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丹东
人文丹东
  • 丹东市第九届全民读书节
    ●辽宁全民读书节4月23日启幕●丹东市第九届全民读书节昨日“云上”启动
    04/17
  • 徐雪锦:“中国速度”必能战胜一切
    对于31岁的徐雪锦而言,驰援武汉战“疫”的52天是一段特别的人生经历。作为丹东第三批援湖北医疗队队长,她带领的团队让诸多患者摆脱了病痛的折磨,走出了心理阴霾;作为奋战在抗疫最前沿的“逆行者”,武汉之行让徐雪锦真切感受到了“中国速度”的强大。“当时,报名去武汉抗疫,我就下定决心必须要去。我有工作经验、有胆量,心理上也准备好了。”徐雪锦说。作为市第一医院急诊科的护士长、一名党员,她深知关键时刻自己必须冲在前面。由28名医护人员组成的丹东市第三批援湖北医疗队于2月9日抵达武汉,临行前徐雪锦被组织任命为医疗队队长,此后又任临时党支部书记。医疗队到达武汉当天下午,徐雪锦等几名代表就被安排去了工作院区——武汉雷神山医院,以便尽快熟悉情况。当时,医院建设尚未完工,不同工种的工人正在加紧作业。令徐雪锦意想不到的是,当晚他们接到上级通知,要求医疗队全体队员第二天就进驻A3病区,进行接诊前的各项准备工作。“A3病区有18个病房、36张病床,每个病房的各种医疗设备、通讯设备、生活设施调试完了我们都得去验收,工作量确实很大。”作为队长,徐雪锦的工作琐碎而繁杂,操心的事太多,有时候一天要忙十六七个小时。疫情形势严峻,雷神山医院以最快速度达到了接诊要求。“第一天就来了34个患者,我们一直忙到半夜才回到驻地,晚饭都没吃。”徐雪锦回忆,前一天因为要做好护士排班、计划次日各项准备工作等,一直到凌晨4点多她才躺下睡了一会儿。对于丹东医疗队的队员们来说,每天超过10个小时的工作量已是常态,而且随时都要加班加点。3月8日妇女节,原本央视记者已提前和徐雪锦约好,当天要做一期直播节目。马上就要下班时,A3病区突然来了15名患者,徐雪锦只好取消采访。“像这种情况特别多,经常很晚才能回到驻地。”躺在床上,徐雪锦还要计划第二天的工作安排,经常要靠药物才能入睡。刚接诊不久,A3病区收治了一名老年女性患者,情绪很不稳定,多次要求调换病房。见此,徐雪锦就耐心地和患者唠起了家常。聊天中得知,因为手机坏了,患者已多日无法与家人取得联系。随后,徐雪锦和几名护士一起,想方设法联系到了患者的女儿。很快,患者的情绪稳定了,并积极配合治疗,病情得到了好转。“其实护士的工作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给予患者最好的治疗,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也很重要。”徐雪锦说。“刚开始接触患者,我们也有恐惧,也担心自己会被感染,但看到那么多人需要我们的帮助,心里就想着怎么去救治、提供最好的医治方案,就不再害怕了。”徐雪锦回忆,曾有一名患者一直咳嗽,最后咳出了不少血。因为近距离地照顾患者,徐雪锦的手上也满是血。“看到他那痛苦的样子,心里想就是被感染了,我也得尽最大努力把他照顾好。”武汉之行,丹东第三批援湖北医疗队出色完成了任务,受到雷神山医院临时党委的高度认可。3月27日,在院方组织的工作汇报会上,徐雪锦代表辽宁援湖北医疗二队,与大家共同分享了A3病区护理管理工作亮点和经验。在雷神山医院的52天,徐雪锦说自己一下子长大了十岁,见证了令世人惊叹的“中国速度”、八方驰援的中国力量、风雨同舟的坚强信念……“这次经历,让我的内心变得更加强大了。身在前线才会有更多的真实感受,作为一名护士、一个中国人,我为我们的祖国而感到无比自豪。”记者刘作庆
    04/13
  • 贾楠:病区“清零” 是最好的生日礼物
    “感恩遇见,武汉,下次见。”3月28日9点56分,贾楠在微信朋友圈留下道别语,配上与“战友”们的合照,踏上了回家的旅程。28岁的贾楠是丹东市中心医院普外一科的护师。2月2日,作为第二批丹东驰援湖北医疗队队员抵达武汉,进驻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支援抗“疫”一线。“刚下飞机到武汉的第一感觉就是冷清,街上也没有人和车。”贾楠说,自己怀着一腔热血去武汉,但望着空旷的街头,心里特别难受,同时感觉到疫情的紧迫和肩上的压力。第二天,贾楠郑重地写下入党申请书,她希望把对党的忠诚和信仰书写在前行的征途上,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初心。2月4日,在结束短暂的岗前培训后,贾楠所在的医疗队开始进入病区。由于病患较多,需要把病区15个患者的配备变成44个患者配备。抬床、挪床、搬床头桌……贾楠说,穿着防护服戴着护目镜不仅行动不便还很闷热,不一会儿汗水就浸湿了衣服,但她不能停下来,急需诊治的患者正在等候,稍不小心耽搁时间,就有可能给患者带来生命危险。贾楠被分配在第四病区电脑班,负责处理医嘱、打印口服药及输液卡片,打印各种处置单,核对医嘱发药,装药,还要负责缓冲间里的消毒液更换等工作。记者与贾楠沟通时,她笑称自己工作的处置室像一个“小黑屋”,工作时看不到医生和患者,与外面沟通只能依靠对讲机。贾楠解释说,虽然病区很大,但不能随意走动。在岗期间,她需独自一人在处置室为病区40多名重患完成药物配制,并将医嘱录入电脑传达给负责病房的护士。处置室是个封闭的工作环境,没有窗户,她将配置好的药物放置在简易的药物传送窗口内。由于病区新冠肺炎患者多,所需药物种类也多,贾楠完成一轮配药工作至少需要3个小时。在连续6个小时的工作时间里,贾楠几乎没有休息时间。即便如此,每天下班时,贾楠还是会主动到病房帮忙。有一次,她正好看到一名新冠肺炎患者刚做完直肠手术有造瘘,便上前帮忙为其更换好造瘘口袋。3月5日那天,是贾楠28周岁生日。当天清早,丹东第二批驰援湖北医疗队队长、丹东市中心医院全科医学科护士长孙妮为贾楠准备了鸡蛋糕,所居住的酒店制作了生日蛋糕,“战友”们也纷纷送上精心准备的礼物。贾楠说,这个生日既特别又有纪念意义。驰援武汉期间,她每天都在重复同样的工作,但从不觉得辛苦和枯燥,患者早日康复和家人团聚,是她驰援武汉的初衷,也是她28岁的生日愿望。记者曲艺
    04/09
  • 难以忘却的记忆
    时隔56天后,修美凤随丹东第二批援鄂医疗队返回了家乡。战“疫”前线的日日夜夜,让31岁的重症专科护士修美凤有着不同的职业体会。“武汉,现在就是我的第二家乡。我在那里付出过、战斗过,也更多地感受到了一名医护人员的价值所在。”修美凤是丹东市第一医院的一名重症专科护士。农历正月初二,下夜班的修美凤听说丹东要选派医护人员驰援湖北,她很快递交了请战书。次日,修美凤从新闻中了解到武汉疫情形势愈加严重,她急忙给科室护士长打去了电话,表达了自己想去抗疫一线的愿望和决心。修美凤是一名护士,同时也是一名妻子、一个三岁孩子的母亲,更是一名共产党员。“我知道家人需要我,但这个时候祖国更需要我,武汉急需重症专科护士赶去支援。作为一名党员,去抗疫一线是我的职责。”此时的修美凤,内心格外坚定。2月2日,修美凤随丹东第二批援鄂医疗队抵达武汉。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是修美凤所在的辽宁省重症医疗队的工作区,团队主要负责第三、第四病区救治任务。“我们所在的病区收治的都是一些危重患者,最多一天收治了30多个。队员们经常要连续工作六七个小时,防护服里的衣服全都湿透了。”修美凤主要负责重症患者呼吸机等仪器监护,还要兼顾病区卫生、病房消毒等。作为一名重症专科护士,修美凤深知时间对于重症患者意味着什么。每天,这里的医护人员都在与死神赛跑。工作时,医护人员很少喝水,就是为了尽量不上卫生间,“尿不湿”成了他们生活的必需品。一天,病区转来了一名女患者。修美凤发现,患者的精神状态非常差。“一看这个状态我就跟她唠,才知道患者是害怕自己的病治不好,每天晚上都做噩梦。”此后,修美凤经常给这位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她建立信心。修美凤返乡前,病情大有好转的女患者被转到其他病区继续治疗。临别,二人流着泪抱在一起。“和很多患者一样,她也非常感谢丹东医疗队员。我希望患者们都能更加坚强,早一天康复出院。”修美凤说,在武汉的日子,留给了自己太多难以忘却的记忆。“妈妈,我把病毒打倒了,你什么时候把病毒都打倒,回家来抱抱我呀!”在武汉工作一个多月后的一天,和家人视频时,听到女儿的这番话,一向坚强的修美凤禁不住泪流满面。“其实,我特别感谢我的家人,婆婆、丈夫,他们都很支持我,也给了我更多的勇气和动力。女儿还小,等她长大了,一定会理解妈妈的,会为妈妈的选择而感到骄傲。”来自全国各地的援助医疗队齐心协力,与患者共渡难关;千里之外的家乡人给丹东援鄂医疗队送去了草莓、酸菜;当地酒店工作人员待他们如亲人,在生活上照顾得无微不至……“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现在对这句话我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也更加懂得了人生的价值所在。在武汉的这段日子,也真切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我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感到无比自豪。”修美凤说,武汉战“疫”之行自己付出了努力,但内心的收获更多。记者刘作庆
    04/08
  • 【致敬】回家!一个都不少!
    春日暖阳,英雄荣归3月30日,17时43分丹东援湖北第三批医疗队丹东援襄阳疾控队共30人双脚踏上家乡的土地呼吸到熟悉的气息
    04/01
  • 挥别稚子 逆行援汉
    当各地支援武汉医疗队员开始返乡,全国人民最希望看到的,是这些逆行英雄摘下口罩后的样子。而作为逆行者之一,吴薇薇最大的遗憾是未能看到并肩战斗55个昼夜的战友们的模样。吴薇薇,市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医学科副主任医师。11年的呼吸科工作经历,让她成为科室骨干。所以,疫情发生后,她当仁不让地请战:“我能行!保证完成任务!”1月26日,农历大年初二,作为辽宁援湖北第一批医疗队员,吴薇薇辞别父母、丈夫与年仅3岁的女儿,踏上了逆行驰援之旅。“出发前最不敢想不敢看的就是我姑娘,看一次哭一次,那一夜我几乎没睡。第二天六点起来,告诉爸妈我要去湖北了,六点半走。爸妈惊愕地看着我,老妈赶紧给我做早饭,但我没空吃,匆匆地走了。”抵达武汉之初,正是疫情紧急、人们对病毒又知之甚少的危急时刻。毫不夸张地说,奋战在前线的医护人员面对的,是生与死的考验。吴薇薇被安排支援协和江北医院济和院区。护目镜、口罩、防护服……第一个夜班,她就在“雾茫茫”中熟悉工作系统和查房。初入科室那段日子,患者非常多,床住满了,还有很多患者在等床。同时,医疗物资紧缺,医护人员们都尽量少喝水、少吃东西。闷热的手套,每天无数次的手消保护的同时,也让她的手反复起疹,瘙痒疼痛,直到回丹也没好利索。面对如此凶悍的新冠病毒,冲在最前线的医务人员岂能不怕?但吴薇薇所想却又不同:“肯定有心理负担,但想想武汉的搭档们,我们又怕什么?我们去支援,有困难,但是我们有大辽宁这个强有力的后盾罩着,而他们呢?他们的母亲生病了,千疮百孔,他们拼了命地保护、治疗他们的母亲。”并肩作战,两座英雄城市的儿女们结下的,是同生共死的战友情谊。但是,每天上班就是防护装,下班累得回驻地倒头就睡,共事55天,吴薇薇和武汉的同事们竟未亲眼见过彼此的模样。他们之间能凭声音和身形就认出彼此。有一次加班,吴薇薇一进屋,看到一位医生防护服上没写名字,却马上叫出了对方的名字。“梅艳主任总是来的最早,孩子今年高考;王依启医生很有才气,平时不爱说话,却能写诗,和我们告别时还送了一首;朱丹医生、晏飞医生、袁林主任、汪晓燕医生、黎春医生、熊勇熊弟弟……”回丹后接受采访,吴薇薇不怎么说自己做过什么,却对并肩战斗的同事们的事说个不停。“周游主任,一个很有趣的人。有一次,病房转走很多患者,空了很多床,周主任说,‘熊医生收满床啊!’结果,真的收满了……第二天,大家异口同声说他是乌鸦嘴。”说着说着,吴薇薇就笑了起来,仿佛所有的磨砺,都只为今天这一抹笑容,振奋又温暖人心。从医院撤离那天,大家依然带着口罩。“其他人都见过照片,就朱丹医生我还没见过。”吴薇薇耿耿地说。记者田治华
    03/24
  • 毅然赴火线 带队奏凯归
    1月30日,是丹东援湖北第一批医疗队队长、丹东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姜凯丽到武汉疫区值的第一个班,从16点到零点。对于在重症监护室工作多年、早已习惯了值14个小时夜班的她来说,8个小时并不长。但眼前的场景令姜凯丽终生难忘:ICU里都是确诊感染患者,输液泵的报警声、呼吸机的运转声、监护仪的滴答声不绝于耳。站在ICU的外廊,可以看见对面灯火通明的发热门诊,那里正排着长长的就诊队伍……面对岌岌可危的生命,姜凯丽和队友们感觉到肩上担子的沉重。这些生命有的是别人的父母,有的是别人的爱人,有的是别人的儿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尽管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早已汗流浃背、筋疲力尽,但姜凯丽和队友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些角色重新归位。39岁成为全院最年轻的科主任2010年8月,姜凯丽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到丹东市中心医院ICU工作,她为人诚恳、做事认真、工作严谨、爱钻研肯吃苦,受到院内同仁的一致认可和好评,因工作表现突出,2018年被提拔为丹东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39岁的她成为全院最年轻的科主任。做医生,她认真负责、业务过硬;做科主任,她有责任、有担当。她在科室建设方面着眼未来,重视人才培养、梯队建设,重视新业务、新技术的开展和创新,全面把控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在她的带领下,科室工作蒸蒸日上、卓有成效。她先后获得“十佳医生”“三星医生”“精诚协作奖”等称号和荣誉。一定要把大家安全带回来2020新年伊始,武汉的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大年初一,在万家团圆的日子里,姜凯丽接到院领导的电话,得知武汉需要重症医疗援助,她主动请缨,申请亲自带队驰援武汉。出征任务紧迫,准备时间仅有几个小时。姜凯丽没来得及跟刚刚从北京接来过年的父母说上几句知心话,没来得及跟两个年幼的孩子道个别,也没有太多时间跟丈夫做详细的解释,甚至没来得及换上一双舒服点的鞋子,就匆匆忙忙出征武汉。当院领导握着她的手问她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助解决时,她只说了一件事:“请领导费心帮我照看一下我的科室,我不在,不要有风险才好。”避险是人的本能,而明知有危险却依然勇敢逆行,那是因为使命和担当。作为丹东援湖北第一批医疗队队长,当接过市政府主要领导交给她的队旗时,她知道这是责任、希望、嘱托,她坚定地表示一定不辱使命,完成任务,把大家安全带回来。与疫魔争夺生命到达武汉后,姜凯丽所带领的团队负责接管蔡甸区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负责收治急危重症患者。重症监护室的13张床位已经满床,当地的医护人员因为工作量大,体力已严重透支。时间紧、任务重,姜凯丽和队友们几乎没有多少休整时间,马上进入岗前培训,学习消毒隔离防护要求、各种防护装备的穿脱流程、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等。作为队长,她时刻不忘自己的责任,自己首先要做好,还要一一确认队友们的学习和安全防护。为了不浪费一套防护用具,姜凯丽成人以来第一次穿上了纸尿裤,同来的男同志根本不知道怎样穿脱,这个俩孩子的妈妈便成为他们的老师。每时每刻,他们都在与疫魔殊死搏斗。2月的一天,一位70岁的老人在坚持了12天之后还是走了。随后住进来的是一位68岁的老人,由于呼吸困难,姜凯丽和她交流了四五次才完成了病史采集,老人肺部检查的结果并不乐观。这些都让姜凯丽和队友们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不言放弃,点燃这里更多人生的希望。姜凯丽穿着厚重的防护服穿梭在患者之间,细心地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诊疗方案,不断地鼓励神志清醒的患者,努力帮他们树立信心。一些患者病情好转,住进了普通病房。姜凯丽说,那种由衷的喜悦绝不亚于患者家属。那是她和队友们努力的结果,是他们帮助武汉人民树立起来的希望。硝烟渐渐散去,勇士平安归来。“我从未觉得自己是一名勇士,只是做了该做的、能做的事。这是一个医者的天职和使命!”姜凯丽说,疫情还未结束,她将继续用专业当剑,坚毅做枪,忠诚守护着人民的生命健康。记者王强
    03/23
  • 丹东援武汉队员将继续坚守
    3月17日,全国支援武汉医疗队中,有41支3675人将踏上返程。而丹东支援武汉的医疗队员们将继续在武汉坚守。目前,武汉50多家定点医院收治的新冠肺炎患者,将陆续向同济医院光谷院区、协和医院西院、湖北省人民医院东院、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武汉市肺科医院等10家定点医院集中,腾出医院恢复原有的医疗体系和医疗秩序。全国支援武汉的医疗队员,也将按照统一部署,部分转而支援这10家定点医院,另一部分将踏上返程。丹东支援武汉定点收治医院的医疗队员共有41人(援湖北医护人员另有一人支援武汉的医学观察点、两人支援襄阳疾控)。41人支援4所医院——武汉雷神山医院28人、湖北省人民医院东院6人、蔡甸区人民医院4人和济和医院3人,也就是说,他们仍在参与“武汉保卫战的收尾冲刺阶段”,且大多数将坚守到这场战“疫”的最后。当然,随着在院患者逐渐减少,保留的定点收治医院也会相应减少。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焦雅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驰援湖北的医疗队撤离的基本原则是要有序、安全撤离,方案3月16日已经通过了中央应对疫情领导小组的会议审议,已经开始实施。分了几个组开始制订方案,原则上是先从承担方舱医院任务的医疗队开始陆续撤离,因为方舱医院已经圆满休舱了。定点医院的医疗队完成新冠肺炎患者救治任务后,原地休整几天也陆续安排有序撤离。丹东医疗队的队员们,最长的已在武汉奋战50天了。虽然按目前的安排,他们无法在武汉“会师”,但他们依然精神抖擞、战意满满,“我们期待丹东胜利会师的那一天!”第二支医疗队队长孙妮如是说。记者田治华
    03/18
  • 丹东市追授于洋“最美退役军人”称号
    13日下午,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和振兴区主要领导来到振兴区临江街道因公殉职的原武装部部长于洋家,看望其家属,送去慰问金,并追授于洋丹东市“最美退役军人”称号。2020年3月4日17时,于洋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连续奋战43个昼夜后,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因公殉职。于洋去世后,丹东市委宣传部、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和丹东军分区政治工作处追授于洋丹东市“最美退役军人”荣誉称号。在于洋家里,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领导将证书和奖杯送到了于洋妻子的手上,详细了解于洋家属的身体和生活情况,安慰于洋妻子保重身体、振作精神;鼓励于洋的儿子继承和发扬父亲的好传统和好作风,为国家和军队作出应有的贡献。记者谢秋林
    03/16
  • 齐心战“疫” 文化志愿者声音嘹亮
    在举国上下齐心战“疫”的时刻,我市文化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围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这一主题大力开展文艺作品创作,以文化力量温暖人、鼓舞人、启迪人,营造众志成城、同心战“疫”的浓厚氛围。感人事迹激发创作热情“我们的眼睛湿润了/望着你们登上列车脚步的坚定/我们的热血潮涌了/送别你们奔赴没有硝烟战场的背影……”1月26日,我市第一批援助湖北医疗队出发,白衣天使的壮举深深打动了文艺工作者们,这首《逆行者的背影》由诗人、文化志愿者赵清俊创作,“心之声”七班学员朗诵,情感饱满,令人动容。“我虽然看不清你的容颜,但你的温暖目光常驻我心间,那是情的凝聚,是爱的祝愿,有你在我身边我会心神安然……”这首由我市音乐制作人王心耕作词作曲的《谢谢你,白衣天使》,表达了文化志愿者对抗疫英雄的真切情感。据了解,这首歌曲的填词仅用两天时间,中国歌剧舞剧院歌剧团团长、丹东籍文化志愿者田彦和丹东市女高音于红岩连夜赶制,完成了这首动人的男女合唱。2月8日,正月十五,由市委宣传部、市文联主办,市朗诵艺术协会承办的“众志成城抗击疫情丹东市元宵节声援武汉网络朗诵会”于当晚7点30分准时开始。《钟南山是一种精神》《我们与武汉是爱的距离》《白衣战士赞》《向着春天微笑》等21首诗歌作品,通过网络直播飞向千家万户。据主办方负责人介绍,从发起筹备到朗诵会开播仅用了3天时间,希望通过这样一种特殊的方式,向武汉人民传递一种力量,同时向所有一线医护人员致以崇高的敬意。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战“疫”期间我市文化志愿者共创作推出10类200多个文艺作品,涵盖歌曲、电视散文、相声、少儿京剧、评剧、漫画、沙画、儿歌等多种文艺形式,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网络平台拓展传播渠道“新春日,疫情起,华夏蒙难;抗病毒,战瘟疫,共克时坚。大中国,强敌面前,从不怯战,越是艰险越向前……”不久前,一段由丹东少儿戏曲培训中心学员演唱的京剧唱词在抖音、微视等短视频平台悄然走红。据了解,这首唱词是该中心师生专门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创作和排练的众多作品之一。一些家长在观看完视频后纷纷表示,以京剧表演的形式助力疫情防控阻击战,既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能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丹东少儿京剧作品在短视频平台走红,正是我市文化志愿者主动借助网络平台拓展原创作品传播渠道的一个缩影。据了解,由我市文化志愿者创作的各类主题文艺作品已被“学习强国”辽宁学习平台刊发126个,其中9个被全国平台刊发,同时还被新华社、辽宁日报、今日头条、新浪、网易、腾讯等多家主流媒体客户端和网站关注并转载推送,阅读量超过120余万次。网友“海歌”说:“漫画通俗易懂,对防疫知识有了更直观的了解,让人耳目一新。”网友“适度就好”留言:“用歌声向白衣天使致敬,直击心灵深处,让人泪目。”多种形式丰富群众文化“‘回’字,打一防疫用品。”“口罩。”“儿行千里,打一防疫词。”“少出门。”“一日未见,无精打采。打两个防疫词。”“不聚会,乏力。”每当主持人抛出一个谜面,就会出现竞相抢答的场景。这不是往年我们所看到的灯谜活动现场,而是开在“快手”直播间里的一场特殊的灯谜大会。所谓“特殊”,除了形式以外,所有谜底均与新冠肺炎疫情有关防控,如“武汉加油”“逆行者”“火神山”等时下比较热门的词汇。这场由市文联主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承办的灯谜大会,共进行了三场,1000多人参与答题,直播间最多时超过1万人同时在线。“既要在元宵佳节里丰富广大市民的文化生活,又要在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鼓舞士气。”据大会主办方负责人介绍,关注人数之多,广大市民参与热情之高涨,超出了他们的预料。文化场所全部关闭、聚集性文化活动全部暂停的情况下,群众文化活动如何开展?以上这场特殊的灯谜大会就给出了答案。据了解,在战“疫”之初,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就组织发动各文艺家协会、各县(市)区文化志愿者,围绕疫情防控工作主题创新开展趣味性强、互动性强的网络文艺活动。除了灯谜大会和网络朗诵会,各协会通过微信平台举办“众志成城共同撑起生命之重”原创诗歌作品展、“抗击疫情祈福中国”主题篆刻作品展、摄影作品展等活动。此外,基层文化志愿者也结合自身实际开展“指尖上‘闹’元宵”等活动,运用多种文化艺术形式增强群众抗击疫情的信心和决心,得到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和热烈响应。记者周晓明
    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