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丹东
人文丹东
  • 锦江山山门的历史
    ◇锦江山曾经有过几座山门?◇现在的锦江山山门怎么来的?有何特点?◇山门上的题字是谁写的?锦江山山门的历史最早的山门锦江山公园(原名镇江山公园)是以丹东市区北部的锦江山为依托而建造的综合性公园,占地91.06公顷,主峰海拔136.8米。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俄方战败后,根据《朴茨茅斯条约》,日本获得南满铁路支配权,安东(丹东)也在其势力范围之内。此后1个月,中日双方签订的《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正约》,使日本拥有本该拆除的安奉铁路的经营权,日本人由此有了开建锦江山公园的前提条件。1905年,日本僧人细野南岳在镇江山(锦江山)为日俄战争中战死的日本人修建临济寺,将死于本溪湖以南的日本将士共计1095人的骨灰运往镇江山祭祀。1910年,又建起一座安东神社,神社所使用的大门即为锦江山公园最早的山门。“开”字门1911年,鸭绿江大桥竣工。1912年,日本人把锦江山公园由祭祀公园改为综合公园。1916年,公园的第一期工程结束。日本人修建了荷花池,还有茶社,种植了大量樱花树。每年4月中下旬至5月初,许多日本人汇集于此共赏樱花。日本为何选址于锦江山修葺公园呢?原来,日俄战后,日本获得了南满铁路的支配权,丹东是重要的枢纽,日本人在丹东的六道沟、七道沟划有居留地,这里俨然成为“国中之国”,而公园正位于锦江山的南坡,即六道沟一带。一座公园要有标识。1924年,日本人在现锦江山山门处立有一道木质结构的山门,说明这是日本公园,将其称为“大鸟居”,而中国人则习惯称它为“开”字门。木质山门的修建标志着锦江山由单一神社用地成为一座综合性的公园,公园专为日本人而修,门口有4名警察执勤,中国人不能随意进入。随着日本人的增多,以及绿植覆盖面积增加,公园的规模愈发庞大。公园内,日本人修建了东天阁和朝日亭。朝日亭现位于烈士纪念塔前,东天阁即现在丹东人所熟知的二节凉亭(俗称),2002年拆除,于原址兴建了具有民族风格的锦江阁。1935年,出于高度、厚度、耐久性等方面的考虑,日本人又将木质“大鸟居”改为混凝土结构。寓意“人民当家做主”的牌坊中国公园普遍用牌坊做大门,锦江山公园也不例外。1959年,设计师孙庆斌在“大鸟居”的基础上,重新设计锦江山大牌坊,融合了更多的中国元素。大门两侧各增加一根立柱,立柱顶端盖有明楼,其上以黄绿相间的琉璃瓦装饰,又沿脊线依次排列了33尊石狮子,彩绘52幅山水画,背面临摹毛主席写的“江山如此多娇”6个大字。清王朝规定,明黄的琉璃瓦只有紫禁城或皇家园林才可以使用。而此番重新设计的锦江山大牌坊,明楼的瓦绿中辅有明黄,打破了旧的禁制。当时参建的工匠们说,这是有意为之,寓意人民可以当家做主。牌坊改建完成后,需要请人题字。最后邀请了时任丹东市委常委、副市长李特夫同志题写“镇江山公园”(当时锦江山还叫镇江山)。1965年,安东市更名为丹东市,镇江山公园改名为锦江山公园,公园牌坊上的字也需要更换,当时李特夫已经调往沈阳任职,再换人题字又怕市民、游客无法接受,最后,公园的美工反复临摹李特夫的字体,将“镇”的金字旁保留,再写上“帛”字替换原来的“真”字,于是就有了如今我们看到的“锦江山公园”。今天的锦江山公园大门(本文史料依据《安东旧影》《丹东史志》《园林志》等)
    05/06
  • 看直播 学传统
    为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全民阅读,丹东市图书馆联合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辽宁分公司开展传统文化系列直播讲座,市民可以通过手机移动端进入直播间观看。图为23日,工作人员进行首场直播“二十四节气”。记者宋永昆摄
    04/27
  • 丹东市第九届全民读书节昨日“云上”启动
    4月23日,丹东市第九届全民读书节开幕。本届读书节由市委市政府主办,市委宣传部承办,以“读丹东,爱丹东”为主题,旨在为建设书香丹东,提升全民素质,助推丹东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文化和社会氛围。与往届相比,本届读书节最大的亮点是首次采用“云”开幕式的形式,即以快手APP“丹东读书”账号为主阵地,面向广大市民进行网络直播,并通过有奖答题实时互动。此外,直播实况还通过“丹东发布”抖音号、头条号、百度号、澎湃号进行多平台分发。这些新载体、新形式,一方面为读书节注入了新活力,同时扩大了参与范围,拉近了与广大市民的距离,让读书节成为有更广泛群众基础的全民文化活动。开幕式上,诗朗诵、少儿京剧等表演依次登场,“读书好少年”“优秀农家书屋”典型和“云享书香”阅读行动宣传片,以及本届读书节推荐的100种精品图书书目同时发布。据统计,本次直播共有1万人在线观看,收到6.2万次点赞。开幕式上还发布了《丹东市第九届全民读书节倡议书》,号召广大市民“与好书为伴,建书香丹东,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积极参与到‘读丹东,爱丹东’活动中来。”
    04/24
  • 辽宁全民读书节4月23日启幕
    4月23日,辽宁省第九届全民读书节将在辽宁省图书馆盛大启幕,并通过线上直播的形式与广大网友见面。本届辽宁全民读书节以“读辽宁,爱辽宁”为主题,邀请大家喜爱的作家、文艺工作者与网友在线互动,积极推动全民读书节活动的开展,营造“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书香氛围。本次全民读书节,聚集了多位知名人士现场线上云助力,他们将分别在现场和线上分享创作心得和与书相伴的成长经历、阅读感受等。开幕式当天,辽宁援湖北医护人员代表也将来到现场,为网友讲述支援湖北期间的感人故事。此外,线下的系列读书活动也精彩纷呈。“课本中的辽宁”——动员省内资深中小学教师打造3分钟迷你网课,感受拥有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辽宁和国家建设发展中的辽宁脚步。“14城阅读接力”——采取城市间喊话的方式,号召广大网友为自己的城市打CALL。“主题书诵读”活动——请大家一起来“读辽宁,爱辽宁”,发现辽宁之美,感受辽宁之好。辽宣
    04/22
  • 丹东市第九届全民读书节
    ●辽宁全民读书节4月23日启幕●丹东市第九届全民读书节昨日“云上”启动
    04/17
  • 徐雪锦:“中国速度”必能战胜一切
    对于31岁的徐雪锦而言,驰援武汉战“疫”的52天是一段特别的人生经历。作为丹东第三批援湖北医疗队队长,她带领的团队让诸多患者摆脱了病痛的折磨,走出了心理阴霾;作为奋战在抗疫最前沿的“逆行者”,武汉之行让徐雪锦真切感受到了“中国速度”的强大。“当时,报名去武汉抗疫,我就下定决心必须要去。我有工作经验、有胆量,心理上也准备好了。”徐雪锦说。作为市第一医院急诊科的护士长、一名党员,她深知关键时刻自己必须冲在前面。由28名医护人员组成的丹东市第三批援湖北医疗队于2月9日抵达武汉,临行前徐雪锦被组织任命为医疗队队长,此后又任临时党支部书记。医疗队到达武汉当天下午,徐雪锦等几名代表就被安排去了工作院区——武汉雷神山医院,以便尽快熟悉情况。当时,医院建设尚未完工,不同工种的工人正在加紧作业。令徐雪锦意想不到的是,当晚他们接到上级通知,要求医疗队全体队员第二天就进驻A3病区,进行接诊前的各项准备工作。“A3病区有18个病房、36张病床,每个病房的各种医疗设备、通讯设备、生活设施调试完了我们都得去验收,工作量确实很大。”作为队长,徐雪锦的工作琐碎而繁杂,操心的事太多,有时候一天要忙十六七个小时。疫情形势严峻,雷神山医院以最快速度达到了接诊要求。“第一天就来了34个患者,我们一直忙到半夜才回到驻地,晚饭都没吃。”徐雪锦回忆,前一天因为要做好护士排班、计划次日各项准备工作等,一直到凌晨4点多她才躺下睡了一会儿。对于丹东医疗队的队员们来说,每天超过10个小时的工作量已是常态,而且随时都要加班加点。3月8日妇女节,原本央视记者已提前和徐雪锦约好,当天要做一期直播节目。马上就要下班时,A3病区突然来了15名患者,徐雪锦只好取消采访。“像这种情况特别多,经常很晚才能回到驻地。”躺在床上,徐雪锦还要计划第二天的工作安排,经常要靠药物才能入睡。刚接诊不久,A3病区收治了一名老年女性患者,情绪很不稳定,多次要求调换病房。见此,徐雪锦就耐心地和患者唠起了家常。聊天中得知,因为手机坏了,患者已多日无法与家人取得联系。随后,徐雪锦和几名护士一起,想方设法联系到了患者的女儿。很快,患者的情绪稳定了,并积极配合治疗,病情得到了好转。“其实护士的工作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给予患者最好的治疗,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也很重要。”徐雪锦说。“刚开始接触患者,我们也有恐惧,也担心自己会被感染,但看到那么多人需要我们的帮助,心里就想着怎么去救治、提供最好的医治方案,就不再害怕了。”徐雪锦回忆,曾有一名患者一直咳嗽,最后咳出了不少血。因为近距离地照顾患者,徐雪锦的手上也满是血。“看到他那痛苦的样子,心里想就是被感染了,我也得尽最大努力把他照顾好。”武汉之行,丹东第三批援湖北医疗队出色完成了任务,受到雷神山医院临时党委的高度认可。3月27日,在院方组织的工作汇报会上,徐雪锦代表辽宁援湖北医疗二队,与大家共同分享了A3病区护理管理工作亮点和经验。在雷神山医院的52天,徐雪锦说自己一下子长大了十岁,见证了令世人惊叹的“中国速度”、八方驰援的中国力量、风雨同舟的坚强信念……“这次经历,让我的内心变得更加强大了。身在前线才会有更多的真实感受,作为一名护士、一个中国人,我为我们的祖国而感到无比自豪。”记者刘作庆
    04/13
  • 贾楠:病区“清零” 是最好的生日礼物
    “感恩遇见,武汉,下次见。”3月28日9点56分,贾楠在微信朋友圈留下道别语,配上与“战友”们的合照,踏上了回家的旅程。28岁的贾楠是丹东市中心医院普外一科的护师。2月2日,作为第二批丹东驰援湖北医疗队队员抵达武汉,进驻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支援抗“疫”一线。“刚下飞机到武汉的第一感觉就是冷清,街上也没有人和车。”贾楠说,自己怀着一腔热血去武汉,但望着空旷的街头,心里特别难受,同时感觉到疫情的紧迫和肩上的压力。第二天,贾楠郑重地写下入党申请书,她希望把对党的忠诚和信仰书写在前行的征途上,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初心。2月4日,在结束短暂的岗前培训后,贾楠所在的医疗队开始进入病区。由于病患较多,需要把病区15个患者的配备变成44个患者配备。抬床、挪床、搬床头桌……贾楠说,穿着防护服戴着护目镜不仅行动不便还很闷热,不一会儿汗水就浸湿了衣服,但她不能停下来,急需诊治的患者正在等候,稍不小心耽搁时间,就有可能给患者带来生命危险。贾楠被分配在第四病区电脑班,负责处理医嘱、打印口服药及输液卡片,打印各种处置单,核对医嘱发药,装药,还要负责缓冲间里的消毒液更换等工作。记者与贾楠沟通时,她笑称自己工作的处置室像一个“小黑屋”,工作时看不到医生和患者,与外面沟通只能依靠对讲机。贾楠解释说,虽然病区很大,但不能随意走动。在岗期间,她需独自一人在处置室为病区40多名重患完成药物配制,并将医嘱录入电脑传达给负责病房的护士。处置室是个封闭的工作环境,没有窗户,她将配置好的药物放置在简易的药物传送窗口内。由于病区新冠肺炎患者多,所需药物种类也多,贾楠完成一轮配药工作至少需要3个小时。在连续6个小时的工作时间里,贾楠几乎没有休息时间。即便如此,每天下班时,贾楠还是会主动到病房帮忙。有一次,她正好看到一名新冠肺炎患者刚做完直肠手术有造瘘,便上前帮忙为其更换好造瘘口袋。3月5日那天,是贾楠28周岁生日。当天清早,丹东第二批驰援湖北医疗队队长、丹东市中心医院全科医学科护士长孙妮为贾楠准备了鸡蛋糕,所居住的酒店制作了生日蛋糕,“战友”们也纷纷送上精心准备的礼物。贾楠说,这个生日既特别又有纪念意义。驰援武汉期间,她每天都在重复同样的工作,但从不觉得辛苦和枯燥,患者早日康复和家人团聚,是她驰援武汉的初衷,也是她28岁的生日愿望。记者曲艺
    04/09
  • 难以忘却的记忆
    时隔56天后,修美凤随丹东第二批援鄂医疗队返回了家乡。战“疫”前线的日日夜夜,让31岁的重症专科护士修美凤有着不同的职业体会。“武汉,现在就是我的第二家乡。我在那里付出过、战斗过,也更多地感受到了一名医护人员的价值所在。”修美凤是丹东市第一医院的一名重症专科护士。农历正月初二,下夜班的修美凤听说丹东要选派医护人员驰援湖北,她很快递交了请战书。次日,修美凤从新闻中了解到武汉疫情形势愈加严重,她急忙给科室护士长打去了电话,表达了自己想去抗疫一线的愿望和决心。修美凤是一名护士,同时也是一名妻子、一个三岁孩子的母亲,更是一名共产党员。“我知道家人需要我,但这个时候祖国更需要我,武汉急需重症专科护士赶去支援。作为一名党员,去抗疫一线是我的职责。”此时的修美凤,内心格外坚定。2月2日,修美凤随丹东第二批援鄂医疗队抵达武汉。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是修美凤所在的辽宁省重症医疗队的工作区,团队主要负责第三、第四病区救治任务。“我们所在的病区收治的都是一些危重患者,最多一天收治了30多个。队员们经常要连续工作六七个小时,防护服里的衣服全都湿透了。”修美凤主要负责重症患者呼吸机等仪器监护,还要兼顾病区卫生、病房消毒等。作为一名重症专科护士,修美凤深知时间对于重症患者意味着什么。每天,这里的医护人员都在与死神赛跑。工作时,医护人员很少喝水,就是为了尽量不上卫生间,“尿不湿”成了他们生活的必需品。一天,病区转来了一名女患者。修美凤发现,患者的精神状态非常差。“一看这个状态我就跟她唠,才知道患者是害怕自己的病治不好,每天晚上都做噩梦。”此后,修美凤经常给这位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她建立信心。修美凤返乡前,病情大有好转的女患者被转到其他病区继续治疗。临别,二人流着泪抱在一起。“和很多患者一样,她也非常感谢丹东医疗队员。我希望患者们都能更加坚强,早一天康复出院。”修美凤说,在武汉的日子,留给了自己太多难以忘却的记忆。“妈妈,我把病毒打倒了,你什么时候把病毒都打倒,回家来抱抱我呀!”在武汉工作一个多月后的一天,和家人视频时,听到女儿的这番话,一向坚强的修美凤禁不住泪流满面。“其实,我特别感谢我的家人,婆婆、丈夫,他们都很支持我,也给了我更多的勇气和动力。女儿还小,等她长大了,一定会理解妈妈的,会为妈妈的选择而感到骄傲。”来自全国各地的援助医疗队齐心协力,与患者共渡难关;千里之外的家乡人给丹东援鄂医疗队送去了草莓、酸菜;当地酒店工作人员待他们如亲人,在生活上照顾得无微不至……“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现在对这句话我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也更加懂得了人生的价值所在。在武汉的这段日子,也真切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我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感到无比自豪。”修美凤说,武汉战“疫”之行自己付出了努力,但内心的收获更多。记者刘作庆
    04/08
  • 【致敬】回家!一个都不少!
    春日暖阳,英雄荣归3月30日,17时43分丹东援湖北第三批医疗队丹东援襄阳疾控队共30人双脚踏上家乡的土地呼吸到熟悉的气息
    04/01
  • 挥别稚子 逆行援汉
    当各地支援武汉医疗队员开始返乡,全国人民最希望看到的,是这些逆行英雄摘下口罩后的样子。而作为逆行者之一,吴薇薇最大的遗憾是未能看到并肩战斗55个昼夜的战友们的模样。吴薇薇,市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医学科副主任医师。11年的呼吸科工作经历,让她成为科室骨干。所以,疫情发生后,她当仁不让地请战:“我能行!保证完成任务!”1月26日,农历大年初二,作为辽宁援湖北第一批医疗队员,吴薇薇辞别父母、丈夫与年仅3岁的女儿,踏上了逆行驰援之旅。“出发前最不敢想不敢看的就是我姑娘,看一次哭一次,那一夜我几乎没睡。第二天六点起来,告诉爸妈我要去湖北了,六点半走。爸妈惊愕地看着我,老妈赶紧给我做早饭,但我没空吃,匆匆地走了。”抵达武汉之初,正是疫情紧急、人们对病毒又知之甚少的危急时刻。毫不夸张地说,奋战在前线的医护人员面对的,是生与死的考验。吴薇薇被安排支援协和江北医院济和院区。护目镜、口罩、防护服……第一个夜班,她就在“雾茫茫”中熟悉工作系统和查房。初入科室那段日子,患者非常多,床住满了,还有很多患者在等床。同时,医疗物资紧缺,医护人员们都尽量少喝水、少吃东西。闷热的手套,每天无数次的手消保护的同时,也让她的手反复起疹,瘙痒疼痛,直到回丹也没好利索。面对如此凶悍的新冠病毒,冲在最前线的医务人员岂能不怕?但吴薇薇所想却又不同:“肯定有心理负担,但想想武汉的搭档们,我们又怕什么?我们去支援,有困难,但是我们有大辽宁这个强有力的后盾罩着,而他们呢?他们的母亲生病了,千疮百孔,他们拼了命地保护、治疗他们的母亲。”并肩作战,两座英雄城市的儿女们结下的,是同生共死的战友情谊。但是,每天上班就是防护装,下班累得回驻地倒头就睡,共事55天,吴薇薇和武汉的同事们竟未亲眼见过彼此的模样。他们之间能凭声音和身形就认出彼此。有一次加班,吴薇薇一进屋,看到一位医生防护服上没写名字,却马上叫出了对方的名字。“梅艳主任总是来的最早,孩子今年高考;王依启医生很有才气,平时不爱说话,却能写诗,和我们告别时还送了一首;朱丹医生、晏飞医生、袁林主任、汪晓燕医生、黎春医生、熊勇熊弟弟……”回丹后接受采访,吴薇薇不怎么说自己做过什么,却对并肩战斗的同事们的事说个不停。“周游主任,一个很有趣的人。有一次,病房转走很多患者,空了很多床,周主任说,‘熊医生收满床啊!’结果,真的收满了……第二天,大家异口同声说他是乌鸦嘴。”说着说着,吴薇薇就笑了起来,仿佛所有的磨砺,都只为今天这一抹笑容,振奋又温暖人心。从医院撤离那天,大家依然带着口罩。“其他人都见过照片,就朱丹医生我还没见过。”吴薇薇耿耿地说。记者田治华
    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