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丹东
人文丹东
  •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丹东朝鲜族民谣
    丹东朝鲜族民谣简称“打令”,以即兴演唱为主的民间文化活动。主要以洞箫、长鼓、圆鼓、小锣等民族乐器伴奏,有时还用长鼓、餐具等即兴伴奏。
    08/10
  • 丹东满族剪纸 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
    满族是我市人数众多、历史影响最为显赫的少数民族之一,满族文化已经渗透到丹东百姓生活的各个角落。剪纸作为满族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部分,2008年被列入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丹东满族剪纸这朵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奇葩再次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由树皮到纸张的演变满族剪纸由来已久,相传早在16世纪,女真人就已经有了剪纸,那时的剪纸材料多为树皮、动物皮、树叶、麻布等,图案也较为粗犷和简单。据有关资料记载,丹东满族剪纸最早产生于明朝末年。在一些祭祀和节庆活动中,满族妇女常常用树皮、动物皮等剪一些图案,张贴在活动现场,以此烘托祭祀和节日气氛。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纸张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满族剪纸的材质也被“新材料”所取代,剪纸的装饰性不断增强。每当逢年过节时,勤劳的满族妇女们便会用纸剪出各种福字、寿字、喜字、花卉、鸟兽、人物等贴在窗户上、屋檐下,单调的农家小院一下子因为这些大红剪纸而生动、喜庆起来。除此之外,剪纸在衣着方面也得以应用,许多鞋底、帽子、衣服、刺绣等的制作都是先以剪纸作为参考依据的。口口相传到如今满族剪纸是一种口传文化,我市最传统的满族剪纸多数也由家族长辈们口传心授传承下来。在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目前确定的满族剪纸传承人有:东港市孤山镇的董宝君、新农镇的刘和秀、宽甸满族自治县宽甸镇的曾雪艳、青山沟镇的孙丹,他们大多也是从自已的长辈那里学到的剪纸技艺。传统满族剪纸风格粗犷,技法简洁,造型古朴,民族特点浓烈,随着满、汉经济生活的交流,满族剪纸在传承发展过程中也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工艺上开始追求精致和细腻。满族剪纸的题材多以古代流传的神话传说为主,民族文化色彩十分强烈。如着名剪纸作品《布库里雍顺的传说》,讲述的就是一个与满族起源有关的美丽传说,着名满族剪纸《嬷嬷人儿》则十分清晰地表露了满族人们对嬷嬷神的崇敬。《风情丹东》里记载,满族发源于长白山,先人信奉萨满教,认为万物有灵,对天地顶礼膜拜,对许多动、植物都视之为神。可能是由于这个原因,满族人也往往会将这一类的剪纸作为吉祥物贴在墙上。这样一来,我们常见的诸如狗、龟、鹊、鹿、熊、蟒、鹰等此类动物出现在丹东满族剪纸中也就不足为怪了。更让人称奇的是,在满族剪纸中,几乎每一种崇拜都有一个相关的神话传说,如《乌鸦救罕王》、《黄犬救主》分别造就了满族人们对乌鸦和狗的崇拜。满族人的性格向来以粗犷与豪放着称,然而满族文化却具有一定的浪漫色彩,在满族剪纸中也不乏有一些如《人参姑娘》、《白山狩猎》、《姐妹易容》等家喻户晓的童话故事。其中,流传最广的数《人参姑娘》,它讲述了一个勤劳勇敢的农村砍柴郎与善良的人参姑娘结为夫妻的神话爱情故事,成为民间广为传诵的爱情佳话。我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满汉文化互相交流,互相影响,两个民族的文化相融也对剪纸工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代表我市剪纸艺术的现代剪纸艺人蔡雅新、王中朝等,他们的剪纸作品无不融合了满、汉族民间剪纸的特点,开创了独具风格的丹东现代剪纸。满族剪纸已不单纯是满族人剪满族的作品。保护传承任重道远有专家学者称,满族剪纸蕴涵了十分丰富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是研究民族文化和习俗的“活化石”。然而,在那些剪纸艺人中,即便是在满族剪纸的传承人中,也有部分人并不了解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什么是知识产权,更不用说去保护自己作品的知识产权。就像剪纸艺人曾雪艳一样,她的剪纸并无固定题材和内容,看到的想到的,信手拈来,从不认为自己剪出来的作品有多么大的实际意义。剪纸艺人孙丹也告诉记者,自己的大部分作品连名字都没有就赠给他人了,剪纸多年,只有小部分作品还留在身边。随着时代的变革,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生活也日渐丰富,在人们的内心深处,具有现代意识的审美需求逐步淡化了传统的民俗观念。如今,根植于民间的丹东满族剪纸的传承还是以家族中长辈们对晚辈的传授为主,而年轻一代关注和学习剪纸工艺的人越来越少。如不及时抢救,银杏树一般珍贵的丹东满族剪纸将被人们逐渐淡忘,这不能不让人们对满族剪纸后继乏人的现状担忧。
    08/07
  • 丹东鼓乐
    丹东鼓乐简称“鼓吹乐”,亦称“鼓吹”、“吹打”等,是一种以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的传统器乐演奏形式,它长期流行于辽宁省丹东地区,至今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丹东鼓乐所用吹管乐器包括唢呐、管子、笙等,打击乐则包括鼓、锣、钹、碰钟等,有的鼓乐班还加入弓弦乐器和弹拨乐器。根据所用乐器的不同,丹东鼓乐可分为以唢呐为主奏乐器的“唢呐乐”和以管子为主奏乐器的“笙管乐”两大类。唢呐乐又分为喇叭乐(低音唢呐主奏)、小喳子乐(高音唢呐主奏)、三不搁(低音、高音、中音三支唢呐合奏)和咔戏等演奏形式。一些鼓乐班在唢呐、笙管主奏的演奏形式中加入打击乐器、拉弦乐器和弹拨乐器作为配乐,进一步丰富了鼓乐的表现力。丹东鼓乐按曲体结构大致可分为堂吹曲、牌子曲和套曲三大类。堂吹曲也称“坐堂”,一般由引子、身子、尾子三部分构成;牌子曲比较短小,风格偏于活泼欢快,常用于喜庆场合;套曲则由若干乐曲组成,是一种大型的曲式结构。丹东鼓乐的板式包括散板、慢板、快板、水板等,代表曲牌则有《南池涝》、《金沙滩》、《前后风》等。丹东鼓乐气势宏伟,热情洋溢,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是辽宁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历史和艺术研究价值。目前能够传承丹东鼓乐技艺的老艺人已寥寥无几,如不加大挖掘、整理、保护工作的力度,这一优秀的民间艺术形式将面临失传的危险。
    08/06
  • 丹东朝鲜族花甲礼
    丹东地区的朝鲜族有着一百多年的居住历史,人口2.5万人,大部分沿江而居。寿礼是朝鲜族家庭礼仪之中非常讲究的喜庆盛典,庄重、古朴而又热烈欢快。首先讲究孝道,充分展现子女们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和祝贺长寿的诚心;讲究摆大席,展现孝敬之意之外还有传承饮食文化之意;讲究礼节,从服饰到摆席、献寿,严格按着礼节规范进行,以此传承民族的礼节风范;讲究民族和谐,亲属邻里一齐共同庆祝,体现了和谐相处的美风、良俗。寿礼(“摆大寿席”)一般在农家院落里举行。寿星夫妇和陪坐的亲属及其子女必须穿着民族服装,还要有文化人写横额或对联。“摆大寿席”所上席的菜肴和摆放位置要有规矩。主要摆放食品主要分水果类,油炸果品类,茶食类,烤炙类,脯料类,煎料类和各种饼子;酒水有白酒,米酒和甘酒,主食有长寿面,冷温面和大米饭。对寿星敬酒,行大礼的过程叫“献寿”。献寿由主持人司仪,寿星及其陪坐人入席:简介寿星的人生经历;献寿由长子夫妻开始敬酒,行大礼。接着次子、三子夫妻一直到孙子辈,兄弟侄子们依次献寿。献寿完毕,由寿星找人给子女们倒酒,并说句吉言;寿星或子女致辞;子女或亲属邻里献寿仪式:最后唱歌跳舞,开始用餐。花甲礼是朝鲜族民众对孝的一种诠释,儿女通过隆重的花甲礼来表达对老人的孝心与关爱,也为子孙后代树立尊老爱老的榜样。
    08/05
  • 韩家四代人 情系杜鹃花
    8月4日上午,位于振安区九连城村部附近的一处杜鹃花大棚内,韩世春、韩明峰父子俩正顶着高温嫁接杜鹃花。一盆盆嫁接完的杜鹃被包上一层塑料布。韩明峰说,用塑料布包能起到成活率高和成长速度快的作用。劈开细小的杜鹃颈杈,将一个个带小叶瓣的杜鹃枝条夹在其间,再用细绳捆绑,细心操作的父子俩脑门上全是汗珠。韩世春说,不同于现在一些花农种植的“山东蜡皮”,他们嫁接的杜鹃有“王冠”、“四海波”、“四锦”、“五宝”系列等上百个品种,都是丹东杜鹃的老品种。近两年,父子俩摆弄起丹东市民更为认可的丹东杜鹃老品种,3个花棚不仅赚了50万多元,还成了引领丹东杜鹃回归本色的先行者。韩世春说,目前,位于锦江山公园的丹东杜鹃展厅恢复工程已经完工,他们已收到展厅的邀请函,明年要到那里参加丹东杜鹃花展。在韩世春眼里,丹东杜鹃是五颜六色,缤纷多彩的。现年57岁的韩世春说,他老家在七道爱民沟里,爷爷韩树文从山东闯关东来到丹东便在那里种植杜鹃。韩世春自小跟着爷爷和父亲韩启慧种花。他印象中,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每天位于原230医院附近的花市,丹东杜鹃独占鳌头,有粉的、红的、黄的,有单叶的、多瓣的,还有散发香味的。“当时丹东杜鹃名气很大,有云南、广东等地的人到丹东专门购买。”韩世春说,受市场冲击,近些年,有一种来自日本的“山东蜡皮”,因有山东等地客商专门收购,便逐步占领和替代了丹东杜鹃老品种市场。坚守丹东本地杜鹃品牌,迎来市场的回归,是近些年韩世春一直在努力做的事。最初,韩世春在爱民沟种植,地盘小摆不开。2010年前后,他转移到九连城镇窑沟村和九连城村购建大棚栽种。韩世春的儿子韩明峰,在韩国留学6年,前些年做边贸生意,今年舍去了一些边贸公司给他高薪报酬的承诺,毅然投身于丹东杜鹃的种植和品牌发展上。“小时候和父亲栽种及售卖杜鹃的场景还历历在目。”致力于丹东杜鹃回归本色,擦亮丹东杜鹃这张名片,是韩明峰心中难舍的情结。“许多老杜鹃品种的母本,是我们费尽辛苦到丹东各地寻找的。”韩世春说,为了得到老杜鹃母本,他们到城区周边、凤城的边门、宽甸的石湖沟等地寻讨,回来后再精心嫁接。在韩家杜鹃大棚内,有一棵“欢天喜地”让父子俩津津乐道。韩世春说,这棵“欢天喜地”属于“五宝系”,是当年爷爷栽下的,根部有胳膊粗,花开时直径有15公分大,高重瓣,特别大气好看,一直舍不得卖,也成为他家的“镇家之宝”。还有一棵“贵妃醉酒”,有40年的栽植历史了,单片大叶,花为粉色带点,大气秀美。韩家坚守种植丹东杜鹃老品种,逐步赢得了新老客户的认可和称赞。韩世春说,凤城的宁大哥听说我家种植有仙女舞、富贵姬、赛牡丹等“老八种”杜鹃系列品种,慕名而来,一下子购买了一车“老八种”杜鹃芽,回去用于繁育。韩世春说,丹东人种花懂花,杜鹃在丹东有着良好的人文历史环境和优越的自然种植条件,他相信,只要坚守自我,培育创新,就一定会迎来丹东杜鹃回归的春天。记者刁庆峰
    08/05
  • 丹东虎山镇软枣猕猴桃:“迷你”猕猴桃
    虎山镇软枣猕猴桃,产自辽宁省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虎山镇。虎山镇软枣猕猴桃平均果重30克,最大单果重43克,且抗旱、抗病能力强,不需要任何农药、化肥。每年在9-10月份成熟,成熟后一直挂果到下霜前,在气调库中能储存到来年1月中旬。该果实维生素C含量高达417mg/100g,是苹果、梨的80~100倍,柑橘的5~10倍。果实中还含有氨基酸、类胡萝卜素及镁、铁、钾、钠等多种营养成分,具有滋补强身、生津润肺等作用。果实除鲜食外,还可加工成果酱、果酒、果脯、果醋和清凉饮料等多种食品、饮品。软枣猕猴桃还是良好的蜜源植物和庭院观赏植物。虎山镇位于宽甸南部,区域内土壤特性和水质条件非常适合软枣猕猴桃生长。目前,虎山镇已发展软枣猕猴桃2000亩,产值在600万元左右,未来三年将继续发展软枣猕猴桃3000亩。
    08/04
  • 退伍不褪色 奉献光和热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3周年来临之际,7月29日,振安公安分局召开“迎八一,守初心,葆本色”座谈会。分局近60余名退役军人在座谈会上纷纷表示,要继续传承部队优良传统、发扬优良作风,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做到心中有党铸警魂、心中有戒严纪律,勇当祖国和人民的卫士。大家还分享了过去在部队的工作、生活及感悟,表示要退伍不褪色,守好初心,继续奉献自己的光和热。记者王俊
    07/31
  • 丹东爱河故事知多少
    在丹东,提起江与河,丹东人首先想到的便是鸭绿江,它以其静谧、博大哺育着这座城市与居民。而在鸭绿江之外,同样不能忘记的还有“爱河”,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广袤的流经面积以及丰富的资源,对于城市文化的塑造,有着另一番作用。名字的由来及改变爱河,原名“叆河”,古时称为“大虫江”,清朝称“叆河”。“叆河”中的“叆”字来源于满语“叆哈”。“叆河”是“叆哈河”缩减后的叫法。“叆”字的汉语义为“云盛”、“明亮清澈”,“叆河”即为“清澈明亮的河”。2002年至2004年,《丹东市人民政府标准地名公告》,改“叆河”为“爱河”。随之一起改名的还有凤城市的“叆阳镇”改为“爱阳镇”。由叆而爱,“爱河”其意被延展扩大。爱河的发源地有几处,被认可的有宽甸满族自治县双山子镇老木垛岭;凤城市爱阳镇东新村牡丹顶。干流全长181.95千米,流域面积5902平方千米,流经宽甸满族自治县、凤城市和振安区,于九连城镇汇入鸭绿江。其中,流经凤城市区域约140千米。摆渡里面门道多爱河流经面积占丹东市辖区面积约二分之一,沿河两岸有数十个自然村落。在当地老人的记忆中,生活在大山里的人家,每个村在爱河边都有一个渡口,渡口上用橹摆渡的木艚子(小木船)是村民出入的唯一交通工具。用木艚过河,沿用了很长时间。而181.95千米长的爱河沿岸,像这样的渡口不计其数。凤城市东汤镇房木村(原东河村)是爱河边上的自然村,村民李双田说,在他们村,很早就有专门在爱河边上讨生计的摆渡者。在农村没有成立生产队之前,摆渡人每天都要摆着“木艚子”行驶在爱河的河面上,帮助来往村民渡河,春夏秋三季,几乎风雨无阻。过去,爱河两岸山高水深,交通、信息十分闭塞,边上的居民除了有几分田地外,根本没有其他收入。而摆渡者皆为男性壮汉,基本“光棍”一条。村里家家户户回报给摆渡者的报酬是每年河面封冻后,给他们送去几升米或面,村里人称之为交“船粮”。“船粮”是必须要交的,一是,摆渡者干的是风险活;二是,村里人谁家都要有人出山、过河。至于交多少“船粮”,全凭村民自愿,摆渡者没有要求。在民规制度面前,交不起“船粮”的是村里的“寡妇”,没有粮食,还要带孩子生活。生产队成立后,摆渡者不再自己说了算,由生产队委派,每天的报酬是记工分,秋后算账。对外来人员要过河,则收费,大概是“一出溜”5毛钱。农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摆渡者仍然由村民委员会指派,收入主要依靠收取乘船费和村里的补助。爱河沿岸成旅游点爱河流经的区域多为山区,沿途山石壁立千仞,植被繁茂,作为鸭绿江上的支流,爱河孕育了流域内的丹东历史和文明。然而,因为鸭绿江在丹东人心中的地位显赫,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及以前,爱河一直受到“冷落”,奔流数百年,一直“待字闺中”。自1949年至今,爱河上共建有水电站7座,虽均为小型水电站,却极大地促进了附近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自上游开始,依次为:庙阳水电站、西隈子水电站、红旗水电站、边沟水电站、龙凤水电站、团结水电站和军民水电站。除了水电站,爱河上更是新建筑了许多桥。除了日伪时期所建的铁路单轨桥外,已经竣工的有十几座,爱河两岸的自然屯落告别了渡船过河的历史,许多渡口荒废。比如距丹东市区最近的套里爱河大桥、八三大桥,楼房镇梨树爱河大桥等。2018年,凤城市东汤镇房木村跨爱河大桥竣工,使阻隔村民数代人的爱河“天堑变通途”。“爱河大桥的建成,不仅方便了村民出行,也彻底改变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这里生产的农产品能够及时外运,放养的牛羊能够直接运出去,就连这里的小伙都值钱了,找媳妇都比以前好找了!”村民陈志生说。如今爱河沿线,因为天生丽质,加上地方政府对旅游文化业的高度重视,包括水电站的蓄水,也使得爱河上形成许多“湖面”和“水湾”,成为丹东地区旅游文化开发的热点区域。比如,凤城爱河湿地,东汤爱河农家乐基地,爱河度假村等。沙咕噜、秋生、鲶鱼等近二十种特产鱼,也为旅游添彩助力。爱河岸边的农民,已基本告别出入都要乘木艚子的历史,取而代之的是亦工亦农、清风送鱼香的现代田园生活。图片刘海东
    07/31
  • 河口满族八大碗
    河口是满族居住区。满族八大碗往往用于宴客之际,每桌八个人,桌上八道菜,上菜时都用清一色的大海碗,看起来爽快,吃起来过瘾,具有浓厚的乡土特色的河口农家饭菜。“满族八大碗”是满族人家的特色菜品,最早的“满族八大碗”只在满族人家食用。到了清朝乾隆时期,政局稳定,经济发展,饮食市场空前繁荣,以豪华著称的“满汉全席”应运而生,其分为“上八珍”、“中八珍”、“下八珍”,而满族八大碗就是满汉全席的“下八珍”,因此深受民间欢迎。“满族八大碗”由雪菜炒小豆腐、卤虾豆腐蛋、扒猪手、灼田鸡、小鸡珍蘑粉、年猪烩菜、御府椿鱼、阿玛尊肉等八种菜组成。在当时集中了扒、焖、酱、烧、炖、炒、蒸、熘等烹饪手法,多被用于年、节、庆典、迎、送、嫁娶等,流传甚广。虽然“满族八大碗”遍地开花,但因产地不同,各地的菜品也略有不同。另外,满族八大碗的做法还有粗细之分。细八大碗指:熘鱼片、烩虾仁、全家福、桂花鱼骨、烩滑鱼、川肉丝、川大丸子、松肉等;粗八大碗有:炒青虾仁、烩鸡丝、全炖蛋羹蟹黄、海参丸子、元宝肉、清汤鸡、拆烩鸡、家常烧鲤鱼等。
    07/30
  • 丹东东港大米
    东港大米是中国辽宁省东港市出产的大米以及地理标志商标。东港的大米品种基本为粳米,具有米粒丰满肥厚,外观透明或半透明,色泽青白有光泽,煮后粘性油性均大,柔软可口等特点。历史东港大米种植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清乾隆十年之前便开始旱种旱管大红毛水稻,其历史长达二百七十余年。东港大米米质外观饱满,有光泽、蛋白质含量达到80%以上,富含十几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经过蒸煮的米饭,油光泛亮,香味浓郁、柔润爽滑。东港市的水稻栽培面积一直稳定在70万亩左右,年产稻谷近35万吨,可加工优质稻米24万吨,鸭绿江米业有限公司等六大米业公司生产的“辽东明珠”、“港王”、“大洋河”、“柳林”牌稻米采用环保压膜技术,产品已经获得中国粮食行业协会颁发的“放心米”证书、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发的“全国工业产品(食品类)生产许可证”。2009年,东港大米被国家工商总局和国家农业部注册为东港地理标志商标。使用“东港大米”地理标志商标的大米品牌有“鸭绿江”牌、“鸭绿明珠”牌、“蟹田”牌、“辽东”牌、“东港”牌等近20个品牌。产地东港属于海洋性气候,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水质纯净,土地肥沃,土质是退海还田盐碱地,土壤中含有丰富的氢、磷、钾等多种矿物元素及有机物质,特别适宜水稻的生长,源自无污染的鸭绿江水系灌溉,再加上东北地区独有的长达180天的超长无霜生长期,稻米获得丰沛的日照时间,所以在这样环境下生长的稻米颗粒饱满,自然成熟。丹东优质稻米主要集中在东港市,面积70多万亩,占丹东市水田面积的90%以上,年产稻谷3亿公斤,可提供优质稻米2亿公斤。东港市距大工业基地较远,土地和灌溉水无污染,气候温和,雨量充足,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增产潜力大,水陆交通方便,具有发展优质稻米的优越条件,现已成为国家和省优质稻米生产基地之一。主要品种有“中作9052”、“屉优418”、“京越1号”、“东示8号”等。这些稻米具有产量高、适口性好好、胶质含量少、饭味香的特点,优质米的12项指标基本上都能达到。
    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