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丹东
人文丹东
  • 边看边记朝鲜语-单词ㄱ-第9期| 조선어 보고 듣고 배우기-단어 ㄱ-제9기
    编辑:赵爽
    10/17
  • 福民社区开展“暖心助军创”专项走访行动
    近日,振兴区临江街道福民社区开展了“暖心助军创”专项走访行动,工作人员深入退役军人创办的商铺,送政策、问需求、解难题,助力退役军人创业。记者:张尧
    10/17
  • 学说朝鲜语--第32期 | 조선어 보고 듣고 배우기—제32기
    编辑:赵爽
    10/17
  • 提升服务效能 架起便民“暖心桥”
    为了更好地发挥12345热线政企“连心桥”和政务服务“总客服”作用,振兴区12345热线紧盯企业、群众诉求办理质效,通过一系列制度创新和务实举措,不断优化流程、提升能力、强化督办,推动诉求解决效率和满意度持续攀升,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赖。制度的完善是提升服务的基础,振兴区数据局在深入研究政策法规和部门职能的基础上,制定了《振兴区12345诉求办理规范》,确保工作流程标准化、规范化。同时,新版《诉求办理权责清单》进一步明晰了17个部门及9个镇街的职责分工。针对跨部门复杂诉求,振兴区严格实行“首接负责制”并辅以协同办理机制,对流转超次的案件直接纳入年度差评并移送纪检监察机关跟进,有效杜绝推诿扯皮。此外,该区通过建立明责确责工作机制,积极应对新业态、新领域带来的挑战,确保群众诉求“有人接、接得住、办得好”。振兴区高度重视热线工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诉求现场督导调研,召开专题调度会高位推动矛盾化解,还定期对热线工作专报作出批示指示。针对月亮岛夜市存在的私拉电线和用电安全隐患,振兴区投入专项资金增设专用变电箱,实现了统一规范供电,从根本上消除了安全隐患。面对某小区居民未能办理房屋产权证的历史遗留难题,振兴区多部门协作,开展专题研究,最终通过引导居民走司法诉讼途径,为推进办证难题的解决找到了突破口。该区围绕物业管理、老旧小区改造、噪音扰民、违章建设等高频诉求领域专题部署,推动问题成批解决。为确保诉求办理质效,振兴区建立了严密的督办督导体系,实行“日调度、周通报、旬讲评”制度,并将办理情况纳入全区绩效考核,形成管理闭环。振兴区数据局与纪委监委联动,推行“三联单”制度,对推诿扯皮、久拖不决的问题线索快速移交,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已累计督办重点问题数百件。创新实施“红黄牌”预警机制,对超期办理和重大民生问题分级亮牌督办,“红牌问题”直接移送纪委监委处置。同时,通过建立“周办件季度拉练”制度,要求各镇街、部门主要领导每周亲自认领并全程跟踪处理群众诉求,以上率下提升整体效能;每季度由数据局组织实战拉练,随机抽取案例现场办理,在互学互鉴中共同提高。在积极回应已发生诉求的同时,振兴区更注重诉求的源头预防和前段化解,建设“振兴零距离”基层治理智慧管理平台,依托网格员主动发现、上报问题,力争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网格员深入街巷楼宇,前端收集并化解各类纠纷问题近400件。针对不满意和超期未办结件开展专项攻坚,有效促进了全区诉求办理满意率和办结率的“双提升”。立足“未诉先办”,在节假日、供暖季等诉求高发期前,提前向相关单位发布预警通知,将数据分析预测能力切实转化为主动治理、化解隐患的实际成效。如今,一条畅通、高效、暖心的12345热线,正成为振兴区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坚实支撑。它不仅是解决问题的快速通道,更是倾听民声、了解民意、汇聚民智的重要窗口,持续推动着区域治理与服务效能的全面提升。记者:王一淞
    10/17
  • 工人村社区专项行动情暖特殊人群
    近日,临江街道工人村社区聚焦辖区孤老、残障及其他重点人群的实际需求,扎实开展安全宣传与入户排查专项行动,以贴心服务筑牢“安全防线”,将温暖与关怀送到群众心坎上。通过建立“一人一档”动态管理台账,确保底数清、情况明。针对行动不便的孤老、残障居民,社区工作人员携带米、油等慰问品上门走访,并细致检查家中水电燃气使用情况。作者:沈粹
    10/17
  • 工人村社区:健康科普为儿童护航
    10月16日,临江街道工人村社区联合市中心医院儿内科护理团队,举办了“呵护儿童健康,专业保驾护航”健康科普进社区活动。本次活动不仅为家长们带来了实用的健康知识,也标志着社区“专业社工+志愿服务”新模式的进一步推进。在互动答疑环节,护理团队逐一解答家长提问,并给出了专业的指导建议。作者:沈粹
    10/17
  • 防震减灾演练进社区
    10月13日是第36个国际减灾日,主题为“投资韧性建设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当天上午,由振兴区应急管理局主办的地震应急综合演练与科普宣传活动在站前街道一街社区举行,丹东地震监测中心站工作人员及万众救援队队员参与活动。活动现场,丹东地震监测中心站工作人员向群众讲解了地震起因等知识,演示科学避险技能,并组织大家开展应急演练。“小区34号楼有居民因行动不便,在‘地震’中受伤,需紧急救援!”接到求助信息后,万众救援队队员迅速锁定方位,用担架将受困居民送至安全区域,及时进行止血包扎等急救处理。演练后,丹东地震监测中心站工作人员现场点评,纠正避险中的不当行为。当天,振兴区应急管理局在和平广场通过设置展板、发放科普资料、现场讲解等形式,普及防震减灾知识,进一步增强群众的安全意识。救援人员现场演示了心肺复苏操作方法,并与市民展开互动,提升他们的应急避险能力。记者:刘作庆
    10/17
  • 我是丹东一株古银杏!
    记者:李佳
    10/17
  • 我是丹东焖子!
    记者:馨忆
    10/17
  • 特色农业成乡村振兴“金钥匙”
    近日,振安区馨元鹿萤山谷的软枣猕猴桃有机种植园里,饱满的果实如翡翠般挂满藤架,在晨光中泛着青绿色的光泽。种植户们一大早便提着果筐,有说有笑地出入田间,灵巧的双手在枝叶间穿梭,熟练地将成熟的果实轻轻采下,不一会儿筐里就堆起了“小山”。“今年这果子长得厚实,甜度也够,你看这个头!”老种植户于师傅擦了擦脸上的汗,展示刚摘下的软枣猕猴桃,脸上漾着掩不住的笑意。“咱们这儿的气候好、土质好,种出的果子格外受欢迎,订单都排上队了。”空气里弥漫着清甜的果香和丰收的喜悦。金秋的振安区,连片的种植园里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近年来,振安区立足资源禀赋,推动农业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逐步构建起以特色产业为引领、三产融合为路径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走进五龙背镇、汤山城镇等地的种植基地,标准化设施农业与规模化经营随处可见。振安区坚持“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并举,推动小浆果产业持续做强。2025年前三季度,该区小浆果种植面积达2.08万亩,预计产量1.98万吨,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一批像“馨元鹿萤山谷”这样的经营主体,不仅深耕有机种植,还积极拓展采摘体验、森林露营等文旅功能,推动农业从“卖产品”向“卖风景”“卖体验”转型升级。产业要发展,龙头带动是关键。振安区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目前已有省级以上龙头企业4家、市级以上3家。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有效联结小农户与大市场。2025年,振安区审定扶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项目村4个,覆盖汤山城、五龙背等多个乡镇,项目开工有序,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品牌强农战略不断深化。振安区梳理特色农产品资源,探索构建“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体系。九连城镇依托“马市岛水果萝卜”地理标志,连续举办萝卜王争霸赛、农产品推介会,推动“叆河青萝卜”知名度与销量双提升,带动当地人均增收5000余元。楼房镇、太平湾街道等地蓝莓、软枣、桃子等特色果品产量稳步增长,产品进入高端商超及国际市场,品牌溢价能力不断增强。从单一种植到融合发展,振安区还大力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依托城郊区位优势,推出采摘研学、生态露营、农事体验等业态,打造近郊休闲旅游目的地。2023年以来,一批田园综合体项目逐步成熟,吸引越来越多市民走进乡村、消费乡村。如今,振安区已逐步形成以蔬菜、小浆果为主导,多种特色产业并进的现代农业体系。接下来,振安区将继续推动品种更新、技术赋能与产业链延伸,让特色农业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书写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新篇章。记者:王一淞
    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