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开放丹东
开放丹东
  • 东港草莓亮相《辉煌的中国》成果展
    “这里是黄海之珠辽宁东港,也是誉满神州的东港草莓原产地。”这是一段“东港草莓”宣传片中的解说词。作为东港农产品的标志性品牌,“东港草莓”于9月23日亮相《辉煌的中国》成果展。经有关部门批准,《辉煌的中国》成果展厅在天安门东西地铁站及天安门城楼左右两侧通道内立项开设,旨在讲好中国故事、推介中国形象、传递中国梦想,重点展现新时代中国发展成果,展示中华民族团结力量,呈现中国人民幸福生活。东港草莓特色产业宣传片亮相《辉煌的中国》成果展,覆盖天安门城楼东西两侧通道内的4个LED大屏,每天重复播放180次,展出时间为期一个月。东港是我国最大的草莓生产和出口基地、农业部命名的“全国优质草莓生产基地”“中国草莓第一县”和辽宁省政府首批命名的“一县一业”(草莓)示范县、辽宁省草莓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近年来,东港草莓从单纯的种植变成全产业链发展的产业集群,品牌价值超过百亿,造福东港10万户百姓。此次亮相《辉煌的中国》成果展,将大大提升东港草莓品牌影响力及东港市在全国乃至国际上的知名度、美誉度及市场竞争力,充分发挥“乡村振兴·品牌先行”的功能作用,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09/28
  • 辽宁丹东:开启“检企直通车” 擦亮营商“新名片”
    为深入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丹东全市检察机关立足检察职能,重点关注服务民生,在贯彻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积极深化刑事诉讼监督、开展涉企积压案件清理工作的同时,通过“建立涉企案件绿色通道、合规考察、借智合力、检察听证、进企普法”等方式,着力做好服务企业直通车工作,擦亮法治化营商环境“新名片”。绿色通道助力涉企案件高效办理全市检察机关建立涉企案件绿色通道,对进入检察环节的涉民营企业案件快速受理、优先办理、及早办结。用足用好诉讼程序建议权,依法向法院建议适用速裁或简易程序,高效完成出庭公诉任务,服务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积极推动检察公益诉讼工作。今年以来,全市检察机关立案办理民事公益诉讼53件、行政公益诉讼119件,发出诉前检察建议144份,起诉19件,让群众感受到检察服务带来的获得感。此外,市检察院以建言献策活动促服务理念提升、以案件评查促服务理念提升、以文书评比促服务理念提升,真正让严格规范公正文明司法成为良好习惯和自觉行动,让人人参与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成为习惯、形成自觉。合规考察推动企业依法守规经营今年7月,在丹东与营口两地均受疫情影响的情况下,振安区检察院与盖州市检察院通过网络视频平台,与盖州市工商联牵头的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成员单位召开了网络视频会议,对涉案企业的整改情况进行合规性考察。通过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组织税务、工商联等多名代表对涉案企业的整改报告提出意见建议,督促涉案企业进行深刻的自查和整改,针对企业存在的管理漏洞和风险点,要求企业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提升财务等关键岗位人员岗前审核力度,全面细化整改报告,提升整改的可操作性和可验收性,推动企业合规性考察工作落地见效。借智合力打造法治护航“智囊团”丹东地区两级检察机关分别从金融、证券、税务、食品药品安全等行业聘请33位社会各界专业人士作为特邀检察官助理,聘请5名企业代表作为检察机关的营商环境监督员,协助检察官办理相关专业领域涉企案件,发挥“智囊团”作用,搭建起检察机关与企业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及时传递企业发展痛点、难点问题,当好答疑解惑的“参谋员”、协作互动的“联络员”、法治建设的“宣传员”、履职尽责的“监督员”,推动形成法治合力,为民营企业提供“订单式”法律服务、精准化检察服务产品,成为落实最高检“借助外力、用好‘外脑’”指示的生动实践。检察听证促进民企民生双维护丹东市检察院在办理刘某申请监督案中发现,一直合法合规经营的企业法定代表人刘某突然成了被告,被法院判令偿还原告本息合计880余万元,这让刘某一头雾水。承办检察官经审查发现,该案案涉金额较大,欠款时间较长,其间发生了两次债权转让,又涉及集体企业转制后的经营等问题,案情较为复杂。为此,承办检察官积极行使调查核实权,前往银行调取相关贷款的档案材料,多次做双方当事人的工作,摆事实、讲道理,引导双方逐渐消弭分歧、达成共识。为真正实现定分止争、案结事了,市检察院还召开公开听证会,邀请人民监督员、律师作为听证员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从中立角度释法说理,分析利弊。听证会上,双方当事人均同意和解。检企共建法治护航民企促发展丹东市检察院第一检察部党支部、辽港集团丹东港口集团有限公司下属分公司党支部和国网供电公司孤山镇供电所党支部开展支部共建,支部党员同上党课,现场观摩职务犯罪案件庭审,举办法治讲座等活动,从企业人员可能涉及的法律风险点切入,结合检察机关近年来办理的真实案例,解读贪污贿赂类、渎职侵权类、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类罪名及一些常见认识误区,号召企业职工学法、用法、崇法、敬法。为切实加强民法典普法宣传工作,发挥检察机关职能作用,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结合企业需求开展民法典宣传和法治实践工作。两级院到社区进企业入军营,宣传民法典百余次;向企业负责人、职工代表介绍民法典的新规定新概念新精神,解答企业职工提出的问题,进一步引导企业负责人、职工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意识。丹东全市检察机关将持续能动履职、精准发力,在谋深谋细谋实上下功夫,向更精更准更优要成绩,在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倾力打造“亲清”护企的“丹东检察样本”,向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贡献检察智慧。
    09/28
  • 辽宁丹东:抓党建促振兴 摆擂台庆丰收
    9月23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秋分,也是全国第5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振安区楼房镇在李园举办了“党建促乡村振兴擂台比武”活动,来庆丰收、迎国庆。该镇下辖的5名村党总支书记围绕各村抓“党建+”的实际工作,演讲打擂台,把近年来楼房镇所取得的“党建+”成果充分展现出来。丹东市楼房镇马家村吕德忠,曾经是叱咤风云的基建工程队领头人。2019年,他返乡创办福旺草莓种植合作社。在村党总支的扶持下,合作社入社农民23户,流转土地230亩,建成草莓温室大棚48栋,年销售收入800多万元,增加农民务工收入150万元。镇党委政府顺应产业发展大势,在马家村规划设计千亩百栋温室精品农业园区,面向各村“飞地”招商,推动特色精品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截至2022年初,楼房镇建有温室大棚390栋,冷棚391栋,精品果蔬种植面积5000亩,精品园30处;嫁接新品种板栗2.1万亩,年产量7350吨;建有食用菌种植基地3处,总面积200余亩。蓝莓、草莓、毛桃、大樱桃、软枣猕猴桃、丹青梨、大杏梅等名优品牌在楼房镇落地、生根、结果。农民从单打独斗到规模规范,从不知怎么干到跟着一起干,有了致富的方向,再也不用愁技术、愁销售了。党建引领、党员带动已成为乡村振兴的定心丸、主心骨。抓好“党建+”,已经成为楼房镇各项工作发展的一个良好抓手。近年来,各村党组织一方面打好乡情牌用心引,多渠道“寻贤纳士”。另一方面营造好氛围真正留,精心构筑人才高地,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村镇两级党组织建立了乡土人才库、微信群,把有“绝活”的传承人、家庭农场主、新型职业农民等纳入组织视野,当成“香饽饽”,让他们干得舒心、留得安心。镇党委通过“党建+社会治理”让基层治理网络活起来。形成了由镇党委委员牵头抓总,领导班子成员包村,村党组织具体负责,党小组长、村民组长、网格员、联户代表包片包户的基层治理网络,打造出一支政治过硬、专业过硬的基层带头队伍,实现了上下联动、反应迅速、落实有力的格局。2021年三级网格共排查矛盾纠纷43起,化解42起,化解率98%。去年,楼房村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多年来,镇党委政府以“党建+生态”,靠绿水青山富起来为理念,有序实施26个城镇基础设施项目,涉及专项资金总额2861万元,修建屯堡路31.6公里、新装路灯1194盏、新建护坡1753米。整合山水、生态、田园、文化等资源优势,融入党建红色元素,大力发展民俗休闲、户外运动、观光体验等生态特色健康旅游业态,用红色党建基因、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和进步。五龙高尔夫俱乐部、高尔夫滑雪场、五龙跑马场等吸纳大量村民就地就业,一批美食美景吸引众多城里人吃喝玩乐、休闲观光,更有各类精品果蔬采摘园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这次‘擂台比武’,是一次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岗位大练兵。目的是通过各村亮‘答卷’、授‘经验’、展‘思路’、晒‘成绩’,进一步强化村干部责任意识、激发为民情怀、增强信心干劲,为乡村振兴再立新功。”楼房镇党委负责人说:楼房镇党委以“党建+”为抓手,带领5个行政村党总支、28个党支部、716名共产党员以及17000多名勤劳朴实的楼房人,在113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奋力打造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动力引擎,举全镇党群之力,精心描绘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红色田园壮美画卷。
    09/28
  • 哈曼全球最大生产基地将在丹东合作区建成
    9月26日,在2022辽宁—长三角招商引资促进周上,丹东合作区与哈曼(中国)科技有限公司就哈曼增资扩产二期项目进行了签约。哈曼增资扩产二期项目位于合作区江湾工业园区,项目总投资3500万美元,将引进配备世界顶尖科技的自动化组装线体,其中包含2条低音、1条高音、1条中低音扬声器生产线及4条重低音扬声器成品组装线体。2023年年底达产后,哈曼(中国)科技有限公司年销售额将达4亿美元,成为哈曼国际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签约仪式后,合作区还与哈曼(中国)科技有限公司就增资扩产三期项目达成共识。未来,哈曼(中国)有限公司将在5年内继续追加8000万美元投资,投资完成后,哈曼生产线将达到50条,年销售额达到8亿美元,形成以哈曼(中国)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上游供应链完备的音箱集群。
    09/28
  • 辽宁丹东:狠抓项目建设 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
    哈曼(中国)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厂房扩建工程项目临建施工完毕,正在进行桩基础施工;丹东秋实食品有限公司特色农产品冷链加工项目冷库及加工车间主体已完成。日前,丹东市在全市开展项目拉练观摩活动,比实绩、找不足,持之以恒抓项目、抓投资、抓园区高质量发展,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营造更加浓厚的氛围。今年以来,丹东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抓发展不动摇、抓振兴不松劲,苦干实干,奋勇争先,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聚力项目建设,丹东市狠抓“项目年”各项安排落实。围绕开放型城市、创新型城市、幸福宜居城市建设,“十四五”规划实施以及辽宁沿海经济带、辽东绿色经济区建设等目标,丹东市紧跟国家政策,抢时间、抓进度,强化服务,持续推动项目建设提速提质提效。目前,全市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已开复工314个,开复工率达93.7%。其中,新开工项目108个,开工率达82.4%;复工项目已全部复工。强化招商机遇意识,创新招商方式方法,完善招商工作机制,丹东市克服疫情不利影响,积极“走出去”“请进来”,开展各类招商活动130余次。截至8月底,全市引进国内资金项目322个,实际到位内资211.2亿元。牢固树立“抓园区就是抓工业、就是抓工业强市”理念,丹东市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园区综合承载力,推动项目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园区作为工业经济的主战场、项目建设的主阵地、产业聚集的主载体、企业发展的主平台、创新驱动的主引擎作用日益凸显。预计今年前三季度,园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占丹东市工业固投62%。规上工业企业总产值预计实现272.5亿元,同比增长5.3%,其中规上高技术制造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7.3%。
    09/28
  • 辽宁丹东:锚定目标不放松 招商项目快落地
    9月13日,位于丹东市前阳经济开发区化工园区的东唐新型微粉建筑材料项目开工建设。“该项目是在8月29日的‘丹东—京津冀招商项目签约活动’中完成签约的,经过‘容缺开工’手续办理,得以快速开工建设,目前,正在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前阳经济开发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东唐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大宗商品贸易、供应链管理、产业金融、物流储运、新材料开发等业务。项目总占地面积约100亩,总投资3亿元,达产后年实现销项税额可达1000万元以上。这是前阳经济开发区今年快速招商落地的项目之一。据介绍,总投资3亿元的丹东双宇金属材料有限公司项目也将于本月完成签约。今年上半年,前阳经济开发区遭受4次疫情冲击。为将疫情造成的损失抢夺回来,保证实现全年的既定目标,第三季度以来,开发区加大“走出去、请进来”招商工作力度,千方百计找项目、主动出击跑项目、邀请客商谈项目,全方位多渠道多领域开展招商引资。尤其是8月中旬以来,招商团队连续奔赴沈阳、大连、长春、青岛、日照、北京、上海等地,开展一系列高质量招商推介活动,助推在谈项目尽快落地。今年以来,前阳经济开发区累计洽谈招商客户群体40余个,推进在谈项目20个。其中,青岛海氏海诺集团拟在前阳经济开发区建设海氏海诺系列产品研发生产基地,项目总投资5亿元。一期投资1.3亿元,新建20条生产线,主要覆盖院士产品转化功能性食品、二类医疗设备、防疫用品、清洁消毒产品、艾灸类深加工产品及医疗器械、精油化妆品和医用类产品等。光大蓝天公司拟在前阳化工园区建设128万吨水溶肥、水稻专用肥硼化工项目,计划投资5.8亿元,项目占地150—200亩,项目达产后可实现亿元税收。前阳户外服装产业园区致力打造中国北方地区最大的户外运动纺织基地,计划与酷特智能企业合作,实现“互联网+工业”“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的消费者直接对接工厂C2M商业生态模式,建设智能智慧化园区,推进园区户外服装产业迈向新高度。
    09/27
  • 辽宁丹东:30家企业携手 丹东农产品“动起来”
    近日,“新农利合·丹东农批城合作企业战略签约会暨品牌发布会”落下帷幕。会议就丹东市未来农业发展进行深入地讲解和探讨,中国邮政集团丹东分公司、丹东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丹东市农业产业发展集团、丹东克隆集团、丹东希悦鸭绿江食品有限公司、丹东市交通运输集团、中移铁通丹东分公司、辽宁省软枣猕猴桃产业协会、香港益农健实业发展有限公司、鞍山王铁果蔬物流配送中心、大连仕康果品专业合作社等30家涉农企业、中央厨房、企事业单位与新农利合·丹东农批城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各企业携手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服务三农,促进丹东农特产品内部流通。新农利合·丹东农批城项目是一家集农产品展示交易、冷链仓储、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农产品一级批发市场,是一个服务三农的运营平台。项目结合丹东城市独特的区位、交通与农产品资源优势,整合农特产品的产、供、销上下游产业资源,通过新农利合集团全国布局的10余个农批市场互联互通,以及现代化“线上线下”智慧运营管理模式,让丹东的农特产品“走出去、动起来”。
    09/27
  • 中央媒体采访团走进丹东合作区“小巨人”企业
    9月21日、22日,由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日报、中国新闻社、辽宁日报、辽宁广播电视台等中央和省级媒体记者组成的采访团,对丹东合作区部分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进行集中采访报道。采访团实地探访了辽宁孔雀表业有限公司、辽宁思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哈曼(中国)科技有限公司、丹东奥龙射线仪器集团有限公司、丹东新陆电子有限公司和丹东东方测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记者们走进生产车间,与企业负责人面对面交流,感受企业的创新活力。采访期间,企业发展所取得的丰硕成果给采访团留下了深刻印象,记者们纷纷表示,将立足自身媒体资源优势,生动讲述企业高质量发展故事。多年来,合作区以促进产业升级和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截至目前,我区共有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4家,其中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家。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仪器仪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长期深耕细分市场、聚焦主业,重点研发具有先发优势的关键技术和引领未来发展的基础前沿技术,是强链、补链、固链的重要力量。此次中央和省级媒体的采访报道,将进一步扩大我区企业的影响力,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提供新助力。
    09/27
  • 辽宁丹东东港市示范繁殖农场:获选全国首批“科技小院”
    日前,教育部、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协印发《关于支持建设一批科技小院的通知》,东港市示范繁殖农场以辽宁·黄海稻区院士工作站、国家级水稻品种区域试验站、农业部(沈阳)作物有害生物科学观测实验站、中国植物保护协会东港服务站为依托,与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进行产学研合作,经中国农业大学申请,省教育、农业农村行政部门和科协联合推荐,被确定为“辽宁东港水稻科技小院”。科技小院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指研究生培养单位把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长期派驻到生产一线,在完成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重点研究解决农业农村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着力培养知农、爱农、兴农的农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自2016年以来,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与东港市示范农场合作,每年4至9月,派驻多名研究生、博士生到东港市示范农场开展稻瘟病绿色防控研究。先后合作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东北粳稻区主要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技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北方稻区农药减施增效及替代技术研究与应用”、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项目“粮食作物基因对基因病害的抗病品种布局技术研究示范”、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稻瘟病防控岗位项目等。辽宁东港水稻科技小院的建设,不仅巩固了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了涉农研究生教育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同时,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和智力服务以及技术和物资支撑,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农民可用技术,为黄海稻区及辽宁省稻区水稻绿色种植提供技术支撑与服务保障。
    09/26
  • 喜迎二十大,我来说变化|记忆丹东
    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