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丹东
- 辽宁丹东:75个“百企百亿技改提升”项目开复工今年以来,丹东市全力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深入实施“百企百亿技改提升行动”,坚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双轮驱动,提升丹东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以‘新’为要,凝心聚力加快转型升级。”丹东市目标明确——改造升级“老字号”,以人工智能为引领,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深度开发“原字号”,推进优势产业链迈向价值链、供应链中高端;培育壮大“新字号”,做大做强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丹东市围绕“老、原、新”产业,狠抓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深入谋划数字赋能、强链延链项目,壮大工业经济,推动产业基础振兴、产业链不断优化、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一时间,丹东诸多企业技改升级争分夺秒。位于丹东边境经济合作区金泉工业园区的哈曼(中国)科技有限公司传来好消息,今年1月至2月该公司产值突破3.38亿元。采访中,记者了解到,2021年至2026年,哈曼丹东工厂将投资约3200万美元,预计引进6条世界顶尖水平的汽车音响扬声器生产线。此次引进的新线体配备高精度,高智能化的自动化设备,完成产品的分装、组装工艺,并配备专业声学检测系统,对生产产品进行全方位的性能检测,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水平的哈曼生产制造基地。“53天!当年的哈曼(丹东)项目,从开始洽谈到完成项目签约,只用了短短53天时间。”采访中,哈曼公司副主裁、总经理李宏一再跟记者强调,当年项目落户丹东创造的“丹东速度”。如今,这种“丹东速度”延续到哈曼(中国)科技有限公司的快速发展中。为顺利推进“百企百亿技改提升行动”,丹东市专门印发了《丹东市百企百亿技改提升行动项目计划》,同时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和时间节点,围绕数字赋能、延链补链和节能降碳,全年滚动实施技改项目100个。在深入实施“百企百亿技改提升行动”中,丹东市健全专班工作体系和项目推进工作机制,压实各级“链长”职责,加强工业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和管理,逐项推动解决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问题。同时,丹东市各单位各部门落实《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进一步发挥工业专项资金的撬动作用,鼓励支持企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应用。与此同时,丹东市在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发展方面持续用力,以数字化转型为手段,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丹东设立1000万元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专项资金,引导企业“上云赋能”。目前,全市已有16家企业实现“上云赋能”。截至目前,丹东市有75个百企百亿项目开复工,开工率71.4%,完成了年初既定目标。1月至8月,丹东市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52.1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30.7%,比去年同期提高4.4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技改完成投资27.3亿元,同比增长49.7%,占全部工业投资的52.4%。10/11
- 为振兴发展注入新动能——辽宁丹东加快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纪实在新时代新起点上,锚定“建设在东北亚地区有影响的国际化水平的开放型城市,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创新型城市,绿色发展、美丽文明的幸福宜居城市”的目标,丹东市加快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通过建成一批重要创新平台,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不断壮大,数字丹东建设加快推进,企业创新活力不断增强,通过科技赋能,形成强大合力,全力推进“数字丹东、智造强市”建设。哈曼(中国)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摄影:王卢莎)以科技创新聚合发展动力金秋时节,记者来到位于丹东边境经济合作区江湾工业园的辽宁思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宽敞明亮的独立研发中心里,120余位技术人员正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钻研忙碌。“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物联网燃气表、水表、热量表等智能数字产品的核心技术都是出自这里。目前,企业已获得100余项国家专利,市场以北京、上海等为核心向周边城市辐射,在国内100多个城市得到应用推广。”企业负责人介绍。据介绍,思凯科技参编各类国家、行业标准20多项,积极开展技术平台研发,目前已经实现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元器件国产化,企业站在同行业的创新发展高峰,已经拥有自主创新“话语权”。这是丹东市众多以科技创新作为发展动力的科技型企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为共同引领培育壮大新动能,丹东市先后出台了《丹东市创新型城市建设规划》《丹东市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若干政策意见》《深入实施“鸭绿江英才计划”加快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若干政策措施》《丹东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随着科技创新顶层设计的不断完善,丹东市创新生态持续优化,全社会创新活力显著提高。企业整体创新活力决定一座城市的“高度”。要使创新开启“智造”,就必须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坚持技改拉动、创新驱动,加快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辽宁孔雀表业有限公司工人在进行技术操作。(摄影:王卢莎)辽宁孔雀表业有限公司在持续创新中,科研水平在同行业领域里不断攀升。目前,辽宁孔雀表业拥有七大系列、26个基础机芯、300多个花色的机芯产品。公司已对陀飞轮手表机芯、计时码表机芯、薄型自动机械表机芯、自动日历机芯等具备精密制造先进技术的机械手表机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位于丹东边境经济合作区港口工业园区的和本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原来由20名工人控制操作的恒温车间,如今只需4名工人,投资20万元引进的数控系统,实现了“机器换人”。和本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是丹东“老字号”企业智能化、数字化改造的一个代表。目前,思凯科技、大东线圈、华通测控、通博电器、克隆集团等丹东企业与华为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围绕数字场景进行生产线智能化改造。面对汹涌的数字化浪潮,应对逆全球化挑战,丹东众多科技型企业下决心、下气力攻克一批中高端产业链环节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进数字化改造进程,在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大展拳脚,带动全市制造业转型升级。用数字赋能打造“智造强市”城市竞争就是产业竞争,城市能级就是产业能级。丹东市加快产业集聚发展,围绕产业成长坐标,找准产业链上下游缺失环节,推动产业链做长做强,以数字赋能为抓手,强力打造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在丹东新陆电子有限公司,记者对企业生产的一个小型元器件产生了兴趣。“别看电阻是一个很小的元器件,但是它在产业设备、交通能源、医疗设备、航空航天、家用电器等各个领域都有很广泛的应用,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零部件。”公司副总经理曹英昌介绍,该企业成立以来,始终坚持自主创新,不断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跻身电子零部件细分领域的世界顶级企业行列。近年来,丹东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理念,加大创新主体培育和创新环境建设,结合丹东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积极推进仪器仪表等重点领域中试基地建设,辽宁丹东仪器仪表中试基地被列入省科技厅建设名单,并被省政府列为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成效明显市。在丹东奥龙射线仪器集团有限公司实验室里,记者看到企业员工正在X射线机上对产品进行检测,有3台产品已检测完毕等待发货出厂。“丹东奥龙射线仪器集团有限公司是目前国内屈指可数的X射线解决方案供应商,产品的技术含量和质量居国内领先地位。”公司副总经理程起告诉记者,目前企业研发产品种类达到100多个,拥有百余项专利,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专项,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国家X射线实时成像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基地。多年来,丹东市充分利用政策杠杆作用,支持工业互联网建设,鼓励企业上“云”、引进机器人整机及智能成套装备研制等。以仪器仪表产业基地为载体,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平台、产业示范基地、双创基地和创新创业教育学院等“国字号”“省字号”平台作用,培育孵化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其中,思凯科技、华通测控被评为国家级示范企业;通博电器、奥龙射线、东方测控获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孔雀表业、思凯科技等7家企业的项目,被列入省年度提前下达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资金立项项目清单;丹东百特仪器有限公司“辽宁百特粉体颗粒检测技术产学研联盟”、丹东浩元仪器有限公司“辽宁浩元X射线测定技术产学研联盟”等3个联盟,被纳入辽宁省首批典型实质性产学研联盟名单。通过引导和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帮助科创企业打通科技研发和社会需求之间的“最后一公里”,丹东市的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速,逐步形成促进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靠核心技术实现产业升级推动新时代丹东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要坚定不移地走创新路、吃技术饭,丹东上下达成共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丹东市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在各级党委、政府支持下,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丹东振兴发展注入了新的源头活水。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了第二十三届中国专利奖授奖名单,丹东东方测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外观设计专利“中子活化多元素分析仪”获得中国外观设计银奖,这是丹东市企业首次获得中国专利奖银奖。在丹东百特仪器有限公司,4条生产线目前24小时满负荷生产。该企业拥有83项专利、140多项专有技术,产品技术性能和质量居国际前列,1月至8月新增23项国家认证专利成果。目前,企业已经完成系列化的激光粒度仪和环境监测仪器销售订单1019台套,实现销售收入11013.48万元。预计今年销售收入1.6亿元,比去年增长10%。多年来,丹东市企业紧盯产业发展前沿,加强与域内外高校院所科技合作,联合开展科研攻关,持续加大科研投入,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先后有6户骨干企业承担了国家重大仪器开发专项。近两年,丹东市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先后组织企业申报并承担了省级“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17项,获省级支持资金3500万元,带动企业投入科研资金1.5亿元,吸引合作高校院所、企业29家,实施核心关键技术攻关课题39项,有力地推动了丹东市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坚步伐,为破解产业发展的瓶颈和“卡脖子”问题、助力产业转型升级作出了重要贡献。踏上新征程,承载“数字丹东、智造强市”的战略使命,丹东进一步加快“丹东制造”向“丹东智造”转型的步伐。前行的道路就在脚下,只要奋进,就能抵达。10/11
- 辽宁丹东:全力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原本要20名工人控制操作的恒温车间,现在只需4名工人;最新引进的数控系统,实现了无人操作……智能化、数字化改造,让位于丹东边境经济合作区港口工业园区的和本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实现“数字蝶变”。发力创新驱动,竞速数字化新赛道,和本精密的变化,是丹东众多“老字号”企业借助智能改造推进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丹东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笃定高质量发展不动摇,抢抓新一轮东北振兴、辽宁沿海经济带和辽东绿色经济区建设发展机遇,以数字化转型为手段,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加快建设数字化、智能化创新型城市。丹东市牢固树立“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理念,把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断引育壮大新动能。着力提高头部企业本地配套率、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和科技型企业增长率,构建产业协作体系,引导中小企业提升配套能力和水平;紧跟时代步伐,“三位一体”营造创新生态、搭建创新平台、引育创新人才,大力实施“百企百亿技改”专项行动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全力申创国家级高新区,先后出台《丹东市创新型城市建设规划》《丹东市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若干政策意见》《丹东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等支持创新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打出科技创新组合拳,发榜纳贤、招才引智,实施“带土移植”一体引进人才、项目、团队,全社会创新活力竞相迸发。目前,丹东市共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43个,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户,省级“专精特新”企业61户,预计年底前市级以上实质性产学研联盟数量突破100个。厚植创新生态,丹东市加快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创新赋能全力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今年前8个月,丹东市完成工业固投52.1亿元,占全市固投比重30.7%。其中,工业技改投资27.3亿元,增长49.7%,占全部工业投资52.4%。10/11
- 聚焦“丹东现象”|打磨创新利器 攻坚“卡脖子”难题打磨创新利器攻坚“卡脖子”难题——探访丹东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群体(一)日前,辽宁省工信厅官网公布了2022年度辽宁省专精特新梯度培育企业名单。丹东有47家企业上榜,其中21家被认定为辽宁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26家被认定为辽宁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称号。此外,今年丹东还有两家企业入选国家级重点“小巨人”企业。创新,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灵魂。近年来,“填补国内技术空白”“突破卡脖子技术”“加大研发投入”……逐渐成为丹东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关键词”。这些企业凭借在产业链关键环节上形成的独特优势,大力提升了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为我市走好工业强市之路提供了新动能。不久前,丹东东方测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2.0版”智能矿山系统收到客户反馈信息:经过一段时间的连续运转,从试点建设到全面落地,正式通过客户的验收考核,这意味着又一新产品研发成功。(资料图)东方测控的“独门绝技”,是其赢得市场的关键。企业1995年成立以来,凭借着自主研发能力,先后完成15项国家科研课题及产业化项目,申请专利131件,已授权专利79件,其中发明专利31件。5项产品被评为国家级重点新产品,29项产品被认定为软件产品,28项产品获得了计算机软件著作。(资料图)“每年,我们都会抽出一定的时间,到全国各地的客户公司实地考察,全面了解客户需求,提前谋划产品方向。”东方测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包良清说。凭借过硬的产品技术、完善的服务体系,东方测控的客户遍布全国,产品远销海外。公司开发的选矿智能控制系统,应用于各大钢铁集团和有色金属集团,在国内冶金矿山市场占有率达到90%以上;露天矿北斗车辆智能调度系统,在国内50余个大中型露天矿山成功应用,占有80%以上的市场份额;在线元素分析仪,是国内500余家用户的选择,占有60%以上的市场份额。(资料图)丹东奥龙射线仪器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X射线仪器和材料试验仪器开发商和产品制造商,也是X射线检测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奥龙集团拥有当代国际前沿水平的现代化生产环境和研发、生产、检测设备,是中国领先的射线仪器制造商和应用服务商,是无损检测行业全球领导厂商美国GE的合作伙伴。(资料图)“填补国内空白”的背后,是企业科研团队的强大支撑。奥龙射线组建了一支高水平的科研团队,与国内多所知名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每年研发投入占比接近20%。企业研发生产的无损检测、材料试验机等系列产品畅销国内市场,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神舟”航天载人飞船有多项系统使用奥龙集团生产的X射线探伤设备实施无损检测。企业通过建立院士工作站,吸引了多家风投机构,获得了数千万元的科技资助……“是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的决策,是优良的营商环境,是相继出台的惠企政策,汇聚和培育了我们这一批创新型企业在丹东市兴业发展。”丹东国通电子元件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文磊介绍,作为一家科技型民营企业,公司坚持走“科技创新发展”和“专精特新发展”之路,现已成为国内制造PTC热敏电阻及传感器的骨干龙头企业,产品技术处于国际国内领先水平,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辽宁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谁在创新上先行一步,谁就能拥有发展主动权。”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我市紧紧抓住国家、省大力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的契机,重点帮助企业解决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等高新技术企业申报中的突出问题,扎实推进高新技术企业梯度培育,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企业群体,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以科技创新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10/10
- 辽宁丹东:厚植创业沃土 助力乡村振兴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广袤的乡村土地成为创业创新的沃土,在丹东市各级政府出台的返乡创业政策的支持下,越来越多的在外务工者和大学毕业生选择返乡创业,希望在农村广阔天地走出一条成功路。位于凤城市蓝旗镇镶白旗村大洋河岸边的蓝莓小镇,就是一方返乡创业者和大学生施展才华的沃土。10月4日,记者走进蓝莓小镇,只见一栋栋排列整齐的蓝莓大棚在阳光的照耀下分外耀眼。“眼前这些已经建成的高标准蓝莓大棚一共有50栋,我们准备全部拿出来,提供给有意发展蓝莓产业的返乡创业者和大学毕业生使用。”丹东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潘利军介绍,项目、资金、销路是困扰创业者的三块“绊脚石”,有的创业者缺少资金,有的不知道选择什么项目,还有的担心产品销路不畅。为了给创业者扫清前进路上的障碍,该公司充分利用丹东蓝莓的品牌影响力和规模优势,以创业孵化为载体,引导返乡创业者和大学毕业生发展高品质蓝莓产业。同时,免收50栋高标准大棚3年租金,减少创业者的创业成本。更为重要的是,企业的销售网络遍布全国各地,已经解决了鲜果运输瓶颈,实现全国各地冷链运输,从而降低了销售成本。据了解,丹东作为我国小浆果的核心产区,草莓、蓝莓、软枣猕猴桃等优质特色农产品已经形成独特品牌优势,在市场上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使丹东蓝莓与其他地区的蓝莓相比,有上市早、低成本、效益高等优势。”潘利军介绍,丹东是全国少有的适合蓝莓生长的地区之一,同一品种蓝莓,同样的温室大棚种植模式,丹东蓝莓比山东产区可提早20—30天成熟,实现3月中旬供应鲜果。而且,丹东地区冬季蓝莓生产无须加温,自然升温完全可以满足蓝莓生长结果需求,比其他北部地区省去了锅炉、煤、人工等取暖费用。农业创业创新是增加农民就业收入、繁荣乡村振兴产业的重要途径。为推动返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前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创业者提供的高标准日光温室大棚,全部引入智慧农业系统,除了进入大棚需要人脸识别外,大棚里的每一株蓝莓树的生长状况、灌溉、水肥、产量以及大棚里的温湿度,都会通过智慧农业云平台实时监测,实现对蓝莓种植的精细化管理,在提高品质和产量的同时,让日常管护方面的农业生产更简单高效。“我们之所以深耕创业沃土,为返乡创业者提供技能帮扶指导、减免租金等综合服务,努力掀起返乡发展热潮,也是尽企业社会责任,助力乡村振兴外,打造蓝莓小镇。”潘利军介绍说,蓝莓小镇项目共分三期完成,分别建设300栋、300栋、200栋共计800栋高标准日光温室。蓝莓小镇内,除了整齐、现代、多功能的蓝莓大棚集群,还有畜牧区、冷链加工区、海滩休闲区、养老区及酒店等,将发展成为集农、旅、文、商、康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田园式观光农业综合体。10/10
- 辽宁丹东:全力构建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络近年来,丹东市交通运输部门统筹铁路、公路、民航、水运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以多中心、网络化为主形态,完善多层次网络布局,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全力构建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全力助推开放型城市、创新型城市、幸福宜居城市建设。公路网络更加完善。截至2021年底,全市公路网总里程达到10323.42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59.905公里,普通公路9915.241公里,城管公路里程48.281公里;公路网总密度达到67.5公里/百平方公里,建制村公路通畅率达到100%,撤并村通硬化路率100%。水路运输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鸭绿江辽宁段通过开展航道一、二期整治工程,改善提升航道里程75.15公里,开展支持系统船舶建造项目3项,建造船舶12艘。目前,界河航道基础良好,对促进鸭绿江下游航运及地方经济发展,满足过往船舶航行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港口布局更加优化。积极推进丹东港参与港口资源整合,加快水运基础设施布局优化,港口年通过能力得到明显提升,综合货物通过能力5209万吨/年,旅客27万人次/年,集装箱24.4万TEU/年。行业治理能力得到强化。更新243辆天然气公交车、61辆纯电动公交车,全市天然气公交车和气电混合动力公交车达512辆。与交通运输部建立全国城市公交联网IC卡乘车平台,自主建立“安东行”手机APP乘车平台,所有公交车安装了客流调查分析系统和刹车转向提示系统。完成4G升级改造公交智能调度系统和停车安全监视系统,建立智能化城市公交调度指挥中心,进一步促进我市公共交通智能化发展。下一步,丹东市将立足沿海、沿江、沿边的区位优势,依托边境口岸、机场、高铁、河港、海港、高速公路等多模式综合交通系统的基础优势,创建集海、陆、空、口岸等为一体的“综合立体交通网先进示范性城市”,形成“便捷、高效、安全、绿色、智慧”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10/10
- 辽宁东港市:海水养殖时和岁丰金秋时节,正是海水养殖业丰收的季节,在辽宁省东港市滨海公路两侧,随处都能看到工人们捕海蜇、挖缢蛏的热闹场景。望着一箱箱、一桶桶散发着“鲜灵”味的海鲜,养殖户们收获的不仅是鼓鼓的腰包,还有未来发展的动力和信心。缢蛏,俗称小人仙,是东港特产的一种海贝。每年9月到11月,是东港沿海养殖区收获小人仙的旺季。今年,兴隆农场职工于鹏的养殖圈里,小人仙收获颇丰。于鹏一共承包了6个养殖圈,全部采用生态立体混养模式,主要养殖海蜇、东方虾、小人仙、牙鲆鱼等。今年各品种的产量都很可观,于鹏说,选在这个时间段挖小人仙,是因为市场价格好,他给记者简单算了一笔账,6个养殖圈一共160亩地,1亩地净收入估计在4000元左右,今年总体收入能有60余万元。喜获丰收的还有海蜇,在北井子镇临海村养殖户宁英军的生态立体养殖圈,一大早,工人们就开始忙着捕捞海蜇。中午时分,今年最后一茬海蜇捕捞上岸,经过分拣、装桶、称重,总计1万多斤。看着个头大、品质好的海蜇,正与外地客户商谈买卖事宜的宁英军,脸上始终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宁英军告诉记者,通过生态立体混养模式,产量比过去单养翻了两三倍,不仅节约了大量水域资源,还能从养殖环境、饲料等源头切断主要病害原体的传播,在不增加投入的基础上达到健康养殖的目的,一年可收入四五十万元。10/09
- 辽宁丹东:“数智化”赋能 转型迈新步数据加持,衣料主动找人;智能改造,产线精准喂料……近日,记者走访丹东多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了解到,一些企业的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正在加速推进。在丹东华洋纺织服装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裁片、整烫、检查、包装等工序的管理全部通过数据化智能管理系统完成。作为辽宁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该企业智能制造“互联网+”模式已初步形成。公司总经理于文福告诉记者,公司除了生产车间智能化改造升级外,目前正在抓紧筹建虚拟服装产业园项目。该项目集成了前沿的工业互联网技术,汇聚了服装产业的各环节资源。“通过虚拟服装产业园平台与产业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将帮助品牌商解决新供应商开发交期和质量风险高以及资源有限等问题。”于文福说,平台建成后,将有效推动我市服装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位于丹东边境经济合作区港口工业园区的和本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原来由20名工人控制操作的恒温车间,如今只需4名工人,投资20万元引进的数控系统,实现了无人操作。“和本精密”是丹东市“老字号”企业智能化、数字化改造的一个代表。目前,思凯电子、大东线圈、华通测控、通博电器、克隆集团等企业都与华为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围绕数字场景进行生产线智能化改造。目前,丹东边境经济合作区江湾工业园智慧园区项目正在加快建设,以“打造数字平台,全力推进企业上‘云’”为着眼点,加速实现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双向目标,将园区打造成为数字化示范园区。以智能手机镜头聚焦线圈为主打产品的丹东大东线圈工程有限公司,不再是工人密集的传统车间流水线,取而代之的是智能化生产设备;丹东克隆集团智能化改造项目,于10月前完成设备安装调试;丹东大东线圈工程有限公司半导体器件及模块封装测试项目第二条生产线正式投产;海合谷服装有限公司、丹东金洋科技有限公司的智能化改造也都在加快推进中。近年来,为了更好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丹东市充分利用政策杠杆作用,支持工业互联网建设,鼓励企业上“云”、引进机器人整机及智能成套装备研制等。以仪器仪表产业基地为载体,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平台、产业示范基地、双创基地和创新创业教育学院等“国字号”“省字号”平台作用,培育孵化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其中五一八、奥龙射线获得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1100万元;思凯电子、华通测控被评为国家级示范企业;通博电器、奥龙射线、东方测控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孔雀表业、思凯电子等7家企业的项目,被列入省年度提前下达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资金立项项目清单;丹东百特仪器有限公司“辽宁百特粉体颗粒检测技术产学研联盟”、丹东浩元仪器有限公司“辽宁浩元X射线测定技术产学研联盟”等3个联盟,被纳入辽宁省首批典型实质性产学研联盟名单。“‘数智化’转型不仅仅是效率的提升,更多的是一种模式的升级或者转变。”丹东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当下,丹东市正加快推动5G、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企业发展;加大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和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等项目的支持力度;强化政策引导,让中小企业从传统技术改造向新型改造转变,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越走越好。10/09
- 辽宁丹东:打磨创新利器 练就“独门绝技”近年来,丹东市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日前,辽宁省工信厅官网公布了2022年度辽宁省专精特新梯度培育企业名单。丹东有47家企业上榜,其中21家被认定为辽宁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26家被认定为辽宁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称号。此外,今年丹东还有两家企业入选国家级重点“小巨人”企业。这些企业凭借在产业链关键环节上形成的独特优势,大力提升了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为丹东走好工业强市之路提供新动能。不久前,丹东东方测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2.0版”智能矿山系统收到客户反馈信息:经过一段时间的连续运转,从试点建设到全面落地,正式通过客户的验收考核,这意味着又一新产品研发成功。东方测控的“独门绝技”是其赢得市场的关键。自企业1995年成立以来,建立了自己的研发团队,凭借着自身研发能力,先后完成15项国家科研课题及产业化项目,申请专利131件,已授权专利79件,其中发明专利31件。5项产品被评为国家级重点新产品,29项产品被认定为软件产品,28项产品获得了计算机软件著作。“每年,我们都会抽出一定的时间,到全国各地的客户公司进行实地考察,为的是全面了解客户发展需求,提前谋划。”东方测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包良清说。凭借过硬的产品技术、完善的服务体系,东方测控的客户遍布全国,产品远销海外。公司的选矿智能控制系统已应用于各大钢铁集团和有色金属集团,在国内冶金矿山市场占有率达到90%以上;公司的露天矿北斗车辆智能调度系统已在国内50余个大中型露天矿山成功应用,占有80%以上的市场份额;公司的在线元素分析仪已是国内500余家用户的选择,占有60%以上的市场份额。创新,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灵魂。“填补国内技术空白”“加大研发投入”……逐渐成为丹东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关键词”。在丹东奥龙射线仪器集团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工人们分别“把守”组装线上的各工位,组装X射线仪器设备。丹东奥龙射线仪器集团有限公司是专业X射线仪器和材料试验仪器的开发商和产品制造商,也是X射线检测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奥龙集团拥有当代国际前沿水平的现代化生产环境和研发、生产、检测设备,是中国领先的射线仪器制造商和应用服务商,是无损检测行业的全球领导厂商美国GE的合作伙伴。“填补国内空白”背后是企业科研团队的强大支撑。奥龙射线组建了一支高水平的科研团队,与国内多所知名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每年公司研发投入占比接近20%。“神舟航天载人飞船”有多项系统使用奥龙集团生产的X射线探伤设备实施无损检测,并取得成功。企业通过建立行业内的院士工作站,吸引了多家风投机构投资,获得了政府数千万元的科技资助……企业研发生产的无损检测、材料试验机等系列产品畅销国内市场,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的决策,是优良的营商环境,是相继出台的惠企政策,汇聚和培育了我们这一批创新型企业在丹东市兴业发展。”丹东国通电子元件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文磊介绍,作为一家科技型民营企业,公司坚持走“科技创新发展”和“专精特新发展”之路,现已成为国内制造PTC热敏电阻及传感器的骨干龙头企业,产品技术处于国际国内领先水平,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辽宁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谁在创新上先行一步,谁就能拥有发展主动权。”丹东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丹东市紧紧抓住国家、省大力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的契机,实施梯度培养,努力引导全市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始终以促进产业升级和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做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服务工作,重点帮助解决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等高新技术企业申报中的突出问题,扎实推进区内高新技术企业梯度培育,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企业群体,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以科技创新助推丹东经济高质量发展。10/09
- 辽宁丹东:小菊花助力乡村振兴一场秋霜过后,贡菊迎来丰收季。在丹东宽甸硼海镇三道湾村贡菊产业基地,成熟的贡菊露出金黄的花蕊,在阳光的照耀下,贡菊产业基地宛如一片金色的花海。国庆节前夕正是贡菊采摘高峰。9月29日,天刚蒙蒙亮,硼海镇上甸子村和挂钟岭村的村民纷纷赶到位于三道湾村的贡菊产业基地帮助采摘。据了解,该基地是上甸子村和挂钟岭村两村2020年共同打造的重点扶贫产业项目,因为三道湾村光照充足、水量充沛、夏秋多雾、立秋后多露水、昼夜温差大,特别适合贡菊的种植和生长,所以将产业基地选址在此处。三道湾贡菊在传统贡菊种植、培育的基础上,人工除草、采摘,更加绿色、有机、无污染,由其出产的贡菊制作出来的菊花茶质量好,深受消费者欢迎。去年该基地年产菊花茶3万罐,收益20余万元,全部用于扩大集体产业项目和村集体公益事业发展。小小菊花,成为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壮大村集体经济的重要保障,惠及两村百姓。(作者单位:丹东日报社)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