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丹东
- 辽宁丹东新康村:发展休闲农业 带动村民致富3月29日,记者走进五龙背镇新康村二组新建好的高标准温室大棚,宽敞明亮的钢化大棚里温度适宜,村民们有的在用机器挑出土地里的石头和杂物,有的在清理干净的土壤温床上栽种甜瓜苗,有的在整理膜线,为后期甜瓜爬藤蔓做准备。据了解,新康村的这几座高标准温室大棚是村集体大棚,租给村民们发展设施农业,打造高品质特色农产品采摘旅游基地,以此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推进休闲农业发展,带动村民致富。近年来,新康村始终把设施农业作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战略支撑,持续推进设施农业规模、质量、效益同步提升。2021年8月,天池果蔬开始建成投产,这一示范园将致力于走现代农业精品路线,园区占地面积200亩,建有温室大棚8栋、冷棚20栋、气调库1个,主要种植蓝莓,通过智能化设备对大棚的温度、湿度及作物的施肥进行统一调控,人工只需要完成修剪等少量的辅助工作。设施农业由过去单一生产种植转变成现在的生态农业观光采摘、农产品深加工和工厂化育苗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设施农业的发展,不仅解决了当地农民的就业,还引导农民从看、干中转变了思想,助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有效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编辑:邹润04/02
- 辽宁丹东步达远镇:产业民生两手抓 百花齐放各争春“大棚蓝莓3月中旬开始结果,到5月份结束,最多一天能采摘1000公斤,用工最多时需要20多人。”3月26日,记者走进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步达远镇胜利村,看到一座座大棚内蓝莓长得枝繁叶茂、生机盎然,枝上挂满果实,十分诱人。种植户高贵亮边采摘蓝莓边满脸笑容地说:“种蓝莓让家家户户过上了好日子。”2018年,胜利村利用扶贫资金建设了5栋蓝莓暖棚,其中两栋以“飞地模式”建在了长甸镇,本村的3栋以每栋1.2万元的价格租给了高贵亮。与此同时,胜利村还发展了50亩五味子基地,以每年2.5万元的价格对外承包,当地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和提供劳务增加收入,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双提升”。近年来,步达远镇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总抓手,不断探索土地流转、提高村民就业率等发展路径,促进农民增收致富。2021年,步达远村争取资金270余万元,建设红提大棚8栋,另外四个村以“飞地模式”在步达远村同步建设红提大棚8栋,预计今年红提产量将达15万公斤,产值可达210万元。步达远村还投资58万元新建草莓大棚6个,预计今年收益可达10万元。高岭地村争取22万元扶贫资金,发展大榛子、刺嫩芽产业。大牛沟村争取41.85万元扶贫资金,建设光伏发电项目。长岭子村建设中药材(芍药花)基地50亩,在增加集体收入的同时,给贫困户提供就业机会。四林村和新兴村争取扶贫资金建设冷库。新安村利用扶贫产业项目资金50万元,建设蓝莓暖棚两栋,利用互助社资金38万元种植陆地蓝莓……一项项特色产业迅速崛起,使步达远镇各村集体经济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立足镇域发展实际,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这是步达远镇党委、政府一直以来坚守的发展思路。该镇在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积极争取财政、发改、交通、水利、移民等专项资金,致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完成镇、村、组道路硬化工程220公里;争取资金3092万元用于渡口改桥工程,完工后可解决420户1370人出行难题;完成11个村的饮用水安全和生产生活用水工程,打自来水饮水井68眼;实施灌溉工程7处,疏通治理河道50多公里,修建堤坝4500多米;全面完成11个村的文化广场建设任务,安装路灯670盏;增加垃圾清运车两辆,关停、整改对环境、对河流有污染的畜禽养殖业……多项民生工程的实施,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质量和百姓生产生活条件,而且进一步夯实了农业基础,为全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农民有甜头,农村有看头,产业有奔头。在步达远镇,记者看到的正是这样一幅蹄疾步稳的奋斗光景:基层党组织凝心聚力,镇村干部敢闯敢干,村民满怀热忱,一幅生机勃勃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编辑:邹润04/01
- 辽宁东港市:科技创新赋能“三篇大文章”近年来,丹东东港市不断推进产业发展转型,全力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2021年,新增“雏鹰”“瞪羚”企业23户,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1户,入选“全国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地区”。科技创新正在东港生成提质升级“加速度”。今年以来,东港市继续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破好题,拿高分。东港市把科技创新作为一个重要任务来抓,制定《东港市科技创新计划》,完善科技创新指标体系。全年计划新增“小升规”企业12户,新增“规升巨”企业2户;新增“瞪羚”“雏鹰”企业5户、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4户、高新技术企业4户、科技型中小企业20户;科技成果转化率达85%;全年实施技改项目12个,计划总投资8亿元,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达30%,工业投资占全社会固投比重达到35%。力争全年“老原新”企业收入分别达到80亿元、100亿元、60亿元,占东港经济总量比重达到15%以上。改造提升“老字号”。着力推动装备制造业和纺织服装业由“硬”变“软”、提质增效。引导装备制造业加快技术革新,打造机器人展示厅,引导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机器人技术在传统领域应用推广,做优做精车辆零配件、造纸机烘缸、工程机械等传统产品,组建铸造行业协会和烘缸产业联盟。以打造“中国运动户外服装名城”制造基地为目标,优化前阳经济开发区、东港经济开发区、大孤山经济园区三个片区资源整合,引导企业由来料加工、贴牌生产向高端加工、品牌建设方向发展。深度开发“原字号”。着力促进农产品和水产品加工业由“短”拉“长”,引导企业加快精深加工、打造多元产品,逐渐改变以往初级加工、产品单一、重复建设的低效运转局面。坚持品牌带动,推动五四农场粮米包装车间、圣野浆果加工车间、好食鸡食品二期等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提高优质稻米、小浆果、禽畜肉等产品深加工水平。坚持创新驱动,依托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平台,引导水产品加工企业跳出传统领域,大力发展海洋生物衍生产品,加快安德生物科技、爱邦高能科技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水产品精深加工提层次、上档次。培育壮大“新字号”。着力加快新材料、新能源、医药化工、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引导盛世北瓷电子陶瓷封装外壳、莲盛钛业钛合金、精化科技等新产品充分释放产能,提升企业在细分领域竞争优势。争取东港海上风电100万KW项目、刁家坝渔光一体30万KW项目、华能一期1000立方米/时水电解制氢项目加速落地,打造清洁能源产业增长极。稳妥推进宏达制药、医创药业、松元化学等技改项目建设,实现医药化工业集聚发展。发挥汇智机器人、万微物联科技园等项目带动作用,推动“工业智造”转型升级;依托草莓港、云立方、草莓全产业链综合大数据平台等项目搭建智慧农业互联网。编辑:邹润04/01
- 辽宁丹东海事部门:多点发力助推经济发展一年来,丹东海事部门立足职能职责,在提升水上安全治理能力、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提高通航保障水平、提升水上应急反应能力及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政务服务效能等方面多点发力,助推地方经济发展。丹东海事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一年来,海事部门着力提升水上交通安全治理能力,保障辖区水域安全形势持续稳定。积极推进第四批航运公司及其船舶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充分运用水上交通安全约谈、行政处罚等措施,加强对航运公司日常监督检查,严格落实其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同时,强化船舶登记现场核查,对辖区航运公司及船舶实施分级、分类管理,并建立航运公司船舶安全管理报告制度,提升安全监管效果。对长期逃避监管的船舶,海事部门开展了集中清理整治,注销109艘船舶的国籍证书。纵深推进水上交通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强化风险防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动态更新问题隐患和制度措施“两个清单”,共排查问题隐患1100余项,全部完成整改。一年来,海事部门还重点对水上无线电通信违法行为、砂石船运输等进行专项整治,进一步筑牢辖区水域安全形势。按照上级部门有关部署,组织开展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行动。2021年,丹东海事部门对船舶燃油硫含量实施抽样检测156艘次,对违规使用高硫油的船舶进行了查处。同时,修订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联合监管制度,及时查处5起违法排放污染物案件,进一步提升辖区水域生态环境保护力度。2021年,丹东海事部门开展了辽吉海事联合巡航执法,以进一步优化界河通航环境,提高通航保障水平。同时,修订完善《丹东市海上搜救应急预案》,组织开展水上搜救应急演练,不断提升水上搜救应急反应能力。将大连通信中心、大连航标处、天津海事测绘中心纳入丹东市搜救中心成员单位,海上专业搜救力量进一步增强。丹东海事部门还组建了“绿江泽航”移动式水上搜救工作站,组建搜救志愿者队伍,辖区内河水上搜救力量不断壮大。前不久,丹东一轮驳公司83名船员需要集中换证,因涉及换班轮班,若船员逐一到海事部门政务大厅现场办理,势必会影响企业正常生产。丹东海事局得知企业的难处后,政务中心工作人员主动与企业对接,共同研究解决方案。最终,通过预约办理、现场办公,在很短时间就为企业解决了难题。一年来,丹东海事局多措并举,不断优化“一个窗口受理、一次性告知、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理”的“四个一”工作模式,不断提高政务服务效能,助推地区营商环境水平不断优化。深入推进行政审批一站式改革,调整下放22项审批事项。全面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提升“一网通办”水平,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更加便捷。丹东海事局政务中心大厅设置了“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更好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事。从服务对象实际需求出发,在涉及一船多证业务办理时,政务中心重点推出“套餐组合”服务方式,更好实现减材料、减时限、减次数,相关事项并联受理、一次办结。同时,通过“海鸥热线”平台等,也让政务服务更加智能化、便捷化,办事群众的满意度不断提升。编辑:邹润04/01
- 辽宁丹东市市场监管局:走进企业纾困解难近日,丹东市市场监管局对检验检测行业开展了纾困解难走访行动。丹东市市场监管局走访调研了食品检验、工程建筑检测等检验检测行业。在走访中了解到,丹东某检测服务有限公司已向丹东市市场监管部门提交CMA资质认定申请,受疫情影响,评审组无法到达现场进行评审考核,导致该公司短期内无法获得检验检测资质。针对该公司目前面临的困境,丹东市市场监管部门提出了资质认定网络评审,通过网络视频实现现场评审,既落实了疫情防控要求,又能顺利开展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工作,保障了检验检测资质认定工作的有序进行。在丹东某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企业提出检测能力有限,为进一步提高公司的检测能力和服务质量,拟扩大检测范围。丹东市市场监管局建议该公司在原有检测资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检测条件,采取升级、改造检验检测仪器、设备等有效手段,在确保基本条件和技术能力满足资质认定条件和要求的前提下,可以申请资质认定扩项评审。通过此次走访,及时了解企业在日常检验检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现场与企业座谈进行分析研判,及时提出解决办法,得到了企业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编辑:邹润03/31
- 辽宁丹东:栽好梧桐树 引得凤来栖今年以来,丹东市积极克服疫情冲击、经济下行等不利影响,全力优化营商环境,通过实行“一窗受理”“不见面审批”及“店小二”式服务、全面落实减税降费等系列举措,为企业和个人“减负”,为干事创业培植优质发展土壤,全市创业发展保持活跃态势,市场主体发展形势总体向好。截至今年2月,丹东市实有各类市场主体22.66万户,比上年同期增长7.52%。其中:实有企业4.49万户,比上年同期增长8%;实有个体工商户17.81万户,比上年同期增长7.37%;实有农民专业合作社3629户,比上年同期增长4.37%。纳税人在丹东市5G智慧办税服务厅自助办理涉税业务。(摄影:车锦文)深化改革提升群众获得感“不用排队,几分钟就办完了,服务真是太给力了!”近日,东港市百世康医药连锁有限公司将一封感谢信送到丹东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对审批分局优化审批服务工作表示感谢。为进一步提高审批效率,丹东市市场监管局持续开展“一窗受理”,实行多人多项联合审批,即办即发证,大幅度降低企业在窗口排队等候时间,获得企业的好评。优化营商环境是一场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攻坚战、持久战。持续围绕市场主体关切、对标最高最好最优,丹东市各地各部门持续迭代升级任务清单、创新改革举措,让企业和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在落实市场监管职能中,丹东市市场监管部门全面推开“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制定《丹东市“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事项清单》,网上开设“证照分离”改革专区,简化审批流程,切实解决“准入不准营”问题。2021年7月,在全市实施“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工作。同时,积极推进住所登记自主申报承诺制改革。申请人在办理企业设立、住所变更、经营场所备案时,只需提交载明住所(经营场所)相关信息的承诺书,无需提交其他证明材料。全市实行住所(经营场所)登记自主申报承诺制市场主体1.2万户。依托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市场监管部门全面归集企业开办数据资源,推广电子证照自助打印下载等服务模式,实现一般性企业开办全程“不见面”“一日办结”。全市市场主体通过“一网通办”平台开办率达到97.18%。全面推进企业简易注销登记改革,建立企业简易注销容错机制,切实解决企业“退出难”,将适用范围拓展到除上市股份公司以外的所有企业类型,把公告时间由45天压缩到20天。丹东富田精工机械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摄影:蔡晓华)针对群众和企业提出的“痛点”“堵点”,丹东市各部门将“办事方便”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核心着力点,出台各项便民利企措施。今年以来,丹东市生态环境局全面落实“一网通办”,简化优化环评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同时,积极推进环评领域“放管服”改革,调整市、县(市、区)二级环评审批权限,除涉及能源、交通运输等七大类部分重点项目仍由市级审批外,其他审批项目全部下放至县(市、区)分局,做到环评审批不出县(市、区)。“没想到环评审批,不出县就能办理,太方便了!”在宽甸满族自治县毛甸子镇,因开办生态养殖场需要办理环评手续的徐先生高兴地说。栽好梧桐树,引得凤来栖。今年前两个月,丹东市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4006户,比上年同期增长36.91%。其中,新登记个体工商户3216户,比上年同期增长54.91%。强化服务为企业纾难解困为了帮助企业清除检验中的“拦路虎”,近日,丹东市市场监管事务服务中心药品检验检测中心深入丹东医创药业、丹东药业、辽宁沃华康辰药业等企业纾难解困,全力提供技术支持。针对企业检验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大肠埃希菌检查时若麦康凯琼脂培养基平板上有菌落生长,应怎样进行确证实验”“沙门菌检查时若木糖赖氨酸脱氧胆酸盐琼脂培养基平板上有疑似菌落生长时,应怎样鉴定”等具体问题,检测中心工作人员现场演示,用专业技术支持助力企业通过检验。了解到企业检验人员流失严重,需要系统培训,中心梳理汇总了17家企业的培训申请,针对各家企业普遍存在的技术难题开展“常规理化检验的注意事项”“实验室用水检验项目及核查周期的确定”和“实验室OOS的调差的启动及风险评估”等基本知识和操作培训。目前,已为药企解决技术问题12个。好的营商环境是激发市场主体茁壮成长的阳光雨露。切实当好服务企业和群众的“店小二”,丹东各地各部门按照各自责任分工纷纷行动起来,全力落实助企纾困和激发市场活力政策,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已成为大家的一致行动。伴随着和煦的春风,丹东市税务局推出“便民办税春风行动”,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紧扣“智慧税务助发展·惠企利民稳增长”主题,推出五大类20项80条便民办税缴费举措,把服务的“春风”送到纳税人心坎里。在服务举措上,丹东市税务部门持续落实并推动全国税务咨询系统的“一线通达”,重点构建“办问一体”税费服务模式。充分发挥“云税通”智慧服务系统远程办税功能,实现“2612366纳税服务平台”与“云税通”实时互转。着力构筑个性需求保障,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提供“绿色通道”和“一站式”综合服务,并深入推进办税缴费软件适老化改造。同时,在全市各办税大厅设立“不满意请找我”窗口,专司办理过程中的疑难杂症问题,解决纳税人缴费人多头跑、往返跑问题。用足用好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在全面落实减税降费、阶段性税收缓缴政策的同时,税务部门继续加大“助企纾困”力度,保障市场主体稳定。对全市387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提供精准“滴灌”服务,做到一企一策,全力提升工业企业税收贡献度。同时协调多部门共同发力,共同研究解决企业共性和个性问题,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扩大市场、实现融资,助力企业尽快渡过暂时性困难。组织市县两级税务机关开展“惠苗政策进万家”活动,针对小微企业开展特色服务。积极改进新办小微企业服务方式,深化与市场监管、社会保障等部门的协作,联合推出包含税费优惠政策、操作指引等在内的“新办小微企业大礼包”,联合开展小微企业税费专题培训,开展点对点宣传辅导,详细解读当前热点税费优惠政策。去年,丹东市税务部门为受疫情影响、货币资金不足经营困难的企业申请办理缓税2.26亿元;为制造业小微企业缓缴五税两费3.24亿元;落实能源电力保供措施,解决电力供热企业资金困难,落实缓税678万元。今年截至目前,为受疫情影响、货币资金不足经营困难的企业申请办理缓税1095万元;为制造业小微企业缓缴五税两费5278万元。聚焦稳定企业就业岗位,全力保障重点群体就业。去年,丹东市人社局建成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智慧化人力资源市场,向下实现省、市、县、乡四级联动服务,向上实现与人社部“就业在线平台”数据互通互联。推出线上找工作、招聘会、职业指导、职业培训等九大服务功能,实现了对招聘职位和求职人员精准画像、智能匹配、双向推送,大幅提高了招聘成功率。今年,计划建设智慧化人力资源市场二期项目,建设“短零工”市场,实现“城乡住户与求职者、个人雇主与求职者、用人单位与求职者”方便、快捷、精准对接。截至今年2月末,丹东市全地区已累计组织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返乡高校毕业生等专场招聘活动27场,服务用人单位568家次,提供就业岗位需求人数12016人(次);全地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649人,同比上升356.94%;全面贯彻落实失业保险阶段性降费率政策,累计为9523户企业减免失业保险费800万元。编辑:邹润03/30
- 辽宁丹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订单足,生产忙。连日来,位于丹东金山经济开发区的辽宁东深建筑新型材料生产基地的混凝土装配式构件生产车间里,机器开足马力,工人全力投入生产。企业从建设到投产仅用时7个月。项目建设不断加速跑,源于企业对丹东市营商环境的充分认可。近年来,辽宁丹东市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改善发展环境,推动形成更加浓厚的干事创业氛围,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道路。特别是今年以来,丹东市以法治政府、诚信政府建设为着力点,开展营商环境监测和政府失信专项整治,加快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两单融合”,打造“办事靠法治、不用找关系”的“金名片”。与此同时,丹东市以数据赋能为关键点,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持续推进“只提交一次材料”“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狠抓业务流程革命性再造和系统性重构,打破“信息孤岛”“数据烟囱”,真正做到“进一网、能通办”,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以优质服务为落脚点,完善“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加快建设政务服务驿站;实施融资畅通工程,有效发挥财政金融政策合力,引导金融机构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全力落实助企纾困和激发市场活力政策,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全力帮助各类市场主体打通堵点、补上断点、解决难点,丹东市千方百计拆除影响发展活力的“门槛”,市场主体质量和活跃度显著提升。截至今年2月,全市实有各类市场主体22.66万户,同比增长7.52%;今年前两个月,全市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4006户,同比增长36.91%。市场主体满意度、舒适度和安全感的提升,增强了丹东经济的活力与动力。今年前两个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同比增长76.4%。其中,民间投资同比增长55.4%,占全部投资比重的78.6%。民间投资中,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3.8倍,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60.5%。编辑:邹润03/30
- 辽宁东港市小寺村:做优地标性产品助民增收结合沿海便利的条件,近日,东港市新城街道小寺村成立东港市易农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探索“村+合作社+特色产业”发展新模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做精做优黄蚬子、杂色蛤、蓝莓、大米、软枣、草莓等地标性产品,进一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加村民收入。(摄影:孔丽娜)今年,小寺村将发展越光大米种植地5000亩、杂色蛤养殖2万余亩、蓝莓5000亩,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带动村民增收,实现共同富裕。编辑:邹润03/30
- 辽宁丹东:硬举措推动营商环境建设迈出新步伐一年来,丹东市以落实“四大行动”为统领,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在提升“一网通办”水平、强化制度创新、推动诚信建设、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完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等方面持续发力,全市营商环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是提升政务服务效能的重要举措。一年来,丹东市严格落实上级部门简政放权有关部署,取消下放调整行政职权事项57项。围绕实现“企业办事不出园区”的目标,将117项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事项整链条、全环节赋予园区实施。深入推进监管方式改革,推进“互联网+监管”系统应用,监管信息归集覆盖率达99%。在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方面持续发力,进一步优化项目审批流程、压减审批前置要件、实施并联审批、压缩审批时间。除特殊工程外,将项目审批从立项到竣工验收全流程审批时限压缩至最长60个工作日,最短5个工作日。同时,做好惠企政策落实,全面取消地方行政事业性收费,并严格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着力提升“一网通办”水平,深入推进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建设,提升政务服务事项办理便利度。全地区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事项全程网办比例达88.5%,“最多跑一次”事项比例达99.45%,“即来即办”业务比例达到51.71%,“只提交一次材料”办结业务比例超过50%。176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全市通办”,121个联办事项实现“一件事一次办好”,全市“一窗”业务比例达85.04%。以村和社区为主体,围绕“不见面审批”,建立政务服务驿站260个。不断强化制度创新,着力打造“痛快办事”的文化。在全省首创“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并在全市36个县级以上各类政务服务中心全面推广,提供服务超过3万人次,重点解决企业群众办事过程中的“疑难杂症”。全面推行“绿色通道”“以函代证”“告知承诺”和“容缺后补”等制度,2069个事项实行“容缺受理”,46项证明事项实行“告知承诺”。一年来,丹东市一体推动诚信建设,促进“法治丹东”和“诚信丹东”建设再上新台阶。在加强涉案企业司法保障、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等方面,相关部门不断推出卓有成效的新举措。同时,进一步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严格落实行政许可、行政处罚信用信息“双公示”制度。2021年,发布红名单2801人次,失信黑名单174人次。推送行政许可9354条、行政处罚293条、信用承诺书868份、联合惩戒案例3例。给企业和群众提供更加贴心的服务,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指标。为此,丹东市持续强化12345热线平台建设,不断完善转办、督办、考评制度,提高企业群众诉求办理效率和质量,实现了非紧急求助类事项“一个号码管服务”。进一步规范企业投诉案件办理流程,每个投诉案件由双人负责,专人专办。继续深入实施项目管家制度,为全地区872个项目(企业)配备项目管家193人。在全市296个具有涉企服务职能的机关单位中确定专人,组建涉企问题服务网,建立了“管家”牵头、动态组网、高效解决涉企问题的工作机制。一年来,为企业解决上百个实际问题。同时,创新政企沟通方式,各地区、各部门普遍建立了规范化常态化政企沟通机制,通过走访企业等方式,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不断完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精准发现问题,促进营商环境持续向好。制定实施《丹东市营商环境监测工作制度》,在市法院、市市场监管局等10个部门和单位设立监测点,通过对行政复议等12项指标的监测和研判,发现苗头和倾向性问题,及时预警和整改,促进营商环境持续改善。持续开展“营商环境企业评”活动,科学制定企业调查问卷,从12个方面对政府部门和市政公共服务部门进行评价,针对满意度偏低的中介服务、金融服务等方面的问题组织实施整改。同时,严格落实“好差评”制度,在实现评价部门、评价事项、评价渠道全覆盖的基础上,持续引导办事企业群众进行评价。一年来,共向省“好差评”后台传输评价数据超过96万条,好评率达到100%。编辑:邹润03/29
- 丹东合作区:打造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新高地日前,在辽宁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的2021年度省级督查激励拟入选推荐名单中,丹东合作区光荣上榜,成为全省建设信息基础设施、推进产业数字化、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促进网络与数据安全能力建设等工作成效明显的五个县(市)区之一。近年来,合作区以数字丹东建设为引领,出台多项相关政策,支持工业互联网建设和两化融合发展,推动“工业强市”战略。大力推进5G基站、数字园区、数字政府、数字乡村建设,将丹东边境经济合作区发展成为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新高地。截至目前,区内实现了5G基站连续覆盖,IPv6骨干网、城域网与接入网全部改造完成,具备申请双千兆试点县区的条件。区内还建有丹东唯一符合国际标准的大数据中心,通过建设区域工业云平台,打造“智能化车间”、“数字化工厂”八家。编辑:邹润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