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丹东
- 新民晚报:《跨过鸭绿江》激荡你我心“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2020年12月27日,在全国观众最为熟悉的旋律和歌词声中,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跨过鸭绿江》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开播。画面上,一列火车徐徐驶过东北大地;画面外,“1950年3月4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一行结束了对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及我东北各地,为期79天的访问和考察,顺利返回北京。”镜头一转,列车车厢里,正翻看《人民日报》的毛主席被湖南厨子打断了思绪,几道家乡菜,几句家乡话,亲切地开始了对话,也开始整个故事。70年前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徐徐打开。之后的15分钟,观众随着镜头,看到毛泽东与周恩来讨论国内外形势,看到蒋介石与蒋经国对话,也看到美国总统杜鲁门,看到彭德怀深夜与妻子的相互关心,还看到毛主席与毛岸英的温情对话……寥寥几笔,中国共产党一方、中国国民党一方、美国一方,重要人物悉数登场,游刃有余。两集放罢,不少军事题材的电视剧迷颇有几分意外,“竟然还没有正面开打”。相比过往很多作品,通过具体的战斗内容来呈现故事和刻画人物,这一次《跨过鸭绿江》反倒有一种不慌不忙、从容不迫的气度。尤其可贵的是,导演和编剧不仅从国际大局势出发,还有细微的人物刻画。除了表现严肃的工作,还不时通过台词和小细节表现这些大人物不同的性格,让这样一部“大”题材、“大”制作,有了浓浓的生活气息,很接地气。比如开头毛主席和送餐员讨论火焙鱼、杜鲁门跪在地上找扣子,特别是毛岸英说出湖南话的时候,毛主席跟爱子普及“娭毑”二字,更是让人倍感亲切。镜头一切,《跨过鸭绿江》又很快通过一场会议和几组纪录片镜头的剪切,全面地交代了战争的背景。据了解,为了真实再现抗美援朝那段历史,剧组完成了130多万字的资料考证,力求以史实服人。众多或黑白或涂色的珍贵镜头,也让人感受到这部电视剧的纪实感。据介绍主创团队认真研读剧本、查阅史料,仔细对待每一个拍摄细节,大到一个战场设计小到一封电报,都力求尊重历史、还原历史。其实,对于这部电视剧的“大”,我们更有期待,也更有信心。总导演董亚春,曾获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导演奖,主要作品有《特赦1959》《绝命后卫师》《长沙保卫战》《八路军》《延安颂》等,他在电视剧开播前欣喜而振奋地说:“抗美援朝是新中国的立国之战,也是二战之后改变世界格局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我们是第一次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样式,全景式地展现发生在70年前的抗美援朝整个历史进程,是历史与现实的一次风云激荡的对话。”新中国是在什么样的国际形势和国内条件下决定抗美援朝的?彭德怀如何临危受命,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38军“万岁军”的称号是怎么来的?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孙占元等志愿军战士为什么被称为“最可爱的人”?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是怎么展开的?一穷二白、装备落后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何能战胜实力强大、武装到牙齿的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董亚春称,《跨过鸭绿江》都将以最详实准确的呈现做出有力的回答。豪言壮语不够,让我们来看看自去年8月15日开机后,全剧辗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黑龙江等地的努力:剧组专门建造了4架道具飞机、9辆坦克装甲车、1000余支各类道具枪械,重新搭建了中南海、克里姆林宫、白宫;最多时5个组同时拍摄,恢弘展现东西两线5次战役、30多次战斗、为了真实反映上甘岭战役的艰苦卓绝,数百人的美术置景团队就准备了一个多月。400多个场景、375个有名字角色、4万多名群演、500多人的美术置景团队、子弹打了8万余发……客观地说,为了更好地全景展现抗美援朝从最初决策到最后签订停战协议的整个过程,整部剧调动的场景、装备、资源都大大超出了同类题材作品。如果数据还不足够,那么已经呈现在观众面前的镜头和表演,叫人欲罢不能。一方面,特型演员唐国强、孙维民、王伍福、郭连文等人,短短开篇中,已用精彩的演技再现了伟人面对帝国主义列强进攻时所展现出来的高瞻远瞩、伟大魄力。另一方面,《跨过鸭绿江》中重要人物彭德怀此次由老戏骨、飞天奖得主丁勇岱扮演。丁勇岱此前在《琅琊榜》《锦衣之下》等剧中都有过出色表现,这是他第一次饰演彭德怀,虽然从形象上与彭大将军差距不小,但从前几集来看,演员的眼神、笑容都在努力,努力演绎“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的气魄,或许观众很快会喜欢上这个彭大将军。“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不知不觉,电影《上甘岭》的主题曲《我的祖国》响起,在熟悉的歌词和旋律中,电视剧带我们走入那个铿锵的年代。01/04
- “烫手”的艺术 ——吹糖人在很多的人记忆里有这样一幅画面:吹糖师傅将糖加热到适当温度,然后挖出一小块糖稀,经过揉、捏、拉、摁等动作,接着用嘴对着拉出的“细管”吹气,待吹起泡后,拉成各种形象。这些吹糖师傅走街串巷,将“甜蜜”洒满整座城市。37岁的崔福海就是一位吹糖艺人,而今,像他一样坚守这门技艺的人越来越少。12月29日,记者见到崔福海时,他正在熬糖。“制作糖人的关键几乎都在熬上。”崔福海说,随着季节和天气的变化,在熬糖的方法上会有不同。天气热的时候,糖的硬度较高,熬的时间会比较长;天气冷的时候,糖比较碎,加入的麦芽糖会比较多。“吹糖,很多人都可以,但想要熬出一锅好糖,没个三年以上可不行。”渐渐地,小锅里的糖逐渐软化,崔福海拿起竹签挑起一块糖稀,放在手里揉一揉,接着扯出一根“细管”,对着它开始吹气,然后开始塑形。几分钟过去,一匹骏马跃然眼前。“来,你也试试。”记者学着崔福海的样子准备拿起一块糖稀,刚一接触,“嘶,好烫!”“小心,初学者刚开始掌握不好温度,很容易被烫。”崔福海说,小的时候,他看到爷爷和父亲过节的时候会吹糖人,心生好奇,一摸,“好烫!”这是他对糖人最初的印象。就这样,越是看着,崔福海对糖人就越是喜欢。他学着长辈的样子熬糖、揉糖、吹捏塑形,由于缺少经验,手被烫起泡是常有的事。二十多岁时,他推着小车开始走街串巷。一晃十几年过去,为了推广宣传糖人技艺,崔福海的足迹遍布江城。2017年,他成为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丹东糖人”的传承人。崔福海深知技艺传承的重要性,每当有非遗展演时,他都会积极参与。今年“双十一”期间,他受邀来到淮安市,从10点一直到21点,崔福海的展位前一直围满了人群,忙的连饭都没吃上一口。“虽然累点,但是看到大家对吹糖人那么感兴趣,感觉再累都是值得的。”随着工业发展,许多传统技艺逐渐被机械取代,糖人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现在,糖人的吃与玩逐渐减弱,更多时候,它作为一种表演,一种技艺得以流传,“手工做出的糖人有着手艺人的创意,包含了生命力,这是机械取代不了的。”崔福海说。对未来,崔福海希望将吹糖人这门技艺推广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它,如果有人想学,他也会尽力教授,共同将其传承下去。相关链接吹糖人是旧时北京的一个行业,北京话为“吹糖人儿”,中国民间手工艺品之一。小贩们肩挑挑子走街串巷,挑子一头是一个带架的长方柜,柜子下面有一个半圆形开口木圆笼,里面有一个小炭炉,炉上的一个大勺里放满了糖稀(麦芽糖溶化所得)。据传,吹糖人的祖师爷是明朝宰相刘伯温。12/31
- 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七十四集 邵燕云:绽放在三八线的南国之花12/30
- 大山深处飞出欢乐的歌受疫情影响,两年来每周六大清早乘客车前往宽甸大西岔杨林丸美爱心学校支教的孙丽娜,从11月起对杨林学校的学生开始进行网络音乐教学。2018年6月至今,丹东二中音乐老师孙丽娜已和这所学校的师生们结下了不解之缘。2012年,丹东二中和杨林学校手拉手。此后每年杨林学校的师生都会到丹东二中学习,丹东二中也会安排全优生和老师前去支教,两校师生结下了深厚的帮扶情谊。2018年6月,孙丽娜随着丹东二中的支教团队前往杨林学校,一起去的还有她十岁的女儿。那时候,杨林学校的孩子们吃住的环境非常差。被子潮湿,苍蝇、飞虫到处都是,厕所是露天的旱厕。夜里,高年级的孩子陪着低年级的孩子打着手电筒去厕所,既是陪伴也是照顾。临别前,很多孩子哭了。看着孩子们依依不舍的眼神,孙丽娜萌生了去杨林学校支教的想法。女儿则心有灵犀地拉着她的手,诚恳地说:“妈妈,我会照顾好自己,以后你多来这里,多教教他们吧!”从杨林学校返回后,孙丽娜找到了丹东二中领导,提出了无偿支教的想法,得到了校领导的支持。自此,她每周都会到杨林学校去上课。杨林学校周日、周一休息,所以她每周六清晨出发,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车程到学校后,便马不停蹄地开始上课,一直忙到晚上九点。第二天早上,她再上课到下午两点多,完成了杨林学校6个学年6个班级的音乐课,她才踏上返程的客车。在很短的时间里,她就帮助这些原来对音律一无所知的孩子敲开了音乐的大门。寒来暑往,孙丽娜在支教这条路上,辛苦并幸福地忙碌着。她和杨林学校的师生们同吃同住,建立了深厚的情谊。每次返程,孩子们都将她送出很远。每一学期结束,孩子们就会关切地问她:“孙老师,下学期你还会再来吗?”孙丽娜很珍视师生们的情谊,无论有多少困难,她都没想过放弃。2018年冬季,进行校舍改造的杨林学校,新宿舍和食堂还没有建好,老师们在车棚里搭起炉灶充当厨房,吃饭的地方则是露天的操场。山里的冬天格外寒冷,她和老师们站在冷风中大口吃饭,因为吃慢了饭菜就会凉了,手也冻得拿不住筷子……杨林学校由于深处大山,信息不流通,加上薄弱的教育资源,所以没有专业的音乐、美术和体育老师。孙丽娜到杨林学校后,不仅完善了1—6年级的音乐课,还在杨林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带领老师们学钢琴、识简谱、学声乐;教会了全校学生《国家》《感恩的心》手语操;组建鼓乐队,带领学生弹琴、学打鼓、排练节目;用饮料瓶装满石子,制作简单“乐器”……在孙丽娜的指导帮助下,一些有天赋的孩子逐渐显现出较好的音乐素养,还组建了校合唱社团、钢琴社团和鼓乐队。2019年3月,宽甸满族自治县举办中小学生合唱大赛,她带领学生排练的表演小合唱《稻香》获得了一等奖,并代表宽甸参加丹东市教育局举办的“歌颂祖国”新中国成立70周年艺术展演,荣获一等奖。2018年冬天,孙丽娜在杨林学校上课时,看到一个四年级的小女孩穿着一双露脚踝的棉拖鞋,没有穿棉衣,单薄的外套里面是几件大小不一且破旧的单衣,孙丽娜当时眼泪差点流下来。之后,她从学校老师那里了解到女孩的父亲意外去世,母亲身患重病,家中非常困难。回丹东后,她第一时间给女孩买了棉衣裤、棉鞋等。此后,她不仅自己每月给女孩生活费,还联系同学、同事组织帮扶小组,每月给女孩家提供1100元的生活费,至今已累计送去两万多元。她说,只要孩子能读书,她们就会想办法一直帮扶下去。孙丽娜的到来,温暖了一所村小的学生,也让孩子们听到了大山外的声音,圆了大山里孩子们的音乐梦。她说,这样的支教生活她还将继续坚持下去,帮杨林学校的老师尽快成长起来,等到他们可以更好地完成音乐教学任务时,她再离开。记者鞠鑫磊12/30
- “甜莓小康·醉美东港”2020丹东东港(网络)草莓文化节今天,“甜莓小康·醉美东港”2020丹东东港(网络)草莓文化节正式启动。为贯彻落实12月19日全省疫情防控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和市疫情防控要求,此次草莓文化节不搞公众集聚性活动,将原计划于线下举办的东港市第二届草莓文化节改为线上举办。今天,网络平台直播“东港草莓文化节”启动仪式,播放草莓文化节主题宣传片、活动时间及活动版块推广视频,启动仪式全城LED大屏幕同步播放;举行草莓文化节(网络)文艺汇演,播放提前录制的7个节目。此次活动将持续至2021年1月末,将陆续举行草莓文化节文化成果(网络)展、“东港十大好吃草莓”网络评选、“东港草莓推广大使”网红大赛、“东港草莓”商标授权使用商户单位授牌、发布农业设施产业发展规划和绿色草莓种植技术规程等草莓产业相关内容、东港草莓LOGO和吉祥物征集等活动。系列活动将全部通过网络平台开展。编辑邹润12/29
- 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七十三集 孔连厚:我是“白云山团”的一员12/28
- 曲静:在战“疫”中展风采在疫情防控阻击战期间,辽宁中金欧亚珠宝有限公司董事长曲静通过不同的方式,多次多地参与爱心慰问和捐赠活动,累计捐款捐物、爱心减免租金共125万元,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责任和担当。疫情发生之初,在防护用品极度紧缺的情况下,曲静就代表企业第一时间向武汉慈善总会捐赠了价值15万元的防护用品。随后,她又陆续向沈阳市慈善总会、丹东市双灵基金会、本溪市慈善总会捐款15万元,向本溪市公安、社区等防疫一线捐赠价值20万元的防护用品及生活用品。在我市防疫一线的多个战场上,人们时常能看到曲静忙碌的身影。她多次带领企业员工到市公安局、市中级人民法院、市综合执法局、市妇联、市传染病医院、福利院以及宽甸满族自治县中心医院、振兴区各社区,为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卡点民警、医护工作者、联防联控工作人员送去疫情期间紧缺的口罩、消毒液等防护用品,还暖心地为他们准备了矿泉水和面包等生活物品。“竭尽所能,为抗击疫情贡献力量。”曲静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疫情发生以来,曲静始终将使命担在肩上,把初心落在行动上,战疫情、促发展。她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复工号召,提前做好复工各项准备,严格做好企业自身疫情防控工作,保证复工员工零感染。她还决定减免公司旗下所有商户店铺租金累计50万元,与商户一同携手并进、抗击疫情。为表达对抗疫英雄的感谢和敬意,曲静还到我市前往武汉支援的两位医护人员邹俊婷、申申家中走访慰问,送去慰问金和慰问品,此外还为我市44名驰援武汉的医护人员提供生日蛋糕和福利现金卡累计19万元。在国际妇女节当天,曲静率团队同宽甸满族自治县妇联班子成员一起来到县中心医院,看望奋斗在抗疫一线的白衣战士们,并为1100名医护人员送去价值6万元的医护用具、生活用品及生日福利现金卡等,向她们致以节日的问候与衷心的敬意。多年来,曲静始终在用自己的行动传递温暖与爱心。她曾先后参与慰问解放军官兵、孤寡老人、孤残儿童、贫困学生等活动,并设立助学、爱心基金,累计捐资逾千万元,她本人也先后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辽宁省巾帼创业奖、辽宁省赈灾捐款突出贡献奖、农工党丹东市特殊贡献奖、丹东慈善大使、丹东市首届十大女杰等荣誉称号。记者曲艺12/24
- 茶艺、古琴、朗诵,三位一体,好不惬意…… 12月19日“品诗词之美,传中华文明——禅茶琴韵诵古今朗诵演奏会”于宗裕剧场圆满举办。本场活动由丹东市文学艺术联合会、丹东市元宝区文旅广电局主办,元宝区文化旅游事业发展中心、丹东市朗诵艺术协会、丹东市古琴协会及丹东市茶文化协会共同承办,社会各界文化艺术工作者、文化志愿者及广大爱好者等百余人参加了活动。市文联、元宝区文化旅游事业发展服务中心及朗诵艺术协会、古琴协会、茶协会等嘉宾出席此次活动。此次盛会旨在传播弘扬诗词、古琴及茶文化。演出形式新颖丰富,朗诵、古琴与茶艺同台呈现,精彩绝伦,掌声不断。作为后续活动,三家协会还将推出系列活动,敬请期待。12/22
- “新时代好少年”先进事迹发布会举行丹东新闻网讯记者景媛媛12月17日,我市“新时代好少年”先进事迹发布会暨“传承红色基因——抗美援朝精神进校园”宣传活动,在实验小学举行。活动由市文明办、市教育局、团市委、市妇联、市关工委联合主办,旨在引导广大未成年人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发布会上表彰了一批爱党爱国、理想远大、品学兼优、孝老爱亲、助人为乐、热心公益、自立自强、热爱劳动的雷锋式新时代好少年,尤其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表现突出的未成年人典型。经层层推荐、集中公示、评审小组评审,授予27名同学2020年度丹东市“新时代好少年”称号。编辑邹润12/18
- 揭秘!丹东街头的“果模匠”早些年,每至“七夕”,制作巧果是不少人的首选。巧果许多人都会做,但制作巧果的模具却不是家家都有。能雕刻这种模具的师傅,此时变得十分“抢手”。随着岁月变迁,巧果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线,会制作模具的师傅也越来越少。12月14日,记者走进位于春一路的一间出租屋,屋内一侧堆满了已经刻好的果模,十二生肖、元宝、金鱼……每一件都凝刻着手艺人的心血。姚纯立是这间小屋的主人,今年60岁的他,自12岁起就跟着父亲学习雕刻果模,一坚持就是40多年。“以前果模可是供不应求,现在东三省还在做的没几个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是丹东果模制作的黄金年代,市里有一个专门制作模具的车间,姚纯立每日的工作就是雕刻模具。这个车间制作出的模具在满足本市需求的同时,销往全国各地。后来,车间关闭了,姚纯立开了一家小型印章公司,随着机械逐渐取代手工,也压缩了他的生存空间。2008年,姚纯立走上街头,开始摆摊。果模几个月也卖不出一个,无法保证生计,姚纯立就靠着毛笔和水洗布支撑着摊位。可每次出摊,姚纯立都将果模摆放在最上面,将毛笔和水洗布放在最下面,“我不在意挣不挣钱,也从没想过放弃,只想让更多的人知道果模。”姚纯立的信念源自他的父亲,今年86岁的老人早已拿不动刻刀,但总会叮嘱儿子:“再去摆一天摊吧,不拿出去,人家看不到,就会慢慢忘了它。”为了父亲殷切的期盼以及心中对果模的热爱,姚纯立选择默默坚守,除非天气影响,他都会推着三轮车来到街头,将摊位支好,然后静静雕刻。一天,一位70多岁的美籍华人来到姚纯立的摊位前,当看到图案各异的果模后,他惊呼道:“我终于看到爷爷奶奶用过的东西了,看到它们就想起了我的爷爷奶奶!”临走前,他买了许多果模,并对姚纯立说,一定要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姚纯立传承的不只是技艺,还有承自父亲的工具。在他的工作台上,有一个工具箱,箱子里放着上百把不同样式的刻刀,果模就是它们一点点凿刻出来的。姚纯立说,机器压制的比较规整,但显得呆板,且不容易脱模。手工雕凿的,刀口不一样,呈现的效果也不一样,显得更加生动,而且脱模比较容易。“每一个手工雕刻出的模具都包含着手艺人的创意和心血,这一点是机械比不了的。”对每一个手艺人来说,传承是他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作为丹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果模雕刻技艺”的传承人,姚纯立面对的是后继无人的局面。他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了解这项技艺,并将其传承下去。编辑邹润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