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开放丹东
开放丹东
  • 辽宁丹东鸡冠山镇:环境好 产业兴 生活美
    如今,走进丹东凤城市鸡冠山镇,满眼郁郁葱葱,宽敞洁净的道路,一排排整齐的蔬菜大棚,人们脸上挂着笑容……一幅环境好、产业兴、生活美的乡村振兴新画卷。10年前的鸡冠山镇,杂乱的街道,坑坑洼洼的泥土路,10年后,农村公路实现组组通,路面上干净整洁,庭院里种瓜果蔬菜,村民的房里屋外收拾得干净整齐。自脱贫攻坚以来,鸡冠山镇全面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配备了63名保洁员,购置了大型垃圾压缩清运车9台、电动三轮垃圾车2辆、机动车13辆、垃圾池555个、垃圾箱175个、垃圾桶2586个。投资2000多万元完善镇内基础设施,实施主要街路全面改造、巷道改造、亮化绿化美化工程。铺设步道砖4900平方米,安装路灯886盏,栽植花卉80多万株,有效改善了镇容街貌,不断增强城镇承载能力。2020年,总投资2750万元的南大河(鸡冠山段)河道治理工程开工建设,现已基本竣工,该项目不仅美化了河道两岸生态环境,也为周边百姓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现在的鸡冠山和10年前可大不一样,路变宽了,环境变美了!”鸡冠山镇鸡冠山村73岁的赫崇梅说,“平时和‘老姐妹’去广场上跳跳舞,去南大河边散散步。”近10年来,鸡冠山镇全力推进长效主导产业柞蚕、烟草、寒富苹果平稳发展,食用菌、小浆果、中药材等新兴高效产业实现规模化种植。近年来,宝石山村引进蓝莓生产基地,种植面积近900亩。总投资5000万元的四台子草莓育苗基地开工建设。食用菌生产规模达到1200万棒,产值达到2400余万元,已经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链。今年53岁的侯佰民早就认准了食用菌这个产业。2013年4月份,他到鞍山市考察食用菌项目,5月份就大胆干了起来。他在当地成立了凤城市双利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并带领8人投资30万元建起9个香菇冷棚,成为当地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如今,在他的引领、示范、帮扶、带动下,该村不仅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还带动全镇7个村共同发展致富。现在四台子村小浆果、新开村食用菌冷棚、白菜地村中药材、宝石山村蓝莓基地等乡村振兴产业发展项目有序推进。村集体经济也日益壮大,村民们都说,如今的生活是越过越有滋味了。鸡冠山镇环境好了,产业兴旺了,乡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精神生活也水涨船高。近年来,鸡冠山镇投资300多万,建成8000多平方米的花园式镇文体广场,文化广场集宣传教育、文艺娱乐、科普培训、信息服务、体育健身等各类文化活动于一体,让百姓乐享其中。实施镇内墙壁美化工程2000平方米。农家书屋村村全覆盖。14支健身舞队伍、66个文化中心户、14个文化大院活跃在风韵古镇之中,群众性文化生活五彩纷呈。中铁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秧歌队经常到镇中的养老院、企业、学校、附近村镇等地义务演出,并将“传承好家风”“孝亲敬老”“移风易俗”“勤俭节约”等优良传统编排到节目中。据了解,这10年来,鸡冠山镇还以各村(社区)为单位组织开展“好家风、好家训”培训、宣传活动,多种形式开展“文明之星”“孝老爱亲之星”“好婆婆”“好媳妇”等典型评树活动,引导村民传承重实业、重教育和重“孝”等传统美德,营造与人为善的和谐乡村氛围。
    09/22
  • 辽宁丹东:精打“选种牌” 细算“时间差”
    秋意正浓,在丹东市振安区汤山城镇太河村稼盛河湾软枣猕猴桃种植基地,成片的绿色藤蔓铺展在山坡上,漫山遍野的软枣猕猴桃陆续成熟,累累果实挂满藤头。今年中秋佳节期间,这里迎来销售旺季,丰收的喜悦挂在稼盛(丹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城海的脸上:“常规软枣猕猴桃刚上市时,我们的头茬果早在半月前就销售一空。基地科学排布种植品种,不仅提前了上市日期,更延长了销售季。”2017年,赵城海在太河村整合560亩山地种植软枣猕猴桃。随着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影响了销售价格。“光图种植面积不能解决问题,有限的销售市场需要‘抢’。”赵城海把目光锁定在“早”字上。2018年,赵城海从沈阳市农业科学院引进早熟品种“山川2号”,并在东北地区首家进行大面积试种。“早熟品种8月中旬便可上市,比常规品种提前了一个月,价格占优势。”尝到“早”的甜头,赵城海开始进一步考虑拉长销售季。按正常销售季,软枣猕猴桃每年9月中旬上市,销售期约半个月。赵城海带领公司技术团队在种植品种上优中选优,除了种植两个常规品种外,还选育晚熟品种“辽凤”。“我现在有4个品种,不仅把果子的上市时间提前了一个月,更把以往的半个月销售季延长为8月中旬到10月中旬的两个月时间。”赵城海的这笔账算得科学合理,增收效果显而易见。选对品种很关键。带着这个认知,记者来到丹东市北林经贸有限公司农业研究所。在软枣猕猴桃苗培育实验室,钢架上置放着绿色的组培苗。不远处的育苗大棚里,上百万株种苗已经扦插、移栽完成,为育苗、繁殖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我们研究所进行科技攻关的东北亚物种资源库已经建成,这是国内首家软枣猕猴桃种子资源储备库,通过收集完备的品种,选育出适合我国气候种植的优质品种。”董事长兼所长王勇带来了好消息。这个种子资源储备库为当地软枣猕猴桃种植提供了选种保障,成为提升果农种植技术水平、实现特色农产品产业优化升级的坚强后盾。
    09/22
  • 辽宁东港市:项目建设跑出东港“加速度”
    今年以来,辽宁省东港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市“项目年”工作会议精神,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立足新发展阶段,落实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强力抓好项目建设工作。下半年,东港市抢时间、拼进度、重服务、抓落实,列清时间表,算清任务账,立足于“赶”,着眼于“超”,奋力实现全年目标任务。全年计划实施千万元以上项目140个,上半年已实施112个,计划总投资173.44亿元,开复工率达80%。计划实施5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80个,包括新建项目41个、续建项目39个,计划总投资182亿元,上半年已开复工重点项目61个,计划总投资162亿元,开复工率76.2%。其中,新建项目23个,计划总投资68亿元;续建项目38个,计划总投资94亿元。上半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8.1亿元。完善项目推进机制,围绕“2-8-6”产业体系,制定五大项目清单重点项目实施方案,由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四大班子”领导牵头,按照“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五个一”包扶工作制度,逐个项目倒排工期,明确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做到项目化、清单化、工程化,构建全市项目一体化谋划、推进、服务、保障体系;落实“项目管家”制度,为全市80个5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配备项目管家;坚持挂图作战,编制“一台账两计划”,在建项目抓进度、新建项目抓开工、储备项目抓前期,有效拉动投资增长。开辟项目建设绿色通道,深入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提升服务水平,扩大容缺开工范围,促进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积极探索“并联审批”制度,召开问题项目推进会,开展项目拉练活动,聚力向上争取资金,加强固定资产投资分析研判,确保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真实全面、应统尽统。抢抓国家全面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机遇,重点围绕五类基础设施、“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中央预算内投资8大领域、专项债券投资9大领域及新增的新型基础设施、新能源项目等,超前科学谋划储备一批既能补短板调结构、又能带消费扩就业、还能吸引民间投资的一举多得项目,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省计划“笼子”。坚持结点式推进、清单式攻坚,列出“洽谈未签约、签约未开工、开工未竣工、竣工未投产、投产未达产”项目清单,精准解决资金、用地、用能、审批和施工环境等问题,推动项目建设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全方位加强项目服务,做深做实重大项目领导包扶、项目管家制度,完善“容缺开工”清单,探索实行“并联审批”“摘牌即开工”模式,保持项目建设东港速度。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坚持项目为王、引育并重。紧盯节点、加快推进,确保万微物联网、鑫洋水产、京通建国等一批亿元以上项目开工,津味水产、锦升生物、新盛造纸等一批亿元以上项目主体竣工。坚持以资源换产业、以产业换项目、以项目换发展,聚力打造海洋生物和新能源产业集群,加快安德生物科技、爱邦高能科技等重点项目建设,争取海上风电、刁家坝渔光一体、华能一期水电解制氢项目加速落地。重点推进124个“五大安全”重大工程项目和20个10亿元以上重点项目,确保每个项目都有新进展、新成效。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围绕“2-8-6”产业体系、“5-6-5”平台建设,做大做强草莓产业、海洋生物产业和新能源产业三大百亿产业集群目标,开展“补链”“延链”“强链”精准招商,做强长板,补齐短板,增强韧劲拼劲。科学谋划储备项目,以人力资源、金融服务、物流服务、电子商务、大数据服务和能源中心六大要素平台建设为依托,以互市贸易区、海洋生物科技产业园区、现代农业产业园、户外纺织服装产业园和数字产业园5个重点园区为载体,认真研究国家、省各项政策走向,重点谋划一批能招商、能引进、能落地的高质量储备项目。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严格落实“领导包扶制度”,继续完善“容缺开工”“并联审批”等制度,充分发挥项目管家作用,安排专人对接项目,全程带帮办,让企业真真切切体会到“保姆式”服务。
    09/22
  • 丹东企业走进东博会 共享RCEP新机遇
    9月16日至19日,第19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广西南宁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市商务局组织辽宁峪程菌业有限公司、辽宁英元实业有限公司、丹东通博电器(集团)有限公司等7家丹东企业赴南宁参加东博会,集中展示仪器仪表、农产品、机电产品等,借助东博会的资源优势,提高丹东企业在RCEP成员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辽宁英元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增压器产品畅销东盟地区,在越南和马来西亚设立分公司,为客户提供售后服务,市场占有率30%以上;辽宁峪程菌业有限公司通过境外投资的方式,相继在韩国、日本建立基地、成立分公司,让“峪程”品牌走出去。本次展会上,丹东企业共接触采购商100多人次,达成意向金额1000多万元。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egionalCom-prehensiveEconomicPartnership,RCEP),即由东盟十国发起,邀请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共同参加(“10+5”),通过削减关税及非关税壁垒,建立15国统一市场的自由贸易协定。RCEP成员国是我市最重要的贸易伙伴,贸易额占全市总额的50%以上。
    09/21
  • 辽宁丹东边境经济合作区:助企跑出“加速度”
    近日,丹东边境经济合作区港口工业园物业项目部正式投入运营,园区内15家企业将享受到更加完善的物业服务。据悉,该园区曾是开放式园区,部分企业自行拉起围栏,缺乏标准和规划。丹东边境经济合作区临港实业发展集团为园区增设了3000延长米的护栏,物业项目部将为园区提供卫生保洁、安保、厂房及水电维修等日常服务,让企业安心生产经营。丹东边境经济合作区内有大小工业企业500余家,已建成近15平方公里的工业产业集聚区,5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分布在集聚区内的仪器仪表产业园、现代电子信息科技产业园、金泉工业园、港口工业园、江湾工业园。每年园区经济占全区工业经济产值的95%以上。近年来,丹东边境经济合作区围绕对园区企业服务的提质升级,找准突破点,精准服务,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组织临港实业发展集团启动对辽宁仪器仪表产业基地30余户企业厂房进行维修,消除安全隐患;辽宁仪器仪表园区用电量大幅度增加,电力系统压力持续增大,断电现象时有发生。区管委会组织专业队伍,对园区线路进行了检修和维护,新铺设电缆66米,有效改变了过去园区因单一线路容易产生电量过载问题,保障了企业安全用电需求;疫情期间,区管委会为园区企业在生产经营、原材料运输、生活保障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了大量帮助,助力企业复工复产。9月14日,丹东通博电器集团有限公司移动式流量计量撬生产车间项目开工仪式,在丹东边境经济合作区现代电子信息科技产业园举行。项目规划用地30.8亩,总投资5500万元,正式投产后,年产值将达5000万元,年新增税收1000万元,解决就业100人。目前,丹东边境经济合作区现代电子信息科技产业园已经入驻以黄海新能源汽车、丹东润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电子线束加工生产基地项目、丹东东亚电线电缆有限公司电子专用线缆项目、科亮电子、新陆电子等为龙头的十余家电子科技企业,是我市重点打造的百亿级电子信息科技产业集群。良好的发展势头与良好服务环境密不可分。各类园区项目建设初期,丹东边境经济合作区采取“一企一策”等方式,对企业进行扶持;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严格落实“项目包保”和“项目管家”制度,全力促进项目早达产、早见效;项目建成后,丹东边境经济合作区还统筹企业、研学、资本等各方资源,加快人才引进、科技孵化、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不断催生新产品、新技术,推动企业创新发展。持续完善营商环境服务体系,采取干部包企制度,深入开展“下园区、查企情、解企忧”活动,通过上门服务、现场办公、全程跟踪等方式,切实解决园区各类企业在立项、土地解押、土地使用证、规划用地审批、建筑工程规划许可证及水、电、供暖、给排水等环节遇到的问题,全力全速推进项目建设。下半年,丹东边境经济合作区管委会将全力帮助园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利用好“数字辽宁、智造强省”专项资金、丹东市“三篇大文章”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创新发展;争取政策支持,确保总投资2亿元的孔雀表业百万只高端机械表机芯智能研发制造平台项目、总投资2.5亿元的华录高新烯碳材料系列开发项目、禄源新材料项目、总投资2亿元的大东线圈半导体封装新建测试生产线项目按计划竣工投产。推动江湾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项目和总投资1.3亿元的新亚科技智能制造中试孵化产业园项目、与移动公司合作建设的二级节点项目加快建设进度。
    09/21
  • 辽宁东港市:多举措培育壮大旅游产业
    9月的丹东东港,天蓝海碧,云淡风轻。在东港市北井子镇獐岛村的海滩上,游客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提着水桶、铲子、耙子,尽享赶海拾贝的乐趣。东港市海域面积达3500平方公里,海岛岸线长126公里。近年来,东港市依托滨海资源优势,充分利用海洋、湿地生态、农耕、海洋温泉康养和渔家等滨海旅游文化元素,积极打造海岛生态旅游景观带,快速提升旅游产业的规模和品质。今年,东港市积极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抓住旅游黄金期,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推动客源回流、市场回暖、消费回升。持续发展全域旅游,着力建设“城区旅游综合服务核”和“孤山文化休闲发展核”两大核心,重点打造以滨海公路为纽带,整合海鸟、海岛、海鲜、海水温泉等海洋生态资源的“南部滨海休闲旅游带”;特色化打造通过201国道串联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和农业休闲旅游体系的“中部田园农业旅游带”;以集龙线为纽带,打造集山地运动、文化体验、养老度假于一体的“北部山水生态旅游带”,加快形成山海城联动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立足“海角东港,海鲜王国”的旅游形象定位,东港市围绕观鸟节、海鲜文化节、杏梅花节、草莓节等重大品牌活动进行旅游业提质升级,加强活动内容策划,拓展节庆文化活动方式和渠道,提升品牌活动的参与度和体验感。年初至今,大孤山景区、大鹿岛、獐岛、北黄海温泉小镇分别接待游客2.6万、3.2万、3万、5.17万人次。与此同时,东港市持续推动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和项目建设,积极探索文化产业发展新模式,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动孤山特色文化小镇建设,加快大城山景区、海边渔家旅游度假区等项目建设,做好海鲜美食一条街、甲午海战纪念馆等项目的包装策划和招商工作,推进獐岛景区陆岛交通、大城山汽车露营等景区提升项目,启动海角公园项目建设。
    09/21
  • 丹东合作区:“店小二”式服务 推进项目建设
    近日,位于丹东合作区金泉工业园区的孔雀表业(集团)有限公司厂区内,百万只高端机械表机芯智能研发制造项目施工正酣,新建厂房主体已经封顶,整个项目进入最后的配套施工和内部装饰工程阶段,计划今年底竣工。据了解,2022年合作区计划新开工项目41个,总投资147亿元,已开复工40个。各项目施工地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正抢抓施工建设黄金期,全力推进建设进度,努力实现节点目标。在江湾工业园区,丹东新亚科技有限公司智能制造中试孵化产业园项目正在进行桩基施工。项目竣工达产后,预计年新增产值5000万元。在新区体育馆西北侧,占地面积10.7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8.88万平方米的凯旋世家项目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室外管网、绿化等工程正在加紧施工。合作区加快推进重大重点项目建设,全力促进项目早落地、早投产、早达效,实行“领导包保、专班跟进、联席会议、定期调度、督查通报”等工作机制,以“店小二”精神为项目建设提供全过程、全方位、一对一精准服务。强化专班调度,确保总投资2.5亿元的华录高新烯碳材料系列开发、总投资2亿元的大东线圈半导体生产线等一批在建项目尽早竣工投产。持续跟进北京东旭集团、浙江中国小商品城集团、温州万洋集团、中国海外控股集团、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国测集团、浪头港文化旅游等重点项目的跟踪服务,促进项目早日签约落地。加强与丹东临港集团合作,积极推进总投资100亿元的北京建龙集团丹东港产业园、总投资35亿元的辽宁省乾源能源开发有限公司丹东港LNG接收站及码头等重点项目。
    09/20
  • 辽宁东港市:产业融合铺就乡村振兴发展新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辽宁省东港市委、市政府凭借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发展东风,抢抓机遇、综合施策,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和特色农业,不断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保障乡村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农业主导产业优势明显东港素有“北国江南”“江海明珠”之美誉,拥有“东港草莓”“东港大米”“东港梭子蟹”“东港大黄蚬”“东港杂色蛤”“东港蓝莓”6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亦称水果、水稻、水产“三水”特色农产品,品牌知名度享誉海内外。草莓产业优势明显。东港草莓栽培历史悠久,产业基础雄厚,发展速度迅猛,品牌优势突出,是“中国草莓第一县”、辽宁省政府首批命名的“一县一业”(草莓)示范县、辽宁省草莓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2004年“东港草莓”被国家工商总局核准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10年被评定为“辽宁省十佳农业品牌”;2012年东港被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命名为出口草莓质量安全示范区;2019年东港草莓产业获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东港草莓”入选“全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目录”;2020年被评为“最受欢迎的区域公用品牌百强”“第十八届农交会最具影响力农产品品牌”;现品牌价值从2012年的14亿元提升到超77.5亿元,位列全国第一。东港草莓果品质量优、综合品质佳,多次在世界草莓大会、中国草莓文化节上绽放光彩,先后获得金奖90余枚、银奖130余枚。草莓占地面积从2012年的9.4万亩发展到现在的19.1万亩,产量达30万吨,鲜果产值60亿元,年出口草莓制品近4万吨,出口创汇3500万美元。东港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草莓生产和出口基地、名副其实的“全国草莓第一县”。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这十年,东港市坚持以“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为主线,充分发挥地区和资源优势,不断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步伐,在优化农业生态环境,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壮大新型农业主体,发展特色种植、农产品加工业和观光休闲农业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有力提升了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实现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新型农业主体不断壮大。2012年,东港市拥有丹东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6家,其中,国家级企业1家、省级企业13家、丹东市级企业32家;主营业收入45亿元,带动农户6.5万户,农民增收5.5亿元。经多年发展,目前东港市拥有丹东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2家,其中,国家级企业2家、省级26家、丹东市级24家;主营业务收入83亿元,增长84%;带动农户11万户,增长70%;农民增收总额8.75亿元,增长60%。2012年,东港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339家,其中部、省、市、县级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8家。现如今,全市发展部、省、市、县级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03家,示范家庭农场123家,工商注册并备案农民专业合作社1809家、家庭农场790家。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壮大推动了全市粮食、蔬菜、水果、养殖业向着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迈进,农民创业就业渠道不断扩展、收入不断增加。2012年,东港市获得农业部“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称号;2015年,获得“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称号。特色村镇培育有序推进。加快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孤山镇、十字街镇成功申报农业产业强镇创建项目,共获得奖补资金2000万元,用于支持贝类、板栗产业发展,促进主导产业与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成功培育椅圈镇、北井子镇獐岛村、椅圈镇李家店村和夏家村4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其中椅圈镇被评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李家店村连续两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乡村休闲农业蓬勃发展。积极构建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和农业休闲旅游体系,持续打造“鸟语花香游东港”旅游节庆品牌,依托海洋、海岛、海鲜、海鸟、海泉、海战、海神、湿地森林、山地水库、乡村沟域等资源优势,以规划为引领,以项目为牵动,以营销为依托,加速推动旅游业健康发展,全市旅游业呈现出稳定、持续、快速的发展态势。目前全市拥有省级以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创建单位及示范点9家,东港市先后被评为“全国最佳生态宜居旅游名市”“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和“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产业联合推动共同致富健全带动农民致富体系,依托东港草莓产业发展优势,全力推行“产业+政策”,促进农民组团建设草莓大棚。2019年至2021年,全市新增50亩以上设施小区98个,草莓种植实现了由农民“单打独斗”向规模聚集发展,“产业基础+政策驱动”为农民铺就了致富路。探索联农带农新模式,全市培育丹东菀丰食品(草莓)产业化联合体、辽宁鸭绿江米业(水稻)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东港市海边渔家(休闲农业)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辽宁好星来农业(蛋鸡)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丹东零点食品(肉鸡)农业产业化联合体5个,发展联合体成员46个,联农带农效果进一步增强。
    09/20
  • 辽宁东港市:“两山”理念谱写新时代林业发展新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辽宁省东港市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积极践行“两山”理念,围绕水源涵养林、农田防护林网、村屯绿化三大骨干工程,坚持生态优先、改革赋能和绿色发展,各项工作取得新突破,谱写了新时代林业发展新篇章。9月的长安镇绿意盎然、瓜果飘香。在杨家村村民孙贵良的软枣猕猴桃果园里,一串挨着一串的软枣挂满藤蔓,颗颗色泽光亮、果实饱满,让人垂涎欲滴。看着硕果累累的软枣园,孙贵良喜上眉梢。2016年,得益于低产板栗林改造政策,孙贵良将12亩板栗林改造成软枣猕猴桃果园,栽种500余棵软枣。2020年见到收益后,又扩增近20亩种植软枣,亩产近2000斤的猕猴桃果园让孙贵良走上了增收致富的道路。10年来,东港市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经济林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农民收入显著增加。全市经济林面积达到45万亩,板栗、软枣猕猴桃、红松果材兼用林和玉竹、黄精、林下参等林下中药材已经成为山区农民主要经济来源,2021年,全市经济林种植产值实现9.72亿元。大力实施低产板栗林改造工程,积极争取政策支持,结合海防林工程造林、退化林分修复国家造林补贴政策,引导农户将老化板栗林改造成红松果材兼用林。目前,全市红松果材兼用林面积发展到5万亩,早期改造的已初见成效,经济收入可观。先后编制了《东港市荒山造林规划》《东港市大规模经济林造林规划》《东港市封山育林工程实施方案》等林业工程规划方案,累计争取国家林业专项资金4500余万元,完成海防林人工造林7.41万亩、封山育林11.8万亩;退化林分修复面积2.47万亩,抚育森林面积4.73万亩,合计完成人工造林、森林抚育面积30.73万亩。在严格保护和治理基础上,通过荒山造林、低质林改造、退化林分修复、封山育林、天然林和公益林保护等工程实施,东港市现已形成北部山区水源涵养林为片、南部沿海平原区农田防护林网为带、村屯绿化为点的“片、带、点”多林种、多树种、多功能的绿化格局,全市森林覆被率达到20.56﹪,活立木蓄积量达193万立方米,村屯绿化率达100﹪,206个行政村全部实现基本绿化。东港市林业和草原局表示,将始终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做好森林资源保护,提高森林质量,增强防护效能,积极发展经济林和林下经济。通过政策、资金、技术等手段,引导林农发展经济效益高、兼顾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红松果材兼用林,争取用5年时间发展到10万亩。
    09/20
  • 辽宁丹东:振安经济开发区蓄力谋发展
    9月15日上午,丹东市振安区经济开发区内,各类工业企业正抢抓时间撵生产,车间里一派繁忙的景象。整合升级后的振安区经济开发区蓄力发展、乘势而上,展现出勃勃生机。2021年,振安经济开发区共入驻企业57户,工业总产值完成31.11亿元,规上工业产值完成27.32亿元,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完成12.02亿元。从2010年起,振安区政府积极向上争取专项资金,不断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五龙工业园长6.1公里的园区中央大道、日处理污水1万吨的五龙背污水处理厂及配套7公里污水收集管网已建成并投入使用;鸭绿江工业园收储整理园区项目用地120亩,新建2公里长园区道路。2017年6月,振安区政府将五龙工业园和鸭绿江工业园进行整合,成立振安工业园区,后更名为振安产业园区。2020年4月,振安产业园区获得市级产业园区审批。2021年12月底,振安产业园区获批省级经济开发区并更名为丹东振安经济开发区。振安经济开发区负责人表示,2017年至今,投资2200万元的鑫一康食品、投资1亿元的辽宁诚和服装服饰加工项目、投资1亿元的康宁药业项目、投资2000万元的华星纺织防护服加工项目、投资1亿元的依璐服装加工项目、投资5000万元的制药机械项目先后落户园区并竣工投产。2022年上半年,投资5000万元的成祐农产品深加工项目主体建设已完成,正在进行设备安装调试;投资2.2亿元的五龙黄金矿业3000吨选矿厂项目已开始试运行。此外,投资0.84亿元的天皓净化防护用品研发项目预计今年10月开工建设,投资4.35亿元的隆盛铸造新建环保智能化生产线项目、投资1.2亿元的中惠地热电热膜加工项目正在办理土地组卷手续。据了解,今年,振安经济开发区新引进项目3个,分别为投资5000万元的辽宁日邦纳米科技有限公司非金属矿产品精细加工项目、投资5300万元的丹东盛欣石化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新建新型节能高效螺杆泵直驱采油设备生产线项目、投资5000万元的辽宁亿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新材料生产加工项目。其中,辽宁日邦纳米科技有限公司非金属矿产品精细加工项目已到位外资50万美元。目前,振安区结合镇(街)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进一步完善“一区三园”战略发展规划,将五龙工业园、鸭绿江工业园和同兴工业园战略发展规划范围作为振安区园区实际管辖区,同步实现开发区战略发展规划与辖区镇(街)国土空间规划无缝衔接。
    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