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开放丹东
开放丹东
  • 辽宁丹东:做好“老原新”三篇大文章 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丹东市坚持工业强市战略,紧紧围绕“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三篇大文章,坚定不移地走丹东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进一步推动我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丹东市工业以“轻型”为主,主要是特色消费品、先进精密装备制造等产业,目前已形成几条具有较强市场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链。“老字号”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形成了车桥、半轴、增压器等从零部件到整车制造(含新能源汽车)的完整链条,龙头企业曙光集团是全省主要汽车制造企业之一;以思凯、东发、百特等企业为龙头的仪器仪表产业链具备国际市场竞争能力,主要包括计量仪表、X射线仪器和核仪表等行业,在空气质量检测、物联网燃气表等细分行业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防护、纺织制品产业链拥有国内首条生物基尼龙56生产线,行业规模居全省第2位,发展模式逐渐由国际品牌代工向自主品牌转型,唐人.查伊娜等一批自主品牌开始占据国内外市场,防护服整体产能已占全省的80%;“新字号”满族医药产业链已形成国内最大的满族医药及健康产业生产基地。在改造升级“老字号”方面,丹东市立足“老字号”产业,特别是具有比较优势的汽车及零部件、仪器仪表等产业,聚焦产业智能化升级、技术高端化提升、域内产业链培育、制造绿色化转型四大领域,实施“百亿百企工业技改”专项行动。围绕传统装备制造业优势,加快推进产业数字赋能,提质增效,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智能制造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打牢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等产业基础,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构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核心的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体系。鼓励企业从研发设计、生产加工、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环节,推进智能化改造升级。在深度开发“原字号”方面,丹东市正发挥区位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加快推进实施一批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项目,拉长产业链。为了充分发挥我市独特的资源禀赋、较好的产业优势、行业或细分行业中领先的技术优势,我市着力实施了“支持企业增品种、引导企业提品质、扶持企业创品牌”的“三品”战略,着力优化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经营环境,努力打造一批知名品牌产品,使“轻型”工业产业特色更加鲜明、规模和质量更加显著。目前,丹东市食用菌、人参等林下产业已形成农户、合作社、工厂的全链条生产模式,食用菌、人参等林下产业发展规模不断壮大,产品质量进一步提升,附加值也在逐步提高。草莓、蓝莓、软枣猕猴桃等小浆果加工也已经形成全国知名的产业基地,呈现出即食鲜果与深加工并存的发展模式,草莓罐头、蓝莓酒等产品逐步打进国外市场。如今,产业链下游产品包括小浆果深加工系列产品、稻米系列产品、食用油系列产品、休闲旅游民族食品、药食同源保健品等也在迅速发展。在培育壮大“新字号”方面,丹东市依托现有优势资源,不断加大核心企业扶持力度,完善公共服务体系,聚焦重点项目,拓展上下游产业链,促进企业配套发展。同时,强化新兴产业的国际合作,突出重点产业领域,凸显地方特色,聚焦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海洋装备、生物等产业,以核心装备、关键材料与基础零部件、绿色食品、满族医药等关键领域,加快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打造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丹东市着眼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先后制定出台了《丹东市推进“三篇大文章”专项行动计划》《关于推进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和《扩大工业有效投资的工作方案》等政策措施,确定了“老原新”12条工业重点产业链,形成“专班+产业链+分链”,市县联动、部门协同的动态建设体系。以补链、强链、延链为目标,编制产业链图谱清单。全市确定91个龙头企业,谋划83个重点项目、5个重点产业集群,积极推进汽车及零部件、仪器仪表、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升级以及电子信息、新材料、满族医药等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为构建更具活力的现代工业体系打下坚实基础。接下来,我市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继续做好“三篇大文章”,为丹东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书写精彩的新篇章。作者:王洪满
    12/07
  •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战疫情保安全 保通保畅不停歇
    11月30日中午时分,在丹东港大东港20万吨级矿石码头,“全副武装”的一级引航员何明权顶着刺骨的寒风,登上装载20万吨铁矿石的散货船,有条不紊地指挥这艘海上“巨无霸”掉头离泊出港。这艘船早在两天前就已卸货完毕,却因寒潮大风极端天气影响延误了船期,船方迫切想早点离泊出港。丹东港引航站引航专班密切关注气象预警信息,在风力减弱的第一离泊时间窗口登轮引航。本轮疫情发生后,市交通运输事业发展中心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总要求,采取“生产闭环运行,人员闭环管理”模式,高效统筹公路和水运疫情防控、保通保畅和安全生产。航道服务中心航标段职工克服冬季严寒和疫情防控带来的不利影响,坚持定期航道巡航制度,加强航道、航标、通航建筑物、水上服务区等巡查维护工作,确保航道航标位准确、效能正常,全力保障辖区航道安全畅通。目前,已累计巡航350海里,巡查航标390座,恢复失常航标6座,完成冬季航标起换56座次。在航道工作船码头疏浚施工现场,航道“丹航031号”反铲工程船正在紧张施工。船上11名船员闭环坚守岗位,确保疏浚生产和防疫安全。尽管30余天未曾见到家人,但大家没有任何怨言,每日完成工程量近2000余方。本轮疫情给未完工的国省干线各施工项目带来一定影响。中心公路工程部门按照《丹东市干线公路养护工程建设应对疫情处置预案》要求,不等不靠、主动作为,坚持疫情防控和在建项目施工相结合、分类施策和全面推进相结合,实施“定点装卸、闭环管理”的措施,闭环“点对点”运输人员和设备,各工程节点严格作业管理,科学精准做好公路交通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日前,我市争创省级“品质工程”的G304丹霍线公路修复养护工程、南河川桥危桥拆除重建专项养护工程已全部竣工并顺利通过验收。各在建危桥重建专项养护项目也按计划稳步推进,目前已完成总计划任务的80%以上。近一段时间气温骤降,给港口引航生产和疫情防控工作带来更大挑战。11月4日以来,丹东港引航站采取“引航作业闭环运行,引航人员闭环管理”封闭式引航模式,引航员专班驻点港区内封闭运行管理,严守港口“外防输入”第一道关口,全力为港口企业稳定发展和海上物流保供保畅保驾护航。截至11月30日,丹东港引航站已累计引领外贸船舶549艘次,其中船长250米以上的超大型船舶102艘次,引航进口铁矿石920万吨、煤炭300万吨、大豆47万吨,出口钢材33万吨,有力地保障了丹东港海上防疫安全和生产物流链的平稳运行。新时代呼唤新担当,新征程催生新作为。职工们纷纷表示,将继续发扬交通人“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不怕困难、连续作战”的奉献精神,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情转化为干事创业敢担当的强大动力,为新时代交通运输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于营龙记者/姜慕馨
    12/06
  •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村路变坦途 致富有出路
    “以前的村路坑坑洼洼,出行很不方便,这几年路修好了,心里老敞亮了。”11月29日,站在今年新修的平坦村路上,东港市北井子镇石桥村山西组村民邹田发高兴地说。行走于石桥村,平坦干净的公路搭配两侧的路灯、绿植,一派新农村的美好景象。(资料图)邹田发告诉记者,今年家附近的村路进行了重新铺设,这为村民的运输提供了很大便利。“我有两栋草莓大棚,以前路不好,小贩子都不爱来,现在路好了,不管是运水果还是运粮,都不成问题。”邹田发说。(资料图)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要想富,先修路。路修好了,老百姓致富就有了出路。”北井子镇政府交通助理刘焕鹏说。十余年间,刘焕鹏守着北井子的条条镇村路,见证了公路的修建与养护,也听到了太多百姓的交口称赞。(资料图)“有些老百姓走了几十年的土路,现在都变成平坦的柏油路或水泥路,大家的精气神儿都不一样了。”刘焕鹏告诉记者,目前村屯路都修得差不多了,下一步将会着重整修机耕路、畅通田间作业路。(资料图)近年来,东港市大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目前,东港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2144.58公里,有公路桥梁756座,公路密度达到72.71公里/百平方公里,位居辽宁省前列。农村公路等级路率达到89%,23个乡镇(街道、农场)全部通三级以上公路,206个行政村、1873个自然村屯全部通硬化路。(资料图)“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我们将紧密结合地方实际,高效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有机统一,加快完善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切实发挥好开路先锋作用,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的服务保障。”东港市交通运输局局长廉军说。(资料图)近年来,东港市先后建设包括自然村通达项目、精准扶贫项目、入户路项目、旅游产业路项目在内的农村公路新改建工程93条线路、164公里,大中修工程154条线路、423里,安防工程282段,新改建农村公路桥梁22座,农村公路等级进一步提升。探索建立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新模式,先后实施小修保养工程3万余平方米,整修路肩边沟760公里,修复公路沿线设施200处。围绕打造“生态海防路”“靓洁201”“绿色集龙线”三条独具东港特色公路景观带,新(补)植路树4000余棵,栽植灌木6万余墩、花卉草坪18万余平方米。一条条平坦宽阔的农村公路,成为乡村振兴的幸福大道。记者/张瑞
    12/05
  •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红色基因赋能企业高速发展
    “今年的10月5日,我正式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了!”时隔两个月,提起自己入党时的场景,宽甸下露河朝鲜族乡三道河朝鲜族民俗村员工张丽仍难掩激动。(资料图)10月5日当天,在民俗村太极山水长廊前的广场上,6名正式党员和1名预备党员身穿民族服饰,心情激动。“三道河民俗村党支部发展新党员大会”几个大字庄严醒目,鲜艳党旗高高悬挂,仪式感十足。有人问民俗村党支部书记宫润平,当年为什么主动向上级党组织提出在民俗村建立党支部?“民俗村是民营企业,必须紧紧依靠党和政府的领导,才不会迷失发展的方向。”宫润平坚定地说。下露河朝鲜族乡三道河朝鲜族民俗村位于中朝边境、辽宁吉林两省交汇处,风景秀丽,大多数居民都是朝鲜族。2011年6月28日,民俗村和朝鲜族民俗博物馆正式落成,博物馆收藏各类朝鲜族民俗文物2000余件。(资料图)2012年12月9日,民俗村党支部正式成立。10年来,民俗村党支部依据党章规定,严格执行上级党组织要求,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新党员。到目前为止,共发展党员7名。为了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党支部始终坚持“三会一课”制度,组织党员和全体员工学党史、听党课。党的二十大召开期间,组织每一位党员和员工收看收听大会盛况。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党员和员工的政治觉悟和工作能力不断提高,同时也把党支部视为“靠山”和“主心骨”。在企业运营和发展的每一个关键阶段,民俗村党支部和全体党员都发挥了核心和先锋模范作用。十年来,民俗村在保护传承朝鲜族民俗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开发红色旅游和红色研学项目,弘扬抗联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受到了各级媒体的关注,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50多家国内外媒体曾来此采访报道。(资料图)辽东学院、大连大学等30多所院校,在这里挂牌成立校外实训基地。毛丰美干部学校、丹东抗美援朝精神培训学院在此挂牌建立了实景课堂教学基地。丹东市文旅局在这里揭牌了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和丹东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宽甸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建立了民俗文化老专家工作站。今年9月18日,经相关部门批准,《杨靖宇渡江地—漏河口》和《左子元与杨靖宇会师地—三道河畔》两块革命文物遗址宣传牌在民俗村树立。(资料图)“学党史、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是下露河朝鲜族乡三道河朝鲜族民俗村得以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根本保障。”宫润平表示,走进新时代、迈向新征程,民俗村党支部将继续用红色党建引领企业发展,以新理念、新作为为企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为地区经济发展贡献企业力量。杜新生记者/曲丹凤
    12/05
  •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书写有温度的民生答卷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民生实事,关乎民心。一直以来,宽甸满族自治县宽甸镇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实施了多项民生实事工程,涉及文化生活、乡村建设、交通出行等领域,逐渐把民生愿景变成幸福实景,书写有温度的民生答卷。“以前这条土路坑坑洼洼,一到雨季泥泞不堪。现在这条柏油路宽敞又平整。”宽甸镇东门外村党支部书记徐永国领着记者参观。听取群众意见后,镇党委政府很快争取资金约180万元,对东门外村辖区内的所有巷路、组路进行了硬化与亮化。路畅了、街宽了,群众的心也敞亮了。“以前这是一条臭水沟,附近居民把生活废水、垃圾都排放到河中,淤堵严重,夏天都不敢开窗户,太臭了。现在大变样了,修了堤坝,安了路灯,照得600多户村民心里亮堂堂的。”宽甸城厢村7组村民王德福说。在城厢村9组文化广场上,崭新的健身器材格外引人注目。“自从建了这个广场,我和老伴天天来健身,以前只能散散步,现在不一样了。”一位正在健身的村民说。这处文化广场占地2000平方米,集村民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依托文化广场这一阵地,村里经常组织干部群众开展户外党课宣讲,普及党的惠民政策,让百姓切实感受党的关心与关怀。”城厢村党总支书记林基久说。投资55万元的城厢村7组水渠建设完成;投资193万元的欢喜岭村虎沟河路坝工程竣工;投资224万元的欢喜岭村虎沟河、丁趟河挡墙工程完工……今年以来,宽甸镇党委、政府争取资金1460.4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工程。一件件好事、一桩桩实事的推进,让宽甸镇居民群众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温暖。“走到群众中去,倾听他们的诉求,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的操心事、揪心事、烦心事,这是全镇领导干部一直坚守的责任、担当与情怀。”镇党委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始终秉持为民情怀,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紧扣群众需求,持续开展“为民办实事”活动,将听民意、解民忧、办实事落到实处,不断提升群众的满意度与幸福指数。记者/曲丹凤
    12/02
  • 物联网、云平台加持!丹东首个智慧化工业园区正在改造
    初冬时节,位于合作区江湾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及智慧化改造工程建设正酣,焊接声、切割声与机器轰鸣声彼此交织,工人严格按照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要求,规范佩戴口罩、安全帽,相互协作、有序施工。江湾工业园区始建于1991年,入驻工业企业13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9户。为进一步加快数字化设施建设及技术推广应用步伐,合作区以“打造数字平台,全力推进企业‘上云’”为着眼点,努力将江湾工业园区打造成我市首个智慧化工作园区。眼下,改造项目主要包括园区道路改造2100米、给排水管道敷设6400米、绿化改造2600平方米、智慧化路灯102基、监控中心维修改造面积1585平方米,安装压力检测器、液位检测器等智能检测设备。基础设施改造,将对今后提升江湾工业园区管理效率,实现园区产业协作配套、信息资源共享打下良好基础。智慧工业园区管理和应用平台可实现园区管理平台化、园区企业数字化、园区硬件智能化、园区产业生态化以及大数据可视化,通过5G基站覆盖产业园区和所有企业,对企业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环境监测等方面进行实时监控,实现数据归类、生成统计报表,辅助决策监管。目前,园区内企业的智能化改造项目正在积极推进中。丹东大东线圈工程有限公司半导体器件及模块封装测试项目第二条生产线已正式投产,辽宁思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丹东海合谷服装有限公司、丹东金洋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的智能化改造也在扎实推进。记者/刁庆峰
    11/30
  • 辽宁丹东:大川头镇深耕农特产品“奔富”产业带
    近年来,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大川头镇立足实际,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积极推动项目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大川头镇位于宽甸北部,水质、土壤优良,为蓝莓生长提供了极佳的条件。近日,记者走进红光村乡村振兴产业基地蓝莓大棚,看到蓝莓树枝长势良好,叶片油绿,预示着新一轮的收获。“2020年,我们村争取到了‘飞地经济’项目,将其他5个村的15个蓝莓暖棚引进我们村。老百姓不仅可以靠流转土地增加收入,还可以到基地打工。每到栽种期和收获期,临时用工数量达到几十人,每人每天能挣一百多元。”红光村党支部书记佟玉生介绍说。村两委还鼓励和支持村民发展绒山羊、中草药等产业,增加收入。在龙头村,一栋栋食用菌大棚整齐划一地排列在田间,刚刚喜获丰收的香菇种植户正在忙着为明年的种植做准备。龙头村是大川头镇最大的食用菌种植村,小蘑菇做成了大产业,不仅成立了食用菌合作社和菌种场,而且通过“政府引导+合作社”成功带动全村60多户农户脱贫致富,同时为近百名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岗位。如今,该村已有食用菌钢构大棚50栋,小小食用菌撑起了乡村振兴的“富民伞”。产业与项目“双向驱动”,多元化的产业发展高质量促进农民增收。龙头村食用菌产业的成功,带动了其他村的食用菌种植。全镇种植香菇、滑菇、木耳等食用菌总量达到500万袋。该镇还鼓励百姓打破传统种植方式,积极发展特色产业,种植山野菜1500亩,西洋参、玉竹等中药材4200亩,以板栗、越冬梨、寒富苹果、树莓为主的干浆果2500亩……“百世泉水业矿泉水加工项目,是我镇的重点项目之一,占地20亩,投资3000万元,目前项目基础部分建设已经完成,整个项目将于明年中建成投产。”参观完蓝莓和香菇产业,记者随大川头镇党委副书记杨文易来到位于头道沟村的百世泉水业矿泉水加工项目现场。打造“矿泉水小镇”的设想,源于该镇特殊的资源禀赋。白石砬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坐落在境内,蒲石河、北股河的发源地就在白石砬子山脚下,地下水经过玄武岩过滤渗透,口感清甜,矿物质丰富。去年,大连一食品有限公司被大川头镇的优质水资源吸引,经过多次洽谈和实地考察,决定在头道沟村投资建厂。项目包括生产车间一座、全自动化生产线两条,主要生产瓶装矿泉水、袋装饮用水、品牌饮料等,年产量可达1万吨,产值200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50余个。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广州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也在与大川头镇洽谈矿泉水加工项目,打造矿泉水小镇;宏源酒坊酿酒项目正在建设阶段,预计今年底正式生产;“飞地项目”雷司令葡萄酒深加工项目已完成土地转让手续。新时代新征程,大川头镇将在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和推进项目建设的基础上,全方位推动乡村振兴,奔富未来。作者:曲丹凤
    11/29
  • 辽宁丹东:石湖沟乡做好产业文章 建设宜居乡村
    近年来,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石湖沟乡坚持以乡村振兴为主线,着力实施“生态立乡、产业兴乡、旅游强乡”三大战略,走出了一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好路子。11月22日,记者随石湖沟乡下长阴子村草莓种植户王喜力来到草莓种植基地。室外寒冷,大棚里却是热火朝天,十多名村民正忙着给草莓梳果,一颗颗小草莓好像娇羞的小姑娘藏在绿叶后。“去年承包了两栋大棚种草莓,挣了十万多元,比出去打工强多了。今年我又承包了两栋,再过半个月就可以卖果了。”王喜力难掩喜悦之色。2021年,石湖沟乡争取资金在下长阴子村建设占地205亩集体经济产业园。产业园的良好发展为其他村提供了范本,曲吕川村、上长阴子村也投资建设集体经济产业园,对外发包种植蓝莓、大樱桃等,每个村每年可增加集体经济收入4万元至6万元。今年,石湖沟乡又在上长阴子村投资240万元,建设8栋温室大棚,预计12月完工,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20万元。近年来,石湖沟乡按照“一村一品”、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举的原则,布局以无公害蔬菜、草莓、蓝莓、食用菌、中药材等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探索出了多种产业发展模式,如楼房村采取“龙头企业+贫困村+基地+贫困户”模式建设中药材基地,桶子沟村采取“企业+贫困村+贫困户”的模式入资正奥食品有限公司……产业发展,让村集体和老百姓的“钱袋子”都鼓了起来。民生投入持续加大,民生福祉不断增强。近年来,石湖沟乡坚持把改善民生摆在重要位置,持续加大民生工程投入。2021年,石湖沟乡争取资金2451.37万元,用于新建和维修道路、疏通河道、修建桥涵、摊铺广场等。今年,石湖沟乡投入资金近60万元,整治环境卫生,清理河道垃圾;争取移民资金362.12万元,完成路面硬化3.6公里,新建防护堤558延长米;投入资金85万元,安装太阳能路灯214盏;投入资金97.5万元,在上长阴子村和下长阴子村公路栽植银杏1500株、海棠树1500株;近期投入资金206万元,在石湖沟村新建一处3000余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做强做大特色优势产业,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让农民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下一步,石湖沟乡将继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快产业发展,加强民生工程建设,以美丽宜居、生活富裕回应群众的所期所盼,为乡村振兴赋能添力。作者:王一淞
    11/29
  • 聚焦“丹东现象” | 工业互联网步入发展快车道
    11月7日,在沈阳举办的2022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发布了辽宁省数字化智能化典型应用场景1439个,其中丹东市160个,应用场景总数位列全省第四位。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建设“数字丹东智造强市”、建设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创新示范城市的目标,做精做深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三篇大文章,编制了《数字丹东发展规划》,出台了《丹东市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成功引进华为、东软、航天云网等行业领军企业,建成并运营华为(丹东)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建设航天云网(丹东)工业云平台,谋划建设“星火•链网”(丹东)骨干节点,积极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加速制造业企业上云用数赋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改造不断提档加速。目前,我市已建成5G基站1969个,实现重点区域5G网络全覆盖;建成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3个,覆盖纺织服装、仪器仪表、汽车及零部件、农产品加工等多个行业,二级节点建设数量居全省前列。我市还建成并上线了省级纺织服装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运行线上虚拟园区。83户企业接入工业互联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互联网接入率19.5%。53户企业上云上平台,6户企业建有私有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率12.3%。今年以来,我市的数字化转型项目比重进一步扩大,目前共实施数字化转型项目69个,占全市工业和信息化项目总数的32.2%,总投资48.2亿元,占全市工业和信息化固投的19.7%。试点示范,引领融合发展新模式新业态。全市树立了54户企业组成的国家、省、市智能制造示范标杆,重点打造了15个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打造了25个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推动5个“5G+工业互联网”示范园区、24个“5G+工业互联网”示范工厂建设,数字化智能化典型应用场景达到180个。128家矿山企业全部启动智慧矿山建设,完成建设进度57.7%,4家试点企业智慧矿山建设基本完成。如今,以东方测控、华通测控、通博电器、金洋科技、思凯科技等企业代表的本土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服务商和以东方测控、奥龙射线、华日理学等企业代表的本土智能装备提供商,已成为全国提供数字化服务的重要支撑力量。思凯科技凭借智能燃气云平台及物联网智能安全超声波燃气表、水表等产品,先后入选国家工信部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试点企业、上云典型案例、物联网关键技术与平台创新类、集成创新与融合应用类项目。东方测控凭借“采选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先后入选国家工信部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智能工厂集成—黑色和有色金属以及无机非金属矿采选项目、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服务产品及活动推荐目录、矿山领域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华通测控凭借油田设备检测诊断分析云平台,入选国家工信部上云典型案例、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服务产品及活动推荐目录……记者/王洪满
    11/28
  • 辽宁省丹东市振安区:培育“头雁”创富带富
    今年以来,丹东市振安区深入实施村干部“雁阵”工程,通过抓实村干部教育培训,增强农村党员带富本领,切实培育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基层骨干队伍,辐射形成“头雁领航、强雁助力、雏雁振翅”的“雁阵效应”,为推进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近年来,振安区采取“理论教学+现场示范+外出观摩”等方式,培训后备力量、各类乡村人才1300余人次,培育科技人才、技能人才、职业农民等260余名。推进农业科技人才、专业人才、新型职业农民等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加大“土专家”“田秀才”等各类农村人才培育力度,不断为乡村振兴积蓄后备力量。今年,振安区实施村“两委”能力素质提升工程,组织村干部到高校或产业园区、先进地区学习,不断提升带领群众发展的能力素质。在“村级组织带头人双百提升行动”中,他们通过培训测试、竞赛、观摩等形式,举办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等专题培训班6期,全方面、多角度提升村党组织书记综合素质。“纵向创亮点、横向打擂台”活动成为振安区“头雁”创富带富最生动有效的交流方式。振安区的“擂台比武”活动,组织村党组织书记以“百日履新成果晾晒”为主题,各村党组织书记逐一登台演讲、比武过招,通过晒实绩、话担当、比亮点、定目标、谋思路,形成了比学赶超、争先进位的浓厚氛围。在此期间,振安区针对村“两委”人才短缺、后备力量不足等问题,创新实施村级后备干部“雏雁培育计划”,采取从优秀党员中“挑”,从致富带头人和返乡技术人员中“选”,在现任优秀村干部中“留”,从外出务工能人和高校毕业生中“请”的方式,加大对农村后备干部的培养力度,把147名能为群众办实事、有本领、有培养前途的优秀年轻人才纳入村级后备干部库,实行动态管理、梯次培养。作者:王卢莎
    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