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丹东
- 丹东市开展“科技筑梦 强国有我”校园科技节活动近日,元宝区科协在兴仁小学开展“科技筑梦强国有我”校园科技节活动。活动中,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通过展示3D打印技术、机器人表演等,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堂生动的科普知识课。记者:张尧12/05
- 丹东市工人村社区党委为老旧小区安健身器材为进一步丰富老旧小区居民的业余文化体育生活,11月30日,丹东市工人村社区党委经多方协调,在老旧小区楼院内安装了一批新的健身器材。长期以来,工人村社区所辖老旧小区因建设年代久远,基础设施薄弱,楼院内缺乏健身器材,居民的健身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社区党委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积极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协调,争取到了包括双位漫步机、太极揉推器、双位蹬力器、三位扭腰器、划船器磁力象棋桌等8种健身器材,不仅种类丰富,而且适合各年龄段的居民使用。社区党委积极配合专业安装人员在老旧小区闲置空地进行安装,新的健身器材安装完成后,很快就吸引了不少居民前来体验。大家纷纷表示,这些健身器材不仅方便居民健身,也提升了小区的整体面貌,让老旧小区焕发了新的活力。作者:沈粹12/04
- 小手拉大手 文明同步走今年秋季开学以来,丹东市振安区教育局在所属各“创城”点位基础设施基本达标的情况下,将工作重点放在提升“软实力”上,各校广泛开展“小手拉大手文明同步走”主题实践活动,着力提升学生和家长的文明素养。五纬小学、经山小学、九连城镇中心小学等学校的“小宣讲员”精心录制“我为文明城市代言”微视频,宣传文明礼仪、引领文明行为、弘扬时代新风。各学校加强公益广告和宣传橱窗的更新维护工作,确保校园周边环境规范整洁。区教育局下发《致家长一封信》《文明倡议书》等,通过举行“小手拉大手文明同步走”启动仪式、召开主题班队会、制定《学生一日常规》、开展“家庭志愿服务”等活动,营造人人参与、处处文明的浓厚氛围。今年,丹东市振安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的心理咨询志愿者队伍由原来的7人增加到15人,还安装了安全防护设施,购置了诊断床等必备的服务器材等,进一步提高了服务质量。振安区辖区的校外培训机构将环境卫生整治作为重点,开展“点亮窗口形象”活动,重新布置公益广告12块,并集中清洁室内外环境卫生,开展消防设施自查自纠等。记者:姜慕馨12/04
- 携手参与慈善 助力丹东全面振兴11月30日,丹东市举办“携手参与慈善共创美好生活”——社会组织助力丹东全面振兴暨“慈善活动月”主题宣传活动。市、县两级民政部门及业务主管单位负责人,丹东市慈善总会及相关社会组织负责人共320余人出席活动。本次活动旨在立足新时期社会组织的功能定位,在乡村振兴、助力经济发展、解决就业创业、扶贫济困等领域,携手社会组织深度合作,弘扬慈善文化,提升服务效能。活动现场展示了“丹东市社会组织助力丹东全面振兴工作纪实”及公益慈善项目展示宣传片。同时,社会组织、爱心企业与相关方进行“助力丹东全面振兴三年行动计划项目签约”和“爱心企业在丹东市慈善总会设立冠名基金签约”。现场签约项目17个,其中项目签约金额约2.1亿元,冠名基金签约金额400万元,涉及捐建2所学校,资助1000多名贫困学生,为3万多弱势群体提供免费体检、医疗、护理、美发等服务,提供3万小时以上全国文明城创建志愿服务、为3万弱势群体提供免费医疗体检和生活照护。社会组织嘉宾纷纷表示,慈善事业是为国分忧、为民解难的崇高事业,也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长久事业,通过此次活动,更加坚定了主动做慈善事业的决心,助力丹东全面振兴发展。据统计,多年来丹东市各社会组织累计筹集善款和物资价值3.5亿元,惠及弱势群体30余万人次,直接投资和引资超6亿元,解决就业岗位超2000个。社会组织始终用实际行动践行“慈心为民、善举济世”理念,以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为全市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记者:李美臻赵辉12/04
- 东港籍两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1月22日,中国工程院公布2023年院士增选名单共74人。辽宁省新增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其中,丹东东港人刘永泉、潘一山当选。1963年出生于东港市马家店镇的刘永泉,在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航空发动机设计与研究,担任多个国家重点发动机型号和项目的总设计师、总研究师、首席专家。曾荣获原国防科工委型号工程银奖,荣立个人一等功,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辽宁省优秀专家、辽宁省十大创新能手等称号,并获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中航工业集团“航空报国杰出贡献奖”、中航工业集团自主创新领军人才奖,多次荣获航空报国金奖以及型号立功。1964年出生于东港市椅圈镇的潘一山,现任辽宁大学党委书记,多年来从事煤矿冲击地压防治研究,在冲击地压发生理论、防治技术装备和工程应用等方面取得系统性、开创性成果。提出冲击地压扰动响应失稳理论,先后攻克浅部、深部和高瓦斯矿井冲击地压治理的重大关键技术难题,研发了冲击地压预测防治成套技术与装备、冲击地压瓦斯突出复合动力灾害一体化预测防治关键技术与装备、冲击地压吸能防冲支护技术与装备。获发明专利授权41件,制定并发布6项冲击地压国家标准。记者:张瑞12/04
- 多元服务情暖独居老人连日来,丹东市振兴区汤池镇以“老有所乐、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为”为宗旨,为辖区独居老人提供贴心、实际、多元化的便民服务,提升他们的幸福感和归属感。汤池镇完善了独居老人信息档案,镇村工作人员依托基层网格化治理体系,全面梳理老人的居住情况,按照年龄、健康状况、个人需求,为每个老人建立身份档案,形成“一户一档、分级管理”的工作模式。备注紧急联系人及结对志愿者联系方式。对于子女不在本市的老年群体,确定以村民组长为首的紧急联络人,定期通过电话与老人的外地亲属沟通。根据台账内老年人身体情况,定期安排专业医疗团队为老人开展爱心义诊,实现了独居老人“小病不离村”。“老人家,最近身体怎么样?降压药还有没有?生活上还有什么困难吗?”每到一户,镇村干部、志愿者都会详细了解老人的身体状况、生活近况及需求,并将信息及时反馈给村委会。他们还为老人整理、清洁物品,对居住环境进行全面检查,消除安全隐患,宣传防范电信诈骗知识。近日,服务队开展了“关爱空巢老人,传递温暖力量”志愿服务活动,采购了优质蔬菜免费送给独居困难老人。镇村干部及志愿者的行动,让辖区独居老人切实感受到了镇党委、政府对他们的关心关爱。今后,汤池镇将继续为辖区老年人,特别是空巢老人、孤寡老人、困难老人提供长期服务。记者:王俊11/30
- 凤城“智慧助老” 足不出户能办事“李阿姨,您的退休认证通过了吗?”“我好像是在上个月认证了。”“那我再给您确认一下,李阿姨你看,可能是您之前操作有误,这上面显示刚刚才认证成功。”在凤城市凤凰城街道北山社区便民服务大厅,社区工作人员热心地教老年人使用“丹东惠民卡”APP,为老人们开展退休认证工作。连日来,凤城市持续推进老年人信息无障碍建设,提高老年人的防骗能力,使老年人能够更好地共享信息化发展成果,通过多渠道、立体式积极开展“智慧助老”工作,使老年人不但学会智能手机在各种生活场景的应用,让生活变得更加便捷,也让他们充分享受到“足不出户能办事”的服务,进一步增强了法律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真切感受到来自社区的关怀。“大爷,这个宣传单您看一下,上面有教您如何使用微信为自己的居民医疗保险进行缴费,要是需要我帮您操作,您再打电话叫我。”在日常工作中,社区工作人员通过点滴细节助推辖区老年人信息无障碍建设工作。在凤凰城街道北山社区铁北委,志愿者走进居民组,手把手地教老年人如何使用智能手机,进一步丰富老年人的生活,让老人们也能享受到互联网带来的快乐。同时,志愿者还向老年人宣传防诈骗相关知识,现场指导安装和使用“国家反诈中心”APP,呼吁老年人提高警惕,以防范多种诈骗形式。记者:王卢莎11/30
- 一校一品 为学生成长赋能“成为大队委后会不辜负大家的信任,更好地为大家服务,对得起肩膀上佩戴的三道杠。”为促进学校少先队工作,进一步加强学校少先队基层组织建设,近日,丹东市滨江街小学以“追‘竹’梦想向阳奔跑”为主题举行少代会。多年来,学校以“竹文化”为特色,秉承“向下扎根,向上成长”的校训,建立“奋进小竹节节高”德育评价体系,着力构建“天天向上”德育品牌,并贯穿于学生养成教育、艺术教育、实践新课程、校本课程研究、积淀校园文化、少先队活动等,使得“竹文化”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近年来,丹东市振兴区教育局着力构建“德育为先,五育融合”育人体系,助力基层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指导基层学校以红色文化、军营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校园特色文化创建,打造了“映山红”“少年军校”“好习惯伴我成长”“天天向上”等一批特色校本课程,形成了“千校千面,一校一品”的办学格局。步入永昌街小学校园,会看到“迷彩绿”的主体颜色。这所学校以“军魂养正”为办学理念,逐渐形成以“少年强则国强”为主旨,以“创建适合儿童发展的少年军校”为办学目标,以“践行军魂文化,实施养正教育”为载体的国防教育特色;山上小学依托其独特的地域优势和红色资源优势与抗美援朝纪念馆联合打造“映山红”校园文化。学校以馆校共建为突破口,以小志愿者、小宣讲员、小红歌手、小故事王以及小记者团等“五小少年”活动为载体,实现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课程育人、协同育人的目标;六纬路小学以“文化经典涵养人生”为品牌,开发“我们的节日”系列教育课程,从中体悟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及传统美德,在经典诵读中涵养学生精神气质,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家校社”共育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我们的目标是从‘一校一品’打造为‘一校多品’。”振兴区教师进修学校德育教研员常晓霞介绍,接下来,各校将在德育原“一校一品”创建的基础上,创建抗美援朝精神主旋律下的“一校多品”。让传承抗美援朝精神成为一种日常生活,一种常态开展。从抗美援朝故事切入,从“身边小切口”做“党史大文章”。以大格局打开大门办思政,竭力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区域大思政格局。记者:侯春林11/29
- 长者食堂里的幸福味道11月26日中午,丹东市振兴区站前街道辖区的老人们陆续走进长者食堂,舒心地挑选着荤素搭配、营养丰富的菜品。10点30分,帽盔山街道长者食堂内,老人们边就餐边聊天,饭菜飘香,其乐融融。家住知春园小区的73岁的逄增红和68岁的许贵芹老姐俩结伴来吃午饭。她们听说记者来采访高兴地说:“到这里就餐就像回家一样,饭菜可口,舒心温暖。”2023年,振兴区委、区政府积极探索养老服务新模式,通过推进长者食堂建设,解锁幸福味道。截至目前,振兴区已有8家长者食堂正式开业,实现了主城区街道全覆盖。东辰社区77岁的滕秀英和77岁的李玉华两位老人端着可口的午餐说,长者食堂办得太好了,让我们感受到了温暖和幸福。据统计,振兴区长者食堂运营以来,已有近千位老人前来用餐,在平台注册的老人达5705人,累计就餐11000余次,实现了为辖区老年人提供就近、便捷就餐服务的目的。接下来,振兴区还将探索为周边老年居民提供送餐等个性化服务,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布局均衡、方便可及的老年助餐服务网络。目前,元宝区已建成的4家长者食堂均已运营,解决了老年人“做饭难”“吃饭难”问题。同时,多家长者食堂正在筹备中,将于今年年底陆续启用。11月27日10点30分,走进元宝区七道街道乐宸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长者食堂,厨房人员正在准备丰富多样、新鲜可口的菜品。服务人员推着66岁行动不便的社区居民崔冬梅第一个走进食堂。85岁的朴凤莲大娘说,长者食堂解决了高龄老年群体的“就餐难”问题。循着民声来,奔着民愿去。元宝区“长者食堂”采取“政府支持、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经营”模式,打造了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和便民服务“生活圈”,让更多的社区老人就地解决“三餐之困”,消除了老人子女的后顾之忧。记者:刘海东11/29
- 幸福的滋味越来越浓“20多年的老楼,这回变得亮亮堂堂了!”看到小区楼道粉刷一新,家住丹东市振安区鸭绿江街道东泰小区的张大爷高兴地说。赶在上冻前,鸭绿江街道组织社区工作人员对辖区居民楼道进行细致排摸测量,协助施工人员对东泰小区、临江后街小区等老旧小区楼道进行“大修理”,粉刷墙壁19732.4平方米,更换单元门73扇,还对墙体进行加固,让居民居住更加安全。老旧小区改造“改”出群众幸福感。今年,振安区积极筹措资金2000多万元,持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年初以来,先后实施改造19个老旧小区,涉及52栋楼,受惠居民2581户。通过实施外墙保温、道路维修、小区绿化等一系列改造措施,老旧小区面貌焕然一新。寻常之处见功力,细微之处见真章。丹东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作为落实高质量发展、推进全方位振兴的稳定之基,多举措构筑和完善民生保障网。循着民声来,奔着民意去。在振兴区四库春秋小区门前的长者食堂,40多名居民正在就餐。“食堂就在家门口,饭菜花样多,就餐非常方便,这事儿办得实在。”常来就餐的附近居民王庆贺高兴地说。目前,帽盔山街道辖区内有3家长者食堂,实现社区配餐站点全覆盖,向辖区1600余名老年人提供就餐、配餐服务。丹东市许多街道、社区,在辖区内积极推进长者食堂建设,解决高龄、独居等老年群体“就餐难”问题,让更多居民品出幸福的滋味。润民心,惠民生。聚焦养老体系建设,今年丹东进一步强化养老服务要素和资金保障,支持示范型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对建设运营长者食堂、构建老年助餐服务体系给予适当补贴,更好满足老年人就近就便的养老服务需求,促进居家和社区养老融合发展。推进健康丹东建设,丹东市财政筹集资金4.42亿元,支持实施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地方病防治,加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和培育力度,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全面增强县域医疗卫生综合服务能力,开展中医药服务体系提质升级行动等卫生健康事业。一项项真金白银的投入,一件件顺应民意的民心工程,为丹东百姓勾勒出不断上扬的“幸福曲线”。记者:蔡晓华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