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丹东
人文丹东
  • 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九十三集 王志远:首战告捷擒俘虏 艰苦卓绝上甘岭
    04/10
  • 聚力小小“网格” 贴心服务群众
    为做好、做实、做细、做精网格化管理,更好地服务辖区居民,振兴区花园街道坚持党建引领,积极探索“网格化”治理模式,在强化服务的同时,稳步推动和谐社区建设。网格员们穿梭于辖区大街小巷之间,扎根于院落商户之间,把全部力量投入到群众中,用行动化解民忧。近日,花园社区专职网格员丁慧慧在走访群众过程中发现特困户张建波脑梗导致身体瘫痪,生活不能自理,常年依靠父母生活,如今父母年事已高并身患重病,实在无力照顾他的生活起居。在与家属几番沟通之后,丁慧慧提出帮助张建波申请去公立养老院集中供养。联系到丹东第二养老院后,了解了入院需要进行多项检查,丁慧慧便带着张建波和其父亲多次自费往返于各大医院进行检查,在医院检查期间,她还自费租了轮椅方便张建波上下楼。目前,张建波已经顺利入住到养老院,工作人员根据其身体情况为他安排了特护病房。他的父亲连连向丁慧慧表示感谢。解决燃眉之急、化解矛盾纠纷、清除楼道杂物……这一件件“小事”就是网格员们的日常工作。他们始终将居民视为自己的亲人,将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不忘自己的职责,真正做到人在“网格”中走,事在“网格”中做,把平凡事做细,把普通事做实,把民生事做暖,用心用情当好群众的贴心人。
    04/10
  • 辽宁省丹东市:替志愿军烈士亲属扫墓
    4月3日,抗美援朝纪念馆在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开展“我替志愿军烈士亲属去扫墓”祭拜英烈活动,陈琳等志愿者向烈士纪念碑献上鲜花。当天,振安区税务局的志愿者在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擦拭吴奇烈士的墓碑,并通过网络视频现场连线远在江苏的烈士亲属。还有一些义工团队的志愿者在烈士陵园清理杂草杂物,为烈士墓碑描红,缅怀先烈、寄托哀思。
    04/10
  • 无言的军功章
    04/07
  • 辽宁省丹东市:缅怀革命先烈
    连日来,来自市关工委、振兴区委组织部、振兴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元宝区退役军人事务局、辽东学院、丹东市育鹏学校等单位的党员代表、学生、志愿军老战士、军队离退休干部代表,来到振兴区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元宝区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和锦江山公园辽东解放烈士纪念塔前敬献鲜花、擦拭墓碑,缅怀先烈,寄托哀思。
    04/07
  • 辽宁省丹东市:千里为烈士寻亲 今朝在丹东梦圆
    4月5日,清明节。一大早,雨水滴答下个不停。丹东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内,来自河北省保定市蠡县曲堤乡耿庄村的胡格昂老人带着儿子胡欢迎、堂妹等一行5人,千里驱车,冒雨祭扫安葬在这里的烈士父亲胡文生。还没走近烈士父亲胡文生墓碑,74的岁胡格昂就已泣不成声。墓碑前,亲人们将鲜花和从家乡带来的泥土、烧酒等祭品,一一摆放好。胡格昂边哭边用毛巾反复、细心地擦拭大理石墓碑:“爹,终于看到你了,不容易啊!”历经70年的寻找,这一刻,尽可让泪水尽情地流。在现场,胡家祭扫的亲人全身都淋湿了,此情此景让人动容。胡文生烈士生于1921年,1938年参加八路军,解放战争中参加过奇袭清风店、解放石家庄及天津等战役战斗。1951年2月随志愿军第63军入朝参战,1952年牺牲在朝鲜战场上。胡格昂回忆说,他的父母都是军人,当年一起入朝参战。入朝时,胡格昂刚满一周岁,父亲胡文生、母亲齐俊英两人忍疼割爱,含泪将胡格昂扔在家里交给哥哥抚养,毅然走上战场。到如今,母亲齐俊英安葬地仍没有找到。胡格昂说,他自小就是孤儿,得到社会不少的关爱。为回报祖国,后来他把儿子送到部队参军,一干就是12年。一步一回首,离别前,胡格昂又给烈士父亲胡文生叩首。看到烈士长眠之所松柏挺立、幽静大气,烈士墓地整洁庄重,清明节期间,陵园工作人员在每个烈士墓前送上一束鲜花、插上一面国旗,感到由衷欣慰:丹东人民没有忘记烈士,丹东不愧是英雄的城市。胡格昂能够与烈士父亲“团聚”,离不开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工作人员的努力。去年11月,丹东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将胡文生烈士的资料信息通过网络转到河北保定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求助寻找胡文生烈士的亲人,最终找到。自2011年清明节,丹东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联手本报,通过媒体发布、联络烈士原籍当地政府及河北志愿者张红琢协助寻找等方式,为安葬在丹东的2000多名志愿军烈士寻亲,至今已为164名烈士寻找到亲人。其中河北省66名、河南省21名、安徽2名、湖南7名、山东32名、山西10名、陕西7名、天津1名、浙江5名、辽宁8名、四川2名、内蒙古1名、广西2名。
    04/07
  • 辽宁省丹东市:清明祭英烈 丰碑筑红心
    4月4日,丹东市技师学院全院师生到抗美援朝纪念馆开展“清明祭英烈,丰碑筑红心”清明祭扫活动,缅怀革命先烈,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在铭记历史中汲取奋斗力量,在抚今追昔里坚定前行意志。8时30分,全院师生在庄严肃穆的抗美援朝纪念塔前举行缅怀仪式。奏唱国歌后,学院负责人向英烈敬献花篮并讲话,师生们全体肃立,向革命烈士深鞠躬,默哀。学院负责人在讲话中号召全体师生以革命先烈的忘我牺牲精神为榜样,努力工作、刻苦学习,为民族复兴和祖国强盛而奋斗。仪式后,师生们参观了抗美援朝纪念馆,在一个个珍贵的烈士遗物前,在镌刻着抗美援朝烈士名字的英名墙下,全院师生们驻足追忆,深切缅怀。近年来,丹东市技师学院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以及人社部要求,坚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以立德树人为教育根本,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今年是丹东市技师学院特色年,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德育工作,努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开展国防军事化管理。三月开展学雷锋系列活动,弘扬雷锋精神,促使榜样的力量赓续绵延。四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加强全院师生爱国主义教育,在铭记历史中汲取奋斗力量,在抚今追昔中坚定前行意志。此次活动,使丹东市技师学院师生接受了一次深刻地爱国主义洗礼,希望在革命先烈的精神感召下,昂扬向上,永担时代使命。
    04/07
  • 辽宁省丹东市:烈士忠骨埋他乡 后辈寻亲梦终圆
    4月3日,丹东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内,从营口西市区老家驱车赶来的靳雪艳带着妹妹靳雪芬、靳雪莲和弟弟靳立春,来到烈士高文贵墓碑前,长跪不起。“义父,我们终于找到你了,我们圆梦了,继奶也能在地下安眠了……”靳雪艳将鲜花摆放在墓前,哭着诉说几十年来家人对烈士高文贵的牵挂和思念。高文贵烈士能够与家人“团聚”,离不开丹东营口两地热心市民及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工作人员的努力。自2011年清明节,丹东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联手本报及志愿者为志愿军烈士寻亲,至今已为163名烈士寻找到亲人。高文贵生于1924年,1948年底曾参加过解放北戴河战斗,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已复员回家的他二次入伍参战,在抗美援朝战争第一次战役中光荣牺牲,时年26岁。靳雪艳说,义父高文贵自幼随母张氏从吉林改嫁来到营口,继奶与爷爷结婚后再也没生育子女。“继奶张氏是个伟大的女人。”靳雪艳说,继奶把她父亲靳玉昆和亲生儿高文贵同等对待,甚至对靳玉昆更加疼爱。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因为高文贵已经当兵服过役,征兵时本应该由父亲靳玉昆应征,但继奶说:“文贵当过兵,会打仗,再说也没结婚、没儿女,还是让他去吧。”就这样,继奶让亲生儿子高文贵二次入伍并送到了朝鲜战场。靳雪艳回忆,叔叔高文贵牺牲后,按照当地风俗,她被父亲和继奶过继给烈士高文贵当义女。现年74岁的靳雪艳自小跟着继奶生活,是继奶一手养大的。继奶生前兜里总揣着一张义父高文贵的照片,印象中义父和继奶长得很像。1970年,继奶过世,过世时仍念念不忘牺牲的儿子,也不知道儿子安葬在何方。靳雪艳说,他们全家人一直在打听义父高文贵的安葬地,曾到过大石桥等地查找或委托亲属帮忙寻找,但始终没有音讯。2008年,父亲靳玉昆离世时,一再嘱托自己一定要找到义父的墓。去年10月,靳雪艳委托营口政协委员、现退休干部王文戈向丹东打听烈士的安葬地,王文戈便求助我市热心市民、退休干部傅延安帮助寻找,傅延安来到丹东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找到烈士墓碑,墓碑上的信息与营口靳家提供的信息相吻合。傅延安将烈士墓碑照片传到营口,靳家人激动不已。来丹的烈士亲人,感受到了丹东人民的善良和热情,不约而同地表达对丹东人民的谢意。靳家姐弟看到烈士长眠之所松柏挺立、幽静大气,烈士墓地整洁庄重,欣慰地说:丹东不愧是英雄的城市,丹东人民没有忘记烈士,丹东是义父的“故乡”,也是我们的家乡。
    04/06
  • 辽宁省丹东市:缅怀革命先烈 赓续红色基因
    4月3日上午,丹东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组织局机关工作人员、市退役军人事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及部分军休干部共80余人,来到丹东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缅怀先烈、祭奠忠魂。上午9时20分,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响起,参加祭奠活动的全体人员向长眠于此的革命先烈默哀1分钟。随后,大家共同瞻仰烈士纪念碑,并向纪念碑敬献花篮,向烈士墓敬献花束,表达对烈士先辈的哀思之情。“这里长眠着292位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壮烈牺牲的革命烈士,他们是民族的脊梁、时代的先锋,英烈事迹和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和宝贵精神财富,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的力量源泉。”大家一致表示,要赓续红色基因,发扬革命先烈的精神,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实际行动建功新时代。
    04/06
  • 辽宁省丹东市:帮助老人解难题 平凡小事显温暖
    3月22日,家住丹东市振兴区大光明小区的周凤仪拉着站前街道六街社区网格员李想的手说:“都说有事就找社区,还真没错,感谢你们为我解决了大问题。”80岁的周凤仪老人常年独居,儿女都在外地生活。日前,老人家东西丢失找到头道派出所,民警立即联系到社区,网格员李想了解到老人身体状态欠佳,又是常年独居,便和民警一起为老人买了米面油和鸡蛋,并把老人送回家。“辖区老人较多,他们是我们的重点关注服务群体,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只要老人需要,工作人员定会全力以赴,最大限度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让老人们感受到来自社区的关爱和温暖。”六街社区党委书记荣梅说。
    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