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多彩辽宁
多彩辽宁
  • 辽宁:壮丽景象
    初秋时节,空中俯瞰辽阳市弓长岭区群山,一台台风力发电机宛如银色巨人般矗立山间,它们的叶片随风轻舞,勾勒出一幅壮丽的画卷。近年来,辽宁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将清洁能源作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充分利用省内丰富的风能资源,将风电作为推动能源结构优化的重要抓手,让弓长岭等风力资源富集地区,一座座风电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记者:赵敬东
    09/02
  • 辽宁省盘锦市:跨界深融 破圈成长
    夏秋之交,盘锦湿地音乐季、二界沟海鲜啤酒节等文旅大戏接连不断,吸引游客数量再创历史新高。旅游业与上百个行业相关联,旅游兴、百业旺。今年以来,作为我省唯一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城市,盘锦市落实省委要求,依托“天下奇观红海滩”“世界最大芦苇荡”等自然资源优势,加快文旅、体旅、农旅、交旅、商旅融合,培育旅游新业态和消费新热点,增加多样化、常态化、全季化产品供给,向“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地”进发。今年前7个月,盘锦市接待游客数量、旅游收入分别同比增长64.6%、19.1%。红海滩国家风景廊道游人如织。(摄影:宗树兴)文旅融合丰富底蕴引“流量”夏夜,漫步盘锦市广厦艺术街,夜市人潮涌动,小吃香气四溢,人们在微风中感受着深夜食堂的舒适惬意。不过,游客们来这里可不只是吃吃喝喝,他们大多是冲着这里的艺术氛围来的。自2016年正式开街运营以来,这里有知名的画苑,有盘锦地域特色的苇艺非遗工坊,有收藏近万卷中医古籍的辽河口中医古籍博物馆,还有可以刷脸入馆、扫码自助听取讲解的无人智能化美术馆。迄今,已有上百名国内外艺术家入驻街区。“这里为我们创造的不仅是一个平台,更是一个温暖的摇篮,我们希望它以强大的魅力,重新塑造城市的文化品位和艺术审美。”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卞相男说。正是在这个摇篮,卞相男创作了《收获》,并成功进入中国美术馆展出。如今,随着游客数量节节攀升,这里已成为热门打卡地,书画作品交易量不断增加。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作为辽河入海口,盘锦市首先完成了自身的文化定位,推出了代表性地域文化符号——辽河口文化。依托独特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历史资源,盘锦文旅产业做好特色项目谋划,培育文化新兴业态,构建文旅消费新场景,以文化赋能旅游产业发展。通过丰富“文化+旅游”“文化+民俗”“文化+运动”“文化+温泉”“文化+民宿”等业态,盘锦市探索构建“文化+”“+文化”旅游产品体系,以流行文化为特征的广厦艺术街、以地域文化为特征的辽河民俗博物馆、以唐风文化为特征的北旅田园黑风关古镇、以稻作文化为特征的荣兴稻作人家民俗村等已经成为盘锦撬动域外客源市场的“支撑点”和旅游产品体系的“核心”之一,文化赋能旅游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如今,盘锦公共文化服务百花齐放,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由体系达标转向创新发展。大洼区二界沟街道荣兴村获评文化和旅游部2024年“四季村晚”主场和示范展示点。非遗技艺传承成果凸显,以刘家果子等为代表的田庄台小吃已成为辽河口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苇艺、草编、芦苇画等为代表的民间传统技艺成为“盘锦有礼”城市文创商品的代表。民间传统节会推陈出新,田庄台关帝庙会、田家大集、沙岭大集、二界沟开海节等民俗活动包含着盘锦区域特色传统文化内涵,有力推动了旅游节庆与文化演艺、非遗展演、体育活动等深度融合。国际冰上帆船巡回赛(盘锦站)精彩瞬间。体旅融合跟着赛事去旅行“进军贵州,平安加油……”前不久,在盘锦市大洼区平安镇举行的2024年“村BA”球王争霸赛辽宁赛区总决赛,在现场上千名观众的呐喊助威声中,盘锦平安镇代表队以87∶56的比分战胜大连中源牧业队,荣获总决赛冠军,进军贵州“村BA”全国总决赛。此次赛事是盘锦今夏众多全民体育赛事之一,吸引了数千名观众前来观战,其中不乏众多盘锦域外篮球爱好者,带来了可观的收入。近年来,盘锦市成功举办了NBL全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WCBA全国女子篮球职业联赛、辽宁省城市联赛等赛事,参赛人数超过2000人,观众近4万人次。下好体旅融合“先手棋”,盘锦市依托良好的群众体育传统和生态旅游优势,从职业体育向全民体育延伸,引导体育消费大众化、体育旅游社区化。充分利用省、市两级体彩公益金加大城市绿道、健身步道、自行车道、体育公园、社区(村)广场以及足球、篮球、冰雪运动等场地设施建设,巩固“15分钟健身圈”,共新增各类全民休闲健身设施300套4000余件。辽河湿地万人徒步大会、WCBA全国女子篮球职业联赛等成为体育消费新亮点。通过打造赛事品牌,充分发挥体育赛事资源的引爆效应和集聚效应,多维度叫响“跟着赛事去旅行”品牌,有效带动餐饮、购物、夜经济等消费增长,成为集聚人气、增添城市活力的新引擎,成为引客入盘的重要支点。值得一提的是,为补齐冬季旅游短板,盘锦以“中国最北海岸线冰凌穿越挑战赛”为突破口,鼓励旅游景区开发冬季冰雪项目,打造冰雪研学产品,推出“冰雪+体育”的冬季精品旅游线路,推进冰雪产业发展,让冰雪成长为新热点,真正实现旅游业四季全时发展。年初以来,盘锦市先后举办2024辽宁大众冰雪温泉体验季暨盘锦中国最北海岸线冰凌穿越挑战赛、全国冰钓(池沼公鱼)邀请赛、2024国际冰上帆船巡回赛(盘锦站)、东三省大众速度滑冰邀请赛、群众健身冰雪运动季、冰雪嘉年华等冬季冰雪赛事活动20余场次,进一步扩大了盘锦冬季体育旅游品牌影响。其中,2024年盘锦含章湖全国冰钓(池沼公鱼)邀请赛,首创盘锦全国性冬钓品牌,吸引全国各地的50支冰钓爱好者队伍参与,池沼公鱼由盘锦特产资源转化为“辽河口渔家菜”,上了盘锦市政府接待菜单。国家4A级景区北旅田园黑风关古镇夜景璀璨,吸引大批游客游览。(摄影:刘杰)交旅融合百万游客逛景区今年5月,由省交通运输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盘锦市政府共同主办的“景绣前程畅游辽宁”2024辽宁交旅融合拉练促消费系列活动在盘锦市隆重启幕,2200名全省各地游客通过“社区对景区”直通车畅游盘锦,助力辽宁“交旅融合”步入发展新阶段。活动选择盘锦,缘于盘锦城乡之间交通便捷、联系紧密,为盘锦交通旅游融合发展、城乡双向奔赴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城市,今年盘锦客运公交集团同步开通8条旅游定制公交专线,覆盖全市十大景区、3个车站、3处商圈、2所高校,全面建立起市火车站、重点高校及重要交通枢纽和市内各景区间的连接。至此,盘锦市32条常规公交线路通过延伸、就近停靠等方式,实现全市26处3A级及以上景区公交全覆盖,形成了城市、乡村旅游景区双向畅通的旅游公交网络。在乡间,平坦的柏油路面、整洁的人居环境令人印象深刻,全市285个行政村公交、快递实现村村达。“现在坐定制公交车太方便了,想啥时走就啥时走,出门就上家里接,回来还能送到家门口。”盘山县古城子镇拉拉村村民蔡女士高兴地说。蔡女士口中的定制公交车是盘山县双通城市公交有限公司今年推出的一项“鲶鱼定制公交”服务,每辆车可容纳16人,2人即可下单约车。这一服务有效弥补了常规公交线路在农村通达范围有限等问题,让村民与城里乘客一样感受到公交出行的舒适便捷。有了便捷交通网络的加持,来盘旅游人数持续攀高。今年以来,盘锦市A级景区接待域内外游客近200万人次。为进一步推进交通运输与旅游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盘锦市发挥资源优势,借力客运资源全面推进交旅深入融合,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完成全域客运公交一体化,全域铺设“市区旅游集散中心”“镇级旅客综合服务中心”和“村屯旅客咨询点”,打造市区、乡镇、农村三级旅游服务体系,开通定制旅游专线20条,依托全市301个建制村的超市等场地建设“旅游驿站”,促进“带客入村,引客出村”乡村旅游双向发展。同时,盘锦公交客运企业与重点旅游景区合作开发特色交旅融合服务产品,推广“车票+门票”“车票+酒店”等交旅融合服务产品。盘锦市文旅广电局与市公交集团合作,推出“流动城市书屋”计划,近万册各类图书上了公共汽车,交旅融合在文化赋能上不断探索创新。20余种150余台旅游包车为自由行的背包客提供了多样化的交通选择。2023年,盘锦交旅融合枢纽案例代表辽宁被交通运输部、文化和旅游部评定为全国交旅融合典型案例。位于大洼区的大堡子村以优美的田园风光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游“打卡地”。(摄影:潘贵金)农旅融合美丽乡村迎客来走进盘锦市大洼区田家街道大堡子村,房屋白墙黛瓦,门前小桥流水,院里花草飘香。大堡子村是国家首批美丽乡村示范村,浴池、自动取款机、5G移动网络、公交等一应俱全,堪称和美乡村的样板。村民沈广英自豪地说:“现在的生活,给个城里的房子都不换!”像大堡子村这样的美丽乡村在如今的盘锦市遍地开花,城乡融合度高,城镇化率达78.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多年保持全省前列。跻身全国文明城市后,近年来盘锦市以争创全域全国文明城市为目标,加大乡村建设力度,实现黑色路面“屯屯通”,自来水、天然气户户通,省级美丽示范村、美丽宜居村占比达73.7%,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服务水平等都取得了显著成效,美丽乡村建设持续走在全省前列。依托美丽乡村建设成果,盘锦市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农业和体验农业,形成“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发展之路,旅游村、民俗村、采摘村等星罗棋布,碱地柿子、草莓、香瓜、葡萄等各色瓜果如珍珠玛瑙弥漫着浓郁的香味,许多游客在采摘园里采摘、拍照、打卡留念。“我们村里产业园不仅种植蔬菜,也种植水果,春夏秋三季都有许多游客慕名而来,赏花摘果,体验民俗,参加特色活动,不仅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也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盘山县得胜村党支部书记苑福志介绍。截至目前,盘锦植根百年稻耕文化,打造乡村A级旅游景区8家,国家级、省级重点旅游村13个,建设二界沟排船博物馆、荣兴博物馆等乡村文化展馆8个,持续实施“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乡村旅游景区年接待人数占全市景区接待总人数的48%。围绕“醉美田园”精品线路加强策划包装,盘锦市将北旅田园、绕阳湖、大堡子村、北窑村、上口子村等农旅景点穿珠成链,精心安排休闲农业精品线路。盘锦“湿地之都,蟹肥米香”之旅已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获得文化和旅游部推介。以苏蓟水飞蓟文化产业园等为代表的新兴农文旅项目先后被评为省级、市级休闲农业旅游示范基地,“苏蓟”水飞蓟籽油等先后被评选为“盘锦礼物”“辽宁礼物”,受到行业内好评。以本地新鲜、绿色、健康的农副产品为食材,盘锦市深入挖掘农家菜肴、传统美食,创新烹饪方式,推出一批地标菜、特色菜,传承乡村美食文化,让游客回味无穷。探索“地理标志+文旅”助力乡村振兴新模式,盘锦市将盘锦大米、盘锦河蟹、盘锦碱地柿子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与农文创、旅文创研发、销售相结合,以“红海滩1号”大米为特色的“盘锦礼物”走进由文化和旅游部、商务部联合主办的“游购乡村好物迎春”主会场,释放盘锦乡村文旅资源魅力,为乡村振兴提供新动能。随着跨界融合不断延伸,盘锦旅游产业持续导入新业态、丰富新场景,激发了消费新活力。上半年全市开展文化旅游体育消费惠民季系列活动200余场次,金帛滩端午电音节3天接待游客2.2万人次,姜育恒万人专场演唱会一票难求,“红海滩大地艺术节”“北旅田园花神节”等主题活动参与游客超过百万人次,国风夜市、非遗夜市等成为沉浸式体验型文旅消费新场景,带动形成了融合吃、住、购、娱为一体的旅游消费集群,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商、养、学、闲、情、奇等旅游新亮点。春季“踏青观鸟”,夏季“滨海休闲”,秋季“绿苇红滩”,冬季“冰雪温泉”,盘锦全时全季全域旅游业态正渐入佳境,跨界发展方兴未艾。记者:王刚
    09/02
  • 辽宁团山国家级海洋公园:打造浪漫爱情新地标
    辽宁团山国家级海洋公园因其壮丽的自然风光及历经18亿年海蚀作用而成的海蚀地貌,成为浪漫爱情的象征。8月17日,辽宁团山国家级海洋公园举办“北海浪漫季”活动,吸引众多情侣纷至沓来。在寓意“心心相印”“海誓山盟”的大象归山、雄狮镇海等海蚀地貌奇景前,情侣们深情相拥、真挚告白,许下相伴一生的誓言;在鲜花装点的“鹊桥”之下,情侣们在祈愿丝带上书写心愿,在许愿牌上留下深情话语,共同镌刻爱的印记;在观海栈道上,情侣们手牵手漫步,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和爱情的美好。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情侣选择来到这里,许下对彼此的承诺,让这片古老的海蚀地貌见证他们的爱情。除了令人称奇的自然景观,景区运营公司持续加大投入,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增设了“小圣托里尼”“爱情栈桥”“情侣秋千”“浪漫歌词墙”等与爱情主题相关的景点和设施,更好地满足游客对于浪漫体验的需求。此外,景区还定期举办“浪漫七夕相约北海”等以爱情为主题的活动,吸引了来自各地的情侣们前来参与。这些活动不仅为他们创造了难忘的回忆,也让辽宁团山国家级海洋公园的浪漫之名远扬。“下一步,我们将与相关部门合作,在景区构建单身男女相亲、约会的基地,同时打造集婚纱摄影、户外婚礼、旅行结婚等于一体的婚庆全产业链。相信在未来,辽宁团山国家级海洋公园将继续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更多情侣追寻浪漫、见证爱情的首选之地。”营口文旅集团营销总监、营口滨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经理韩钰说。记者:王萌
    08/30
  • 初秋的沈阳生活和秋水一样在发光
    时间过了处暑,沈阳的早晚开始透出一些秋意。眼下,无论是天空、水波还是扑面而来的空气,都变得更清爽、更透亮。在北方人的语言系统里,也管眼下的感觉叫做“沙楞”。(摄影:常晟罡)天气的舒爽,勾起了人们想要四处逛逛的愿望。如果想逛景,眼下自然首推浑河以及与之相连的城市水系。大概是这样一个体验过程:在地图上锁定那条蓝色的曲线,换上一身轻松的打扮、一双轻便的运动鞋,带上一杯水,基本就可以了。(摄影:常晟罡)可以从午后启程,从河边的任何一个滨水公园出发,方向朝南,和水波并肩而行。我们建议走右岸的林荫慢道,这样,“大钻石”、K11等时尚的城市地标也将成为此行的旅伴。初秋的沈阳,午后的阳光已褪去了一丝热辣,变得温柔、舒适。天空以独特的瓦蓝色,罩在头顶。河边,有人跑步,有人骑单车,也有人临河垂钓,还有的人坐在网红长椅上,忙着打卡拍照,把心情放空。就这样慢慢地走、逛,让四周的水汽、绿意将你拥在怀中。这也是初秋沈阳的特色之一呢。等时间再过去一会儿,夕阳开始西下,一场梦幻的色彩大戏正式开演。你会看到,金色一点一点擦去瓦蓝,从天空到水面。然后,两岸的建筑也一点点被金辉包裹。约摸着,这时你距离外滩夜市不远了。卡路里正好消耗殆尽,是时候补充新的能量。前一阵沈阳举办啤酒节、音乐节,各地游客都来沈阳开怀畅饮、尽情歌唱。眼下,你也可以点上一杯冰啤,和着河风,看大钻石不断变换色彩。(摄影:常晟罡)当胃得到满足后,忽闻河边传来民谣歌者充满磁性的嗓音。年轻人聚在玫瑰花造型的“沈阳”招幌下打卡。好一个平平无奇的周末,初秋沈阳的周末。(摄影:常晟罡)
    08/30
  • “中国镁都”今更“美”
    提到营口大石桥市,镁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大石桥依镁而立、因镁而兴,镁质产品覆盖60%的国内市场和40%的国际市场,具有赢得国际市场话语权的潜质和基础。然而,近年来,随着海内外钢铁、水泥等高温市场需求疲软,大石桥的镁产业因此持续承压。大石桥市委、市政府以三年行动为总牵引,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锚定新质生产力方向,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打出科技赋能、绿色发展、智能改造系列组合拳,推动菱镁产业集群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持续提升影响力、竞争力、创新力。来自每个领域、每个车间的创新之火汇集一处,照亮大石桥菱镁产业的希望之路,映射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勇气与智慧,不断赋予“中国镁都”以全新的时代内涵。三华耐火集团生产的系列高端镁质耐火材料产品。(大石桥市委宣传部供图)菱镁产业逐梦“蓝海”始建于1898年的大石桥火车站,是当地的地标性建筑。火车站楼顶上有四个烫金大字:中国镁都。外地人来到大石桥,第一时间就能体会到这座城市的荣光。从1918年菱镁矿工业开采算起,大石桥镁产业已绵延上百年。中国第一窑镁砂、第一炉电熔镁砂、第一块镁碳砖均产自这里。站在行业发展前沿,大石桥在新时代创造出了更多的“第一”。——产业规模大。涉镁生产企业533家,从业人员7万余人,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95家,镁产业产值、出口创汇居全国第一位。氧化镁电熔炉、超高温隧道窑数量居全国第一位。高品级电熔镁砂、功能性耐材制品等定型产品年产量居全国第一位。——装备水平高。大石桥镁制品企业设备数量及其自动化、半自动化水平居全国第一位,部分深加工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研发能力强。拥有国家级镁制品研发与检验检测中心,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1家,高新技术镁制品种类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头部企业成长快。多家企业在全国、亚太地区乃至全世界都具有影响力。金龙集团是国内最大的镁碳砖生产企业,青花集团跻身为亚太地区第一大碱性耐火材料生产企业,菱镁化工集团跃居世界最大的化学法硫酸镁肥生产商和出口商。国家镁产业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国家级镁质材料产业化基地、全国镁质耐火材料生产和出口基地、全国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集众多“国字号”于一身,大石桥菱镁产业集群不仅要扛起富民强市的担子,还要肩负起引领行业扬帆远航、逐梦“蓝海”的重任。结构调整大幕开启大石桥镁产业的百年历史,更像是一部镁质耐火材料发展史。镁质耐火材料以其卓越的高耐火度和强大的抗渣性,成为钢铁、水泥等高温工业的守护者。镁质耐材是大石桥起家的产品,也是当家产品,占据世界交易量的一半,无论产量还是工艺,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具备撬动全球市场的基础和潜力。镁质耐材长盛百年而不衰,凝结着一代代大石桥人的智慧与心血。大石桥市委、市政府没有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而是清醒地看到“中国镁都”耀眼光环之下的种种挑战:大石桥涉镁企业中,耐材企业占90%。镁耐材“一家独大”既是历史形成的,也是市场选择的,有其合理性。然而,随着下游高温行业需求乏力,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布局分散等历史遗留问题与改革发展进程中衍生的矛盾愈加显现,日益成为大石桥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绊脚石”。不少企业家表示,大家都知道问题所在,但是改变需要大量资金、技术,存在一定风险,轻易不敢动。大石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刘新桥说,企业家之所以观念保守,一是对新的技术认知不够;二是勇气不够,不敢做先吃螃蟹的人;三是满足现状,继续躺在资源的暖床上吃老本。菱镁产业发展形成的巨大惯性,累积的深层次矛盾,解决起来并非易事。大石桥市委书记王殿丰认为,这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须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刮骨疗毒的勇气,抓铁有痕的韧劲,敢于走出舒适区,坚决与传统思维、习惯路径说再见。要以改革促转型,以创新赢未来,以火热的创新实践领行业之先,努力建设世界级镁制品精深加工产业基地。向“美”转身积蓄胜势如何从初级加工的“原字号”向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把“力气活”变成“技术活”,让菱镁产业美起来?大石桥给出的答案是:向“美”转身,向“高”攀登,向“绿”而行,把资源优势变为产业胜势。洁净钢,顾名思义,就是对杂质元素含量具有严格控制的钢,比如,硫、磷含量一般不大于0.01%。大石桥晟华耐火材料有限公司研发的洁净钢用环保型耐火材料,具有洁净钢水的神奇效果,一经面世,就成为各大钢厂的“香饽饽”。“下面一层煤,上面一层矿,点上火,冒烟咕咚一通烧。”曾经,粗放的技术和管理,给菱镁产业贴上“傻大黑粗”的标签。而今来到大石桥市,当年烟囱林立的情景不再,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现代化的工厂,工厂环境整洁优美,各家企业开发的耐材不再高度同质化,而是各有特色,镁产业已然“美”起来。营口金龙集团是全球较大的镁质耐火材料生产基地之一,行走在花园式的工厂里,集团综合管理部部长孙永健对记者说得最多的是“绿色”。金龙集团将核心竞争力构筑于循环经济、保护环境的基础之上,是全国耐火材料行业第一家“环境友好企业”。去年年底,辽宁嘉顺科技有限公司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公司总经理王继奇坚定地说:“绿色发展不是负担,而是强大的竞争力。”以往镁质耐火材料生产多是烟尘滚滚,外人调侃大石桥“镁都不美”。如今,越来越多的镁质耐火材料企业加入到清洁生产、智慧生产的行列之中。金龙集团新建的智能车间运用“5G+”技术,将人、机、物数字联通,全程信息化操控,全面实现自动上料、自动称量、自动打砖、自动入窑、自动包装的全流程智能化生产,各类生产作业场景“一屏呈现”,全集团生产计划“一键统筹”,大大缩短了制造周期,而且质量稳定、出货快速、效益明显。在大石桥市中建镁砖有限公司,工业机器人借助灵活的手臂,不仅能精确地抓取砖坯,而且还能称重,淘汰不合格产品,生产效率提高10倍以上,一线工人减少75%。在菱镁产业集中的营口南楼经济开发区,打造了全国第一个“菱镁数字贸易中心”,通过数字科技平台对菱镁产业进行优化整合,改变了菱镁产业各自为战的经营模式,引领传统制造业向数字“智”造转型。切换赛道新品迭出在追求营养均衡的今天,许多人在补充营养时会优先考虑蛋白质、维生素,却常常忽视了镁元素的补充。镁元素是一种重要的微量营养素,它能使水果更好吃,粮食、蔬菜更有营养,还是人体新陈代谢及骨组织中的必需元素。镁元素主要从食物中获取,但是食物在加工过程中镁元素会被大量破坏,加之吸收率较低,导致许多人存在镁不足的情况。面对高速增长的镁元素蓝海市场,作为镁产业重镇,大石桥市迅速行动,抢得先机。营口菱镁化工集团公司是从镁质耐材切入镁化工赛道的。在政府牵线搭桥下,菱镁化工与国内7所高校、2个研究所和7家企业共同组建了镁素营养与镁质新材料产学研联盟。该公司“镁素”产品不仅应用于农业、养殖业领域,更是挺进食品、药品等人体健康领域。随着创新成果不断转化落地,菱镁化工在镁肥料、镁饲料添加剂、镁食品添加剂、镁医药等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愈加稳固。在科技与市场的双轮驱动下,菱镁矿石不断“变身”,传统耐材企业不断蝶变。从镁耐材到镁合金,再到镁化工和镁素,及至镁质新材料,镁质材料企业纷纷独辟蹊径,在新赛道中深耕细作。辽宁嘉顺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人员正在进行电工级氧化镁技术攻关。在洗衣机、电烤箱、热水器等家电中,电热管是不可或缺的核心零部件,而电工级氧化镁则是电热管的核心材料。辽宁嘉顺科技有限公司持续攻关,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主持和参与制定了电工级氧化镁行业标准,产品销往40多个国家和地区。众多企业围绕破解菱镁产业高质量发展“最后一公里”,挺身而出,勇挑重担。辽宁中镁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低品位菱镁矿制备技术研发项目,辽宁嘉顺科技有限公司核电级氧化镁制备技术研发项目成功申报辽宁省“揭榜挂帅”(科技攻关专项)。科技赋能让大石桥镁产业走上高端化、产业化发展“快车道”。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1家,建立镁质材料科研机构36个。联合营口理工学院、大石桥市职业中专、营口镁产业协会及相关企业成立“南楼经济开发区产教联合体”,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镁质耐火材料制品、硫酸镁肥、电工级氧化镁技术国际领先,产量均为全国第一。集群成势再攀高峰大石桥坚持“有效市场、有为政府”有机结合,采取“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双向发力模式,着力破解“政府想做做不好、企业能做不愿做”的困局,产业集群链条上的每一个齿轮,在改革创新的驱动下快速运转起来。镁建材、镁化工与传统耐火材料的简单烧制不同,这类产品需要化工、冶金等多领域的技术结合,较之以前单纯的冶炼,是一次跨界之旅。为了帮助企业完美“跨界”,大石桥市坚持供需两端发力、多措并举、上下同欲、合力攻坚,打响要素保障攻坚之战。大石桥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牵头的项目推进工作专班,助推总投资101.2亿元、风机点位261个的大石桥陆上风电项目建设提质增速。其中,子项目华能(大石桥)电力新能源有限公司184兆瓦风电项目实现“当年立项、当年施工、当年并网”。据了解,陆上风电项目每年可累计上网电量34.49亿千瓦时,能满足大石桥镁产业的大部分耗能需求。绿电,将让镁产业“绿起来”“美起来”。大石桥陆上风电项目的建设可满足当地镁产业大部分用电需求。国网营口供电公司主动服务菱镁产业绿色化、智能化发展,针对用电需求量大、具有周期性等特点,围绕电网建设、业扩报装和供电服务三方面推出“三定制”服务,全力满足菱镁产业集群用电需求。2022年以来,在大石桥地区新建220千伏变电站一座,扩建220千伏变电站两座,新增供电容量92.3万千伏安,大幅提升了该地区的供电能力。同时,前移服务关口,为企业提供定制化供电服务方案,2023年,帮助106家菱镁企业完成新装、增容业务。菱镁行业“一耐独大”已经持续多年,发展“非耐”产业需要勇气与决心,更需要技术、资金、人才的支持。需要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双向发力,更需要跳出一域谋全局,统筹海内外市场,产业链上下游精准发力,标本兼治。今年5月,东北亚镁质材料交易中心与多家综合服务商和仓储单位达成战略合作,旨在整合各方资源,组团出海开拓市场。早在2013年,全国唯一一家以镁质材料及相关矿产品为交易品种的大宗现货商品交易中心——东北亚镁质材料交易中心在大石桥挂牌成立。运营以来,上线交易品种达10余种,入市交易商400余家。刘新桥表示,资源优势还需深度利用,要做强东北亚镁质材料交易中心,通过大宗商品交易掌握以镁质耐火材料为主的国际话语权。产业转型升级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有一子落全盘活的先手棋,也要有“十个指头弹钢琴”的通盘考量。大石桥在菱镁行业点燃创新的燎原之火,将一家家企业穿珠成线、连块成带、聚链成群、集群成势,一个特色明显、活力满满的菱镁产业集群正在强势崛起,成为带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火车头”。记者:侯悦林徐鑫
    08/29
  • 夜经济点亮黑土地
      1月1日,游客在沈阳方特欢乐世界观看烟花表演。  近年来,东北地区夜经济的繁荣,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夜生活选择,也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为东北的振兴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新华社记者龙雷摄  8月9日,沈阳市民在中医药文化夜市上游玩(无人机照片)。  5月7日,游人在辽宁锦州的凌河夜市游玩。  8月23日,游人在沈阳的浑河外滩市集游玩。  6月13日,在吉林二道白河镇的云顶市集,游客体验朝鲜族传统打糕。
    08/29
  • 辽宁省昌图百亩稻田画迎来最佳观赏季
    近日,昌图县首届稻田观光画展在宝力农垦集团正式开展。为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今年,宝力农垦集团精心打造水田观光园,设计种植的4幅稻田画目前进入最佳观赏季,图案色彩达到最清晰、最厚重、最艳丽的视觉效果。宝力农垦集团在稻田周边设置了专门的观景台和步道,方便游人就近观赏。观光园开园当日,游客纷至沓来,或登上高台俯瞰镶嵌于绿意中色彩斑斓的百余亩彩色稻田画,或打卡拍照,尽享乡村的美好风光。记者:关兴
    08/28
  • 辽宁省杂技联袂展现蓬勃原创力
    文艺辽军,风头正劲。8月23日至9月5日,由文化和旅游部、辽宁省政府主办的第十二届全国杂技展演在沈阳举办。本届全国杂技展演共有46个杂技、魔术节目和8部杂技剧参演。我省创排的《先声》《光》和《春意阑珊·蹬伞》3个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精品将先后登上展演舞台,在展现辽宁杂技工作者蓬勃原创力的同时,也会大大提升“辽字号”品牌的辨识度。沈阳杂技团创排的杂技剧《先声》拉开第十二届全国杂技展演帷幕。(摄影:赵敬东)8月23日,沈阳杂技团创排的杂技剧《先声》拉开本次展演的帷幕。舞台上,秘密接站、救亡号角等9个篇章,以跌宕的情节、崭新的杂技语汇、创新的表现手法为观众推开红色记忆之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人民救亡图存的伟大抗战精神。《先声》演出过程中,叫好声不断,观众不仅被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精神所感动,而且也被演员们的精湛技艺深深感染。铁岭观众朱成激动地说:“用杂技演绎红色主题竟然这么精彩!”辽宁是全国杂技大省、强省,沈阳杂技演艺集团、大连杂技团及锦州杂技团享誉国内外,以“新难奇美”著称。在第十一届、第十二届中国杂技金菊奖大赛上,沈阳杂技演艺集团和大连杂技团连续两届4个杂技魔术节目获得中国杂技最高奖金菊奖,充分显示了辽宁杂技大省的深厚底蕴与实力。此次大连杂技团展演的魔术节目《光》,就是在全国杂技大赛上获金菊奖的作品。《光》通过全国首创的“蜡烛快速变色”技术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同沈阳杂技演艺集团、大连杂技团一样,锦州杂技团也一直走在创新之路上。《春意阑珊·蹬伞》是锦州杂技团新创排的杂技节目,该节目基本技巧主要源自传统节目《蹬伞》,经重新编排,精心勾勒出一幅水墨画卷。在绚丽的舞台上,演员们用轻盈的步伐让伞在脚上旋转飞舞,接着一把,两把,直至将12把伞旋转叠起,将整个节目推向高潮。“此次我省3个作品在第十二届全国杂技展演舞台上夺目绽放,展现了辽宁文艺工作者蓬勃原创力的同时,也大大提升了‘辽字号’品牌的辨识度。”中国杂技家协会副主席安宁说。据了解,参加本届全国杂技展演的作品,将在15天时间里在辽宁盛京大剧院、中华剧场、辽宁大剧院、辽阳大剧院演出25场。此外,本届展演的低票价、下基层公益演出,将给展演添加更多烟火气。记者:杨竞
    08/28
  • 辽宁省阜新市:龙形花海 识龙闻香
    连日来,查海遗址连同周边自然景观成为旅游打卡地。盛放的鲜花呈现龙的形状,与查海遗址的“龙形堆石”交相辉映,吸引各地游客前来观光拍照。查海遗址具有文化旅游资源重要属性。为打造文化内涵丰富、配套资源完善的文旅小镇,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以查海遗址博物馆为核心,不断推进周边龙形花海、露营地、乡村大舞台、民宿小院等项目建设,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的旅游感受。查海遗址周边还将建成农业科普区,还原查海先民农耕生活,为游客打造沉浸式的文旅体验,进而拓宽乡村振兴发展路径,扩大查海遗址知名度和美誉度。记者:姜楠
    08/27
  • 辽宁省抚顺市:让游客从“看景”到“入景”
    抚顺,山水胜地,雷锋之城。这里有山,森林覆盖率68.5%,“辽宁屋脊”岗山、三块石国家森林公园、和睦国家森林公园、猴石国家森林公园……巍峨秀美、密林遍布、沟深境幽。这里有水,879条河流从境内流过,一脉浑河,穿城而过,生生不息。灵秀的山水,孕育出了这里厚重的文化底蕴。浓郁的民俗风情、独特的红色文化、丰富的工业发展史……是抚顺讲好文体旅深度融合故事的生动素材,也是书写新时代文体旅高品质发展大文章的源头活水,丰富的资源禀赋和城市品牌见证着抚顺旅游产业的蝶变。山水之美、和美之韵正为抚顺振兴发展增光添彩。在清原举办的半程马拉松赛事,吸引了数以万计的游客前来参赛、观赛、游玩。(摄影:杜季亮)看活动“好戏连台”满足多元需求6月29日清晨,2024清水之源抚顺清原半程马拉松鸣枪开跑。来自全国的近3000名选手欢乐奔跑,享受青山绿水,逐梦最美赛道。数以万计的游客从四面八方赶来,一起看比赛、游山水、品美食。“在美丽的山水间竞技,让人身心愉悦,印象深刻。”“青山环抱、绿水相伴,大美清原,棒棒哒!”“这不仅是一次比赛,也是一次令人难忘的旅行。”……很多参加比赛的运动员,被抚顺秀美的山水“实力圈粉”,争相点赞。借“体育+”引流,让抚顺的好山好水好风光被更多人看到。“我们通过赛事活动将清原的旅游景点、文化遗产串联起来,文体旅融合发展集聚了文化的魅力、体育的活力、旅游的张力。”清原满族自治县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相关负责人说,参赛选手和观众游览当地风景、品尝当地美食,感受“文化味”和“烟火气”,促成了体育活动与当地文化旅游发展的双向奔赴。借体育之势,深化文体旅融合发展,抚顺热起来。2023年,辽宁省第十四届运动会在抚顺市举行。赛场内,拼搏精神闪耀竞技体育之光。赛场外,抚顺市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旅游元素赋予体育盛会层次更丰富的体验,催生了新的文旅消费场景。在赛事集中的两个月里,抚顺市举办了百余场文体旅活动,实现了文体旅空间融合、功能融合、活动融合、产品融合。不仅有大型的体育赛事,一些“小”赛事也“触网出圈”,助力当地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今年,抚顺市先后举办了三块石登山比赛、清原半程马拉松、全民健身徒步大会等百余项赛事活动,融合非遗展示展演、农产品展销、购物大集等多种元素,探索旅游景点门票与体育赛事活动捆绑优惠,让体育活动“流量”变为文化传播的“增量”、旅游观光的“留量”。旅游业的服务主体是游客,不断强化“文体旅+”“+文体旅”意识,才能不断“+”出新价值。抚顺市将体育比赛、节庆活动、文体表演、展演展出等有机结合,满足游客的多元体验需求,成为吸引更多游客的“密码”。从4月底开始,抚顺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浑河大舞台”大型公益文化惠民活动,吸引了170余支群众文化团体报名,参演人员6000余人次,全年预计演出100余场。以抚顺人民广场、劳动公园、月牙岛、东林里为中心舞台,把十里浑河景观带、生态带打造成独具特色的文化带和旅游带。举办梨花谷赏花活动、天女山音乐会、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千万市民互动游、非遗创意市集等文旅活动,构建起文化传承、文艺展演、文产经营与旅游发展之间的融合渠道、融合平台和融合场景,让文化与旅游无缝衔接,融为一体。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今年,抚顺市将开展公益文化惠民演出活动100场,举办国家级、省级等各级各类体育赛事活动100场,打造10个市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打造10条网红旅游线路,发挥文体旅活动整合效应和吸引力,活跃文体旅市场,助力消费新升级。位于新宾上夹河镇的苏子河大龙湾,景色壮丽秀美。(摄影:郭守庆)赫图阿拉城景区的实景演出带游客沉浸式体验满族民俗风情。(摄影:梁秋子)看景区场景上新激“活”文物遗迹初秋的抚顺市雷锋纪念馆,苍松环绕,庄严肃穆。雷锋雕像前,人们齐声朗诵雷锋日记:“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这里,纪念雷锋、学习雷锋精神,汲取向善向美的精神力量。为了更好地讲述雷锋故事弘扬雷锋精神,抚顺市雷锋纪念馆进行了4次大规模改扩建,之后又进行了展陈升级。抚顺市雷锋纪念馆负责人介绍说:“全新升级改造后的雷锋纪念馆展陈的智能化程度更高,互动参与性也更强。”抚顺市除了对景区、景点进行提升改造外,还将当地丰富的历史文化与景区独特的旅游资源相融合,打造了沉浸式文旅新场景、新业态,让游客从“看景”到“入景”,从单纯的观光向可参与、可互动的沉浸式体验转变。浩浩荡荡的迎亲队伍从塔克世故居出发,一路走到汗宫大衙门……8月3日,在赫图阿拉城内,一场还原满族传统婚礼仪式的演出正在进行,游客们全程跟拍,乐此不疲。赫图阿拉城是一座拥有400余年历史的古城,城中保存了大量的满族古建筑和文化遗产,其独特的满族风情和历史文化,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让文物活起来,旅游火起来。按照“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方针,抚顺市通过开发文创产品、举办特色展览、推出互动体验、发挥明星综艺和影视剧效应等方式,使文物以更加生动、有趣的形式呈现在公众面前,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极大丰富了游客的深度体验。在赫图阿拉城景区内演职人员的演绎下,游客可跟随迎亲队伍领略射箭、跨马鞍、迈火盆等满族民俗;体验穿戴旗头、花盆底等满族服饰;欣赏饱含智慧和艺术才能的满族刺绣;学习“吉祥文化”无处不在的满族剪纸。此外,满族地秧歌、古代与现代融合的“剧本秀”等特色项目都能够让游客参与其中,切身感受满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老”景区有了新体验,新项目正拔节生长。今年以来,作为第十五届全国冬季运动会雪上项目比赛场地——辽宁龙岗山滑雪场(辽宁省雪上训练中心)项目的开发建设工作一直在紧锣密鼓进行。以承办“十五冬”雪上赛事为契机,抚顺市大力发展冰雪经济,努力开创体育赋能、文化为媒、旅游带动的文体旅深度融合发展新格局。目前,抚顺市已打造了以玉龙溪冰雪大世界、三块石、天女山、雷体冰雪嘉年华、禄霖滑雪场为支撑的冰雪产业集群,让“冷冰雪”焕发文体旅“热效应”。“旅游+”多业态跨界融合。抚顺市围绕康养、体育、冰雪等领域策划建立文旅招商项目库,主动对接重大文旅项目落地抚顺。同时,以项目为依托,打造、引进更多的“体育+”项目,加快主题酒店、房车露营地、星空露营地等新型住宿业态开发,力争让更多的游客玩得好、留得住。南天门文化旅游风景区9D水幕玻璃吊桥、七彩空中漂流等新场景带给游客全新游玩体验。(摄影:杜季亮)抚顺致力于把浑河景观带打造成独具特色的文化带和旅游带,在这里举办多场大型公益文化惠民活动。(摄影:门莹)看消费业态融合燃旺城市烟火夜幕下,位于顺城区辉南路及靖宇街的“麻辣拌一条街”人流如织,浓浓的烟火气息扑面而来。麻辣拌肉串店负责人王桂英热情地招呼客人,忙着查看各种菜品是否需要补充,叮嘱后厨师傅蔬菜煮熟、肉串烤透。“政府打造麻辣拌一条街,给商家创造了更好的平台,我们必须把正宗的抚顺麻辣拌呈现给顾客,让消费者高兴而来满意而去。”王桂英说。按照“文化+旅游+美食”跨界融合发展模式,今年,抚顺市结合独具地方特色的麻辣拌小吃产品,全力打造“麻辣拌一条街”,为麻辣拌商户提供经营集聚区,加快推广抚顺“麻辣拌IP”,借此拉动释放消费潜力。自6月19日开街以来吸引食客近10万人,商户营业额提升50%以上。赛事、小吃街、夜间经济等改变了旅游的淡旺季分布,催生了从“一时热”到“一直热”的全时化消费、全业化消费。聚焦创新消费场景,抚顺市推进“文体旅+”“+文体旅”的多业态跨界融合发展,先后打造了月牙岛、雷体夜市、东林里、麻辣拌一条街等文旅消费新场地,促进文体旅与演艺、美食、商业等融合。每天晚上,东林里夜市,各摊位上灯光闪烁,映照着摊主们忙碌的身影,也映照着顾客们兴奋的脸庞。大家穿梭在摊位间,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或聊天,或品味美食,或观看精彩演出,或参与趣味互动游戏。在抚顺,夜市已成为市民和游客好吃、好玩、好看的打卡地。抚顺还将“非遗”搬进集市、夜市,50多项非遗项目和民间文艺项目、百余名传承人扎堆儿亮相创意集市,拿出看家本领,秀出绝活手艺,融入互动展演,可看可听可吃可玩,共同为市民和游客奉献了一道非遗文化大餐。在乡村,抚顺将文体旅活动中融入了民族文化、风土人情、特色美食、文创商品、网红民宿等内容,实现了吃住行游购娱融会贯通。新宾满族自治县将满族特色庭院、满族火炕、满族三大怪等元素与满族建筑紧密融合,统一建设成独树一帜的满族“府邸”精品民宿。清原满族自治县,结合独特的山水资源和红色元素建设星空露营、南天门关东大院、满乡红等主题民宿。抚顺县,依托当地良好的自然生态,建设了三十三夏、红岩农家院等主题民宿。风格各异、遍布乡间的特色民宿,带火了乡村旅游,让一些小山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村。新宾县赫图阿拉村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抚顺县佟庄子村以好山、好水、好空气为名片,发展乡村民宿,吸引八方游客。现在,佟庄子村年旅游综合收入达800余万元。消费新场景、新业态,促进文旅消费,拉动了“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增长。以文体旅融合为杠杆,持续提升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加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抚顺市正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当地特色的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新路。记者:崔振波
    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