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开放丹东
开放丹东
  • 辽宁东港市:示范农场“引进合作+自主创新”推进种业高质量发展
    辽宁省东港市示范农场坚持引进合作和自主创新并驾齐驱,围绕市场需求,以优质高效为目标,加强自主研发,同时有针对性地引进适用新技术和新品种,推进种业高质量发展。在示范农场水稻实验田里,来自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的6位研究生和博士生每天认真记录水稻生长状态,为稻瘟病抗性基因筛选和草瘟菌田间研究提供数据。每年的7月至9月,这些专家学者都会长驻示范农场开展科研工作,研究成果将为黄海稻区及辽宁省稻区水稻生产及绿色防控提供技术支撑。多年来,示范农场一直承担国家、省水稻品种区域试验,以及各大科研院所(校)植保、抗病鉴定项目。依托黄海稻区院士工作站,农场建立“优秀人才库”,其中本土人才11名、引进人才52名,累计开展专题培训30余场,培养了大批实用型技术人才。农场还推荐技术人员到沈阳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进修学习,并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大专院校建立合作关系,3年来共有国内外专家、教授、科技人员60余名进场开展科研、指导和服务工作。建立“专家指导服务队”和“田间课堂”,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科技服务。有效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共转化先进适用技术8项,推广优新品种3个,建立科技成果示范点18个,累计培训农民600余人次。引进农业院校大学生充实农业科研和生产一线,2020年,农场从沈阳农业大学引进2名大学生深入基层锻炼,增强科研实力,推进业务不断提升。
    08/29
  • 辽宁丹东楼房镇: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把脉”支招
    近年来,振安区楼房镇打造“校地合作共促乡村振兴发展”新模式,聘请辽东学院农业种植专家为技术指导员,对大榛子种植进行技术帮扶和指导,通过校地合作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把脉”支招。图为学院农技专家高利在大榛子示范林检查大榛子果实成熟度,以实地种植成果带动周边农户发展产业。
    08/29
  • 辽宁丹东:矿山建设走上“智慧”之路
    整片矿区环境整洁,植被覆盖良好,无人化作业的选矿车间内见不到粉尘。近日,记者走进辽宁首钢硼铁有限责任公司,眼前的情景与人们对矿山的传统印象大相径庭。“这都是智慧矿山建设带来的成果,在绿色、安全、智能、高效等方面实现了全面升级。”公司副总经理张尧东说。创建于2004年的辽宁首钢硼铁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以生产硼镁铁精粉、硼砂为主的采选硼化工联合企业。2014年前后,受市场波动、管理理念、生产设施等诸多因素影响,公司经营遭遇低谷。几年前,为全面落实上级关于打造“数字辽宁、智造强省”战略部署,全面提升矿山企业安全管理和高效、高质量发展,丹东市全面推进智慧矿山建设。借此东风,公司决策层转变发展理念,结合自身实际全面加快推动企业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矿山企业想要得到更好发展,就要围绕安全、稳质、高效、低耗这几个方面做好文章,而智慧化建设正是实现这些目标的最佳途径和技术保障。”张尧东说。在公司办公区主楼,2021年建成使用的云数据服务中心是公司智能、智造的“大脑”,为企业智慧矿山建设提供数据存储和运算平台支持,为系统应用提供云计算数据基础。通过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先进技术,公司实现了采矿、选矿、管控、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智能化。在公司生产调度指挥中心内的大型显示屏上,各项数据实现了即时查询,作业矿车位置实时移动可视。“通过云数据服务支持,就可以实现智能采矿、智能选矿、智慧管控、智能运行维护、节能环保和无人化工厂作业,实现企业全域、全要素、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的综合管理。”张尧东介绍,智慧化、信息化改造的大投入也给企业带来了高回报,其中在生产效率方面较之以前提高了12%左右。同时,在低碳排放、水资源循环利用、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噪音控制等方面也成效明显。推进智慧矿山建设以来,辽宁首钢硼铁有限责任公司在智能采矿和智能选矿两大关键环节重点发力,不断突破技术瓶颈,加快提升数字化、信息化、自动化水平。目前,矿车智能调度系统已应用于采矿作业,采矿效率、安全生产水平大大提升。在智能选矿方面,采用生产全过程一键式、高精度、无人化、少人化综合运行技术,实现了破碎、磨矿、选别、浓缩、过滤、精尾输送全流程智能化,提高了金属回收率,并实现了全天候无人化作业,其典型经验已在全省推广,公司也成为省内智慧矿山建设的排头兵。在首届“兴辽杯”5G应用场景征集大赛暨第四届“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中,公司技术团队获一等奖。“无人化、少人化管理与安全生产度的提升是一体化的,也是智慧矿山建设的目标。”张尧东介绍,公司5G+矿车无人驾驶系统项目已于2021年5月正式启动,目前5G信号塔已经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数字化机房、数字化云平台已完成验收,并完成了矿车无人驾驶设备组装,目前正处于调试阶段,初步实现通过线控技术对矿车的自动控制。同时,公司还将在其他领域实施智能化、数字化、自动化改造,全面提升矿区智慧化建设。“数字辽宁、智造强省”的战略部署,也为丹东市矿山企业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建设指明了方向。近年来,丹东市加快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全面推进智慧矿山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方案,并实施清单化管理加快推进建设步伐。丹东市应急管理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全市应开展智慧矿山建设的矿山企业共128家(含尾矿库、选矿厂),现已完成建设任务35家,实际完成投资6854万元。“智慧矿山建设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在安全、效率、环保等方面带来的红利也会越来越得到体现。”
    08/29
  • 辽宁丹东:强化司法为民 优化营商环境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全市法院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近年来,全力以赴战疫情、保稳定、促发展、护民生,充分发挥强制执行兑现胜诉权益、维护经济秩序、保障司法权威的职能作用,努力为丹东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提供司法保障。“由于背负了许多外债,我只能勉强维持日常生活。多亏振安区法院的法官帮我追回执行款,解决了我的燃眉之急……”近日,申请执行人胡女士将两面锦旗送到振安区人民法院执行局,对疫情期间法院为其续冻结存款和疫情后及时划拨执行款表达了感激之情。原来,陆某欠胡女士工程款40余万元一案进入执行程序后,承办此案的执行员回璇经查询发现,陆某每月有工资8000元左右,遂于2021年4月30日冻结了陆某在银行的工资账户。今年4月,疫情突如其来,执行员和银行工作人员均无法去银行办理续冻结陆某工资账户的业务。为切实保障申请执行人权益,回璇多次协调,并就最高人民法院针对疫情期间续冻结存款的相关规定向银行工作人员作了详细解释,最终银行方面同意通过微信发送法律文书,递交上级银行办理。复工后,回璇第一时间到银行为胡女士划拨回5万余元的执行款,缓解了胡女士的资金困难。立案“不打烊”、审理“云端见”、执行“不掉线”,为保障人民群众的诉讼权利和合法权益,确保疫情防控和审判执行工作两手抓、两不误。今年以来,全市法院高效运用信息化手段,采取“互联网+”等方式,规范有序推进各项工作,进一步巩固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成果。疫情期间,东港市人民法院执行局安排专人在指挥中心待命,通过电话、短信、微信、视频及线上智慧平台等方式,充分运用网络查控系统,做好线上冻结扣划、委托执行等工作,实时应对处置突发事件,为生效判决的顺利执结提供有力保障。针对疫情给群众维权带来的不便,东港市人民法院执行局迅速调整工作思路,研究协调成立“疫情执行小分队”,在符合防疫要求的前提下开展工作。三天时间内,共查封船只1艘、冻结保险现金价值保单2个、银行账户多个、提取公积金20余万元、冻结工程款178.9万余元。为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司法的尊严和权威,年初以来,全市法院着力巩固执行攻坚成果,持续推进执行难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共受理执行案件8595件,执结5218件,执行到位金额16.78亿元。全市法院持续加大执行力度,元宝区人民法院、宽甸满族自治县人民法院等开展集中执行攻坚行动,以涉民生、涉金融债权、涉小标的额案件为执行重点,全力兑现胜诉当事人合法权益。坚持善意文明执行,适用“活封”“活扣”,适当采取财产变价措施,力促执行和解,努力实现双赢。丹东市中级人民法院办理的某建筑公司与辽宁某公司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执行案,创新工作方法盘活查封财产,入选最高人民法院助力中小微企业发展典型案例。下半年,全市法院将努力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全面提升审判质量效率和司法公信力,以工作的实际成效践行司法为民不停摆,公平正义不止步。紧盯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助力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减负纾困、恢复发展,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健全完善执行工作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强执行信息化和规范化建设,向“切实解决执行难”目标迈进。深化智慧法院建设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执法办案、诉讼服务、审判管理深度融合,为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提供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08/26
  • 辽宁东港市:海鹰村生态海岛游走出致富新路
    8月的双峰岛,天蓝海碧,云淡风轻。放眼望去,苍翠连绵的海岛、星星点点的渔船、迎风起舞的海鸟,交相辉映、和谐共存,勾画出一幅美轮美奂的海岛画面。当潮水退尽,广袤的海滩显露出来,辽宁省东港市北井子镇海鹰村村民便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招呼来自五湖四海的客人。游客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提着水桶、铲子、耙子,潮水般涌向海滩,沐浴着轻柔的海风,尽情体验赶海拾贝的乐趣。海鹰村双峰岛旅游度假中心项目自2017年启动,集赶海拾贝和旅游观光休闲功能于一体,拥有滩涂面积1.5万亩,泥螺、海钱、白蚬子、文蛤、青蛤等海洋物产丰富。每年5月末至10月初左右是赶海拾贝最佳季节,游客络绎不绝。今年,海鹰村通过网络平台广泛宣传、推出优惠政策、加强与旅游团合作,扩大旅游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努力挽回疫情造成的损失,成功吸引云南、广州、厦门、英国等国内外游客前来旅游休闲,日均接待游客量达500余人。近年来,海鹰村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以党建为引领,认真研究谋划,深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贝类养殖、农贸大市场和双峰岛旅游度假中心项目,扩大“生态旅游+集体经济”效应,不仅让村民过上了小康生活,更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计划把吃、住、玩融合到一起,建设商业区,配套特色美食、贝类工艺品、深加工海鲜、自助烧烤等系列项目。其中水上乐园项目正在筹备,明年就可建设施工。”提起未来打算,双峰岛景区负责人杨涪项信心满满。
    08/26
  • 辽宁东港市:庭院经济让农户“在家创收”
    近日,记者来到辽宁省东港市十字街镇赤榆村,在五组村民迟长英家里,株株软枣藤蔓在微拱形铁架上竞速攀爬,别致的设计不仅为庭院增添了美景,更是十字街镇发展庭院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法宝。去年11月以来,十字街镇积极调研、统一规划、因地制宜,依托农村综合性改革,将赤榆村和宏天村作为试点,发展庭院经济,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结合当地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作物种植条件,经过实地勘察和专业设计,引进抗风抗日灼能力强、下果期早、市场价格好的“誉隆909”三年生软枣作为种植作物,连同拱形软枣架一起发放到农户家里,并开设软枣种植管理培训班,指导农户操作。镇政府还成立日常检查指导组,定期深入农户家中现场指导,帮助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如今,软枣苗枝繁叶茂,长势良好,丰产在望,“方寸小院”变成了“创收之地”。今年73岁的迟长英说:“以前院子里种的都是茄子辣椒黄瓜大白菜,现在种植的这些软枣苗,等到盛果期能下果三四百斤,收入三四千元。像我这个岁数,不能出去打工,利用家庭小院增加了收入,生活上也更宽裕。”庭院经济的出现,让农户特别是年龄大的老人不用外出务工就可以在家创收,也为美丽村庄增添一抹亮色,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据了解,赤榆、宏天2个村有100余户发展庭院经济,共合理利用土地690亩,预计增收350余万元。镇政府与农户签订庭院经济管理承诺,推出“企业+农户”模式,积极联系相关企业统一收购软枣,实现“果”有所归,让农户没有后顾之忧。
    08/26
  • 辽宁丹东:勇毅前行再发力 “干”字当先谱新篇
    从2012年到2022年,这十年,于丹东是非凡蝶变的十年。这十年,丹东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实干精神,不甘人后、奋勇争先。这十年,丹东大地激越澎湃,成果丰硕,呈现出全新气象、崭新场景。在这个短暂的历史单元里,丹东挥动如椽巨笔,十年如一日砥砺奋进,渐次铺陈出一幅扎实践行新发展理念的生动画面和宏大场景。如果十年有答卷,那么,丹东交出的答案就是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在推动丹东振兴发展步入向上向好道路的基础上,“十四五”时期,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正在鸭绿江畔、黄海岸边徐徐展开。——经济实力得到新跃升。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力争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总量在全省位次实现前移,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取得实质性突破,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开放型城市建设迈出新步伐。沿边沿海优势充分释放,“一核心、八区点、九园区”的互市贸易创新发展格局全面形成,互市商品落地加工实现集群化、规模化;“一港一区两城多点”的港产城一体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丹东成为辽宁和东北东部对外开放新前沿。——创新型城市建设开创新局面。建成一批重要创新平台,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一批科技成果落地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幅增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增幅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数字丹东建设加快推进,各类人才加速集聚,创新活力不断增强。——幸福宜居城市建设取得新进步。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保持全省前列,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取得显著进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建设管理水平大幅跃升,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努力跻身全国文明城市行列。……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努力建设在东北亚地区有影响的国际化水平的开放型城市,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创新型城市,绿色发展、美丽文明的幸福宜居城市”,丹东牢记使命,担当作为,勇毅前行。在开放型城市建设上,丹东不断深化对外开放战略,加大改革攻坚力度,着力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开放合作。把边境互市贸易创新发展作为推动扩大对外开放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领,深入实施“以港兴市”,持续深化区域合作,拓展开放合作空间。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上,牢固树立“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理念,把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断引育壮大新动能。在幸福宜居城市建设上,统筹做好就业、医疗、养老、社会保障等工作,兜牢民生底线,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让振兴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广大群众。展现新气象,体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弘扬“英雄城市”光荣传统,锐意进取、真抓实干、只争朝夕的丹东,正以昂扬的斗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埋头苦干,大步前行,奋力开创开放型城市、创新型城市、幸福宜居城市建设新局面。
    08/26
  • 辽宁丹东:阔步迈向开放型城市创新型城市幸福宜居城市
    十年逐梦振兴,十年砥砺奋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丹东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丹东大地日新月异。在辽宁振兴发展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辽宁考察调研,让丹东人民倍感振奋、深受鼓舞。大家一致表示,一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不负习近平总书记深切期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在新时代东北振兴上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为辽宁振兴发展作出贡献。今日之丹东,锚定推动新时代丹东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实现新突破的总目标,聚焦加快建设“在东北亚地区有影响的国际化水平的开放型城市,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创新型城市,绿色发展、美丽文明的幸福宜居城市”,以实干为“笔”、担当为“墨”,勇毅前行,描绘出综合实力更加强劲、改革开放更加深化、创新能力更加跃升、区域布局更加优化、社会文明程度更加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更加进步、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社会治理更加完善的壮美新画卷。每年春季,宽甸河口桃花竞相绽放。(摄影:毕严伟)发挥区位优势开放型城市建设迈出新步伐塔吊林立,工程机械和施工车辆穿梭不停;机器轰鸣,流水作业与抢时赶工昼夜不歇……在这个秋风送爽的季节,丹东正在掀起新一轮全面聚焦项目、全力攻坚项目、全心服务项目的热潮,把疫情造成的损失补回来,把经济发展的势头抬起来。这就是丹东——一切都已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寝食难安”的使命感,以“六个方面重点工作”为抓手,狠抓各项工作落实的丹东。敞开胸怀开放发展,俯下身子真抓实干。以建设“在东北亚地区有影响的国际化水平的开放型城市”为目标,丹东加大改革攻坚力度,着力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开放合作,打造辽宁和东北东部对外开放新前沿。作为辽宁唯一的边境城市,丹东地处东北亚中心地带,拥有5个国家一类口岸、4个二类口岸,是东北东部最便捷的出海口。充分释放沿边沿海优势,推动对外经济贸易创新发展格局全面形成,在全省推动开放发展上当排头兵、做先锋,丹东责无旁贷。基于这样清醒的认识与强烈的历史担当,近年来,丹东不断深化对外开放战略,深入实施“以港兴市”,加快丹东港绿色港口、智慧港口建设,提升港口综合能力,大力提升口岸开放和建设水平,完善口岸基础设施,助力外贸企业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全力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没有高水平开放,就没有高质量发展。丹东把边境互市贸易创新发展作为推动扩大对外开放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领,全力构建“一核心、八区点、九园区”的互市贸易创新发展格局和“一港一区两城多点”的港产城一体化发展格局,不断持续深化区域合作,拓展开放合作空间,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中,丹东将优化营商环境摆在突出位置,以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为目标,全力打造“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的营商环境,靠市场、靠契约、靠效率吸引各方投资者。张开双臂,拥抱世界,丹东开放的脚步越来越稳健,开放的大门越来越宽广。面朝大海,潮起帆扬,辽宁沿海乃至东北亚经济圈都听到了这座城市的铿锵足音。加速动能转换创新型城市建设释放新活力不久前,辽宁思凯科技有限公司、丹东华日理学电气有限公司、丹东东方测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47家丹东企业入选2022年度辽宁省“专精特新”梯度培育企业名单。其中,21家被认定为辽宁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认定数量全省第三,认定数量同比增长320%;51个产品被新认定为辽宁省“专精特新”产品(技术)称号,认定数量全省第四,认定数量同比增长96.2%……思凯电子车间内,工人们在生产线上忙碌。(摄影:刘海东)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幅增加,创新活力不断增强,是丹东向更深的科技领域进军的一个缩影。围绕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发展定位,丹东牢固树立“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理念,把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断引育壮大新动能。立足“数字丹东、智造强市”建设,丹东全力做好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深入谋划数字赋能、强链延链项目,强力推进“百企百亿工业技改”专项行动,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速新旧动能转换。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丹东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同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实施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将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升级、扩能改造作为全市抓项目、促转型、提质量的重要抓手,持续壮大科技企业群体,做大做强实体经济。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丹东加速推进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转型升级,坚持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一起抓,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激发用人主体引才用才“原动力”。通过全面落实“鸭绿江英才计划”、实施“项目+团队”的“带土移植”工程等,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在以智能手机镜头聚焦线圈为主打产品的丹东大东线圈工程有限公司,工人密集的传统车间流水线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数台智能化生产设备。如今在丹东,“大东线圈”绝非个例,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了这样的智能化生产方式。厚植创新“生态圈”,不断优化创新环境,丹东正在发生智能化深刻变革。可以预见,伴随着一批又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层出不穷以及成长壮大,伴随着一拨又一拨科技成果的落地转化,加速奔向科技创新“星辰大海”的丹东,未来可期!坚持绿色发展幸福宜居城市建设增强吸引力8月的丹东,青山隐隐,绿水迢迢。行走在江畔,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吹拂着轻柔的江风,蓝天之下,鸭绿江犹如一条绿色丝带蜿蜒千里奔腾不息,宛若游走于画廊之中,让人醉心不已。山水为凭,见证着鸭绿江水清岸美之变,也记录着丹东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始终坚持生态立市、绿色发展不动摇,努力书写好绿色发展新答卷,使绿色成为城市最厚重的底色、最鲜明的特质和最持久的优势的生动实践。“小时候经常来大沙河游泳、抓鱼捞螃蟹,那时候的水清啊。”从小在大沙河旁居住的市民葛民辉回忆。后来,由于附近的工厂排污,河水变得浑浊,沿线生态环境恶化。“这几年,大沙河上增加了景观,河水变得清澈,难闻的气味也没了。”葛民辉说,如今大沙河被赋予了更多的功能,生活在沿岸的居民感觉很幸福。幸福的得来,源于丹东在绿色发展、美丽文明的幸福宜居城市建设上一再提速的坚定步伐,更源于丹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紧扣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持续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大生态治理力度,用实际行动推动绿色转型的不懈努力。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和振兴的优势,丹东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探索更加多元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促进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服务业发展,大力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与此同时,丹东坚决兜牢民生底线,积极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力解决群众在就业、医疗、教育、社保等方面的“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今年以来,丹东通过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开展城市精细化管理、老旧小区改造等,积极推进城市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促进老城区功能优化,进一步完善新城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改善城市面貌,提升城市品质品位,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实事。保护好丹东的绿水青山,让丹东越来越美丽,越来越文明,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这是丹东建设绿色发展、美丽文明幸福宜居城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基于此,丹东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建设幸福宜居城市的重要抓手,坚持“创城促振兴、创建惠民生”,科学制定三年行动计划,持续抓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举全市之力推动2023年跻身全国文明城市行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十大宜居城市、十大养老胜地、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中国气候宜居市……向绿而行,丹东在培厚生态环境“含绿量”的同时,也提升了高质量发展的“含金量”,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曾经创造过辉煌,也从不缺乏拼搏进取奋斗精神的丹东人民,正用辛勤的汗水创造“英雄城市”更加美好的明天。这样的丹东,让人满怀期待!
    08/26
  • 辽宁东港市:十字街镇发展庭院经济助农增收
    初秋,辽宁丹东东港市十字街镇赤榆村村民迟长英的农家小院丰收在望,微拱的铁架上,软枣猕猴桃枝繁叶茂,青绿的果实长势喜人。“这些软枣子到盛果期能下三四百斤果,收入差不多三四千元。像我这个岁数,不能出去打工,利用自家小院多一份收入,手头能更宽裕些。”73岁的迟长英高兴地说。去年,十字街镇积极调研、因地制宜、统一规划,依托农村综合性改革,引导农民种植软枣猕猴桃发展庭院经济,别致的设计不仅为农家小院增添了美景,更为农民增加了收入。镇里以赤榆村和宏天村为试点,结合当地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作物种植条件,经过实地勘察和专业设计,引进抗风抗日灼能力强、下果期早、市场价格好的3年生软枣作为种植作物,连同拱形软枣架一起发放到农户家里,并开设软枣种植管理培训班,指导农户操作。镇政府还成立了日常检查指导组,定期深入农户家中进行现场指导,帮助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眼下,软枣猕猴桃丰收在望。为解决销售问题,镇政府与农户签订了庭院经济管理承诺,推出“企业+农户”模式,积极联系相关企业统一收购软枣,让农户没有后顾之忧。庭院经济的出现,让农户特别是年龄大的老人不用外出务工就可以在家创收,也为美丽村庄增添了一抹亮色,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目前,全镇共发展庭院经济100余户,合理利用土地690亩,预计增收350万元。
    08/25
  • 辽宁丹东:“小微企业名录系统宣传月”活动成效显著
    今年7月,为更好建设辽宁小微企业名录系统、打造服务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发展数据平台,市市场监管局组织各县(市)区、市直各有关部门开展了以“推动优惠扶持政策精准落地,助力全市小微企业纾困解难”为主题的“小微企业名录系统宣传月”活动,取得明显成效。活动期间,市县两级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积极开展宣传,线上线下同频发力。线下各县(市)、各部门通过宣传展板、海报、摆放宣传资料、电子显示屏、悬挂条幅等形式宣传小微企业名录系统,利用办事窗口发放小微企业名录宣传单,面对面地解读相关政策,进一步扩大小微企业名录系统知晓度,提升宣传效果。其中,丹东市市场监管局制作了“辽宁小微企业名录系统宣传月”海报,在全市主要街道22个点位,全方位、多角度、广覆盖宣传“辽宁小微企业名录系统”,扩大社会知晓度;丹东银保监分局组织市内28个银行同步开展宣传,组织具备条件的金融系统利用营业网点的LED显示屏播放助企纾困扶持小微企业的宣传标语及相关政策,向前来办理业务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宣传小微企业相关政策,在市民心中增加了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认识与了解。线上各部门分别在微信公众号、相关媒体同步宣传“小微企业名录系统有关问题系列解答”等工作,通过点对点、企业群发送等方式,将省、市政府扶持政策信息推送至企业,有效增强企业对各类扶持政策的知晓度,推动政策措施有效落地,助力小微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其中,丹东市工信局将省、市政府扶持政策信息推送至1300余家企业;振安区税务局依托“税企交流平台”开展精准推送,通过“税企交流”平台、电话、短信等渠道,将名录系统“四大功能板块”的功能点对点推送全覆盖。此次活动,全市共悬挂条幅298条,发放宣传材料14477份(包括电子材料),宣传报道166次。同时,结合“小微企业纾困解难活动”、“百亿送贷行动”等工作载体,实地走访企业,开展银企对接,了解小微企业对资金及其他金融服务的需求,向小微企业介绍各类助企纾困政策。提振小微企业发展的信心,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助力丹东市民营经济、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
    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