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丹东
今日丹东
  • 辽宁丹东:争取补助资金推进中小学改厕
    11月4日从丹东市发改委了解到,为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争作贡献促振兴”实践活动,进一步改善丹东市教育基础设施条件,优化中小学生用厕环境,丹东市发改委以中小学改厕项目资金争取工作为抓手,多次与省发展改革委沟通争取,指导县区认真包装谋划项目,7月29日至今,共为丹东市争取到“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和“辽宁省2021年省本级基本建设第二批投资计划”共2555万元建设资金,全部用于全市68所中小学75个改厕项目建设。建设资金计划下达后,丹东市发改委第一时间将投资计划转至相关县(市)区。截至目前,东港、凤城改厕项目均已完工,宽甸改厕项目正在筹备验收,振安区改厕项目正在积极施工建设。下一步,丹东市发改委将继续秉持“心系民生办实事”的工作理念,积极争取上级补助资金。同时,坚持做好项目月调度,加强项目监管,确保项目按时完工,投产使用。
    11/09
  • 辽宁丹东:防范电信诈骗宣传进高校
    连日来,丹东边境管理支队鸭绿江边境派出所组织民警走进辖区高校,面向大学生开展防电信诈骗宣传活动,通过发放双语宣传单和讲解诈骗案例,增强大学生防范电信诈骗的意识。
    11/09
  • 辽宁丹东振安区:积极调度保供热
    供热工作关乎民生。今冬供热以来,丹东市振安区住建局积极引导辖区内12家供热企业承担企业社会责任,严格落实市区两级供热工作要求,全力以赴保证今冬供热。早在开栓供热之前,振安区区级包保队伍便对全区供热企业燃煤储备、供暖设施检修进行不间断拉网式检查,及时解决存在的隐患。面对今年煤源紧缺、煤炭价格快速上涨的严峻形势,各供热企业积极担当,顶着压力,把居民供热放在第一位,努力筹措资金,加大储煤力度,备足供热用煤,保障供热不断档。各供热企业把提高供热质量作为重要措施来抓,在提高运行参数和供热质量上狠下功夫,全面提高供热能力和质量,确保今冬供热达到省要求的“8个确保”,让群众满意。同时,加强巡线管理,及时排查消除各类隐患。制定应急处置预案,组建抢险队伍,备好车辆物资,做到未雨绸缪、“有病即治”、“随病随治”。振安区住建局要求供热企业严格落实“四个一”工作机制,即一个电话受理、一个小时到场、一个小组跟踪、一天内办结,对供热投诉实行限时跟踪办理,第一时间派出专门人员入户测温、检修,切实做到快处理、快落实、快反馈,确保温度提上去、投诉降下来,实现服务优质、百姓满意的工作目标。针对降温等特殊天气,各供热企业已提前开始准备,采取系统调控、错时调控等手段,调节供热运行,千方百计保证供热时间,优先保障居民供热,确保用户室温达标。
    11/09
  • 辽宁丹东:“最美司机”“最美交警”评选启动
    今年12月2日是第十个“全国交通安全日”,主题是“守法规知礼让安全文明出行”。记者11月3日从丹东市交警支队获悉,即日起,丹东市组织开展2021年度“最美司机”“最美交警”评选活动,至12月2日结束。此次评选活动由丹东市文明办、丹东市交警支队、丹东市交通运输局联合主办,旨在牢固树立“文明驾驶、安全出行”的理念,努力营造全社会关注交通安全、共同维护良好交通环境的氛围,更好展示公安交警规范执法、服务群众的良好形象,进一步锻造“四个铁一般”过硬交警队伍。“最美司机”评选活动将本着人人参与、好中择优、公正透明的原则,评选出出租车驾驶员20名、公交车驾驶员10名、公职人员驾驶员10名、私家车驾驶员30名,授予荣誉称号。“最美交警”评选活动遵循“侧重一线、突出岗位、注重成效、社会认可”和“公平、公正、公开”两项原则,在全市交警系统民警和辅警中推选产生,最终评选出“最美交警”民警10人、辅警10人。从11月4日开始,丹东市交警支队计划在丹东交警官方微信和微博上进行“最美交警”候选人事迹展播,在丹东交警官方微信平台面向全社会开通“最美司机”报名通道。
    11/09
  • 辽宁丹东:阳光宝贝进警营
    近日,丹东市马市边境派出所与振安区健康学堂幼儿园联合开展了连续三天的以“阳光宝贝进警营”为主题的警营开放日活动。警营参观、法制课堂、消防演练、智慧边境体验等活动内容,让小朋友们“面对面”“零距离”体验和感受警务工作,了解安全的重要性和救生防护常识。
    11/09
  • 辽宁丹东:蓝莓开启“越冬模式”
    深秋时节,一片紫红色“海洋”出现在丹东凤城市的大山深处,蓝莓叶子临寒后绛紫泛红,成为一道别致的风景。这意味着蓝莓开启“越冬模式”。丹东多地盛产蓝莓。蓝莓越冬操作一般从10月底开始,至11月中旬结束,周期为20天。越冬作业期,工人们将蓝莓卧倒坐在上面,捆绑后蒙上防寒布,再通过机器用土覆盖捆绑好的蓝莓。等到次年3月,蓝莓解除防护,进入新的开花结果周期。
    11/08
  • 辽宁丹东:百吨级舰艇全线巡航 维护渔业安全
    连日来,丹东市海警局创新“百吨级舰艇全线巡航、高速摩托艇灵活处置”的管控模式,坚持7×24小时巡航,与丹东市涉海职能部门形成管控合力,实现全域联动、全线设防、全面布控,强力支援“雷霆”行动。自“雷霆”行动开展以来,丹东市海警局统筹调度两艘百吨级适航舰艇及37名官兵,在黄海某海域渔区昼夜往返巡航,与全市涉海职能部门形成管控合力,提升海上见警率。为此,丹东市专门成立丹东海警“雷霆”行动专班,严厉打击海上违法犯罪。抽调丹东市海警局各级执法员20余人,对近期掌握的6条涉海违法犯罪线索,深入开展核查工作。同时,执法人员加大对机动渔船的登检力度,严查人员身份、作业类型、作业许可证件及装载货物情况,对检查中发现的各类违法行为严格调查处理。截至目前,累计检查各类过往船只80余艘、渔民400余人。针对部分违法犯罪分子以夜间为掩护,在辖区偏远码头、无人自然停泊点违规出航作业、装卸渔获物等情况,丹东市海警局东港第一工作站将执法力量压向一线,交叉采用高速摩托艇夜间巡航、夜间码头巡查、日间便衣巡逻等方式,对过往船只逐一进行核查,着力整顿纠治海上违规生产作业顽瘴痼疾,全力维护辖区海域渔业安全和生产作业秩序。
    11/08
  • 辽宁丹东:推进实施虎山长城保护利用项目
    近日从丹东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了解到,国家《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重大工程建设方案》已将“丹东虎山长城保护利用项目”定位为重大工程项目。根据这一定位,丹东市确定了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提升、数字再现等五大工程,大力推进这一项目的实施。五大工程重点内容包括:重要长城文物修缮保护;建设长城文化主题博物馆、展览馆等;建设完善培训基地、社会实践基地等;探索“互联网+”综合展示体系;建立长城监测预警体系。丹东市将整理挖掘沿线文物和文化资源,深化长城文化价值研究,开展长城精神主题宣传教育、研学实践、文艺创作活动;改善旅游交通条件,打通断头路,改善旅游路,贯通重要节点,完善旅游公共服务配套,健全标准化服务体系;培育长城文化旅游品牌,开展创意设计、数字文化、文体休闲、演艺娱乐、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推动文旅联盟,开展品牌塑造和营销推介;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互联网+”智慧旅游,依托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体系,建设完善文物和文化资源数字化管理平台,打造永不落幕的网上空间。虎山长城是明万里长城的东端起点,建造于明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至明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全长3126米。
    11/08
  • 辽宁丹东:全方位开展涉海涉渔法规宣传
    “雷霆”行动启动后,丹东市各相关成员单位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组织召开船主和渔民嘱教大会,宣讲渔业安全生产形势,宣传打击涉海违法犯罪法规政策,通报典型案例,增强船主和渔民自觉遵规守法的意识,确保海上生产作业依法依规。丹东市“雷霆”行动指挥部统筹调配市公安局、市司法局等单位法律法规专家组成宣讲团,搜集涉海涉渔法律法规60部,整理汇编成宣传单和宣传册。联合执法人员深入辖区各港口码头,通过发放宣传单、张贴标语、现场讲解等方式,向船主和渔民宣讲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同时,发放《致渔船船主一封信》,签订遵纪守法承诺书,教育引导船主和渔民严格按照法律法规从事海上作业。执法人员还深入修(造)船厂,宣传各类船舶管理政策,鼓励渔民和船主等勇于举报违法犯罪行为。据了解,“雷霆”行动开展以来,全市发放宣传单(册)6万余份,张贴宣传标语(横幅)3000多个,依托网络、电视、广播和报纸等主流新闻媒介,采取“专栏+”形式连续刊播宣传稿件128篇(次)。此外,全市1500多辆出租车和16块大型LED屏幕,循环播放举报电话和宣传标语。全方位的宣传教育,为“雷霆”行动的扎实有效开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雷霆”行动期间,丹东市建立海上违法违规行为举报奖励制度,实行有奖举报,对群众举报或提供相关案件线索,协助成功破获案件的,按照规定给予奖励,对涉案人员自首或举报其他违法犯罪行为有立功表现的,按照相关规定予以从轻处理。
    11/05
  • 辽宁丹东:金色美景中的别样“风景”
    连日来,丹东市区银杏叶铺满大街,满目金色美景。而对于环卫工人而言,却是一年中最忙最辛苦的时节。11月3日,记者在街头随处都能看到橙色的身影,他们拿着扫帚把落叶聚拢成堆、及时清运,成为美景中的别样“风景”。一阵风吹过,刚刚扫干净的路面,又落满了树叶,环卫工人转过身又重新清扫。
    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