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丹东
人文丹东
  • 巾帼有爱,丹东有礼!
    7月14日,在全国妇联2025年北部片区“爱心妈妈”关爱服务工作专题培训班期间,丹东市妇联在大梨树村举办了“巾帼有爱丹东有礼”丹东市巾帼文旅特色产品推介会。市妇联通过精彩的视频展示,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了丹东的文旅资源,向来自8个省(市)的100余名参训人员推介了鸭绿江断桥、抗美援朝纪念馆、凤凰山、天桥沟等特色旅游景点。7月14日,在全国妇联2025年北部片区“爱心妈妈”关爱服务工作专题培训班期间,丹东市妇联在凤城市大梨树村举办了“巾帼有爱丹东有礼”丹东市巾帼文旅特色产品推介会。活动面向8个省(市)的100余名参训人员,集中推介丹东文旅特色资源,生动展现了新时代女性在乡村振兴、文化传承、产业发展中发挥的“半边天”作用,同时进一步推动文旅产业与妇女创业就业工作深度融合。此次组织了丹东14个企业参加推介会,涵盖上百个种类产品,并设有试吃环节,参会企业还贴心地为路途遥远的客户提供了邮寄服务。市妇联通过精彩的视频展示,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丹东的文旅资源,推介鸭绿江断桥、抗美援朝纪念馆、凤凰山等特色旅游景区。同时,邀请丹东文旅推介官详细介绍丹东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和蓬勃的发展态势,让大家对丹东“英雄、边境、生态、温泉、江海”的城市名片有了更深的认识。此次推介会的举办,不仅为丹东文旅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也为广大女性在文旅领域发展搭建了广阔平台。今后,市妇联还将继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推动文旅产业与妇女工作协同发展,为丹东经济全面振兴贡献巾帼力量。记者:王子宁周广庆
    07/22
  • 客运站“花式”宠客
    “想去哪儿玩、怎么乘车、路线咋走、门票有啥优惠……只要游客在东港客运站有需求,我们都会尽力满足。”日前,东港客运站值班站长燕杰介绍。近年来,东港客运站推出多项“交通+旅游”融合服务举措,为旅客打造便捷、高效的“一站式”出行体验。“去獐岛坐车怎么走?”“双峰岛在哪儿了?”“到海洋红天天都有车吗?”在东港市客运站小燕子星级服务班网络平台评论区,游客咨询不断。东港客运站通过线上平台与各景区联合发布推介视频,宣传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特色美食等,形成“线上种草、线下转化”的引流模式,吸引外地游客来东港旅游。今年,东港客运站创新推出“车票+门票”旅游直通车服务,实现“一次购票、直达景区”。目前已开通三条精品线路:大孤山专线每20分钟一班,海洋红专线每日固定发车,北黄海温泉小镇专线同样每20分钟一班。后续还将推出包含两个景点及往返车票的联程产品,进一步丰富旅游线路,为游客提供出行便利。此外,东港市交通运输有限公司在客运站和高铁站设立游客接待中心,聚焦海岛旅游需求,提供定制化服务。推出双峰岛、大鹿岛、獐岛乘车优惠,根据游客人数及需求,灵活调配线路班车或出租车,实现从车站到码头的无缝衔接。下一步,该公司计划投入新能源高端车辆,提升乘车舒适度。“在此基础上,我们还提供向导服务。关于东港的吃、住、行,游客有啥问题,尽管找我们。”燕杰说。记者:张瑞
    07/22
  • 朝鲜族花甲礼演绎民族风情
    7月18日,由丹东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主办、丹东市文化体育旅游发展服务中心承办的2025年“盛夏鎏光·花甲韶华”暨国家级非遗项目朝鲜族花甲礼展演活动,在宽甸下露河朝鲜族民俗村盛大举行。此次活动以朝鲜族花甲礼展演为主线,通过丰富多样的文化展示,让现场观众沉浸式体验朝鲜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活动当天,现场气氛热烈,朝鲜族风情浓郁。国家级非遗项目《朝鲜族花甲礼》的展演,通过情景演绎的方式,遵循传统仪式,从寿席的精心布置到子孙的敬酒献诗,再到众人载歌载舞。“花甲礼”中每一个环节都饱含着对老人的敬重与祝福生动地展现了朝鲜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展演还邀请到非遗项目《丹东朝鲜族民歌》传承人廉永浩和田琳,用歌声传递着朝鲜族人民的生活情感与民族精神。市级项目《丹东朝鲜族伽倻琴演奏技艺》中,伽倻琴独特的音色在传承人朴贞淑的指尖流淌,灵动的音符将朝鲜族的音乐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表演者们身着鲜艳的朝鲜族传统服饰,用优美的舞姿展现民族风情。现场掌声雷动,欢呼声此起彼伏。记者:李冉霞
    07/22
  • “奔跑吧少年”2025丹东市儿童青少年激光枪射击冠军赛燃情开赛
      由丹东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丹东市教育局联合主办,丹东市文化体育旅游发展服务中心承办的2025年“奔跑吧少年”丹东市儿童青少年激光枪射击冠军赛,于7月19日至20日在丹东市陆上运动学校激情开赛。  本次比赛共吸引来自全市各地的百余名青少年射击运动员报名参赛,设置手枪、步枪两个大项,涵盖18个小项,设个人赛和团体赛,共将产生金牌26枚。参赛选手们精神饱满、斗志昂扬,在赛场上展现了良好的竞技状态和扎实的射击基本功。  本次赛事旨在进一步推广我市射击项目发展,激发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增强射击运动普及率,提升青少年专注力、心理素质和综合协调能力。同时,通过比赛平台选拔优秀苗子,培育我市射击项目后备人才,为我市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力度,积极搭建多样化竞技展示平台,推动体教融合,助力体育强市建设。下一步,市文旅广电局、市教育局将持续联合推动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建设,营造热爱运动、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为广大青少年提供更加广阔的成长舞台。
    07/21
  • “白海豚爱心妈妈”情景式宣讲在丹东举行
    为弘扬无私奉献精神,展现妇联组织引领服务联系妇女群众的成效,7月14日晚,由辽宁省妇联主办,丹东市妇联承办的“爱的回响”——“白海豚爱心妈妈”情景式宣讲在丹东凤城大梨树村举行。活动旨在通过创新形式讲述不同时代丹东“爱心妈妈”的感人故事,彰显母爱力量,感召更多人加入关爱儿童的行列,并展现“白海豚爱心妈妈”项目的丰硕成果。活动创新采用“情景剧+宣讲”模式,生动演绎了跨越3个时代的丹东女性的大爱故事。《战火中的慈母》以拥军模范于大娘为原型,再现抗美援朝时期妇女们为战士拆洗衣物、熬煮姜汤的感人场景;《高墙外的春天》讲述了全国帮教模范冷淑梅以母亲般的温暖感化挽救失足少女“小梅”的历程;《新时代的星火》则呈现了“爱心妈妈”徐阿姨为孤儿姐弟庆生的温馨时刻。活动尾声,3个时代的“爱心妈妈”代表同台,发出“只要还有需要守护的孩子,这份爱就永不停歇”的铿锵誓言,她们的故事彰显了母爱超越血缘的伟大力量。据悉,自辽宁省妇联“白海豚爱心妈妈”结对项目开展以来,丹东市已招募“白海豚爱心妈妈”2705人,结对儿童2782人。记者:李曼
    07/21
  • 工人村社区暖“新”e站夏日送清凉
    炎炎夏日,丹东市临江街道工人村社区暖“新”e站启动“防暑降温关爱行动”,连日来为外卖小哥等户外劳动者送上贴心服务。除了“清凉补给”,驿站还提供多项实用服务:休息纳凉区配备桌椅、空调,让骑手们在奔波间隙能坐下来歇歇脚;饮水机随时供应饮用水;免费提供微波炉、充电插排、急救药箱等,方便骑手加热自带餐食,给手机、电动车、充电宝等设备充电续航。作者:沈粹
    07/18
  • “爱的回响”情景式宣讲在丹东凤城大梨树村上演
    7月14日晚,由省妇联主办,市妇联承办,市妇女儿童发展服务中心协办的“爱的回响”——“白海豚爱心妈妈”情景式宣讲在凤城大梨树村党群服务中心上演。来自全国8省(市)的妇联干部及“爱心妈妈”代表120人现场观看演出。演出创新采取“情景剧+宣讲”形式,以三位不同时代的丹东“爱心妈妈”为原型,通过《战火中的慈母》《高墙外的春天》《新时代的星火》三个篇章,生动演绎母爱故事,充分展现了丹东女性用心用情守护少年儿童成长的无私大爱。据了解,省妇联“白海豚爱心妈妈”结对项目开展以来,我市已招募“白海豚爱心妈妈”2705人,结对帮扶儿童2782人。记者:王子宁
    07/18
  • 长者食堂烹出“幸福味道”
    当一日三餐成为困扰高龄、空巢老人的日常难题,当冷饭剩菜成为无奈之选,“吃饭难”就成了一个迫在眉睫的民生痛点。为更好地解决老年人“吃饭难”这一民生问题,市民政局以“一餐热饭”为切口,创新构建覆盖城区的助餐服务体系,在城市织就了一张幸福餐桌网。每到饭点,城区各个长者食堂,灶台升腾的烟火气里裹着家的暖香。对众多高龄、空巢老人而言,这一餐一饭不仅熨帖了肠胃,更托起了晚年生活最踏实的温度。花园街道一位86岁的老人感叹:“要是没有长者食堂,我在家总吃剩菜!双休日儿女回来给我做好的菜,我一吃就是一个星期。有长者食堂,双休日跟儿子一块儿吃,星期一到星期五就到这个食堂就餐。”长者食堂除了能让老人吃上一口热乎饭,还要让他们吃得起、吃得好。市民政局依托政策推出“政府补一点、企业让一点、慈善捐一点、志愿做一点”的投入机制,出台《丹东市老年助餐服务补贴支持办法(试行)》。政策实行“阶梯式补贴”:60至64周岁老人每餐补贴1元,65至79周岁老人每餐补贴2元,80周岁及以上老人每餐补贴3元,低收入老年人额外再享2元“加码补贴”。从去年10月起到今年上半年,助餐补贴累计发放超50万元,惠及老人26万余人次,实现“政府暖心补贴、企业微利运营、老人实惠就餐”的良性循环。为了破解场地与运营难题,民政部门创新四类助餐模式,托举起“银龄”餐盘,构建“政府主导、多元参与、智慧赋能、长效运营”的助餐服务体系。今年2月,市民政局为进一步满足更多老年人的助餐需求,在原有线下助餐服务的基础上,打造线上助餐服务新功能,即在“丹东市全域智慧养老云服务平台”完成信息注册的老年人,通过扫描二维码进入餐饮服务,在移动端线上下单,人脸核验后,实时补贴智能核减,同时生成消费码。老人、照护者或志愿者持消费码到长者食堂取餐并支付餐费。该项服务现有16家长者食堂试点,已上架35类营养套餐供老年人在线选择,“互联网+助餐”模式正在重新定义老人就餐方式。一餐饭,暖一座城。市民政局以政策为基、创新为翼,以“食”为媒,在长者食堂升腾的烟火气里稳稳托起“老有所养”的幸福底色。记者:李冉霞
    07/18
  • “指尖巡察”直击民生痛点
    “这个水一下雨就浑,谁知道什么时候能修?”“水太浑了,家里有小宝宝都不敢用这水!”近日,在金山镇古城村金场组的微信群里,一条条带着问号和感叹号的消息,将元宝区委第四巡察组工作人员的视线牢牢“锁”在了手机屏幕上。在对古城村开展巡察“回头看”期间,巡察组注意到,金场组的微信群异常活跃,村民集中反映饮用水浑浊问题。巡察组认真翻阅微信群聊天记录,立即将村民反映强烈的饮水难问题列为急需解决的重点民生监督事项。在实地勘察中,巡察组还发现有3条路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200多户村民日常出行受到影响。巡察组迅速向区委及区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详细汇报,研究解决办法。区农业农村局等部门迅速响应,第一时间研究制定解决方案。目前,金场村民组大口井改机电井方案已获批,改造资金已筹措到位,招投标完成后将抓紧施工改造;3条道路破损问题也已申请专项资金,将于近期修复完毕。“一口清泉井,一条平安路,映照的是巡察工作沉甸甸的民生分量。”元宝区委第四巡察组组长表示,巡察工作只有心系群众、聚焦堵点,才能发挥政治监督作用,真正温暖民心。记者:徐宏祥
    07/18
  • 点滴服务绘就社区幸福生活
    今年以来,兴东街道以“五有”幸福新社区建设与“四和”社区打造为抓手,将治理精度融入群众需求温度,从日常点滴中发掘邻里温情,激发居民共建共治热情,让幸福图景在街巷间生动铺展。泰和社区银发青果志愿队的党员志愿者们,数年如一日扎根特殊群体帮扶一线。在残疾居民家中,他们分工清扫、整理杂物,让杂乱房间重归整洁;与家属促膝长谈,记录生活难题、共商解决办法。从上门打扫、代购物品到贴心陪伴,志愿者们用最朴素的行动践行承诺,让“五有”“四和”的暖意渗透到每个角落。防汛关键期,虹桥社区志愿者化身风雨中的守护者。他们穿梭辖区排查隐患,接到大沙河木栈道破损反馈后,迅速联动多部门抢修;降雨加剧时,在河岸定时巡逻,耐心劝导停留群众。从设施修缮到安全提示,用坚守织密防护网,让居民汛期里倍感安心。为让高龄老人及时享受惠民政策,金水湾社区工作人员与志愿者主动上门,协助行动不便的老人完成高龄补贴认证。从核查材料、人脸识别到政策讲解,将“代办”服务送到家门口,更收集老人们的生活需求,让服务既有速度更有温度。点滴温暖凝聚成强大合力,越来越多居民主动加入社区治理,或化身志愿者,或为建设献策。党群携手、邻里相帮的共治力量持续汇聚,正将“五有”“四和”社区的蓝图,一笔笔绘成触手可及的幸福实景。记者:张津硕
    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