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文丹东
- 家门口的中医馆 服务居民更贴心2021年,在“我为群众办实事、争作贡献促振兴”实践活动中,市卫生健康委启动了进一步提升卫生健康服务水平的强基活动,其中一项便是“建强17所中心乡镇卫生院”,进一步加强分级诊疗体系建设。两年来,这些中心乡镇卫生院形成各自诊疗特色,为更多群众提供医疗服务。探访中心乡镇卫生院3月21日,记者来到九连城镇中心卫生院,走到二楼,一股淡淡的中药香扑鼻而来,古色古香的中医馆映入眼帘。馆前悬挂的牌匾和字画,营造出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馆里医护人员正忙着给前来就医的患者做针灸、拔罐、药物导入等治疗。“我在这里接受中医药治疗了一段时间,效果不错。”家住九连城的殷大爷之前因为腰椎管狭窄压迫神经无法行走,家人带着他来镇中心卫生院接受针灸、透药治疗,如今殷大爷身上的相关症状已明显好转。能在家门口享受到中医药服务,不用预约排队,而且治疗费用还低,这让殷大爷和家人都开心不已。据了解,九连城镇很多居民到了一定年龄后,面临颈椎病、腰椎病等常见病困扰。近几年,九连城镇中心卫生院结合当地的情况,大力发展中医药科室,充分挖掘并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点以及“疗效好,价格相对便宜”的优势,让镇上的居民享受到更优质、贴心的医疗服务,畅通了中医药服务基层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诊疗室狭小,设施设备落后,看病就医不方便……这是九连城镇居民范女士以前到镇中心卫生院就诊时的印象。“现在环境好了很多,交通也方便。”聊起镇里卫生院这几年的变化,范女士笑了起来。10年前,在党和政府的政策指引、积极帮扶下,九连城镇中心卫生院新大楼正式启用,2015年九连城镇中心卫生院争取到了省里的专项资金,在院内建成中医馆,去年卫生院又获得了第二笔专项资金,顺利打造了中医特色科室,继续积极发展中医药服务。自从中医馆建起来以后,九连城镇中心卫生院的中医关书永和许云君感受到明显的变化,“以前村民更相信大医院,大病小病都跑去大医院看,如今村民们也愿意留在基层就诊了。”此前,身患肝癌多年的居民李阿姨,在亲人的介绍下来到九连城镇中心卫生院接受中医治疗。像李阿姨这样的患者并非个例,近年来,经过患者的口口相传,中医馆逐渐成为九连城镇中心卫生院的名片。配药、泡药、熬药……疫情期间,九连城镇中心卫生院也充分发挥自身的中医药特色优势,向广大群众普及中医药知识,同时加班加点,每日熬制百余包中药汤剂,免费发放给镇里有需要的居民和医护人员。积极开展中医药服务,根据每个患者不同的体质和病情,制定相应的处方,提高患者的治愈率,贡献中医药力量。为了让更多的居民感受到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普惠,九连城镇中心卫生院医护人员付出了不少努力。“像这样的免费体检活动,办得太好了,我每年都参加。”近日,刚进行了免费体检的王大爷说。前几年,为了让更多村民了解免费体检,院里的医护人员经常不到凌晨五点就出发,带着体检仪器前往辖区各村,挨家挨户向村民们宣传体检的好处、普及健康知识,体检完医护人员会将手写的体检报告整理好保存起来,根据村民们的体检结果选择时间再次前往村里进行检查。几年下来,村民们切实从免费体检中得到益处,如今只要一看到免费体检活动开始的通知,村民们都会自发前往村医那里报名参加。“帮助群众少花钱、养好身体多挣钱,才能切实助力乡村医疗振兴,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谈及未来卫生院的发展,院长张畅表示,作为在基层工作的医生,他能做的就是努力让老百姓小病不出镇,花小钱减轻病痛,把健康生活送到千家万户。04/11
- “红色网格员”解民忧“大妹子,你又来了啊?”“对啊,不放心你一个人住,来看看你。”日前的一天上午,在丹东市振安区同兴镇日新村四组,专职网格员郭延丽来到孤寡老人马文华家“串门”。马文华儿女常年在外务工,留她独自生活。郭延丽当上网格员后,定期到马文华家走访,了解生活情况,赶上开春栽土豆等农作物,郭延丽还主动帮这位老姐姐干农活儿。马文华总是对郭延丽说:“你真是我的亲妹子。”郭延丽是日新村四组的致富能手,近几年通过勤劳打拼,自家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她总想着大家伙儿能一起过上好日子,平时同村谁家有个大事小情,她总是不讲条件热心帮忙。郭延丽所在的网格里现有98个住户,哪家有什么难事,谁家有什么新情况,她都记在小本子上。田间地头、家长里短,大家都愿意把自家事和这个“大妹子”唠唠,唠闲嗑拉家常的工夫,郭延丽就把问题给解决了。如今提起这个“大妹子”,村民们都竖起大拇指。近年来,同兴镇按集中就近、便于服务的原则,将每个村(社区)细分为4至8个小网格,充分发挥党建引领的作用,真正实现“网格吹哨、部门报到”。在同兴镇,像郭延丽这样的网格员还有很多:御鑫源社区的“孕妈妈”代明,挺着大肚子坚持走访入户,获得群众一致认可;新金矿社区退休老大姐周庆玉,把社区当成自己家,赢得小区居民的尊敬和信任。网格员们每天穿着红马甲,穿梭在田间地头、小区广场,积极做好宣传引导、政策解答、扶贫帮困等工作,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红色网格员”。同兴镇还坚持“党建引领+红色网格”治理体系,组织基层网格员开展培训,实现乡镇网格规范化、业务化、专业化;开展走访入户,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交流,建立底数清、情况明、数据准的活档案,提高了网格员的工作效率。依托网格化治理机制,稳步推进各村(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让网格员在基层工作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通过“小网格”开展“大服务”,将服务送到群众身边。接下来,同兴镇将进一步强化党建引领,夯实网格化服务,把党组织建在网格上,把党员干部下沉到网格里,把便民服务做到网格中,开展好入户走访、信息核查、政策宣传、矛盾纠纷调解、居民困难诉求处理、安全隐患排查等工作,积极构筑多网融合、同频共振的治理格局。04/11
- 寻访红色足迹 传承伟大精神近日,丹东市团振安区委联合区委办、区委组织部、区委宣传部、区妇联、区直机关工委、公安局振安分局、区交通运输局共同开展“艰苦奋斗强我中华”青年主题文化活动。04/11
- 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九十三集 王志远:首战告捷擒俘虏 艰苦卓绝上甘岭04/10
- 聚力小小“网格” 贴心服务群众为做好、做实、做细、做精网格化管理,更好地服务辖区居民,振兴区花园街道坚持党建引领,积极探索“网格化”治理模式,在强化服务的同时,稳步推动和谐社区建设。网格员们穿梭于辖区大街小巷之间,扎根于院落商户之间,把全部力量投入到群众中,用行动化解民忧。近日,花园社区专职网格员丁慧慧在走访群众过程中发现特困户张建波脑梗导致身体瘫痪,生活不能自理,常年依靠父母生活,如今父母年事已高并身患重病,实在无力照顾他的生活起居。在与家属几番沟通之后,丁慧慧提出帮助张建波申请去公立养老院集中供养。联系到丹东第二养老院后,了解了入院需要进行多项检查,丁慧慧便带着张建波和其父亲多次自费往返于各大医院进行检查,在医院检查期间,她还自费租了轮椅方便张建波上下楼。目前,张建波已经顺利入住到养老院,工作人员根据其身体情况为他安排了特护病房。他的父亲连连向丁慧慧表示感谢。解决燃眉之急、化解矛盾纠纷、清除楼道杂物……这一件件“小事”就是网格员们的日常工作。他们始终将居民视为自己的亲人,将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不忘自己的职责,真正做到人在“网格”中走,事在“网格”中做,把平凡事做细,把普通事做实,把民生事做暖,用心用情当好群众的贴心人。04/10
- 辽宁省丹东市:替志愿军烈士亲属扫墓4月3日,抗美援朝纪念馆在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开展“我替志愿军烈士亲属去扫墓”祭拜英烈活动,陈琳等志愿者向烈士纪念碑献上鲜花。当天,振安区税务局的志愿者在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擦拭吴奇烈士的墓碑,并通过网络视频现场连线远在江苏的烈士亲属。还有一些义工团队的志愿者在烈士陵园清理杂草杂物,为烈士墓碑描红,缅怀先烈、寄托哀思。04/10
- 无言的军功章04/07
- 辽宁省丹东市:缅怀革命先烈 连日来,来自市关工委、振兴区委组织部、振兴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元宝区退役军人事务局、辽东学院、丹东市育鹏学校等单位的党员代表、学生、志愿军老战士、军队离退休干部代表,来到振兴区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元宝区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和锦江山公园辽东解放烈士纪念塔前敬献鲜花、擦拭墓碑,缅怀先烈,寄托哀思。04/07
- 辽宁省丹东市:千里为烈士寻亲 今朝在丹东梦圆4月5日,清明节。一大早,雨水滴答下个不停。丹东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内,来自河北省保定市蠡县曲堤乡耿庄村的胡格昂老人带着儿子胡欢迎、堂妹等一行5人,千里驱车,冒雨祭扫安葬在这里的烈士父亲胡文生。还没走近烈士父亲胡文生墓碑,74的岁胡格昂就已泣不成声。墓碑前,亲人们将鲜花和从家乡带来的泥土、烧酒等祭品,一一摆放好。胡格昂边哭边用毛巾反复、细心地擦拭大理石墓碑:“爹,终于看到你了,不容易啊!”历经70年的寻找,这一刻,尽可让泪水尽情地流。在现场,胡家祭扫的亲人全身都淋湿了,此情此景让人动容。胡文生烈士生于1921年,1938年参加八路军,解放战争中参加过奇袭清风店、解放石家庄及天津等战役战斗。1951年2月随志愿军第63军入朝参战,1952年牺牲在朝鲜战场上。胡格昂回忆说,他的父母都是军人,当年一起入朝参战。入朝时,胡格昂刚满一周岁,父亲胡文生、母亲齐俊英两人忍疼割爱,含泪将胡格昂扔在家里交给哥哥抚养,毅然走上战场。到如今,母亲齐俊英安葬地仍没有找到。胡格昂说,他自小就是孤儿,得到社会不少的关爱。为回报祖国,后来他把儿子送到部队参军,一干就是12年。一步一回首,离别前,胡格昂又给烈士父亲胡文生叩首。看到烈士长眠之所松柏挺立、幽静大气,烈士墓地整洁庄重,清明节期间,陵园工作人员在每个烈士墓前送上一束鲜花、插上一面国旗,感到由衷欣慰:丹东人民没有忘记烈士,丹东不愧是英雄的城市。胡格昂能够与烈士父亲“团聚”,离不开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工作人员的努力。去年11月,丹东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将胡文生烈士的资料信息通过网络转到河北保定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求助寻找胡文生烈士的亲人,最终找到。自2011年清明节,丹东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联手本报,通过媒体发布、联络烈士原籍当地政府及河北志愿者张红琢协助寻找等方式,为安葬在丹东的2000多名志愿军烈士寻亲,至今已为164名烈士寻找到亲人。其中河北省66名、河南省21名、安徽2名、湖南7名、山东32名、山西10名、陕西7名、天津1名、浙江5名、辽宁8名、四川2名、内蒙古1名、广西2名。04/07
- 辽宁省丹东市:清明祭英烈 丰碑筑红心4月4日,丹东市技师学院全院师生到抗美援朝纪念馆开展“清明祭英烈,丰碑筑红心”清明祭扫活动,缅怀革命先烈,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在铭记历史中汲取奋斗力量,在抚今追昔里坚定前行意志。8时30分,全院师生在庄严肃穆的抗美援朝纪念塔前举行缅怀仪式。奏唱国歌后,学院负责人向英烈敬献花篮并讲话,师生们全体肃立,向革命烈士深鞠躬,默哀。学院负责人在讲话中号召全体师生以革命先烈的忘我牺牲精神为榜样,努力工作、刻苦学习,为民族复兴和祖国强盛而奋斗。仪式后,师生们参观了抗美援朝纪念馆,在一个个珍贵的烈士遗物前,在镌刻着抗美援朝烈士名字的英名墙下,全院师生们驻足追忆,深切缅怀。近年来,丹东市技师学院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以及人社部要求,坚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以立德树人为教育根本,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今年是丹东市技师学院特色年,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德育工作,努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开展国防军事化管理。三月开展学雷锋系列活动,弘扬雷锋精神,促使榜样的力量赓续绵延。四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加强全院师生爱国主义教育,在铭记历史中汲取奋斗力量,在抚今追昔中坚定前行意志。此次活动,使丹东市技师学院师生接受了一次深刻地爱国主义洗礼,希望在革命先烈的精神感召下,昂扬向上,永担时代使命。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