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彩辽宁
- 盘锦获批筹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9月7日,记者从盘锦市获悉,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盘锦市筹建盘锦大米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从9月起,盘锦市将开展为期3年的筹建工作,通过打造地理标志保护升级版,进一步提升盘锦大米的品牌价值。按照示范区建设管理要求,盘锦市正构建协调联动的盘锦大米地理标志监管格局。盘锦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牵头制定盘锦大米的地方标准,正在公开征求意见。地方标准首次明确了盐粳和锦稻系列等优良粳稻品种,调整优化了影响口感和质量的关键指标,同时,参照欧盟标准增加了真菌毒素限量、重金属污染物限量和农药最大残留限量值等食品安全指标。盘锦市着手出台《盘锦大米地理标志保护管理办法》,严格区别“盘锦大米”与“盘锦产的大米”,通过“全链条+智慧监管”,建立原粮溯源体系和盘锦大米质量追溯体系。一方面把住“入口”,对生产加工企业加强进销存全过程管理;另一方面把住“出口”,运用标识解析节点及“5G+”物联网技术为盘锦大米监管赋能。按照“标志—产品—品牌—产业”的发展路径,盘锦市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报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重点项目,力争与保护示范区建设同步实施,两个国家级平台项目协同发力。09/09
- 辽宁盘锦:红海滩上演“直播秀”“我在盘锦为大伙儿直播,背后就是美丽的红海滩,手里是地道的盘锦大米,稻蟹共生的大米没有污染,大伙儿快来下单。”9月8日上午,红海滩风景廊道,60个直播间依次排开,60名网络主播同场竞技3小时,为盘锦特色农产品代言。网络图这是我省继人社部2020年增设“直播销售员”职业工种后,首次组织“直播销售员”技能赛事活动,共有60名网络主播参赛。大赛从直播临场反应能力、选品带货销售能力及个人影响力3个方面评定选手表现,设一等奖3名,每名奖金1万元,推荐颁发“盘锦五一劳动奖章”,授予盘锦市直播销售员“技术能手”称号。所有参加决赛并成绩合格的选手均可获得人社部认可的专项职业能力证书。通过大赛获得职业能力认证,对参赛选手颇具吸引力。已经在多个平台拥有900多万粉丝的王洋早早就来到现场,查看商品,调试设备,为大赛作准备。“能够通过选拔参加比赛,是对我专业能力的认可,我也希望通过大赛对网络直播行业进一步规范,为从业人员树立一个职业标准。”大赛不仅吸引了选手,也吸引了30余家企业参与,遴选参赛商品100余种供选手直播销售。一些企业更是派人来到比赛现场观看选手表现,与参赛选手签约合作,现场引才。作为新业态,近年来直播销售员职业领域缺口巨大,对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和加强行业监管的呼声渐高。省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主任唐晓东认为,比赛有利于加强电商直播行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同时进一步规范网络从业行为,提升直播经济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促进直播行业等新职业新业态良性发展。09/09
- 锦州紧握“创新之钥”解锁高质量发展万得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员工在生产线上忙碌。记者高华庚摄 14个项目列入省“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榜单、构建“省首批典型实质性产学研联盟”12家、技术合同成交额3亿元……今年以来,锦州市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突出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集聚科技资源、建设科技平台、培育科技企业,不断壮大新的产业、新的动能,以科技创新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数据显示,锦州市目前已有高新技术企业151家,其中,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95家,上半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品销售产值204.7亿元,同比增长15.4%。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实现增加值44.7亿元,占比达九成以上。金属制品业、汽车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增速分别为76.6%、41.5%、28.7%。 “科技增量有力弥补了传统产业空白,科技型企业有力支撑了锦州全市经济增长。”锦州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 科技型企业持续发力,已成为锦州加快创新驱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今年上半年,锦州市全力推进产学研联盟建设,优化创新平台布局,明确了以企业为盟主、驻锦州高校为支撑、国内一流科研院所引领的全市科技平台建设模式,推荐35家单位申报辽宁省首批典型实质性产学研联盟,推荐23家单位申报辽宁省中小企业提升类产学研联盟。目前,“辽宁春光医药食品包装装备产学研联盟”等12家单位获批“辽宁省首批典型实质性产学研联盟”。 锦州市今年以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及雏鹰瞪羚企业为重点,主动谋划、布局和储备200个科技研发项目,包括辽宁英冠陶瓷“5G陶瓷滤波器凝胶注模成型工艺”在内的14个项目列入辽宁省“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榜单。此外,锦州还建立了重点科技企业培育库,对60家高成长性科技企业进行一对一包保帮扶。强化“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梯队培育,完成首批39家高新技术企业、4家瞪羚企业、14家雏鹰企业的申报推荐工作。 今年以来,锦州市积极发挥高校院所科技资源优势,持续推动校地融合发展。深化与中科院沈阳分院合作,组织举行了“锦州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全面科技合作战略协议签约仪式”;与科技创新“国家队”开启全面合作,组织达莲等企业与中科院海洋所、烟台海岸带所和中国海洋大学开展对接;组织神工半导体、春光药装等企业与英特尔半导体(大连)、大连理工大学等对接。目前,锦州已有15家企业与中科院驻辽科研院所达成科技成果合作意向18个。09/09
- 百余部作品亮相辽宁大剧院“云剧场”9月4日,记者在辽宁大剧院获悉,辽宁大剧院微信公众号“云剧场”又推介了多部优秀舞台作品,包括民族舞剧《大梦敦煌》《文成公主》《一把酸枣》,以及世界经典舞剧《大河之舞》和音乐剧《基督山伯爵》等,并采取音频、视频、剧照、剧评、主创专访等形式,将其精彩选段、幕后故事与剧评分享给大家。至此,该栏目自2020年初创建以来,已推出101期国内外经典剧目。据了解,民族舞剧《大梦敦煌》以敦煌艺术宝库为历史背景,演绎了一段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百老汇舞剧《大河之舞》全球巡演21年来,深受欢迎。《一把酸枣》由著名导演、舞蹈家张继钢编导,是中国舞剧史上第一部反映晋商文化、演绎晋商爱情生活的舞剧。“云剧场”最近推介的多部作品都曾在沈阳的舞台上演。据了解,“云剧场”已成为辽宁大剧院的常驻栏目,并逐渐成为市民了解国内外文艺精品的窗口。该栏目将不断推出精品剧目,将文艺精品与文化惠民服务带给观众。09/08
- 辽宁:传承人、专家聚沈研讨非遗创新保护时建议 群策群力建立省级非遗展示馆传承人是种子发挥好种子的作用全球化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冲击,加强非遗保护已刻不容缓。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非遗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目前,我省有非遗代表性项目294项,其中76项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有198位省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其中58人入选国家级传承人名录。近年来,我省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涵盖了14个市的100个县(区),200多个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和近500位传承人先后在全省的城镇、乡村、社区、景区、军营以及大中小学校开展公益性非遗展示展演活动500余场,线上线下累计惠民千万人次,促进了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北京评书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刘兰芳虽然离开辽宁25年,但她积极参加我省非遗传承保护活动。她在座谈会上说,从《意见》中可以看出国家对非遗文化的重视,身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要“固根基、补短板、强弱项”,选拔素质好的年轻人进行重点培养,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演出机会,让曲艺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保护好民族魂、守护住民族根。评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冯玉萍说:“传承人就是种子,我们要发挥种子的作用,让年轻人热爱传统文化。我要在有能力时把评剧艺术传给后来人。我在沈阳大学成立了评剧艺术研究中心,为传统文化的高楼大厦建设助力。”海城高跷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邢传佩、阜新东蒙短调民歌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韩梅、大连核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韩志耀、琥珀雕刻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陈焕升纷纷发言,围绕《意见》细则条款,从非遗主题展馆、非遗职业教育、少数民族非遗项目传承与保护角度畅谈了体会。刘兰芳冯玉萍以非遗展示馆、专场演出等形式传播非遗文化中国曲艺家协会顾问、国家一级编剧崔凯针对目前非遗保护传承中教育尚未形成体系、传承人培训力度不够等问题给出建议。他说,一是要组织力量,构建非遗教育课程和教材体系,重点非遗项目可率先在中小学美育课试点;二是要加强非遗传承基地建设,多省多地将非遗主题馆、非遗传承基地纳入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我省目前还没有一处省级非遗主题展示馆,应尽早尽快建立落实;三是要加大以重点非遗项目为题材的艺术创作,用舞台剧或影视剧形式将非遗项目进行展现、传播。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教授梁启东说,应成立非遗研究团队,培养一批年轻专家,加强非遗专项和分类研究;也可以在高校成立非遗研究中心,定期召开协作会议,系统推进非遗研究和保护;分类指导加强非遗保护的开发利用,让非遗和旅游结合起来,以非遗主题馆、非遗专场演出等形式和手段传播非遗文化。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辽宁大学教授江帆数十年来从事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她说,应调整思路做好应对,比如对集体传承、大众实践的项目,需切实中肯地认定代表性传承团体(群体);专家学者和非遗传承人应协助地方谋划构建集传承、体验、教育、培训、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传承体验设施体系;在辽宁非遗展示馆建立上,应群策群力、抓紧落实落地。针对非遗人才队伍能力的提升、促进非遗合理利用、完善区域性整体保护制度、完善理论研究体系等方面问题,江帆也提出了中肯的建议。梁启东崔凯加强非遗资源活化利用沈阳音乐学院副院长冯志莲、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学院院长詹娜结合各自教学实际,提出高校内应设置非遗相关专业、加大高校传承力度,实现非遗与当下民众生活融合。她们认为,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可以为东北振兴赋能助力,但要明确“力从何来、所发何力、如何发力”三个关键问题,这也是一个从认识到认知的过程,需要研究、保护、传承多方联合推动。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宋晓冬说,要着力提升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增强文化自信,着力形成文化遗产保护新动能,集结社会多方力量,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落实保护举措;着力打造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新模式,借助文旅融合契机,加强非遗资源活化利用;着力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创新发展,紧紧围绕国家战略、经济发展、社会生活,充分发挥非遗服务社会的作用。09/08
- 辽宁:辽河平原将建160万亩黑土地保护示范区今年,辽宁省重点在辽河平原粮食主产区建设黑土地保护示范区160万亩,支持沈阳市沈北新区、新民市、海城市、昌图县等10个县(市、区)开展黑土地保护建设。通过推进工程、农机、农艺、生物措施相结合,推广黑土地保护利用和绿色高质高效技术模式,建设一批集中连片、土壤肥沃、生态良好、设施配套、产能稳定的生产基地。这是9月7日记者从辽宁省绿色农业技术中心了解到的。我省地处松辽平原南端,是东北黑土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耕地面积7452万亩,其中典型黑土区耕地面积约为2800万亩,主要分布在辽河平原区和东部低山丘陵区17个县(市、区),是全省重要的优质粮和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但由于长期高强度利用,黑土有机质含量下降,理化性状与生态功能有所退化。今年我省设立黑土地保护专项资金2亿元,同时争取中央财政资金1亿元,为全省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支撑。在建设内容上,以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保障农业生态安全为目标,集成推广保护性耕作提质增肥、秸秆深翻还田肥沃耕层构建、水稻留茬还田培肥、耕地保育与绿色丰产增效等黑土地保护综合技术模式,配套实施良种推广、栽培模式优化、全程机械化等绿色高质高效措施,开展黑土地耕地质量监测评价,切实用好养好黑土地。在实施方式上,我省坚持省级负责、县级具体实施,将黑土地保护利用技术模式推广压实到县(市、区),细化到乡镇,分解到田块。建立主体参与的技术实施机制,以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为重点,开展深耕深松、秸秆还田、有机肥积造施用服务,集中连片开展治理。建立专家包片的模式推广机制,农技推广人员与专家共同指导培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技术模式要求完成田间作业。鼓励各地统筹黑土地保护利用、保护性耕作、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等政策,带动大面积推广。同时建设黑土地耕地质量监测点,跟踪黑土地质量变化,确保技术实施效果,为持续推广黑土地保护奠定基础。09/08
- 辽宁:抗美援朝大后方2021年9月1日,第八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及遗物装殓仪式在韩国仁川举行。2日,中韩双方在韩国仁川国际机场共同举行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交接仪式,109位烈士的遗骸及相关遗物由中国空军运-20专机接回祖国。时光回溯至71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与朝鲜一江之隔的辽宁成为了全国支援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前线,同时也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抗美援朝战场大后方的角色。坚强后盾屡创奇迹作为新中国第一个恢复建设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也是最早建成的钢铁生产基地,鞍钢可谓是抗美援朝前线的“钢铁生命线”。在1950年的夏天,鞍钢接到了生产炮弹钢的任务。炮弹钢要求硬度高、韧性好,氧化铁的含量不能超过12%,这对于当年的检测方式是一个巨大挑战。为了确保生产出的钢材符合炮弹钢的标准,炉前工只能通过肉眼来观察沸腾的钢水是否达标。在当时的鞍钢,只有一半的炉长才有这种好眼力。所以,每炼出的一炉钢都有一半是废的。鞍钢机修总厂职工、全国著名劳动模范王崇伦(右)和工人一起研究加工矿山破碎机备件。辽宁省档案馆供图“两个月之内造10万把军镐送到前线,这么重的任务可是不得了!”回忆起当年的情景,沈阳重型机器厂原总工程师祝德义说,“军镐是军工任务,技术条件很苛刻,既要结实好用,还要方便携带,每个军镐的重量误差不能超过二两。”面对想造军镐却“无米下锅”的难题,沈阳重型机器厂发动全厂职工捡拾废钢铁自己炼钢。解决了材料问题之后,时任炼钢车间副主任的祁宝仁经过反复试验,发明了“叠芯串铸”工艺,减少了切割和锻造的工作量,使工期进度有了保障。沈阳市政府又统一协调,将一部分军镐锻造任务分配到全市各个企业,包括私营的铁匠炉手工打造。最终,凭借人海战术,提前一天完成了常规方法根本无法完成的任务。创造奇迹的还有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部东北修理总厂第五厂(以下简称“五厂”)。1950年12月,“五厂”厂长熊焰接到了一项特别的任务:3个月内造出3000只战斗机副油箱。虽然既没有图纸,也没有制作原材料铝板,但熊焰没有丝毫犹豫,还立下了军令状:完不成任务提头来见!为了造出副油箱,熊焰召集技术人员开起了“诸葛会”,决定先用马粪纸,再和上猪血、桐油和石灰当黏结剂,结果却四处漏油。于是,大家又用白铁皮代替马粪纸,用铆接连接,这次虽然强度合格,但气密性不好,铆接处漏油。此时,有工人提出:用焊锡把铆钉头包住,再将蒙皮对缝处焊死,最终解决了漏油的问题。“五厂”还研究制作了一套试验设备,对焊完的副油箱进行输油、振动和气密试验,又经过飞行员上机试飞、投放,一切正常后才决定投入批量生产。经过3个月的日夜奋战,终于生产出3027个副油箱,保证了前线作战的需要。不计代价不怕牺牲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群众游行队伍中,有三位来自辽宁的支前模范代表,赫贵礼、李春超、李洪岳,他们都曾经奔赴抗美援朝战场,是到达最前线运送伤员的担架队员。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辽宁地区共有15万余人参加了担架队,他们有的随军作战,有的在后方承担着转运伤员、运送粮食等任务。本溪县兰台村民兵自发组织担架队,时刻准备支援前线。辽宁省档案馆供图“在战场上,最难的就是抬着伤员往山上走,一不小心伤员就会从担架上摔下来。”为此,赫贵礼想了个办法,他在前面把担架带挎到脖子上,两手拄地跪着向前走,后边的人站着走。这样一来,担架是稳稳的,即便自己的膝盖被山石磨得直流血,赫贵礼的心中也是高兴的。在朝鲜新义州到安东(今丹东市)的唯一一条电力通道“新六线”被炸毁后,检修班班长苏发成带领全班在敌机的不断轰炸扫射中,连续奋战16个小时,修复了2000多米输电线路,实现了送电目标。后来,为了解决“新六线”炸了修、修了炸的问题,从辽宁各地集结的技术人员和建设大军奋战七天七夜,让全长16.6公里的“义东线”提前20小时完工,提前1小时10分钟送电,确保了志愿军指挥部、后勤部、军用机场、医院、兵工厂等重要机关和基地的军需。被称为“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的铁路,平均每天出动100节车皮。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有1705人为确保铁路运输线畅通而牺牲,其中辽宁籍英烈就有250位。铁道兵指战员不顾定时炸弹爆炸的威胁,坚持随炸随修。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供图辽宁各地还组成多个汽车运输队,出国运送军需物资。抗美援朝时期抢建的57个飞机场,多数都在辽宁地区。1950年,沈阳承担了修建于洪、北陵、东塔3个军用机场的重任。据统计,在修建过程中,沈阳市除动员机关干部、工矿职工、学生参加义务劳动外,总共动员民工78.3万人、汽车5000多台、大马车8.9万多辆。倾尽所有全力支援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后,由于武器装备落后,尤其没有制空权,使得作战困难重重。1951年6月,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号召全国人民通过捐钱捐物来购置飞机、大炮等武器,捐献给志愿军。鞍钢职工展开增产节约竞赛,炼铁厂的工人们在观看指示图表。辽宁省档案馆供图号召发出后,辽宁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制定捐献计划。工人职员星期天自愿献工,农民多打粮食多搞副业,学生在假期里通过打柴等方式创收捐款,演员义演、商人义卖……还有更多的人省吃俭用,把节省下来的钱捐献出来。被称为“爱国老人”的宋传义与老伴商量后,订立了增产捐献30万元(旧币,下同)的计划,后又改为70万元。为了支援抗美援朝,老两口起早贪黑种菜养猪,甚至把过年留给孩子们为数不多的压岁钱也收了回来。在他的带动下,周围200多户菜民定下捐献3000多万元计划,并比原计划提前两个月交齐了捐献款。经过短短一年多的时间,辽宁人民共捐献旧币3408亿元,折合能够购买战斗机235架,超过了原计划一多半。1950年12月10日,沈阳市煮肉炒面工作报告。辽宁省档案馆供图为了不让志愿军战士挨饿受冻,当年的沈阳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场面:机关干部职工和上万户居民在街头支起铁锅,一起炒面。10万余名家庭妇女被动员起来,加工55万套军服和棉被等军需用品。许多企业单位还为志愿军赶制了汽车防滑链子、医疗器械和药品,保证了前线急需。据统计,1952年,辽宁全省工业总产值为1949年的260%,全省职工人数增加201.8%,钢产量增长825.4%,棉布增长1240.5%。1950年9月至1951年10月,辽宁共生产军需食品2877万公斤。在辽宁省档案馆2020年举办的“致敬!最可爱的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档案文献展览”上,有一块展板显得有些与众不同,上面只写了一行字:“辽宁在抗美援朝时期前后动员246.2万人(次)参加各种战勤工作。”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烈士纪念碑。人民网邱宇哲摄九月的沈阳,碧空如洗。位于沈阳城北的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里,松柏苍翠,愈发庄严肃穆。9月3日,第八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安葬仪式将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举行。在此前的2014年至2020年,已有七批共716位志愿军烈士的遗骸安葬于此。为了确保烈士遗骸的有效保存,2020年,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为烈士遗骸安葬地宫安装了专业的除湿设备,每季度对地宫内温度、湿度以及烈士棺椁外观状况进行定期检查。近几年,由于迎回烈士遗骸的数量逐年增加,陵园已启动二期扩建工程,新建地宫即将开工。70多年前,辽宁倾全力支援抗美援朝,如今,辽宁迎候志愿军烈士遗骸归葬,让他们在祖国的土地上,睡得更加安稳。09/07
- 辽宁省海洋生态监测中心揭牌为及时了解海洋生态灾害发展和变化趋势,保护海洋生态系统,促进我省海洋经济长久发展,日前,辽宁省地矿集团海洋生态监测中心揭牌成立。海洋生态监测中心是我省唯一省级海洋生态监测机构,其下辖的辽宁海洋资源环境研究应用中心对地观测系统,承担着渤海湾海冰监测、风能监测等工作,是我省唯一涉及海洋资源领域的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据介绍,自去年筹备工作开展以来,监测中心已承接2021年辽宁省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及海洋生态灾害预警监测任务,并对今年5月至9月的辽宁沿海赤潮、褐潮、水母等生态灾害监测及红海滩典型生态系统进行监测。目前,中心已通过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等6类海洋生物生态调查国家级计量认证检验检测资质申请。在海水检测方面,具备42项海水检测参数资质,基本覆盖海水检测全部参数资质。09/07
- 辽宁河湖生态面貌显著改善9月5日,大连市甘井子区岔鞍村河长刘大潺沿着村里的河道“过筛子”。除保洁人员分段日常维护外,5公里的河道,他坚持每周巡看一遍,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近年来,岔鞍村这个过去的贫困村,依托沟岔多和独特的山河风貌吃起“旅游饭”,成为远近知名的富裕村。这样的变化,是我省1.9万余名河湖长履职尽责,守护碧水长流,给全省河湖生态带来显著改善的一个缩影。河湖问题表象在河里,根源在岸上,河湖管理保护工作必须树立流域治理的系统思维。为此,我省颁布实施了《辽宁省河长湖长制条例》,实现河长湖长“职权法定”,河湖长制工作由“有章可循”向“有法可依”转变。我省按照“行政区域全覆盖、流域与区域相结合”的原则,在全国首设流域水系河长,对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系统治理发挥了积极作用。今年6月,《辽宁省总河长令》(第3号)签发,部署了河湖“清四乱”攻坚行动、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巩固水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加大渤海黄海辽宁段综合治理力度等6项重点工作,要求有效破解河湖管理保护重点难点问题。7月,省总河长与各市总河长签订“一书”,部署“六大任务”23项具体工作。“一令一书”成为河长湖长今后开展工作的指南。我省以“三长联动”实现河湖管理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有效衔接。在2018年建立河道警长制全省覆盖的基础上,今年4月,我省建立起“河长湖长+检察长”协作机制,双方建立了联席会议、信息共享、案件线索相互移送、案件调查取证协作、联合巡查、联合督促的协作机制,联合司法力量强化河湖管理保护,破解治理难题,提升管理能力。与此同时,我省通过建立健全考核奖惩机制,发挥了考核激励的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在全省率先开展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先后出台水污染治理攻坚战、生态修复、绿色发展、监督执法等专项方案。编制重点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启动创建辽河国家公园;对辽河干流实行全面封育,封育面积112万亩。在辽河流域的引领和带动下,全省河湖生态面貌持续改善,2020年全省180个国家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87.6%,比年度控制指标高9.6个百分点;全省国考断面优良比例73.3%,比2016年上升29.1%,2020年年底全面消除劣五类国控断面,达到多年来最好水平。一个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生态环境正在形成。09/07
- 辽宁鞍山:路通人心畅 拥堵交通变通途近日,天高云淡,刚刚修复竣工的鞍山海城河大桥(大白桥)在蓝天白云的辉映下,格外壮观。桥面上往来车辆通行顺畅,一改修复前交通拥堵的状况。路通人心畅,民心亮点工程让海城人民的幸福指数再度提升。大白桥历史悠久,是202国道途径海城的必经之路,是海城河南北两地的重要通道和城市交通枢纽,更是海城城市发展的最好见证者。2021年4月6日,施工单位正式进场施工,经过4个月的奋战,大桥于8月15日全面竣工通车。一桥飞架南北,天錾变通途。大白桥的修复不仅有效提高了大桥的使用功能,延长了桥梁的使用年限,它的竣工通车更有效改善了海城市郊的交通运营秩序,对海城的交通事业发展有着更深远的意义。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