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多彩辽宁
多彩辽宁
  • 乡音戏韵的当代回响——凌源影调戏的传承与发展
    凌源影调戏走进沈阳大学专场演出现场。(来源:凌源市委宣传部)凌源影调戏剧团演员正在化妆。核心提示近日,大型影调戏《刘胡兰》在凌源市上演。演出开始前,全国戏曲大赛优秀表演奖获得者海兆凤登台为观众讲解了凌源影调戏的历史渊源。此次展演活动不仅是一次文化的传承,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为孩子们的成长留下了宝贵的记忆和艺术的滋养。凌源影调戏,拥有百年的发展历史,源于凌源皮影戏,具有浓郁的辽西地域特色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是全省乃至全国唯一的具有百年历史,弥足珍贵的优秀地方戏剧种,20世纪80年代入选了《中国戏曲志》,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近些年,凌源影调戏《香槐岭的笑声》《喜上加喜》《百合芬芳》《履霜记》等剧目纷纷登上省级、国家级的舞台,屡获嘉奖。在凌源这片土地上,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凌源影调戏在时代浪潮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从影窗走上舞台“早年,三道河子的群众爱看皮影戏。但皮影戏表演有时会受灯光、场地、演出时段等条件影响,渐渐地,就有了由真人上台边唱边演的活人影,受到群众的喜爱。”近日,在朝阳凌源市,年过八旬的老艺人霍明兰说起了凌源影调戏的由来。霍明兰,凌源市三道河子乡人,在凌源影调戏的舞台上坚守了五十余载。凌源影调戏源于凌源皮影戏。凌源皮影戏是艺人们手持驴皮雕刻的皮影人偶幕后操纵表演,凌源影调戏是由真人走到幕前扮角演唱,这种以舞台取代了影窗,以演员取代了驴皮影人,将影窗艺术变成了舞台艺术的地方戏曲形式,人们称之为凌源影调戏,也叫“活人影”。舞台布景与演员动作保留了皮影戏特点,再加之影调戏发展之初演出的小曲、小段多直接取自皮影戏,凌源影调戏一经问世,广泛的皮影戏观众即迅速转化成了影调戏观众,使这个辽宁地方特色戏种广受欢迎。据介绍,凌源影调戏可追溯到最早的演员叫作李恩。李恩自幼随父亲生活在皮影戏班,年幼好学的他很早就掌握了戏班的各个行当,不但能唱能操,还能拉能打,年纪轻轻就已经在皮影戏圈子里小有名气,李恩不但皮影戏唱得好,也是当地剧种“大口落子”的演员。1911年左右,14岁的李恩开创了台前表演皮影戏的全新艺术形式。新中国成立后,凌源市三道河子乡组建凌源影调戏班,李恩与儿子李凤儒担纲主演。其代表剧目有《牛顺投案》等戏曲被观众津津乐道。1959年凌源成立影调戏实验剧团,这标志着凌源影调戏走上了正规发展之路。剧团成立后,创排了《七仙女下凡》等多个剧目,同样受到观众热捧。后来,随着电视、电影的普及,许多老艺人选择转行。凌源影调戏与国内很多地方戏种一样,此后陷入传承与发展困境,一时举步维艰。但凌源影调戏以音韵独特的伴奏样式、粗犷高亢的演唱风格、人影相融的表演模式,曾入选《中国戏曲志》,曾在《全国戏曲剧种普查报告》中被表述为“有传承、有演出活动,是未完全消亡的17个剧种之一”。“凌源影调戏,就像老树根,扎得越深,越能长出新芽,咱得守着根儿,让新枝往上长。”霍明兰说。百年戏曲重焕生机“影调戏是凌源的瑰宝,唱腔嘹亮高亢,具有短促直平的特质,在表达情感时干脆利落,能够迅速将情绪传递给观众。”资深戏曲名家,凌源市影调戏剧团戏剧艺术总监海兆凤说,“站在影调戏的舞台上,我的内心依旧激情澎湃得像一名年轻人!”海兆凤唱了大半辈子评剧,几年前在自己的艺术道路上突然遇到二次“转岗”。2021年,凌源市计划创排影调戏《香槐岭的笑声》,海兆凤因具舞台表现张力和扎实的基本功被选中,在剧中出演重要角色。对这次演艺生涯的挑战,海兆凤欣然接受并刻苦练习。这一年,《香槐岭的笑声》在辽宁省第十一届艺术节戏剧(小戏小品)展演中荣获一等奖。2023年9月,凌源市影调戏剧团正式成立,海兆凤担任剧团戏剧艺术总监,指导培养新人才专业技术。目前凌源市影调戏剧团拥有演职人员30人,均是专业技术能力强,“一专多能”的优秀人才。韩烨烔是剧团的年轻演员之一,作为剧团的新生力量,展现出了年轻人对影调戏艺术的热爱和传承精神。凌源市影调戏剧团与大连大学音乐学院、沈阳大学评剧艺术研究中心、辽宁省戏曲名家冯玉萍艺术工作室合作,成立产、学、研基地,剧团坚持以团带班,坚持送戏下乡,每年举办惠民演出300余场。近几年来,凌源影调戏迎来发展曙光,呈现蒸蒸日上的发展态势。2023年创排大型凌源影调戏《百合芬芳》荣获辽宁省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24年创排凌源影调戏《履霜记》参演“菊苑流芳”第九届辽吉黑蒙四省区地方戏曲优秀剧目展演,荣获辽宁省第十八届群星奖,参加首届中国戏曲稀有剧种优秀剧目展演荣获“优秀剧目”称号,参演2024全国地方戏精粹展演获得“参演剧目”称号。创排凌源影调戏《喜上加喜》荣获辽宁省第三届移风易俗小戏小品大赛三等奖。2025年创排大型凌源影调戏《刘胡兰》进校园展演,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并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起到重要意义。做好“薪火相传”文章《百合芬芳》是凌源影调戏发展史上大型舞台剧目的开山之作。该剧以家庭生活的坎坷与磨难、振作与幸福,以任百合带领乡亲们种花养花的艰辛历程,展现乡村产业发展之路的坚实与厚重。《百合芬芳》用凌源影调戏的曲调演唱、讲述凌源百合花产业故事,充满了浓浓的本乡本土的“凌源味”。感人的剧情、优美的旋律、激昂的影调、真实的生活让现场观众深深陶醉。“凌源影调戏多以当地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现实生活为题材,反映当地风土人情、文化传统和人民的生活状态,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唱词多采用‘三赶七’‘五字紧’‘七字言’等结构创作。”《百合芬芳》的编剧、凌源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剧目创作室主任王宇石说。王宇石今年50岁,作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戏剧家协会理事,多部作品获群星奖、中国评剧艺术节优秀剧目奖等各类奖项。近几年创编的凌源影调戏《婆婆还乡》《百合芬芳》《昭君叱贼》《履霜记》等,纷纷登上省级、国家级的舞台,屡获嘉奖。近几年来,凌源市在“小戏小品剧本征集”“凌源市政府文艺奖”等评选活动中更加侧重戏曲人才的发掘与激励,不断加大对优秀地方戏曲创作、表演人才培养项目的支持力度;成立剧目创作工作室;鼓励有资质的艺术家成立戏曲名家工作室,鼓励名家收徒传艺,有效实施“薪火相传”工作,建立高层次文艺人才帮带机制,建立帮带传承培养基地,为培养青年拔尖人才创造良好条件。凌源市通过深入实地、采访调研及创排新剧等形式积极系统地开展了调研普查及剧种抢救工程,建立健全凌源影调戏保护传承体系,详细收集记录剧目文本、影音图谱、艺术人才等基础资料,不断填充完善艺术档案和资源数据库。同时,通过走进高校、参加跨地区文化交流活动等,增进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了解,进一步提升地方文化的影响力,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我何惧,鞋磨烂,脚磨穿,殒身糜骨血流干……”2024年5月,“戏曲进校园经典共传承——凌源影调戏走进沈阳大学专场演出”在沈阳大学音乐厅开演。全场座无虚席,掌声不断,观看演出的师生代表纷纷表示,深深感受到了凌源影调戏这一传统地方戏曲种类的独特艺术魅力。“声音高亢而圆润,唱腔短促直平,质朴中充满豪放。”很多观演的大学生表示,这是他们第一次观看凌源影调戏,一下子就喜欢上了演员们的特殊唱腔。演出结束后,观众依然沉浸在剧情当中,久久不愿离去。“凌源影调戏历经百年传承发展,如今重焕生机,是凌源影调戏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今后,我们将积极组织创作人员扎根民间,积极适应当代观众审美需求和文化消费需求,坚持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结合,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让凌源影调戏这一文化瑰宝代代相传。”凌源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局长张兴说。记者:张旭
    04/25
  • 辽宁省阜新市:漠上草原好风光
    “德力格尔”,蒙古语,意为鲜花绽放和开阔明亮的地方。德力格尔风景区位于阜新市彰武县大德镇大德村。在2018年开启的彰武草原生态恢复示范区建设中,这里逐渐变成了山水林田湖草沙交相辉映的旅游风景区,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践行地。2024年,处在漠上草原腹地的德力格尔风景区迎来两个喜讯:一是获评全国第四批自驾车旅居车5C级营地,为辽宁省首家;二是获评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由此,德力格尔景区以及漠上草原的美誉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记者:刘丹刘大辉
    04/24
  • 辽宁沈阳:春和景明 岸绿水清
    2025年4月22日,第56个世界地球日到来之际,空中俯瞰沈阳市沈北新区的七星湿地,一幅早春的生态美景图映入眼帘,蜿蜒曲折的河道与绿意盎然的植被交织在一起,仿佛大自然的杰作,令人心旷神怡。七星湿地作为沈阳地区重要的生态保护区,一直以来都承载着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的功能。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和保护力度的持续加大,湿地的生态多样性得到显著提升。记者:赵敬东
    04/24
  • 滨河夜经济“点亮”灯塔2025年春季文化旅游消费季
    品类齐全的特色小吃、琳琅满目的手工艺品、多种儿童游乐设施等吸引着来来往往的市民沉浸其中,其乐融融……4月15日晚,主题为“灯塔风情春日盛景”的灯塔市2025年春季文化旅游消费季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葛西河生态走廊滨河夜市街举行。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当天,“蛰伏”半年之久的滨河夜市街在春日里再度开业,人潮涌动,彩灯闪烁,香气四溢,成为欢乐的海洋。滨河夜市街成立于2021年9月,是花园式夜市,全长700米,占地1万多平方米,目前拥有特色小吃摊位86个、精品百货摊位40个、售货亭8个、大排档3家,还有大型儿童游乐场,是集购物、美食、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夜市。旺季时,每天客流量达到1万人,解决了近500人创业以及就业的问题。“感谢政府搭建平台,让我们在家门口就能有这么好的就业机会!”一家茶饮品店经营者王翠笑着表示,她和丈夫在这里出摊已有4年了,最多一天能有2000元的收入,客流量很大,生意很不错。滨河夜市街的营业让百姓和广大游客的夜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也给灯塔这座城市增添了浓浓的“烟火气”。启动仪式上,舞蹈、魔术、打铁花、独唱、变脸等精彩的节目轮番上演,让到场的观众兴奋不已,流连忘返。“2025年春季文化旅游消费季系列活动将持续到5月19日,还将举办梨花节、美食节、踏青登山节、歌舞比赛、非遗展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培育文旅新业态,激发市场活力,释放消费潜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升灯塔市旅游形象,扩大灯塔市对外影响力和知名度,为灯塔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文旅力量。”活动组织者表示。记者:梁爽
    04/23
  • 辽宁省北镇市第35届梨花节启幕
    香雪盈城春作序,邀君同贺盛时开。4月19日,由北镇市委、市政府主办的第35届北镇梨花节在北镇庙文化广场百福门前启幕。北镇市作为“沐春寻芳悠游辽宁”2025春游辽宁消费季县域分会场,同时承接“跟着非遗看辽宁”辽宁非遗北镇巡展,北镇市以梨花节为亮点,以商为尊、以项目为支撑、以共赢促发展,将以花为信、以梨为名,当好北镇文化的传承者、生态红利的守护者、经济发展的建设者,擦亮梨花节这一亮丽的城市名片和特色文旅品牌,积极做好“文旅+百业”“百业+文旅”大文章,推动形成文旅产业与关联产业共促、共建、共享的振兴发展新格局。精彩的非遗专场演出瞬间点燃开幕式现场气氛。激昂热烈的辽宁鼓乐、蒙古勒津马头琴,极具民俗风情抚顺地秧歌、盖州高跷纷纷亮相,让现场观众近距离领略到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北镇庙内还设有非遗文化展,让游客和市民尽享一场视觉与味蕾相结合的非遗盛宴。北镇祭山习俗展演、十二花神献瑞更是将现场氛围推向了高潮。记者:董晓秋
    04/23
  • 辽宁“五一游”提前“热启动”!
    近日,携程发布《五一旅游出行预测报告》。报告显示,截至4月16日,五一假期期间辽宁酒店订单量同比增长11%,机票订单量同比增长31%,辽宁省入境游订单量同比增长175%。当地主要客源地:北京、长春、哈尔滨、上海、天津。截至4月16日,五一假期期间沈阳机票订单量同比去年增长32%,入境游订单量同比增长170%。当地主要客源地:北京、哈尔滨、大连、长春、天津。截至4月16日,五一假期期间大连酒店订单量同比去年增长20%,机票订单量同比去年增长30%,入境游订单量同比增长205%。当地主要客源地:北京、沈阳、长春、哈尔滨、上海。
    04/22
  • 辽宁省阜新市:千年说唱艺术的瑰宝
    作为蒙古族传统艺术的璀璨明珠,乌力格尔(又称“胡尔沁说书”)这一以胡尔琴声为魂、说唱叙事为骨的曲艺形式,凭借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艺术魅力,于2006年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成为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保护的重要内容。乌力格尔以蒙古族传统乐器胡尔(一种弓弦乐器)为伴奏核心,由艺人“胡尔沁”通过吟诵、说唱、器乐演奏等多种形式,将历史传说、英雄史诗与当代故事娓娓道来。其内容涵盖口耳相传的民间文学、蒙译经典,并融入反映近现代生活的原创作品,形成历史与当代并重的120余部经典书目,堪称蒙古族社会生活的“声音百科全书”。自2006年跻身国家级非遗名录以来,我市通过建立传承人体系、数字化保存珍贵曲目、举办演出活动等举措,推动这一古老艺术走进校园、舞台与新媒体平台,力求让千年琴声持续奏响时代回音。乌力格尔不仅是蒙古文化的精神图腾,更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生动见证。未来,阜新市将进一步强化活态传承,让世界听见草原深处的史诗之声。记者:张雨欣
    04/22
  • 辽宁省朝阳市:工业数字化试点加速由“制造”变“智造”
    为深入贯彻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战略部署,朝阳市近日正式启动工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工作,重点围绕高品质钢铁材料、工程机械与高端装备、优质粮油生产和食品制造三大行业,计划到2026年末推动98家工业企业实施116个数字化转型项目,助力中小企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朝阳市作为辽西地区工业重要城市,近年来工业经济基础愈加扎实、市场主体更加活跃,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此次试点以解决企业转型难题、提升产业链协同效率为核心,构建“541”工作体系,即推进5项基础准备工作、实施4位一体转型路径、形成1套推广方案,系统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走深向实。在基础准备阶段,朝阳市将梳理试点行业的共性场景需求清单,建立试点企业库,筛选数字化基础好、转型意愿强的优质中小企业作为重点对象,并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遴选示范项目。同时,打造“小快轻准”数字化产品体系,开发综合性解决方案和轻量化工具,降低中小企业转型门槛。依托省级平台资源,建设“智改数转网联”专题功能模块,加强供需对接,营造数字化转型氛围。实施路径上,朝阳市采取分层推进策略: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实施系统化集成改造,对中小型企业开展重点场景深度优化,面向小微企业推广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服务。以产业链协同为重点,绘制数字化转型图谱,推动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企业统一标准、协同升级。结合县域“一县一业”产业布局,推动重点县区产业链与产业集群联动转型,探索集采集销、中央工厂等协同模式,提升区域产业整体竞争力。此外,通过“一图四清单”机制挖掘场景需求,建立供需对接平台,精准赋能企业转型。资金支持方面,朝阳市将省级奖补资金的90%直接用于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重点支持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等示范项目建设,同步推进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和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涵盖评估诊断、人才培训等领域。为确保试点工作高效推进,市政府成立专项工作专班,由主要领导牵头统筹,整合投资、科技、金融、人才等政策资源,出台专项支持措施。通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学研合作、优化金融服务等“组合拳”,保障试点任务有序落地。市工信部门负责人表示,此次试点将加速破解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瓶颈,力争到2026年显著提升试点行业数字化水平,推动全市工业经济提质增效,为辽宁振兴发展贡献朝阳力量。记者:吴仕丰
    04/22
  • 辽宁省朝阳高新区吹响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冲锋号
    年初以来,朝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持续强化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在朝阳市大抓招商、大抓项目的部署下,全面延链补链,拓宽招商渠道,吹响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冲锋号。延链补链、多拳出击,以精准之策提升招引质效。朝阳高新区创新招商方式,采用多种方式招商引资,吸引客商到朝阳市投资兴业。围绕“1+6+N”现代化产业体系,编制8个重点产业招商图谱,按图索骥,明晰招商方向。组建“3+5”招商小分队,由5名副县级领导挂帅,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重点区域,开展全员招商。各部门通力配合,各镇(街)鼎力支持,兵分多路洽谈推进河北唐山风帆宏文蓄电池、北京国投智能人工智能、山西阳泉森澄环保地残值废旧塑料无害化低能耗热解处置、北京甲板智慧AI机器人行业头部企业及产业配套等项目。积极参加企业人大代表助力龙城振兴发展座谈会暨招商引资说明会,呼吁广大企业家深度参与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积极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集群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深化服务、优化布局,以攻坚姿态提质项目建设。为确保项目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好,朝阳高新区推出“一对一”项目管家服务模式,为域内每个项目配备专属管家,提供政策、服务和资源“一站式”贴心配送,从项目立项审批,到开工建设,再到投产运营,全流程保驾护航。一季度,华烨电储能供热机组、辽宁金驹制衣等11个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21.48亿元;全兴棒球、京港新能源等6个项目完成入库入统;续建项目27个,总投资95.7亿元,现已全部复工。下一步,朝阳高新区将对照重点工作清单,强化部门协同联动,健全项目要素前置和日调度机制,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做精做优头部企业,做大做强重点产业,突出头部企业在产业招商中的引领作用,通过以商招商、产业招商、平台招商、招商大使等精准招商方式,靶向发力,抓紧推进二季度计划开工项目和西安隆基BC高效组件等25个重点项目进展,倒排工期,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为打好打赢决胜之年决胜之战奠定坚实基础。记者:胡心悦祖得胜
    04/21
  • 辽宁:守住“两条底线” 推动三农“三增”
    春小麦播种、大田整地、水稻育秧……一年之计在于春,不误农时不误春。当下,辽宁省自南向北徐徐拉开了春耕序幕,各地抓紧农时落实落细各项举措,夯实全年粮食丰收的基础。4月17日,在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振兴新突破决胜勇争先”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上,围绕锚定打造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先行地和农业强省建设目标,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就如何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等热点话题进行了解读。作为粮食主产省之一,稳定粮食生产,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因而持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被辽宁省放在了粮食生产的重要位置。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要落实生产者补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等惠农补贴政策,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330万亩以上、粮食产量达到500亿斤。建设高标准农田476万亩。统筹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将黑土地保护工程与保护性耕作、补充耕地质量验收和土壤普查等任务一体推进。深入实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大面积推广高产集成技术。守住粮食安全底线的同时,还要坚守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过去的四年,辽宁省脱贫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均高于全省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即使去年辽宁省部分地区遭受严重洪涝灾害,相关部门多措并举,确保未发生因灾规模性返贫致贫。今年,辽宁省将进一步优化识别方式,努力实现从“人找人”向“数据找人”转变,提高监测帮扶的效能。分类推进帮扶产业提质增效,促进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稳量提质。坚持精准方略,盯紧每一个有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户,早发现、早帮扶、早化解风险。产业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源头活水。今年辽宁省将实施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新建改造设施棚室不低于10万亩,重点支持第三代日光温室和新型钢骨架冷棚。推动生猪和肉鸡全产业链发展,加快提升标准化智能化养殖水平,完成200个规模养殖场现代化升级改造,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到74%。推进国家级海洋牧场建设,大力推广底播、筏式、吊笼等立体养殖模式,加快发展深远海设施渔业,新建深水养殖网箱100个。同时,继续发力做强做精优势特色产业,打造一批百亿级特色产业;重点推进人参、海参等10个特色产业,培育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健全标准体系,建设200个特色产业标准化生产基地,绿色、有机农产品覆盖率力争在80%以上。加快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协同推进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扩大农产品加工业、食品加工业规模。乡村既要富起来还要美起来,统筹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是主要实现路径。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要加快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健全农村环境长效管护机制,持续巩固提升农村环境净化整治成果。统筹推进农村道路、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托育、养老、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推动各类要素资源集中集聚、整合利用,新建美丽宜居村1048个,持续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带60条和乡村旅游重点村100个。在强化科技创新和改革驱动方面,辽宁省今年将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建设200个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培育1万个农业科技示范主体。推进第二轮家庭承包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工作,推动闲置农房盘活利用,重点支持400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质强基增能。记者:胡海林
    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