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丹东
- 辽宁丹东市招商局:赋能共赢 扎实推进招商引资11月8日,记者从丹东市招商局了解到,今年以来,丹东市招商局统筹疫情防控和招商工作,围绕强化“谋、推、落、建、运”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和管理,创新招商方式,整合招商资源,为丹东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注入强劲动力。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1-10月份,丹东市引进国内资金项目378个,实际利用外资完成182万美元。预计年底可完成内资年度336.54亿元任务,完成实际利用外资626万美元。今年以来,丹东市实施全员招商,全市上下牢固树立“项目为王、投资至上”理念,特别是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主要领导亲自对接、亲自洽谈、亲自服务、现场督办。实施“一把手”招商工程,充分发挥主要领导招商关键少数作用。重大招商活动结束后,市政府常务会专题听取工作汇报,明确责任分工,推动项目落地。截至今年10月,丹东市共开展各类招商活动206次。其中市级领导带队招商19次,各县(市)区、经济区党政主要领导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招商103次。截至今年10月,丹东市共完成2000万元以上签约项目115个,总投资额411.76亿元,共有2000万元以上重点洽谈推进项目192个,总投资额928.43亿元。丹东市始终坚持科技招商引领高质量招商,今年围绕提高头部企业本地配套率、科技创新成果本地产业化率、科技型企业增长率,突出重点科技产业的集群发展,补链强链招商,实现招商精准聚焦专业。“京津冀招商活动”“长三角招商活动”期间,丹东市通过举办“丹东市科技招商推介活动”,推动丹东市以科技引领、创新驱动为着力点,加快对接辽宁“一圈一带两区”战略布局,深度融入东北亚经济圈,为丹东开放型城市、创新型城市、幸福宜居城市建设和辽宁省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此外,多层联动抓招商,丹东市今年充分发挥主要经济职能部门职能优势,依托各方资源,拓宽思路,着力构建和完善全市联动、共同招商的格局。各县(市)区、经济区和专业招商队伍突出主体招商责任,采取“市级统筹、领导带头、县区部门联动、全员配合参与”的协同招商工作机制。今年丹东市职能部门、各县(市)区、经济区联动赴杭州、山东、北京、天津等地开展招商活动,广泛结识客商,对接洽谈项目,全市形成了招商引资全市一盘棋的格局。疫情期间,丹东市积极利用线上网络平台,启动“云推介”“云招商”“云签约”的招商模式,通过新媒体开展云招商、云推介招商活动2次,签约项目10个,签约额25.91亿元。积极组织丹东市企业参加省商务厅举办的线上经贸洽谈会。常态化防控期间,丹东市赴天津、北京、上海等地区开展“丹东—京津冀招商引资活动”“丹东—长三角招商引资活动”,赴天津滨海新区科技金融投资集团,北京航天科工集团航天云网公司、建龙重工集团、《中国企业报》集团、中粮集团、国测集团、上海安诺其集团、京岛(上海)实业有限公司、中环控股有限公司、礼思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及浙江辽宁商会等企业进行考察洽谈。活动期间,共签约17个项目,签约总额76.22亿元,市领导先后走访拜会企业16家,签署战略合作协议6项。围绕丹东市“三篇大文章”确定的12条重点产业链,对外紧盯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对内挖掘本地企业潜力,在汽车及零部件、仪器仪表、纺织服装、农产品深加工、互市贸易等方面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引进上下游产业关联配套项目,做大主导产业规模。今年,为实现借力招商,提升招引实效,北京周期间,丹东市与《中国企业报》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搭建了交流平台,实现了“政企媒”三方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好《中国企业报》集团专业化智库引领,全球化资源整合优势,加强与我市重点产业集群精准对接,吸引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来丹投资。同时,充分利用丹东-扬州对口合作平台,学习借鉴扬州招商引资、产业转型发展等方面新理念新举措,在现有基础上,拓展合作空间,扩大合作范围,助推丹东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年初以来,丹东市充分利用亲情招商、以商招商、驻点招商等多种方式,开展招商引资活动,积极沟通以上海安诺其集团、浙江炬荣集团等为代表的一批综合实力雄厚、科技创新力强、产业融合度高、平台资源丰富的丹东籍企业家,“引凤还巢”取得初步成效。作者:邢漫11/11
- 辽宁宽甸满族自治县:重点项目建设提速 奋力冲刺全年目标总投资1.2亿元的中创铝业新型铝材项目的厂房已完成建设,工人们正抓紧时间安装生产设备;总投资1亿元的秋实食品特色农产品项目施工现场也是一片繁忙,施工人员正在进行室内装修、设备安装……当前已进入2022年第四季度,正是项目加速奔跑的重要阶段,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经济开发区充分发挥县域经济主引擎作用,在充分落实安全生产、疫情防控等重点工作的同时,加大对重点项目工程的推进力度,提高项目施工质量,确保项目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宽甸满族自治县经济开发区成立了项目建设服务工作专班,不断提高在建项目工地的巡查力度和频度,重点对中创铝业新型铝材、秋实食品特色农产品等项目进行巡查,对工地的规范管理、安全生产提出更高要求,同时就疫情防控、环保治理等方面进行督导。与此同时,宽甸满族自治县经济开发区开展重点项目建设提质提效行动,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主动当好“店小二”,加强项目谋划储备、提前介入、专班跟进,实行项目全周期服务;坚持配套跟着主导走,围绕“强小微、小升规、规做精”,依托省级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引育电商、物流企业,填补关键领域短板,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体系;坚持技术与产业齐步走,将企业技术改造、产业转型升级作为链式集聚的重要基础,参加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积极与苏沪、广深等地区优质工业及农业科研资源、产业资源、销售资源开展对接,探索“智造”之路的新窗口和突破口。前三季度,宽甸满族自治县经济开发区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7.65%;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66%;省级农产品加工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7.6%,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四季度既是收官季,又是赶超季。宽甸满族自治县经济开发区将围绕经济运行重点指标稳住基本盘,持续推动项目建设“一季管两年”的核心作用,抓牢招商引资,力求签约突破,做实企业服务,持续激发增长动能,奋力实现全年目标,以最大的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为建设“辽东绿色发展示范县”贡献园区力量。作者:曲丹凤11/10
- 辽宁东港市:产业融合铺就乡村振兴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丹东东港市委、市政府凭借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发展东风,抢抓机遇、综合施策,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和特色农业,不断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保障乡村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十来年,丹东东港市坚持以“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为主线,充分发挥地区和资源优势,不断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步伐,在优化农业生态环境,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壮大新型农业主体,发展特色种植、农产品加工业和观光休闲农业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提升了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东港草莓”“东港大米”“东港梭子蟹”“东港大黄蚬”“东港杂色蛤”“东港蓝莓”,6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已成为东港的“王牌”。如今,水果、水稻、水产“三水”特色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已享誉海内外。东港市是“中国草莓第一县”。东港草莓栽培历史悠久,产业基础雄厚,发展速度迅猛,品牌优势突出。2019年,东港草莓产业获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东港草莓”入选“全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目录”;2020年被评为“最受欢迎的区域公用品牌百强”“第十八届农交会最具影响力农产品品牌”,品牌价值超77.5亿元,位列全国第一。东港草莓鲜果产值60亿元,年出口草莓制品近4万吨,出口创汇3500万美元。东港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草莓生产和出口基地。依托东港草莓产业发展优势,全力推行“产业+政策”,促进农民组团建设草莓大棚。2019年至2021年,东港市新增50亩以上设施小区98个,草莓种植实现了由农民“单打独斗”向规模聚集发展,“产业基础+政策驱动”为农民铺就了致富路。东港水稻种植历史源远流长,旱种旱管大红毛水稻历史长达270余年,素有宫廷“贡米”的美誉,远近闻名。如今,东港市水稻种植面积达64.73万亩,年产优质水稻34.49万吨,产值8.97亿元。现有大米加工企业43家,30余家企业具有自主品牌。“东港大米”现已囊获“辽宁省著名商标”“全国优质食味粳米”“全国金奖大米”“全国放心米”等多项殊荣,市场认可度较高,销往国内16个省、市、自治区。十年来,东港市新型农业主体不断壮大。2012年,东港市拥有丹东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6家,主营业收入45亿元,带动农户6.5万户,农民增收5.5亿元。经多年发展,目前,东港市已拥有丹东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2家,主营业务收入83亿元,带动农户11万户,农民增收总额8.75亿元。2012年,东港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339家,其中部、省、市、县级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8家。现如今,东港市发展部、省、市、县级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03家,示范家庭农场123家,工商注册并备案农民专业合作社1809家、家庭农场790家。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壮大推动了东港市粮食、蔬菜、水果、养殖业向着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迈进,农民创业就业渠道不断扩展、收入不断增加。探索联农带农新模式,培育丹东菀丰食品(草莓)产业化联合体、辽宁鸭绿江米业(水稻)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东港市海边渔家(休闲农业)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辽宁好星来农业(蛋鸡)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丹东零点食品(肉鸡)农业产业化联合体5个,发展联合体成员46个,联农带农效果进一步增强。以产业融合推动乡村快速发展,打造特色乡镇,为百姓致富增收开辟新路径。目前,孤山镇、十字街镇成功申报农业产业强镇创建项目,共获得奖补资金2000万元,用于支持贝类、板栗产业发展,促进主导产业与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成功培育椅圈镇、北井子镇獐岛村、椅圈镇李家店村和夏家村4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其中,椅圈镇被评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李家店村连续两年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依托地域特色推动乡村休闲农业蓬勃发展。构建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和农业休闲旅游体系,持续打造“鸟语花香游东港”旅游节庆品牌,依托海洋、海岛、海鲜、海鸟、海泉、海战、海神、湿地森林、山地水库、乡村沟域等资源优势,加速推动旅游业健康发展。目前,东港市拥有省级以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创建单位及示范点9家,东港市先后被评为“全国最佳生态宜居旅游名市”“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和“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作者:张瑞11/09
- 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呈蓬勃发展态势 辽宁丹东锚定创新求突破沈阳11月8日讯(记者温济聪)一批专精特新企业正成为辽宁丹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亮点、新突破。据介绍,目前丹东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10户、省级专精特新企业61户、省级专精特新产品103件。在位于丹东市江湾工业园的辽宁思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人们在总装车间将7000台物联网模式智能燃气表进行流程包装。公司董事长郑孚介绍,公司研发物联网模式智能燃气表、物联网智能水表等产品,在90多个城市实现规模化应用。近日,在丹东东方测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实验大厅,技术人员在做实验获取基础数据。“我们充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通信手段,在智慧城市领域研发了很多创新产品。”公司董事长包良清表示。丹东奥龙射线仪器集团是射线仪器行业的民营高科技企业,公司副总经理程起表示,企业长期专注于无损检测、材料试验机等产品的研发与运营,所产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机械、电子信息等领域。像思凯科技、东方测控、奥龙射线这样专注于细分市场,且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好的企业在丹东已呈蓬勃发展态势。“丹东在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发展方面持续用力,以数字化转型为手段,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科技创新能力取得了新突破。”丹东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11/09
- 辽宁省凤城市:小巨人企业产品出口80多个国家和地区11月6日,在辽宁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凤城太平洋神龙增压器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加紧生产国外客户的订单产品。据了解,该企业是集研发、设计、生产、营销和服务为一体的涡轮增压器专业制造企业,具备年产增压器整机及配件100万台(套)的生产能力,产品种类和产量居于辽宁省同行业首位。公司注重自主品牌优化建设,已获得国家专利23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目前,产品出口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先后与世界500强企业美国博格华纳、德国博世集团建立长期配套合作关系。今年前三季度,企业营业收入达2.2亿元,同比增长54.16%,其中,出口2800万美元,增长47.7%;利润实现1200万元,同比增长72.2%。作者:万重11/09
- 【营商】奖励!@中国专利奖获奖企业及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根据《丹东市人民政府关于丹东市知识产权创造运用鼓励政策的通知》规定,市知识产权局日前对2021年度中国专利奖获奖企业及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给予资金奖励。据了解,中国专利奖是中国唯一的专门对授予专利权的发明创造给予奖励的政府部门奖,也是中国专利领域的最高荣誉,由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共同主办,一年评选一次。丹东东方测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获得第二十三届中国专利奖外观设计银奖,这是我市企业首次获得国家专利奖外观设计专利奖项。另外,我市八家企业获得2021年辽宁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称号。近年来,我市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知识产权工作,持续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能力,管理体系日趋完善,知识产权保护能力不断增强、奖励机制不断健全。记者/王俊11/07
- 辽宁丹东:一特产列入“全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日前,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公布了75个2022年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名单,“东港草莓”作为果品类农业品牌被纳入培育计划。东港市是“中国草莓第一县”,是农业部命名的“全国优质草莓生产基地”、“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草莓生产和出口基地、国家现代农业(草莓)产业园。“东港草莓”集“中华名果”“全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最受欢迎的区域公用品牌百强”“第十八届农交会最具影响力农产品品牌”等荣誉为一身,现品牌价值77.5亿元。如今,草莓已经成为东港名副其实的“当家果”。东港市拥有草莓业合作社436家,家庭农场49家,10万余户农民从事草莓生产,构建起“企业+农户+基地”“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生产模式,标准化、规范化生产程度较高。2021年东港草莓占地面积达到19.1万亩,年产量30万吨,鲜果产值达60亿元。依托东港草莓独特品质,通过“品牌赋能+电商营销”,加上日益完善的冷链配送体系,东港草莓销售市场逐渐扩大,价格逐年攀升,供不应求。国内主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杭州、香港等主要城市,国外已销往新加坡、马来西亚、俄罗斯、卡塔尔等国家。作者:张瑞11/07
- 辽宁省丹东市振安区:用活资源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近日,在丹东市振安区同兴镇日新村3组,两栋高标准温室大棚已经建设完成,十几名工人正在完成最后的施工,为两栋大棚盖上“棉被”。近年来,振安区坚持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放在高质量发展全局中统筹谋划,围绕“抓党建促发展”工作思路,坚持同向发力,因地制宜、一村一策、梯次推进。振安区着重发挥党建桥梁纽带作用,打破地域壁垒,创新设置“联村党委”工作模式,按照“大带小、强带弱、富带穷”的思路,采取“1+1”“1+N”等方式,构建“一核多元、联动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各村资源禀赋和地理、海拔、气候等优势,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健康平稳向上发展。同兴镇变电村凭借杜鹃花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村,是远近闻名的“杜鹃花示范园区”,日新村被评为2021年辽宁省“美丽宜居村”。随着一项项规划的实施,一个个项目的推进,村域资源“活”起来了,集体经济“壮”起来了,村民腰包“鼓”起来了。振安区继续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推动乡村振兴动力引擎,持续推进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坚持党建带动、要素推动、机制促进,做优做强村级集体经济,努力助推村级集体经济提质增效。作者:梅艳双王卢莎11/04
- 辽宁省丹东市:发展添活力 企业增动力丹东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全面深化改革”,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事关丹东振兴发展全局的“一号工程”摆在突出位置,以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为目标,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创新体制机制、狠抓工作落实,全力打造“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的营商环境。今年以来,丹东市发力打造“痛快办事”营商环境。截至目前,“沿海六市通办”40项“全程网办”,“一网通办”容缺受理1731项,“一件事一次办”125项。政企直通车对接企业14.3万余户,配备“公共管家”729名,政务服务满意率达98%。辽宁孔雀表业有限公司工人正在生产车间忙碌。(摄影:王卢莎)政府优环境不遗余力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水和空气,对市场主体而言须臾不可缺少,是企业应对外部冲击挑战、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支撑。近日,记者来到位于丹东边境经济合作区金泉工业园区的哈曼(中国)科技有限公司采访,公司副主裁、总经理李宏一再向记者强调一个词:“丹东速度”。“53天!当年的哈曼(丹东)项目,从开始洽谈到完成签约,只用了短短53天时间。”李宏告诉记者,哈曼(中国)科技有限公司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丹东市多年来打造的一流营商环境。2010年,哈曼落户丹东,当年投资、当年竣工、当年投产,主要业务覆盖汽车音响、专业音响以及世界顶级灯光品牌制造,员工达1000余人,其客户包括宝马、奔驰、现代起亚、丰田等知名汽车品牌,同时,公司还为世界各地大型活动场所、歌剧院、电影院等提供专业音响设备。如今,这种“痛快办事”的“丹东速度”已延续到哈曼(中国)科技有限公司的快速发展中。丹东边境经济合作区为哈曼公司项目成立工作专班,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给予全力支持,帮助企业解决用电、用地等方面的困难,有针对性地打通堵点、补齐短板。同时,他们还为企业申请资金补贴及各项扶持政策,助力企业智能化改造和产业升级。今年1月至2月,哈曼公司产值突破3.38亿元。2021年至2026年,哈曼丹东工厂计划投资3200万美元,引进6条世界顶尖水平的汽车音响扬声器生产线。公司新引进的生产线配备高精度、高智能化的自动化设备,完成产品分装、组装工艺,并配备专业声学检测系统,对生产产品进行全方位的性能检测,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水平的哈曼生产制造基地。更暖心的惠企服务、更精准的政策帮扶、更硬核的权益保护……经过丹东市上下不懈努力,营商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丹东振兴、营商先行”理念成为普遍共识,马上办、就近办、网上办等一系列优化服务举措,让企业群众深切感受到在丹东办事的方便快捷,获得感明显提升。综合优质的政策环境,透明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轻装上阵的成长环境,齐心创业的工作环境,亲商富商的人文环境……丹东市全力打造资金流入的“洼地”,投资兴业的“宝地”,企业发展的“福地”。“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为企业群众解决办事过程中的“疑难杂症”。企业谋发展心无旁骛近年来,丹东市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加大金融扶持力度、降低公用事业收费与物流成本、出台惠企奖补政策,提高了企业竞争力,涌现出一批“专新特精”高成长企业。与此同时,丹东市努力建设开放型城市、创新型城市和幸福宜居城市,使丹东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更加生态宜居,提升了城市品质和对人才、投资等要素的吸引力。2021年12月,丹东通达电力电器设备开关厂负责人卢俊峰通过朋友介绍来到楼房镇投资建厂。从厂房选址、买卖谈判到过户取得新房证,楼房镇相关负责人全程陪同参与。为了让该厂办证手续一次过关,楼房镇采取模拟审批工作模式,提前掌握各个环节程序和要件,派专人跟进。今年1月6日,所有手续只用了20天就都办理完结,这让他对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有了一个新的认知。丹东市用“金牌服务”打造“金字招牌”,用“权力瘦身”推进“服务健身”,用“刚性治理”优化“项目生态”,用“城市品质”激发“投资兴致”。宏德蜡烛制品有限公司落户振安区楼房镇10年,企业年产值从2000万元增长到如今的8000万元。“企业能够顺利壮大,得益于楼房镇的大力扶持。从土地手续、建厂房,到招工等各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对接,为我们节省了不少时间。”企业负责人王权告诉记者,他认识的一个天津销售商,听他说楼房镇的营商环境好,先后几次前来调研。2021年,这个销售商决定在楼房镇投资,建了一个蜡烛制品厂。目前,企业手续已基本办完,1000万元投资也已到位。优质的营商环境,让企业坚定了在丹东发展的信心。2021年,哈曼公司销售额约2亿美元,纳税达1亿元人民币。“丹东市在营商环境方面为公司提供了更好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让我们安心扎下根来。”李宏感激地说。群众享便利感受幸福丹东市围绕打造“痛快办事”的文化,从教育引导、能力提升、舆论氛围、制度规范、机制创新和监督问责等方面持续发力,“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事事关系丹东形象”的理念正在成为共识。今年以来,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更好地为群众提供良好的服务,丹东市不动产登记中心不断完善登记流程,压缩办件时限。1月,抵押登记不再收取房屋土地价格评估报告或价格认定书,有效减少了企业和个人办理抵押权登记的时间及成本;3月,将抵押权首次登记办理时限由3个工作日压缩至2个工作日,变更登记、更正登记及金融联办平台受理的抵押权首次登记均由3个工作日压缩至1个工作日。在此基础上,丹东市不动产登记中心落实不动产登记“容缺受理”“首问负责”“一次告知”制度,在办事大厅和网站公示办事流程、办事指南、收费标准,设置“综合受理窗口”等举措,做到办事流程简单易懂、提供材料清楚、收费标准公开;为有需求企业、群众提供证书邮寄服务;采取实名制领号、增加办理窗口、干部值班巡检等方式,切实提高服务企业群众效能。“十一”假期刚过,丹东“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就恢复了往日的忙碌,这个不到20平方米的小窗口成立之初只有8名员工,现在已经服务群众5万多次。今年,这个窗口被列入“中国改革2021年度案例”。在丹东百姓心中,这里更是解“急难愁盼”,治“疑难杂症”的兜底窗口。丹东市在全省首创“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将历史遗留问题、应该办但有政策瓶颈的个案,规范程序特事特办,将应该办但有政策瓶颈的共性问题创新机制解决。遵循这样的思路,丹东“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不断追求新突破。如今,“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在全市38个县级以上各类政务服务中心全面推广,已提供服务8万余人次,解决企业群众办事过程中的“疑难杂症”800余个。与此同时,“首问负责制”“以函代证”“告知承诺”和“容缺后补”等制度在实践中普遍应用,1732个事项实行“容缺受理”,248个事项实行“告知承诺”。近年来,丹东市强化数字赋能,全市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98.2%,“最多跑一次”事项比例达99.6%,平均事项办理时限压缩81.5%,“即来即办”业务达到44.1%,125个联办事项实现“一件事一次办好”。全国首个5G智慧办税服务厅、东北首家“无人警局”、24小时在线社保自助服务、115个高频事项上线“辽事通”等举措,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网上办、掌上办、指尖办、就近办成为新常态。营商环境,是市场主体发展之基、活力之源。唯有下大气力、久久为功,持续推动营商环境优化升级,才能让市场主体本固根深、枝繁叶茂。以营商环境之“优”,促经济之“稳”、发展之“进”,丹东经济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行稳致远。11/04
- 辽宁丹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市场主体活力迸发当年投资、当年竣工、当年投产,在丹东市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关心扶持下,经过十余年快速发展,今年,哈曼(中国)科技有限公司预计销售额达到3亿美元,向着打造世界一流水平的哈曼生产制造基地目标又迈出坚实一步。政府助力,企业努力,“哈曼”是与丹东这座城市共同成长的亲历者,也是丹东市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的受益者。坚持“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全面深化改革”,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事关丹东振兴发展全局的“一号工程”摆在突出位置。近年来,丹东以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为目标,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创新体制机制、狠抓工作落实,持续开展“应该办、服务效能提升、降低企业成本、法治环境优化”四大行动,全力打造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的营商环境。今年以来,丹东市以法治政府、诚信政府建设为着力点,开展营商环境监测和政府失信专项整治,加快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两单融合”,打造“办事靠法治、不用找关系”的金名片。同时以数据赋能为关键点,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持续推进“只提交一次材料”“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全力落实助企纾困和激发市场活力政策,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马上办、就近办、网上办等一系列优化服务举措,让企业、群众深切感受到了在丹东办事的方便快捷,“法治丹东”“诚信丹东”建设的扎实推进,以及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出台惠企奖补等政策,提高了企业竞争力,而开放型城市、创新型城市和幸福宜居城市的建设,使丹东更加生态宜居,提升了城市品质和对人才、投资等要素的吸引力,有力促进了市场主体的活跃。截至今年9月,丹东市实有各类市场主体23.53万户,比上年同期增长6.96%。其中实有企业4.6万户,比上年同期增长5.46%;实有个体工商户18.55万户,比上年同期增长7.39%;实有农民专业合作社3722户,比上年同期增长4.52%。作者:黄宝锋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