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丹东
人文丹东
  • 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四十二集 王有翰:鏖战马良山
    10/20
  • 传承好家训 创建好家风
    10月18日,市关工委、振安区教育局在五纬路小学举办“传承好家训创建好家风”讲座,中小学生家长80多人参加听课,拉开了开展家风建设系列活动帷幕。针对学校、家长重视孩子文化知识学习,忽视家风教育,缺少家训教育和家风养成等问题,振安区把家风建设作为今年学生主题教育的重点,印发了家风建设活动方案,向老师、家长们印发了活动倡议书,开展家风建设系列活动。当天,讲座的主讲人是“全国五好家庭标兵户”“全国文明家庭”获得者娄跃文。讲座中,他结合自己“孝老敬亲利家国”的实践与切身感悟,强调立德为先,修身为本,“精神传承,道德传家”,帮助青少年品德润身、公德善心、大德铸魂;告诫家长正家风,严律己,要想孩子成为你的骄傲,必须首先成为孩子的榜样,承担起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责任,从点滴做起,言传身教,重在养成,形成良好的家风。为卓有成效地开展家风建设活动,振安区各学校利用橱窗展、广播、班队会等方式进行宣传,营造家风建设的良好氛围。在全区中小学学生中开展讲述家训、家风传承故事,讲述学生实践家风体会和感悟。在学校开展征集反映家庭生活中和谐、孝道、劝学、劝善、勤俭、励志、修养等方面优良家风家训的作品。董玉池记者包芙蓉
    10/20
  • 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四十一集 戚长玉:拥军爱民的战地担架队
    10/19
  • 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四十集 满健:妙笔画长卷 编剧数《奇袭》
    10/19
  • 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三十九集 才锦荣:智勇双全领航员 国际友爱救儿童
    10/19
  • 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三十八集 朱诚:用生命守护的记忆
    10/16
  • 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三十七集 李维波:从初出校园的学生兵成长为坚强勇敢的高炮手
    10/15
  • 青年大学生重温红色经典
    丹东新闻网讯记者戚文近日,辽东学院传承抗美援朝精神“七个一”工程启动,在全校15个学院的3600余名青年学生中广泛开展“重温红色经典传承抗美援朝精神”主题教育活动。大学生们通过学习强国、央视频等网络平台,观看了《英雄儿女》《上甘岭》等抗美援朝经典影片;在图书馆、教室、宿舍,通过线上阅读与线下阅读相结合的方式,阅读了抗美援朝优秀文学作品,撰写观后感和学习体会。大学生们通过活动,努力把红色基因、红色文化、红色精神和红色记忆牢牢根植于心中,在学习、思考与感悟历史中汲取红色营养,坚持知行合一,争做时代新人。
    10/15
  • 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三十六集 王天保:首创世界空战史上螺旋桨式飞机击落喷气式飞机的奇迹
    10/14
  • 志愿军老战士孙景坤带领乡亲改变家乡面貌—— 闪光的军功章在无声述说
    清晨,阳光洒满房间,晨光的映照下,一件老式军装上闪耀着金色。那一枚枚熠熠生辉的奖章、纪念章,陪伴了老人数十年。这里是辽宁省丹东市光荣院的特护区房间,也是96岁的志愿军老战士孙景坤的“新家”。退伍以来,孙景坤曾一直把沉甸甸的军功章压在箱底,60多年扎根乡村,带着村民改变家乡贫困面貌。后来,孙景坤的英雄往事才逐渐被人了解。这位默默无闻的老人,曾在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上立下了赫赫战功。南北征战留下20多处伤疤“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刚从海南岛战场撤回的孙景坤和战友们星夜兼程,集结安东(今辽宁丹东)待命。部队驻地离家乡不到2.5公里,步行也就20分钟,已经两年没见亲人的孙景坤却从未提出回家看看。直到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初期,孙景坤与敌人激战受伤后被送回国内治疗养伤期间,他才告假匆匆回了一趟家。随后,孙景坤不顾腿伤尚未康复,再次奔赴前线。回忆起自己一生中最难忘的战斗,孙景坤眼噙泪花。老人说:“那场激战下来,好多战友都牺牲了,阵地上最后只剩下我们4个人。”1952年10月27日中午时分,在击退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后,孙景坤所在部队人员伤亡惨重,阵地三面处于敌人的火力控制之下,增援部队很难上去。当时担任副排长的孙景坤带领9名战士,带上手榴弹和子弹,从敌人火力死角突上阵地前去增援。几次反扑失败后,敌人开始逃窜。孙景坤便趴在交通沟的麻袋上,击毙了21个敌人。整场对战中,敌人一共组织了6次反扑,都被志愿军战士们打退下去。阵地稳固下来了,可参加战斗的志愿军战士伤亡惨重。孙景坤说,这么多年,他最怀念牺牲在战场的战友。孙景坤用行动践行了誓言。战争在他身上留下20多处伤疤。“现在腿上还有一颗子弹没取出来。”孙景坤指着腿上一块已经变黑的皮肤说,“有一次战役,我中了两枪:一枪打在手上,一枪打在腿上,后来腿连带脚上的肉都烂了。”南北征战,孙景坤立下赫赫战功,先后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并被授予解放东北纪念章、解放华北纪念章、解放华中南纪念章、解放海南岛纪念章和抗美援朝一级战士荣誉勋章。回乡务农深藏功名造福桑梓1955年初,孙景坤复员后主动放弃到城市工作的机会回乡务农。他将组织关系交给村党支部,退伍手续交给地方民政部门,对自己的功绩只字未提。回乡第三天,孙景坤就拿起农具到生产队劳动。回乡务农后,孙景坤从不主动向别人提及自己的荣誉,更没有借着荣誉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就连他的儿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也只知道父亲是一名老战士、上过战场,对他所获的荣誉一无所知。“当年那么多战友在他面前倒下,他不愿回忆那段经历,那是他心里永远的痛。”大女儿孙美丽在与父亲的交流中,逐渐理解了老人的心思。从战斗英雄到普通农民,变化的是身份,不变的是坚守。经历过战场的孙景坤,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后来,孙景坤当上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山城村生产队队长。“别小看这个职务,这需要极好的口碑和群众的信任。”山城村党支部书记邱大鹏说。那时候,村民们并不知道孙景坤曾立下赫赫战功,可大家都觉得,他是党员,上过战场,政治上过硬、靠得住。英雄卸甲,心底的沙场气概却从未褪去。孙景坤带领乡亲发展农业生产,建设乡村,并组织村民先后成立了共同致富小组、扶贫致富小组,彻底改变了家乡的面貌。山城村的一条河常年发水,孙景坤与乡亲一起拦河造田,改造耕地,建起了简易大坝。“当时,没有机械化设备,孙景坤就带头用土篮挑、用肩扛运送土石,每天起早贪黑,一干就是几个月。”山城村妇女主任刘玉慧回忆说,虽说是简易坝,但在当时起到了防洪的作用,守住了农田,也保住了集体财产。淡泊名利从不计较得失战争年代,孙景坤征战沙场,经常几天几夜吃不上一顿饱饭,患上了严重的胃病,每次犯病,他只是吃两片药顶一顶。几十年间,孙景坤都按规定数额报销药费,从没提过其他特殊要求。孙景坤之前住在大女儿孙美丽家。他们住的房子年久失修,每逢外面下大雨,家里就会下小雨。房子冬冷夏热,老人岁数大不扛冻,夏天有时还需要穿棉袄,但他常说:“和当年在坑道里相比,现在的苦又算得了什么。”“按理说,父亲有能力为我们兄弟姐妹安排好一点的工作,可他却从不向组织开口。我在生产队干活,队里见我勤快,把我的工分从4分涨到了7分。他知道后,专门开会批评了组长,并要求把我的工分降下来。”孙美丽说,年轻时她对父亲有很多抱怨,可随着年岁渐长,她渐渐明白:经历过生死的父亲,总想回馈社会更多。多年来,孙景坤主要靠参加生产劳动获得的收入养家,除了政府每年发放的优待抚恤金,他一分钱也不向国家多要。村里有人说:“老孙,你参加革命带回一身伤疤,却没有得到什么好处,太吃亏了。”孙景坤回答:“从我参加革命那天起,就没想过什么叫好处,什么叫吃亏。”转自《人民日报》
    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