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开放丹东
开放丹东
  • 辽宁省丹东市:做大做强特色产业 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3月6日上午,在丹东凤城市红旗镇新力村8组村民王积有家的洋菇娘种植园里,工人们三五成群地将绿油油的“菇娘苗”栽进棚里。“我主要种植了两个品种的洋菇娘,大的品种预计在5月中旬上市,小的5月初就能上市。”王积有笑着说,当地出品的洋菇娘果实饱满,口感醇厚,眼下虽还没上市,就已经有许多老客户上门预订了。“新力村的洋菇娘产业,可以说是远近闻名,这里早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洋菇娘保护地产区了。”提起村里的洋菇娘,凤城市红旗镇洋菇娘协会会长范喜军说,这些年,洋菇娘产业发展势头不错,已经成为村里的主要产业之一。如今,新力村的洋菇娘远销上海、深圳、广州、福建等地,在当地的大型超市每公斤售价不菲。“头年10月份在小温室育苗,来年正月栽到春棚里,咱们村的洋菇娘无论从长势还是口感都反响不错。”王积有说,他种了3亩多地洋菇娘,与他之前种植的品种相比,今年种的洋菇娘果实更大一些,味儿更正。算起来,他种植洋菇娘已经10多年了,自打村里发展洋菇娘产业,村民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了,不少村民都盖了新房。范喜军介绍,从2013年开始,新力村两委带领村民发展洋菇娘产业,目前村里90%的农户都从事这项产业。为推动洋菇娘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保障产品品质,红旗镇政府积极开展“红旗洋菇娘”地理标识认证。如今,洋菇娘已发展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渠道,产业规模逐步扩大,产品销售模式也由经销商直接上门收购转变为上门收购+电商销售的双重模式,实现了销售模式多样化,农民收入也得到提高。记者从丹东市乡村振兴局了解到,近年来,凤城市坚持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农业生产经营理念,建机制抓培育,激发内生动力,聚焦特色产业,坚持“一镇一业”“一村一品”,重点发展小浆果、食用菌、山野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建立多个示范基地,红旗镇新力村曾获评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与此同时,不断优化空间布局,引导产业集聚,凤南重点发展蓝莓、草莓、洋菇娘等产业,凤北重点发展食用菌、中药材、柞蚕、绒山羊产业,凤中重点发展大樱桃、蔬菜、西瓜、肉牛、板栗,通过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03/15
  • 辽宁省丹东市振兴区:全方位推进招商引资
    3月13日,从丹东市振兴区获悉,振兴区经济合作发展服务中心按照全区经济和项目年工作要求,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为振兴区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贡献力量。振兴区经济合作发展服务中心积极谋划2023年招商工作,力争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依托全区项目工作专班,制度化推进项目年活动。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政策导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产业发展规律和生产力空间布局,紧抓政策窗口期、机遇期,谋划推进一批打基础、管长远、增后劲的大项目。同时,前往经济发达地区积极开展招商活动,切实推进招商工作有序进行。坚持以园区为主体进行招商,引进一批示范性项目在园区签约落地,形成“以商招商、以商带商,招一商、带一片”的连锁效应和群体效益。推进浙商产业园建设项目、红色旅游基地项目、东北亚农产品交易中心二期项目等多个项目,确保签约项目落地达产。重点项目重点推进,加强工作协调和调度力度。紧抓合作契机,推进黄海北厂地块开发、创智高科技产业园等项目进度,争取早日签约落地。强力推进丽山纺织等外资项目进度。振兴区经济合作发展服务中心将大力宣传振兴区投资环境和优惠政策,推介对接重大招商项目,积极参加“辽洽会”、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等大型招商活动。完善闲置资产清单,精准掌握域内土地资源情况,提升土地集约化利用效率;扎实做好结构调整“三大篇文章”,压实链长制,拉长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特色消费品、精细化工、电子信息5条主产业链,进一步补链、延链、强链,引进一批与现有产业关联度高、互补性强、成长性好、附加值高的项目,做实做细工作,确保实现第一季度“开门红”。
    03/15
  • 辽宁丹东便民办税助力项目建设“加速跑”
    年初以来,丹东市税务局迅速落地落细便民办税春风行动各项服务举措,开展个性化服务,及时帮助解决涉税难题,高效落地各项税费优惠政策,有力释放税惠“真金白银”红利,助推重点项目建设“加速跑”,积极为企业发展提势蓄能。在位于丹东市振安区楼房镇的丹东依璐服饰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熟练地操控电脑,通过电脑设定图案和绣针走位,一幅幅美丽的图案完美地绣在五颜六色的布料上。“公司项目投资大、建设周期长,税务部门一直为我们出谋划策,及时解答各种涉税问题,为我们解除后顾之忧。与此同时,税收优惠大大缓解了我们的资金压力。去年,公司获得减免各类税费150余万元,省下来的资金,已全部投入项目建设中。”公司负责人王晓东说。丹东依璐服饰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刺绣面料织布及半成品生产加工企业,眼下,总投资1亿元的刺绣面料加工项目建设正如火如荼。“聚焦重点项目,我们积极落实各类税费优惠政策,全面落实便民办税春风行动各项举措,在政策落实和精细服务方面下足功夫,助力重大项目跑出‘加速度’,打好‘三年行动’首场战役,为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贡献力量。”丹东市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闫海波说。今年,便民办税春风行动开展以来,该局出台了六方面40项130条服务措施,深入79家企业宣传辅导,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67个,极大地提升了企业项目落地推进效率。
    03/15
  • 【营商】免费技术支持,为期三年!
    3月9日,在市市场监管局助力下,辽宁省检验检测认证中心与丹东辽科工业丝绸防护织品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签订了《技术性贸易措施公益服务协议》,旨在帮助企业充分利用特别贸易关注、WTO/TBT-SPS协定等规则,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据了解,近年来辽宁省出口产品经常遭遇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限制。为协助出口企业有效应对此类贸易问题,市市场监管局积极与辽宁省检验检测认证中心进行磋商,希望该中心能为丹东的出口企业提供免费技术支持。辽宁省检验检测认证中心同意为我市4家出口企业提供3年的免费技术支持,具体包括:每季度为企业免费发放《辽宁省WTO/TBT信息通报》1期,内容为技术性贸易措施相关资讯,帮助企业了解国内外相关信息;出口产品如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调研,提出应对建议等内容。市市场监管局联手省级技术机构,全力助推出口企业应对贸易壁垒,是贯彻落实《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的具体举措,为我市出口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标准化技术支撑,营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
    03/14
  • 辽宁省丹东市:扩规模提产能 确保首季开门红
    近日,位于丹东市振安区楼房镇的丹东依璐服饰科技有限公司传来捷报,随着公司一期改扩建项目完工并投产,今年前两个月,公司完成产值超千万元,同比增长225.73%。依璐服饰科技有限公司机织车间里生产正忙。(摄影:宋永昆)梭机飞转,女工忙着纺线。(摄影:宋永昆)依璐服饰是一家以生产加工刺绣面料织物及半成品、服饰花边辅料、室内装饰用品为主的企业。目前,公司正在积极扩大生产规模,二期工程已完成相关手续办理,预计4月动工建设。扩规模提产能,全力以赴创佳绩。(摄影:宋永昆)聚焦抓经济建设稳运行、抓项目建设提增长、抓企业服务优环境“三抓”重点工作,楼房镇45家大中小企业全力以赴促生产,全力确保实现首季开门红。
    03/13
  • 辽宁省丹东市:凝聚“三大动能” 释放发展活力
    2022年以来,东港市凝聚“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能,加快重点改革步伐,更高水平推进对外开放,增强创新驱动后劲,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围绕优化营商环境,厚植发展土壤。持续健全亲商、护商机制,累计为81家企业和7名投资者颁发“一牌两卡”;推进智慧城市与城市管理深度融合,为城市网格化管理、突发事件处置等提供有力支撑;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政务服务事项进驻率达91.6%,“一网通办”实际网办率达99.1%。扎实做好事业单位改革“后半篇”文章,调整组建事业单位12家,改革活力充分激发。围绕“五个方面”重点,打造更高水平开放格局。实施“外贸双量增长计划”,为企业申请中央外经贸专项资金2115万元,新增外贸企业41家;大台子港区获批国家一类开放港区。积极融入“黄海翼”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与庄河市联合制定《区域协同发展框架协议》,在产业发展、园区共建、海洋经济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出台《东港市荣誉市民称号授予办法》,鼓励国内外友好人士支持东港城市建设和发展。针对性开展招商引资,2022年“走请”150次,在谈项目150个,新签约项目43个。围绕实体经济发展,突出数字赋能和创新驱动,成功入选省创新型县(市)建设试点。创新企业培育成果显著,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家,产值同比增长12.9%;新增“雏鹰”“瞪羚”企业4家,省级“小巨人”企业2家;4个项目纳入省技术创新重点项目计划。创新基础持续夯实,构建实质性产学研联盟2个;智能制造推广中心和海洋经济研发中心开工建设。稳步推进产学研合作,实现技术难题联合攻关和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组织2家企业参加辽宁—京津冀科技招商活动,分别与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天津科技大学签订科技项目合作协议。“辽宁国际科技创新与产业合作中心”揭牌,该中心将作为东港重要的创新和服务载体,聚集和整合“一带一路”相关国家优势智库、技术成果和创新人才资源,成为技术创新及人才交流合作基地。建立梯度培育企业储备库,实施新一轮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计划,东港市100多家科技企业注册申报科技型中小企业,70家企业已备案入库。依托辽宁草莓研究院、院士专家工作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科技创新平台,建立人才项目信息库。专家、研究员等高技术人才的引进,为东港市工业企业和农事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
    03/09
  • 丹东港:码头装卸忙 实干开新局
    一台台门式起重机繁忙作业,一艘艘货轮整装待发。2月份,丹东港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298.6万吨。其中,集装箱吞吐量2.52万标箱,同比增长101.6%;金属矿石吞吐量100.3万吨,同比增长8%。今年初以来,丹东港紧密结合生产实际,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持续推进精细化管理,精心优化作业流程,以奋进的姿态实干开新局。浓浓的年味刚刚散去,丹东港散粮码头分公司便迎来了兔年的第一艘外贸大豆船。分公司提前与客户、口岸单位、船公司等协调沟通,制定详细作业方案,保障卸船作业有序、高效、优质,仅用43.6小时便完成了6.9万吨大豆卸船作业。2月份,丹东港完成钢材吞吐量111.42万吨,火车装卸1.2万车。为确保完成当月新增的上海航线10万吨钢材周转量,丹东港杂货码头分公司科学统筹疏港所需生产资源,强化码头与货场工作衔接和装载质量管理,加强与铁路分公司联系,及时调整作业计划,预先规划卸车道线及货物堆码场地,安排多条作业线同时作业。2月份有9天单日钢材疏港量超过2万吨,其中2月21日完成钢材疏港2.6万吨,创今年以来新高。丹东港杂货码头分公司加强谋划统筹,盯紧作业进度,3天时间完成3艘5万吨级水渣船舶作业,实现单日水渣疏港量8.3万吨,再创新高。持续强化冬季煤炭水路运输保障,2月份完成煤炭在港转运42.6万吨,同比增幅17%。今年以来,丹东港紧紧围绕港口生产目标,一路蹄疾步稳:走访多家企业,了解客户需求;挖掘潜力资源,抓好稳产保供;引导适箱货源“公转水”和“散改集”,全力推动“丹东-大连”集装箱转水业务,其中2月份完成业务量1.86万标箱,同比增幅129.1%,创历史新高。
    03/08
  • 辽宁省丹东市:跑出项目招引建设“新速度”
    3月2日,宽甸经济开发区传来喜讯:总投资1.2亿元的中创铝业新型铝材项目正式投产。当日,记者在中创铝业的生产车间看到,两条新型铝材智能化生产线正开足马力运行。企业负责人介绍,还有两条生产线将在今年8月完成安装调试并实现投产。据悉,该项目于2022年4月落户宽甸经济开发区,“签约、开工、投产”全程仅用了11个月的时间,跑出了宽甸经济开发区项目招引建设的“新速度”。项目建设拉满弓,力争实现“开门红”。今年以来,宽甸经济开发区共确定14个重点项目,总投资额达22.65亿元。除中创铝业新型铝材项目,总投资1亿元的秋实食品深加工及冷链仓储项目(一期)将在近期实现投产,嘉瑞农业中微量元素肥、金威矿业金石圆石材、威科特瑞塑料功能性母粒等项目将陆续按时开工、投产。诸多优质项目的高效推进,是宽甸经济开发区在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中实干担当的生动体现。“十四五”以来,宽甸经济开发区成立了“产业项目服务专班”,围绕企业所想,构建“签约即审批、履约即进场、拿地即开工、建成即投产”新机制,在项目推进中与各对口单位密切配合,建立绿色通道,加快手续审批速度。同时,积极筹措资金,加快园区主干道路及配套管网建设,建立“驻企店小二”服务机制,坚决做到“全程服务到位、审批代办到位、要素保障到位、问题解决到位、政策兑现到位”,为项目全速建设添足动力。下一步,宽甸经济开发区将围绕《丹东市“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和《丹东市开发区重点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提出的发展目标,秉持“一切围着项目转、企业有事马上办”的理念,聚焦“绿色低碳、招大引强、转型升级”,策划招引投资强度大、产出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的项目。依托产业优势,加快推进农产品深加工、非金属新型材料、绿色新型建材等产业链项目向园区聚集。依托资源优势,全面推动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型升级,使产业规模和质量迅速提升。
    03/06
  • 辽宁省丹东市:合作区3家企业入列省上市企业“后备军”
    日前,辽宁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发布省上市企业后备库名单,其中,丹东合作区辽宁思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丹东东方测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丹东通博电器(集团)有限公司3家企业位列其中,进入省上市企业“后备军”。据了解,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作为企业上市的先导站,入库企业需具备明确的上市计划和初步的上市条件,具有产业结构符合行业类型、企业运作规范、财务指标清晰且达标等特点。企业入库后,相关部门将致力于为企业提供政策扶持、基金支持、融资对接等服务。“此次入选的企业主要集中分布在公用事业计量、仪器仪表等产业领域。”该区经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合作区坚持政策引导,立足服务“三篇大文章”,以企业上市培育为工作重点,对一批重点企业建立一系列上市工作机制,全力推进资本市场建设。出台上市企业财政补贴政策,持续帮助企业疏堵点、破难点、接断点,全力支持企业上市挂牌,打通企业直接融资绿色通道。
    03/02
  • 辽宁省丹东市:发展特色产业 蹚出富民新路
    日前,记者来到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牛毛坞镇牛毛坞村,一排排温室大棚鳞次栉比,一条条村道干净整洁。“俺和俺媳妇两人都在这打工,俺媳妇挣的是固定工资,每个月5000块钱,俺是计件日工资,每天挣200块钱。”4组村民林晓军对记者说。在林晓军工作的明太鱼加工厂,一排一排松木架子一眼望不到头,上面挂满了一条条明太鱼。“这是我们去年新建的加工厂,明太鱼晾晒这块儿,每天大概有10多名男工干活儿,平均一个男工能赚到260到300块钱不等,预计4月份开始,我们还需要招40名工人进行深加工。”牛毛坞村党总支部书记孙景飞介绍,近些年,村里积极探索实现乡村产业兴旺新路径,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目前,园区共有117亩地,建了15栋暖棚,发展草莓、香菇、大樱桃等产业,明太鱼深加工也前景良好。村民忙了起来,收入多了起来,日子也越来越好。在草莓大棚里,村民们正在忙碌着。“俺媳妇儿负责领着工人摘果儿,梳理果儿,记账发货,俺就在这儿负责浇水施肥,卷卷大棚,干些零活儿,俺俩一天可以收入400块钱。”14组村民安运成说,如今村里很多人和他一样都在家门口打工,收入不错。孙景飞介绍,村里有草莓大棚12个,目前草莓正是上市高峰期,每天都发出好几车,销往全国各地。大樱桃正在梳果,每个大棚能产500公斤左右大樱桃,总共有7个大棚种植大樱桃,预计今年3月上市。记者从市乡村振兴局了解到,为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我市着力加强产业帮扶的带动作用,高度重视衔接补助资金使用和项目安排,及时调整思路,优化资金使用方向。持续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引导农户发展“五小产业”,促进村集体和农户稳定增收。据了解,去年宽甸投入各级衔接补助资金1.6亿元,实施巩固脱贫成果村集体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生产设施配套等项目208个,完善了生产设施建设,提高了产业组织化程度,促进村集体和农户稳定增收,提高内生发展动力。今年将继续做好项目前期谋划,基于本地资源禀赋、产业发展基础、市场需求,围绕增收、产业发展、补短板、乡村建设等,坚持自下而上、强化农民参与,充分吸取群众的意见,扎实做好项目可行性研究,高质量谋划设计一批项目,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