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辽宁
- 辽宁沈阳:打造东北地区数字产业化引领地记者9月14日获悉,最新发布的《“数字沈阳”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3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提出,沈阳市将围绕集成电路等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及人工智能、智能传感器等5个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到2023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达10%以上,将沈阳建设成为东北地区数字产业化引领地,为全省培育壮大“新字号”作表率。近年来,沈阳市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核心,围绕大数据产业链、5G产业、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新体系4条主线,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发展。目前,沈阳市拥有完整的IC装备产业链条;软件产业规模全省第一;工业互联网发展取得初步成果,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及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辽宁分院、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辽宁分中心落户;数字新兴业态快速发展,华为VR云创新中心上线运营,华为智能网联汽车云云端业务模块完成部署,获批成立辽宁省区块链专业技术创新中心,目前在东北三省仅此一家。基于良好基础,《行动方案》明确,沈阳市将围绕大数据、人工智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数字文化创意、新一代移动通信、集成电路制造、物联网及智能硬件等方面,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发展,推动“数字沈阳”建设全面提速。具体而言,沈阳市将着力深化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试点示范,支持工业企业搭建一批工业大数据平台,构建医疗大数据等行业应用平台;提高智能芯片、智能语音等四大核心产业的创新能力,实施“机器人+”等6个示范工程;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互联网基础应用软件,发展交通、教育等行业应用软件,打造区块链、信创等产业生态;实施《沈阳市建设区域性文化创意中心行动方案》,打造东北VR产业新高地;发展通信及网络服务产业,鼓励中科院计算所等单位突破5G无线传输、边缘计算等关键技术,谋划布局6G产业;引进领军企业布局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和测试等关键环节;引进华为、小米等企业,研发生产智能头盔、眼镜、腕表等可穿戴设备产品;鼓励腾讯等企业搭建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等。同时,加快打造机器人及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品牌。充分发挥新松等企业的优势,大力发展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产品;依托三一重装、沈阳机床等企业,推进数字化重大成套设备、数控机床等产品研制;机器人产业集群向国家10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基地迈进。09/16
- 辽宁自贸试验区大连片区上线集装箱码头智慧安全生产管理平台为加快推进智慧口岸建设,解决当前港口企业普遍面临的安全风险演化速度快、涉及地域广、隐患数量多、监管难度大等问题,辽宁自贸试验区大连片区集装箱码头公司在国内率先推出智慧安全生产管理平台,通过智能化手段解决港口安全管理诸多问题,提升了口岸的数字化管理水平,节约了人工成本。集装箱码头智慧安全生产管理平台该平台是国内集装箱码头中首个在同一个系统上,集成多源数据融合、安全生产远程实时监测、安全生产态势可视化、安全检查规范化、安全生产数据分析预判等多种功能的智能化管理工具。通过实时显示港区监控界面,管理人员能够第一时间掌握当班次人员位置移动、船舶作业、设备设施状态等情况以及天气、风速等影响现场作业环境的风险和隐患,实现安全生产事前管理,防患于未然。该平台在国内率先应用人脸扫描识别技术实现进港人员100%识别。人员或车辆进出港时,高清智能摄像头同时对人员面部特征和车辆信息进行扫描,对符合规定的人员和车辆,自动识别、自动审核、自动放行,大幅度缩短了进出港时间。大连港码头平台还为相关企业提供便捷的网上办事功能。安全资质审批和提交施工申请等业务实现远程申请、在线审批,大幅度提高了进港审批效率,节省了企业办事时间。安全检查大数据分析,有效提升安全管理质量和效率。平台集成了码头9大作业流程、114项安全风险,通过微信小程序内的“检查任务清单”,一线人员可在现场确定安全巡检任务、内容、标准,避免了人工检查可能存在遗漏等问题。平台还建立了员工安全信息数据库,通过精细掌握员工情况,实现合理配工,并对异常人员做到事前预警、特殊关注。借助线上“交接班”功能,“交班会”由原来的20分钟面对面宣贯,变为在手机上2分钟阅读打卡,大大缩短了交接班时间。特别是在疫情期间,避免了人员聚集,减少了隐患。通过手机微信小程序,对员工进行在线安全教育培训,在提高培训效率和质量的同时也为企业节省大量成本。全年累计节约人员用工时间约5000多小时,累计节省人工成本约50多万元。大连港码头下一步,辽宁自贸试验区大连片区集装箱码头公司在前期应用基础上,还将积极推进平台二期开发,着力提升系统的“智能化”功能,融入AI技术、大数据分析、施工人员定位、安全隐患定位、VR培训、防疲劳检测和预警、无人机巡检等更多数字化元素,为片区智慧港口建设提供有力支撑。09/15
- 2021中国(大连)国际服博会圆满落幕为期3天的2021中国(大连)国际服装纺织品博览会于9月12日圆满落幕。本届服博会呈现了一届数字化、时尚化、专业化的行业盛会,充分展示了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复苏的强劲态势,诠释了大连“开放创新之都,浪漫海湾名城”的“时裳”风采,为发展纺织服装经济、提升服装文化、促进产业交流作出突出贡献。z28时尚硅谷举行的服装品牌发布会现场。(摄影:王韬飞)中国(大连)国际服博会自1988年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32届,是大连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服博会始终坚持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品牌化、时尚化办会宗旨和发展方向,内涵不断丰富,品质不断提升,规模不断拓展,在促进国际合作、助推产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据初步统计,本届服博会吸引国内外线上线下近200万人次观展,比去年同期增长近1倍;达成各类交易意向金额1.3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全网传播总量突破1亿。本届中国(大连)国际服博会开幕式上,工信部授予大连市“纺织服装创意设计试点园区(平台)”牌匾,大连市还成为“中国婚纱礼服发布基地”“中国服装定制产业基地”。其间举办了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大连发布”、产业融合发展大会、高峰论坛、时尚流行趋势发布等60余项活动。09/15
- 辽宁阜新市2021全国科普日活动启动全国科普日活动宣传现场9月11日,由阜新市科协、市公共事务服务中心、团市委主办,市科技馆、海州区科协联合承办的阜新市2021全国科普日活动启动仪式在大润发广场举行。据了解,本次科普日活动的主题是“百年再出发,迈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旨在推进基层科普服务公平普惠,夯实科技创新的社会基础,持续提升公民科学素质,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强支撑。活动现场设置了天文望远镜观测、机器人展示展演、无人机展示、科普展品展示、汽模操控演示、望远镜制作和科普资源包活动等多个主题,吸引了很多市民参观体验,特别是参加天文望远镜组装的小朋友们非常投入。他们认真聆听老师讲授的相关科学知识,并在老师的指导下,一丝不苟地组装、拼接、搭建,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成为“学科学、懂科学、用科学”的小典范。09/14
- 辽宁阜蒙县伊吗图镇:光伏发电 生态环保时至初秋,在阜蒙县伊吗图镇艾友营子村、干沟子村的沃野中,成片的光伏板在蓝天白云间甚是壮观。新阳70MW农光互补发电项目于2020年建设,今年10月实现调试安装并网,目前项目已完成总体装机容量的98%以上。据项目方阳光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辽宁区项目开发总监薛亚军介绍,项目之所以选在这里,是因为太阳辐射量稳定,能够为光伏发电提供充足的光照资源。据测算,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每年可提供绿色电力约26亿千瓦时。与同等电量火电厂相比,该项目运营25年,相当于节约标准煤约93万吨,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09/14
- 总投资150亿元“大连数谷”项目启动近日,大连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在金普新区开工建设,标志着“大连数谷”项目正式启动。“大连数谷”项目位于辽宁自贸试验区大连片区、小窑湾国际商务区,总投资约150亿元,定位为打造全国重要的大型数据枢纽、全国知名的数字技术创新发展高地、全国领先的数字经济融合应用高地。主要建设以数据基础、数字服务和数智应用产业相互支撑的完整产业生态,包括大数据产业园、大连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人工智能生态创新基地、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基地、人才培养基地等。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值近千亿元,新增就业人口约2万人。作为“大连数谷”首个开建的项目,大连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计划建设100P人工智能算力和4P高性能算力,预计未来总规模可达300P算力,是截至目前中国北方算力最大的人工智能计算中心。09/14
- 2021中国(大连)国际服装纺织品博览会开幕9月10日,由商务部、大连市政府共同主办,以“绽放华裳”为主题的2021中国(大连)国际服装纺织品博览会在大连世界博览广场开幕。中国(大连)国际服装纺织品博览会已连续举办32届,成为中国服装纺织行业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展示中国品牌的重要窗口。本届服博会定位于“时尚创意与流行趋势发布的舞台”“国内品牌走向世界的快捷通道”“国际品牌对接东北亚市场的窗口”“婚纱定制新锐设计师展示新品的平台”。服博会展览面积3.6万平方米,国内外1000余家企业参展,其中海外服装品牌占近25%,国内自主服装品牌占45%,纺织品和服饰配件等占30%。本届服博会活动丰富多彩,将举办“纺织服装创意设计试点园区”“中国服装定制产业基地”“中国婚纱礼服发布基地”授牌仪式,连续推出大连时装周、“大连杯”国际青年服装设计大赛等系列活动。09/13
- 沈阳市和清华大学战略合作全面启动9月12日,清华校友助力沈阳高质量发展大会暨第三届清华校友创新论坛在沈阳召开。大会旨在探索新发展阶段校地合作新途径,推动高水平创新成果和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在沈加速集聚,不断激发沈阳老工业基地创新驱动的内生动力,同时也标志着沈阳市和清华大学战略合作全面启动。双方将以创新平台和产业落地为导向,通过共建产学研合作办公室等方式,围绕产业前沿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专业领域技术创新等方面开展战略决策咨询;在沈建设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开展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和培养;建立选派青年干部、业务骨干和优秀企业家赴清华大学围绕城市管理、建筑设计、数字经济和科技创新等领域开展短期培训机制,为沈阳培养高层次管理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为推动在沈科技型企业与清华大学开展实质性合作,大会围绕先进制造、AI大数据、生命科学与医疗健康等产业技术发展和助力区域科技创新开展系列专场研讨和项目对接活动。发布沈阳科技企业技术创新需求65项、清华大学科技成果57项,双方达成签约合作20项,意向合作26项,包括《沈阳市人民政府清华大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沈阳市人民政府和清华大学共建研究生社会实践沈阳基地协议》等。当日,与会专家还分别作了主旨演讲,从多角度深入探讨新发展阶段下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为沈阳依靠科技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创新沈阳”建设建言献策。09/13
- 第六届“创客中国”辽宁省总决赛在沈阳收官第六届“创客中国”辽宁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日前在沈阳圆满收官。经过3个月的层层选拔、激烈角逐,40支创新企业及团队带来的项目分获企业组、创客组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创客中国”辽宁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旨在激发创新潜力、集聚创业资源、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打造我省中小企业和创客交流展示、项目孵化、产融对接的平台,发掘和培育一批优秀项目和优秀团队,催生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本届大赛由省工信厅主办,辽商总会软件和电子信息委员会、沈阳米库创服集团承办,聚焦“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配置资金链”主题,共吸引全省14个城市的421个项目参赛,涉及智能制造、新一代通信技术与应用、数字经济、5G技术及应用等多个领域,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占比80%以上。据悉,大赛获奖项目前16名将被推荐进入全国“创客中国”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500强备选名单。09/13
- 锦州紧握“创新之钥”解锁高质量发展万得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员工在生产线上忙碌。记者高华庚摄 14个项目列入省“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榜单、构建“省首批典型实质性产学研联盟”12家、技术合同成交额3亿元……今年以来,锦州市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突出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集聚科技资源、建设科技平台、培育科技企业,不断壮大新的产业、新的动能,以科技创新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数据显示,锦州市目前已有高新技术企业151家,其中,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95家,上半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品销售产值204.7亿元,同比增长15.4%。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实现增加值44.7亿元,占比达九成以上。金属制品业、汽车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增速分别为76.6%、41.5%、28.7%。 “科技增量有力弥补了传统产业空白,科技型企业有力支撑了锦州全市经济增长。”锦州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 科技型企业持续发力,已成为锦州加快创新驱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今年上半年,锦州市全力推进产学研联盟建设,优化创新平台布局,明确了以企业为盟主、驻锦州高校为支撑、国内一流科研院所引领的全市科技平台建设模式,推荐35家单位申报辽宁省首批典型实质性产学研联盟,推荐23家单位申报辽宁省中小企业提升类产学研联盟。目前,“辽宁春光医药食品包装装备产学研联盟”等12家单位获批“辽宁省首批典型实质性产学研联盟”。 锦州市今年以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及雏鹰瞪羚企业为重点,主动谋划、布局和储备200个科技研发项目,包括辽宁英冠陶瓷“5G陶瓷滤波器凝胶注模成型工艺”在内的14个项目列入辽宁省“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榜单。此外,锦州还建立了重点科技企业培育库,对60家高成长性科技企业进行一对一包保帮扶。强化“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梯队培育,完成首批39家高新技术企业、4家瞪羚企业、14家雏鹰企业的申报推荐工作。 今年以来,锦州市积极发挥高校院所科技资源优势,持续推动校地融合发展。深化与中科院沈阳分院合作,组织举行了“锦州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全面科技合作战略协议签约仪式”;与科技创新“国家队”开启全面合作,组织达莲等企业与中科院海洋所、烟台海岸带所和中国海洋大学开展对接;组织神工半导体、春光药装等企业与英特尔半导体(大连)、大连理工大学等对接。目前,锦州已有15家企业与中科院驻辽科研院所达成科技成果合作意向18个。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