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丹东
人文丹东
  • 冰封鸭绿江的记忆
    本月上旬,丹东遭遇了一次寒潮,历时近一周。天气如此寒冷,却没有让鸭绿江封冻。于是,有市民致电本报,希望能写下过去鸭绿江冰封时的趣事。1月13日,记者骑着自行车,自鸭绿江燕窝段一路至滨江中路南端的五道河桥。所见到的鸭绿江水波荡漾,江鸥戏水。在9号坝门处,一位冬泳者告诉记者:“几天前,江水确实有薄薄的冰碴,但中午时就融化了。寒潮来袭的这几天都是这样。”另一位冬泳者说:“我记事起,鸭绿江就没有封冻过。2018年岸边结了冰,虽然很厚,但也没有封江。”《安东市志》中记载:“鸭绿江冬季结冰,船运停止,民众采用爬犁从事冰上运输,鸭绿江上另一方式的运输业兴起。”“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前,鸭绿江每年冬天都会结冰,冰厚至少有一尺。结冰后的江面放眼望去,一马平川。我那时也就十几岁,经常跑到江面上玩儿,看南来北往的爬犁和人流。”在文化广场,如今已耄耋之年的李咸文说。与其散步的几位老人也附和: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丹东市民,都对鸭绿江江面冬季结冰记忆犹新。1月9日鸭绿江入海口处大量结冰(海东摄)拍摄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鸭绿江爬犁荣升主角当年鸭绿江冰上运输业是怎样的盛况?李咸文等几位老人回忆,二十世纪初,素有“木都”之称的安东,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安东城区里住户取暖靠的是土炕,所有大小买卖人家和手工业作坊,取暖的方式都是火盆木炭。”由于冬天城里的木炭需求大,继而催生了木炭业,鸭绿江沿岸的农民每年秋收后,便开始进山烧炭,待鸭绿江封冻、下雪后,再用爬犁将木炭运进城中销售。这便是爬犁兴起的主要原因。当年的爬犁分多种:一种是人蹬的,叫冰爬犁;另一种是牛马拉的雪橇,也叫冰雪爬犁或牛爬犁、马爬犁。爬犁作为运输和交通工具,不仅鸭绿江上游的人家有,城区江边人家也有。一些在江上谋生的使船人、冬闲的“放排人”,也都或买或制作爬犁到江上去挣钱。特别是春节前,很多年货都由爬犁运来送往。鸭绿江结冰后,爬犁多到何种程度?“江面上,每天从早到晚,各种爬犁形成两队,一队向上走,一队向下来。从市区的东尖头、沙河子到上游燕窝、爱河口马市。一眼望去,这些爬犁队伍,来来往往、熙熙攘攘。有拉柴火的,有拉粮食的,有拉草料的,也有拉客人的,更多的是拉木炭的。”李咸文这样描述当年鸭绿江上的爬犁队伍。冰面成为乐园冰封的鸭绿江,也是孩子的乐园,溜冰以及由溜冰衍生出的滑冰、蹬冰车、打陀螺等游戏直到今天仍让许多人津津乐道。同在文化广场散步的孔宪祥说:“那时,我最愿意玩的冰上游戏就是‘接火车’。我们几个小伙伴,把各自的冰车排成一行,由其中一个人趴在上面,用手把好前冰车,用脚钩住后面的冰车,其他人骑在他身上。长长的冰车活动后,就像火车一样向前奔驰,惊险刺激。”由于贪图冰上快乐,整个冬天,孔宪祥和伙伴经常天不亮就跑出去,天黑了才在母亲的训斥下回家吃饭。据记载,伪满洲国时期,每年冬季日本人会联合在安东的日属企业,开办冰上运动会。地点就固定设在东尖头一带的冰面上,参与人员是日本人和在日本企业工作的中国人。“每到运动会的几天,日本人都会在鸭绿江冰面画出场地,禁止运动员以外的中国人进入。”大江冰封难现出生在东坎子的市民王洪泉回忆,鸭绿江原来出产一种银鱼,味道鲜美。每年大江封冻后,许多市民晚上都到冰上“照”银鱼。所谓“照”,是因为银鱼有趋光的特性,它在水下看到灯光,就会追逐光亮,不用多长时间,就会有银鱼浮上水面,“照”鱼人用抄兜迅速将银鱼捕捞上来就可以了。照银鱼,不仅能够获得一笔收入,还会给家里改善伙食。因此,那时冬天夜晚的鸭绿江冰面上,从上游的马市,到下游的浪头,总是一片渔火、一片繁忙。采访结束时,李咸文感慨:“过去冬天的气温常常是零下三十多度,有时会达到零下四十多度。如今,零下二十度都很少,遇上了也只有几天,很难看到冰封鸭绿江的场景。”
    01/19
  • 丹东1镇4村上榜!
    近日,辽宁省农业农村厅办公室公布2020年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特色乡镇特色村名单。丹东市东港市孤山镇为2020年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特色乡镇。▲丹东市东港市孤山镇丹东市凤城市大梨树村、丹东市东港市孤山镇大鹿岛村、丹东市东港市北井子镇獐岛村、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长甸镇河口村为2020年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特色村。▲丹东市凤城市大梨树村▲丹东市东港市孤山镇大鹿岛村▲丹东市东港市北井子镇獐岛村▲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长甸镇河口村
    01/19
  • 少儿京剧专场公益惠民演出开演
    丹东新闻网讯记者海宁锣鼓铿锵,余音绕梁。1月17日,由丹东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举办的“艺术迎新春文化进万家”少儿京剧专场公益惠民演出活动拉开帷幕。为配合全市疫情防控工作,活动采取现场录制、线上展播的方式进行。此次活动在展示国粹文化独特魅力的同时,更为新春佳节的到来营造了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为市民送上艺术的享受。来自市少儿戏曲艺术培训中心的40位小表演者同唱梨园欢歌,共迎新春佳节。《大登殿》《文昭关》《四郎探母》《穆桂英挂帅》等14个经典唱段轮番亮相,充分展现了国粹艺术的独特魅力与韵味。多年来,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在全地区戏曲艺术弘扬传承方面与我市少儿戏曲艺术培训中心密切合作,让少年儿童接触、了解京剧艺术,为我市戏曲事业的传承发展,输送和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并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据了解,本次活动将通过公共文化服务线上平台播放,用国粹艺术为即将到来的新春佳节增添年味儿。
    01/18
  • 宽甸蓝莓和软枣入选国家级地理标志商标
    丹东新闻网讯记者曲丹凤继“宽甸石柱人参”“宽甸山参”“宽甸鸭绿江鲤鱼”之后,宽甸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商标又添新成员。记者从宽甸农业农村局得知,“宽甸蓝莓”和“宽甸软枣”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宽甸的地理位置形成了独特的小气候,有利于蓝莓生长,作为我国最早从事蓝莓种植的地区之一,目前宽甸蓝莓种植面积已达1.6万余亩。经过长期的技术积累,宽甸摸索出一套先进的蓝莓生产和管理方法,在行业内占有明显的技术优势。仅古楼子乡暖棚出产的蓝莓即可占据国内蓝莓市场50%以上的份额,并成功进入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水果批发市场和一些规模比较大的连锁超市。近年来,宽甸相关部门的技术人员从野生软枣猕猴桃中挑选出优良品种进行人工繁育,培育出了品质较优的软枣猕猴桃,使宽甸的软枣猕猴桃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人工种植面积有7000多亩。宽甸蓝莓和软枣入选国家级地理标志商标后,宽甸将继续做好品牌授权与监督工作,严选区域范围内生产水平高、标准化程度高、信誉信用好、业内口碑佳的农业企业及合作社,严选优质产品、监督生产全过程、强化技术指导,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01/18
  • 东港海边的挖蛏人
    1月11日上午,在零下20℃的冰面上,有200多人在东港海边虾池里破冰挖蛏,厚达30公分的冰层为挖蛏人带来了不小的困难,凿冰以后,还需要将碎冰层搬走,才能进行工作。见习记者孙新语摄影报道
    01/15
  • 凤城村屯小广场 文明实践大舞台
    自入选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市)以来,凤城市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宣讲群众最想听的内容,开展群众最喜爱的活动,讲解群众最想学的知识,提供群众最需要的服务凤城市进一步整合资源,打造文明实践新平台,以镇村文化广场为主阵地,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全市共打造镇、村两级文明实践广场近300个,基本上实现了城乡全覆盖。成立“上懂天气”“下接地气”的理论政策宣讲志愿者队伍,通过“理论变家常”行动,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大梨树村通过小广场开展“小马扎”讲堂,弘扬“干”字精神;推进三级联动送文化,打造群众身边“不走的活动队伍”;打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运行机制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的工作机制,市、镇、村三级联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农村文化能人、文化志愿者、群众文艺队伍四级培育模式,通过文艺骨干、文化能人定期培训、串联表演、组建协会等形式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开展“破陋习、树新风”,营造向上向善向美新风;强化“一约四会”作用,引导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培育乡风文明;青城子镇组织爱心志愿者协会开展的“月行一善”活动;东汤镇9个村共建有村屯小广场12个,队伍22支,志愿者1200多人,形式多样的广场活动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据统计,凤城市年均开展专题系列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3000多场次,小广场成为倡导文明新风的新载体,激发群众力量的新阵地。记者蔡萌萌
    01/15
  • “牛”元素年货添喜气
    牛年将至,琳琅满目的年货市场上,自然也少不了“牛”的身影。贴春联、挂福字,是每年春节不可或缺的传统习俗。为迎接牛年的到来,今年春联市场上到处可见“牛”元素的身影。无论是用“牛气冲天”这样的吉祥话作横批讨彩头,还是将各种憨厚可爱的小牛画在福字上,红红火火的春联配合“五谷丰登”的寓意,为即将到来的新春佳节平添了喜气。除了贴春联,年货吃食也是必须要置办的,酱牛肉是许多家庭年夜饭的必选。一些习惯自己动手的市民早早就开始囤货,买上几斤牛肉,既满足了自家年夜饭所需,也可以在走亲访友的时候互相送送自个儿做的拿手菜。如果不愿意花时间做,市场上也有许多卖熟食的商家提供现成的酱牛肉。而茶余饭后的闲聊时间,自制或购买的牛肉干也是各家备受欢迎的零嘴儿。生肖牛作为极具亲和力的动物,也作为一种文化符号,频繁现身于各色商品。眼看年关将近,商家们陆续推出了许多带有“牛”元素的新品吸引顾客。无论是大人孩子都需要的新衣新鞋,还是备受孩子欢迎的小牛玩偶,牛以其平易近人的卡通形象在年货市场随处可见。超市里,许多“新年特供”的各色零食配上了小牛图案;红毛、金角的小牛玩偶也成了烘托新年气氛的宠儿……每逢牛年,市民走亲访友少不了用“牛气冲天”“牛运当头”互道吉祥,踏实肯干的“牛”反映了人们对富裕安康的美好生活的期盼。实习生栾欣宁
    01/15
  • 丹东“礼品”文章待做足
    每年春节前,都是礼品销售旺季。1月13日,记者走访各大超市、农贸市场看到,海鲜、水果、酒水、干果等各种各样的土特产品礼盒,被商家们摆放在卖场最显眼的位置。火红的礼盒包装,透出浓浓的节日喜庆。可是,在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礼盒商品中,竟然看不到本地土特产礼盒。“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送礼就要送健康的。今年,我打算购买本地的礼盒装土特产送亲友。”正在一家超市礼品专柜挑选商品的市民李玲说,丹东除了草莓,海鲜、山野菜、土鸡蛋、有机大米以及各种菌类,都是不错的走亲访友礼物之选。可是,一上午的闲逛让她有些失望,她走了好几家超市和农贸市场,都没找到称心的本地土特产礼盒。“超市服务员告诉我,去土特产专卖店能买到本地礼盒装的土特产,可专卖店在哪儿?如果离家远,我也提不了多少。这么大的超市,竟然没有本地土特产专柜,这也不方便外地人购买吧。”李玲无奈地说。李玲无心的抱怨透视出丹东“礼品”文章有待做足。过去,市民们走亲访友喜欢携带的礼物,以品牌烟酒、承德露露、赣南脐橙、新疆香梨和苹果及品牌干果等外地商品为主,丹东的大榛子、板栗、蕨菜、刺嫩芽、松伞蘑、猴头菇、松茸等山珍,黄蚬子、海参、烤鱼、杂色蛤、泥螺、对虾等海味,还有草莓、蓝莓等水果,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丹东特产”却未能走进丹东人走亲访友的礼品名单。不过,近几年,丹东的本土企业开始学着以“礼”换“金”,本地土特产品开始以礼品的方式出现。在我市一家土特产品商店,记者看到货柜上礼盒包装的山野菜、菌类、土鸡蛋应有尽有,店老板忙着在购物卡上盖章。“现在,人们讲究饮食健康和养生之道,希望既吃得美味,又吃得健康,走亲访友也都喜欢送上绿色有机的食品。”这位店老板说,丹东有太多的好产品,只是与外地品牌产品相比,丹东本土产品还需在包装、销售及品牌打造等方面多下功夫,才能在节日礼品市场抢占一定份额。“相比前几年,丹东土特产品的包装有了很大进步。但销售方面只打开线上这一块远远不够,还应该把线下文章做足。”这位店老板说,他家经营以山珍为主,受条件限制,海味只经营一些即食的。他平时也在微信和电商平台卖丹东特产,消费者反馈非常好,尤其是外地消费者对丹东草莓、蓝莓、板栗的深加工产品,还有即食海鲜和松茸、稻米等产品青睐有加。本地市民也喜欢购买丹东海鲜、山货快递给外地亲友,他们觉得这些产品能够代表丹东地方特色。可是,大部分人并不知道丹东有几家特产店、具体位置在哪里,外地人更是无从知晓。因此,他认为丹东有必要建设集土特产、民俗文化产品销售于一体的卖场或一条街,集中展现丹东特产,以满足线下消费需求。“丹东没有本地特产一条街,真是一大遗憾。”采访中,不少市民发出这样的感叹。他们表示,丹东地产丰富,草莓、蓝莓、板栗、海鲜、菌类全国闻名,满族、朝鲜族食品和民俗文化产品生产经营历史悠久,这些能够体现丹东特色的产品如同散落的珍珠,没有形成统一的品牌形象。如果将它们集中展现,可以不断扩大和提高丹东相关产业的知名度。记者唐莉
    01/15
  • 甘做贫困户的“勤务兵”
    2020年的最后一天,凤城市青城子镇扶贫办主任潘高枫一早就来到了钟福庆家。“快过元旦了,来看看你家还有什么困难。这段时间天气冷,家里的机井别冻了。”潘高枫说。钟福庆则高兴地拉着潘高枫往屋里走。2020年,凤城市开展了建档立卡户饮水困难普查。潘高枫在调查时发现,永胜村二组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钟福庆家和73岁的朱如梅家,在离房子三四十米远的山沟里挖了一眼露天水井取饮用水。雨季的时候,井水会变得很浑浊;冬天的时候,打水则需要凿冰。饮水成了两户人家的烦心事。潘高枫及时将情况向凤城市扶贫开发事务中心汇报,经凤城市扶贫中心现场确认后,联系了钻井队。钟福庆看到打井队来打井,高兴得直拍手。然而井打到43米的时候,仍没发现有水,这与预计的30—40米内可以见水出入太大,预算明显超出,而且不知道还要打多深,工程队于是停工了。钟福庆愁容满面。潘高枫知情后,立刻给凤城市扶贫中心打去电话。得到肯定答复后,他对钟福庆说:“您放心,不管打多深,一定要让您吃上放心水。”之后,钻井的机器又响了,打到69米时,一股水注喷涌而出,现场响起了掌声,钟福庆的脸上露出了笑容。31岁的潘高枫是个有5年工作经验的“老扶贫”,曾经在凤城市扶贫办工作。2018年考上公务员后,他跟领导申请,一定不要给他调换岗位,他还要干扶贫这一行。“我离不开青城子,离不开青城子的扶贫工作。”青城子的315户627人建档立卡贫困户,他家家都去过,有什么好政策,他第一时间给各村扶贫工人员开会传达,并要求他们一定要传到每户。困难群众普遍学历低、年龄大,他就想办法一户一策制订计划,让好的扶贫政策真正惠及每一户贫困户。2020年9月13日,省委督察组到青城子镇桃源村检查脱贫攻坚工作。督察组来到84岁的宋化春家,问及他的生活状况时,老人热泪盈眶地说:“感谢党和政府,感谢小潘,他总来我家,把党的好政策带给我们。”5年来,妻子听潘高枫说过最多的话就是“下村呢,在贫困户家里”。他家住凤城市,离单位有近100公里。可无论什么时间,只要单位有事,他都会及时赶到。有一次下班后,单位接到通知,要上报扶贫数据,本已回到家的潘高枫连夜包车,赶到单位时已是次日凌晨。从系统录入到教育扶贫、医疗扶贫、危房改造,从一家一户庭院经济到镇级扶贫产业,从基础工作到迎接检查,潘高枫都勤勤恳恳,倾力而为。“我就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勤务兵’。”潘高枫如是说。任国良本报记者李琦
    01/12
  • 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七十六集 周全弟:英雄“冰雕连”中国的“保尔”
    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