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丹东
今日丹东
  • 辽宁东港市黑沟镇:精细化服务助力疫苗接种进企
    8月13日上午,辽宁东港市流动疫苗接种车开进了位于黑沟镇黑沟村的辽宁双增种猪养殖有限公司场区,为企业工作人员提供上门注射疫苗服务。这是黑沟镇营商办在疫情防控期间为企业办的一件实事,受到企业和员工的欢迎。辽宁双增种猪养殖有限公司是东港市规模最大的生猪育种企业,为防范生猪传染病,场区实行封闭管理,工作人员无法外出接种新冠病毒疫苗。黑沟镇营商办得知这一情况后,第一时间联系卫健部门预约疫苗流动注射服务,保障企业正常生产不受影响。此次疫苗接种进企属于黑沟镇大力推行的项目管家式精细化服务,是优化营商环境的一项重要内容。此项工作由项目管家负责与全镇37家中小微企业对接,通过日常走访、网络报送等多种方式与企业保持经常性联系,了解其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有针对性地通过服务予以解决。先后为企业联系办理工作人员健康证,打印发放最新疫情防控二维码,检查办理环保手续等,共解决问题20余件。
    08/19
  • 丹东新规划2000余个停车泊位
    8月13日,市交警支队组织工作人员在锦山大街、振五街等路段施划停车位。据了解,交警支队结合创城契机,对全市86条道路进行大排查,共排查出可施划停车泊位的路段、点位29处。经过调研论证,本着依法依规、科学规划、合理利用、精细施工、方便群众、应划尽划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增加我市的停车泊位,切实解决群众停车的迫切需求。目前已经在锦山大街、水源路、福春街、九江街等10条街路新增停车泊位2000余个,预计8月底还将新增1000余个停车泊位。
    08/18
  • 新华社:丹东“办不成事”窗口为什么火了
      8月17日,新华社刊发《记者手记:丹东“办不成事”窗口为什么火了》称,“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是丹东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为来办事的百姓专门设立的一个特殊服务窗口,主要是解决一些因政策、历史遗留等方面问题造成正常窗口无法办理的“疑难杂症”。  近日,辽宁将丹东“办不成事”窗口立为标杆,在全省推广这个利民惠民的好做法。记者采访发现,丹东“办不成事”窗口火了不是偶然,背后有很多机制创新做支撑。2020年11月,丹东市“人社服务快办行动”系统全面上线。在此基础上,该局又创新地提出了1个平台、4个系统、5个模块的服务模式,并推出“自助办、网上办、一窗办、掌上办、就近办、上门办”,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这些都为“办不成事”窗口的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近年来,辽宁省下决心花大力气狠抓营商环境建设,力求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在此背景下,丹东“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应运而生,成为辽宁省优化营商环境的一张靓丽的名片。  “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是丹东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为来办事的百姓专门设立的一个特殊服务窗口,主要是解决一些因政策、历史遗留等方面问题造成正常窗口无法办理的“疑难杂症”。  今年3月24日,记者曾到丹东市社保中心服务大厅暗访此窗口,《在“办不成事”窗口办成事》的消息发出后,引起了热议,当地群众为此纷纷拍手叫好,外地一些窗口服务单位也陆续到这里学习取经。近日,辽宁将丹东“办不成事”窗口立为标杆,在全省推广这个利民惠民的好做法。  “这个窗口之所以受到百姓的好评,就是因为它确实是想到百姓的心里去了。”8月16日记者再次来到这里回访。窗口首批接待员、有8年劳动监察与社保信访工作经验的胡晓倩告诉记者。  今年4月,丹东一位在外省退休20余年的老人来到大厅,她的退休金由外省社保发放,今年由于代发机构地点、联系方式发生变更,老人无法上传认证证明,导致退休金停发,老人急得哭起来。  在了解老人情况后,“办不成事”窗口工作人员立即联系对方省代发机构,仅用1小时就帮助老人完成异地认证手续。随后,老人买了一些水果送到窗口表示感谢,工作人员耐心解释廉政要求,再三推辞下,工作人员付给老人200元,收下了老人的心意。  记者采访发现,丹东“办不成事”窗口火了不是偶然,背后有很多机制创新做支撑。2020年11月,丹东市“人社服务快办行动”系统全面上线。在此基础上,该局又创新地提出了1个平台、4个系统、5个模块的服务模式,并推出“自助办、网上办、一窗办、掌上办、就近办、上门办”,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这些都为“办不成事”窗口的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辽宁省下决心花大力气狠抓营商环境建设,力求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在此背景下,丹东“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应运而生,成为辽宁省优化营商环境的一张靓丽的名片。  “‘办不成事’反映窗口除了受理解决百姓反映的一些疑难问题外,还是促进人社系统综合服务提质升级的一个重要手段。”丹东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卢学坤说,设立此窗口也是刀刃向内,倒逼正常窗口不敢“不作为”。
    08/18
  • 辽宁丹东举办京剧表演公益培训
    为传承传统戏曲文化、培养戏曲文艺人才、普及京剧知识,丹东市群众艺术馆于8月10日推出京剧表演公益培训班,着力将“国粹戏曲文艺辅导”打造成本地区知名群众文化品牌。本期培训班在充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基础上,对学员数量采取限额,课程设置按照一周两节进行排课,将经典京剧选段作为教学内容,以选段中唱段、身段、吊嗓、台步、圆场等表演基本功相结合的方式,让学员快速扎实地掌握京剧表演技巧,在培训中学有所乐、学有所获。培训班授课教师由丹东市群众艺术馆戏曲辅导老师陈娟娟担任。
    08/18
  • 退役“丹东舰”正式对外开放
    丹东市对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退役护卫舰“丹东舰”内外环境进行了安全改造,于8月13日正式对外开放。作为丹东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退役“丹东舰”继续为祖国的国防教育事业发挥余热。停靠在浪头港区的退役“丹东舰”。丹东市委网信办供图“丹东舰”6月9日停靠浪头港区后,受到市民广泛关注。经过前期舰体加固、扶梯改造、游览线路规划、舰载武器铭牌标识等整备工作后,进入试运营阶段。试运营期间,每日登舰参观游客达200多人次,市民争相前来一睹丹东舰真容。为满足参观需求,浪头港区内还专门设立了停车场,可同时容纳100余辆机动车。13日,不少戴着口罩的游客在排队等待购票,安保人员组织游客有序排队,并提醒排队人群注意保持间距。除了戴好口罩,每位进入参观的游客还需出示辽事通二维码,并测量体温。停靠在浪头港区的退役“丹东舰”。丹东市委网信办供图“丹东舰”负责人林岩介绍,正式开放后,“丹东舰”在落实疫情防控要求的基础上,将采取分时段预约制,未来还将推出VR实景平台,满足游客对“丹东舰”的360°参观需求,打造沉浸式的参观体验。据了解,目前“丹东舰”正在加装灯光。工程完工后,璀璨灯光映照下的丹东舰将成为浪头港区夜间又一道靓丽的风景。停靠在浪头港区的退役“丹东舰”。丹东市委网信办供图“丹东舰”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导弹护卫舰,舰长103.2米,宽10.8米,高28.06米,平均吃水3.4米,最大航速21节,续航力4000海里,满载排水量1944吨。“丹东舰”服役36年,出色完成了战备巡逻、海上维权、出国访问等一系列重大任务,被上级机关授予“不怕苦、不怕累,特别能战斗”称号,誉为“丹东舰精神”。
    08/18
  • 丹东红色公交运行首日,市民好评如潮!
    8时许,记者来到站前车站,已有十几名乘客候车。辽宁师范大学学生刘卿田从《鸭绿江晚报》公众号上看到红色公交开通消息后,专程赶来体验。8点35分,红色公交驶进车站,市民和游客有序上车。车厢内,一位身穿工作服的乘务员,提醒乘客戴好口罩,车辆行驶到的站段,乘务员会逐个介绍景点。据了解,红色公交H1配车5辆,平峰1个小时一趟,高峰半个小时一趟,日运行班次19个,从江山街始发,途经抗美援朝纪念馆、丹东站、断桥、丹东舰景区等红色教育基地。
    08/17
  • 东港市:重点场所疫情防控不放松
    连日来,记者走进辽宁东港市的东港南路、兴工街、黄海大街等主要街道和政务服务中心、商场超市、小吃街等重点场所,了解重点区域、重点单位疫情防控落实情况。东港市政务服务中心是人流较大的公共场所,也是疫情防控的重点场所。在中心大厅门口,记者看到,工作人员不厌其烦地提醒前来办理业务的市民注意疫情防控,佩戴好口罩,经测温合格、持绿码后方能进入大厅。在桥南大市场,每个入口处都有2至3名工作人员逐一查看健康码和测量体温。前来采购的市民防护意识较强,都能自觉遵守防控规定、戴好口罩,采购结束后尽快离开市场,减少人员聚集。在黄海大市场商业步行街附近,虽然逛街购物的市民不是很多,但防控工作人员依然坚守岗位,对前来采购的市民测量体温、检查健康码,查验合格后方可进入。记者也注意到,虽然天气炎热,广大群众仍能科学佩戴口罩、做好自身防护,自觉维护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
    08/17
  • 丹东网格化管理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下水井堵了,社区帮着联系清污,更换井盖,重新修整破损路面。工作细致周到,非常暖心!”走在洁净、平坦的社区小路上,华夏村社区大板楼小区居民周保强高兴地说。  华夏村社区位于丹东市老城区振兴区,辖区内都是无物业管理的老旧小区,道路破损、下水堵塞等时常发生。近年来,社区党委立足服务民生,把提升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放在首位,通过实施“微+网格”治理模式,整合基层各类服务资源,为居民提供多元化、精细化、便民化、个性化的服务,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微+网格’,就是在网格管理的框架下,充分发挥党员、志愿者的力量,使网格员下面还有‘腿儿’,与百姓贴得更近,更加及时发现居民的生活难题,第一时间协调解决。”华夏村社区党委书记李明介绍。  华夏村社区在下辖的5个网格建立了居民微信群,群里骨干人员由社区干部、党支部书记、网格员、楼组长组成,遇到突发情况,社区工作人员可以迅速处理。网格微信群建立后,社区利用线上线下两种形式提供精细化服务,极大提高了社区网格的工作效率。今年以来,华夏村社区收集社情民意线索600余件,已协调解决居民难心事、烦心事500余件,其余正在协调沟通。  围绕社区工作特点,社区党委还将志愿服务与群众需求相结合,建立清洁护绿、便民利民、平安建设、科普教育等多支党员志愿服务队,构建起服务为先、特色鲜明、社会认可的党员志愿服务组织体系。5年来,组织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累计达200余次。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形势下,华夏村社区党委积极创新载体,创办社区直播间,将党课“面对面”变成“屏对屏”,展现了新时代党课的生动性、覆盖面与互动性。  社区党委还通过理论宣讲与文化艺术对接的形式,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服务群众、引导群众,使社区党委真正成为驻街单位职工与社区党员、小区居民沟通的桥梁和纽带。
    08/17
  • 丹东“红色公交”发车!可游览多个红色教育基地
    8月15日,丹东公交集团举行了红色公交H1发车仪式。当日起,红色公交正式投入运行,配车5辆,平峰一个小时一趟,高峰半个小时一趟,日运行班次19个,从江山街始发,途径抗美援朝纪念馆、丹东站、断桥、丹东舰景区等红色教育基地。车辆设置红色公交专线线路标识,车体喷涂红色公交图案,驾驶员、乘务员统一着装,向乘客介绍丹东沿途红色景区及购票事宜。下一步,丹东公交集团还要丰富红色公交车厢文化,结合文明城创建和优化营商环境,助力丹东创建红色旅游城市。
    08/16
  • “红马甲”+“小红帽”,丹东144名机关党员志愿者上街“执勤”
      “你好,现在是红灯,请在线内等待,谢谢!”8月14日一大早,丹东上百名机关党员志愿者身着红马甲、头戴小红帽,出现在市区重点路段路口,他们耐心引导、礼貌用语,成为这个周末最亮眼的一道风景……    由丹东市委宣传部、市直机关工委、市公安局共同组织策划的“助力创城,文明交通劝导机关在行动”活动,于14日正式拉开帷幕。至9月底,全市65个机关单位将选派1842名党员干部,利用周六、周日早晚出行高峰时段,走上街头开展文明交通劝导活动,驻守16处重点路段的交通信号灯岗,对行人闯红灯、不走人行道、非机动车闯红灯等交通违法行为进行劝导。    6点50分  在锦山大街立交桥岗,市编委办的5名党员志愿者早早到岗,聆听交警讲解志愿服务细则和应注意的安全问题。  “等一等”、“停一停”、“快点走”,这是志愿者在劝导中重复最多的话语。市编委办志愿者领队姜文平发现,越来越多的市民有了“停一停”和“等一等”的意识,“闯红灯的少了,听劝的人多了。”  驻守在青年大街兴五路路口的市委组织部党员施恒斌发现一位男士等红灯时试图越过停止线,赶忙上前劝阻。看到绿灯时有腿脚不便的老人过马路,他跑到斑马线上扶老人过马路。施恒斌说,大家心中都有同一个愿望:希望每个人都能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为建设文明城市贡献一份力量。  8点半    正值出行早高峰,元宝区金地广场路口出现了感人的一幕。市统计局党员志愿者孙德亮发现一辆满载生活垃圾的三轮车在车流中缓慢前行,立即上前帮忙。这一幕被市民用手机拍下,画面非常暖心。  17点    第二批志愿者“接棒”上岗,在各个路口,时而扶助不方便的老人过马路,时而制止想闯红灯的行人,宣传文明行路等交通法规。  党员志愿者们纷纷表示,参加交通文明劝导,不仅宣传了交通安全法规,倡导了文明交通意识,而且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掌握了交通安全常识和交通指挥技能,受益匪浅。  今天    共有18家机关单位的144名党员参加首日的文明交通劝导活动。接下来一个多月里,还会有数以千计的机关党员志愿者投身文明交通劝导活动,以实际行动营造安全、有序、文明、畅通的道路交通环境,引导市民投身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以实际行动助力创城工作。
    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