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开放丹东
开放丹东
  • 辽宁丹东:以快招准招实招打赢纾困战
    “为企业纾困、为发展蓄能,以快招准招实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打赢助企纾困战。”8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丹东市中心支行相关负责人受访时表示,为减轻疫情对丹东市经济运行带来的冲击,人民银行丹东市中心支行以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聚焦复工复产和助企纾困,提早谋划,靠前发力,采取系列举措,引导全市各银行不断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力争以最短时间、最宽松条件、最优惠利率、最便捷服务提供信贷资金支持,为稳经济保驾护航。加强信贷调控,确保信贷投放大幅增长。针对疫情导致企业资金缺口加大、信贷需求陡增这一问题,人民银行丹东市中心支行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加强监测考核与协调调度,特别是在复工复产关键阶段实行日监测、日调度,引导国有大型银行积极向总行、省行要资源、要指标、要政策,同时要求地方银行发挥机制灵活的优势,安排专项信贷规模,加快信贷投放节奏,力求信贷投放增量与增速高于上年同期水平。7月末,全市银行机构贷款余额1381.5亿元,比年初增加35.4亿元,同比增长4.2%。用足用好再贷款、再贴现等各项货币政策工具。再贷款和再贴现是利率较为优惠的央行货币政策工具。近日,人民银行丹东市中心支行发放再贷款11.8亿元、再贴现2.8亿元,重点支持小微企业、“三农”、服务业、制造业等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和企业,惠及小微企业和“三农”主体1745户。今年以来,累计发放再贷款21.2亿元、再贴现10亿元,惠及小微企业和“三农”主体3012户,再贷款使用量居全省首位,平均贷款利率不超过5.5%。组织开展“行长走企业”专项行动。全市28家银行主要领导带队深入企业了解疫情影响、还贷压力及融资需求,进行“点对点”把脉问诊,提供“一企一策”咨询指导和个性化融资方案。复工复产以来,共走访企业1544户,为企业办理延期还本付息27.9亿元,新增贷款23.7亿元。常态化组织政银企融资对接,搭建银企沟通合作桥梁。积极与市发改委、工信局、农业农村局、科技局等部门对接,聚焦复工复产重点企业以及各行业各领域的主导产业、骨干项目,征集汇总融资需求信息,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分行业、分区域、分机构等多种形式,定期组织开展银企对接活动。近期先后推介政府相关部门筛选的贷款项目118个、贷款需求总额29.7亿元。经过初步对接,已有24户企业获得贷款支持,贷款总额2.1亿元;初步达成贷款意向的企业52户,意向贷款总额4.5亿元。努力提高小微企业贷款中的信用贷款、续贷和中长期贷款比例。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物流运输、文化旅游等行业的中小微企业,要求不得盲目抽贷、断贷、压贷、罚息,要采取续贷、增加授信、延长还款期限等措施。目前,全市银行机构已为2100余户企业办理延期还本付息,涉及贷款143亿元。深入推进信贷产品创新,破解小微企业贷款抵押担保难。一方面打破传统的以房地产作为主要抵押物的单一格局,拓宽贷款抵押物范围,尝试开办订单贷、仓储贷、设施农业抵押贷等动产抵押贷款;另一方面依托纳税、缴纳电费、银行账户流水等大数据信息,创新推出无抵押、无担保的纯信用类贷款,比如抗疫助企流水贷、税易贷、电e贷、云电贷等。同时,为复工复产企业量身打造特色信贷产品,比如抗疫助企核保贷、战“疫”工资贷、战“疫”采购贷、复工周转贷、复工惠农贷等。6月末,全市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790.2亿元,比年初增加33.9亿元,同比增长4.4%,有效缓解了复工复产企业融资难融资贵。
    08/12
  • 辽宁丹东:有序推进项目复工企业复产工作
    “把耽搁的时间抢回来,把落下的进度赶上去!”眼下,辽宁省丹东市重大项目、工业企业陆续按下复工复产“快进键”,全市上下一盘棋,奋力稳住经济发展基本盘,尽情演绎着抢时间、赶进度的“速度与激情”。截至目前,丹东市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开复工550个,开复工率91.1%,总投资950.5亿元;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开复工266个,开复工率79.4%,总投资879.3亿元;亿元以上项目已实现开复工160个,开复工率77.3%。丹东市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项目蓄水池工程。(宋永昆摄)施工现场按下项目建设“快进键”8月8日,烈日当空,一辆辆混凝土搅拌车驶入位于丹东边境经济合作区金河大街西侧的“华孚·公元”项目工地,现场一派火热施工景象;在丹霍线凤城段南河川桥施工现场,桩机林立、机声隆隆,工人抓紧推进桥梁桩基的铺设;作为城市供水改扩建(一期)工程重要组成部分,元宝山净水厂提质扩能改造项目已完成项目选址、环评、可研报告等工作……随着各个项目建设现场逐渐火热起来,丹东市项目建设全面重启。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引擎、硬抓手,近年来,丹东市始终将项目建设当作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项目投资增速始终保持高速增长。今年,根据《丹东市推进“项目年”工作实施方案》安排,全市计划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604个,总投资1349.8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21.4亿元。投资5000万元以上重大项目335个,总投资1237.2亿元。伴随着复工复产的嘹亮号角,丹东市重振发展经济的信心,以加快推进项目建设持续激发振兴新动能。刚刚经历了疫情大考的丹东,正在掀起新一轮全面聚焦项目、全力攻坚项目、全心服务项目的热潮。在宽甸满族自治县,太平哨镇正抓紧复工复产,加快项目建设,开足马力抢回建设“进度条”。记者在宽甸太平哨镇轿顶子村的高架桥项目建设现场看到,各种施工车辆来回穿梭,大型机械正在作业,工人戴着安全帽紧张忙碌着。在振安区,五龙背镇集中供热项目施工现场,几百名工人正在加紧施工,项目主体基本建成,项目专班正在协助施工方办理用电手续。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丹东市委、市政府关于“项目年”工作的部署和要求,丹东市发改委组织召开全市重点项目建设推进工作座谈会。组织学习了《丹东市推进“项目年”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各地区按照“5000万元以上开复工项目清单”“市级领导包扶重点项目清单”和“重点推进前期工作项目清单”,推动全年项目工作逐一落实。丹东市建立了由市长负总责,副市长按分工负责推进的工作机制,各市直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聚焦目标任务,落实“清单化管理、项目化落实、工程化推进”工作要求,逐个项目倒排工期、按月分解,制定工作台账和鱼骨图,加快推进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不仅如此,丹东市发改委制定了“市级领导包扶重点项目清单”,由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领导对全市100个年度重点项目进行定点包扶。建立市级领导包扶、县(区)属地推进、行业主管部门协同包保、项目管家跟踪服务的网格化项目推进机制,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进度。截至目前,市级领导包扶重点项目按计划进度已实现开复工41个,13个前期推进项目正在按计划推进。这些措施既有服务举措,也有奖励机制,同时也对项目谋划和招商以及组织保障制定出详细的推进办法,取得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全市推进实施重大工程项目222个,总投资337.5亿元;已开工项目103个,累计完成投资20.3亿元。争分夺秒,全市各地正在把工作精力迅速集中到项目建设中来;你追我赶,全市项目建设在这个夏日迸发出别样的温度与力量。工业企业开足马力忙生产8月3日,记者走进丹东东方测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在企业库房现场,叉车来来往往装卸货物,一派繁忙的景象;车间里,多台设备正在有序运作,工人正在赶制之前预售的客户订单。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复工复产后,工人加班加点,争取把耽误的工期抢回来。丹东和本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工人正在抓紧赶工。(王卢莎摄)丹东东方测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获批复工复产之初,员工返岗成了难题。丹东边境经济合作区经发局在得知情况后,安排专人到社区帮助员工开具相关证明。在合作区的大力帮助下,公司100多名员工顺利返岗复产,并很快投入到生产中。“当时,企业不仅面临着员工短缺,而且原材料购进及产品正常发货等不同程度受到波及。”企业负责人说。为企业开具车辆通行证,安排专人到企业进行指导……在合作区经发局的帮助下,问题一一得到了解决,保证了公司迅速复工复产。迎难而上,生产在恢复,信心在增长。丹东市高效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将企业防控疫情、复工复产、服务保障、安全生产等同部署、同推进、同落实。在此期间,丹东市制定《全市工业企业精准分区分级分类有序复工复产工作方案》,全力支持和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复产;出台《疫情期间工业企业加强疫情防控工作指引》,指导企业精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聚焦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员工返岗难、物流运输难等问题,第一时间帮助协调解决。丹东市进一步加强对企业的支持、服务、保障工作,推动全市工业企业由复工复产转向达产达效。与此同时,企业也开足马力生产,要把被耽误的时间抢回来,把可能流失掉的订单补回来,把生产经营损失降到最低。记者走进位于丹东临港产业园区的和本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正在有序地进行生产作业。“疫情防控期间,物流困难是最突出的问题,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了解情况以后,积极帮助企业办理通行证,确保了生产物资和生活物资的有效补给。”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连日来,丹东市复工复产的数据在不断更新,越来越多的企业从蛰伏中苏醒。7月15日起,和本公司实现全面复工复产,产能基本恢复,产值也与往年同期持平。截至7月27日,全市422家规模以上企业已全部开复工,开复工率为100%,员工返岗率96.0%,产能利用率78.4%。精准施策当好助企纾困“店小二”实现项目建设、工业企业的全面复苏,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严峻而复杂,答好这道考题并非易事,需要目标坚定、心有大局,需要上下协调、左右兼顾,需要思路清楚、办法灵活。丹东各地精准施策,采取“一项目一策”“一企一策”的办法,打出了一套“组合拳”,目标明确全力推进经济建设。连日来,元宝区优化服务、合理调度,“靶向”解决企业发展难题,推动一批重大项目赶进度、抢工期,跑出复工复产“加速度”。“疫情对企业造成的影响大不大?”“上半年的销售情况如何?”“目前还有哪些困难?”……元宝区各企业专班负责人走进丹东大信制钉制针有限公司、丹东中智精工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多家企业,深入一线、深入现场了解真实情况,精准掌握企业情况和项目动态,第一时间把困难理出来,把问题解决掉。“各专班都有负责同志联系对接,都在尽心尽力帮助企业解决问题,着实解了我们不少燃眉之急。”丹东东深混凝土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对各部门的倾力服务点赞。一企一策、一企一档、“一对一”研究政策,元宝区认真对照国家及省、市出台的各项助企纾困政策,研究制定《关于消费复苏专项资金补助市场主体实施方案》《元宝区加强重点产业链和抗疫、重点民生企业运行保障服务工作方案》等,实行专人专班专责,确保每个项目(企业)有人抓、有人管、有人负责,由“企业找上门”向“政府送上门”转变,切实解决企业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实际困难。“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亲临企业一线,指导疫情防控,详细了解企业存在的困难,每天工作多达十几个小时,积极为我们排忧解难。”辽宁盛世电工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道出丹东市为重燃项目建设热潮、助推企业复工复产,甘当“店小二”的勇气与决心。项目签约、招商引资、工程建设、乡村振兴……丹东市各项工作全速推进,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快速奔跑,全力以赴把时间“抢”回来、进度赶上来,谋求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突破。
    08/12
  • 辽宁丹东:加速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8月9日,记者在位于辽宁丹东边境经济合作区的丹东通博电器(集团)有限公司了解到,该公司研发的“高精度微小转子流量计”,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产品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像通博电器这样,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丹东快速成长起来。日前,辽宁省工信厅官网公布了2022年度辽宁省专精特新梯度培育企业名单,丹东有辽宁思凯科技有限公司、丹东克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丹东华日理学电气有限公司、丹东东方测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47家企业上榜。其中,21家被认定为辽宁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认定数量全省第三,认定数量同比增长320%;26家被认定为辽宁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称号,认定数量全省第五,认定数量同比增长62.5%;51个产品被新认定为辽宁省“专精特新”产品(技术)称号,认定数量全省第四,认定数量同比增长96.2%。此外,今年丹东市还有两家企业入选国家级重点“小巨人”企业。“我们亲眼见证了丹东这几年的快速发展,是优良的营商环境,是相继出台的惠企政策,是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的决策,才汇聚和培育了我们这一批新时代企业在丹东市兴业发展。”丹东国通电子元件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文磊介绍,作为一家科技型民营企业,公司坚持走“科技创新发展”和“专精特新发展”之路,现已成为国内制造PTC热敏电阻及传感器的骨干龙头企业,产品技术处于国际国内领先水平。公司先后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辽宁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近年来,丹东市坚守本土实体经济发展,坚定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积极参与“百企百亿技改提升行动”,以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坚持狠抓技术改造和创新能力建设,努力在“带土移植”“揭榜挂帅”“产学研联盟”“人才培育培养”“品牌建设”等方面实现更大的突破和创新。尤其是在2021年,国通电子在丹东市委、市政府及各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26%的增长,实施了“环保新型PTC热敏电阻及传感器智能数字化技术改造项目”,使企业从技术到效益有了长足的发展。位列“小巨人”企业的丹东奥龙射线仪器集团有限公司,作为行业的龙头企业,相继研制成功国内第一台LNG气瓶专用数字成像检测系统、第一台LNG气瓶专用全自动智能式成像检测系统、第一台储罐专用平板成像检测系统等高端设备,公司业已成为占国内射线市场份额1/3的全国知名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大多是技术型实业,产品特色鲜明,附加值高。丹东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基数大,为培育更多“小巨人”企业提供了深厚的土壤。近年来,丹东市高度重视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培育工作,建立了丹东市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库,工信部门协同各有关部门在资金、技术、融资等方面给予跟踪服务。这些举措也进一步提振了企业的发展信心,5月份全市有21个工业项目投资超过1000万元。
    08/12
  • 辽宁凤城市3家企业“消博会”签下意向合同200余万元
    日前,第二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在海南省国际会展中心举行。辽宁丹东凤城市瑞沃尔制衣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参展,现场达成意向销售合同200余万元。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是中国唯一以国际消费品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本届“消博会”以“共享开放机遇、共创美好生活”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国内外2800余个参展品牌,600多个全球新品首发首秀。“消博会”期间,丹东凤城市瑞沃尔制衣、丹东生大食品、丹东主荣参业接待国内外专业观众2800余人次,深度沟通50余人次,发放企业宣传册300余份,通过线上直播和线下展示深度相融合的方式,建立联系50余家。接下来,丹东市商务局将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扩大对外交流合作,在为企业带来最直接经济收益、实现互利共赢的同时,积极引进先进高尖端技术标准和成功管理经验,提升创新能力,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和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
    08/12
  • 辽宁丹东:多措并举全力以“复”
    8月,骄阳似火。位于丹东东港市的韩瑞汽车部件(丹东)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机器运转不停,几十名戴着口罩的工人在各自岗位上忙碌着。这是一家生产设计汽车部件和汽车内饰面料的企业。“目前,我们在保证安全生产的同时,正开足马力提升产能,赶制订单产品。”公司总监隋成良说,“目前员工已全部到岗,返岗率达100%,预计在9月份就能把耽误的产能抢回来。”把疫情造成的损失补回来,把经济发展的势头抬起来。丹东市坚决贯彻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多措并举,全力打通“堵点”、解决“难点”、消除“痛点”,扎实有序推动复工复产、复商复市,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注入力量。最新统计数字显示,丹东市422户规上企业已全部开复工,开复工率达到100%。聚力项目建设,丹东市狠抓“项目年”各项安排落实,围绕开放型城市、创新型城市、幸福宜居城市建设和“十四五”规划实施以及辽宁沿海经济带、辽东绿色经济区建设等目标,紧盯国家政策取向,抢时间、抓进度,持续发力推动项目建设提速提质提效。目前,丹东市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开复工550个,开复工率91.1%,总投资950.5亿元;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开复工266个,开复工率79.4%,总投资879.3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已开复工160个,开复工率77.3%。在指导企业精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丹东深入落实国家、省、市助企纾困政策,为企业发展“输血补气”,领导干部带头深入企业和项目现场走访调研、现场办公,千方百计帮助解决难题,提振市场主体信心,推动复工复产。到今年6月底,通过减税降费,全市已为2260户企业退税8.33亿元,为9600户企业减征失业保险费6100万元;下发就业补助资金4145万元;通过政银企对接服务,已增加对小微企业贷款26.6亿元。
    08/12
  • 辽宁宽甸县:蓝莓有了“绿色证书”
    “这个绿色食品证书的含金量可高了,凭借它可以进入更高端的市场,价格也会更高。”近日,宽甸古楼子乡源合果业家庭农场的蓝莓获得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这是宽甸首个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的蓝莓产品。宽甸是我国最早从事蓝莓种植的地区之一。经过长期的技术积累,宽甸人摸索出一套先进的蓝莓生产管理方法。宽甸地区的土壤以油砂土为主,农民的科技意识比较强,把大量的农作物秸秆粉碎还田、农家肥发酵还田,增加有机肥和生物菌肥的使用,使土壤的肥力和有机质含量不断提高。宽甸蓝莓以古楼子乡和虎山镇为主要优势产区。特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气候,有利于蓝莓早早地“休眠”。冬季气温光照条件又特别适宜暖棚蓝莓生长。古楼子暖棚蓝莓年产量可达1000吨,产值8000万元以上,当地有70%的农民从事蓝莓及相关产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近几年,为了促进农业品牌健康发展,使特色农产品进一步提档升级,宽甸以培育绿色食品为抓手,开展农业高质量发展大讨论活动,不断通过品牌优化,提升产品影响力,助推蓝莓产业向绿色、标准化加速迈进。目前,宽甸蓝莓在消费者中有了良好的口碑,已发展成为立足丹东、辐射全国的优势产业。
    08/11
  • 辽宁丹东振安区:特色种植引领农业产业提质增效
    近年来,振安区特色种植业呈现出品种丰富、种植面积扩大、产业配套齐全、政府扶持力度大等特点。其中,蓝莓、软枣猕猴桃、草莓已经享誉国内,大樱桃、水果萝卜、无花果、精品葡萄、冰糖枣、礼品西瓜、大榛子等一大批特色水果及坚果种植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振安区的传统种植业,实现了向特色种植业的全面转变。“没想到丹东也能种植无花果,而且果实的口感和甜度非常好。”8月8日上午,在振安区同兴镇的一家无花果采摘园里,游客们正在采摘。种植园的经营者姜爱仁夫妇告诉记者:“我们以前在山东种植花卉时,看到当地的无花果种植业规模很大,就有了回丹东尝试种植的想法。”2007年,夫妻俩回到丹东开始种植无花果,经过几年的摸索,终于试种成功。因为无花果的保鲜期较短,运输不当就会破损、变质,因此要吃鲜果,现摘现吃口感更好。目前,姜爱仁的种植园除了有3亩左右的无花果大棚,还建有3亩茉莉香精品葡萄园。这些水果不用外销,本地市场就已经供不应求了。振安区特色种植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区相关部门的积极引导,离不开一批龙头企业和农业专家的带头示范作用,如今部分农产品已经形成自己的品牌。“我们种植的品种以早榛2号为主,已经种了10年,口感比一般的大榛子要好。目前,这70亩榛子园一年可以收获1.5万多公斤。”8月8日,楼房镇东城村大榛子种植基地负责人、辽东学院农学院副教授高利告诉记者,振安区目前大榛子种植面积已经超过5000亩,每亩收益2万元以上。龙头企业也对特色种植发展起到助推作用,汤山城镇瀚林蓝莓科技有限公司的蓝莓入选“2020辽宁百强农产品品牌”,石安现代农业园区旗下的蓝莓品牌“哈哈莓”获得国家级农业协会唯一金奖。振安区的“北纬40度”“子森蓝莓”“大梨树软枣子”“山城蜜薯”“佛手山药”等农产品品牌已经打出名号,有效促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目前,振安区小浆果种植面积已达18500亩,其中蓝莓1.2万亩、软枣猕猴桃5900亩、草莓600亩,主要集中在汤山城镇、楼房镇、五龙背镇,采取设施栽培和露地栽培两种模式。小浆果年产量已达8000吨,其中蓝莓5500吨、软枣猕猴桃1500吨、草莓1000吨,产值达2.5亿元。为加强绿色品牌认证,振安区还引导种植户发展新品种,提高品牌意识。2019年,该区完成“二品”认证两家,地理标识认证一家。今年,振安区将进一步加强品牌建设,创建以特色小浆果为主的名牌农产品,大力开展树品牌、创名牌宣传活动,增强品牌创建意识。积极鼓励生产经营主体申报“二品一标”农产品注册,每年组织申报不少于4个。积极培育区域品牌,逐渐培育出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著名的农产品品牌,提升特色小浆果的市场竞争力。
    08/11
  • 辽宁丹东:“智慧市场”让市民“菜篮子”更优质更安全
    经过一段时间休整的丹东五州农贸市场又恢复了烟火气。8月8日,家住元宝区七道街道东都屹景小区的徐金凤忙碌了一天,赶紧抽时间到自家附近的五州农贸市场买点调味料。她来到市场门口的电子显示屏上点击,很快搜索到调味品近期销量比较高的商户,直奔而去,“农贸市场的智慧功能大大缩短了买菜的时间,对于我们这些忙工作没时间逛菜市场的年轻人来说,可是太方便了。”这是丹东五州农贸市场投入使用的“智慧市场”管理系统,给居民带来的看得见的便捷生活。小市场,大民生,农贸市场是城市中最有烟火气的地方。五州农贸市场服务周边小区2万余户居民,走进市场,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入口处的电子显示屏,一店一码、一品一码、追溯查询、菜价公示等功能一目了然。同时,哪个摊位经营得好、哪种商品卖得好,什么时间段是市场客流高峰……消费者从屏幕上均可直观了解。“通过智慧化农贸市场后台管理系统,便可实现消费者、商户、市场管理者三方的协调和制约,确保市民的‘菜篮子’拎得更优质、更轻松、更安全。”五州农贸市场经理张胜军的目光放得很远,“作为丹东市首家‘智慧市场’,开创了老旧农贸市场提升改造新模式,是未来农贸市场的发展趋势。”跟随张胜军,记者进一步了解到,“一户一屏一称一票”构成的产品追溯系统,通过给商户配备智能溯源秤,形成“一物一码”“一品一码”的商品“身份ID”,消费者手机扫描智能溯源秤打印出的小票二维码,对商品精准追踪溯源。同时,消费者通过大数据搜索,了解农贸市场商品的购销情况,短时间内对所需商品做出选择,不仅缩短了逛市场的时间,而且买得放心。农贸市场的管理方可以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详细掌握居民日常购买需求、商户经营管理情况,进而有效调整更适宜居民的商户、商品结构。在市场设立的农药残留快速检测中心,工作人员王传广每天抽取不同商品进行检测,蔬菜是否有农药、猪肉是否注射瘦肉精……检测结果统一输入到智慧平台,显示在每个摊位前配备的商户显示屏上。“每家的显示屏都会公布商户证照、商品报价、商品质量信息,我们要对商品分量、进货质量负责,诚信经营。”后台的“一云多端”智慧系统实现智能称重收银、智能检测……农贸市场管理、服务和监管更现代、更透明、更规范。“在我看来,‘智慧市场’是对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改变,让生活越过越‘聪明’。”徐金凤十分欢迎这个“新事物”,“老一辈人关心的是食品的‘价廉’,而我们更注重‘物美’,‘智慧市场’可实现食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溯源,老百姓买菜买得快、买得好,真正实现货真价实。”
    08/11
  • 辽宁丹东:多举措促进消费市场回暖
    8月4日,丹东市商务局召开社零额指标调度会议,部署相关工作,促进丹东市消费市场加快恢复。会议提出,为促进丹东市消费市场快速回暖复苏,要紧盯全年目标任务,抢抓疫情趋于平稳的黄金期,清单化、项目化、工程化推动促消费工作,奋力完成预期目标任务;要在严格抓好疫情防控前提下,结合各地区的消费特点和节庆特色,因地制宜开展商旅文体融合、线上线下结合、城乡区域联动的消费促进活动,创造更多消费场景,激发消费意愿;要认真贯彻落实稳住经济大盘决策部署,抓好国家、省、市各项政策资金的杠杆作用,确保已出台的系列政策措施尽快落实见效;要进一步加强与统计部门的沟通协作,继续深入做好企业培育和挖潜工作,为促进全市消费市场回暖打下坚实基础。
    08/10
  • 辽宁丹东孙家村:鼓励村民发展中药材特色产业
    日前,在振安区五龙背镇孙家村,村民孙玉琴在打理中药材。近年来,五龙背镇鼓励村民发展中药材特色产业,引导农民种植威灵仙、苍术、五味子等,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拓宽了渠道。
    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