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多彩辽宁
多彩辽宁
  • 潮平两岸阔 奋楫正当时——来自辽宁的高质量发展实践
    辽沈大地,金秋待放!全方位变革,正在发生!从提前完成“十三五”钢铁、煤炭去产能目标,到一批企业获批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从颁布实施全国第一部省级层面的营商环境法规,到“啃”国资国企改革“硬骨头”;从千方百计实现各类劳动者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到政府过“紧日子”保障百姓“好日子”……辽宁,正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改革创新的锐意、勇往直前的决心,砥砺前行。一项一项抓落实、一件一件干到底。近年来,辽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振兴发展新路。百舸争流千帆竞——产业再造的辽宁新局用机器人生产机器人!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业机器人生产车间(2017年6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杨青摄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业机器人生产车间里,上百只红色的机器人手臂正在各自的岗位上精准地抓取零部件,自动涂胶,底座腰座总装……用机器人去生产机器人已经实现。该公司副总裁张进表示,作为国家机器人产业化基地,沈阳新松已经实现了智能制造领域全行业覆盖,为全球3000余家国际企业提供产业升级服务。新松公司是辽宁产业结构升级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辽宁坚持凤凰涅槃、腾笼换鸟,做好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三篇大文章,着力构建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沈鼓集团员工在厂区进行作业(2017年9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龙雷摄“老产业”在升级。行走在“老企业”沈鼓集团的厂区里,满目令人震撼的机械装备和试验场景。沈鼓集团董事长戴继双说,沈鼓集团通过转型升级,已经成为国内唯一一家能够自行设计、制造、试验三代技术屏蔽主泵的企业,被评为国家级“研发实验中心”。大连光洋科技集团正在建设的“地下工厂”(2019年6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姚剑锋摄瞄准高端化、成套化、智能化方向,装备制造业企业快速提升。大连冰山集团核心零部件实现柔性制造,让48个工位同型号的部件生产实现24小时无人值守;轧制出新中国第一根重轨的鞍钢集团,生产出占全国市场份额7成的高速重轨;大连光洋科技集团自主研发的五轴数控机床供不应求……沈阳无距科技有限公司最新研制的X50农业植保无人直升机在悬停喷洒农药(2019年7月3日摄)。新华社发“新产业”在涌现。沈阳无距科技有限公司最新研制的X50农业植保无人直升机正在展示悬停喷洒农药。“这款无人机单架次每小时平均喷洒面积可达220亩,单架次日作业面积可达2000亩。”该公司董事长苏文博说。这家创立不满四年、核心团队来自中科院的公司,已成为国内电动农用无人直升机的佼佼者。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辽宁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7.3%,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37.1%。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由负转正,2018年经济企稳向好,2019年势头不减……  创客在沈阳三好众创空间工作(2016年12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杨青摄这背后是创新驱动战略的深入实施——把资金优先投入到创新上,设立百亿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建设双创基地,推行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试点……“去年辽宁全省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达到438.2亿元。”辽宁省科技厅厅长王大南说。2018年,辽宁新增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000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5.5%。这背后是绿色发展理念的实践——大连长兴岛,今年5月投产的恒力炼化一体化项目,每年可加工原油2000万吨,然而在这个超大型化工厂里既看不到烟囱林立也闻不到异样气味。企业通过应用嵌入式污水一体化处理技术,中水回用率超过80%,企业的废水池里还养着上百条锦鲤。“绿色恒力”折射出辽宁产业发展理念之变。“辽宁正持续推动工业绿色化发展,构建绿色制造体系,2018年以来,共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20户,省级绿色工厂42户,今年力争省级绿色工厂达到100户。”辽宁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何庆说。众多企业代表在辽宁自贸区沈阳片区政务服务中心咨询注册(2017年5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杨青摄这背后是对外开放合作水平的不断提升——从日本欧力士集团中国总部落户大连,到宝马集团宣布在沈阳增资30亿欧元;从英特尔大连二期项目投产,到全球石油巨头沙特阿美与中方企业在辽宁省盘锦市设立合资公司,打造世界级石化基地……一系列重大外资项目在辽宁落地生根。“这是辽宁不断深化对外开放合作的结果。”辽宁省商务厅厅长宋彦麟说,“辽宁的招商引资是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进行投资、改造和延伸。”而今迈步从头越——深化改革的辽宁决心辽宁是共和国的长子,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如何在新时代补齐短板,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续写往日辉煌?答案是“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曾几何时,辽宁的营商环境饱受诟病,犹如一块巨石压在辽宁身上。为改变这一局面,辽宁从立法着手,颁布实施了全国第一部省级层面的营商环境法规,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省级营商环境建设监督局。同时,辽宁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省级行政职权由2015年的4283项减少至目前的1594项。20分钟营业执照申领、2.5小时印章刻制、1小时税务信息采集和申领发票……在沈抚新区政务服务中心,企业开办时间由之前的8.5个工作日缩短至4小时。“企业开办申请人只需排一次队、到一个窗口、交一套材料。”沈抚新区管理委员会行政审批局局长王鹤锦说。8890谐音是“拨拨就灵”,辽宁整合建设全省统一的8890政务便民服务平台,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辽宁的目标就是要打造‘发展环境最优省’,最终我们要实现政务服务、公共服务、社会服务‘拨拨就灵’。”辽宁省营商局局长周轶赢说。2018年8月29日,“2018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峰会”在沈阳召开。这是峰会举办的“民营企业助推辽宁高质量发展大会”的签约仪式现场。新华社记者杨青摄营商环境的变化引发了资本的聚焦:去年举办的“2018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峰会”上,辽宁招商引资项目504个、总签约额7695.3亿元……投资又过山海关,辽宁再度受青睐!——拉开体制改革大幕。近年来,一场涉及数十万人的事业单位改革在辽宁展开。改革之难在于触碰利益,而此次改革对利益格局的重塑涉及人数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又鲜有先例。除医院、学校外,辽宁27514个公益性事业单位已经整合为2366个,精简幅度超过九成,涉及人员40多万人;1174个经营性事业单位改制组建为企业集团;开发区(园区)基本实现扁平化管理、公司化运作,中介机构和社会组织数量大幅压减、服务更加规范……辽宁港口集团大连港集装箱码头(2018年11月6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发(辽港集团供图)——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在辽宁港口集团大连港集装箱码头,数台大型吊机伸展长臂有序作业,转运叉车穿梭于来自各个国家的集装箱之间,整个码头一派繁忙景象。2017年6月,招商局集团与辽宁省政府启动辽宁港口整合,开启了中央企业与地方国有企业之间的改革。“通过整合,辽宁港口之间消除了无序竞争,降低了综合物流成本。”辽宁港口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两年来,港口整合的效果正逐步显现,今年第一季度,辽港集团完成货物吞吐量10998.9万吨,同比增长13.1%,多家码头公司生产经营创下历史同期最好水平。改革给辽宁带来了发展的活力和新动力。东北特钢引入战略投资者沙钢集团,仅用两个月就实现了扭亏为盈;东北制药通过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重新焕发了生机活力……国有企业正在成为推进振兴发展的主力军。一枝一叶总关情——惠及民生的辽宁温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的是为了民生福祉。  大连市长海县海洋岛镇一景(2019年8月31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龙雷摄“岛上的医疗条件一天比一天好。”一天清晨,大连市长海县海洋岛镇居民张胜华下腹疼痛难忍,当地卫生院医生通过CT检查很快确诊为结石堵塞尿道口,“点滴注射和口服药双管齐下,下午那块小小的结石就排了出来。”CT机、彩超设备、动态心电图远程诊疗……黄海深处的海洋岛镇近年来投资近千万元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定期邀请专家上岛义诊、讲座,将优质医疗资源送到海岛百姓家门口。保基本、兜底线、广覆盖,辽宁把资源用在刀刃上,扎扎实实逐步实现民生所愿、民生所盼。民生之“暖”见于更可靠的保障——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真金白银”的投入是硬道理。去年,辽宁财政支出用于民生的比重达到74%,坚持用政府“紧日子”保障百姓“好日子”。作为老工业基地,面对老龄化程度高、退休人员供养比高的实际,辽宁加强企业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管理,建立养老保险“压舱石”资金和风险基金,通过预算调整、股权转让等措施,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民生之“暖”见于更稳定的就业——2018年,辽宁城镇新增就业49.3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120.2%,同比增长10.1%;城镇登记失业率3.98%,低于年度控制目标0.52个百分点,就业总量持续增长。从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到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从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到帮扶就业困难人员,辽宁千方百计实现各类劳动者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就业形势形稳质优。阜新海州露天矿国家矿山公园(2019年4月16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龙雷摄民生之“暖”见于更优美的环境——阜新海州露天煤矿曾是亚洲最大的机械化露天煤矿,为国家贡献煤炭2.44亿吨。资源枯竭后,留下长近4公里、宽近2公里,最深处垂直深度300多米的巨型矿坑。而今,巨大的深坑两侧种起了连片绿树,旁边修建起矿山公园,人们在公园悠闲地放着风筝、轻松地漫步。辽宁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举,深入实施蓝天、碧水、青山、净土、农村环保“五大工程”,辽河流域综合治理全面实施,渤海综合治理扎实推进……今日的辽沈大地,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空气更清新。从“15分钟医疗圈”覆盖八成群众,到棚户区改造深入推进;从实施促进城乡居民和各类群体收入增长三年行动计划,到实施信访矛盾减存控增三年攻坚计划……一系列新举措,有内涵,更有温度。整装再出发,踏上新征程。辽宁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和扎实成效坚定了决心、鼓舞了信心、凝聚了民心,一个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辽宁翘首可期。(记者牛纪伟、郭翔、丁非白、姜琳、姜子炜)  沈鼓集团员工在厂区进行作业(2017年9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龙雷摄
    10/05
  • 工业长子 浴火重生
     1949年11.9亿元、1952年45.3亿元、1978年307.4亿元、1988年1112.4亿元、2005年10814.5亿元、2018年26066亿元……这条工业产值的上升曲线,标注了辽宁工业不平凡的成长轨迹。  第一炉铁水、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第一艘万吨巨轮、第一台大型起重机、第一台卧式镗床、第一台国内自主设计的蒸汽机车……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千余个“第一”,彰显了辽宁工业卓越的贡献。  70年,辽宁工业的责任与担当始终未变;70年,辽宁工业的创新与发展不曾停歇。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发生的深刻复杂变化,我省正视工业发展中存在的差距与不足,以“风物长宜放眼量”的战略定力和耐心,聚焦“高质量”,落实“新理念”,做强“供给侧”,传统产业持续改造提升,新兴产业不断培育壮大,一步一个脚印地向价值链、产业链中高端迈进,辽宁工业正在“新”起来、“智”起来、“壮”起来。  目前,我省工业体系更加完备,联合国产业分类目录中列举的41个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工业行业,九成左右在辽宁都能找到。产业结构逐步优化,2018年,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8%;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8.2%;企业活力持续增强,2018年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8%,增速居于全国第三位。  共和国工业长子,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坚定转身,砥砺前行,弄潮今朝。  腾笼换鸟结构由“重”到“优”  看着已是鞍钢集团博物馆一部分的“1号高炉”,退休职工宋国强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那段火红岁月。“一五”期间,新中国156个重大项目中24个布局在辽宁,全国17%的原煤、27%的发电、60%的钢材都产自这里。而这60%中,就凝结着“宋国强”们的智慧和汗水。  作为新中国工业摇篮,辽宁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重”是当时工业结构的首要特点,也是时代赋予辽宁的使命。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辽沈大地,辽宁工业经济逐步完成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逐渐卸下肩头之“重”,转身向“轻”、向“新”。党的十八大以来,辽宁驶入高质量发展轨道,坚持凤凰涅槃、腾笼换鸟,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特色化的道路不断迈进。  改,从壮士断腕开始。  至今,沈阳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杨全治也忘不了2016年年初的日子。那时钢铁、化工等低端产能沉痼过重,企业面临危机。  “不当全能选手,只做单打冠军。”沈化决心走新路。  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的车间被砍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年产20万吨PVC糊树脂项目拔地而起。拧了半辈子阀门的杨全治,啃下了DCS操作系统这块硬骨头,成为新沈化的乙炔工段长。  辽宁工业,正是由千万个“沈化”聚合而来,在从数量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升转变的过程中,老工业基地奏响了“加”与“减”的变奏。  减的是羁绊。近年来,果断关闭年产9万吨以下煤矿229处,化解钢铁产能602万吨、煤炭产能2772万吨,淘汰落后水泥产能54万吨,提前完成“十三五”钢铁、煤炭去产能目标。  加的是动能。今年上半年,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7.3%,在高技术制造业投资中,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71.5%,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19.8%。  大树参天需新枝,而老工业基地的新枝又何止一两根。向“轻”而动。辽宁轻工业总产值从1949年的2.67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3494.4亿元。  在2019年第十六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上,“久违”的康齿灵拓宽产品种类,其婴幼儿护肤品凭借强大功能,一出场就征服了众多意向客户。  向“新”而行。沈阳无距科技有限公司刚刚成立3年已是业内头羊,在单旋翼大容量无人机领域处于垄断地位,产品成功打入国际市场。如今,我省中高端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IC装备、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均处于国内领先位置。  坚守并非固守。70年,老工业基地新旧动能有序转换,产业发展万紫千红,工业森林春色满园。  创新为擎产业从“低”向“高”  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国徽闪闪发光,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枚国徽便产自沈阳机床集团前身——沈阳第一机床厂。  半个多世纪以来,创新一直是辽宁工业的基因与底色。  在中国工业博物馆的橱窗里,一本上世纪50年代工人学习笔记上的工法清晰可见。  “‘孟泰工作法’‘金福长刀法’等在全国推广的新技术都是大家一起‘学’出来的。”讲解员介绍。  这股“钻”劲儿,几十年一直未减。  2019年3月6日16点30分。“成了,0.1毫米!”现场的欢呼声甚至盖过了机器的轰鸣声。本钢不锈钢公司首次试轧成功0.1毫米厚的宽幅SUS304钢种。在钢铁行业,这个数字是技术水平达到一定高度的标志。公司总经理徐利民说:“我们不再与对手拼价格,而是比品质、服务和效率。”  辽宁是工业大省,但不少产品仍处在价值链中低端。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深化产学研合作,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不断加强,产品逐渐向中高端迈进。  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辽宁省燃气轮机创新中心等研发能力强的创新基地纷纷落户。企业研发机构逐年增加,目前全省共有40户国家级、788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核心技术开发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辽宁舰、自主知识产权燃气轮机、全身扫描CT机、30万吨油轮、68吨自卸货车……一批批新的“第一”成为辽宁工业的标签。  创新竞争下的资源重新配置带动了整个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技术突破的同时新模式也在不断催生。  研发—制造—服务,勾连成制造业的“微笑曲线”,做强两端,辽宁工业“笑”得更加自信。  走进大连冰山监测中心,工程师正戴着AR眼镜运用5G通信技术实时为前方的操作员提供技术支持。从只卖机器的“一锤子买卖”,到这个“冰库”归我们“管”了,卖服务让这座冰山很火热。  从价值曲线看,服务所创价值约占2/3处于高端,生产加工仅占1/3位于低端。高质量发展,必须两手都硬。  今年上半年,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的订货额达373188万元,同比增长27.6%,创5年来最高水平。其中,服务型制造收入同比增加51%,融资租赁、联合运营、打造云平台等运营模式,让老企业焕发了新生机。  创新为核,服务为翼,“辽字号”质量更高,市场更广。2018年,在41个工业行业中,有29个行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增长面达70.7%。重点跟踪的68种主要工业产品中,34种产品产量比上年增长,增长面达50%。  辽宁工业,“颜值”更高、“气质”更好、“体格”更壮,正拉动“振兴列车”隆隆前行。
    10/05
  •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辽宁农业五谷丰稔业兴人富
     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物阜民丰。辽宁,农耕文明厚重璀璨。  然而,千年农业,万顷良田,却从未像今天这样发生着深刻变革、迸发着无穷活力。  “耕、种、收全程机械化,侍弄一万多亩地也不累。秋收在即,丰收在望!”8月30日,沈阳市辽中区牛心坨镇种粮大户李金辉站在地头满脸笑意。成本降低,亩产增收,“吨粮田”从梦想走进现实。  全省范围内,无数“李金辉”正忙碌在乡间田野,看庄稼拔节生长,待作物颗粒归仓。  从肩扛手挑到农机作业,从供应短缺到自给有余。新中国成立70年来,辽宁“三农”新颜尽展、成就辉煌。  党的十九大以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我省着力提高农业产能,优化农业结构,美化农村环境,提高农民收入,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正在雄浑落笔。  农业强从吃不饱到有盈余  民以食为天,无论何时,吃饭问题是头等大事。  一路走一路看。这几天,铁岭县洪尧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曲洪尧正忙着四处考察适合流转的地块。“以前只种自家地,老办法,效率低。成立合作社后,用新技术规模化种植,土地产出大增。”曲洪尧说。  农业,不“显山露水”,却关乎本固民安。确保粮食安全,作为农业大省的辽宁,责无旁贷。  新中国成立之初,受困于物质条件差、抗灾能力弱等因素,我省农业以发展粮食和棉花为主。到1978年,我省农业仍在低产中徘徊。“每年从省外调入十多亿公斤粮食,半年时间几乎没有当地蔬菜,城镇人均每月只有3两食油。”忆当年,年过六旬的沈阳市民刘明对苦日子记忆犹新。  下决心撕掉“基础”“粗放”“靠天吃饭”等标签,一系列转型之策在各地推开。  ——稳粮食。严守耕地红线,加快“两区”划定和建设,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推进粮食生产科技创新……我省粮食产量从1949年的405.3万吨增加到2018年的2192.6万吨。  ——调结构。地处辽西的朝阳凌源市宋杖子镇范杖子村,通过建温室大棚,成为东北最大的甜椒生产基地。曾经的穷村,一举成为年人均收入近4万元的“样板”。放眼全省,各地农民依托当地资源禀赋,不断优化农业内部结构。我省已形成辽西设施农业、辽东林下经济、辽北优质粮油、辽南特色林果、沿海精品渔业的产业布局。  ——融产业。大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为关键,加强农业与加工流通、休闲旅游、文化体育、科技教育、健康养生和电子商务等产业深度融合,农业现代化脚步越走越快。  农村美从脏乱差到面貌新  农村环境折射时代变迁。  “以前村里是土路、砂石路,现在是油漆路、柏油路。以前各家住红砖小房,现在家家都修了院墙、围栏。做饭用上天然气,取暖用上燃气壁挂炉。”盘锦市盘山县太平街道新村村的吉晶,感叹自己过上了“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再看辽阳,厕所入户工程让蒋家湾村村民孔凡春直呼“再不怕夏天有味儿,冬天挨冻了”。  从“黄泥路”到“水泥路”,从“柴火垛”到“燃气灶”,从“垃圾堆”到“垃圾箱”,从“臭水坑”到“小鱼塘”,从“脏乱差”到“洁净美”。70年间,云泥之别。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积极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开展试点示范,从治理农村垃圾、开展村庄清洁入手,逐步改善村容村貌。  特别是在今年,印发《辽宁省“千村美丽、万村整洁”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0年)》,同时配套出台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村庄绿化、畜禽养殖及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5个子方案,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  分类施策,梯次推进。随着青山、碧水、蓝天工程加快推进,节能减排成效明显,曾经“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乡村环境正在成为历史。  眼下,“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处置体系,让农村生活垃圾得到集中处理。加快推进的农村“厕所革命”,今年以来已改造农村户厕3.5万个。不断提升的村庄绿化面积和水平,美了乡村,优了环境。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超过73%,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让昔日的废弃物,变成今日的资源库。  农民富从土里刨食到八方来财  “咱们村,每年领分红,新农合的钱村里交,采暖费按人头给,60岁以上老人还能领退休金。”说起现在的日子,丹东市振安区珍珠村村民马承利洋溢着满满的幸福感。  早在2015年,珍珠村实行农村集体经济体制改革,吸纳全体村民入股。一边办厂、建门市、盖老年公寓增收,一边为全村人分红、发福利。“身价”已达2亿元的珍珠村,可谓我省农村改革领域的“小岗村”。  70年来,我省农村改革创举不断。开展土地改革,实行农业合作化,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实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农民富了脑袋,鼓了口袋。  多次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取消农业税,农民得到了更多实惠。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持续加大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农民生活水平步步登高。  这几天,盘锦市盘山县古城子镇七台子村村民姜志明正忙着管理自家的棚菜。“1978年以前,收入靠挣工分;现在农忙种菜、农闲打工,参加村集体合作社每年还能领分红,收入渠道可多了。”姜志明说,10月份给下一批棚菜育苗,通过自己的劳动过上好日子,踏实!  改革的春风,丰富了乡间的产业,吹活了人们的头脑。  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快速增长,我省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85.2元增加到2018年的14656元。  日子越来越好,消费不断升级。去年,我省公布的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显示,我省农民平均每百户拥有小汽车19台、电冰箱89台、彩色电视机109台、电脑25台、手机201部。  希望的田野上,辽宁人用勤劳的双手播种并收获着丰硕的果实,用奋斗的汗水浇灌出更美好的明天。
    10/05
  • 转身向海 拥抱世界
    德国法兰克福航铁客运中心、阿联酋阿布扎比商业中心、俄罗斯联邦大厦、日本COCOON大厦……这些响彻全球的建筑杰作,标注着沈阳远大企业集团“勇闯天涯”的坚实足印。  “走出去”近20年,这位“把幕墙镶嵌在世界地标上的中国工匠”,产品行销全球138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出口创汇超500亿元。近年来,行走于“一带一路”,远大正在这条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商贸动脉上获得新的滋养、迎来新的机遇。  开放的大河奔腾,融合的潮流涌动。更多的辽宁企业视野愈加“远大”,在广泛的国际产能合作中,纷纷把投资触角伸到海外,实现了与全球市场更为紧密的互动。  开放兴,辽宁兴。  穿越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时空隧道,对外开放是推动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重要法宝、强大动力。  70年来,作为我国最早开放的沿海省份之一,辽宁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开放型经济水平稳步提升,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取得重大突破,平台载体持续优化,通道能级全面提升,开放领域不断拓展。  今日之辽宁,正以更新的理念、更宽的视野、更大的格局、更新的体制,着力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  新机遇·新格局  一条医疗合作的纽带将万里之遥的肯尼亚与辽宁紧密相连。  横贯南北的牵手,源于“飘香的国度”面临的严峻现实。  在距离肯尼亚首都内罗毕50公里的锡卡医院,托马斯·西格医生谈到以往面临的困境时神情严肃。过去,因为缺少高端的医疗设备,当地的百姓生病后大都会送到内罗毕的医院去,遇到急重症患者,糟糕的交通经常会贻误最佳治疗时机。  东软医疗带去了希望。  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东软医疗为肯尼亚定制化提供了高端医学影像服务及临床应用培训等一站式集成解决方案,使医疗诊断服务快速覆盖至肯尼亚的37个郡、约3000万人口,服务全国总人口的76%,大大缓解了当地民众“看病难”问题,实现了“小病不出郡”。  “东软医疗的设备和服务大大提升了我们获取影像的速度,增强了我们诊断和应对急诊救治的能力,有效改善了患者得不到及时救治的现状。”托马斯·西格说。  这一段动人的辽宁故事传向了世界。在今年4月举行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东软医疗在非洲的案例纳入“数字丝绸之路”分论坛宣传册。  回望方知行渐远。  七十载风雷激荡,辽宁每一轮大发展大飞跃,都起始于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重大突破,得益于对历史性机遇的准确把握。  从“三点一面”到“五点一线”再到“五大区域”,从“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到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再到“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跨越70年,这些看似简单的词语之变,蕴藏着多少振聋发聩的观念突破,包含着多少前无古人的伟大创新。  每一次抓住机遇的变革,都会形成影响深远的变局。  辽宁机遇,吸引越来越多的全球分享者。数字印证着新时代开放辽宁的内生质变:全省货物贸易总额从1953年的0.9亿美元上升到2018年的1144.3亿美元,增长超1200倍。2018年,我省已与217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累计批准外资企业4.7万家。  今日之辽宁,正在沿着“一带一路”这条主线务实笃行,抓住用好新机遇,构建开放新格局。  新环境·新优势  渤海之滨,天朗气清。这个夏日里,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辽宁。  一天之内,总投资236亿元的16个大项目在大连集中签约落地,夏季达沃斯论坛让全球见识到了“辽宁引力”的强度。  辽宁引力,源于深化改革释放的“辽宁红利”——  以优化营商环境为重点,一批打通关节、疏通堵点的关键改革在我省落地。“从签约到拿到厂房更名过户手续,仅用了28天。”中慈药业总经理张淑萍说,铁岭市的办事效率超出预期。有感于当地投资环境之优,中慈集团决定把7个工厂搬到铁岭市清河区建立产业园。  辽宁引力,源于多重优势积蓄的“辽宁潜力”——  地处环渤海,通衢东北亚,畅达中东欧,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为辽宁发展更高水平的外向型经济创造了条件;工业门类齐全、实体经济发达、科教实力雄厚,显而易见的产业优势,促进了辽宁与世界的经贸合作。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乐先生说,宝马在这里找到了舒适的生存土壤。眼下,计划投资30亿欧元、年产能达40万辆的华晨宝马新工厂项目已在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正式启动建设。  辽宁引力,源于高能级平台载体聚集起的“辽宁优势”——  自贸试验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试验田。  揭牌成立以来,一系列具有辽宁特色的制度创新举措从这片试验田破土而出,开花结果,惠及世界。俄罗斯克拉食品有限公司刚刚入驻营口片区,负责人达尼尔·安德烈耶维奇对未来充满期待,“在这里,我们的商品可以享受免税政策,大大降低了商品成本;同时,这里明显的地理和交通优势,将帮助我们把产品销售给更多国家”。  70年间,要素资源配置能力越来越强、营商环境越来越优,持续释放的制度型开放优势与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叠加,今日之辽宁,正以改革开放之“深”提经济量级之“质”。  新视野·新动能  一张贸易网,为沈抚新区、为辽宁打开了全新视野。  8月,东北地区首个“买全球、卖全球”的东北亚数字贸易平台——东北亚跨境数字贸易总部基地和辽宁省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在沈抚新区揭牌运营。  在东北亚数字贸易线下展示中心,一个个订单在大屏幕中的世界地图上不断流动,显示出这张全球贸易网络的巨大活力。每秒钟1.5个订单,全国各地的商品借由这个跨境电商平台飞向美国、俄罗斯、日本、西班牙、澳大利亚……  扎根辽宁的“老北京”豪玛集团董事长曹文悦谈及辽宁跨境电商的发展前景时底气十足,“辽宁的农产品、轻工业纺织品、汽车零配件等,在全国都极具知名度。这里有着丰富的产业支撑,是跨境电商的一片蓝海”。  跨境电商,跑出了时代的“加速度”。70年来,随着视野更加开阔,逐步升级到“2.0版”“3.0版”的“引进来”和“走出去”,为辽宁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和广阔空间。  敞开大门、打开窗户,新鲜空气会源源不断,发展的新动能才会持续涌动。  70年间,我省对外开放已经从第二产业扩展到第一、第三产业,从经济领域扩展到金融、科技、文化、教育、旅游等社会领域。  如今,在大连海事大学,学校留学生规模达到千余人次,80%以上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28岁的卡尼来自刚果(布),2018年从大连海事大学博士毕业后,选择留在学校,成为法学专业的博士后研究人员。  开放的新视野,发展的新动能,老朋友们都看在眼里。多次来到辽宁实地采访的印度媒体记者阿图尔感叹,每次来到这里,都会看到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的努力,透过辽宁这个窗口,他正感受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变迁。  回首70年不凡的发展历程,“开放”无疑是时间留给辽宁最重要的经验之一。如今,辽宁正在着力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这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与传承,也是对未来的擘画和引领。  我们责无旁贷,唯有全力以赴。
    10/05
  • 辽宁东港 湿地花园飘稻香 金色秋景映海疆
    10/03
  • 辽宁日报评论员:奋进七十年 振兴再出发
    聚焦辽沈巨变,倾听振兴强音。  6月25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举行以“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辽宁实践”为主题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辽宁专场新闻发布会。会上,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日报等33家国内外媒体的近80位记者带着对老工业基地的关注与关心,来到现场。从70年发展历程到目前经济运行情况,从深化改革到扩大开放,从生态文明建设到党的建设,记者们积极提问,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坦诚作答,充分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辽宁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取得的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生动实践。在90分钟的热烈互动中,讲述着辽宁故事、传播着辽宁声音、展现着辽宁风采。  70年,曙光升腾,万物生长,激荡起波澜壮阔的复兴气象。在国家非凡的历史单元中,“辽宁篇章”同样厚重精彩、壮丽辉煌。  70年来,辽宁也和全国一样,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从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激情燃烧、建设时期的忠诚担当,到改革开放时期的勇于探索,以及老工业基地振兴时期的实干自强。辽宁虽然经历过艰难曲折、遭遇过急流险滩,但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始终航向如一,乘风破浪,澎湃向前。2018年,辽宁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为2.53万亿元、2616亿元,分别是1952年的214倍、793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7342元和14656元,分别是1978年的103倍、79倍。人民生活水平发生着从“解决温饱”到“总体小康”,再到即将实现“全面小康”的巨大变迁;我们的经济,也正在从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关注辽宁振兴、牵挂辽宁发展、心系辽宁人民,总书记就辽宁振兴发展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为老工业基地重塑环境、重振雄风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辽宁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辽宁振兴发展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和“四个着力”“三个推进”,着力补齐“四个短板”,扎实做好“六项重点工作”,加快建设“一带五基地”,深入实施“五大区域发展战略”,带领全省人民锐意进取、勠力同心、埋头苦干,破解“成长的烦恼”,走出“最困难时期”。今年一季度,辽宁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同比增长6.1%,实现了2014年第四季度以来首次重返6%以上,继续保持着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势头,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呈现新气象、迈上新台阶。  辽宁的实践,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更加坚定了全省党员干部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更加坚定了全省党员干部和各族人民决胜全面小康、共圆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  辽宁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农业基地,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关乎国家发展大局。当今世界,正处在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交汇点;当今中国,正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的机遇前所未有,挑战前所未有。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当前,辽宁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每一个,都需要我们用勇气、靠智慧、以实干来解决。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历史的接力棒交到我们手中,责任重于泰山,使命无上光荣,考验忠诚担当。面对新的征程,我们要全面系统地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持续深入地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辽宁振兴发展重要指示精神,将其作为提升能力的“必修课”、破解难题的“金钥匙”、推进振兴的“指南针”,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逻辑递进中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只要我们拿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干劲、拼劲、闯劲、韧劲,坚定信心、保持耐心、树立恒心、万众一心,就没有跨不过的山、渡不了的河。  沧海横流显砥柱,万山磅礴看主峰。有人民领袖的掌舵领航、有真理光芒的照耀指引,辽宁,必将乘着浩荡东风,再创新的辉煌。
    09/25
  • 主体展览引关注 观众:“我想到辽宁去看看”
    6月25日,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辽宁专场新闻发布会会场外,一场以“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辽宁实践”为主题的展览,用图片、视频、精美器物等方式向全国人民汇报:辽宁正努力奋斗,砥砺前行。 “世界上第一只鸟飞起的地方;地球上第一朵花盛开的地方;中华文明第一缕曙光升起的地方。”在展厅入口,展示板上的3个“第一”引领着观众开启发现辽宁的旅程。通过展览,与会嘉宾和中外媒体记者一起品味辽宁之“重”,体会辽宁之“新”,发现辽宁之“美”,感受辽宁之“好”。 4块电子屏幕上循环播放着辽宁的宣传短片,让参观者在最短时间里全方位了解辽宁。 提到辽宁,不能不提到它的“重”。作为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辽宁有着“共和国工业长子”“共和国装备部”的美誉。今天,辽宁依然是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 辽宁舰模型,歼-15战斗机模型,盾构机、压缩机、智能机床、高铁轴承等“国之重器”的身影,均出现在展览现场。 “重装”辽宁,正插上智能之“翼”,科技创新跑出“加速度”。在发布会场外,两个憨态可掬、本领高强的机器人博得观众阵阵喝彩。端着托盘为参观者提供小吃的是“松果I号”,另一款脑袋大大的是“松果Pro”,这两款机器人都具有语音交互、人脸识别、云端服务、视频直播、陌生环境下自主导航行走等功能。 “以前只知道辽宁重工业实力雄厚,如今,更感受到它在智能制造方面的十足潜力。”来自甘肃的参观者李刚说。 辽宁砥砺前行的背后,是一个个在辽宁大地上涌现的英模人物,雷锋、郭明义、罗阳、李超、毛丰美……是忠诚担当、创新实干、奋斗自强的辽宁人,和他们创造的文化。 阜新玛瑙玲珑剔透,创意灵动,雕工精美;本溪辽砚造型美观大方,意蕴悠长。在实物展区,辽宁特色文化产品更是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 辽宁是中国旗袍文化的起源地。现场展示了3款特色满绣旗袍,分别为瑞鹤旗袍、幽兰旗袍和梅兰竹菊四君子之竹旗袍,秀丽的图案、灵活的针法、精湛的绣工,将盛京满绣技艺展示得淋漓尽致。 在茶歇区,辽宁用创意展示着它的魅力。以“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为主题,用辽宁特色果蔬雕塑而成的丹东凤凰山造型巧妙融入枫叶、海浪、红海滩等“辽宁元素”,令人啧啧称奇。大连樱桃、金普西瓜,丹东燕红桃、凤城蓝莓、东港草莓等辽宁特色水果冲击着人们的视觉和味蕾。一幅辽宁“美食地图”更是让参观者将“舌尖上的辽宁”尽收眼底。 “好吃、好看、好玩,我想到辽宁去看看。”现场很多参观者发出这样的心声。
    09/22
  • 网游随记 印象盛京
      沈阳,位于中国东北平原的腹地,地处东北亚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是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通往关东地区的综合交通枢纽,“一带一路”向东北亚、东南亚延伸的重要节点。  沈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之称,是东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国最重要的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重工业基地。
    09/18
  • 沈阳故宫 (世界文化遗产)
    沈阳故宫位于辽宁省沈阳市中心,是中国仅存的两大宫殿建筑群之一,又称盛京皇宫,为清朝初期的皇宫。
    09/11
  • 本溪水洞
    本溪水洞,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际旅游洞穴协会亚洲会员单位,是至今发现的世界第一长地下充水溶洞。
    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