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多彩辽宁
多彩辽宁
  • 辽宁锦州:做好“三篇大文章”推动产业升级
    今年以来,锦州市以重生“老字号”、做精“原字号”、壮大“新字号”为突破口,大幅提升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比重,通过进一步优化调整“8+3”产业布局,重点培育生物医药、新材料、清洁能源、精细化工以及再制造、高端消费品等产业。今年1月至10月,锦州市共实施省级企业技术创新重点项目71项,投建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1个。光伏、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被工信部列为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中国石油锦州石化公司员工在检查空分装置罐区情况。(孟凡友摄)质量替换,总量翻番,这是未来5年锦州工业强市的目标。锦州市全力做好工业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推动“老字号”由硬变软实现重生、“原字号”由短拉长不断做精、“新字号”由小做大持续壮大。据介绍,锦州“老字号”装备产业众多,尤以汽车零部件为主,拥有30余个产业门类、200余个品种,培育了万得集团、新锦化、捷通铁路、天晟重工等一批龙头企业和优势名牌产品。锦州对其赋制以智,围绕装备制造业,聚焦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挥应用场景和数据资源优势,用人工智能、大数据赋能增效,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眼下,锦州汉拿的工业智能工厂改造项目、锦州春光策划的“5G+智慧工厂”云平台项目、锦州万友的数字化车间改造升级项目、锦州希尔达的环保智能制造体系工厂项目等多个数字化转型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通过工业互联网和大数据平台建设,提升企业设备远程运维、工艺改进、运行优化和质量管控能力,推动企业加快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锦州曾生产出新中国第一滴人造石油、第一块合成顺丁橡胶,拥有亚洲最大的异丙醇装置、国内首套油系针状焦生产装置、中国大陆第一条金红石型氯化法钛白粉生产线,“原字号”产业囊括石化、冶金、建材等原材料及深加工产业。为解决精深加工程度低、产业链协同发展不足等结构性矛盾,锦州市坚持在“链”上做文章,努力走出一条由短拉长、不断做精的黄金大道。聚焦于规模化、精细化、高级化,锦州石化产业向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轻工纺织等方向延伸,重点发展聚丙烯产业链、有机颜料和染料产业链、钛白粉产业链、己内酰胺产业链,打造世界级有机颜料生产基地;冶金产业立足产业规模优势,重点打造钛产业链和钼产业链,推动钼系向钼酸铵深加工发展;重点建设中信钛业钛白粉、宏拓新材料钼酸铵等一批补链、延链、强链项目,推动锦州石化、中信金属、沟帮子熏鸡等20户企业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几年来,锦州市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奋力走出数字蝶变、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新字号”代表着锦州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方向,是提升产业竞争力和抢占战略制高点的重要力量,是工业振兴发展的关键增量。锦州市以高端、智能、绿色、集群、服务为发展方向,引育壮大战略新兴产业,创新发展高技术制造业,超前布局高技术服务业,全面推进“数字锦州、智造强市”建设,引领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招商链、政策链等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大幅提高“新字号”占比,为“老字号”“原字号”赋能增效,打造锦州市工业振兴发展新引擎。
    12/24
  • 辽宁锦州:建山治水 让城市环境更加亮丽
    三山环抱显清秀,三水萦绕城灵动。12月22日,记者登上锦州市南山公园山顶的罕王殿观景平台,脚下的小凌河如一条玉带萦绕在高楼林立的锦州城中,一幅车水马龙的都市景观画映入眼帘。近年来,锦州全力推进“三河同治”和“三山共建”,一个个民生工程让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抬眼可见的美景让市民收获满满的幸福感。三山环抱、三水萦绕的锦州城。(来源:锦州市委宣传部供图)锦州是一座徜徉在山水之间的海滨城市,小凌河、女儿河、百股河三条河流让城市愈加灵动。小凌河是锦州的母亲河,冬日里虽然河面已部分结冰,但是冰面很薄,还能见到碧波漾动,如绸缎一般漂亮,半冰半水的景致很独特。王旭东是地道的锦州人,在他的记忆中,小凌河萎缩得只剩几米宽,经常断流,大风天尘土飞扬。而如今,河床重新平整,向下深挖做防渗工程,增加蓄水量;修建十余公里的绿化带,沿河连成市区最大的带状公园;小凌河北岸129万平方米的河滩荒滩树林,被改造成了有“城市氧吧”之称的东湖森林公园,犹如一大块翡翠嵌在河边。北普陀山、南山、紫荆山,这三座青山环抱让锦州更加清秀。南山,从一座万亩荒山到一个生机盎然的市民休闲旅游之地,这是锦州建设宜居城市的重大举措。走进南山公园,沿登山栈道慢行,路两边的京桃、五角枫等树木随处可见。南山公园治理前是一片缺水的荒山,开始修复后,第一件事就是引水上山,把女儿河的水引到了山上之后,南山到处都是绿意盎然。从2016年起至今,锦州市投入3亿元建设南山,昔日的万亩荒山如今已成为花的世界、绿色的海洋。南山公园修复项目道路工程总长约10公里,登山径、景石、木栈道、游廊等景观工程总面积约90万平方米,栽植乔木、灌木绿化总面积约25万平方米。
    12/24
  • 辽宁省博物馆推出“知·味——两汉魏晋时期辽宁地区的饮食文化”展览
    2021年12月22日,“知·味——两汉魏晋时期辽宁地区的饮食文化”展正式与广大观众见面。展览从考古学的视角,展现了两汉魏晋时期辽宁地区多元的饮食文化,以此帮助大家了解更有“味道”的辽宁文化。民以食为天,我国古代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中国饮食文化史的重要阶段,两汉魏晋时期是人们追求烹饪技术、饮食文化逐步走向多元的起点。此次展览从两汉魏晋时期辽宁地区饮食结构、饮食方式、饮食餐具的多样性等方面作为切入点,将辽宁地区的相关考古出土文物整理出来,通过这种独特的形式展现辽宁地区独特的饮食文化、地域文化。展览分为“寻遍珍馐”“炮制佳肴”“啖味美器”三个单元,共展出文物95件(组),同时辅以丰富的图文资料、生动的看板故事、有趣的知识讲解,全面系统地为观众解读两汉魏晋时期辽宁地区的饮食文化。观众可以通过展览了解丰富的饮食结构与食材、科学而多样的饮食方式、延续至今的用餐礼仪,而两汉魏晋时期的辽宁人在生活的点滴之中为世人展现了当时饮食文化面貌,也为人们了解“有滋有味”的辽宁增添了别样的“味道”。
    12/23
  • 辽宁长海非遗再登国家舞台
    12月19日晚,2021中国原生民歌节在重庆黔江圆满落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目《长海号子》再次登上国家舞台,向全国观众集中展示长海非遗保护传承成果。在闭幕式演出现场,《长海号子》与全国38支队伍同台展演,展演节目包括通州运河船工号子《摇橹号子》、崇明山歌《虾满箩鱼满仓》、纳西族民歌《我我咱姿》、土家山歌《二姐赶牛》、傈僳族民歌《赶猪调》、山西民歌《对坝坝圪梁梁上那是个谁》、藏族传统茶歌《甲勒》、达斡尔族民歌《新疆达斡尔族民歌联唱》、土家民歌《幺妹住在十三寨》等民歌。据了解,2021中国原生民歌节活动共有38支展演队伍共184人参与现场展演。展演节目涉及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7个,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3个;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2人,国家级和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0人。
    12/23
  • 辽宁自贸区大连片区推出改革创新“备案制”
    近日,辽宁自贸区大连片区发布《关于开展改革创新风险备案工作实施办法》。这是大连自贸片区进一步深化运用容错纠错机制的最新升级举措,目的在于破除开放创新发展过程中的瓶颈障碍,大胆改革创新。根据这一《办法》,大连自贸片区各部门今后在推进重大改革和有较大突破探索性工作事前和事中,可向大连自贸片区纪委报备,纪委按照“三个区分开来”包容审慎进行处理,即对在实施过程中因客观原因造成一些偏差失误的,只要符合容错条件,片区纪委可依规给予免责、减责或结合容错纠错给予支撑减负。辽宁自贸区大连片区据了解,近年来,大连自贸片区不断积极探索打造激励公职人员干事创业的长效机制,先后推出《关于加强廉政风险防控管理的意见》《规范政商交往行为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试行)》《工作人员容错纠错办法(试行)》等一系列创新举措,以“严管”为手段加强廉政风险防控,以“厚爱”为方向出台激励公职人员善做事善成事。旗帜鲜明倡导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改革作风,理直气壮树立保护改革者、支持担当者的政策导向,为高质量高标准建设自贸试验区提供了坚强制度保障。据大连自贸片区纪委负责人介绍,此次推出改革创新“备案制”,目的就是进一步鼓励激励大连自贸片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不违背党规党纪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敢闯敢试、先行先试的改革精神,大胆改革创新。据了解,这一备案制度已在大连自贸片区行政许可审批、食品经营分类监管等领域得到应用,不仅为企业节省了准营时间,也大幅提高了行政效率。
    12/23
  • 精雕细琢 让居民收获更多幸福——辽阳市白塔区推进“城市管理年”活动纪实
    精确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辽阳市白塔区吹响城市管理持久战的新号角:以“智慧城管”建设为支撑,在全区范围内打造纵向到底、横向到边、高效协同的城市管理新格局,全面开展城市管理全民战、攻坚战、持久战,力争在两年内使城市管理法治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一城之美,在于精致;一城管理,在于精细。今年以来,白塔区下足“绣花功夫”,做活“精”字文章,扎实推进“城市管理年”活动,让市民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白塔区夜景繁华美丽。(陈龙摄)改造老旧小区幸福原地“升级”“老旧小区改造真的太好了!以前我们家的下水道总堵塞,这回将管线进行了全面改造、更新,彻底解决了生活难题!”“您看,家里温度有20℃了,比去年暖和多了。”12月20日,辽阳市白塔区文圣街道菜市社区李文秀兴奋地说:“这回不用纠结是否搬家到河东新城了,我们老年人住在这里快30年了,赶上了老旧小区改造,真是旧貌换新颜,咱这心里别提有多敞亮了!”2021年,白塔区共有17个老旧小区列入改造计划,涉及居民楼162栋,惠及居民8806户,改造房屋建筑总面积59.62万平方米,总投资约2.83亿元。“一小区一方案、一小区一特色、改一个像一个。”白塔区城市更新局把老旧小区改造作为城市更新工作的切入点,广泛开展民意调查,充分尊重居民意愿,引导居民积极参与,重点进行配套基础设施、公共配套设施、路面修缮、外墙立面、楼道整修等改造内容。改造前问需于民、改造中问计于民、改造后问效于民,推动形成“共商共建共治共享”老旧小区改造新路径。改造后的小区实现基础设施到位、服务功能完备、小区环境宜居,居民关心的民生难事将最大限度得到解决。严把质量安全关。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实施以来,白塔区严格落实工程质量全过程管理,严把施工图设计审查、施工企业招投标、工程主要材料检测、现场质量监管和工程竣工验收“五关”,切实将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打造成群众满意的民心工程、放心工程。抓细节,打造“一区一品”;保质量,提升居住环境;强服务,加强综合管理。白塔区以“宜居颐养”为目标,高标准推进老旧小区更新改造,示范、引领、带动辽阳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全力打造老旧小区改造“白塔模式”,奏响老旧小区改造民生工程建设强音。在辽阳,机动车礼让行人成为文明新风尚。(资料片)共建文明城市共享建设成果文明,是一个城市最美的名片;文明,是现代城市最迷人的气质。在白塔区新华小学,学生们整齐着装,文明礼貌,精神风貌昂扬向上。新华小学一直致力于文明校园建设,经常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通过开展抚顺雷锋纪念馆研学旅行、当小交警体验指挥交通、走进养老院助老敬老、帮助社区开展义务劳动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们积极投身创城,争做新时代好少年。其实,不仅是学校,在白塔区各社区、企业和机关,文明礼貌蔚然成风。在全国文明城创建中,白塔区集各方智慧,举全区之力,在全区上下形成“人人都是创城参与者,人人都是创城受益者”的良好氛围。作为辽阳市主城区、老城区、中心城区,白塔区是创城工作的主战场、主阵地、主力军,深知“城市管理年”活动对于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重要性。今年以来,白塔区共投入创城资金2.9亿元,为文明城市创建提供了坚实基础和资金保障。白塔区四大班子领导包街道,机关干部、城管员包社区,形成全区创城、全员创建的良好氛围;建立了包保制度、检查制度、考核制度和督办制度。截至目前,下发《问题清单》28期,成立白塔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75家。在创城工作中,白塔区树立大局观念,坚持大局意识,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关注民生,打造最佳宜居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各街道、各部门之间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取得可喜成绩。今年以来,修建小区路面32.6万平方米,绿化面积9.5万平方米,粉刷楼道楼体272万平方米,安装楼道单元门3710扇、窗户9560扇、声控灯37720盏,拆除违章建筑5000处,惠及居民11万户32万人。创城,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帮助,更离不开广大群众的支持。白塔区在创城工作中涌现出一大批青年志愿者、妇女志愿者、机关干部志愿者,他们在发挥典型引领示范作用的同时,率先垂范,为创城不遗余力地工作着。唐革军、叶双民志愿服务团队助力创城工作,传递正能量,让更多的人自觉养成文明行为规范,提升市民素质。截至目前,白塔区已成立学雷锋志愿服务站200个,志愿者们自觉走上街头指挥交通,规范行人文明出行,共建文明城市。社区志愿者在清洁小区健身器材。(王殿洋摄)强化建设管理为百姓谋福祉让“规划图”变成“实景图”,打造精品绿色城区;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牵动,强力推进“城市客厅”建设,打造城市新地标;精心打造9条背街小巷,综合改造17个老旧小区……经过半年的努力,白塔区“城市管理年”誓师大会上的目标正在变成现实。聚焦目标、把握关键,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白塔区坚持以人为本,把方便群众、百姓满意作为落脚点,将百姓关心的堵点、难点逐个解决掉。同时,凝聚合力,依托“党群一张网、服务叫得响”服务平台、社区网格等,鼓励市民参与街角绿地规划、背街小巷管理和老旧小区改造。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打好攻坚战。为打造精品绿色城区,将“规划图”变成“实景图”,白塔区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牵动,启动和推进一批重点项目,强力推进“城市客厅”建设,打造城市新地标;推进棚户区改造,用最短时间完成青年湖公园东侧、城南13号地等重点地块的收尾出让。同时,白塔区坚持“大城管”管理模式,重点整治建筑工地、农贸市场、城乡接合部、小区楼院等区域的卫生环境,试点推进垃圾分类;重拳清理占道经营、露天烧烤、乱贴乱画等顽疾;严查交通违法行为,确保路畅、街美、民安。现在,白塔区城市管理日趋精细。在辽阳,白塔区率先成立城市更新局、率先编制城市微更新五年规划、率先打响“城市管理年”全民战、攻坚战、持久战。截至目前,白塔区投入500余万元,修补路面4.5万平方米,拆除私搭乱建3.9万平方米,治理占道经商、店外经营2.9万次,整治占压燃气管线问题59个;高质量完成辽阳58%国考民调任务,为辽阳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出突出贡献;实施公路防护“636工程”,投入112万元,加强公路安全设施建设;处罚交通违法行为1.6万起,交通事故发案率下降8%。
    12/23
  • 辽宁葫芦岛:推行“智慧人社”提升政务服务效能
    “窗口工作人员比来办事的群众多!”走进葫芦岛市人社局综合服务大厅,但见三十多个服务窗口前,只有寥寥数名办事群众。这难道就是直接服务200余万参保人员,业务经办量占全市政务服务70%以上的人社局服务窗口的常态吗?是的。今年截至目前,葫芦岛市人社局网上办件数量10.5万件,网上评价3.6万余条,网上申办率100%,自建系统网办率98.64%,发挥了“数据线上跑”解“群众线下忙”的作用,也得到了葫芦岛市政协委员的交口称赞。正因为“智慧人社”的推行带来了服务效能和群众满意度的提升,日前,葫芦岛市被人社部选定为第二批“社会保障卡综合应用示范基地”。有了“一网通办”,来葫芦岛市人社局综合服务大厅的办事群众越来越少。(摄影:翟新群)让群众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怎样才能让群众到政府部门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答案是:推行“零跑腿”不见面的“一网通办”!葫芦岛市人社局换位思考,开展“智慧人社”建设,实现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升级办事效能,提升群众满意度。目前,葫芦岛人社类176个公共服务事项全部实现“一网通办”,网办率100%,全程网办率达到86%,办理时限压缩92%,大幅减少了群众往来奔波和长时间等待之苦。与群众密切相关的30余项服务事项,只需要点点鼠标、动动手指就能办,再也不需要排队等候现场办理了。“网上办”在极大方便群众的同时,也缓解了办事窗口的工作强度,减轻了疫情防控的压力,可谓一举多得。以往,由于养老、工伤、失业和医疗保险的缴费核定业务分布于不同部门、单位,葫芦岛上千家企业的劳资员每个月都要赶到办事大厅,跑几个楼层,到几个窗口排队,费时又费力。针对这一情况,葫芦岛市人社局协同市医保局合力攻坚,于今年5月成功实现四个险种缴费核定“一网通办”。参保企业的劳资员只需登录市政务服务网,动动手指就能办妥相关业务。目前,群众最常用的9项社保卡公共服务、8项查询类服务,全部接入辽事通和葫芦岛市政务服务网,足不出户就能办妥办结。全局219个依申请类政务服务事项,181个实现“即来即办”。43个高频政务事项,办事材料从239个压减到105个,平均每个事项从5.56个减少到2.44个,缩减率56.1%,办理时限压缩90%。葫芦岛市人社局自启动实施“智慧人社”建设以来,已在全省率先上线“移动社保”APP,全面推行社会保障卡“一卡通”应用……一系列“互联网+人社”服务,极大地提升了人社服务质效,保费缴纳等十余项业务实现群众“零跑腿”,退休人员通过手机就能完成退休认证,解决了身处他乡、行动不便人员还要亲临现场办理的难题,赢得群众广泛赞誉。就业服务事项办理实现“零证明”“我的解除劳动关系通知书找不到了,要申请失业补助金,怎么办?”前不久,49岁的郭女士来到葫芦岛市人社服务大厅咨询。“您别着急。现在我们已经实施了‘零证明’服务。您的这种情况,只要查验一下身份证,再填一份《个人承诺书》,剩下的就由我们来完成,不用您再去补开解除劳动关系证明了。”葫芦岛人社局就业分中心负责人表示,这种情况在过去是需要到原单位等几个地方补办解除劳动关系证明才能办理的。而从去年开始,葫芦岛市人社局全面启动“零证明”创建工作,市县两级人社部门先后清理了证明事项120余项。到去年年底,所有就业服务事项的证明已全部取消,实现了“一证(卡)通办”。与传统办事流程相比,“零证明”极大地减少了群众在政务服务过程中提取证明材料的负担。以办理丧抚待遇事项为例,过去需要先到民政局办理死亡证明,到公安局办理亲属关系证明,再到社保局办理丧抚待遇申领告知书。一趟业务办下来,至少得跑3个部门。如今,只需要带上身份证,系统平台自动识别办事人员身份信息,整个审批过程中无需出具任何纸质证明和材料,真正做到了“最多跑一次”。主播通过“直播带岗”活动向求职者介绍岗位信息。(摄影:翟新群)创新载体提升就业服务水平“‘立刻有’就是‘likeyou’。在咱这儿,只要你有就业意愿,不挑不拣,我们就会尽力保证你‘立刻有’工作。”今年春季,葫芦岛市人社局劳动和就业服务保障中心创新推出“抖音直播带岗”活动。新的表达方式,新的对接形式,受到求职者和用人单位的欢迎,起到了良好的就业对接效果。这是葫芦岛市人社局创新推进“互联网+”,在去年牵头建立全国百城就业联盟的基础上开展的一项新服务。2020年2月,针对疫情带来的劳动者求职与企业招工“两难”问题,葫芦岛市人社局打破地域界限,主动邀请108座城市组建全国百城就业联盟,全国性配置资源、调剂余缺,帮助葫芦岛市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自2020年3月联盟成立以来,依托全国各地的就业信息,他们先后举办线上招聘百余场,发布就业信息473期,推介联盟城市2.2万家企业共39万个就业岗位,转移葫芦岛劳动力9.6万人,吸纳3600余名联盟城市人才来到葫芦岛就业。2020年7月,他们又研发上线“中国(葫芦岛)百城就业联盟平台”手机APP,提供更加便捷的云招聘、云输出服务,目前,已吸纳全国各地2500余家企业入驻APP,常态化提供岗位2万余个。在百城就业联盟常态化运行基础上,今年2月,葫芦岛市人社局就业部门又针对传统招聘模式覆盖面小、精准度低、互动性差等短板,借鉴网络直播带货模式,创新推出直播带岗服务,将抖音“直播带岗”融入百城就业联盟,发挥网络直播招聘不受地域限制、互动性高、参与感强等优势,帮助求职者与岗位迅速精准匹配。目前,已直播带岗142期,发布短视频258个,2000余家用人单位常态化开展招聘,提供各类岗位5000余个、用工需求近2万人,浏览和参与人数220万人次。通过“百城联盟+直播带岗”这个就业服务新载体,今年以来,已帮助1.1万人找到心仪的工作。“百城联盟+直播带岗”,开创了城市间就业协作新模式,走出了促进劳动力和人才合理流动的新路径,这一制度创新成果得到人社部肯定,被省人社厅在全省推广,入选人民网2020年20个全国落实“六保”任务创新优秀案例。变“坐等上门”为“政策找人”“没想到人社部门能把工作做到这个份儿上,主动把钱送到我们企业手中。”日前,在并不知晓政策的情况下,送上门的疫情失业保险稳岗返还补贴,让葫芦岛港物流有限公司负责人十分惊喜。这笔额外收入,对于这家小微企业而言,绝对是雪中送炭。营商环境建设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葫芦岛市人社局学习先进经验,打破原有的“坐等上门”被动服务工作模式,推出主动式“政策找人”服务,确保符合条件的企业和群众“零跑腿、不见面、享政策”。他们组建起工作专班,对全局219个依申请类政务服务事项开展全面梳理,找出可以主动作为的事项,制定详细的“政策找人”事项清单,逐一明了每个事项的办理内容及流程、责任部门、负责领导等。9项与企业、群众密切相关的业务,列入了首批“政策找人”清单,其中,既包括200人以下企业稳岗补贴这样的涉企事项,也包括失业职工医保缴费、临时价格补贴、公益岗位社保补贴、机关事业单位工勤技师聘任、高校毕业生兜底安置、养老保险参保缴费证明等高频个人事项。就业部门主动比对信息、协调审核,使企业、群众零申报、零跑腿即可享受政策,再也不需要跑申报、跑审核几个月才能获得。截至目前,葫芦岛市人社局已通过“政策找人”,主动为3439户企业发放稳岗资金644万元,主动为15.2万失业职工缴纳医疗保险,为5.2万人次发放临时价格补贴,为1.6万人次发放社保补贴,主动安置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183人。“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专办难事“谢谢!没有你们帮忙,我真不知道啥时能办完退休手续。”9月2日上午,葫芦岛市人社局就业服务大厅“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前,石科强紧握工作人员的手激动地说。石科强原为辽宁省建筑安装工程公司职工,因公司效益不好,前些年与企业解除了劳动关系,一直打工谋生。日前,他来到葫芦岛市人社局办理退休手续,发现怎么都找不到他的档案。没有档案,人社部门无法为其办理退休手续。此后,石科强又多次到前单位查找,但始终没找到。8月27日,石科强发现人社局大厅有个“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便把自己的困难反映给值班人员。“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工作专班高度重视,第一时间组织相关人员召开协调会,形成解决方案:一是由档案科牵头协调,带领当事人到原单位查询当年档案转移情况;二是在确实找不到档案的情况下,由原单位提供相关工作信息证明,由葫芦岛市人社局劳动关系科确认参加工作时间和劳动关系,补充建立档案信息。档案科同志认真调查发现,石科强的档案当年并未随同当时解除劳动关系的工友一起转移至人社部门,而是多次辗转,由其现单位邮寄到了省人才中心。至此,事情得到圆满解决。千方百计把群众办不成的事办成,是葫芦岛人社部门开通“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的初衷。为化解疑难,葫芦岛市人社局专门针对“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推出了“一图一单四项制度”工作模式。“一图”,指工作流程图。针对各种不同情况进行分析考量,细化到每一个环节,使办事群众和经办人员一目了然,所有工作有章可循;“一单”,指工作承办单。按照“每个人都是‘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的服务员”要求,通过承办单建立从窗口经办人员、科室负责人、值班领导、分管领导,直至局主要领导的签批流转模式,按照不同分工、不同职权,由相关领导单独处理或会商处理,直至问题得到解决,实现全流程承办;“四项制度”,包括工作制度、值班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和奖惩制度。根据相关制度,除全部工作细化到岗位和人员外,另有处理时限、工作标准、督导督查等一系列条款进行约束,保证“办不成事”处置工作落到实处。“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开通后,凡因政策、历史遗留等特殊原因,在经办窗口无法正常及时办理的疑难业务,均第一时间转到“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承接受理。截至目前,窗口先后受理群众反映问题5件,均得到了高效解决。
    12/23
  • 辽宁鞍山:开足马力冲击年终生产目标
    12月21日,在位于鞍山市立山经济开发区的鞍山新兴轴承制造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机器轰鸣,工人干劲十足,正开足马力冲击年终生产目标。今年,企业年产值有望突破9500万元,再上新台阶。焊接生产线的工人加班加点赶工期。(摄影:丛楠)车间内生产紧张有序。(摄影:丛楠)为严把生产质量关。(摄影:丛楠)鞍山新兴轴承制造有限公司是我省规模较大的以轧机轴承、阀门制造为主的民营企业,其主导产品轧钢机械用轴承广泛应用于热轧宽带、中宽带、窄带及型材轧机、冷轧薄板轧机、高速线材轧机及棒材生产线等。公司现有15个类型2000余种产品,其中5项新产品获得国家专利,2项被列为国家级新产品。多年来,新兴轴承始终坚持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大力开发替代进口的轧机轴承。目前,替代进口轧机轴承已进入宝武集团、鞍钢、宝钢、沙钢、凌钢、杭钢等国内大型钢铁企业,产品随主机销往英国、印度、沙特、巴西等国家。
    12/23
  • 辽宁营口:多举措引导民企向“专精特新”之路挺进
    12月17日,营口又一家民营企业成功上市。作为国内生产抗氧化剂的龙头企业,营口风光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创业板成功上市,这是营口市助力“专精特新”企业成长的高光时刻,更是全市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民营经济是营口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中小企业在营口民营企业中占有主体地位。营口风光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上市,为营口市中小企业探索融资发展,寻求做大做强之路,起到了“破冰”的示范作用。如何助民企做大做强?营口市先后制定了《营口市创建新时代民营经济“两个健康”示范的实施意见》《营口市创建新时代民营经济“两个健康”示范的政策措施》,从8个方面出台了55条扶持举措,通过政策激活企业内生动力,引导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迈向“智造”强企。同时,营口市还制定了《营口市营商环境优化行动方案(2021-2024年)》,通过20个大项共89条举措的实施,全面推动政务改革,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东盛集团环保绿色包装智能化工厂。(摄影:佟利德)强化政策激励扶持企业转型升级今年11月1日是首个“营口民营企业家日”。这一天,营口市召开大会对20家民营企业和10位民营企业家进行表彰。其中,10家企业获创新奖,获得国家发改委和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科技厅500万元至4000万元不等的资金支持;对今年获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10家企业授予成长奖,每家奖励10万元;对去年纳税排名前十的企业家授予贡献奖,每位奖励20万元。在全市500多名政企代表的见证下,政府拿出“真金白银”作嘉奖,民营企业家前排就座,上台领奖,这是营口市委、市政府尊企、重企、亲企、护企,为民营企业发展树立标杆的一个缩影。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是营口市发展民营经济的重要举措,也为全市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今年,营口市从8个方面出台了55条颇具“含金量”的激励政策,并设立1亿元专项奖励资金,旨在激发民营企业活力和创造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速企业转型升级,争取培育一批在国内、国际细分市场上具有行业话语权的“专精特新”企业。营口市鼓励企业发展新兴产业项目,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的扶持力度,培育壮大民营经济发展新动能。对企业建设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从项目正式投产年度起2年内对其给予奖励,最高额度200万元。鼓励企业做强产业链,在同行业中争优创先。支持铝制品、钢铁、镁质材料、精细化工等原材料产业延链补链强链,从项目正式投产年度起2年内对其给予奖励,最高额度100万元。鼓励企业研发新设备。对获评国家、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称号的研发主体,最高奖励100万元。鼓励加强品牌建设。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认定的企业,给予20万元奖励;对获得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的主申报企业,给予10万元奖励;对获得“中国质量奖”“省长质量奖”的企业分别给予50万元、40万元奖励。为引导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营口市建立“专精特新”“产品—中小企业—小巨人”培育体系,对被评为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给予10万元奖励。除了政策激励,营口市还加强“保姆式”服务,为“专精特新”企业纾难解困。例如举办专场用工招聘会,解决企业用工难题;举办各种专题培训,帮助企业熟悉金融、税务等政策;深入企业帮扶,一线指导企业申报材料办手续;搭建平台,通过第三方专业机构为企业解决发展难题。目前,营口市已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家,位居全省第三位;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9家,省级“专精特新”产品(技术)39项。搭建创新平台力争实现“三年倍增”前不久,营口市举行百名科技专家服务振兴发展计划项目推进会暨校企合作签约仪式,营口理工学院与10家民营企业签署校企合作共建协议,推动全市高端人才助力企业技术升级和成果转化。仪式上,营口市政协为20位“助企科技专家”、10位“企业特聘技术副总”颁发了聘书。今年,营口市积极调研,深入百家企业,了解企业在发展规划、技术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的需求。而后立足实际,积极搭建高校、科研院所、各级学会与企业的资源整合和共享平台,鼓励这些智力资源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帮助企业解决生产运营中的难点问题。营口科技惠企更重科技立企。为了支持科技企业发展,营口市多措并举,不遗余力。对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首次认定奖励20万元,再次认定奖励10万元;对加大研发投入的企业,最高给予60万元后补助奖励;对利用知识产权高质产出,获得国家、省级荣誉的企业,给予相应的现金奖励;对推动关键技术攻关的企业,单个项目最高奖励200万元;对于产业协同创新的“盟主”单位,给予5万元奖励。根据企业发展不同周期,精准服务,精细培育。建立科技型企业培育库,目前已入库“苗企业”1000余家。通过政策宣传培训,科技中介机构上门服务等措施,促进“苗企业”成长为科技型企业。根据科技型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建立起“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的三级梯度培育机制,有针对性地采取培育措施,帮扶企业逐级跃升。做好人才培育,实施企业博士双创计划。根据本地企业提出的具体需求,建立与省内高校博士团队的协同创新体系,共同攻克关键技术难题。加强资金扶持。今年,营口市共投入4400万元科技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进创新基地、创新平台建设,建设营口科技市场,为全市创新主体提供全要素服务,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厚植沃土,育树成林。目前,营口市培育科技型企业共计1010家,其中,科技型中小企业553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43家,雏鹰企业82家,瞪羚企业32家。今年,营口市启动了科技型企业“三年倍增”专项行动。计划通过科技招商、建立孵化载体、打造创新平台、创新金融服务等举措,加强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力争到2023年,实现全市科技型企业数量翻一番的总体目标。营口风光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鸣钟上市。(摄影:刘舒)推进企业上市激励做大做强12月17日,营口风光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成功上市,成为营口市化工科技板块进军资本市场的标志性事件,这必将激发更多企业的上市动力,推动更多优质企业陆续迈入资本市场。今年,辽宁鼎际得石化股份有限公司也已经向国家证监会完成申报,有望明年年底在上交所主板挂牌上市。在营口市建立的上市后备企业“金种子”库中,还有天元航材、世纪电子、天成消防、兴福化工、菱镁科技等一批优质储备,正在规范有序开展上市工作,预计不久的将来,营口市上市企业数量必会再有新突破。营口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各项工作部署,切实履行服务企业上市主体责任,把推动企业改制上市作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为引导和鼓励优质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营口市积极开展多元化工作服务模式,全力支持和推进企业走向资本市场挂牌上市。积极开展金融政策与服务创新,通过深入发掘、调研指导、政策激励等一系列方式方法,帮扶企业融资上市。营口市制定并实施《营口市推进企业改制上市“星火计划”实施方案》,组建企业上市指导团队,印发《营口市推进企业改制上市政策与指引汇编》3000余册,推动企业上市进程。打造“资本市场系列讲堂”,定期开展“初识资本市场、学习最新政策”等线上线下学习活动,提升企业上市意识和信心,避免企业走弯路。对企业开展“望闻问切”服务,帮助解决上市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建立拟上市后备企业“金种子”库,目前入库企业已过百家,其中,重点跟踪培育32家,纳入省重点后备库4家。加大资金奖励扶持力度。今年,营口市投入400万元奖励资金,专门用于“星火计划”政策落实落地。截至11月末,营口市企业已累计获得省、市奖励资金2108万元。这些资金有效帮助企业降低了融资成本,提高了上市积极性。目前,营口市上市后备企业梯度式、多元化培育格局已显现。营口市将从上市后备企业“金种子”库企业中,突出打造化工类上市主力军,并将耐火、汽保、制造行业作为重点上市储备。突出重点优质行业,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提高服务指导水平,确保政策落地,推动更多优质企业迈入资本市场,促进全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12/23
  • 辽宁:25个博士后团队参加首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
    12月18日至20日,第一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在广东省佛山市举行。辽宁25个博士后团队携16个创新项目、6个创业赛项目、3个揭榜领题赛项目参赛,重点聚焦制约各自领域发展的前沿技术、关键核心(共性)技术、关键零部件、材料及工艺的瓶颈和关键难题。本届大赛是我国博士后制度实施以来举办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覆盖面最广的全国性博士后创新创业赛事,线下现场赛和线上云参赛相结合。大赛共设创新赛、创业赛、海外(境外)赛和揭榜领题赛4个组别,约1400个项目以路演和答辩形式激烈角逐,辽宁省代表队获得2金1银1铜的好成绩。
    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