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多彩辽宁
多彩辽宁
  • 辽宁:广纳天下英才 汇聚振兴动力
    “兴辽英才计划”累计投入10亿元专项资金、新增3047家“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1.4万家、全省人才资源总量达到680万人……辽宁在人才强省之路上留下一串坚实的脚印。国以才立,业以才兴。近年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党管人才,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努力把辽宁建设成为各类人才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事业能出彩、梦想能成真的人才高地,让人才成为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强大“智”动力。涵养良好生态人才近悦远来振兴发展进程中,广大优秀人才的地位不可替代,作用不可或缺。我省将人才工作摆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聚力打造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环境。为突出高端引领,我省深入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兴辽英才计划”。工程实施以来,重点支持21名杰出人才、644名领军人才、676名青年拔尖人才、120个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这其中,有4名杰出人才成功当选“两院”院士,26名人才获得国家科技奖励,40名人才获得国家级人才项目支持,1400余项由“兴辽英才计划”入选者领衔的人才项目稳步推进,带动重点学科和产业、企业创新发展。为让各类人才安心、安身、安业,我省多措并举,关心人才、爱护人才,更成就人才。投入“真金白银”——坚持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大的投入,省人才专项资金由每年5亿元增加到7亿元。组织金融机构对接科技企业需求,在风险补偿、贷款贴息、天使投资等方面精准施策。付出真情实感——各级党委(党组)持续深化联系服务专家工作,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一站式”“保姆式”服务,开辟人才就医绿色通道,推行高层次人才子女就学便利举措。沈阳市精心打造人才公寓,鞍山市“钢都英才卡”将14项与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事项全部整合,暖心之举带来人才汇聚。拿出真招实策——大力支持人才创新创业,新出台的《辽宁省科技创新条例》,用立法的方式确保各类创新主体利益,调动起全社会科技人才投身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为加快实现人人渴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我省接连布局谋篇。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建设国家重要的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宏伟目标,就高质量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作出新部署。正在制定的“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打造人才发展生态的目标具体化,提出若干人才发展对策及重大举措。推进改革创新激发资源活力让辽宁原有的人才资源优势、科教资源优势有效转化为发展优势、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需要创造活力的竞相迸发、聪明才智的充分涌流。几年来,我省聚焦人才发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坚持“授权松绑”,大力推动人才政策创新,全面深化人才制度改革,为人才“加椅子、留位子、架梯子”。突出科学性、有效性、持续性,成为我省完善并创新人才政策体系的突出特点。近年来,我省先后出台《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辽宁省人才服务全面振兴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自上而下绘制出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路线图”。2021年,我省进一步加大人才制度和政策创新力度,制定辽宁人才政策“升级版”,即《关于深入实施“兴辽英才计划”,加快推进新时代人才强省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优化升级“兴辽英才计划”,在平台建设、体制机制改革、服务保障3个方面提出87条具体政策措施,以工程为牵动、以政策为引导,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我省人才制度体系正在有序完善、有效运转。向用人主体授权,人才管理机制谋求突破。充分落实省属高校、公立医院、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绩效工资分配等方面自主权,畅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实现企业用人企业说了算。持续推进职称评审制度等改革,人才评价机制务求实效。全省企事业单位累计成立349个高级评委会,实现人才“自主评审、自定标准、自主发证”。完善技能人才评价机制,实现由政府主导的职业资格制度与社会化评价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制度有机衔接。截至目前,全省已有148家企业、37家技工院校、155家社会培训评价组织开展等级认定。积极为人才松绑减负,人才激励机制探求创新。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完善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工资分配激励机制。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经费支配权,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收益按不低于70%比例奖励人才,让人才静心搞研究,多出成果、出好成果。构筑更加开放、更加积极、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体系,蹄疾步稳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我省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得到进一步释放。融合产业发展构建人才高地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近年来,我省牢固树立人才优先发展理念,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加快构建人才高地和创新创业平台,推动人才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围绕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和“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我省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培养主阵地作用,优化调整人才供给结构,新增人工智能等“四新”专业92个,加快实现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效衔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拓展人才培育渠道,在全国率先探索“1+X”书证融通新路径。集聚各类优秀人才服务辽宁高质量发展,我省既注重大力引进急需紧缺人才,也注重精准引进重点领域人才,锁定“人才、项目、团队”,实行符合我省实际的人才引育和成果转化有效路径,“带土移植”引进技术攻关团队、创办企业团队218个,项目总投入约38亿元。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柔性引才作为年度重点任务予以推进。“全国学会入辽计划”将全国学会科技人才、科技成果等资源引入辽宁,辽宁院士联合会柔性引进院士66人,为辽宁振兴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推进项目、企业、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构建企业为“盟主”、契约为纽带、市场为导向的实质性产学研联盟200个,仅2021年便集聚科技型中小企业及产学研合作方3377家,开展产学研合作1269次,推动了科技创新要素有效汇聚。人既尽其才,则百事俱举。近年来,我省坚持以用为本,想方设法为人才提供发挥才智、实现梦想的机遇和舞台,让人才价值充分体现,让人才能力充分发挥。2021年,我省组织实施“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到去年年底,全省共实施“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101项,预计可攻克核心关键技术160余项、开发重大创新产品180余个,带动企业落实研发投入21.3亿元。2021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实现778.6亿元,同比增长20.7%。用一贤人而群贤毕至,相一良马而万马奔腾。有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聚才的良方,如今在我省,人才总量逐渐攀升,人才层次和素质明显提高,人才对振兴发展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彰显,这些必将不断为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创造新的“加速度”。
    02/17
  • 辽宁阜新:花灯璀璨 喜迎佳节
    赏花灯是元宵节的传统节日习俗。元宵佳节将至,阜新某商场举办国潮灯笼文化节,为市民送上一场火树银花、流光溢彩的视觉盛宴,营造了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活动现场,市民置身于造型各异、五彩斑斓的灯光世界里,纷纷拿出手机与家人朋友合影留念,流连忘返。
    02/16
  • 辽宁营口:元宵花灯五彩斑斓 文明营口流光溢彩
    元宵节前后,西起辽河老街东至人民公园,北起辽河沿线南至渤海大街的“辽河之春”花灯景观带流光溢彩、科技感十足。以“非遗+科技”为核心的“辽河之春”花灯艺术季在春节期间大放异彩,艺术季围绕辽河文化产业带建设、打造共享文化空间、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全市人民创造高品质业余文化生活,不断满足广大市民对精神文化需求的新期待。目前,“辽河之春”花灯艺术季全媒体曝光度已超700万,“辽河之春”花灯景观带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寅虎闹新春花灯图片来源:营口日报形态各异的昆虫花灯图片来源:营口日报卡通花灯“拔萝卜”图片来源:营口日报传统文化花灯图片来源:营口日报鹊桥赏月花灯图片来源:营口日报市民驻足观赏花灯图片来源:营口日报本届“辽河之春”花灯艺术季共开展“花灯映河畔”春节摄影采风、“我和花灯合个影”、猜灯谜、非遗展览等民俗文化活动70余项,辐射人群超60万,市民们一边欣赏非遗展、一边观赏花灯、一边品尝美食、一边合影留念,年味儿十足。36组造型新颖的智慧花灯不仅为市民添欢乐增气氛,也成为展示营口形象、宣传营口文化、创建文明营口的一个重要窗口。
    02/16
  • 【“辽”亮冬奥】16年追梦 最美的“桃子”绽放
    2月14日,中国选手徐梦桃在落地后庆祝。(来源:新华社)中国选手徐梦桃在比赛中。(来源:新华社)“梦里遇陶公,笑看红尘事”,这是徐梦桃名字来源的典故,她的队友们亲切地称她为“桃子”。“我是第一吗?”当获得冠军、圆梦冬奥赛场的那一刻,“桃子”一遍一遍地问,“历经4个冬奥周期的坚持和奋斗,整整16年,梦想成真的一刻让我感觉像做梦一样不真实!”圆梦,是真实的。2月14日,徐梦桃在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女子个人项目上获得冠军,这是辽宁冰雪健儿在北京冬奥赛场获得的第一枚金牌、第二枚奖牌,也是中国代表团的第五枚金牌,追平了历史最好成绩,还是徐梦桃个人的首枚冬奥会金牌、第28个世界冠军,还是中国女将在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赛场获得的第一枚金牌……可喜可贺!沉浸式发挥就是要夺冠夺冠了!作为现场最受关注的运动员,徐梦桃是现场大屏幕锁定的主角,她会被索要合影,会被要求签名拍照,甚至还有人拍她的脑袋。徐梦桃赛后向记者表示:“我今天站在那儿真的特别特别地投入,我不管任何人,真的,我就是想为祖国拿下这枚金牌,我觉得我能够做到。”夺冠了!徐梦桃太激动了,以至于反复向身边人求证。徐梦桃说,她在出发前完全投入到接下来的动作,任何人、任何情况都没有影响到她,“我做过无数次心理建设,所有的一切都在我的预案中,享受这一刻不给自己设限。总之,最后一跳,必须成功,就是要夺冠,要将冠军献给祖国!”4届冬奥会16年的等待这个冠军真不容易4届冬奥会,16年的等待。没有人知道在32岁的徐梦桃心中,到底多少次梦想过夺金时刻,心中又多少次闪现过放弃的念头。尤其是平昌冬奥会,被寄予厚望的她最终只得到了第六名,她是灰溜溜地回国的。“真的感觉到了我的一个转折点了。”徐梦桃说到4年前的平昌冬奥会眼泪止不住地流出来,“回来之后,我马上做了两条腿的半月板手术。当我躺在病床上,看着自己两条做了手术的腿时,那一刻我就在想,我要不要坚持到北京冬奥会?因为要坚持的话,又是4年,我做得到吗?”“我感谢没有放弃的自己。”徐梦桃说。去年夏天在秦皇岛基地水池集训的那段艰苦训练的日子,她回想起来就像每天都在比赛一样。“每天的训练变着花样练,不管什么样的天气,也不管是什么样的状态,就是翻来覆去地练,艰苦地练。”实现了金牌梦想,徐梦桃还会再干4年吗?“看心情吧!”她云淡风轻地说,“我现在就想说一件事,请所有人都不要放弃努力,你的努力也许在什么时候就会帮到你,而且一定会是在最关键的时候。”2月14日是一个特别的日子2009年2月14日,徐梦桃拿下了她人生中的第一个世界杯冠军;2014年2月14日,徐梦桃在索契夺得了她人生中的第一枚奥运奖牌;2022年2月14日,她在云顶滑雪公园拿下了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女子个人项目的冠军,成为中国在冬奥会该项目上首位女子冠军,也让中国时隔16年再次夺得冬奥会该项目金牌。“这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日子!”徐梦桃眼睛瞪得圆圆地说,“以后,我决定把我的结婚纪念日定在2月14日,生孩子我也要在2月14日生!”2月14日,不仅被徐梦桃珍藏记忆,同时也将被辽宁体育、中国体育载入史册。这一日,辽宁又多了一位奥运冠军,目前共有32人获得31枚奥运金牌,位列全国第一。31枚金牌中包括2枚冬奥会金牌:徐梦桃的这枚,以及2006年韩晓鹏获得的男子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项目金牌。夺冠了,如何放松、庆祝?记者问。徐梦桃不假思索地回答:“我现在还不能休息,我希望把自己的好运传递给即将比赛的男队,在15日、16日的男子个人项目上,我希望他们把自己最好的一面表现出来,也希望我今天的成功能鼓舞他们的士气,我们能一同庆祝。”
    02/16
  • 辽宁抚顺:火树银花元宵夜
    2月15日就是元宵佳节了,辽宁省抚顺市大街小巷布置不同造型、色彩斑斓的花灯,让整个城市充满了浓浓的“年味”。夜幕下的抚顺美轮美奂的彩灯令人沉醉。2月11日晚上7时,人民广场上长26米、高5米的“抚顺城市文化发展”灯组五彩缤纷,流光溢彩。广场周边以满天星为造型的亮化树木绚烂明亮,此时,虽然天气很冷,但观灯的人群已是接踵而至。五彩缤纷的花灯吸引大批市民欣赏。(摄影:王晓垚)春节至,游子归,彩灯亮,人团圆。北站广场上的“大拜年”灯光小品象征着疫情下聚少离多的亲人们终会有团圆相聚的时刻。劳动公园“节节高升”的灯笼墙,象征蒸蒸日上、红红火火的好日子以及不断提升的获得感、幸福感。顺城区政府西侧小广场、望花区政府广场主要街路和休闲广场上,一串串红彤彤的小灯笼和色彩斑斓的星星彩灯挂在树上,分外夺目。东洲区河滩公园、新屯公园等景观带被装点得五光十色,仿佛让人置身于童话世界。很多市民陶醉其中,在一座座造型新颖、制作精美的花灯前驻足观赏、品评花灯、合影留念,沉浸在一片喜悦祥和的氛围中,他们扶老携幼、结伙亲友,感受着节日里的幸福与祥和。
    02/16
  • 【“辽”亮冬奥】辽宁阜新:冰雪运动掀起热潮
    随着北京冬奥会开幕,全民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逐渐高涨。近日,记者在阜新市一些冰场和滑雪场看到,不少市民以参与冰雪运动的方式助力北京冬奥会,享受冰雪运动快乐,强健体魄。
    02/16
  • 辽宁省两大冬奥展尽显冰雪魅力
    观众在观看“冰雪情缘,逐梦前行——同心共圆冬奥梦主题特展”。在“逐梦冬奥”特展上展出的清张宗苍《雪溪帆影图卷》(局部)。北京冬奥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而我省为助力冬奥会举办的“冰雪情缘,逐梦前行——同心共圆冬奥梦主题特展”和“逐梦冬奥——冬景绘画暨体育文物特展”在全国引起反响。截至目前,已有近百家图书馆、文化中心同步在线上线下展出“冰雪情缘,逐梦前行——同心共圆冬奥梦主题特展”,冰雪文化得到了更好的普及与推广。“冰雪情缘,逐梦前行——同心共圆冬奥梦主题特展”在辽宁省图书馆举行,韩晓鹏领奖服、李妮娜训练帽、《溜冰术》《跑冰术》等100余件珍贵纪念品、500余幅图片与历史文献,使人们对中国冰雪文化有一个全新的了解。由于展览制作精良、推出及时,全国各地、各级、各类图书馆纷纷给辽宁省图书馆发函申请在当地巡展。辽宁省图书馆已将展览资料发给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杭州图书馆、武汉图书馆、西安图书馆、嘉兴市图书馆、广西大学图书馆等近百家图书馆、文化中心在线上线下进行展出。为了更好地推动中国奥运文化、冰雪文化传播,围绕主题特展,辽宁省图书馆还同时举办了50余场阅读推广互动活动。广大读者可以参与听、讲、印、约、荐、感、娱等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如“听”——邀约辽宁籍体育明星录制冬奥会有关短视频,剪辑成展览宣传片,在展厅内循环播放。“讲”——邀请体育专家到辽图讲坛,举办体育主题文化讲座。“印”——古籍修复中心的修复师进行《太液冰嬉十二韵》现场雕版刷印展示,完美体现古代刻书中的冰雪之美,公众亲手体验刷印,将弥漫楮墨之香的古文献拓印带回家。“约”——在微信公众号定期推出“辽图约书”冬奥会主题阅读书单,读者足不出户即可借阅文献,共建体育强国。“逐梦冬奥——冬景绘画暨体育文物特展”在辽宁省博物馆举行。此展共展出88件套文物,分为“冬景绘画”和“体育文物”两大单元。推动文化遗产与冬奥赛事有机结合,传播中华文明。其中,“冬景绘画”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冬季的山川白雪皑皑,寒林劲挺;“岁寒三友”傲雪挺立,迎霜绽放;岁暮天寒之际,万籁俱寂,群鸟蛰伏,惹人怜爱。自古以来,有关冬天的山川、花卉、禽鸟等都是文人墨客歌咏唱诵的对象,而历代画家也用饱满的笔墨绘就了一幅幅深情的画卷。展览上,辽宁省博物馆馆藏北宋李公麟(传)《明皇击球图卷》、明代钱榖《雪栈图卷》、清张宗苍《雪溪帆影图卷》等文物,让观众一睹古人眼中的冬季风景。中国古代体育文化源远流长,古代体育活动如打马球、射箭等,有的延续至今,有的已被其他的形式所取代,其文物遗存是我们理解古代体育文化形态的重要实物依据,也是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遗产及其内涵认识的重要途径。展品为辽博馆藏古代狩猎、骑射、马球、棋类等古代体育文物,向观众展示古代体育文化。两个展览自1月27日、29日开展后引起强烈反响,记者在辽博和辽图留言簿上看到很多观众留言,如“辽博馆藏冬景绘画作品,展示古代人笔下的冬季山水和冬景绘画的魅力,难得一见。”“冬奥来了。辽宁省图书馆的展览形式丰富多彩,图片与实物互动有机的融合,带领我们畅游冬奥之旅,品冬奥文化。”“我是一位外地人,在沈阳过春节,在辽图和辽博看了两个冬奥展,这两个展览集合了参与者的智慧与汗水,身处展厅能深切感受到大家共同的冬奥梦想与冰雪文化的魅力。”
    02/16
  • 辽宁沈阳:非遗艺人庆佳节
    艺术剪影2月13日,沈阳玖伍文化城举办“非遗过大年,花样庆元宵”主题市集活动。活动现场,草编、手工糖画、拉洋片、艺术剪影、关东剪纸、皮影、面人面塑、人物画像、葫芦烙画、珠艺、棉花画等非遗艺人为沈阳市民献上一场历史文化盛宴,让市民在感受传统非遗魅力的同时,欢庆元宵佳节。
    02/16
  • 辽宁锦州市博物馆:青铜虎形饰件
    2022年是我国传统的农历壬寅虎年,虎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源远流长。老虎是兽中之王,它威猛、坚强、勇敢,在人们心目中,老虎是驱邪避灾、平安吉祥的象征。这是锦州市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青铜虎形饰件,长8厘米,高3厘米,是战国时期马车上的装饰物。1973年12月出土于辽宁省西部地区。此饰件四肢着地,呈趴伏状,两耳竖立,目视前方,背脊部由头至尾有一个2厘米宽的阴纹,虎身两侧饰花点纹虎皮,虎尾盘于臀部,虎体中空,前后有两条柱形梁,连接四肢。其铸造工艺精美,形象逼真。
    02/16
  • 辽宁朝阳:智慧工厂助力转型升级
    2月12日,记者来到位于北票经济开发区农产品深加工特色园区内的北票市宏发食品有限公司肉鸡加工车间,只见工人正在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上加紧生产。(摄影:郑磊)近年来,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引进全自动生产线,逐步走上智能化、自动化的智慧工厂转型升级之路,去年投资近4000万元进行数字化改造,实现可视化生产。2021年,公司实现产值23.22亿元,成为县域经济重点企业、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