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丹东
人文丹东
  • 点滴服务绘就社区幸福生活
    今年以来,兴东街道以“五有”幸福新社区建设与“四和”社区打造为抓手,将治理精度融入群众需求温度,从日常点滴中发掘邻里温情,激发居民共建共治热情,让幸福图景在街巷间生动铺展。泰和社区银发青果志愿队的党员志愿者们,数年如一日扎根特殊群体帮扶一线。在残疾居民家中,他们分工清扫、整理杂物,让杂乱房间重归整洁;与家属促膝长谈,记录生活难题、共商解决办法。从上门打扫、代购物品到贴心陪伴,志愿者们用最朴素的行动践行承诺,让“五有”“四和”的暖意渗透到每个角落。防汛关键期,虹桥社区志愿者化身风雨中的守护者。他们穿梭辖区排查隐患,接到大沙河木栈道破损反馈后,迅速联动多部门抢修;降雨加剧时,在河岸定时巡逻,耐心劝导停留群众。从设施修缮到安全提示,用坚守织密防护网,让居民汛期里倍感安心。为让高龄老人及时享受惠民政策,金水湾社区工作人员与志愿者主动上门,协助行动不便的老人完成高龄补贴认证。从核查材料、人脸识别到政策讲解,将“代办”服务送到家门口,更收集老人们的生活需求,让服务既有速度更有温度。点滴温暖凝聚成强大合力,越来越多居民主动加入社区治理,或化身志愿者,或为建设献策。党群携手、邻里相帮的共治力量持续汇聚,正将“五有”“四和”社区的蓝图,一笔笔绘成触手可及的幸福实景。记者:张津硕
    07/17
  • “灵活”出新招 “零活”助共富
    7月9日清晨,鸭绿江街道果园沟社区的服装零活加工服务站内已是一片忙碌景象。10多位女工围坐在一起,飞针走线赶制服装,缝纫机的嗡鸣声与大家的笑语声交织,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民生图景。68岁的李女士一边麻利地缝制袖口,一边笑着说:“上个月在这儿挣了600多元,自己零花钱够了,日子过得踏实!”这份踏实,源自服务站创始人王丹二十载的坚守。今年71岁的王丹,是果园沟第五党支部支部委员、社区巾帼志愿者。2005年,她注意到社区里不少40到50岁的下岗家庭妇女面临生活困境,急需一份能兼顾家庭的工作。“我是党员,有责任帮大家一把。”王丹看着自家交通便利的平房,萌生了创办服装零活加工站的想法。她第一时间向社区党委汇报,在社区支持下,“王丹服装零活加工服务站”正式成立。从最初几名困难家庭妇女聚在一处摸索干活,到如今20余名生活困难人员稳定参与;从“等米下锅”找活儿源,到与2家固定服装厂合作、对接10余个非固定活源——这个小小的“零活站”,在鸭绿江街道党工委的扶持下不断成长。20多年来,累计有千余人在这里灵活就业,百余人成长为技术能手后另谋新职,6人常年在此工作,月收入稳定在800至1000元。“王大姐从不跟我们说难处,总想着帮我们。”提起王丹,女工们满脸感激。20年间,她不仅用暖心话开导遇到烦心事的工友,还常年免费提供茶水、饭菜,从未克扣过一分工钱。“每天能赚20到30元,够日常花销,还能和老姐妹聊聊天,日子充实多了。”李女士的话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这个“零活站”不仅解决了社区剩余劳动力、低收入群体和老年人就近就业的难题,更在促进综治稳定、社区文明建设中发挥了独特作用,让妇女群体的能动性得到充分释放。如今,鸭绿江街道党工委正以“零活站”为范本,深入推进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通过创新就业服务模式、整合零散劳动力,用“小零工”带动“大就业”,以“小市场”服务“大民生”,持续为辖区群众拓宽增收渠道。记者:张津硕
    07/17
  • 老年体育掀起健身热潮
    7月12日,在元宝山公园,老年花毽、大白毽、网毽展示表演火热进行。连日来,市老体协走进社区、村屯,开展匹克球、健身气功、健身舞(操)、木兰拳、羽毛球等健身项目展示交流活动。市老年体协率表演、教学队伍走进宽甸古楼子乡举办“凝聚银发力量助力乡村振兴”江城乐龄行动古楼子乡专场文体交流活动,展演歌伴舞“在希望的田野上”、太平鼓“满韵女儿情”、舞蹈“铿锵玫瑰”等9个节目;市老体协柔力球分会举办乐龄活力杯柔力球、跳球、舞龙、军鼓展演,500多名老年人参加活动;市老体协门球分会举办历时两天的“乐龄活力杯”门球展示交流活动,18支老年代表队的200多名老年朋友挥杆上阵。今年以来,在市文旅广电局和市民政局、市老龄办的指导下,市老体协共举办广场舞、健身气功、健步、柔力球、乒乓球、毽球等比赛展演活动16场次,5000多人次参加。做到天天有活动、月月有展演,年年有创新,活跃老年人的文化生活。记者:侯春林
    07/17
  • 70名一线职工代表“减压充电”
    近日,来自全市各行各业的70名一线职工代表齐聚丹东市职工疗养院,参加由市总工会精心组织的2025年第一批职工疗休养活动。本次活动为期6天,集“疗、休、教、乐”于一体,让70名一线职工代表既“减压”又“充电”。职工代表们怀着崇敬之情参观了抗美援朝纪念馆和鸭绿江断桥,追忆烽火岁月,进一步筑牢理想信念根基,汲取奋进力量。大家纷纷表示,活动不仅缓解了身心疲劳,而且提升了职业荣誉感和归属感,今后将把在活动中汲取的精神养分和感受到的关怀温暖,转化为立足岗位建新功的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身边更多职工提升综合素质、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新潜能,为丹东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今后,市总工会将继续秉承“以人为本”服务理念,精准聚焦不同行业、不同职工群体的多元化需求,不断扩大职工疗休养活动覆盖面;融入文化体验、技能提升等元素,进一步丰富“疗休养+”内涵,将其打造成传递组织关怀、激发职工潜能的金牌项目。记者:包芙蓉
    07/17
  • 擦亮城区颜值 提升民生温度
    路面干净整洁、经营规范有序、沿街商铺焕发新活力……这是振安区珍珠街道深耕城市精细化、常态化管理,推进长效化治理带给居民的直观印象。今年以来,该街道秉持“精耕细作”治理理念,着力提升市容市貌,精心打造高品质生活圈,切实增强广大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在治理过程中,珍珠街道将擦亮城区颜值与提升民生温度并重。针对经山街、东齐路、东昌路等路段存在的占道经营等问题,创新工作方法,联合交警振安二大队、振安公安分局珍珠路派出所、区住建局等部门,采取“柔性执法+温情服务”模式,通过“一对一”沟通、“手把手”指导,引导沿街商户和流动商贩合理规划摊位,在指定区域内规范经营。锚定“清干净、摆整齐、保常态”目标,每周开展“环境焕新行动”。集中力量清理绿丹江苑、长祥大院等13个居民小区及8条背街小巷乱堆乱放、卫生死角、绿化带垃圾、违规小广告,规范非机动车停放。坚持“发现一处、清理一处、巩固一处”,推动环境整治从“集中攻坚”向“常态长效”转变,确保整治成果看得见、守得住。环境卫生的改善,离不开居民的支持。珍珠街道充分发挥宣传引导作用,发放《市容市貌精细化管理倡议书》2000余份,发动200余名志愿者担任“文明宣传员”,带动群众参与整治。建立“诉求收集—即时反馈—闭环处理”响应机制,针对居民反映的绿化带垃圾积存、早高峰道路拥堵等问题,主动沟通、迅速整改,并通过报纸、微信公众号、社区网格群、微信朋友圈等渠道广泛宣传治理成效,增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营造“人人知晓、人人支持、人人行动”的浓厚氛围。记者:王一淞
    07/17
  • 读书市集“香气”足
    7月14日晚,“书香东港——阅读新时代决胜筑华章”读书市集暨东港市首届文化夜市活动在东港临园商业街举行。活动现场共分五个区域。在主舞台区,来自少儿舞蹈班、书画班、口才班、乐器班等培训机构的学员进行表演。设置市民互动答题环节,题目包含东港文化、东港特产、古诗词对接、历史文化等。设置书店阅读展卖区,东港市图书馆、三联书店、新华书店等现场展示优质书籍;书店结合实际推出图书优惠促销活动;设置有奖问答,吸引孩子们驻足参加,增长文化知识。非遗文化展览区设置了非遗文化专区,传承人现场展示;东港市中医院专家现场制作艾草锤、中药香囊等,弘扬中医药文化。亲子互动区以“阅读+游戏+创作”为核心,包含创意绘画、DIY石膏娃娃等互动体验区,活动提供丰富的手工材料,让家长和孩子共同进行创意制作,促进亲子关系,培养儿童阅读兴趣。在文创展示区,手工艺人展示自己的作品和技艺,包含毛线钩织小摆件、贝壳制作的装饰品、铁丝工艺品等;进行现代创意展示,展品涵盖潮玩盲盒、地标性冰箱贴、挂件等多元品类。设置电影放映区,播放抗战题材公益电影,吸引百姓驻足。记者:张瑞
    07/17
  • “一件一议”破难题 “一事一策”暖民心
    近来来,鸭绿江街道始终秉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服务理念,积极探索“一件一议”“一事一策”工作模式,聚焦群众“急难愁盼”,以精准化、精细化的治理举措,将问题解决在一线,把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鸭绿江街道摒弃“一刀切”“粗放式”的工作方式,建立“一件一议”工作机制,实实在在倾听群众心声。近期,街道工作人员在走访中了解到,上城悦山后面存在一处旱厕,散发的气味严重影响周边居民日常生活。街道迅速响应,组织综合执法队员、社区工作人员成立专项小组。小组成员多次实地勘察,结合居民反馈,确定了旱厕拆除方案。随后,综合执法队员与社区工作人员迅速行动,对旱厕进行拆除,仅用一天时间便将困扰居民的“气味源”清除。鸭绿江街道坚持“一事一策”,组建由街道干部、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等构成的专项工作小组,针对不同问题制定个性化解决方案。鸭绿江村桥梁下方河道内,垃圾堆积严重,影响村容村貌,存在卫生隐患。街道迅速组建专项工作小组,制定河道清理方案。街道综合执法队员携带清理工具,对河道内的塑料袋、枯枝落叶等垃圾进行全面打捞清理,河道恢复干净整洁,周边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为确保“一件一议”议出实效,“一事一策”落到实处,鸭绿江街道建立全流程闭环管理机制。从问题收集、方案制订、组织实施到效果评估,每个环节都明确责任主体、时间节点和验收标准。同时,畅通群众监督反馈渠道,及时掌握群众对工作成效的评价,根据反馈意见优化改进工作。在旱厕拆除与河道清理工作完成后,街道通过回访、日常巡查及时了解整改效果。针对河道清理后可能出现的垃圾回潮问题,街道增加了巡查频次,并加强环保宣传,巩固整治成果,以扎实的落实成效赢得群众的信任与支持。记者:张津硕
    07/16
  • 盯紧民生“小切口” 解决群众“堵心事”
    日前,记者走进宽甸满族自治县阳光金地园小区,只见楼道宽敞明亮,曾经堆积的纸壳箱、儿童车等不见踪影。业主徐先生指着整洁的楼道说:“消防安全隐患消除了,住得更舒心也更安心了。”居住环境好坏直接影响广大群众幸福感。宽甸满族自治县纪委监委秉承“民有所需我有所应”的工作原则,持续加大对全县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监督力度,切实优化人居环境,用纪检监察硬约束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聚焦“阳光物业”平台和12345政务服务平台上群众反映的“小区物业不作为”“住宅楼道里杂物多,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宽甸满族自治县纪委监委以解决民生需求为切口,组织全县各级纪检监察干部深入开展“察民情、听民意”实践活动,及时推动相关部门开展住宅消防安全隐患问题集中排查整治行动。为保证工作顺利进行,宽甸满族自治县纪委监委综合协调县住建局、县消防救援大队等部门,对全县18个小区的95栋高楼进行摸底排查,根据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类,明确整改责任主体,并按照“一楼一策”原则,做好档案整理,分类制定整改方案,通过“查、改、治”一体推进,有效解决了小区楼道杂物堆积、车棚存在易燃物、飞线充电等问题300余个,惠及业主800余户。在整治过程中,极少数居民对清理自家走廊堆放的物品有抵触情绪,工作组采取“柔性劝导+限期整改”的方式,用近期外地发生的火灾案例耐心讲解,最终赢得居民理解,主动配合清理。“解决这些看得见的隐患只是当前一段时间内的主要任务,更重要的是想办法推动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从根源上杜绝同类问题再次发生。”县住建局物业管理科负责人表示,目前针对这些问题,正尝试推行新的物业服务考评办法,将消防安全、楼道管理、业主评价等内容纳入考核指标,同时,引导业主委员会、广大业主共同参与治理,努力实现小区环境的共治共享。记者:景媛媛
    07/16
  • 民警接力寻回离家姐妹
    近日,振兴公安分局组织警力昼夜接力搜寻两名离家出走少女,并安全护送其回家。6月29日午间,东港市姜先生夫妇因家庭琐事与其14岁、16岁的女儿发生争执。两姐妹负气离家,乘车前往丹东万达广场。直至当日17时,寻找无果的父母焦急赶到振兴公安分局花园派出所报警求助。接警后,民警迅速调阅公共视频,确认两姐妹曾在万达广场区域活动;同时,通过微信朋友圈和社区微信群广泛发布寻人信息;30日凌晨,一名网约车司机主动联系民警,称曾搭载两名与寻人信息描述相符的女孩前往东港。掌握关键线索后,民警火速驱车赶赴东港,调取下车点监控后发现,两姐妹于30日清晨乘车前往沈阳,警方立即启动跨区域协作,花园派出所、六道沟派出所民警联合沈阳公安开展寻找工作。当日下午,终于在沈阳某商圈找到她们。民警将两人安全送回家中。在安抚情绪后,民警对她们进行了耐心劝导,教育她们理解父母,遇事应积极沟通。同时,也与家长进行了交流。民警提醒,青少年处于心理敏感期,家长需关注其情绪变化,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如遇孩子离家出走等紧急情况,务必第一时间向警方求助,并提供详细的线索。记者:刁庆峰
    07/16
  • 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暖心救援
    在振兴区站前街道华夏村社区,一场由平凡人的善意串联起的救援,让独居老人在危急时刻重获生机。这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有着邻里守望的温暖、基层工作者的担当,每一个普通人的微小行动,共同织就了守护生命的安全网。近日,锦山大街153号楼的居民路过301室时,察觉异常。“这户住着独居老人,平时每天早上都下楼吃早饭,这几天咋没见着人?”一句随口的嘀咕,成了关键的预警。居民赶紧把情况告诉了社区网格员——正是这声及时的提醒,让隐患浮出水面。网格员心里“咯噔”一下,老人电话关机,日常规律被打破,绝非小事。他没多犹豫,转身就往社区办公室跑,把情况一五一十地汇报给了社区党委书记李明。“不能等!”李明听完汇报,当即启动应急方案,一边让网格员报告派出所,一边联系房东和老人家属,同时上报街道办事处。电话里,他的声音急促却不乱:“情况紧急,咱们得抢时间!”站前派出所的民警来得飞快,警笛声刚落,几位民警就冲进单元楼。可联系家属时又遇难题,老人和子女关系疏远,之前从没给过子女联系方式。李明握着电话,耐心又坚定地给老人女儿解释情况:“您父亲现在可能有危险,我们必须开门看看!”电话那头,女儿终于松口,同意破门并立刻赶回来。当打开门的瞬间,大家心都揪紧了——老人躺在门口,意识已经模糊。“别动他,我打120!”李明蹲下身护住老人,语气沉稳地指挥着,生怕磕碰加重伤害。救护车呼啸而至时,他们一左一右搭手,小心翼翼把老人抬上担架。从发现异常到送进医院,这群普通人用最快的速度,抢回了老人的生命。“要妥善安置好老人,让守护更牢靠。”站前街道党工委书记赶到医院时,反复叮嘱,并要求社区完善独居群体保障机制。当晚,老人的女儿女婿匆匆赶来,握着社区工作人员的手连声道谢。第二天一早,李明又拨通电话,确认老人已脱离危险,才松了口气。这场救援过后,华夏村社区里的“暖心行动”更密了,网格员每天多绕一段路,看看独居老人窗户亮不亮灯;邻居们碰面时多问一句“今天见着张大爷没”;社区的电话本上,每个独居老人的紧急联系人都更新得清清楚楚。就像李明常说的:“社区里的事,说到底都是身边人的事。你帮我一把,我搭你一程,日子才能过得踏实又暖和。”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救援,跑赢的不只是生命,更是邻里间那份沉甸甸的牵挂。记者:王一淞
    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