升规”的壮大之路。近年来,丹东边境经济合作区把培育和发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摆在突出位置,扎实开展“小升规”相关工作,加大小微初创企业扶持力度,挖掘市场潜力,增强企业竞争力,积极培育企业上规模;加强对新投产企业和成长型企业的指导,加快企业转型升级,引导企业加大对技改项目的投资力度,做大“专精特新”企业“蓄水池”。丹东浩元仪器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X射线衍射仪、X射线应力仪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有效知识产权19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外观设计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3项。企业还拥有辽宁省“海智专家工作站”,为相关项目提供技术支持。“‘升规’后,企业在有了更大发展空间的同时,还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企业负责人说。为深入推进工业企业“小升规”工作,丹东边境经济合作区经发局继续开展企业上规政策宣讲会,及时帮助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打消部分企业主“不愿升、不敢升”的顾虑,鼓励和引导更多企业上规升级。记者:王卢莎
    05/24
  • 项目建设有序推进
    省“雏鹰”企业凤城市宝鑫炭素有限公司,以生产大规格、超高功率的高档人造石墨电极和特种石墨制品为主,年产石墨电极达4万吨,产品80%用于钢铁行业,销往鞍钢、本钢等各大钢厂,能满足世界绝大多数钢厂对产品的苛刻性能需求。公司从去年开始实施年产2万吨特种石墨制品生产项目,目前已进入试生产阶段。今年一季度,凤城市对标“三年行动看首年,首年看首季”目标任务,成立“三年行动”指挥部和10个专项推进组,制定《凤城市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明确10个方面、45项重点任务,实行项目化、清单化、工程化落实。通过持续优化“容缺办理”“项目管家”等举措,全力抓好宝鑫炭素、辽丰禽业、翁泉硼镁等骨干工业企业,推动高校院所生物技术转化中心、捷焓新材料、绮合饮料食品等项目投产达效。一季度该市5000万元以上项目共开复工41个。记者:宋永昆
    05/24
  • 辽宁省丹东市:前4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1%
    多台塔吊挥舞着“钢铁巨臂”,工程车来回穿梭,筏板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工人们在各自的岗位上有序地忙碌着。连日来,丹东港边民互市贸易区项目建设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与此同时,在振安区同兴镇的辽宁金立电力电器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加班加点忙生产,今年预计企业产值能达到5000万元以上;在元宝区,主推以体育休闲、现代康养、文旅融合为核心的七道北地块开发项目也开足马力奋力奔跑……年初以来,丹东市严格落实“项目年”制度性安排,兜底预期目标、锚定奋斗目标,扎实推进项目投资、谋划储备、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等各环节工作,抢先抓早推动各项工作落实落地,为丹东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实现首战告捷跑出项目建设“加速度”。截至4月底,丹东市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3.6亿元,同比增长11%。500万元以上开复工项目536个,其中:续建项目359个,新开工项目177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298个;亿元以上项目187个。今年初,丹东市委、市政府就组织召开全市“项目年”动员大会,印发《丹东市推进2023“项目年”工作实施方案》,将“项目专班、定期调度、领导包扶、督导检查”四项工作制度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对500万元以上开复工项目清单、重点推进前期工作项目清单紧盯不放,逐一推动。丹东市精心谋划和包装项目,他们紧紧围绕产业发展定位、基础设施补短板、公共服务能力提升、“以港兴市”战略等重点发展方向,精细以高质量项目助推高质量发展。金光辉鸿精密电子制造、瑞银科技双系统平板电脑研发生产基地、优纤科技尼龙56/66生物基材料生产等工业项目开复工建设,有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新农利合东北亚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建设项目、丹东港边民互市贸易区、颐辉农产品深加工仓储物流等服务业项目开复工建设,不断推动服务业提档升级;东北黑土地保护、高标准农田、东港灌区“十四五”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等农业项目开复工建设,持续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丹东市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正在持续加快。同时,丹东市还积极推动园区建设,持续推进园区21项重点任务,谋划、推进、落实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夯实产业发展基础。“走出去,请进来”,丹东市精准开展招商引资,培育发展新动能。全市上下坚持“一把手”工程,市级领导带队招商,开展“商协会走进丹东”活动,招引更多项目落户丹东;持续开展园区招商,积极推动北京软通动力软件开发服务产业基地项目、广东产融集团产融建设服务平台项目、鸭绿江工业园纺织服装数字化“园中园”项目以及丹东市绿碳循环经济产业园等项目落户进程,实现产业集聚发展。记者:王卢莎
    05/24
  • 丹东市两家企业亮相第五届“西洽会”
    5月18日至21日,第五届中国西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简称“西洽会”)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举行。市商务局组织丹东奥龙射线仪器集团有限公司、丹东通博电器(集团)有限公司两家科技含量高、创新意识强的企业,代表我市参加第五届“西洽会”。本届西洽会以“数字化引领内陆开放创新发展”为主题,参展项目涉及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先进材料、智能装备、能源、食品及农产品加工等多个领域。两家参展丹东企业展出了X射线数字成像检测系统、工业CT、雷达液位仪等产品,现场发放宣传册200余份,接待国内外客户200余人次,与国内外10余家经销商进行洽谈合作,达成订货意向1500多万元。记者/王洪满编辑/邹润
    05/23
  • “鱿鱼基地”落地东港
    5月12日,在位于东港市新城街道东高线与新源街交叉口西北侧的富祥水产项目现场,记者看到,200余名工人分布在不同岗位,正在加紧施工。“目前正处于装修和安装设备阶段,预计10月份投入运营。”项目负责人严国朝说。项目占地面积约140亩,计划分两期完成全部建设,一期计划投资5亿元,建设生产车间、速冻车间、产品冷冻储存库、仓储车间、综合办公楼、员工宿舍、食堂及配套基础设施等。“中间这两栋是大厂房,厂房前半部分是冷库,后半部分是4条大生产线,最主要的就是生产鱿鱼串,我们公司生产的鱿鱼串占全国市场的30%。”严国朝说。该项目将生产海洋水产预制菜产品以及肉类产品,达产后年产量达8万吨,其中鱿鱼等水产品精加工外销2.5万吨,鱿鱼及肉类预制菜产品内销5万吨,每年生产销售额不低于5亿元,项目达产5年内累计纳税不低于3500万元,可至少解决当地200人的就业。“我们在福建、广东都有自己的工厂,公司一直想在北方设一个基地,经多方考察,选在了东港。”严国朝告诉记者,公司一直与东港几家企业合作,东港原材料丰富,为加工生产提供很大便利。去年10月,项目正式开工,在东港市政府的政策支持下,项目得以快速推进,在冬季之前完成地基建设,今年开工后一路“快马加鞭”。“目前,我们打算以鱿鱼精加工为主,将来还会利用东港现有资源研制其他产品,并计划将东港作为北方的基地,把我们在南方的产品线都搬过来。”严国朝说。记者:张瑞
    05/23
  • 小浆果变身乡村振兴大产业
    五月的白旗镇一片花海。日前,记者来到丹东凤城市白旗镇,在位于吴家村的宇阳家庭农场,61岁的鲁凤德正在组织工人采摘草莓。他介绍,现在草莓比较好卖,每天都有客商收购。他是去年在该农场承租的草莓大棚,“估计今年能净赚7万多元,租棚子的费用早就挣出来了,明年我还想再租一个。”像鲁凤德这样租棚种植小浆果的农民还有很多。宇阳家庭农场占地300多亩,现有56栋大棚,主要从事蓝莓、草莓和圣女果的种植。据农场主姜玉新介绍,农场不仅自己经营,还通过出租和出兑的形式,扶持从事小浆果产业的村民共同发展。如今,他们注册了自己的有机蓝莓品牌,并将目光投到了电商。“镇政府对我们投资设施农业给予了很大支持,从审批到建设没少帮我们出力。”姜玉新说。近年来,白旗镇依托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把构建特色农业强镇作为发展目标之一。通过不断调整和完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格局,逐步将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以蓝莓、草莓、洋菇娘和圣女果等特色小浆果产业为依托,将小浆果产业做大做强,走出一条产业兴旺、融合发展的农业产业化特色发展道路。白旗镇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发展,采取“现代农事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村民发展小浆果产业。该镇多次邀请省、市农业专家为当地农民传授先进的种植技术。现在全镇已有30余人获得专业证书,成为本地区的种植技术骨干,为全镇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技术保障。在后营村东冠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大棚内,工人正在紧张地忙碌。他们采选、分等、称重、装箱……秩序井然,摆满墙头的成盒蓝莓很快被收购商运走。据公司负责人王文全介绍,他们在白旗镇有28栋蓝莓大棚和300多亩露地蓝莓。公司落户到白旗镇,提高了周边农民种植蓝莓的积极性,也解决了当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小浆果产业前景广阔,不仅农民热情高涨,也让更多农事企业入驻白旗镇。如今,坐落在白旗镇的丹东市泉心果菜合作社生产的“茅草屋”牌草莓,注册为国家绿色无公害食品,远销北京、上海等城市;丹东颐辉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千蕊”牌蓝莓行销海内外,深受消费者的喜爱……为了健全完善服务体系,该镇还制定出台了发展特色农业的优惠政策,专门成立了产业发展办公室,为发展特色产业提供政策和技术扶持。随着特色农业产业化规模的不断扩大,白旗镇还积极引导农民成立合作组织。如今,全镇已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44家,建设高标准日光温室大棚306栋、冷棚254栋,总占地面积1987亩,2022年实现产值9600余万元,带动1600余人就业。记者:李琦
    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