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丹东
- 辽宁日报整版聚焦“丹东现象”10/25
- 引来“源头活水” 积蓄不竭动力今年前三季度,我市开展各类招商活动134次,其中,市级领导带队招商13次,对接企业50家,洽谈项目43个;各县(市)区、经济区党政班子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招商65次……这是我市统筹疫情防控和招商工作,调整思路、创新方式,扎实有效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吸引一批批客商前来洽谈、投资、兴业的一个缩影。招商引资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是稳增长、促发展的根本动力。近年来,我市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不断夯实招商基础,创新招商方式,经济活跃度、开放度、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全市内资到位资金总量大幅增长、占比显著提升、贡献明显增强。顶层推进抓实责任不断引来“源头活水”10年来,全市内资到位资金总量大幅增长,一批大项目落户丹东,如投资额80亿元的万达广场项目,投资额10亿元的智能型电气成套设备及配套件项目,投资额5亿元的中汇(丹东)精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年产精密铸件600吨、加工机械工件8000吨建设项目,投资额4.8亿元的高新烯碳材料系列开发项目,投资5亿元的分散式风力发电项目,投资额5亿元的年产150万吨高端氧化钙生产线项目等,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引来奔流不息的“源头活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工作,实施全员招商,全市上下牢固树立“项目为王、投资至上”理念,针对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主要领导亲自对接、亲自洽谈、亲自服务、现场督办,“一把手”招商工程充分发挥了主要领导招商关键少数作用。重大招商活动结束后,市政府常务会专题听取工作汇报,明确责任分工,推动项目落地。“走出去”招商引资“请进来”共赢发展10年来,全市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招商活动6000余次。一方面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重点城市开展主题推介,积极对接当地重点企业;另一方面,瞄准大型企业开展“请进来”活动,特别是借助大型活动,邀请企业、客商来丹洽谈访问。同时,我市参加省政府及省商务厅等单位举办的大型招商活动120余次,借力省级平台针对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大型民营企业及外资企业,先后举办100余场主题推介、座谈等招商活动,推介我市重点项目和产业集群,增强我市对大型企业、对资金、对项目的吸引力。其间,我市领导主动对接央企和大型民企,先后与华为集团、东软集团、哈曼集团、润恒集团、SK集团等企业洽谈推介对接项目,促进合作。在全面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拓展招商形式的同时,我市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先后完善下发了一系列文件,在项目供地、金融信贷支持、服务保障等多个方面,对全市招商项目给予广泛支持。大力推行“一站式”优质、便捷、高效服务,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聚焦科技引领招商强链补链全面推进我市始终以科技招商引领高质量发展为主线,特别是2021年,依托“辽宁—长三角招商周”“第二届辽洽会”“辽宁—珠三角招商周”“辽宁—京津冀招商周”,积极开展聚焦产业、富有特色、成效显著的科技招商活动。在这4次科技招商活动基础上,今年,我市围绕提高头部企业本地配套率、科技创新成果本地产业化率、科技型企业增长率,突出重点科技产业的集群发展,补链强链招商,实现招商精准聚焦专业。通过举办“2022年度丹东市京津冀科技招商推介活动暨丹东首届科技创新城市挑战赛启动仪式”,加快对接辽宁“一圈一带两区”战略布局,深度融入东北亚经济圈,为丹东开放型城市、创新型城市、幸福宜居城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网上启动“云招商”招商不按“暂停键”今年以来,我市克服疫情带来的影响,招商指标继续保持平稳增长,1—7月份,全市引进国内资金项目303个,实际到位内资193.32亿元,同比增长9.5%。积极利用线上网络平台,启动“云推介”“云招商”“云签约”招商模式,通过新媒体开展“云招商”“云推介”招商活动2次,签约项目10个,签约额25.91亿元。抽调精兵强将组成招商小分队,围绕仪器仪表、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服装加工、农产品深加工、互市贸易商品落地加工等重点领域,因时因地“短频快”开展自主专题招商活动。下一步,全市招商系统将持续开展“一把手”招商工程,不断创新招商方式,科学谋划,精准招商,持续巩固和扩大招商引资成果,推动一批优质项目落户丹东,努力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开放型城市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记者/刘舵10/25
-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挺起“工业强市”脊梁数据显示:2021年,全市390户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87.9亿元,同比增长16.9%;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80.6亿元,同比增长22.4%;126家工业企业产值超亿元,15家企业产值超10亿元……(资料图)10年来,我市始终坚持工业强市发展不动摇,全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工业经济总量持续稳步提升。特别是以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为统领,聚焦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初步形成主导产业优势日显、新兴产业多点开花的发展态势。(资料图)在顶层设计上,出台系列政策措施,支持骨干企业发展。制定出台了《丹东市“三篇大文章”专项行动计划》《关于推进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和《扩大工业有效投资的工作方案》等政策措施,确定了“老原新”12条工业重点产业链,形成“专班+产业链+分链”,市县联动、部门协同的动态建设体系,以补链、强链、延链为目标,编制产业链图谱清单。全市确定91个龙头企业,谋划83个重点项目、5个重点产业集群,积极推进汽车及零部件、仪器仪表、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升级以及电子信息、新材料、满族医药等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为构建更具活力的现代工业体系打下坚实基础。如今,五一八、神龙增压器等一批骨干重点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全省产业链重点企业。哈曼科技、丰能工业等一批高质量工业项目的落地投产,对我市经济的拉动作用也在日益显现。(资料图)10年来,我市聚焦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加快转型升级推动产业做深、做精、做尖。同时,我市在产业园区里明确主导产业,实现集聚发展,筑巢引凤,打造出真正符合自身发展的产业园区。如今,全市共有9个产业园区,包括1个国家级、8个省级,逐步形成以汽车及零部件、风电装备、精密机械等产业聚集区为核心的总体架构,产业园区分类发展的格局初步显现。全市园区现有工业企业1646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219家,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的57%;园区规上工业总产值382.98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65%。无论从企业数量上还是规模上,园区都逐步成长为拉动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引擎。10年来,我市企业发展方式更加智能化、数字化。走进辽宁首钢硼铁有限公司智能化调度指挥中心,工作人员正紧盯大屏幕观察着采掘设备、选矿、运输等实时数据,分析研判当前的生产状态。在这里,安全生产各类实时数据一目了然,在三维模拟的演绎下,采矿生产更为立体、直观。综合调度、生产管理等模块系统多维关联,实现了综采设备的远程自动化控制及“监、管、控一体化”全流程数字化运行。“东方测控与首钢硼铁联合打造的首钢硼铁智慧矿山项目,是辽宁省首个依托5G低延时、广连接、大带宽的技术保障,构建了矿车无人驾驶、皮带智能巡检等多个创新应用场景的项目,目前已经初见成效。”辽宁首钢硼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尧东说,通过智能矿山建设,地测采选等各环节已经实现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效益显著提升。(资料图)辽宁首钢硼铁有限公司智能化改造只是我市企业“数智化”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在推动企业“数智化”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发展方面持续用力,以数字化转型为手段,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了更好地帮助企业转型升级,我市设立了1000万元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专项资金,引导企业“上云赋能”。目前,全市已建设省级“5G+工业互联网”示范工厂24家,16户企业实现“上云赋能”。(资料图)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赋予了丹东敢拼敢闯的锐气,深厚的工业基础赋予了丹东转型升级的底气,浓厚的干事氛围赋予了丹东大胆求新的勇气。未来,丹东将不断求索,持续以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继续做好“三篇大文章”,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建设“数字辽宁、智造强省”贡献丹东力量。记者/王洪满10/24
- 【二十大时光】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哈曼国际见证辽宁之“变”10/21
- 由“起步区”奔向“新高地”10月18日,行走在丹东振兴经济开发区,红红火火的生产车间和如火如荼的在建项目让这片热土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景象。全力以赴抢抓上冻前的黄金施工期,眼下,11个项目正开足马力,加快施工。“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了战略部署,使我们倍感振奋,深受鼓舞。开发区将牢牢把握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向,聚焦国内和国际市场走向,主动融入全省经济发展大环境,创新谋划建设和发展,大步快跑,由‘起步区’向‘新高地’全速前进,成为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丹东振兴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汤池镇党委书记李东满怀信心地说。丹东振兴经济开发区于去年12月晋升为省级开发区,按照“一区多园、整体推进”的构想,划分为轻工产业园区、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商贸物流园区等,各园区各具特色、各有侧重,形成相互推进、互通融合的联动发展格局。走进位于轻工产业园区的丹东优耐特纺织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眼前一派繁忙的生产景象。“虽然受新冠肺炎疫情等不利因素影响,企业的生产有所下滑,但2/3的生产线一直在运行,订单已经排到年底。聆听了党的二十大报告,公司上下深受鼓舞,大家一致认为困难是暂时的,只要团结一心加油干,未来可期!”公司副总经理刘东对未来的发展信心十足。在集环路西侧,丹东欣时代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消毒杀菌产品生产线建设项目施工现场,塔吊耸立,机器轰鸣,一派繁忙。“项目8月初开工建设,施工人员抢时间、赶进度,预计10月末标准化厂房封顶,明年投入运营。这个生产线将全部安装智能化设备,投产后,企业的生产能力将迈上一个新台阶。”公司副总经理刘春艳说。10/21
- 辽宁丹东:两家企业发布15项国家标准近日,由辽宁仪表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主导制定的“无损检测仪器工业X射线数字成像系统”等6项国家标准,由丹东通博电器(集团)有限公司参与制定的《爆炸危险化学品储罐防溢系统功能安全要求》等9项国家标准正式发布。上述国家标准的发布,填补了国内相关行业的技术空白。丹东市企业今年发布的这15项国家标准,均为国内标准的最高等级。其中,《功能块第4部分:一致性行规的规则》规定了开发一致性行规的规则,给系统设计者和最终用户带来诸多益处,如:大量减少控制软件的数量、极大缩短开发控制系统的研发时间、已证明有效的设计方案可重复使用等。《爆炸危险化学品储罐防溢系统功能安全要求》适用于5米以上的地上固定式石油及其他危险化学品液体常压储罐,5米及以下固定式液体常压储罐可参照执行,主要规定了储罐防溢系统的功能安全。此项国家标准的发布,结束了爆炸危险化学品相关领域无国家标准可依的历史。近年来,丹东市大力实施标准化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标准在保障产品质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协同推进的标准化工作新格局。目前,全市累计主导制定仪器仪表类国家标准21项,参与制定仪器仪表类国家标准111项,构建了以燃气表、无损检测仪器等重点产品为核心的技术标准体系,全市仪器仪表类企业的产品质量和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10/21
- 辽宁丹东:坚持创新驱动 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10月18日,丹东东方测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包良清说,聆听党的二十大报告,企业上下备受鼓舞,更加明确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方向和信心。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近年来,东方测控一直致力于为冶金、矿山等行业打造高水平智能工厂、智能矿山,为新型城市建设提供先进智慧城市解决方案。“东方测控与首钢硼铁联合打造了智慧矿山项目。该项目中,我们依托5G技术,构建了矿车无人驾驶、皮带智能巡检等多个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5G创新应用项目,目前已经初见成效。”辽宁首钢硼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尧东说,通过智能采矿场建设,企业提高生产效率12%,减少人力60%,油耗降低5%;通过智能选矿厂建设,实现综合减员30%,磨矿系统台时提升5%,金属回收率提高1%,每年可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000余万元。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东方测控的选矿智能控制系统已应用于各大钢铁集团和有色金属集团,在国内冶金矿山市场占有率达到90%以上;露天矿北斗车辆智能调度系统已在国内50余个大中型露天矿山成功应用,占有80%以上的市场份额……公司多款高新技术产品已在全球30余个国家成功应用。“东方测控能有今天这样的成绩,离不开自主创新战略的引领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包良清说,东方测控经过多年发展,技术能力逐步提高,大数据逐渐积累。当前,丹东市正全力推动工业经济提质升级,推进“数字丹东、智造强市”建设。东方测控进一步加大产学研投入力度,持续推进科技创新。2021年2月,东方测控与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9个高校院所、辽宁首钢硼铁有限公司等6个上下游企业签署合作协议,组建成立了“辽宁东方测控工业智能检测产学研联盟”,成为辽宁省首批批准建立的实质性产学研联盟之一,打好工业智能检测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此外,东方测控还为辽宁省交通、公安等多个行业实施了自动化和信息化项目。“我们企业家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只争朝夕突破‘卡脖子’问题,努力把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制造业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勇于创新、勇攀高峰,为丹东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贡献力量。”包良清说。10/20
- 辽宁丹东:优化营商环境 提升便民服务水平10月8日,某小区几名业主代表将一面印有“不忘初心,为民解忧”的锦旗送到了市不动产登记中心,感谢不动产登记中心为居民们解决了多年历史遗留办证问题,并且为居民们提供了暖心服务。今年以来,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更好地为百姓提供良好的服务,市不动产登记中心不断完善登记流程,压缩办件时限。登记部以“二审”制为抓手,减少办理材料收取,加快登记速度。今年1月份,抵押登记不再收取房屋土地价格评估报告或价格认定书,有效减少了企业和个人办理抵押权登记的时间和成本。今年3月份,将抵押权首次登记办理时限由3个工作日压缩至2个工作日,变更登记、更正登记及金融联办平台受理的抵押权首次登记均由3个工作日压缩至1个工作日,不动产登记不断提速。落实不动产登记“容缺受理”“首问负责”“一次告知”制度,在办事大厅和网站公示办事流程、办事指南、收费标准、“综合受理窗口”“无差别受理窗口”等举措,达到办事流程简单易懂、提供材料清楚、收费标准公开,为老弱病残群众、军人等开通“绿色通道”优先办理和登门服务;为有需求企业、群众提供证书邮寄服务;采取实名制领号、增加办理窗口、干部值班巡检等方式杜绝中介扰乱秩序,欺骗群众行为发生,加强职工廉洁教育,提高服务企业群众效能。今年疫情防控期间,面对部分企业出现抵押逾期、资金链断裂、生产经营难以为继的困境,不动产登记中心派专人与企业预约现场登记服务的时间,并提前指导企业准备齐全相关纸质申请材料,根据企业申请的登记类型,合理安排相关岗位人员加班,先后完成了20余家企业的抵押登记受理工作,有效缓解了企业资金短缺的局面,最大程度保障了企业利益,为复工复产赢得了宝贵的时间。针对小升初、新生入学需要购买二手房落学区的实际问题,不动产登记中心结合工作实际,为群众提供登记便利,申请人只要提供适龄孩子户口证明,就能即时出证,截至目前,已先后为200余个孩子解决了上学急需的房照问题。通过技术手段将属地登记系统部署到其它三个不动产登记大厅,数据共享,设立市县通办窗口,从而实现异地查询、申请,属地审核、登记的跨区域办理模式。更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对接“辽事通”,手机办件群众可在“辽事通”APP上在线查询不动产产权信息证明、不动产详细信息证明,并通过与省统一电子印章系统对接实现加盖不动产登记信息自助查询电子印章。通过辽宁省政务便民服务平台——辽事通APP更加方便百姓查询不动产登记信息。根据“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总体要求,为进一步发挥数据服务作用,精简办事材料,推进“一证通办”,不动产登记中心积极与省市县一体化平台对接,通过数据共享平台调取市场监管部门营业执照的电子证照,进行内部核查确认的材料。在企业办理不动产转移,变更登记时,一律不再提供营业执照复印件,工作人员直接通过系统通嵌入式接口调取相关电子证照。10/19
- 【聚焦“丹东现象”】打好政策“组合拳” 助力高质量发展打好政策“组合拳”助力高质量发展——探访丹东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群体(三)创新能力强、成长速度快、产业模式新、发展潜力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以其独特魅力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中小企业的“领头羊”。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级政府、各部门密切配合、精准施策,打出政策“组合拳”,助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日前,辽宁省工信厅官网公布了2022年度辽宁省专精特新梯度培育企业名单,我市辽宁思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丹东药业集团有限公司、丹东百特仪器有限公司等47家企业上榜。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作,逐步建立完善“市级认定、培育入库、推荐省级、遴选示范、选‘小巨人’”梯度培育工作体系。截至目前,我市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户,省级专精特新企业61户,省级专精特新产品103件。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4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77个,省级专业技术创新中心34个。培育专精特新企业非一日之功。近年来,我市强化要素保障,加强政策扶持,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更多保障服务。——提前谋划、主动对接。对照《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提前着手对本地区符合培育条件的企业进行筛选和储备,建立了34个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库,主动对接重点企业,对企业营业收入、主导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研发投入、产业链配套等关键环节进行调度。开展优质企业自评价工作,发挥企业自身优势,查找自身薄弱环节,逐步向“小巨人”企业迈进。——精心组织、靶向培育。分别选取各层次优质企业作为靶向培育目标,逐一走访调研,主动送政策到企业,共同研究政策细节。帮助企业结合自身优势,从产品填补国内空白、打破国外企业的市场垄断、弥补产业链短板等方面汇总整理申报材料,圆满完成各级申报工作。——全程跟踪、精准服务。围绕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在资金、技术、融资等方面主动开展跟踪服务,共征集15户专精特新企业融资需求3.4亿元。——树立典型,加强引导。培树一批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有力的“小巨人”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样板,带动更多中小企业实现量质并举、能级跃升,走上专精特新高质量发展之路。步都离不开优质的服务。近年来,在众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壮大过程中,我市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竭尽全力做好企业的“保姆”与“店小二”,成为企业成长路上的“好伙伴”。丹东这几年的快速发展,是优良的营商环境,是相继出台的惠企政策,更是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的决策,才使得我们这一批创新型企业在丹东市兴业发展。”丹东国通电子元件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文磊如是说。值得一提的是,国家知识产权局近日发布了第二十三届中国专利奖授奖名单,丹东东方测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外观设计专利“中子活化多元素分析仪”获得中国外观设计银奖,这也是我市企业首次获得中国专利奖银奖。“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将借助丹东各项政策的东风,苦练内功,专注于专利、标准、知识产权等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走好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之路。”相关企业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实施“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梯度培育工程,逐步扩大专精特新企业群体规模,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同时,针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特色需求开展专项服务,深入了解企业服务需求,围绕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搭建融资、培训、政策咨询等服务平台,主动开展跟踪服务,促进我市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10/18
- 【聚焦“丹东现象”】“数智化”赋能 转型迈新步“数智化”赋能转型迈新步——探访丹东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群体(二)大数据加持,AI裁缝“量体裁衣”;智能化改造,生产线精准“喂料”……近日,记者采访中了解到,丹东多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正在加速推进。在丹东华洋纺织服装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裁片、整烫、检查、包装等工序的管理全部通过数字化智能管理系统完成。公司总经理于文福告诉记者,公司除了生产车间智能化改造升级外,正在抓紧筹建“虚拟服装产业园”项目。该项目集成了前沿的工业互联网技术,汇聚了服装产业各环节资源,帮助品牌商解决新供应商开发交期和质量风险高、资源有限等问题。平台建成后,将有效推动丹东服装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作区港口工业园区的和本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原来由20名工人控制操作的恒温车间,如今只需4名工人,投资20万元引进的数控系统实现了无人操作。和本精密是我市“老字号”企业智能化、数字化改造的一个代表。目前,思凯电子、大东线圈、华通测控、通博电器、克隆集团等企业都与华为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围绕数字场景进行生产线智能化改造。目前,丹东边境经济合作区江湾工业园智慧园区项目正在加快建设,打造数字平台,全力推进企业上“云”,加速实现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双向目标。走进以智能手机镜头聚焦线圈为主打产品的丹东大东线圈工程有限公司,看不到工人密集的传统车间流水线,取而代之的是智能化生产设备;丹东克隆集团智能化改造项目,于10月前完成设备安装调试;海合谷服装有限公司、丹东金洋科技有限公司的智能化改造,也都在加快推进中。近年来,为了更好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我市充分利用政策杠杆作用,支持工业互联网建设,鼓励企业上“云”、引进机器人整机及智能成套装备研制等。仪器仪表产业基地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平台、产业示范基地、双创基地和创新创业教育学院等“国字号”“省字号”平台作用,培育孵化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其中,五一八、奥龙射线获得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1100万元;思凯电子、华通测控被评为国家级示范企业;通博电器、奥龙射线、东方测控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孔雀表业、思凯电子等7家企业的项目,被列入省年度提前下达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资金立项项目清单;辽宁百特粉体颗粒检测技术产学研联盟、辽宁浩元X射线测定技术产学研联盟等3个联盟,被纳入辽宁省首批典型实质性产学研联盟名单。“‘数智化’转型不仅仅是效率的提升,更多的是产业生态的升级。”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眼下,我市正加快推动5G、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企业发展;加大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和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等项目的支持力度;强化政策引导,让中小企业从传统技术改造向新型数字化、智能化改造转变,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越走越好。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