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文丹东
- 丹东志愿军公园升级红色“打卡地”城市公园升级为红色“打卡地”“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爱祖国,爱人民,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前胸……”在鸭绿江畔的志愿军公园里,辽宁丹东市组织中小学生在这里举行“英雄城市少年学英雄抗美援朝精神代代传”主题活动,一个个散发着青春朝气的少年,用嘹亮深情的歌声表达着爱党爱国之情。在党史学习教育中,丹东市持续升级改造依江而建的城市公园,园内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志愿军》《过江》等10组主题雕塑,再现“最可爱的人”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感人场面,4000米环形景观步道宛如一条时光长廊,把鸭绿江畔的自然美景和抗美援朝历史融为一体。将志愿军公园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红色研学路线重要一站和丹东抗美援朝精神培训学院现场教学点,组织党员干部在主题雕塑广场开展仪式教学、重温入党誓词,邀请志愿军老战士讲述抗美援朝故事、共同缅怀志愿军烈士,以公园为场景拍摄微党课视频等,在绿意盎然中追寻红色历史,接受红色洗礼。01/11
- 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二十八集 张日明:旧火炮抗美援朝立新功01/10
- 辽宁丹东:梨园欢歌迎新年锣鼓铿锵,皮黄悠扬,京腔嘹亮。1月1日晚,丹东安东老街大舞台充满欢声笑语,洋溢着喜庆的节日气氛。现场观众共同欣赏2022迎新春庆元旦少儿京剧惠民演唱会,感受国粹魅力,迎接新年到来。本场演出由丹东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主办,丹东市艺鸣少儿京剧团承办,49位小演员表演了《大登殿》《文昭关》《四郎探母》等传统京剧选段,唱念做打中让观众领略京剧的魅力。活动分为上、下半场,近3个小时的演出中,23个节目轮番上演,小演员优美动听的唱腔让观众沉浸其中,下场后孩子们也在后台欢欣雀跃。10岁小演员管仁川学京剧6年,在2020年第24届中国少儿戏曲荟萃评选活动中获得“小梅花”金奖,他演唱的《八大锤》选段字正腔圆,博得满堂彩。他告诉记者,因为喜欢京剧所以愿意克服困难,每天练基本功,表演时勒头、上扮相,乐此不疲……学京剧让自己更有毅力了。晚会在传统京剧《梨花颂》中落幕,演员精湛的演出让观众不断报以热烈的掌声。“今天是元旦,很高兴在新年第一天看到这么精彩的演出,小演员虽然年龄小但功底很好,觉得很惊喜。”市民罗晓雷告诉记者。丹东市艺鸣少儿京剧团团长姜秋菊介绍,演出从去年12月开始筹备,京剧的曲目选择以名家名段为主,在编排上突出了薪火传承,首次让老师和小演员同台献艺,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受。还赶制了数十面丹东小文化志愿者的旗帜,让小演员佩戴在身上宣传国粹艺术。“小演员中年纪最小的4岁,最大的12岁。天气寒冷,为准备演出,我们每晚排练两小时,老师们一个月无休息日,克服了很多困难。看到现场观众反馈这么好,觉得很振奋,再累也值了。”姜秋菊说。01/05
- 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二十七集 冯汝智:孤胆英雄美名扬01/04
- 辽宁丹东王世忠:致富路上“闲不住”丹东市振兴区纤维街道瓦房村居民王世忠,是村里出了名的“闲不住”,靠自己勤劳的双手走上了致富路。近日,记者用镜头记录了王世忠忙碌的一天。他把大棚打理得井井有条,把蜜蜂箱搬到草莓园,用蜜蜂来给草莓授粉,使草莓口感更加香甜。这边刚忙完,他又来到酿酒坊,开始酿造大米酒。王世忠是酿酒长达30多年的老手艺人,酒坊的各种设备都是他自己制作的,从淘米、蒸煮,到后续的拌曲、发酵,直至最后的高温蒸馏、灌装,都是他自己一个人忙活。放下酿酒工具后,他又钻进了花棚,帮助妻子整理多肉植物。经过修剪、施肥、整理,让这些“萌物”更加精致美观。“王世忠不断探索增收新路子,不仅自己过上了幸福生活,还带动更多的人增收致富。”瓦房村党总支副书记冯国说。01/04
- 辽宁丹东:旗袍“秀”芳华12月25日,丹东,一场别开生面的大型旗袍服饰展演活动拉开帷幕,全国各地的旗袍爱好者们欢聚一堂,通过舞蹈、走秀等形式展现旗袍的独特魅力。12时,活动开始,旗袍走秀《踏歌起舞》、歌舞《老上海风情旗袍秀》、模特表演《五星红旗》、古典舞《旗风化雨》等10余个以旗袍为主题的文艺节目,为观众展现了传统旗袍服饰与现代时尚元素的交融与碰撞。10余个演出团队、近百人的表演中尽显女性的优雅、柔美、端庄,现场观众不时给予热烈掌声。演出负责人之一、资深模特马红告诉记者,近两个多月以来,为了展现旗袍的艺术之美,她们不仅刻苦排练,还在旗袍材质上下足了功夫,特意选择了号称“软黄金”的祥云纱材质面料制作旗袍,走起路来会发出沙沙的响声。“希望能通过此次活动,传承弘扬家乡的传统文化。”马红说。12/28
- 辽宁丹东:以画笔绘梦想 用心灵悟童真12月24日上午,由中共丹东市委宣传部指导,丹东市教育局主办,致公党丹东市委、丹东市文联协办,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丹东分行、丹东新区美术馆共同承办的丹东市中小学生美育实践体验系列活动正式拉开帷幕。开幕式上,以《斑斓的合奏——他和Ta们》艺术作品展为主题,进行了一系列活动。本次参展作品共120余幅,都是由丹东本土艺术家王生仁老师和一群学龄前孩子们创作的。在创作过程中,王老师和孩子们以平等的艺术对话,自由表达内心世界,既专心又无拘无束。孩子们的作品,不加伪饰,是心灵中极简主义的表达,富含张力。他们彼此既有个性,又有共性,构成一次完美的艺术合奏。25日—26日,新区美术馆又连续举办了多场公益课活动。虽然这两天的气温很低,但并没有影响孩子们和家长参加公益课的热情。除公益舞蹈课外,还有书法、茶艺、绘画等课程,每节课的参加人数大多是15人,年龄从4岁到12岁不等。12/28
- 辽宁东港于新东:11年,用火热的心做公益的事“这么冷的天,多亏你把我爸送回家,不然在外面呆一晚上,老人肯定抗不过去。”12月13日,东港市民苗忠伟紧紧握着东港市北井子消防救援站消防员于新东的手,感谢他辗转十几公里帮自己找回走失的失智老父亲。这已经不是于新东第一次做爱心助人的暖心事了。就是这样一位基层消防员,在做好消防本职工作的同时,组建“你我他爱心团队”,11年来,组织5000余人次参与公益活动,累计捐款近百万元。他用一颗火热的心,做好本职工作之余,还积极帮助他人。于新东从小就有从军梦,终于在1995年光荣入伍。1998年夏天,松花江嫩江遭遇特大洪涝灾害,作为党员突击队的一员,于新东随部队赶赴受灾现场,和战友们全力抢救和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荣立个人三等功。“军人情结深深烙印在我骨子里,铭刻在我生命中,从生至死都无法抹去。”于新东说得很动情。2003年,于新东转业回乡,成为一名在火场中奋勇战斗的专职消防员。面对危难勇往直前的军人品质,让于新东面对熊熊烈火依然冲锋在前。一个个电话,一次次救援,他坚定地站在生死之间,帮助被困火海的人死里逃生,用血肉之躯为人民筑起生命的防线。十余年的消防生涯,于新东参与2000多起火灾处置与抢险救援,荣获三等功三次。工作之余,只要有时间,他就去参加各种献爱心活动,陪伴自闭症儿童、智障病人和敬老院里的老人。2010年,于新东牵头组织了十几人,成立东港爱心义工团。谈到组建这个爱心团队的初衷,于新东的想法很简单:“我就是想帮帮别人,但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众人拾柴才能火焰高。”幼时的因贫辍学,让于新东深知贫困学子对求学的渴望,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尽己所能帮助贫困孩子上学。2013年,于新东得知,东港市龙王庙镇龙王庙村初三学生丛欣因父母患病,家庭贫困,面临辍学的困境。从此,这个贫困家庭就成了于新东的牵挂。几年来,在于新东和爱心团队共同努力下,他们资助的贫困生都能继续读书,其中有两位贫困女孩顺利考上了理想的大学。爱心捐助因病致贫的贫困家庭、到养老院慰问子女不在身边的孤独老人、帮行动不便的老人理发、组织爱心送考车队……为了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于新东利用一切工作之余的时间兼职打工,采冰工、装卸工……他凭自己辛苦劳动的收入,进行一次次爱心捐赠。履行社会责任,传递强大正能量。2020年,于新东又做出他人生中的重大决定——成为“中国人体器官捐赠志愿者”。面对很多人对他提出“值不值”的疑问,他的回答是:“无所谓值不值,人活着就该有颗火热的心。”12/28
- 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二十六集 丁建文:我们团是尖刀团12/27
- 《跨过鸭绿江》中的丹东故事!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的电影《跨过鸭绿江》12月17日全国上映人们纷纷走进影院感受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舍生忘死、保家卫国的革命精神在丹的志愿军老战士观看电影。在这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中丹东元素频频闪现电影中出现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诞生在抗美援朝出征地丹东。在电影画面中,多次出现鸭绿江大桥,勾起了丹东人民对于往事的回忆。鸭绿江断桥上,累累弹痕至今仍清晰可见,静静地述说着那段硝烟岁月。71年前,“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响彻大街小巷。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正是从安东(今丹东)进入朝鲜战场:在冰天雪地的长津湖,铸就出身体冻僵依然保持着战斗队形的精神丰碑;在一片焦土的上甘岭,书写下面对猛烈炮火绝不放弃一寸土地的英雄史诗……安东人民拥军支前的物资,也经由大桥源源不断地被运往朝鲜前线。为了全力支援前线,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当时中共安东市委提出,只要前线需要,“要人给人,要物给物,要血给血,要什么给什么,要多少就给多少”。“安东市委向全市人民发出捐献三架飞机的号召,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踊跃捐款。”86岁的丹东市民宋群基至今仍记得全市人民用实际行动支援前线的场面。1953年8月,新华社记者汪钦、李俊在《鸭绿江边的英雄城市——安东》一文中写道:“1951年开展的捐献飞机大炮运动中,安东市人民在增产节约的基础上,捐献了九十亿余元,可购买战斗机6架。”1950年8月至1951年8月,敌机经常空袭鸭绿江上的桥梁。面对强敌,为解决前线部队作战物资保障难题,东北军区提出建设一条打不垮、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过了鸭绿江就是前线,无论火车司机还是铁道兵,都做好了战斗准备。”铁路抗美援朝博物馆馆长解本胜说。此外,为了做好志愿军后勤保障,一些企业、工厂加班加点生产。彼时的安东机械厂承担为志愿军修理军械的任务,由于敌机对安东疯狂轰炸,工厂设施屡遭破坏,工人孙行昌、刘洪文喊出了“只要鸭绿江水没被炸干,我们的生产就不能停”的口号。安东人民不辱使命。这座英雄的城市曾是许多志愿军战士的家。在一封志愿军战士张明庆1951年6月11日写于朝鲜战场的信中,记者看到了这样的文字:“亲爱的宋大爷:离开您已经有两个多月了。您对我的关怀和亲切的照顾,使我感到祖国的温暖,我以有这样可爱的祖国而骄傲。”收信人是时年65岁的宋传义老人。当年因频遭美军轰炸,很多人劝宋传义离开家躲一躲,他却坚持留下,只因他居住的临江街是志愿军部队经常路过和宿营的地方。一次,宋传义发现队伍中有一名伤员,立刻迎上去扶到自己家,对老伴说:“儿子牺牲在解放战争战场,他是革命青年,志愿军也是革命青年,都是咱的儿子!”这名伤员就是张明庆,他在被宋传义夫妇照料两个多星期后奔赴朝鲜战场。类似的信,宋传义先后收到300多封。虽然前线战事很紧张,战士们仍忘不了跟“老父亲”聊聊近况。宋传义也经常给战士们写信,介绍祖国建设和后方照顾军属等情况,鼓励战士们在前方安心、勇敢杀敌。在丹东,像宋传义这样的拥军模范还有很多。87岁的丹东市民吕孝娥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我们家有两间小屋,把炕都留给了志愿军战士,我们兄弟姐妹7人在地上打地铺。”“抗美援朝战争中,敌军炮弹轰炸曾造成丹东大批无辜平民伤亡,并带来巨大财产损失,但这没有击垮这座城市。丹东的坚守,展示了中华民族打赢正义之战的决心。”抗美援朝研究专家张校瑛说。在抗美援朝纪念馆,记者了解到一组数字:1950年至1953年期间,安东市参战民工220947人,其中随军赴朝参战民工2万余人次;出动战勤大车41814台,岫岩县5000多名民工冒着战火连续三天三夜为志愿军抢运弹药;3万名妇女参加到拆洗、缝纫、护理的拥军队伍中来;青年和学生自愿组织输血队,仅元宝区青年便为志愿军献血达58万毫升……英雄的精神在传承。如今,当记者走进丹东,鸭绿江断桥、大堡机场、凯旋门……这些抗美援朝时期留下的遗址遗迹,如红色烙印一般镌刻在丹东的土地上。抗美援朝战争不仅奏响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凯歌,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也为丹东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自2020年9月19日修缮一新的抗美援朝纪念馆恢复开放以来,超百万人前来参观,纪念馆网站上也留下了数十万网民的“献花”和留言。71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浴血奋战,保家卫国197653名志愿军英勇牺牲祖国没有忘记他们人民没有忘记他们!策划:李志成董行编辑:邹润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