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丹东
人文丹东
  • 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零三集 王礼: “万组无差错”报务员
    07/20
  • 辽东学院师生艺术作品展开展!
    近日,辽东学院党委举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辽东学院师生艺术作品展”在临江校区文萃楼展览厅正式开展。本次共展出学校师生绘画、书法、篆刻、剪纸、叶雕等艺术作品100幅(件),作品各展其长,创意新颖,风格多样,异彩纷呈,热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100年来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表达了师生们对党、对祖国的挚爱之情。
    07/15
  • 【印记】丹东最早的共产党员任国桢
    任国桢,生于1898年,振安区同兴镇变电村任家堡子人。1918年考入北京大学,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被捕,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春,受中共北方区委派遣,到奉天(沈阳)开展党的地下工作,组织和领导了奉天学生声援“五卅”的运动。1920年9月,建立了奉天的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奉天支部,并任支部书记。同年12月,因策应郭松龄反奉而第二次被捕。1926年11月出狱后,他复任中共奉天特别支部书记,仍矢志不渝地继续从事党的组织发展工作和开展工人运动。1927年6月,他第三次被捕。直到1928年6月才得以获释。他在回安东养伤期间,在安东地下党组织的帮助下与中共满洲省委接上联系后,于1928年10月受命到哈尔滨进行组织整顿工作。此时的哈尔滨县委正处于组织涣散、党员思想混乱的状况。在他的积极工作下,改组了县委,并任县委书记。1929年2月,任满洲省委委员、候补常委。同年,赴上海中央干部训练班学习。翌年3月,被中共中央派往山东恢复中共山东省委工作,开展党的工作。先后任中共山东省临委书记、山东省委书记兼组织部部长。1930年12月,中共北方局任命他为中共北平(北京)市委书记,此时正是“左倾”路线统治全党时期。在党组织面临分裂的危急情况下,他积极开展党内斗争,旗帜鲜明地反对分裂党组织的行为,维护党的团结。当有人提出改选市委的名单后,遭到了他的坚决抵制。后来,他被排挤出北平市委的领导岗位。面对个人得失他毫不在意。他说:“只要党内团结,革命成功,我虽然受到冤枉打击,也绝不会抱怨我党……”此后,在异常艰难的情况下,他仍忍辱负重地为党工作。1931年9月,任国桢被任命为中共唐山市委书记。10月,被派往山西任特派员,拟任山西特委书记。到太原开展党的工作后不久,因叛徒出卖被捕。在敌人的严刑逼供下,他始终坚贞不屈,于1931年11月13日英勇牺牲。来源/丹东市史志办公室(档案馆)
    07/15
  • 扎根基层 发挥旗帜作用的“大国工匠”
    从只有初中学历的织布挡车工,成长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的车间主任;从省劳动模范,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今年54岁的共产党员吕成革是辽宁天泽产业集团纺织有限公司织造车间主任,同时,也是公认的“修机大王”。2008年6月,吕成革入党后,积极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和各项活动,不断提升的党性修养和日益坚定的政治立场,让他更加投入地钻研业务。辽宁天泽拥有多台从国外引进的先进水平织机,全新的高性能设备,给修理工的技能提出了新要求。吕成革主动承担起设备维修保养的重任,他凭着毅力和钻研精神,掌握了设备维护保养技能,驾驭了这些“洋”设备。织机的正常运行是保证及时完成订单的关键,吕成革早来晚走,常常住在公司、盯在车间,上手巡检,及时处理异常,被大家称为“修机大王”。在天泽工作了30多年的吕成革,不仅能对织机、捻机、整经机进行维护及故障排除,还娴熟掌握织造工艺。车间的每台设备他都了如指掌,几百个品种的工艺要求都装在心中。在为国家重点工程配套的产品“FT功能面料”研制过程中,他与工程技术人员废寝忘食,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点。两项国家标准、一项行业标准、省名牌产品、各项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国家及省市政府的科技进步奖等,均有他的参与。作为车间主任,吕成革担负着生产调度、生产管理、人员管理及设备运行维护保养的重任,是企业的“多面手”。织布工、捻线工、缝纫工、修理工、验布工、装卸工、清扫工,行行精通。在车间里,看不到他有闲着的时候,哪里有问题他就出现在哪里,哪里有活儿他就干在哪里。企业的新项目建设落地,吕成革带领4个人全身心投入,既保证老厂生产不停,又完成了新厂的拆卸、运输、安装、调试和正式运行,为公司节省了巨额资金。吕成革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行动影响和带动团队,带出了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他也获得了诸多的荣誉:2017年4月,被辽宁省总工会授予省劳动模范称号;2018年1月,被辽宁省委宣传部授予“辽宁好人·最美工人”称号;2018年4月,获得全国总工会颁发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作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面对荣誉,我要戒骄戒躁,继续发扬‘工匠精神’,在自己的岗位上,作出更大贡献。”吕成革说。本报记者景媛媛
    07/14
  • 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零二集 盘云:阻击飞虎山 血战松骨峰
    07/12
  • 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孙景坤—— 一生践行铮铮誓言
    朴素而整洁的房间内,一身志愿军戎装挂在老战士孙景坤的床边。这是孙景坤(上图,刘海东摄,新华社发)住进辽宁丹东市光荣院后的唯一要求。他最爱穿的,仍是这套军装。年近期颐,褶皱的脸上写满岁月的痕迹,但每当国歌和军歌旋律响起,老人总是目含敬意,深情致以军礼。这一刻,老战士神采奕奕。孙景坤,辽宁省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山城村原第一生产队队长,先后参加四平、辽沈、平津、解放长沙、解放海南岛、抗美援朝等战役战争,英勇顽强,屡立战功。退役后毅然回乡带领群众改变家乡面貌,是共产党员吃苦在前、公而忘私崇高品质的典范。孙景坤说,他不是英雄。但他所做的一切,却尽显英雄本色。冲锋陷阵英勇顽强“这是我经历过最惨烈的战斗。”孙景坤眼噙泪花,慢慢回忆,“那场激战下来,好多战友都牺牲了,阵地上最后只剩下我们4个人……”这场战斗,本不会有孙景坤的加入。1950年,刚从海南战场胜利归来的孙景坤,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40军119师的一名战士,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一次战斗中,他腿部中弹,被送回丹东治疗。可孙景坤“养了一个多月伤,心里时刻想着奋战在朝鲜战场的部队和战友”,腿伤还没好利索,就第二次跨过鸭绿江奔赴前线。因为没有找到之前的部队,只好再次回国。当他费尽周折打听到自己部队的下落后,第三次奔赴朝鲜。三别故土、三次渡江,让孙景坤参与了这场激战。这次战斗,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发起的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作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力支援了著名的上甘岭战役。当年10月27日,残酷的争夺战在161高地进行。那时,阵地上的3营8连只剩下副连长支全胜和5名战士,他们已把爆破筒和手榴弹抱在怀里,准备随时与敌人展开最后的战斗。“孙景坤,带队在20分钟内送8箱手榴弹和2箱转盘枪子弹到高地上去!”营长下达命令。7连副排长孙景坤临危受命,带领9名战士,冒着敌人密集的火力进攻冲向高地。“你们来得太及时了,马上投入战斗!”支全胜一把搂住孙景坤。“副连长放心,保证守住阵地!”孙景坤立即安排增援战士各就各位。敌人又开始进攻了,孙景坤和战友们奋力阻击。从中午到深夜,孙景坤和战友们一连击退了敌人6次进攻。这次战役后,孙景坤荣立一等功。后来,他被朝鲜授予一级战士荣誉勋章,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英雄报告团成员,受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孙景坤身上至今还留下20多处伤疤。“现在腿上还有一颗子弹没取出来。”他指着腿上一块已经变黑的皮肤说。解甲归田造福桑梓1955年复员时,孙景坤放弃了可以留在城市的机会,选择回到自己家乡山城村务农。从农民到战士,又从战士回归农民,在谈及这一选择时,孙景坤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只要能够为老百姓做一点事情,在哪里都一样。”回乡第三天,孙景坤就拿起农具到生产队劳动,很快就被选为第一生产队队长。自此,他几十年如一日扎根乡村,带领群众改变家乡面貌。山城村处于鸭绿江支流大沙河转弯处,那时防洪能力薄弱,修堤筑坝迫在眉睫。孙景坤就带头用筐挑、用肩扛,带领乡亲们筑起一座堤坝。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山城一队的山光秃秃的。孙景坤又带着乡亲们拎水上山,在滚兔岭上栽下落叶松。如今,落叶松长成了材,树干粗得连一米八几的大个儿都抱不住。后来,孙景坤发现后山适合种板栗。他又是培植又是嫁接。几年过后,后山栽满了板栗苗,成了村民生活来源。孙景坤还带领乡亲们挖淤泥,造台田,台田上种玉米,台田下种水稻。就这样,荒弃的土地变成了“聚宝盆”,实现了玉米水稻双丰收。一段顺口溜,村里依然在流传:“山城一队北部湾,当年就是烂泥滩,一遇水涝就不收,如今变成米粮川。”“我们现在过上了好日子,都得感谢孙老。”说起孙景坤,山城村的乡亲们都竖起大拇指。老党员刘振发记得,“村里种植蔬菜,要挑粪施肥,一个担子挑两个木桶,装满了有100多斤,还得走8公里的盘山土路,孙景坤那时每天都带头干。”回乡务农数十载,孙景坤从不怕吃苦,他常说:“躺着享受,怎对得起牺牲的战友!”深藏功名淡泊名利辽沈战役中,荣立三等功;平津战役中,荣立二等功;解放海南岛战役中,荣立二等功;抗美援朝战争中,荣立一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孙景坤屡立战功,但是回乡务农后,他却从不主动向别人提及自己的荣誉,更没有借着荣誉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就连他的儿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也对父亲所获的荣誉一无所知。直到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平移重建征集资料时,孙景坤默不作声地将立功证书、立功喜报和部分珍贵老照片捐了出来。刘振发回忆,很多年前,听一个叫张德胜的孩子讲起,他曾经读到一篇文章提到“奋战在危急情况下的副排长孙景坤”,立即拿到孙景坤面前,兴奋地说,“二大爷,你是书上的英雄!”孙景坤却淡然否认,“那不是我”。张德胜一字一句地念文章,孙景坤还是否认,“重名了,不是我。”直到念到副连长支全胜的名字时,他突然插嘴,“他才是真英雄,腿都打没了。”随后,孙景坤叮嘱张德胜把书收起来。军功章他深藏,入党时间他牢记。即使97岁了,孙景坤也能准确说出入党时间:“1949年1月,在北京,参军一整年时。”这个经历过硝烟与鲜血考验的身份,他珍惜了一生。“老人从来没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他身上那份朴实纯粹,让人感动!”山城村党支部书记邱大鹏说。
    07/12
  • 志愿军老战士孙景坤——深藏功名数十载 初心如磐耀平生
    “老爸,国家给你颁发‘七一勋章’了。”病床上的孙景坤听到女儿孙美玲告诉他这个好消息时,睁开眼睛点了点头。当孙福贵代父亲领回“七一勋章”,老英雄激动得微微颤抖,拉着儿子捧着“七一勋章”的手,久久不松开。“党和国家给父亲这么高的荣誉,我们知道他心里感激国家、感谢党。”孙美玲说。什么都不说,祖国知道我。“七一勋章”“时代楷模”……这些党和国家、人民给予的荣誉,印证着孙景坤戎马生涯舍生忘死、战功赫赫,和平时期数十年淡泊名利、深藏功名,用实际行动诠释初心使命的荣光一生。“俺不是英雄,就是一个老兵,一个从枪林弹雨中冲出来的老兵。共产党是英雄,共产党领导的中国老百姓才是真正的英雄!”97岁高龄、党龄72年的孙景坤,岁月在身上镌刻下沧桑与斑驳,吃苦在前、公而忘私的特质,却从未褪去。身披戎装,保家卫国,不怕牺牲;告别军旅,初心不改,坚守使命。几十年来,永葆本色,甘于奉献,孙景坤在人们心中筑起一座不朽的丰碑。戎马半生浴血杀敌73年前,他敬出第一个神圣的军礼;73年里,他用一生践行军人誓言。沉甸甸的军功章,孙景坤很少拿出来示人。家人记得孙景坤常说的一句话是“最大的功臣是那些留在朝鲜战场上的战友!”“解放四平时,我是机关枪手,是敌人火力的重点打击对象。密集的子弹把我后背的军装都撕烂了,半个月内换了4件棉衣。”解放战争中,孙景坤凭借作战能力,先后在辽沈战役中荣立三等功,在平津战役和海南岛战役中荣立二等功。1950年10月,孙景坤随部队一起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卫和平,保卫胜利果实!”孙景坤用行动践行着志愿军战士的誓言。回忆起自己一生最难忘的战斗,孙景坤眼噙泪花,“那场激战下来,好多战友都牺牲了,阵地上只剩下我们4个人”。1952年10月27日中午时分,在击退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后,孙景坤所在部队人员伤亡惨重,阵地三面处于敌人的火力控制之下,增援部队很难上去。当时担任副排长的孙景坤向上级提议,由他带领9名轻伤员,带上8箱手榴弹和2箱子弹,从敌人火力死角突上阵地前去增援。方案得到认可后,孙景坤马上行动,带领战士一点点挪上了阵地。几次反扑失败后,敌人开始逃窜。孙景坤便趴在交通沟的麻袋上,端平“水连珠”,对准慌忙逃跑的敌人射击,一枪一个,击毙了21个敌人。整场对战中,敌人一共组织了5次反扑,都被志愿军战士一次次打退。“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俺活了下来,不是俺命大,是成千上万的战友用命给俺铺成了一条回家的路。”每每回忆起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的战友,孙景坤都满眼泪光,继而便是一段时间的沉默不语。时隔多年,孙景坤仍旧不愿提及那段往事,那枚抗美援朝一级战士荣誉勋章,若不是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平移重建,可能会永远尘封下去。即使患病时意识有些模糊,孙景坤也能马上说出自己的入党时间,“1949年1月,在北京”。这个身份,他珍惜了一生。深藏功名建设家乡1955年,南征北战的孙景坤放弃了留在城里工作的机会,回到了家乡,当起了农民。在办理党组织关系时,他尘封了自己所有的战功和荣誉,在山城村第一生产队队长这个位置上,一干就是26年。“我爸在战场上立了功,回家后却从不对我们说。有一次,同村的人拿着一本小册子,说这书上说的英雄不是老孙头吗?我们才渐渐知道爸爸那些年在战场上经历了什么。”孙景坤的大女儿孙美丽说。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山城村党委书记邱大鹏告诉记者,复员回乡后,孙景坤当上了山城村生产队队长。“别小看这个职务,这需要极好的口碑和信任。”邱大鹏说,那会儿,村民们并不知道孙景坤立下的赫赫战功,可大家都觉得,他是党员,上过战场,政治上过得硬、靠得住。当上山城村第一生产队队长后,孙景坤带领乡亲们发展生产。“父亲起早贪黑,春天植树造林,冬季搞水利建设,增加耕地面积,促进增产增收。在他的带领下,生产队增加了几百亩耕地,村民生活得到了改善。”孙福贵告诉记者,“爸爸从来不计较个人得失,他就是真心实意为集体做事。”在生产队期间,孙景坤始终保持忠诚担当本色。为了让村民尽快脱贫致富,他组织村民先后成立了共同致富小组、扶贫致富小组,还动员村民将2.6公顷土地重新分配给5户从黑龙江迁来的贫困户。多年来,孙景坤始终遵守组织纪律,在家乡务农这些年,处处以一个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1988年,在开展“三先一优”“三先二优”竞赛活动中,孙景坤吃苦在前、不求享受。很多人不理解,“你本来可以躺在功劳簿上,为啥还这么拼命干?”孙景坤认真地说:“为啥不干,战争年代只有干,才能走出活路。我躺着享受,我那些死去的战友能安生吗?”他因此先后获得金山镇优秀共产党员等光荣称号。“在孙景坤的心里,总是先想着党、想着国家、想着别人,而把自己摆在最后。这就是他一生不变的精神境界,更是一名老共产党员坚守了一辈子的初心。”邱大鹏说。永葆本色忠诚担当在孙景坤的床头,挂着他的旧军装,上面的一枚枚奖章、纪念章熠熠生辉。“我爸说过,他最大的愿望是早日实现祖国统一。”孙福贵告诉记者,“连年征战,爸爸身上留下20多处伤疤,现在腿上还有一颗子弹没取出来。”村里常有人对孙景坤说:“老孙,你参加革命除了带回一些奖章和一身伤疤外,什么好处都没有得到,太吃亏了。”孙景坤却说:“从我参加革命那天起,从没想过什么叫吃亏,什么叫好处,也根本没有想过要捞点什么。”孙景坤从来不看战争片,真正的战争远非影视剧所能描述。每每忆起牺牲的战友,老人总会潸然泪下,“我比他们幸运,能看到新世界是什么样子,他们却什么也看不到,什么也得不到”。20世纪70年代,孙景坤把19岁的大儿子孙福贵送去参军。孩子穿起军装意味着什么,孙景坤深有体会。要保卫国家和人民,就得有人付出牺牲。“孙景坤同志在朝鲜守备战斗中,创立功绩,业经批准记一等功一次,这不仅是个人的光荣,全军的光荣,也是人民的光荣,祖国的光荣……”翻开孙景坤老人珍藏多年的报功书,虽已边角破损、通体泛黄,却让人从中看到了一位老兵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和英雄本色。怀揣着忠心报国的信念,一辈子为国、为党、为民,孙景坤的人生是熠熠生辉的。致敬!老英雄孙景坤!转自《辽宁日报》辽宁日报记者黄宝锋王卢莎
    07/07
  • 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零一集 古文正:四天四夜四易阵地 尖刀班鏖战长津湖
    07/06
  •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剪纸作品展
    连日来,振兴区统战部、站前街道党工委、七经街商圈综合党委等联合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剪纸作品展,用一幅幅构图精美、寓意深远的剪纸作品,歌颂党的丰功伟绩,表达对党的深情祝福。记者吴琼摄
    07/05
  • 大鹿岛村举办诗歌朗诵会
    丹东新闻网讯记者蔡萌萌6月30日,由孤山镇大鹿岛村党委主办的“学党史、强党性、颂党恩、跟党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诗歌朗诵会在村会议室举行。来自村党委所属党支部、丹东日报社机关党委、东港农商银行鹿岛支行、驻岛边境派出所等单位12个党组织的20余名党员群众,以及全村150余名党员参加朗诵会。朗诵会上,党员们以《学党史传承红色基因守初心奋进鹿岛振兴》《不忘百年路启航新征程》《因为我是共产党员》等为题,用质朴的语言、昂扬的激情、真挚的感情,弘扬党的奋斗精神,讴歌党的光辉历程,讲述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激励村民为大鹿岛发展多作贡献,表达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的决心,抒发爱党爱国的豪情壮志,展示大鹿岛村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风貌。据了解,大鹿岛村党委将以诗歌朗诵会为契机,引导全村党员聚人心、鼓斗志、颂党恩、跟党走,营造浓厚的爱党爱国爱岛氛围。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