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丹东
- 丹东凤城板栗:软糯香甜 唇齿留香凤城板栗,产自丹东凤城市,栽培历史悠久。从上世纪50年代个别农户在房前屋后零星栽植,到60年代初期新建小型板栗园;从80年代初期的大面积发展,到80年代中后期的技术管理......凤城板栗产业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凤城市境内山岭起伏,土壤肥沃,雨量充沛,气候适宜,光照充足,是发展板栗的理想地区,板栗也因此成为凤城市特有的经济林树种。截至目前,全市板栗面积发展到75万亩,占全市经济林总面积60%以上。全市21个乡镇(区)均有板栗分布,其中,万亩以上的乡镇(区)14个,千亩以上的基地村65个。红旗镇、宝山镇、蓝旗镇先后被评为辽宁省“板栗特产之乡”。全市良种嫁接改造面积60万亩,推广应用的十几个板栗良种,都是从国内外选育引进的、经过科技成果鉴定的优良品种,普遍具有适应性强、丰产性好、品质优良等特点。板栗还可以加工成速冻板栗米、速冻栗肉、板栗露、甘露煮、糖水罐头、栗子粉、板栗酱等。07/14
- 央视“遇见”丹东好人人间大爱,涓涓细流,有一位被称为“一根筋”的丹东好人,一日三餐10余月,义务照顾患病瘫痪老乡。今天要遇见的是一位被人称做“一根筋”的人,他叫姚增真,今年65岁,来自辽宁丹东。从去年9月份开始,在姚增真的生活中,“遇见”了一份特殊的“牵挂”。而这份特殊的“牵挂”对于和姚增真同村的的刘宝俊来说就是生的希望。60岁的刘宝俊一个人生活了大半辈子,在去年9月,刘宝俊突发脑溢血,半身瘫痪,生活无法自理,身边却没有一个人,进入了人生最灰暗的阶段。而此前并不相识的姚增真却在这个时候站了出来,每天三顿饭,帮刘宝俊收拾卫生、翻身,带着他做康复锻炼。每天早上,姚增真都会骑着自行车从家里出发到刘宝俊家给他做早饭……一日三餐、寒来暑往。一转眼,老姚已经义务照顾刘宝俊10个月的时间了。丹东市海龙村村民刘宝俊:他给我每天做三顿饭热乎乎地吃,我心里感觉我恨不能就一下子快点好起来,我好好报答他,真的好好报答他。四年前,老姚的老伴患病去世,儿子在沈阳工作,留在家乡丹东的他与兄弟们一起轮流照顾着今年百岁的母亲。由于母亲家和刘宝俊家距离不到200米,每当轮到老姚照顾母亲时,他就两头跑,照顾母亲和刘宝俊两个人的生活起居。丹东市海龙村村民刘宝俊:把那个桌子板放你跟前,还得弄个塑料布给你垫上,垫边上这个塑料怕弄被子上不好洗,我现在穿的衣服都是他的衣服。丹东市海龙村村民姚增真:我发自内心地想去照顾他,因为他没有人管是不行的。每天早上,在为母亲和刘宝俊分别做完早饭后,老姚还要骑车回到自己家干农活,等把活干完,他又开始买菜并准备着两个人的午饭,由于刘宝俊不能活动,家务都是姚增真帮着做的,收拾家务、帮刘宝俊翻身、给他擦身清洁……丹东市海龙村村民刘宝俊:他在我最困难的时候,人家都没嫌弃,冬天了给我生炉子,都(晚上)9点多了,他骑个自行车还来看看,天很黑很黑的时候才走,卫生纸还得他给我拽一块一块的,摞在那地方。虽然生活拮据,但老姚总是想办法尽心尽力地照顾好刘宝俊。赶上镇里有大集,姚增真在集市上买了菜的同时,还特别为刘宝俊买了两个甜瓜。丹东市海龙村村民刘宝俊:姚增真的出现给我好大的勇气,要不是他给我这么大的勇气,我就没有希望了,一点希望没有了。丹东市海龙村村民姚增真:已经管他了,就好好管一管,有那么句话帮人帮到底。如今,老姚已经成为刘宝俊生活中最重要的依靠。在感受着老姚带来的温暖的同时,半身瘫痪的刘宝俊心里也时刻惦记着他。刘宝俊每个月都会得到低保126元,他将每个月的低保都交给姚增真作为自己的生活费。丹东市海龙村村民刘宝俊:他每次去取钱他都是和我说,拿回来他买什么菜,他花多少钱告诉我,我说不用告诉我。前段时间,村里给大伙儿分红,刘宝俊为感谢老姚,要把分红给自己的2000元钱全部送给姚增真。丹东市海龙村村民刘宝俊:怎么给也不要,还拿去银行给我存上,这样人难找吗?真难找。丹东市海龙村村民姚增真:在我心里我把刘宝俊当作我弟弟,他需要照顾,我一直割舍不下,直到照顾他自己能康复。主动照顾不相识老乡当成弟弟来看待“既然管了,就要好好管一管”,姚增真这样照顾着刘宝俊已有10个月的时间。在刘宝俊心里,老姚已经成了最离不开的依靠,而对于老姚来说,自己同样割舍不下刘宝俊,而且已经把他当自己弟弟了。今年65岁的姚增真比刘宝俊大五岁,虽然同村,但在刘宝俊患病前,两人从未有过交集。那是在什么情况下让姚增真走进了刘宝俊的生活呢?现在每天在姚增真的照顾下,刘宝俊的生活充满了温暖与阳光,而这样的变化在十个月前,刘宝俊是想都不敢想的。丹东市海龙村村民刘宝俊:那时候天天趴在那哭,就觉得就完了,没意思了,一点都动不了,那个时候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是一点希望没有。去年9月,老姚在去母亲家路上时听到村民说起刘宝俊的情况,虽然并不认识,但老姚还是去刘宝俊家探望一番。丹东市海龙村村民姚增真:在小卖店听人说,刘宝俊半身不遂,没有人管,我就去给他看看,我就问他喜欢吃什么东西,想吃什么东西,他说买点蛋糕泡水喝,我就上小卖店给他买的蛋糕。一顿热乎的饭给了当时患病瘫痪在床的刘宝俊难得的温暖,而让刘宝俊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天老姚又走进了他的家门。丹东市海龙村村民刘宝俊:第二天我看到他来,我乐得眼泪都流出来了,第三天的时候我就躺着,我就在听那个门的动静,我真盼他来啊。丹东市海龙村村民姚增真:觉得他没人管,挺可怜他、同情他,连翻身都翻不过来那时候,我也说不出什么理由,我觉得别人有困难我就去帮助他。老姚义务照顾刘宝俊的消息慢慢在村里传开了,起初,很多村民不理解,甚至有很多人说叫他“一根筋”,而老姚却默默坚持着。丹东市海龙村村民姚增真:我这个人要不说“一根筋”,“一根筋”就是做事做到底吧。丹东市海龙村党支部书记赵礼田:以姚增真做个榜样,他做的事也做出来了,能影响了我们所有的百姓,陆续也有百姓关心、说好话,说这是应该的,我们应该管。老乡身体逐渐好转淳朴善意照亮人心在老姚的持续帮助和细心照顾下,刘宝俊不仅生活有了依靠,身体也在一天天地好转,而刘宝俊也早已将老姚当成了自己最大的恩人。危难之际伸出援手,从陌生人到朝夕相处的兄弟,老姚的淳朴善意和热心帮助给刘宝俊苦难的日子带来了光明。虽然现在刘宝俊的生活还是要依靠姚增真的照顾,但是刘宝俊的身体一天一天在慢慢地发生变化,这让两个人都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丹东市海龙村村民姚增真:我没事就扶他起来坐着,让他慢慢活动。他的身体慢慢越来越好了,我也感到特别高兴,以前不能翻身,以后一点点能翻身,能坐起来,后来还能滚动。丹东市海龙村村民刘宝俊:我在他的照顾之下,身体现在就差下地能走了,他是我生命中的希望。今年元旦,老姚在沈阳工作生活的儿子约着父亲去沈阳团聚过节。平时很少团聚的父子俩有了难得的相处时光,但老姚在儿子家只待了不到一天就匆匆赶回了村里。丹东市海龙村村民刘宝俊:我一看他回来,我说你怎么不在你儿子家待两天?他说我要是在儿子家再待两天,你怎么办?当时我一听我的眼泪真要出来。丹东市海龙村村民姚增真:他家中有家人照顾,我就不过去,家中没人照顾我才过去的,不管是谁家,有人说我傻,说我傻就傻吧,要是别人有困难,我就去帮助他。随着身体的好转,刘宝俊对生活有了更多的希望。而对姚增真的感谢和感情,他却没有忘记。丹东市海龙村村民刘宝俊:我合计我要是好了以后,他要是以后有点什么其他事情,我得第一个冲到前面去。在姚增真的影响下,有越来越多与刘宝俊素不相识的好心人来到刘宝俊家里,给家徒四壁的他带来各种生活必需品。丹东市海龙村村民刘宝俊:感谢这帮好心人,每天从早到晚的来照看我,自己的工作都忙活不过来,每天还来这看看我。郭警官他一天到晚忙,还得办案子,还得开会。电视给我弄来了,冰箱也送来了。丹东市公安局前阳边境派出所民警郭鸿鹏:老姚他经常跟我说一句话,都是一个村的人,谁要是遇到这种情况都会帮一把,他的这个帮一把,一帮就是大半年,这就是一个普普通通庄稼人最朴实的品质。他的这种品质代表一种力量,影响着我们海龙村的人。只要人人能献出一点爱,这个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只要你想做就没有难处。丹东市海龙村村民姚增真:大家说我“一根筋”,但我只知道我不能够不管他,放心不下,都是牵挂。遇到别人有困难,能帮就要帮,帮人要帮到底,我想总有一天他能站起来康复,因为有很多人在关心他,我们一起努力,我相信那一天很快会到。路“姚”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当初是因为偶然听到刘宝俊瘫痪在床没人照顾,老姚不忍心,于是上门探望,就这样一天又一天,割舍不下牵挂的老姚一转眼已经照顾刘宝俊10个月了。老姚说他是把刘宝俊当弟弟来照顾,但说实话,即便是亲兄弟,很多人遇到这样的事,也未必有老姚做得好,更别说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了。路“姚”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朴实的老姚不善言谈,做这件事儿初衷也很简单,他自己的总结就是做事儿“一根筋”。可是正是这帮人就要帮到底的执念,让同村的这个邻居不仅有了活下去的勇气,还有了对未来生活的更好向往。现在老姚一个人的善心,变成了一群人的善行。我们致敬老姚这份质朴而可贵的爱心。07/13
- 战“疫”护士受邀加入市作协“在祖国和人民需要我们时,我们是一团火,散去时我们是满天星……”这是38岁的丹东市中医院重症医学科副护士长朱莉莉在援助武汉雷神山医院期间写的一段话。今年的2月9日,朱莉莉加入丹东市第三批援湖北医疗队,奔赴武汉雷神山医院。在雷神山的52天里,她恪尽职守,利用休息时间,记录下身边的感人故事。援助归来,朱莉莉的“战疫日记”引发关注,先后被“学习强国”、今日头条等多家媒体选用。7月8日下午三点,朱莉莉受邀加入丹东市作家协会,并在其母校辽东学院举行了入会仪式。市作协主席姜宏敏代表协会会员对她的工作表达了崇高敬意,并为朱莉莉颁发了作家协会会员证。记者刚越07/13
- 辽东学院入围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7月9日,经省知识产权局审核,辽东学院被确定为辽宁省第一批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培育期为3年。为支持重点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牵头组建高价值专利培育示范中心,创造一批具有战略性、前瞻性、能够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高价值专利,今年4月,辽宁省知识产权局启动第一批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申报工作。经过层层筛选,辽东学院从众多申报单位中脱颖而出。此次被确定的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共有来自省内8个城市的14家单位,其中高校5家,分别是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和辽东学院。作为综合类普通高等院校,辽东学院具有稳定的研发经费来源、较强研发实力,以及良好的创新基础和持续的专利创造能力。2019年,辽东学院申请发明专利50件,目前,拥有有效发明专利77件。辽东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将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高校在市场、创新、服务方面的优势,建立高价值专利协同创造机制,推进专利创造与技术研发的深度融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记者戚文07/10
- 省委宣传部为我市配送图书4000册“精神食粮”充实基层书屋7月8日,省委宣传部为振兴区的农家书屋和社区书屋配送了近2000册图书。至此,省委宣传部已为我市振兴、元宝、振安三区配发各类图书近4000册,种类包含文学、社会科学、生活常识、科普知识、种植养殖技术等。记者在振兴区站前街道华夏村社区的社区书屋看到,书柜里按类别摆放着各种书籍,有的居民正在认真阅读,有的拿出笔记本记录。“家门口有个这样的书屋,真的很方便。”一位正在书柜前挑选书籍的居民说。“收到这么多书,太好了!《海底两万里》、《老师一定有办法》、《中国传统文化故事读本》……相信孩子们会喜欢看。这个暑假,他们到社区书屋可以享用新的精神食粮了。”振兴区站前街道华夏村社区党委书记李明说。李明告诉记者,2019年,振兴区投入资金重新建设华夏村社区书屋,此次送书活动,增加了社区书屋的书籍存储量,为下一步社区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夯实了基础。当天,元宝区委宣传部工作人员来到金山镇石桥村,为该村的书屋送去了省委宣传部配发的78册图书。据悉,该区7个行政村、38个社区的农村书屋及社区书屋将陆续收到省委宣传部配发的千余册优质图书。“这本《掘金乡村养老产业》我喜欢。”石桥村妇联主任矫春娟告诉记者,随着农村老年人逐渐增多,村里也想涉足养老产业,服务村民,壮大集体经济。村工作人员刘涛拿起《农产品电子商务》、《乡村民宿管理》、《农村党组织手册》等书籍说,村里正在发展蓝莓、小柿子等产业,村民正需要这类书籍充充电。“这些书都是我们精挑细选的。”元宝区委宣传部工作人员介绍,省里图书指标下达后,区里组织相关人员精心申报了书目,争取最大限度满足农村和社区读者的需求。7月8日,振安区五龙背镇辖区各村的书屋也收到了省委宣传部配发的600余册书籍。据了解,振安区现有农家书屋45家,总藏书9万余册,电子文献、光碟3000余张。社区书屋16家,总藏书2万余册。各书屋配备了专兼职图书管理人员,经常结合全民读书日、春节、六一儿童节、农闲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读书活动和征文比赛。此次省委宣传部配送图书活动,进一步丰富了我市农村书屋和社区书屋的藏书种类,对深入推广全民阅读起到了促进作用。记者陆丽明刁庆峰07/09
- 丹东美食-朝鲜族冷面“用荞麦面沈清和猪肉名日冷面”,就是把荞麦面条放入萝卜或白菜泡菜里,在放上猪肉片吃叫冷面,并有两种起因,一是以为白菜泡菜和萝卜泡菜都是凉的;二是为了同当时的骨董面加以区分。冷面属于机压面条,有冷面和温面两种。面条的做法一样,只是汤的凉热有别。汤是凉的,称做冷面;汤是热的,称为温面。冷面有面粉冷面、荞麦面冷面、苞米面面条、土豆浆冷面、土豆粉冷面等。在各类冷面中比较讲究的是荞麦面冷面。冷面汤以清炖的牛肉为上品煮肉时撇出浮油。冷面的佐料是把酱油、醋、香油、芝麻、胡椒粉、辣椒面、白糖、蒜沫等调味品混拌成糊状,适当的放入碗里。除此而外,还要放上鸡肉丸子、酱牛肉片、鸡蛋丝、苹果片等。在延边地区把这些佐料形象的成为冷面帽。冷面的风味因地而异。居住在延边和牡丹江地区的朝鲜族,喜欢吃冷面汤稍带甜味的冷面,其他地区的朝鲜族则喜欢吃不带甜味的冷面。冷面入口后,柔韧耐嚼,凉爽清淡,汤汤水水,滑顺润喉,而其中的辣、咸伴以酸甜能立刻勾出口水,再配嚼冷面菜(韩国泡菜,辣白菜,牛肉,黄瓜丝,煮鸡蛋,香菜),令人食欲大增。另外,冷面经济实惠,普通百姓都能接受。07/08
- 丹东发现6000年前石雕人头像坠饰近日,东港市出土一件新石器时代石雕人头像坠饰。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洼遗址的新发现,进一步丰富了该遗址雕塑艺术品的信息资料。新发现的这件石雕人头像坠饰分为头、颈两部分,重15克。头部长2.7厘米,宽1.6厘米,厚1.6厘米;颈部长1.7厘米,宽0.9厘米,厚1.2厘米;孔径0.3厘米,深0.9厘米。该坠饰为滑石圆雕,风格粗犷,面部器官形象生动,柳叶形眼,呈突出状,眼眶内凹;鼻子呈圆孔状,嘴扁平,脖颈修长;眼睛上下及鼻孔、嘴部周围刻划长弧折线。“后洼遗址雕塑作品数量多、年代早、类型全、工艺精,这件石雕人头像坠饰雕工粗犷、非常原始,坠饰重点刻画的是眼部特征,与三青堆出土的青铜器有异曲同工之妙。”东港市文物管理所二级美术师孙道俊介绍。据了解,后洼遗址的石雕作品在国内考古界具有一定影响。在发掘过程中共出土了90多件雕塑作品,其中石雕作品30多件。后洼遗址的发现,证明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的总体特征。07/08
- 未来的生活会一天更比一天好家住宽甸太平哨镇泡子沿村的矫国恒、肖艳夫妇俩,虽然都有残疾,但两人依靠养羊不仅脱了贫,还将儿子培养成了大学生。6月18日,记者来到泡子沿村,下了丹集公路,过南股河,再走上近两公里村堡路,便到了矫国恒的家。中午时分,矫国恒正在院子里给笼内20余只大骨鸡倒水。“除了养羊,顺便抓了些鸡喂养,一则补贴家用,再者过年过节吃鸡也方便。”现年55岁的矫国恒,偏瘦,皮肤黝黑,走起路来一拐一拐,一说话脸上便露出笑容。在矫家房后,是一个两层的羊圈。“这些羊怎么还住上了二层楼呢?”记者问。矫国恒解释,这叫“羊炕”,夏天潮气大,羊伏地容易生病。矫国恒说,每天早晨他4点多钟起床,基本上一天都在伺候羊。“干啥都不容易,即使再困难,也不能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矫国恒说。眼下正是矫家70多只羊增肥的大好时节。矫国恒说,去年卖了20只羊,加上卖羊绒的钱,每年养羊就能收入两三万元。家里10亩旱田年收入近万元不成问题,妻子常年在东港一家残疾人用工企业打工,一年还能进项一万多元。他说,之所以舍得让妻子撇家舍业的,是因为这家企业给妻子上了社保,到了退休还能领退休金呢!老矫自小腿有残疾,成家后生活一直比较艰难。2016年,他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回想起以前的生活,老矫备感辛酸:儿子上初中后,日子更难了,连每周孩子的零花钱都凑不齐。后来,老矫的妹妹赊给他几只羊,让他繁殖饲养,从此,他在这群羊身上看到了希望。谈起养羊经,矫国恒如数家珍:比如,羊的肚子瘪了,可能肚里有虫了;只要羊身上一“生癞”,羊肯定没精神;羊一流鼻涕,指定是感冒了。老矫说,现在羊患病了,都是他到镇里买来针剂,自个儿给羊注射。老矫对伺候羊羔也特别精心,每逢羊奶不足时,都会买来牛奶喂羊羔。矫家的房子是3间瓦房,当年建房时政府补助了1万元。走进屋内,屋里亮堂堂的。东西屋炕上的炕革清洁平整,地面也铺着炕革,得脱鞋进屋。老矫说,刚入住时,还没钱购置家具等,整个屋空空的。现在不仅有了电视,还有了冰箱、洗衣机。为了让老矫通过电视和手机多了解外面的世界,儿子还给他装了路由器。屋内设施最让老矫满意的是安装了小锅炉,用上了暖气。老矫说,妻子平时在家少,两铺炕烧起来费劲。如今的冬天,在小锅炉里点一把火,整个屋里都暖暖和和。当天,记者没有看到让老矫引以为豪的儿子。“比我胖一些,个头1米73还多。”老矫说,儿子就读于渤海大学,下学期就大四了,现在学校还没有复课,前段时间去丹东市里打工去了。“孩子懂事,从不乱花钱。”老矫说,看着孩子成长,觉得干什么都有劲,相信未来的生活会一天更比一天好!记者刁庆峰07/06
- 朝鲜族传统民俗娱乐项目之一(拔河)拔河是朝鲜族所喜爱的一种能显示集体智慧和团结力量的民俗游戏和体育项目,朝鲜族在民间举行拔河游戏的历史很长,早在15世纪已盛行拔河比赛.过去,每逢正月十五,人们以村为单位进行拔河比赛。这天一早开始就非常热闹,方圆数十里的农民,各自组织农乐队从四面八方涌来聚集在拔河赛场上,载歌载舞,锣鼓喧天。中午时分,双方壮丁各自扛着自己的绳子,进入赛场分界线接绳.拔河绳分“雄绳”和“雌绳”,连结时把雄绳尖头插入雌绳圈头里,然后插上大木簪子固定。随着裁判员的一声令下,全场群情激昂,助威呐喊。雷鸣般的呼叫声,锣鼓声,响彻云霄。比赛结束后,取胜的一方队员扛着拔河绳子,在农乐队的助兴下,欢天喜地凯旋回村。全村男女老幼,又载歌载舞,夹道欢迎,庆祝胜利。今天,拔河也是很受欢迎的比赛项目之一。各由20名,30名为一方,互相拼尽力气去拉用红布条做标志的一条绳子的两头,看着都叫人起劲,选手们要动作一致,这对决定胜负影拔河也是很受欢迎的比赛项目之一响很大。这种比赛一开始,选手们自不必说,连观众也都和他们共呼吸,齐呼喊,这种情况在其他比赛项目中是不常见的。07/03
- 回放丹东百年防疫史安东(丹东)1890至1919年,清末民初之际发生了六次大瘟疫,造成的恐慌冲击,生命财产损失,远超水火之灾。《安东县志》把1876年设县以来的疫病事件归置于“灾害”一栏,和水火灾害按年份的先后顺序,依次叙述。丹东百年前旧照几次疫情势极猖獗第1次:“光绪十六年(1890年)庚寅夏,疫病流行,势极猖獗,死者千余人。”第2次:“光绪二十一年乙未夏六月,疫病大作,沙河镇、大东沟两处最烈,死者无算。多系劳动工人,甚盛时终日掩埋不绝,甚有舁柩之人未至墓田,中途发病而死者,当时不明传染之说及防疫之道,死者皆委之于数,可谓浩歎。”第3次:“光绪二十七年秋七月,疫症又作,沙河镇日毙三四十人至五六十人不等,仍以劳动界为多。官府漠然不闻,不知防御之法,商民愚鲁迷信,宣传过年即解,未及一月,连度三岁,家贴红联,又是一年字样触目皆是。然疫病月余始止,伤人甚多。”(疫病“过年即解”,即以年驱病;“一月连度三岁”,即一个月过三个年。)上世纪30年代丹东旧照第4次:“光绪三十四年夏六月,霍乱流行,木篺工人死者无算。尸柩无亲故收葬,其伙乘闻舁送珍珠泡路旁地内,积柩遍野,尸骸暴露,伤心惨目,秽气熏蒸,卫生有碍。宣统二年(1910年)五月,珍珠泡议员吕继成呈请巡警总局归拢掩埋。”(1908年的死者灵柩,置于珍珠泡路旁,两年后才归拢掩埋。此乃20世纪安东县城的又一惨剧。)第5次:“宣统二年冬月,鼠疫流行。由吉林、哈尔滨漫延与奉天。是种病菌传染甚速,一小时能滋生百倍,侵入肺部,十死八九。因其症危险,又名黑死病。安东为火车通行之处,非预为防范,难保不乘势侵入。东边道为督办,巡警局、自治会、总商会协同办理。由省请防疫费一万元,组织消毒队、死尸埋葬队、查验队,防堵甚严,成绩良好,未至蔓延。”第6次:“民国八年(1919年)七月,时疫发生,埠内及马市台、三道浪头各处。同时设立霍乱病检查所,由警察厅县公署分委防疫检查员切实检查,一经查出,即送入隔离所医治。埠内共发生疫病者七百八十五人,不及医治而死者一百六十六人,在隔离所死者一百八十一人,乡镇共发生疫病三十七人,死者十三人。是岁,因防检严密,不致蔓延。”(这是20世纪继安东县防治鼠疫成功之后,又一次使用隔离手段战胜霍乱。)1919年,霍乱疫情在安东肆虐,病患在天后宫内接受治疗碍于成书时间,《安东县志》记载于此。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抗生素发明并逐步使用后,公共卫生意识提高,安东鲜有瘟疫传染病疫情。停运铁路阻断传染《安东县志》提到的第五次疫情,发源于满洲里哈尔滨,沿中东铁路、南满铁路、南满铁路支线、京奉铁路、安奉铁路,借着返乡流民回乡过年之机,南下肆虐。波及宽城子(现长春)、奉天(沈阳)、旅顺等地。安东虽地处偏远,亦未能幸免。时任奉天民政使张元奇有诗记之:“哀哉哈尔滨,严寒蕴深毒。宽城当其冲,辽沈为之续,震惊及中外,防救事骇俗……”1919年,霍乱疫情在安东肆虐,病患在天后宫内接受治疗关于在安东的疫情,除了《安东县志》所记,着重回顾一下当时围绕安奉铁路停运中日间的博弈。因为“安东为火车通行之处,非预为防范,难保不乘势侵入”,当时疫情紧迫之际,“京奉(北京、沈阳)已停开”,鸭绿江对岸“严行检疫,拒阻搭客”“安奉尚照常开车”,防疫形势顿时变得严峻。安东虽距疫情发源地较远,且当时安奉铁路正进行改轨、改线施工,鸭绿江大桥尚未完工,安奉铁路仍走日俄战争时所建的窄轨临时铁路线,通行效率低下,客流不大,延缓了疫情南下。可安奉铁路只有彻底停运,才是杜绝疫情根本。1920年时的丹东为此,宣统二年12月23日,哈尔滨瘟疫爆发的第二个月,清廷外务部发电报给当时的驻日大使汪大燮:“现在办理防疫。京奉已停车,安奉尚照常开车。安东地小人稠,已多传染,本部商日使,饬日领转令停车。安奉未实行停车,与安东防疫办法,显有窒碍。希切商日政府,转饬安奉铁路,即停开二三等车,由日领与该处华官接洽,务照防疫通例,以保安全,并电复外务部二十三日。”这份电报的意思是:外务部已经在“商日使”,即商见日本驻华大使,并让其转令日本驻安东领事,在安奉铁路停车的基础上,双管齐下,又给清廷驻日大使发电报,派汪大夑交涉日本政府,让日本以政府的名义,施加压力给安奉铁路即南满铁道会社“转饬”“即停开二三等车”。为什么强调二三等车?因为这些车厢是当年在北满务工的穷苦百姓南下回家过年的必乘车,拥挤,且卫生条件差,极易感染鼠疫。最终迫使安奉铁路停运。大疫当前共同抗击宣统二年的鼠疫来势凶猛,从黑龙江、吉林沿中东铁路蔓延肆虐,由于是前所未见的空气飞沫传播,后果极其严重。得病者九死一生。有些地区,已经是十室九空。为了阻止病菌传播,甚至要将死尸和房屋一起烧掉,引起极大慌乱。在那次灾难中,沙河镇每天会有四五十人死亡。疫情紧急,自然惊动了驻安东的各国领事馆。1919年,霍乱疫情在安东肆虐,病患在天后宫内接受治疗有外国领事馆向东边道献策,提议立即建立防疫机构,采取措施,开展大规模疫情防治。东边道经多方探讨,采纳该建议,成立由东边道督办的统一防疫事务所,并聘丹麦医生沈得荣为“安东防疫总医官”。同时请示奉天省,特批了一万元的防疫专款,一些配套措施也相继出台,据当时的《盛京日报》报道:安东警务局命令散处客栈的妓女,在规定的日期内一律搬入柳巷,以便清理地面,统一管理;安东地方官员发给租界居民鼠药,上缴一只死老鼠,给洋五角;安东自治会在太平沟、安子山等口岸各设立隔离所一处,派人严查。无论汽车、帆船抵达口岸后,其所装载的客人必须送到隔离所诊治。彼时的安东县,开埠伊始,华洋杂处,关系微妙,防疫的同时,也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外交斗争。那时,日本已强行“租借”了安东的六、七道沟一带作为日本的“居留地”,并以防止疫病传染、维护公共卫生为借口,提出派卫生防疫人员和军警“入境检查”的无理要求。安东知县陈艺洞察了日本人的野心,认为这是日方侵犯本国警权、主权的第一步,当即予以回绝。面对日本人的威胁,陈艺巧妙利用了列强之间的矛盾,将这一事件提交给各国驻安东领事馆,要求各国依照国际公法予以公断。日本人得知后,自知理亏,也清楚得不到其他国家的支持,只能偃旗息鼓。鸭绿江大铁桥百年前旧照这场一百年多年前对鼠疫的防治,还促进了安东近代西方医学的发展,西方医学在安东逐渐被人们接受。那一万元专款的余款,被用在了地方慈善事业上,于道署后街(今中富街西段)设立了“安东卫生医院”,这所医院是清末安东县惟一的官立医疗机构(类似今天的“公立医院”性质的医疗机构)。也是后来的安东“施医院”前身。宣统年间防治鼠疫还促成了中国红十字会安东分会的建立。清宣统二年,承中国红十字会上海红十字总会函嘱,联络安东埠内各界志士组织成立,宗旨为:博爱恤兵,扶危济困,专重人道主义。民国八年(1919年),安东县又爆发霍乱(虎烈拉),丹麦医生安乐克率领奉天医学堂学生和安东医院医务人员,在八道沟天后宫寺庙开辟临时诊所,集中隔离医治。“是岁,因防检严密,不致蔓延”。从《安东县志》记载来看,隔离得当,数据清晰。“疫病者”“不及医治而死者”“乡镇发生疫病者”……精准确切,具备现代统计学的精髓。同时也为清末民初肆虐安东县近30年、多达6次的瘟疫史画上了句号。(史料依据:《安东县志》《清宣统朝中日交涉史料卷六》《盛京日报影印版》《元宝文史·第三辑》)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