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开放丹东
开放丹东
  • 辽宁东港市:农业数字化之路越走越宽
    进入8月下旬,辽宁省东港市玖玖农场技术人员又忙碌起来,新一季设施草莓开始种植,望着一棵棵精心培育的草莓苗茁壮成长,大家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仿佛看到了红彤彤的草莓挂满枝头,在数九寒冬走进千家万户。玖玖农场位于东港市椅圈镇吴家锡伯族村,总占地面积1000亩,是辽宁省民委重点扶持的少数民族项目,主要种植九九(红颜)草莓。随着土地连年使用,农场面临草莓产量和品质不稳定、连续作业障碍等突出问题。辽宁移动及时帮助农场建设智慧农业项目,提供水肥一体化智能化服务、互联网专线服务、物联网平台服务,面向农场未来发展部署信息化设施,完成园区整体信息化改造升级,实现无土栽培以及数字化水肥一体化灌溉,进一步完善了草莓育种、种植生产标准,以数字服务驱动现代化农业生产。云平台操控、自动卷帘、自动浇水施肥、草莓苗长势数据实时自动回传、精准高效灌溉,如今在农场可以时时感受到智慧农业带来的方便快捷。位于长山镇的草莓港项目由丹东盛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设,总投资5300万元,建设草莓分选工厂和技术研发中心,主体现已完工,进入设备调试阶段。项目包含智能化分选工厂、草莓物联网智慧农业管理平台SAAS系统、草莓医院等建设内容,日均可标准分选草莓鲜果30吨、保鲜存储草莓400吨。同时打造出独有的草莓种植、分选和检测标准——“莓味值”标准,成为为东港草莓全产业链提供技术支撑的行业领先科技企业,助力东港草莓“种出好品质、选出好产品、卖出好价钱”。企业不仅积极推进项目建设,还组建专家团队帮助30家草莓种植户引入物联网智慧农业系统,实现草莓智慧化管理。说起种植草莓,椅圈镇德祥村“90后”张晓林是个新手,但若论起电商销售草莓,张晓林可以说是业界的“领路人”。2014年,返乡创业的张晓林趁着当时的“微商热”,开始尝试通过互联网销售草莓。2015年,她坚定了投身草莓事业的决心,用打算结婚买房子的钱建了第一栋草莓大棚,并联合周边农户成立了童趣果味果蔬专业合作社。随着效益逐年增加,村民也从最初的质疑变成如今的信任:“张晓林有新思路、新想法,能带动村里发展经济,不少村民跟着她通过电商卖草莓,收益相当不错。”同样在2015年,东港市被评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拥有百年草莓栽培历史的东港在这一年华丽转身,开启了草莓上行路。先后与阿里巴巴、京东和苏宁等国内知名电商平台合作,利用天猫、抖音、快手等网络平台进行宣传推广,全力打响“东港草莓”品牌。2020年至2021年草莓销售季,“东港草莓”线上销售额达38亿元,电商销售占草莓鲜果总量的60%至70%。如今,东港草莓产业已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紧密而完整的产业化链条,实现草莓质量安全全程可追溯,“东港草莓”在数字化路上越走越宽。近年来,东港市委、市政府积极探索农业数字化发展路径,加大政策扶持,投入专项资金,加快建设智慧绿色乡村。截至目前,全市206个村全部配备农村应急广播系统,保证实时在线率95%以上,应急响应期间达到100%。所有村配备气象信息员,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多渠道“直通式”农业气象服务,推广应用“智慧农业气象”app。对7套自动气象站进行升级改造,增加观测数据,提高日常和汛期降水、温度、风力等数据实时监测能力。自2015年开始,搭建起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服务平台,利用视频监控、网络传输、条码扫描等信息化技术,对纳入平台管理的种植业类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农资经营单位建立各环节控制和衔接机制,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管理。今年4月,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阿里研究院联合发布《“数商兴农”:从阿里平台看农产品电商高质量发展》,并公布2021年全国“农产品数字化百强县”榜单,其中东港市位列第41位。乘风破浪砥砺行,风正扬帆再启航。东港市将抢抓数字经济领域迅速发展重要机遇期,培育数字经济发展新增长点。完成草莓全产业链综合大数据平台建设,继续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积极实施智慧富农工程,推行“互联网+产品”销售模式,大力发展电商农业,加快农产品直销基地建设。持续探索发展精准种植、科学养殖、智慧畜牧、智能农机、网联无人机植保等“绿色科技”,真正实现科技兴农、数字惠农。
    09/06
  • 辽宁丹东:“金融助理”进村来
    9月4日,振安区九连城镇党委与丹东农商银行振安支行举行派驻兼职村金融助理启动仪式,向全镇各村“驻村金融助理”发放聘任证书。会议后“驻村金融助理”迅速投入到工作中,冒雨走进农民种植大棚提供金融服务。近年来,九连城镇党委实施“党建+”模式,集聚党建资源创新开展共建项目。此次聘任农商银行优秀骨干任各村“驻村金融助理”是创新党建工作的有益尝试,力促“党建+金融”服务模式走进乡间地头,真正实现以党建带发展、促服务、创实效。“驻村金融助理”到岗后,将在帮助乡村治理、办好惠民实事、巩固支农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普及金融知识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促进金融系统与属地党委政府双向联动,延伸金融触角服务“三农”,推动基层党建与普惠金融共同服务乡村振兴发展。
    09/06
  • 丹东合作区:主动服务企业 一次申请办成事
    最近,丹东合作区推出创新服务,主动为企业发送邮箱地址,企业登录“合作区建筑工程综合窗口专用邮箱”便可看到需要准备的资料及工作流程,让企业少跑腿办成事。丹东合作区政务服务中心专门设立了建设工程类综合受理窗口,将涉及各类建筑工程的申报材料、表格模板、办事流程,分类上传公共邮箱中,内容包括施工许可、建设用地规划许可等13项相关材料,涉及市场监督管理局、建设局、安监局、自然资源局等多个部门,方便申请单位和个人随时登录查阅。据了解,丹东合作区公共行政服务中心狠抓线上线下服务质量,强力推进“一网通办”,以“重点领域受理综合窗口”建设为重点,探索推进一站式和全程式服务,为企业和群众提供直观易懂的办事指引,实现主题内事项一张表单填报、一套材料提交、一个流程办理,做到“一件事一次办好”。
    09/05
  • 辽宁丹东:“党员示范桃林”结硕果
    9月1日,丹东市振安区太平湾街道望江村桃园迎来丰收季。在“党员示范桃林”里,粉红饱满、个大皮薄的燕红桃挂满枝头,香甜诱人。果农们热火朝天地忙碌摘果,大家的笑脸与燕红桃相互映衬,满是丰收的喜悦。在半山腰,党员志愿者和果农互相配合,将新增的“党员示范桃林”牌立好。山脚下的燕红桃收购点前,果农将新采摘的桃子精心打包装箱,运往冷库暂存,等待快递发往全国各地。为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振兴乡村经济,太平湾街道党工委采取“党建+”模式,在望江村原有“党员示范桃林”的基础上又新增数处示范桃林,街道70余名党员全程参与,党员们带头种植、带头管护、挂牌结对,在种植、管护、采摘、销售等各方面帮助果农提质增产,拓宽销路,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帮助农民致富,实现“春有花、夏有林、秋有果、冬有账”的目标,促进乡村振兴发展。
    09/05
  • 辽宁丹东:修好百姓致富“幸福路”
    8月31日上午,在丹东凤城市宝山镇红旗村,记者看到的不再是凹凸的土路,而是平整的柏油路。这个村有20多户人家,100余口人,村民以种植板栗、放养柞蚕为生。过去,由于村委会通往村民组的一段800米长的道路坑洼不平,致使农产品很难出售,制约了村子的产业发展。“以前的路都是土路,雨天积水严重,汽车时常陷入泥坑,出行非常不便。”村民说,有的商贩来收购农产品,会以路况不好造成车辆磨损为由压低价格。有些村民把农产品运到市里出售,可由于道路颠簸,导致农作物受损,也卖不上价。2019年,这条路被纳入行政村最后一公里建设工程,新建了柏油路,不仅有效解决了村民出行难题,还为该村经济发展奠定了交通运输的坚实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丹东市交通运输部门通过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深化农村公路管养体制改革,提升农村公路运输服务品质,完善农村公路政策制度体系,健全农村公路资金保障机制,制定完善农村公路技术标准体系,形成农村公路共建共治共享发展模式,推进农村公路深度融合发展,健全完善“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体系。全市农村公路发展变化翻天覆地,路网规模大幅增长,服务保障能力显著提升,通行条件大为改善。据统计,2002年,全市71个乡镇完成乡乡通油路工程。2009年,全市669个行政村完成村村通油路。截至2022年,全市纳入交通运输部门统计范畴内的农村公路8136.4公里,其中,县道519.5公里,乡道2061.1公里,村道5555.9公里。有铺装路面已达7362.1公里,占总里程的90.5%,四级以上公路占比达92%。全市所有建制村通油路通畅率达100%,具备实施条件的6529个自然村(屯)中,有6451个自然村(屯)已实现通硬化路,通畅率达98.8%。10年来,我市农村公路增加1987公里,以国省干线公路为主,县乡公路为脉络,实现了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屯)通硬化路、通客车、通邮路的目标,形成了“外通内联、通村畅乡、班车到村、安全便捷”的农村交通运输网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交通运输保障。“‘四好农村路’建设,是解决广大农民出行难、运输难,持续改善民生的客观需要,是打通基层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市交通运输局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该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新时代乡村振兴发展,“四好农村路”建设连续多年被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及十大民生重点工程,高位推动我市“四好农村路”建设高质量发展。市交通运输部门发挥乡村振兴交通“先行军”作用,以“两通”为重点,以贫困地区为主战场,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着力解决农村群众出行难、农产品运输难等问题,打通农村经济发展交通瓶颈,推动“四好农村路”建设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加速带”。凤城市沙里寨镇的蔡家村、诗雅甸村,以前都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两村背靠大山,面向大河,位置上属于交通“死角”,加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村民出行、农产品出售皆为难题。2019年,市交通运输部门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为契机,在大沙河上新建一座长220米、宽8米的大桥,彻底解决了两村的交通运输难题,实现了村民多年的夙愿。“加快‘四好农村路’建设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使命任务,是落实党中央关于农村公路建设重要指示精神的务实举措。”市交通运输事业发展中心负责人说,“‘十三五’以来,我市交通运输部门发挥交通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中的基础支撑作用,本着‘早谋划、早动手’的原则,科学规划农村公路建设,夯实贫困地区发展基础,加强工程质量过程监管,修群众满意工程,为百姓修好致富的‘幸福路’。”
    09/05
  • 鸭绿江之窗专题报道【合集】
    09/05
  • 辽宁丹东:组技能强队展风采
    8月29日,由丹东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总工会联合主办,丹东市技师学院、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共同承办的辽宁省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丹东市选拔赛圆满收官。当天,在丹东市技师学院赛区,40余名来自企业和院校的选手进行了车工、铣工、数控车、数控铣、钳工、焊工六个项目的比赛。据了解,今年8月至9月,我省举办主题为“强技能兴辽宁创未来”的辽宁省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此次选拔赛是按照省赛层层选拔、属地组队原则,为组建辽宁省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丹东市参赛选手代表队而举办的。前期,市县两级人社部门广泛宣传发动,我市共收到报名赛项69个、报名选手270人,通过汇总筛选,确定其中25个项目、124名选手进行市级选拔。经过两天的激烈角逐,38名选手脱颖而出,成功入选丹东市参赛选手代表队,他们将与其余项目选手一道,在8月底前完成省赛报名,进行赛前培训,代表丹东市参加省级决赛。据悉,辽宁省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采取集中办赛和分散办赛相结合的方式举办,集中竞赛项目将于9月下旬在沈阳举办,分赛竞赛项目比赛时间地点将于9月1日起陆续由各实施保障单位公布。
    09/01
  • 辽宁丹东:精准服务助企纾困
    近日,丹东合作区管委会组织临港实业发展集团开发有限公司启动对辽宁仪器仪表产业基地30余户企业厂房进行维修,消除安全隐患,让企业安心生产。施工单位逐户现场查看,全面排查厂房渗漏点位及原因,确定问题主要集中在防水层老化、外墙保温破损、雨水管破裂等,确定对厂房屋面、外部天沟及外墙进行维修,整个工程预计在一个月内完工。维修厂房是合作区管委会精准服务助企纾困的一个缩影。前不久,辽宁仪器仪表园区用电量大幅度增加,电力系统压力持续增大,断电现象时有发生。合作区管委会组织专业队伍,对园区线路进行了检修和维护,新铺设电缆66米,有效改变了过去园区因单一线路容易产生电量过载问题,保障了企业安全用电需求。近日,丹东港口集团有限公司将一面印有“政企同心齐抗疫暖心关怀显担当”的锦旗送到合作区临港办,感谢合作区临港办保障企业正常运营提供的优质服务。疫情期间,丹东港口集团与吉林企业联合创建国际化煤炭贸易分拨口岸,完成中储粮进口外贸玉米、大豆的国家战略储备任务,开发新货种3个,增揽客户40家,签订合同164份,完成内贸玉米班轮航线5.2万吨,并与大连港拓展“丹东—大连”集装箱转水业务,钢企外贸矿石、内贸钢材及北粮南运粮食作业量均有增幅,港口生产量稳中有进、进中有升。其间,合租区临港办在生产经营、原材料运输、生活保障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了大量帮助,他们积极沟通协调,派专人进驻企业,帮助办理重点运输车辆通行证等,赢得了企业的认可。围绕当前企业发展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合作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稳经济促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面落实各项纾困惠企政策,最大限度支持企业加快发展。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到辖区工业企业进行调研,详细倾听企业需求,了解各类惠企政策落实情况,协调解决。明确在审批、土地、融资、能耗、用电、供水、人才等方面对企业进行针对性帮扶,积极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向企业集聚,最大限度满足发展需求。下一步,合作区管委会将结合不同行业和企业特点,提高帮扶精准度,“一企一策”解决企业实际困难,持续实化、优化、深化产业链链长制,强化包联服务和政策支持,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术攻关力度,加快实施数字化转型改造,加强产品、技术创新升级,进一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推动企业提质增效、稳步发展。
    09/01
  • 辽宁丹东:智能制造中试孵化产业园落户合作区
    8月29日,在丹东—京津冀招商项目集中签约仪式上,合作区与丹东新亚科技有限公司就新亚智能制造中试孵化产业园项目进行签约,这也标志着合作区智慧化园区建设又迈出新的一步。签约仪式现场丹东新亚智能制造中试孵化产业园项目位于合作区江湾工业园区,项目总投资1.3亿元,计划与中科院“华罗庚”中心及中科海拓(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设以电子类产品的研发、中试和成果转化为主的中试孵化产业基地。项目竣工达产后,预计年新增产值5000万元,新增税收500万元,带动就业100人。据悉,该项目将于2022年9月1日开工建设。
    09/01
  • 东港市示范繁殖农场参与项目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近日,由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主持,辽宁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盐碱地利用研究所、东港市示范繁殖农场共同参与实施的“基于优势无毒基因型的稻瘟病绿色防控技术与应用”项目,喜获2021年度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辽宁省科学技术奖是由辽宁省政府颁发的代表省内科技创新最高水平的荣誉之一,也是科技创新重大成果的集中体现。2016年以来,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与辽宁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盐碱地利用研究所、东港市示范农场等单位合作,在辽宁省开展稻瘟病绿色防控研究。先后合作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东北粳稻区主要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技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北方稻区农药减施增效及替代技术研究与应用”、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项目“粮食作物基因对基因病害的抗病品种布局技术研究示范”、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稻瘟病防控岗位项目等。“基于优势无毒基因型的稻瘟病绿色防控技术与应用”主要针对稻瘟病常发高发、严重威胁水稻绿色安全生产等问题,以实现辽宁省稻瘟病绿色防控和水稻提质增效为目标。经过多年的系统深入研究,在稻瘟菌群体致病型多样性及其变异的遗传机制、稻瘟菌无毒基因的时空动态、水稻抗瘟基因或品种的布局策略和应用方案等方面取得了理论原始创新和技术突破,创建了基于稻瘟菌群体优势无毒基因型的稻瘟病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并得到广泛推广与应用,使辽宁省率先在国内外实现了稻瘟病的高效绿色防控。近三年全省累计应用面积1386万亩,区域覆盖度57%,防治稻瘟病药剂减施50%,节省农药1039.5吨,减少稻谷损失117.8万吨,新增总产值36.5亿元,新增纯效益28.2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