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开放丹东
开放丹东
  • 辽宁省丹东市:拓展政务“服务圈” 绘就为民“同心圆”
    “手机一点,就可以和税务人员‘面对面’沟通,关于居民换购住房有关个人所得税退税方面的优惠政策答复得清清楚楚,真是太方便了!”屏幕那端,问询后,丹东盈昊置业代理有限公司财务人员杨女士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这一幕,发生在丹东市税务局智慧办问服务中心。“现在办税缴费一次不用跑。”智慧办问服务中心负责人郝露说,“纳税人、缴费人通过智能办税终端、手机APP、WEB端等终端,随时随地只需轻轻一点,即可完成远程咨询、辅导、会诊和办税缴费业务,操作简便,省时省力。”“太方便了”是很多丹东市民的真实感受。方便,源于丹东市税务部门政务“服务圈”的持续拓展。依托5G、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丹东市税务局成功打造“云税通”智慧服务系统。今年,该局又建立市级“智慧办问服务中心”、县区“智慧办问服务分中心”,由最初的“解答问题”提质升级为“解决问题”。今年7月,丹东市税务局成立市级个性化服务中心及各县区局分中心,为纳税人提供量身定制的税务个性化服务,向全地区优惠政策适用的各类企业财务负责人、办税人精准推送短信1.3万余条;对企业提出的22项个性化问题组织专家团队逐一给予研究解决。智慧办问服务中心是“不见面的办税服务窗口”,承担了全市90%以上的政策咨询量,已远程受理各项办问业务2.37万余户次,疑难问题即时答复率98.6%。在丹东,税务部门的靶向发力给更多企业带来发展动力和信心。今年前三季度,全市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总计22.92亿元。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市场主体是经济发展的支柱,也是振兴发展的根基所在。作为税收部门,我们将继续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积极探索构建税费服务新体系,全面实现智慧化服务全覆盖。”丹东市税务局党委委员马晓雯说。记者手记税收与经济发展须臾不分,与民生福祉息息相关。丹东市税务部门针对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新需求,以便利群众为“圆心”,以实际需求为“半径”,以信息技术为“周长”,用一系列“走心”的新举措,绘出了为民服务最大“同心圆”。为民服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让群众满意,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当前,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正处在关键阶段,只有牵住改革的“牛鼻子”,在便利群众、惠及企业上多出“实招硬招”,才能打通政务服务“最后一米”,不断拓展政务“服务圈”,给广大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带来更多获得感。作者:黄宝锋蔡晓华
    12/20
  • 辽宁丹东:两块“国”字招牌是如何打造的?
    日前,科技部发布了新一批的国家级众创空间名单,丹东市1987创客空间和海创空间孵化基地历经重重考验,闯关成功。记者从丹东市科技局了解到,2022年的国家级众创空间评审非常严格。比如增加了公示环节,增加了对申报材料的事实核查,火炬中心等多部门静默式联审等等。此次我省仅8家众创空间进入国家级名单,在这样的情况下,丹东市这两家孵化基地能成功晋级,实属不易。能从全国众多的候选者中脱颖而出,离不开他们对众创空间的深刻理解。1987创客空间成立于2017年,创始人王黛璐年仅36岁,却已是丹东市孵化器行业的“老兵”。这些年,她主导和参与了政府、院校等多种类型孵化器的运作,既熟悉政策也了解市场。“众创空间为满足创新创业团队和初创企业创新创业需求,提供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运用众筹、众扶、众包等新手段,以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网络化为服务特色,实现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运营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为科技型企业群体壮大提供了有力保障。”王黛璐介绍说。1987创客空间成立以来,累计入驻企业82家、创业团队125家,创业人员568人,间接带动就业近万人。能拿到国家级的金字招牌,头顶“人社部全国人才流动中心青年就业创业指导专家”、“工信部中小企业志愿服务专家”、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等诸多光环,王黛璐自有“秘诀”。“很多人以为,我们的主要工作就是给企业和创业团队融上一大笔钱,其实我们的扶持作用不仅限于此。企业和创业团队对特定服务的需求是有阶段性的,我们要保证他们需要的资源我们能提供。”王黛璐举例说,1987创客空间与辽东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签订过校企产学研合作协议,双方发挥各自领域的优势,打造有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服务平台,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辽东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中心有一个科技创新项目,其主要负责人许雷是辽东学院的毕业生,研究的课题是现场负载模拟器。这是一款针对执行元件提供模拟负载试验的设备。为将这个项目市场化,1987创客空间对许雷的创业团队进行创业知识、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同时为团队提供办公区域,定期由空间创新创业指导专家为团队做发展指导等。2021年12月16日,该团队成功转化为企业——丹东卓见科技有限公司。之后,空间还继续就企业投融资、专利申请等开展孵化工作。从空间到平台,从投资到服务,1987创客空间为入驻企业和创业团队提供了全方位的孵化环境。“我们的‘秘诀’就是人性化,大到为企业和创业团队融资、注册、对接政策申报,小到调度会议室、招聘职工,都在我们的帮扶范围。”王黛璐笑着说。“伴随中国向产业链高端突破,在知识密集领域也出现越来越多中国创业者的身影,众创空间作为潜力企业的价值发现者和成长陪伴者,需要更高的专业度,与此同时,众创空间自身也需加强‘核心力量’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立足。”丹东市海创空间孵化基地负责人对众创空间的发展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海创空间孵化基地是一个为创新者、创业者、投资人和金融机构、政府等多方提供服务的创业平台。基地以丹东城市发展为立足点,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孵化项目、推动地方经济增长为己任,以政府政策为导向,是以市场化运作和科学管理为经营理念的共享经济项目转化、全要素孵化平台。一直以来,丹东市众创空间的发展得到了市科技局等部门的鼎力支持。未来,丹东市相关部门还将继续深化服务,让更多众创空间拿到国家级的金字招牌。作者:鞠鑫磊
    12/19
  • 辽宁省丹东市:办好民生实事 不断增强百姓幸福感
    近日,记者走进鸭绿江畔的志愿军公园,大幅抗美援朝主题电子宣传栏格外引人关注。大屏幕上滚动播放着《上甘岭》《热的血》等抗美援朝主题电影和纪录片,在片中,孙景坤等老英雄结合亲身经历讲述着那段峥嵘岁月。持续升级改造志愿军公园,既刷新了城市“颜值”,提高了市民生活品质,更涵养了“英雄城市”的红色文化底蕴,让市民和游客有了喜闻乐见的“身边课堂”和“党史教室”。这是丹东市建设绿色发展、美丽文明的幸福宜居城市的一个剪影。近年来,丹东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老旧小区改造、公园建设等民生工程建设,用心用情用力切实将好事办实、实事办好,并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建设幸福宜居城市的重要抓手,坚持“创城促振兴、创建惠民生”,补短板、强弱项,全力抓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不断满足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创建文明城市记者在元宝区金海路上发现,一处曾经人们需要掩鼻经过的“藏污纳垢地”被清理后,破旧的墙面变成了一堵“画墙”,成了居民和路人驻足合影的“网红地”。这堵画墙矗立在城市中心,以砖、木、石为整幅构建主体,画中宅院庭深,花木繁茂,喷泉内置,灵动小物……每个瞬时定格的景象,都为动态的城市添加了静态的气息,达到了动静、虚实、发展与绿色元素的平衡。右上角突出“创城促振兴、创建惠民生”主题,响应努力书写好绿色发展新答卷,以人为本建设幸福宜居城市的总体目标。伴随着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持续推进,丹东的街巷、社区环境也在悄然发生着让城市更有文化内涵的变化。连日来,振安区以打造美丽人居环境为切入点,有力有序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在集中开展农村环境整治百日攻坚行动中,振安区各街镇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污水治理、河道清漂、户厕整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提升专项攻坚行动,由“清脏”向“治乱”拓展,逐步改善和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振安区各社区纷纷成立“爱家”志愿服务队,开展“清洁家园”环境卫生整治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们手持扫帚、夹子、铲刀、垃圾袋等工具,对辖区卫生死角、绿化带垃圾、小广告小张贴进行“地毯式”清理。志愿者还积极向辖区居民宣传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居民们被志愿者们的热情感染,主动清理自家门前垃圾和杂物,齐心合力优化社区环境。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内在气质,赋予城市发展生生不息的力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推进城市更新行动,丹东市不断做实城市更新和社会治理大文章——破解加梯资金、现场施工等电梯加装难题,出台燃气安全整治三年方案全面推进燃气行业高质量发展……彰显地域特色,丹东市不断擦亮文明底色,加速打造幸福宜居城市。如今,志愿军公园作为全省唯一案例入选中央党史学习教育案例选编;新建沿江、沿河彩色健身步道,笼式篮球足球场、口袋公园等,丹东市构建起以城市公园和绿地为框架、以城市河流水系为脉络的山水相连城市综合生态景观体系,百姓获得感、幸福感更加饱满。春风化雨间,更多的文明种子在丹东生根发芽;创城过程中,更实的惠民举措让市民暖心动情。书写老城新事“不光小区楼道干净了,宣传布告也有地方贴了。”12月12日,丹东市振安区长祥大院小区居民王淑荣向记者讲述着小区的变化。长祥大院小区长期存在乱堆乱占、乱贴乱画、乱停乱放问题,振安区下决心啃“硬骨头”,让小区面貌环境焕然一新。“不仅改善了小区整体人居环境,而且增加了便民服务和安全保障。”居民们纷纷点赞。改造后的永安花园小区干净整洁。(摄影:王卢莎)走进丹东市元宝区永安花园小区,记者眼前一亮:粉刷一新的楼体,新规划的停车位,已安装使用的电梯……“现在坐上电梯一键直达7楼,小区改造真是太给力了!”在永安花园小区住了20多年的孙华兴奋地说。保护好丹东的绿水青山,让丹东越来越美丽,越来越文明,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是建设幸福宜居城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年初以来,丹东市持续优化城市建设管理,提高思想认识,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和生活需求规律,统筹协调推进新老城区发展,规范老旧小区改造流程和标准,扎实做好相关工作,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个个因岁月洗礼而“褪色”的老旧小区,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老旧小区居民也从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能感知的生活细节中,感受到了生活品质的变化。他们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由参与者变成了管理者,共商对策,共建美好家园。从城市发展战略目标和市民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丹东市持续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不断加大市政基础设施投入,提升城市建设水平,持续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传承红色基因作为抗美援朝出征地,丹东市在城市更新中,注重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擦亮英雄城市品牌。“现在的志愿军公园改造得真好,这里不仅是公园,还是特别接地气的红色教育阵地。”市民赵盛林说出了许多市民的心声。坐落于鸭绿江畔的志愿军公园成为市民和游客的红色教育基地。(摄影:刘海东)志愿军公园占地13公顷,将鸭绿江畔的自然美景和抗美援朝英雄历史融为一体,成为开放式、全天候、接地气、有人气的红色教育阵地。2021年7月,改造完工、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的杜鹃广场甫一亮相,便广受人们关注与喜爱。广场中轴线南北长100米,寓意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丹东市花杜鹃雕塑宽10.25米,寓意每年10月25日的抗美援朝纪念日;雕塑上56朵绽放的杜鹃花,寓意56个民族紧密团结……与志愿军公园遥相呼应的地理位置,更体现了丹东在城市更新中不忘初心、传承“英雄城市”精神的建设理念。丹东是一座英雄城市,拥有一大批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近年来,为释放更大感召力和凝聚力,丹东市全力保护好红色资源、发掘好红色历史、建设好红色阵地,多举措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让这座美丽宜居的城市因红色文化而变得越发生动、自信、精彩。在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中锻造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是不可磨灭的,无论时代如何发展,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始终激励着一代代丹东人民奋勇向前。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为了保护好红色资源,丹东市全面摸排、整理形成《丹东市抗美援朝战争遗址遗迹和纪念设施名录》,制作抗美援朝遗址遗迹和纪念设施标志铭牌,制定管理办法,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做好保护利用工作。在做好考察、统计的基础上,丹东市按照“一遗址一方案”的原则,认真做好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坐落在丹东的抗美援朝纪念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是重要的城市外宣名片,也是重要的红色旅游资源。丹东市依托抗美援朝纪念馆,讲好抗美援朝故事,传承好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来到鸭绿江边,站在鸭绿江断桥旁,伴随着雄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仿佛听到了当年战斗的号角、炮火的轰鸣。跟着鸭绿江断桥上的LED大型彩屏,人们可以更直观地回顾抗美援朝战争历史。充分利用浓厚的红色文化优势,深挖红色基因地域特色,丹东市把红色资源用好用活。通过播放历史影像资料、革命歌曲,并充实志愿者讲解员队伍,拓宽线上宣传渠道,更好地将红色资源转化为历久弥新的城市精神,让丹东“内外兼修”,让生活于这座城市的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更绚烂的色彩和更浓郁的温情,都能有满满的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厚植民生底色,让丹东整座城市变得更有色彩和温度: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一座幸福宜居城市的密码,其实就隐藏于这每一处细节之中。作者:王卢莎
    12/19
  • 辽宁省丹东市:高质高效推动项目建设 实现投资5000万元以上开复工项目339个
    临近年终岁尾,记者走进丹东港边民互市贸易区项目建设现场,这里塔吊林立,机声隆隆,施工人员忙碌不停。入冬不猫冬,仍在火热进行的项目建设“加速赛”是丹东抓振兴不松劲的真实写照。今年以来,丹东市进一步狠抓“项目年”各项安排落实,围绕开放型城市、创新型城市、幸福宜居城市建设,围绕“十四五”规划实施,围绕辽宁沿海经济带和辽东绿色经济区建设,紧盯国家政策取向,谋划建设富有时代感的高质量项目群,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寝食难安”的使命感,加快速度,高质高效推动项目建设,坚决把经济发展的势头抬起来。为更好地发挥有效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提升全市项目谋划建设水平,丹东市调整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设立7个工作专班,明确职责分工,建立工作制度,提出工作要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科学谋划储备项目,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丹东各县(市)区、经济区按照全市“项目年”工作部署,结合各自实际,采取“容缺审批”“一事一议”“项目管家”等有力有效措施,全力破解各种因素带来的影响,倒排工期、抢抓黄金季,狠抓工作落实,实现了项目建设全速推进、资金争取成效显著、园区建设量质并进、精准招商增补后劲的良好态势。走进位于前阳经济开发区的东唐(辽宁)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项目建设现场,记者看到施工车辆进进出出,现场工人紧张忙碌。“现在一期项目的设备正在安装,预计明年2月末完工,3月中旬投产。”项目负责人王天告诉记者,“得益于东港市的‘容缺审批’政策,我们实现了‘摘牌即开工’。”王天说,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项目快速推进,这是她没有想到的。进入四季度,正是项目加速奔跑的重要阶段。宽甸经济开发区充分发挥县域经济主引擎作用,加大对重点项目的推进力度,提高施工质量,加快建设速度。总投资1.2亿元的中创铝业新型铝材项目完成厂房建设,正在抓紧时间安装生产设备;总投资1亿元的秋实食品特色农产品项目,施工人员正在进行室内装修、设备安装……年底收官阶段,丹东市各地区、各部门开足马力,坚持清单化管理、项目化落实、工程化推进,全力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开工复工、投产达产,并进一步强化拼搏意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向“项目年”收官发起冲刺。据了解,今年,丹东市投资5000万元以上开复工项目年度计划共计335个,截至目前,已实现开复工项目339个,总投资1074.3亿元,开复工率101.2%。其中,新开工项目131个,复工项目208个,按期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作者:王卢莎
    12/19
  • 辽宁省丹东市:全力推进项目建设 打好“收官战”
    12月12日,沈丹铁路凤凰城至金山湾段扩能改造工程顺利实现复线段开通,通过能力由原来的39对提升至155对,为辽宁东南部地区重点物资运输、东北东部出海大通道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抢抓年终岁尾关键期,继续加强能源保障、原材料保供、运输保畅、要素供给,丹东市全力跑好项目收官“最后一棒”。为更好发挥重大项目“压舱石”作用,以高质量项目支撑高质量发展,实现2035年建成“开放型城市、创新型城市、幸福宜居城市”的目标定位,今年以来,丹东市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持续抓项目、抓投资、抓园区,奋力跑出项目建设“加速度”。聚力“项目年”工作安排,丹东市狠抓既定措施落实,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强化要素保障,破解项目建设难题,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快开工、快建设、快投产、快见效。制定“市级领导包扶重点项目清单”,对全市100个年度重点项目进行定点包扶,建立市级领导包扶、县(区)属地推进、行业主管部门协同包保、项目管家跟踪服务的网格化项目推进机制;落实责任主体,建立项目台账,做到“一个项目、一位领导、一个专班、一张清单、一抓到底”;开通企业复工复产快速通道,采取“一企一策”“一项目一策”,帮助协调解决企业复工复产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快速有效推动企业复工复产;强化招商机遇意识,创新招商方式方法,完善招商工作机制,主要领导带头示范招商,积极“走出去”“请进来”;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园区综合承载力,推动项目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使园区作为工业经济的主战场、项目建设的主阵地、产业聚集的主载体、企业发展的主平台、创新驱动的主引擎的作用日益凸显。抓发展不动摇、抓振兴不松劲,丹东市持续发力推动项目建设提速提质提效。截至目前,全市实施投资5000万元以上重大项目已实现开复工339个,总投资1074.3亿元。其中,新开工项目131个、复工项目208个。作者:黄宝锋
    12/19
  • 辽宁东港市:锚定目标不放松 推动项目早投产
    12月8日,记者在位于丹东市前阳经济开发区的东唐(辽宁)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项目建设现场看到,施工车辆进进出出,现场工人正在紧张忙碌中。“现在正处于一期项目的设备安装阶段,预计明年2月末完工,3月中旬投产。”项目有关负责人王天告诉记者。该项目主要加工新型建材产品水渣超细粉。项目总投资3.5亿元,分两期建设,一期占地约50亩,于9月开工,年产量60万吨;二期占地约50亩,预计2023年8月开工建设,年产量60万-120万吨。据介绍,丹东地区无同类生产企业,其生产的水渣超细粉产品主要面向水泥厂和混凝土生产企业。依托港口优势,产品将通过船只运至各沿海城市。项目达产后,年纳税约3000万元,可解决用工约70人。“得益于东港市的‘容缺开工’政策,让我们实现了‘摘牌即开工’。在项目建设期间,前阳开发区‘保姆式’服务,帮我们解决水、电、路等问题,全方位保障施工进程。从开工到现在,我们几乎没有停工过。”王天告诉记者,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项目如此快地推进,这是她没有想到的。今年以来,东港市牢固树立“投资为上、项目为王”理念,扎实开展“项目年”活动,建立“领导包扶、定期调度、督导检查、绿色通道审批、谋划专班”的工作推进机制。对重点项目实行挂图作战、分级负责、精准调度,严格落实任务清单、责任清单、进度清单,努力在项目建设提质增效上实现新突破。研究制定了“容缺开工”“摘牌即开工”等政策方案,着力破解项目建设中前期手续办理慢、效率低等问题,截至11月份,东港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左右,实施千万元以上项目170个,完成全年计划106%。其中,5000万以上项目83个,超额完成全年任务。在年底收官阶段,东港市开足马力、全力冲刺。深入落实辽宁沿海经济带、县域经济等区域发展战略,坚持清单化管理、项目化落实、工程化推进,围绕构建“2-8-6”产业体系,以打造“5-6-5”平台为抓手,以项目建设为支撑,全力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开工复工、投产达产,确保完成全年项目建设目标任务。在完成年度任务的同时,积极规划明年项目计划。下一步,东港市将主动对接国家出台的东北东部绿色经济带、辽宁沿海经济带、“十四五”促进边境地区发展等规划,结合东港市“十四五”规划产业布局建设的要求,全力抓好项目建设,实现东港市项目数量明显增加,项目质量显著提升,为丹东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东港的积极贡献。作者:张瑞
    12/16
  • 辽宁丹东:做强特色产业 夯实农业根基
    前几天,由丹东凤城市农业农村局组织的以“加强渔业资源养护,促进渔业持续发展”为主题的渔业增殖放流活动,在凤城多地举行。此次放流鱼种主要有鳙鱼、鲢鱼、草鱼、鲤鱼等,共计11320公斤、15万尾。通过渔业增殖放流,有效补充和恢复当地水域生物资源群体,改善水质和水域生态环境,增加渔民收入。在大洋河流域沙里寨段放流现场,老渔民艾国高兴地说:“现在环境好了,政府每年还往河里投放鱼苗,渔民收入逐年增加,真是应了习近平总书记那句话‘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党的十八大以来,凤城市农业农村局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确保粮食、生猪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持续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近年来,凤城市农业农村局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持续加大“三农”投入,引导补贴资金、优惠政策等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壮大集体经济有效形式,投入各类发展壮大村集体资金5590万元,实施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100余个,消除了99个集体经济“空壳村”。同时,大力推进设施小区规模化发展,2022年新建设施农业560亩。如今,凤城市共有2400亩温室小浆果、蔬菜通过安装温湿度和自动卷帘设备,实现了自动化管理,年总产值9600万元。充分利用小浆果等资源优势,协助、指导农事企业绿色认证,不断提高精深加工产品的品种和数量,倡导“龙头企业+基地”全产业链建设模式,做大做强以肉鸡养殖、屠宰加工为主导的畜牧产业集群,已完成省级龙头企业监测认定工作。结合农业资源特点、产业优势,打造大梨树等现代农业旅游田园综合体,辐射带动周边西瓜、软枣、榛子等特色采摘项目,目前已注册农家乐、家庭旅馆经营户400余户,为农村服务业持续繁荣奠定了基础。2022年,凤城市粮食播种面积80.63万亩,预计产量达28.12万吨,与去年持平;肉类总产量预计完成22.6万吨,同比增长10.04%;禽蛋产量预计完成2.3万吨,同比增长2.49%;奶产量预计完成0.43万吨,同比增长1.39%;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9.2%。完成保护性耕作推广面积4.7万亩;实施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项目,完成15万亩玉米灭茬浅旋和水稻留茬旋耕还田作业任务;持续实施“粮改饲”项目,引导发展青贮玉米等种植和加工利用,预计全年完成青贮玉米收贮1.35万吨。“民以食为天,要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凤城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在保障农产品生产安全、全力发展畜牧产业、推进农业项目建设、深化农村改革工作、全面落实惠农政策、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促进脱贫攻坚工作与乡村振兴有效结合等方面持续发力,为建设“活力、美丽、幸福新凤城”作贡献。作者:李琦
    12/16
  • 辽宁丹东:大榛子种出致富路
    “经过多年的经营和钻研,我掌握了成熟的种植技术,打通了销售渠道。随着市场对榛子需求的不断增加,我和村里有种植意愿的农户一起发展大榛子产业,共同致富。”近日,记者在采访时看到,丹东步达远镇复光村的大榛子产业户王晓刚信心满满,在他的产业园里,加工榛果的机器不停地翻炒工作,一片繁忙景象。2004年12月,王晓刚脱下戎装,外出打工,2010年返乡发展产业,种植榛子苗。锄草、施肥、剪枝、打药,第一年榛子苗长势旺盛,第二年他又买了1000多棵。刚开始,在技术方面有很多不懂的地方,王晓刚参加了辽东学院组织的果树班培训,逐渐掌握了大榛子的种植管理技术,由最开始年收入几千元发展到几万元,再到现在每年收入20多万元。“努力做事情是会上瘾的,今年我继续扩大规模,又买了30多亩板栗园和50多亩红松,和乡亲们一起致富。”王晓刚说,村里有320多户农民,光栽大榛子的就有280多户,为了让老百姓掌握更多的管理技术,他建了一个“复光村大榛子交流群”,帮助大家交流分享大榛子种植经验和管理方法。王晓刚还时常邀请大榛子协会技术员,到榛农家里现场讲解剪枝方法和其他管理技术。复光村的产业户尹忠慧,从2010年开始发展大榛子产业,如今已种植大榛子80余亩,产量不断增加,产业发展迈向新台阶。2021年,她开始尝试榛果深加工。加工初期,她一边摸索技术一边加工了300多公斤成品榛果,销售后发现“回头客”多,反馈很好,于是决定将今年的大榛子全部进行深加工。今年,她的大榛子鲜果产量1万余公斤,通过微信、抖音、电商直播等渠道带货销售,预计能带来20余万元收入。去年,复光村大榛子共计实现200万元左右收入,有10多家收入在七八万元,人均收入得到了提高,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大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喜悦。作者:邢漫
    12/16
  • 辽宁丹东:多管齐下 小村庄焕发大活力
    农闲时节,记者走进丹东市振安区九连城镇马沟村,村路干净整洁,路灯杆笔直地立在村路两旁。农家小院里,不时有村民侍弄点农活儿……曾经的马沟村是一个集体经济收入为零、村民收入单一、靠老天爷赏饭吃的后进村。近年来,马沟村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按照“因地制宜、做优特色”的发展思路,结合“党支部+农户”发展模式,盘活本村资源优势,为马沟村经济发展注入强大“红色动力”。如今马沟村产业兴旺,村民干劲十足,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走进马沟村会议室,墙上一块由丹东市委组织部颁发的“五星党支部”牌子格外显眼,让马沟村党支部每名党员为之自豪。支部41名党员在支委的领导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带领村民努力把日子过好。2020年初,新冠疫情席卷而来,全国上下众志成城抗击疫情。马沟村支委立即行动,在做好本村防疫工作的同时,还想着支援千里之外的武汉。当从新闻上了解到武汉物资紧缺后,支委有了为武汉捐助水果萝卜的想法。村民得知后纷纷响应,短短一夜时间,村民们搬空了村内的菜窖和冷库,共筹集4750公斤水果萝卜驰援武汉。这些萝卜,在马沟村可是十足的“明星”,也是让马沟村再获新生的“至宝”。马沟村地处鸭绿江和爱河流域,土壤中富含矿物质、有机质、微生物,淤泥土质很适宜萝卜种植。生长出来的萝卜爽口、汁多、微甜,故称“水果萝卜”。2018年,村党支部瞅准水果萝卜发展良机,组织农户成立时鲜园专业种植合作社,聘请农业专家开展种植技术培训。2019年,村集体向上争取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资金50万元,建设7栋冷棚,自主经营,当年为村集体增收14万元。为提升水果萝卜销路,马沟村还打造出“萝如玉”水果萝卜品牌,以“颜如翠玉,味如甜果”为宣传语,提升知名度,增加农户收入。2021年,马沟村整合土地种植蜜薯,当年就有了可观的收益。今年,村里扩大种植面积至68亩,带动近20户村民实现家门口务工,大大提高了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收入,使马沟村走出了“有人无田种,有田无人种”的窘境。截至目前,马沟村共流转农田500余亩,农忙时节每天需求务工超过100人次,有效解决了本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全村每年土地流转带动务工性收入10余万元。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2010年3月,47岁的孙长江当选村委会主任,次年当选村党委书记,他把全村主次干道和村组小路跑遍了,拿出了修路计划。就在准备大干一场时,丹东遭遇了50年不遇的洪水,九连城镇成为重灾区,马沟村损失最为惨重,基本农田损毁40多亩,多条主干道路和桥梁被洪水冲毁。“民以田为生,冲毁的可是老百姓的‘饭碗’啊。”洪水退后,孙长江积极争取资金,修复被冲毁的农田,修好了5座桥。截至目前,马沟村基本完成全村主干路、屯堡路硬化,修建了6000多米河道护堤,打了4眼自来水井,铺设了3700多米自来水主管道,休闲广场、文化长廊、公共厕所、亮化工程等民生项目也先后落地。“基础设施解决了,村集体收入也得有突破。”孙长江将村里的荒滩发包,为集体赚到了第一桶金。马沟村用这笔钱,建了厂房对外出租,收益翻了好几倍,随后又通过招商,将集体另一处旧厂房改造出租,并通过土地流转建起连片温室大棚。就这样,马沟村的集体经济如同滚雪球一般,逐年发展壮大。钱包鼓了,老百姓的头脑更需要“富起来”。这几年,由村两委班子成员组成的宣讲团,在全村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活动,通过集中学习的机会,让广大村民和村民代表明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村里还定期组织村民参与评选“好儿媳”“好婆婆”活动,树立道德模范,让全村百姓向榜样学习。马沟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下设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卫生环保志愿服务队等志愿服务队,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这几年,在村两委班子带领下,马沟村树立文明新风,摒弃陈规旧俗,遏制农村大操大办的陈规陋习,弘扬传统美德,健全村规民约,在加强乡风文明社会治理水平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了村民当家做主的意识。作者:姜慕馨
    12/15
  • 辽宁丹东:优质供电护航乡村振兴
    12月13日,丹东东港市赤榆村圣野浆果合作社内一片繁忙,工人正将刚采摘下来的草莓挑选分栏装箱,发往全国各地。“得益于全电化大棚、控温处理和冷苗培育等新技术应用,合作社的草莓上市时间又提前了,算下来,每亩可增收万余元。”合作社负责人马廷东对供电部门的优质服务赞不绝口。据马廷东介绍,目前东港市50亩以上集中连片规模化草莓种植小区达80多个,草莓种植已由农民“单打独斗”向规模集群发展。2021年东港草莓产量30万吨,鲜果产值达60亿元。日益完善的“电商+冷链配送”体系,让东港草莓销售市场逐渐扩大,国内主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杭州、香港等城市,国外已销往新加坡、马来西亚、俄罗斯、卡塔尔、阿联酋等国家和地区。“东港草莓”品牌价值也由2016年的39亿元增长到77.5亿元,草莓已成为东港农业的“致富果”,成为引领农业产业发展的新引擎。为保障种植户生产生活正常供电,国网东港市供电公司统筹做好草莓种植户及冷链合作社的生产用电保障,“雷锋共产党员服务队”活跃在棚间地头,为草莓种植、采摘、分装提供“7×24”小时管家式服务,持续强化科技服务,让更多农民朋友享受到“电能替代”带来的红利。由于新技术对于电力保障要求较高,为最大限度保障草莓种植户的利益,国网东港市供电公司为草莓种植户及各类合作社用电开通绿色通道,同时不断优化电网结构,确保充足电能支撑,帮助农户安全用电、科学用电。服务队还组织党员到大棚、合作社为种植户用电支招,提供用电情况分析和技术指导,并对电力线路和设备进行安全检查,消除用电隐患。通过向种植户和合作社负责人宣传“网上国网”App应用,各项用电业务实现线上办理,让广大种植用户用电更省时省力省心,有力促进了东港草莓种植业平稳发展,为乡村振兴赋能,为百姓致富“充电”。随着草莓大棚种植自动化、科技化不断提升,需要采取智能滴灌、温控技术、照明等流程,尤其是草莓偏爱潮湿环境,对温度、湿度的要求更高,供电是否稳定,直接影响着草莓的生产及收益。去年,国网东港市供电公司统筹推进农网改造升级,持续优化农网网架结构,新增容配电变压器60余台,从源头上保障草莓种植户用电无忧。为了让种植户们用电更放心,公司“雷锋共产党员服务队”结合当地草莓生产特点及周期,组织党员服务队提前上门了解用电需求。东港市长山镇大江村种植户聂玉贵感激地说:“草莓远比想象的‘娇贵’,电气化大棚内需要全天候连续供电,在服务队的帮助下,我们去年也装上了冷冻苗设备,利用低温催生草莓提前花芽分化,使草莓提前上市,可以卖个好价钱,真是太感谢工作人员的用心服务了。”下一步,国网东港市供电公司将继续当好地方经济发展的“电保姆”,全力支持当地特色产业健康发展,以更优质的电力服务助力乡村振兴起航。作者:邢漫
    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