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丹东
人文丹东
  • 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零五集 于道清:前敌侦察立奇功
    08/02
  • ​丹东表彰10名“最美退役军人”
    7月29日,我市举行“最美退役军人”颁奖、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拥军优属协议”“退役军人就业合作协议”签约授牌暨丹东市退役军人关爱基金捐赠仪式。在由市委宣传部、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和丹东军分区政治工作处联合开展的2021年度“最美退役军人”评选中,王树春、崔立龙、孙景飞、丁长龙、张兴琦、巴海涛、王甲云、平志峰、张明欣、杨喜清被授予“最美退役军人”称号。仪式上,对10名“最美退役军人”进行表彰颁奖,并号召全市退役军人以他们为榜样,崇尚最美、学习最美、争当最美。近年来,我市企业单位主动作为,发挥行业优势,履行社会职责,积极投身拥军优属和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工作。仪式上,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与6家企业签署了就业合作协议,与11家企业签署拥军优属协议。此外,社会各界募集的价值286余万元的款物,在仪式上集中捐赠给丹东市退役军人关爱基金,帮助困难退役军人、其他优抚对象和军属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特殊困难。
    08/02
  • 一张《家庭周报》 铸就良好家风
    “顾家有情缘,跟党一百年,子弟多才俊,家风世代传!”今年7月4日,荣获第二届“全国文明家庭”的顾伟家庭,第1661期《家庭周报》刊登了全家人与党旗的合影照片,并附上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所创作的一首诗,记录这重要的历史时刻。31年、1664期,一张张8开纸被装订成15本逾35公斤重的装订册。一份沉甸甸的《家庭周报》成为顾伟家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精神财富,也让这个书香家庭声名远播。“全国优秀读书家庭”“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全国书香之家”“全国最美家庭”“全国五好家庭”“全国文明家庭”……顾伟家庭获得了全国家庭荣誉评选的“大满贯”。走进顾伟家,俨然走进了一个小型图书馆:多达1.2万卷的藏书占据了家里最大的一个房间及客厅和卧室的各个角落。“购书、读书、藏书,源于我们血脉中的教师基因。”顾伟略带自豪地说,“顾然研究生毕业后,也走上教师岗位。从我祖父开始,顾家已是连续四代的‘教师世家’,始终秉持‘读书教子,忠孝传家’的家风。”“《家庭周报》是一份珍贵的家庭档案,它记录了每位家庭成员的进步以及获得的百余项荣誉和奖励,传承了红色家训,成为我们家庭的精神文化传家宝。”顾伟说,一晃31年,《家庭周报》已成为顾家家风的重要标志。翻开往期报纸,这个小家庭31年来的家庭变迁和生活点滴如一部微电影般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眼前。1990年,顾伟一家因动迁搬到市郊一个仅有6.6平方米的平房,6岁的儿子顾然因找不到学前班而苦恼。看到成天爱写爱画的儿子,在纸上照着《丹东日报》的报头摹写“丹东日报”四个字。顾伟突然想到,如果能够让孩子办一份手抄报,不就可以解决教孩子练习写字、绘画、拼音、简单算术的学前教育问题了吗?在1990年6月10日这一天,以顾然为“总编辑”的第一期8开图画纸大小的“家庭周报”正式“出版发行”。伴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家庭周报》,不仅记录了顾伟小家庭的变化,也折射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从歪歪扭扭的文字到优美流畅的文章,这份小报在6.6平方米小平房创刊,在60平方米新居中发展,后来又搬进120平方米大房子走进新世纪。它记录了儿子顾然从学前蒙童成长为硕士研究生、优秀大学教师,顾伟从普通公务员成为优秀的市政协委员,记录了妻子高丽华社区工作的30多个奖励,记录着儿媳被评为医院科研标兵荣誉称号等轨迹。传承着“诗书传家,忠义报国”的家训,顾伟带领全家人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通过读书、办报打造文明家庭的事迹,先后被省市及国家级媒体报道,在本地和全国产生了良好反响。去年11月20日,他代表辽宁省全国文明家庭到北京出席全国第二届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4月16日,他出席了辽宁省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代表全国文明家庭讲话,将励志、文明、向上的家庭故事讲给更多人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蕴含着向上向善的因子,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家庭周报》营造了我们家庭浓郁的文化氛围,形成了独有的家风,这么多的荣誉激励着我要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更大贡献,不辜负总书记的殷切希望。”顾伟说,自己有义务自觉承担起弘扬红色家风、建设新时代家风文化的社会责任。凝聚全家人心血的这份报纸,是维系这个家庭美好感情的纽带。如今,四岁的小孙子开始和爷爷合力办报。顾伟开心地说,再过几年,我可能会把“总编辑”的重任让给孙子,将《家庭周报》这个文化传家宝和万卷诗书铸成的好家风,继续传承并发扬光大。记者宋琳
    07/29
  • “红色传承之旅”系列教育活动开启
    八一建军节将至,振安区太平湾街道党工委组织优秀中小学生代表、机关青年干部和退役军人,在辖区开启“红色传承之旅”系列教育活动。退役军人向青少年分享自己在部队期间的经历,鼓励大家好好学习,努力工作,做有信仰、有责任感的时代新人。记者宋永昆摄
    07/28
  • 为医筹谋尽心力 为民服务显担当
    宋惠武,现任市中心医院院长,2020年被丹东市委授予“实绩突出先进个人”称号。自2018年2月任市中心医院院长以来,宋惠武坚持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补足精神之钙。他积极带领全院职工深化内部改革,强化内涵建设,狠抓医疗质量,提升服务能力,突破发展瓶颈,同心同德书写医院快速发展新篇章。他创新开展每周四的院周会,面向全院职工广开言路,从各个方面征求合理化建议,通过职工广泛参与带动医院核心凝聚力进一步加强。他积极推进18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落实,进一步加强医疗质量管理部门管理力量,建立院、科两级医疗质量管理体系,提升服务效率。宋惠武结合工作实际,多角度、多维度深入一线调研10余次,解难题、办实事,破瓶颈、促发展,解决病房布局不合理、设备紧缺、制度不健全、流程不完善等阻碍院区发展难题。调整门诊科室诊疗时间。提前医院门诊科室早开诊时间,有效缓解晨间就诊压力;就诊检验科普通化验标本收取时间后延1小时。缩短辅助检查等候时间。迅速完成大型设备采购工作,挖掘现有人员潜能,解决辅助检查排长队问题。启用门诊手术室。为不够住院手术标准的患者提供便捷的治疗方式。提升窗口服务水平。组织窗口人员专项培训,设置院长亲理的投诉公示板,解决患者反复跑腿问题。宋惠武主导实施无假日医院,方便患者就医。双休节假日35个专科诊室和所有辅助检查科室全部开诊,患者节假日期间可以正常办理住院结算、病历复印、医保转诊等业务。改善诊疗环境,优化就诊流程。通过扩大停车场面积、设置独立病区、改建院区、门诊科室搬迁等一系列举措,解决就诊停车难、医院用房紧张等问题。充分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医院党委在全体党员中开展“亮身份,树形象”活动,带动全院职工的主动服务意识。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宋惠武带领医院党委班子快速响应,迅速行动,把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主要工作来抓。多次召开专题会议,通过迅速建设发热门诊,开展疫情防控培训,实处着力严把入口,严防输入加强筛查,强化物资供应保障,打出疫情防控“组合拳”,为医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及恢复正常诊疗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号召党员先行,派出3个批次共9名同志奔赴湖北一线支援,圆满完成支援任务。医院无一例院内交叉感染及医务人员感染发生。宋惠武曾在2001年被凤城市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4年被丹东市委、市政府授予“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2006年被丹东市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2007年被丹东市委、市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2009年被丹东市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0年被辽宁省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2011年被辽宁省卫生厅授予“全省卫生系统行业作风建设管理先进个人”称号。记者景媛媛
    07/27
  • 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零四集 王宝春:我为祖国守海防
    07/26
  • 贾淑芳:助人为乐 奉献社会
    贾淑芳是辽宁红色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任毛岸英学校名誉校长。她以一颗仁心,一份情怀,热心公益事业十余年,组建爱心团队,开展扶贫帮困、传承红色文化。今年,贾淑芳荣获第九届辽宁省助人为乐型道德模范。贾淑芳自幼就被“雷锋精神”鼓舞,立志助人为乐。2011年4月,贾淑芳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与当代雷锋郭明义在人民大会堂领奖相识。在郭明义事迹感召下,贾淑芳加入郭明义爱心团队,组建了郭明义爱心团队分队,爱心团队人数近千人。2014年5月,时任丹东市工商联副主席的贾淑芳,积极响应“千企扶千村”号召,选择帮扶最贫困的丹东宽甸满族自治县的河口村、庙岭村、钟家堡村,并主动到钟家堡村了解情况。得知村里有三座桥梁栏杆损坏,影响村民出行安全,贾淑芳立即协调有关部门帮助解决,争取资金120万元为村里修好了三座桥梁,并新建了一座桥,新铺了一条路。为了修建村民文化广场,贾淑芳到处求援,争取资金50万元,购置运动器材。她本人也先后捐赠15.8万元用于村文化广场建设和绿化美化。为了发展乡村旅游和村集体经济,她组织村干部到先进地区学习花海种植经验,争取种植专家帮助;积极对外推介花海乡村旅游项目,为促进村民劳动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从2014年至今,贾淑芳共为钟家堡村筹集和捐款约200万元,为新农村建设贡献了力量。毛岸英学校坐落在宽甸满族自治县长甸镇河口村。“学英雄精神,走英雄道路,创英雄伟业,做英雄传人”是毛岸英学校的灵魂。贾淑芳的祖辈曾参加过抗美援朝。贾淑芳常说,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是她义不容辞的责任。自2013年担任毛岸英学校名誉校长以来,她多方筹措资金350万元,帮助学校改扩建,改善办学条件。当得知学校扩建毛岸英纪念馆资金不足时,贾淑芳主动捐款5万元,用于纪念馆扩建,她还为学校和贫困学生捐书捐物达40万元。毛岸英学校先后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辽宁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辽宁省国防教育基地。2019年10月她组建了辽宁红色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立志为家乡的红色文化传播作贡献,为丹东振兴发展出份力。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发,贾淑芳毫不犹豫地向丹东、宽甸两级慈善总会捐款10万元,并不顾个人安危为四家医院的医护人员送去慰问品,用实际行动抗击疫情。多年以来,贾淑芳助人为乐、奉献社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后获得辽宁省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辽宁省”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记者徐宏祥
    07/26
  • 耗时5年!丹东老人雕刻的龙舟超逼真……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雕最早可最追溯至新石器时期。传承至今,因其蕴含深厚的文化积淀以及精美的雕刻备受大众喜爱。70岁的杜志成就是一位木雕艺人,在这一行,他已浸淫了40多年。7月17日,位于经山街的一家门店外传来了机器的轰鸣声。走到近前,一位老人手中拿着工具在木料上不断打磨,不时带起一阵阵木屑。老人便是杜志成,他正在打磨的作品名为《龙舟》。据了解,这件作品长约1.6米,高约50厘米,由于体型较大,且追求完美,至今已花费了5年时间。“你看,窗户都是可以开合的,船上还有各种小细节需要注意,此外,我打算将它的高度做到80厘米,所以耗费的时间很长。”杜志成说。回忆最开始与木雕结缘,杜志成要感谢他的师傅。上世纪60年代末,杜志成在丹东市工艺美术厂结识了他的师傅,经过其悉心教导,杜志成明白了什么才是木雕。后来,种种原因导致杜志成不得不暂时放弃木雕。1980年,缘于对木雕的热爱,他又重拾这门技艺,一坚持就是40多年。“只要没有其他事干扰,我就会一直在那雕。”杜志成说,有时候累了、倦了,就喝一杯咖啡提提神,然后继续雕刻。正是有这种拼劲儿,而今,杜志成在雕刻一件作品前已不需要特意去打草稿,只需随心而行,呈现的作品往往颇具灵性。40多年来,杜志成最中意的雕刻题材是龙舟,至今已雕刻了十几艘。他说,丹东地区雕刻这一题材的人不多,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认识这一题材,吸引更多的同好。未来,他想举办以龙舟为主题的展览,同时,他还希望能够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将中华民族的文明共同传承下去。
    07/22
  • 聆听革命故事 传承红色基因
    丹东新闻网讯陈丽记者王梦露聆听革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近日,鸭绿江断桥桥头的大型青铜雕塑“为了和平”前,来自丹东市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队的全体党员,开展了一堂特殊的室外党课,聆听两位志愿军老战士讲述战争经历和战斗故事。执法队全体党员首先和志愿军老战士刘克仁、胡之一道,重温了入党誓词。两位老人现已93岁高龄,曾经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作战英勇,身负重伤;刘克仁在战斗中,下巴被弹片击碎,两侧胯骨受伤,做过十多次大手术。提到和战友们一同冲锋陷阵、奋勇杀敌的战斗岁月,两位老人思路清晰,记忆深刻,讲述充满激情。执法队全体党员仿佛被带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感受到革命先烈的奋斗精神,更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丹东市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队队长、党支部负责人庞立臣表示,两位老战士、老党员带来的战斗经历和感人故事,加深了大家对抗美援朝精神和对党忠诚的理解。作为文化市场领域执法者,在今后的工作中,大家会时刻立足本职岗位,继承和发扬好伟大抗美援朝精神,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
    07/21
  • 丹东创作音乐剧《最可爱的人》登上“省展”舞台
    丹东新闻网讯佟桐记者刚越近日,由中共丹东市委宣传部、市文化旅游广电局组织市民族歌舞剧院创作排演的音乐剧《最可爱的人》,参加由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共同主办的“辽宁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用舞台艺术将抗美援朝的英雄形象和历史风貌展现在锦州京剧团剧场上,这是该剧首次在辽西地区上演。音乐剧《最可爱的人》历史氛围厚重,政治意义深远,将舞台表演与多媒体艺术手段相结合,用音乐语言还原历史,再现长津湖、上甘岭等著名战役中志愿军可歌可泣的事迹,展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保卫人民、保卫祖国、保卫和平的光辉形象。据了解,市委宣传部、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对此次展演高度重视,市民族歌舞剧院提前一周赴锦州现场察看剧场情况,克服困难,圆满完成两场展演。该剧在锦州展演引起强烈共鸣,现场掌声不断。
    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