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开放丹东
开放丹东
  • 辽宁丹东:建设质量强市 服务经济发展
    今年以来,丹东市市场监管局围绕建设质量强市核心,持续夯实质量基础、深化质量提升、优化品牌培育,有力地促进了产业做大做强,助力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开展“一站式”服务,协同发挥标准、计量、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知识产权等职能作用,持续强化质量基础建设,以优化营商环境为指引,聚焦我市优势产业,全面发挥质量基础设施服务效能,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企业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截至目前,“一站式”服务工作已累计投入经费67万余元,聘请参与服务的相关专家1600余人次,累计为企业服务450余次,共服务市场主体企业900家次以上,破解企业亟待解决问题20个,累计为企业节约资金320余万元,为企业增加利润近百万元。积极推动“首席质量官”建设。邀请质量管理专家对我市65家企业代表开展了“首席质量官”工作培训,在全市范围内试点推广建立“首席质量官”制度。目前已设立“首席质量官”省级备案企业23家,“二级质量官”备案企业21家。今年7月,经过统一的培训和测试,丹东地区首批17名来自各行各业的企业首席质量官正式获得了由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和辽宁省质量发展研究院联合颁发的任职培训证书,在各自任职的代表企业中实现“持证上岗”,丹东首批获证人员数量位列全省前列。深度挖掘丹东品牌价值,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在开展品牌价值评价工作中,积极组织本地区企业参与品牌价值评价申报工作。与2018年相比,我市企业品牌价值评价参与数量同比增长约47%,获评品牌价值总额同比增长约24%。其中,东港草莓区域品牌价值达到326亿元;辽宁凤城老窖酒业有限责任公司在国家级区域品牌价值评价中获得了2.18亿元的评价结果,成为我市在此类别评价中首次突破2亿元大关的企业。此外,为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市市场监管局将抓好公共服务领域质量整改工作作为助力质量强市和营商环境建设的重要手段,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公共服务领域质量整改工作领导小组”,积极构建“全局化、协同化、常态化”工作模式,从生态环境、公共交通、医疗服务、公共安全、公共文化、公共体育、公共教育、养老服务、公共就业、公用事业、社会保障、政务服务等12个领域出发,先后组织协调各领域牵头部门和各级政府开展了多轮整改工作,实行“月报制度、联络员制度、督导考核制度”,累计制定针对性举措百余项,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积极回应。在省市场监管局反馈的2021年丹东公共服务领域质量监测结果中,我市公共服务领域满意度总体得分处于“比较满意”区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作者:王俊
    10/27
  • 辽宁丹东:打好草莓科技牌 提升品牌影响力
    “今年又新增一项技术,用中草药菌剂代替农药,达到以菌治菌的效果。”日前,东港市椅圈镇谷上园家庭农场负责人刘伟接受采访时说。新一年的草莓季即将到来。连日来,刘伟每日穿梭在园区大棚间,察看草莓生长情况,期待新技术应用带来的新变化。“使用这种菌,能在不改变草莓密度的前提下,延长草莓货架期,从而减少果损。今年先试用一栋大棚,等草莓成熟后测测数据,效果好的话,明年大面积推广。”刘伟说。2014年,刘伟在园区兴建了第一批草莓大棚,共22栋,除少量自己种植外,其余的都以出租的方式供老百姓种植。几年下来,园区已扩建到570亩,共有大棚56栋。然而由于技术跟不上,老百姓在用肥方面不够科学,致使种植土壤盐渍化、板结、缺乏养分,产出的草莓品质越来越差,产量也越逐年降低。2021年,刘伟引进蚯蚓肥,应用在10栋草莓大棚上。利用蚯蚓肥的保水性、透气性,达到疏松土壤、调节土壤酸碱度的目的。蚯蚓肥富含有机质、腐殖质、大中微量元素、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及有益微生物,起到生根、养根、防病等多种功效,调节土壤生态环境。改良后的土壤所产的草莓颜色、口感好,果实密度变大,货架期长,草莓变得更“结实”,果品更优质。蚯蚓肥的引进让刘伟对农业科技化充满信心。今年,园区已有20栋大棚用上了蚯蚓肥,与此同时,该技术广泛应用于椅圈周边地区。目前,东港市草莓大棚应用蚯蚓肥的面积已达1400余亩。今年,刘伟打算发挥科技效应塑造品牌。“我想带领老百姓一起种植绿色、有机草莓,提升草莓品质,从而提升‘东港草莓’的品牌形象。”作为“中国设施草莓第一镇”,一排排高标准的温室大棚是椅圈镇的特色景观。从第一株草莓根植椅圈,到万亩草莓生产种植,椅圈镇已为传统草莓种植插上了“科技翅膀”。“我觉得提升农产品价值是趋势,目前正在探索绿色种植,尽力做到草莓安全、绿色、品质化,打造品牌影响力。”椅圈镇李家店村优禾源鲜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于泽民说。1990年出生的于泽民对草莓产业充满激情。2014年,他开始进入草莓行业,当起草莓经销商。2020年,他一次性建成20栋草莓大棚,不仅拥有自己的大棚园区,还建了包装车间,从种植到经销,形成一体化、规模化经营管理。于泽民不仅在生产技术上学得快,还敢于接受新技术、新挑战。为了发展“低温预冷促早熟”技术,促进草莓早开花、早结果、早上市,于泽民配套建设了7个冷冻棚和两个冷冻库,用于草莓苗冷藏。今年,共冷藏草莓苗120万棵,自用的同时也供应给草莓种植户,实现共同增收。近年来,东港市不断推动草莓产业发展现代化,一系列草莓生产新技术相继落地:推广草莓高架育苗、秸秆还田、土壤消毒、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先进生产技术,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强化质量安全监管,大力推行草莓绿色生产技术标准,不断优化栽培布局;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与追溯体系,实行草莓生产全过程质量监管、安全追溯、风险预警;建立完善“市有检测中心、镇有检测站、村有检测点”三级农产品质量检测网络,强化监管监控。目前,东港市有10万农户从事草莓种植,草莓经纪人5000多名,草莓深加工企业42家,精深加工产品16个系列30多个品种。东港市草莓产业已初步构建起“企业+农户+基地”“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现代化生产模式,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紧密而完整的产业链条。东港草莓产业化、专业化、标准化、科学化发展格局已经形成。作者:张瑞
    10/27
  • 辽宁丹东:写好“绿色文章” 绘就“生态画卷”
    在今年8月、9月全省各市空气质量和城市水环境质量排名中,丹东市均为全省第一。加上6月、7月的统计结果,我市已连续4个月蝉联双项第一。统计显示,截至今年9月30日,丹东市PM2.5日均浓度为每立方米22微克,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8.9%;全市12个地表水国控断面优良比例均值达到100%,地表水劣五类比例为0,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丹东的好环境,不仅体现在全省排名,丹东市民日常对话甚至是朋友圈的图片主题,很多与丹东优良的环境相关。“丹东蓝”“丹东绿”已经成为丹东的城市名片。守住绿水青山并非一日之功。10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成立丹东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统筹推进解决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问题,出台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和责任清单,推动解决重点难点问题。2018年至今,全市各级财政累计投入超过35亿元用于生态环境保护,推动解决了环境基础设施薄弱、农业面源污染、工业企业污染等一大批生态环境问题。全市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成效显著。凤城市大梨树村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宽甸满族自治县河口村被命名为辽宁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2021年,全市新增58个省级美丽宜居村。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建立实施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一证式”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严格落实风险评估、生态补偿、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制度,行业治理走向多部门联合发力,治理成效明显提升。执法监管实行差别化、远程化、智慧化、网格化,治理攻坚实现清单化、标准化、系统化。新环保法实施以来,丹东市陆续开展“亮剑斩污”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偷排偷放、恶意排放等环境违法行为。坚持精准执法,指导帮扶企业解决环境问题。动态更新全市生态环境执法正面清单,对纳入清单的企业做到无事不扰。深入开展燃煤锅炉治理,推进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深度治理,加强扬尘精细化管理,落实重污染天气应急工作。累计淘汰燃煤锅炉693台,推进城区及周边散煤替代7070户。全市环境空气优良天数由2014年的84.6%,提高到2021年的94.8%。PM2.5年均浓度由2014年的每立方米48微克下降到2021年的每立方米28微克,同比改善41.7%。空气环境质量持续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名列全省第一。积极推进碧水保卫战。补齐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短板,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实施入河入海排污口规范化整治。丹东市光水污水处理厂(二期)、东港康润污水处理厂等项目相继建成,新增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19万吨,5座县以上城镇污水处理厂全部执行一级A排放标准,全市5条城市黑臭水体全部完成治理。2021年1至2月,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排名前30名中,丹东市位列第18名,成为东北地区唯一上榜城市。土壤污染源头预防工作稳步推进。实施污染地块联动监管与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完成丹东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大大提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能力。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为100%。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持久战。未来,我市将继续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者:戚文
    10/27
  • 辽宁丹东: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丹东市科技型企业群体的创新综合能力明显跃升,涌现出一批行业领军企业,打造出一批核心关键技术:辽宁东方测控技术有限公司承担实施了辽宁省首批“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其产品先后获得国家重点新产品、辽宁省科技进步奖17项;丹东百特仪器股份有限公司在行业关键领域取得了一批“填空白”“补短板”的创新成果,成为中国粒度测试行业质量性能和市场竞争力堪与进口仪器相媲美的民族品牌;丹东国通电子元件有限公司生产的PTC热敏电阻及传感器产品加入国内外著名品牌空调及冰箱的生产供应链,顾客应用及市场占有率约占50%左右……科技创新,正在成为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强大动力。创新驱动结出硕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累计转化重点科技成果500余项。2021年,我市被省政府列为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成效明显市。辽宁金立电力电器有限公司和丹东君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参与完成的项目均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辽宁金立电力电器有限公司的有载调容调压技术实现了中国原创、世界首创的电工装备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与跨越,填补了国内外空白,占领了智能配电装备的国际制高点。丹东君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的“特色浆果高品质保鲜与加工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浆果腐烂率降低50%,物流半径从产地辐射全国,陆续应用于北京、辽宁、江苏、浙江及广西等地的保鲜加工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在2021年度辽宁省科学技术奖名单中,丹东市科技局送评的《基于传递现象构造的催化精馏技术开发及工程化应用》项目荣获一等奖,这是多年来我市工业类项目首次获得省科学技术一等奖。通过引导和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帮助科创企业打通科技研发和社会需求之间的“最后一公里”,我市的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速,逐步形成促进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锚定目标实现突破今年2月,《丹东市创新型城市建设规划》出台,锚定“加快建设创新体制优、创新导向明、创新生态好、资源集聚、充满活力的创新型城市”的发展定位,以培育壮大新动能为重点,以建设创新型丹东为目标,推进实施“八大工程”,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产业技术创新水平,建设高水平创新园区,打造科技人才集聚高地。为实现这一目标,丹东市加速创新要素聚集,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围绕电子信息、新材料、仪器仪表、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建设打造了一大批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省级以上创新平台43个,总数位列全省第4位。其中,省级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专业技术创新中心38个;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省级1家;国家级众创空间2家,省、市级12家;建设国家级星创天地4个、省级4个。各类科技创新平台载体的建设,实现了科技创新要素的优化配置,为创新发展集聚了人才、成果和项目。在政府引导下,丹东市企业也紧盯产业发展前沿,加强与高校院所科技合作,联合开展科研攻关,持续加大科研投入,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先后有6户骨干企业承担了国家重大仪器开发专项。中科院首次在我市增设STS区域重点项目专项,重点支持仪器仪表、软枣猕猴桃、海洋牧场及特色资源精深加工等领域的8个重点科技项目,这是中科院首次对一般地级城市设立专项。如今,与中科院的合作已有25个科技成果在丹东转化,近50%已经进入产业化阶段。此外,丹东市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建设获批省科技厅重点支持的科技园区,获得省科技厅1亿元项目资金3年滚动支持。目前,育成中心已同多家高科技企业、高校院所和创新平台展开合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16个,将围绕丹东发展定位,聚焦丹东、辽宁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立足丹东、服务辽宁、辐射东北亚,打造“数字辽宁、智造强省”战略的丹东样板,成为丹东建设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创新型城市新引擎。优化环境招才引智为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丹东市大力开展人才项目引育工作,贯彻落实“兴辽英才计划”“鸭绿江英才计划2.0版”等多项人才措施,宣讲人才政策、实施“带土移植”工程、开展招才引智活动。“带土移植”引进域外高水平人才带团队、带技术、带项目,来到我市开展联合科研攻关、转移转化科技成果、创办科技型企业等创新创业活动,“三位一体”推动创新生态、创新平台、创新人才建设。2021年,丹东市首次突出科技主题,先后在上海、沈阳、深圳、北京成功举办4次科技招商推介系列活动,共签约项目53个,其中科技类投资项目23个,总投资55.7亿元;科技类“盟榜带”项目17个;科技类平台建设项目13个。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成为全省科技招商的样板模式。丹东市探索在域外以科技创新城市挑战赛形式开展科技招商活动,2022年度首届科技创新城市挑战赛设立京津冀、长三角和大湾区3个赛区,通过“以赛带招、以会促招、以资融招”的创新形式,不断提高科技招商的精准度、实效性和开放化,有力推动了域外科技类项目、科技型企业来丹转移转化、创新创业,营造了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良好氛围。一系列活动,加速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进一步激发了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活力,助力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作者:丁俊鞠鑫磊
    10/26
  • 辽宁丹东:多点发力推动乡村振兴
    10月20日从丹东市乡村振兴局了解到,今年以来,丹东市深入推进乡村振兴,衔接推进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丹东市积极做好衔接资金的支出、使用与管理,加大力度做好衔接资金的支出管理,优化资金使用结构,规范资金使用管理。做好扶贫资产管理,防控风险促进稳定,强化后续管理。12月底前,将完成2022年度衔接资产的分类登记。同时,做好产业、就业帮扶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做好产业发展和务工就业帮扶,拓宽脱贫群众增收渠道,对冲疫情的后续影响,灵活实施产业带动、开发乡村公益岗位和“以工代赈”安置措施。在前期谋划设计、科学论证基础上,重点围绕巩固脱贫成果、基础设施建设、生产设施配套、人居环境整治等方面,完成2023年度乡村振兴项目储备库建设,提高项目储备质量。此外,进一步完善基础教育、医疗健康、安全住房和安全饮水等“三保障”政策帮扶体系,切实做好兜底保障工作,充分发挥低保兜底和“防贫保”保障功能。做好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强化资金扶持,全面开展农村路桥、网络、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教育、文化、健康等公共服务水平。作者:邢漫
    10/26
  • 辽宁丹东楼房镇:农业发展底气足
    10月18日上午,在丹东市振安区楼房镇孤山村一处软枣猕猴桃种植基地,村民陆忠志正在给即将发往外地的软枣猕猴桃打包装箱。“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我就是其中一个受益者。”陆忠志说。2012年,楼房镇推荐陆忠志参加相关技能培训,并与辽东学院农学院的专家建立长期联系。两年后,陆忠志的软枣猕猴桃种植园硕果累累。“2018年,镇里负责农业的工作人员建议我搞网络销售,还让我参加相关培训,销路一下子就打开了。”陆忠志笑着说。有不少农户也想种植软枣猕猴桃,镇里组织传授技术,同时利用村里建设的冷库每年统一收购种植户的产品,大家抱团闯市场。2019年9月,在辽宁省文化旅游特色商品展销会上,楼房镇将软枣猕猴桃、孤山毛桃、滑子蘑等推上展台。2021年年初,楼房镇再次请来专家,重新为软枣猕猴桃产业发展定位,以陆忠志的种植基地为试点开始培育软枣猕猴桃树苗,以打开南方销售市场。“有各级党委和政府给我们保驾护航,农业发展底气十足!”作者:戚文
    10/26
  • 辽宁丹东九连城镇:叫响特色农业品牌
    日前,在丹东市振安区九连城镇马沟村,数十名村民在田间地头忙活着,他们将刚成熟的紫红色蜜薯整齐地码放到箱子里。田间小路上,几辆大货车正等待装车,将蜜薯运往全国各地。“今年我们村增加了蜜薯种植面积,这个月喜迎丰收。”马沟村党支部副书记赵玉达兴奋地说,村里去年整合村民土地30余亩种植蜜薯,村集体增加收入数万元,村民们尝到了甜头。今年,村里再整合土地68亩,全部种植蜜薯,预计产量达15万公斤。赵玉达介绍,马沟村的沙质土壤特别适合种植蜜薯。去年蜜薯还未成熟,就被订购一空。今年5月份,蜜薯刚刚栽种,已经有商贩前来预定。目前80%的蜜薯已经售出,村民正在加班加点装箱、打包。去年起,村民李红丽开始在种植基地当小时工。“每小时15元,一天能干10个小时。”李红丽说,挖蜜薯的半个月时间里,村里每天都要雇40多名村民,大伙儿将地租给村里领着租金,一天还能赚100多块工钱。近几年,马沟村还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建设了7个高标准大棚对外出租,增加村集体收入。在九连城镇套里村集体建设的高标准暖棚里,村民丁宝利在蓝莓树之间的空地上种上了新品种反季甜瓜。丁宝利介绍,再过一个月,甜瓜就能上市,他对收益非常有信心。“蓝莓树之间需要留出很大空隙,我就琢磨着干点啥,不能让土地浪费了。”今年夏天,丁宝利在庄河购买了甜瓜种,凭着自己掌握的育苗技术,在蓝莓地垄沟之间种植了反季甜瓜,预计11月份能产甜瓜5000余公斤。近年来,九连城镇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以打造特色品牌农业为主线,大力发展农事企业、特色产业。今年,该镇完成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1万亩,粮食产量预计达1.04万吨,蔬菜产量预计达3.14万吨。水果萝卜种植面积稳中有增,预计今年达2100亩,产量1.1万吨。此外,随着乡村采摘游逐渐兴起,近郊采摘水果、蔬菜、食用菌,体验农家生活,成为广受市民欢迎的休闲方式。该镇积极探索发展以“生态种植+生态体验”为主的田园经济,推进乡村旅游和农业产业深度融合,助推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作者:姜慕馨
    10/26
  • 辽宁丹东大鹿岛村:三重“身份”打通海岛发展之路
    近年来,丹东东港市孤山镇大鹿岛村依托地理优势,不断创新发展,实现“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一产二产三产深度融合”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全村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巨变,“全国文明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等“国字号”荣誉相继揽入怀中,为海岛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幸福海岛令人神往清晨赶海,收获新鲜海产品;白日逐浪,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夜间听海,枕着海浪声入眠……这是大鹿岛村村民幸福生活的真实写照。依托天然优势,大鹿岛村积极发展旅游产业。客运服务打通入岛通道,渔家民宿打造特色风格,吸引八方游客齐聚大鹿岛,沉睡的小渔村瞬间“活”了起来。近年来,大鹿岛村不断完善岛内基础设施,推进人工鱼礁项目,促进海洋生态保护、渔业经济发展。大鹿岛海湾综合治理、海洋牧场、AAAA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滨海大通道路灯改造等7个项目正在立项、申报和评审中。“大鹿岛还将打造‘三路三带’,让游客全方位、多角度观赏大鹿岛风光。”大鹿岛村党委书记、村主任张宗义说。据介绍,下一步,大鹿岛村将分别在沿海、山腰和山顶打造三条环岛、环山路,三条路从三个不同角度展示海洋、渔家文化,并建立高端休闲度假民宿区,为游客带来休闲观光多样化体验。生机海岛留住人才“家乡的就业平台现在越来越好,机会多,待遇好,发展空间也不错。”大鹿岛海兴集团办公室主任孙吉旭说。孙吉旭毕业后在外地工作一段时间,回乡后,变化巨大的大鹿岛不仅为其提供了合适的工作,还让他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产业发展激活全村经济,让大鹿岛更有生机,也创造了更多就业岗位。目前,村属企业海兴集团已为近800位村民提供就业机会。与此同时,大鹿岛村合理实施人才引进计划,定位清晰,提高待遇标准,吸纳专业型人才,为建设大鹿岛凝聚精英。“家乡正在往更好的方向发展,家乡建设需要人才,我很荣幸能在这个过程中尽一份力。”大鹿岛村“归巢”大学生董德宝说。今年6月,董德宝以“归巢”大学生的身份回村,目前在大鹿岛村电视台工作,负责宣传推广大鹿岛村。近年来,大鹿岛村的道路设施不断完善,环境治理越来越好,这激发了董德宝建设家乡的热情。“在外求职可能是追求高薪水、高职位,回到家乡就不一样了,我想把家乡建设得更好,在这个过程中还能提升自己,很有意义。”董德宝说。文化海岛夯实底蕴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在大东沟海域爆发,大鹿岛成为甲午海战主战场,这座普通的海岛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1995年至今,大鹿岛村吸引800多万游客进岛瞻仰甲午陵园与邓世昌雕像,已成为区域内青少年夏令营、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选择地。历年清明节,大鹿岛村都会组织党员、青年与驻岛部队官兵、学校教师学生等到甲午陵园凭吊英烈,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近年来,大鹿岛村加大甲午海战古战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设步伐,甲午陵园及周边景点建设初具规模,绿植绕院。2013年,大鹿岛村投资500多万元修缮邓世昌墓地和建立邓世昌雕像两处纪念地,平整场地、扩大陵园面积、增设护栏等。大鹿岛村每年用于甲午陵园及广场邓世昌雕像维护资金约10万元。如今,大鹿岛已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辽宁省国防教育基地”“辽宁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等。“我们有传承红色文化的使命感,让大家了解甲午海战历史。”张宗义告诉记者,下一步,大鹿岛将建设甲午海战博物馆,让来岛游客知晓、铭记这段历史。与此同时,将在现有基础上继续打造大鹿岛的“甲午文化”,以绘画、浮雕、文字等方式,全面展示在大鹿岛海域甲午海战的场面,以及岛上居民救援爱国将士的故事。一座海岛,一段历史,一处文化。近两年,大鹿岛村正在挖掘大鹿岛历史,并将汇编成“岛史”世代流传,让子孙铭记家乡的历史变迁,传承优良文化。“我们要深入到每个村民组进行挖掘,形成区域文化,让村民从骨子里产生爱岛、爱家乡的情怀。”张宗义说。作者:张瑞
    10/26
  • 辽宁丹东:挺起“工业强市”脊梁
    数据显示:2021年,丹东市390户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87.9亿元,同比增长16.9%;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80.6亿元,同比增长22.4%;126家工业企业产值超亿元,15家企业产值超10亿元……10年来,丹东市始终坚持工业强市发展不动摇,全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工业经济总量持续稳步提升。特别是以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为统领,聚焦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初步形成主导产业优势日显、新兴产业多点开花的发展态势。在顶层设计上,出台系列政策措施,支持骨干企业发展。制定出台了《丹东市“三篇大文章”专项行动计划》《关于推进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和《扩大工业有效投资的工作方案》等政策措施,确定了“老原新”12条工业重点产业链,形成“专班+产业链+分链”,丹东市县联动、部门协同的动态建设体系,以补链、强链、延链为目标,编制产业链图谱清单。丹东市确定91个龙头企业,谋划83个重点项目、5个重点产业集群,积极推进汽车及零部件、仪器仪表、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升级以及电子信息、新材料、满族医药等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为构建更具活力的现代工业体系打下坚实基础。如今,五一八、神龙增压器等一批骨干重点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全省产业链重点企业。哈曼科技、丰能工业等一批高质量工业项目的落地投产,对我市经济的拉动作用也在日益显现。10年来,丹东市聚焦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加快转型升级推动产业做深、做精、做尖。同时,丹东市在产业园区里明确主导产业,实现集聚发展,筑巢引凤,打造出真正符合自身发展的产业园区。如今,丹东市共有9个产业园区,包括1个国家级、8个省级,逐步形成以汽车及零部件、风电装备、精密机械等产业聚集区为核心的总体架构,产业园区分类发展的格局初步显现。丹东市园区现有工业企业1646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219家,占市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的57%;园区规上工业总产值382.98亿元,占丹东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65%。无论从企业数量上还是规模上,园区都逐步成长为拉动丹东市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引擎。10年来,丹东市企业发展方式更加智能化、数字化。走进辽宁首钢硼铁有限公司智能化调度指挥中心,工作人员正紧盯大屏幕观察着采掘设备、选矿、运输等实时数据,分析研判当前的生产状态。在这里,安全生产各类实时数据一目了然,在三维模拟的演绎下,采矿生产更为立体、直观。综合调度、生产管理等模块系统多维关联,实现了综采设备的远程自动化控制及“监、管、控一体化”全流程数字化运行。“东方测控与首钢硼铁联合打造的首钢硼铁智慧矿山项目,是辽宁省首个依托5G低延时、广连接、大带宽的技术保障,构建了矿车无人驾驶、皮带智能巡检等多个创新应用场景的项目,目前已经初见成效。”辽宁首钢硼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尧东说,通过智能矿山建设,地测采选等各环节已经实现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效益显著提升。辽宁首钢硼铁有限公司智能化改造只是丹东市企业“数智化”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丹东市在推动企业“数智化”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发展方面持续用力,以数字化转型为手段,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了更好地帮助企业转型升级,丹东市设立了1000万元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专项资金,引导企业“上云赋能”。目前,丹东市已建设省级“5G+工业互联网”示范工厂24家,16户企业实现“上云赋能”。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赋予了丹东市敢拼敢闯的锐气,深厚的工业基础赋予了丹东市转型升级的底气,浓厚的干事氛围赋予了丹东市大胆求新的勇气。未来,丹东市将不断求索,持续以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继续做好“三篇大文章”,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建设“数字辽宁、智造强省”贡献丹东力量。作者:王洪满
    10/26
  • 辽宁丹东振兴区:以多彩旅游促发展
    目前,银杏金黄,正是观赏丹东市闻名遐迩的“金光大道”的最佳时节。在振兴区,以金色银杏为亮点的街道很多,走在如诗如画的风景中,可以充分感受人与自然、文化的融合。10月22日夜的九纬路上,有很多市民在观赏银杏,数不清的小红灯笼照亮一簇簇的银杏叶,夜里的“金光大道”依然魅力无限。“金秋,我们行走在市区,就是外地人眼中的‘旅游’。”市民孙晓晗笑着说。振兴区持续扩充旅游元素,拓展旅游发展空间,更明确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强调依托历史文化、富有区域特色的传统美食文化等,实现文旅融合和双向互动。安东老街成为省级旅游休闲街区、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已累计接待游客近7000万人次,老街内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超过7亿元。在振兴区,除了如火的枫叶、金黄的银杏,还有“红色旅游”,连日来,抗美援朝纪念馆和鸭绿江断桥游人大幅增加,抗美援朝纪念馆二期改扩建工程完成并开放,吸引了更多游客到这里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传承抗美援朝精神,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振兴区以绿色发展理念带动“绿色旅游”,开发现代观光农业,八家子生态观光农场的农业观光游带动就业150多人,成为有影响力的农业观光品牌;在振兴区倾力打造的“蓝色旅游”中,汤池温泉休闲旅游度假村项目、萌芽水库田园综合体项目蓄势待发;“暖色调旅游”中的旅游后备箱工程已经着手制订方案,举办商品展示活动,有4家企业入选丹东市旅游后备箱工程名录;目前,该区的“白色冰雪游”也即将启动。多姿多彩的旅游业态,离不开振兴区对辖区旅游资源的挖掘、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利用。振兴区还加强旅游区域合作,深化地区推介互联,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手段,将旅游宣传促销与经贸、会展、文化、体育、对外交流、招商引资等活动同步进行,收效显著。作者:王俊
    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