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文丹东
- 2025年丹东市匹克球“村超”七道街道挑战临江街道比赛在八道小学开赛8月17日,由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主办的2025年丹东市匹克球“村超”七道街道挑战临江街道比赛在八道小学开赛。赛事包含男子双打、女子双打和混合双打三个项目。赛场上,双方激烈攻防,比分交替领先,最终七道街道代表队以2:1获胜。记者:张怡媛08/19
- 边看边记朝鲜语-服装| <조선어 보고 듣고 배우기>-복장08/18
- “晴雨守护”让服务更有温度“这么热的天,能在这里喝上冰水、歇歇脚,感觉舒服多了!”近日,在国网丹东市元宝区供电分公司营业厅,环卫工人一边擦着汗,一边感慨道。近期,阴雨与高温天气交替来袭,给群众日常生活和出行带来诸多不便。走进国网丹东供电公司营业厅,却能感受到一股浓浓的关怀。营业厅配备了藿香正气水、清凉油等防暑药品,整齐地摆放着便民雨伞、冰镇矿泉水和凉感毛巾等用品,高温时,工作人员会主动递上冰水;当遇到降雨,为未带雨具的客户递上一把雨伞,细心地为老人等特殊群体撑伞,护送他们出门。近年来,国网丹东供电公司从客户的实际需求出发,不断优化服务举措。工作人员贴心地为老年人准备老花镜等用品,并安排专人引导,帮助他们快速办理业务。“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小小举动,让客户感受到供电服务的贴心和便捷。”国网丹东市元宝区供电分公司营业二班班长刘湘源介绍道。接下来,国网丹东供电公司将继续聚焦客户需求,创新服务方式,以更优质、更便捷的服务举措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让优质服务真正触手可及。记者:邢漫08/18
- 美化街区环境 丹东工人村社区巾帼志愿者在行动为营造整洁优美的辖区环境,让外地游客感受丹东的魅力,8月13日,丹东市临江街道工人村社区组织巾帼志愿者开展环境整治志愿服务活动,重点对锦山大街及安东老街周边的花坛、树根缝隙和路边杂草进行清理,用实际行动扮靓城市角落。此次巾帼志愿服务活动,不仅改善了辖区环境卫生,更彰显了巾帼的先锋模范作用,传递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作者:沈粹08/18
- 金水湾社区:暑期安全小课堂开讲近日,元宝区兴东街道金水湾社区在鸭绿江畔的“连心亭”开设暑期安全小课堂,工作人员向孩子们详细讲解防溺水“六不准”,增强青少年的安全意识。记者:张怡媛08/18
- 六道沟边境派出所:帮外地游客寻找车辆近日,外地旅客张先生将一面锦旗和一封感谢信邮寄至六道沟边境派出所,以此表达对该所民警帮助其寻找车辆的感激之情。前段时间,张先生因洽谈生意前往丹东,因生意伙伴临时有事儿,张先生停放车辆后,没有留意自己的停车位置,便开始打电话,而后步行半个多小时,找到一家宾馆住下。次日,张先生沿途寻找车辆,然而其对丹东不熟,在自行寻找两个多小时后依然没有找到,因还有重要事务需前往外地,无奈之下,他选择向警方求助。正在巡逻民警接到张先生的求助,第一时间向指挥中心报告了张先生的车辆特征,发动市区巡逻组帮忙一起寻车。“别着急,我们帮你找”,民警耐心安抚其情绪。经过细致排查,民警终于在一个路口发现了张先生的车辆。在寻车途中,民警耐心、热情、负责的工作态度给张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其返回外地后,专门邮寄了感谢信和锦旗向民警致谢。记者:唐羽廷08/18
- 执法车变身“暖心车”助游客圆梦08/18
- “爱心奶奶”编织温暖守护网在广济街道平安社区的街巷楼道间,72岁马秀兰的身影已成为一道不变的风景。三十年如一日,她步履坚定地穿梭其间,用点滴付出为邻里编织起一张温暖的守护网,被街坊们亲切地称为“爱心奶奶”。马秀兰的“工作室”遍布社区每个角落。对独居老人,买菜买药、缴费取件是她寻常的“搭把手”;每周雷打不动为拄双拐的邻居清理垃圾、取快递;见邻居扛米犯难,瘦小的她二话不说扛起沉重米袋,一步一顿稳稳送上楼;夏日酷暑里,她顶烈日为八旬老人跑腿缴费,耐心教老人用手机……这些日常细处的守护,让居民们由衷感叹:“有马姨在,心里就像吃了颗定心丸!”“人老了做不了大事,就盼街坊邻居都好好的,尤其老人孩子有人顾着,我瞅着就踏实欢喜。”这句朴实的话,道出了马秀兰三十年风雨无阻的动力。她的爱心不止于为邻里奔走,更延伸到社区的孩子们身上。每逢寒暑假,她自费置办文具和手工材料,在社区活动室打造“爱心课堂”,辅导功课、教剪纸编织、开展安全教育和趣味读书会。“看孩子独自在家,心里放不下。”这份牵挂,化作了孩子们自信的笑容和知识的积累。身为老党员,马秀兰更注重精神的传承。“学雷锋日”她组织青少年清扫社区、探望独居老人;开展“红色教育”时,她声情并茂地讲述革命故事,引领孩子们追寻红色足迹,让红色基因在社区生根发芽。当独居老人接过马秀兰送去的蔬果时,露出了笑容,当孩子们围绕着她学习实践,她传递的不仅是生活的便利与知识的滋养,更是邻里守望的温度与社区凝聚的精神纽带。这位“爱心奶奶”用日复一日的微光善举,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在平安社区散发出恒久动人的生命力。记者:张津硕08/15
- 黄土坎边境派出所:“七色”服务绘就平安图景为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丹东边境管理支队黄土坎边境派出所持续推进“洋河蓝盾平安护航”党支部品牌建设,党员民警立足岗位,用一件件暖心小事回应群众期待。红色关爱:理发服务送上门7月27日,在黄土坎镇栾家村,党员民警协助爱心理发师,为50名孤寡老人义务理发。78岁的张先生理完发后笑容满面。民警还记录下老人们灯泡损坏、缺药等需求,延伸服务触角。橙色调解:一杯热水解纠纷7月17日,大鹿岛客运码头,外地游客张某与司机赵某因车费争执。党员民警小徐将双方请进警务室调解,递上热水,耐心说理算账,最终将75元纠纷化解为65元的双方认可价,赢得游客点赞。黄色守护:乡路调解护生产7月15日清晨,虾池边乡路上发生货车与摩托车剐蹭,养殖户王某与司机李某争执不下。民警联合群防队员现场调解,强调邻里情谊与生产重要性,快速促成200元赔偿协议,确保双方不误农时渔事。绿色服务:千里寄回遗失物7月27日,内蒙古游客王女士焦急求助,称其在大鹿岛遗失装有孩子游记本的背包。党员民警小赵顶着高温找回背包,并自费保价特快寄回。包裹附言写道:“希望这份记忆完整陪伴孩子成长。”王女士的“糟心旅程”秒变“暖心记忆”。青色政微:指尖服务更便捷“看派出所政务微信,一次就办成!”村民刘女士办完户口迁移后在群里点赞。该所将政务微信打造成“口袋警务室”,发布户籍指南、反诈宣传等信息50余条,高效办结业务80余件,阅读量超千次。蓝色课堂:安全培训送干货8月5日,在黄土坎镇政府,36艘渔船船主领取奖励物资,6艘隐患船只船主参加“回炉”培训。副所长孙乾野围绕理论、实操、奖惩授课,结合警示教育片和消防演练,让安全生产知识落到实处,渔民直呼“心里更有底”。(作者单位:丹东市融媒体中心)紫色防线:巡逻守护零溺水针对大洋河水域风险,党员民警带领“防汛防溺水红袖标巡逻队”,自7月30日起对18处水域“拉网式”排查,投放救生设备,24小时动态巡逻。强降雨期间,实现“零灾情”“零溺水”,村民称赞“红袖标就是安全感”。黄土坎边境派出所通过这“七色”实践,持续探索边境治理与服务民生新路径,努力绘就“人民满意、治理有效、边境安宁”的平安画卷。记者:唐羽廷08/15
- 从受助到助人 “瓷娃娃”的逆袭人生近日,记者走进振兴区五经街一栋住宅楼,38岁的王琪正躺在床上看书。王琪患有先天性成骨不全症,但疾病没有困住她拥抱阳光、追逐梦想的心。她热爱历史、文学,读书赋予了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市残联和志愿者的帮助和鼓励下,她尝试写作,作品相继在各类媒体上发表,并在多个征文比赛中获奖。如今,她成为一名文化助残志愿者,在网络上分享读书心得,传递爱与正能量。一本字典打开认知大门王琪出生后不久就被诊断患先天性成骨不全症。这种罕见病的特点是骨质比普通人脆弱,患者容易发生骨折,因此又被称为“玻璃人”或“瓷娃娃”。王琪的童年是在频繁骨折中度过的,一次跌倒就意味着剧烈的疼痛和漫长的卧床。7岁多时,王琪的行走能力逐渐减弱,一次摔倒后,再也没有站起来。本该是上学的年纪却瘫痪卧床,被困在了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里。那时的王琪无比失落,然而对知识的渴望和对读书的热爱却愈加强烈。爸爸给她买来了一本袖珍字典,教会她如何通过偏旁部首来认字,这本字典为她推开了一扇“窗”,让她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父母文化水平有限,家中并无藏书,王琪对任何带有文字的印刷品都爱不释手,连印有历史典故、生活小常识的日历都视若珍宝。她反复阅读家中仅有的书籍,遇到不认识的字就查字典,因为查阅过于频繁,字典被翻烂了好几本。“第一次完整读完一本书时,我哭了。原来文字能带我去那么多地方。”王琪说。因为家里经济拮据,唯有过生日和过年,她才能获得一套自己心仪的书。随着阅读量逐渐增大,王琪在书海中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王琪说,读书于他人而言是精神食粮,对她来说却是最好的“止疼药”。每次饱受病痛折磨,她都靠阅读驱散阴霾、减轻痛苦。后来,在亲戚们的资助下,王琪拥有了电脑,可在初步掌握操作技巧后又面临了新的挑战——学习打字。父亲买来了拼音书,母亲教她发音,她每天锻炼拼字和打字。学会用电脑后,王琪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此前,她获取阅读的途径仅限于图书馆与实体书店,很多心仪的书总是无处寻觅,也无法借阅、购买,如今王琪学会了网购图书。从翻阅字典查字到用电脑打字、网络购书,对王琪而言是成长的飞跃,其背后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志愿助力写作点亮新方向2021年,丹东市公益助残协会志愿者花建东了解王琪的情况后,上门探访,当看到她床边整齐码放着一摞摞书籍时,深受触动。花建东详细了解她的生活情况及需求,并将她列为“居家托养”服务对象。由于长期生活在封闭的环境中,王琪对陌生人会产生紧张、抗拒心理,为此,花建东特意从818志愿服务队挑选了一位与她同龄的志愿者,二人通过微信聊天,慢慢增进对彼此的了解,王琪终于敞开了心扉。从那以后,志愿者逢年过节便会送来慰问品,不仅帮助王琪解决生活困难,还帮助她缓解精神压力,不时开导、宽慰她。王琪很早就开始阅读名著和各种书籍,打下了文学功底,后来又通过电脑、手机等进一步拓展了自己的视野。志愿者们引导她发掘自身潜能,鼓励她尝试写稿、投稿,用文字描绘生活的美好,用语言传递爱的力量。在市残联的帮助下,王琪加入了市残疾人文学艺术专业委员会,在这里,她跟许多像她一样的残疾青年一起创作交流,很快激发了创作热情,文学理论素养和创作能力快速提升。王琪的作品相继在各类媒体、网络平台上发表,获得2024年辽宁省肢残人协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主题文学艺术作品征集展示活动文学类优秀奖等奖项。化身志愿者让书香传递温暖写作不仅让王琪找到了自信,更让她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变得乐观开朗起来。花建东为王琪开通了腾讯会员,每月组织一次线上读书分享沙龙活动。王琪向青少年志愿者、残疾人分享她喜爱的《红楼梦》。大家沉浸在书香氛围中,不仅丰富了残疾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更营造了关爱残疾人、重视阅读的良好氛围。市残联还联系市新联会心理援助团队,为王琪做心理辅导,帮助她申请抖音账号,鼓励她分享励志故事。王琪说,在志愿者的帮助下,自己不仅在精神上得到了极大慰藉,还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了人生价值。“是爱让我走出了生命的阴霾。我想做一个文化传播者,通过分享阅读心得,将志愿者传递给我的这份爱与正能量继续传递下去。”记者:包芙蓉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