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辽宁
- 特色产业崛起 城乡融合加速————辽宁省建平县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纪实建平县立足风光资源,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来源:建平县委宣传部)建平县大力推动膨润土产业转型升级,图为唯科矿产(建平)有限公司猫砂生产车间。(来源:建平县委宣传部)核心提示2024年是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攻坚之年,建平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全面振兴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及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锚定省委打造新时代“六地”、市委“六个着力建设”目标定位,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为总牵引,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突出党建引领,着力招商引资,优化营商环境,推进城乡融合,奋力开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上半年,建平县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完成68.9亿元,同比增长6.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完成7.2亿元,同比增长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完成20.94亿元,同比增长8%,一幅创新发展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昌隆镇农户正在冷棚内劳作。(来源:建平县委宣传部)走进小平房村,街道两侧整齐排列的二层小楼映入眼帘。(来源:建平县委宣传部)依托资源禀赋壮大优势产业强县域,根本在于强产业。立足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建平县不断强一产、优二产、活三产,激活县域经济发展引擎,产业发展动能持续增强,能级全面提升。建平县域经济的基本盘是传统矿产资源产业,其中,膨润土已开发利用40余年,是世界第二大产区,年均销售量占全省80%以上、全国70%以上,是建平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一环,也是建平县域经济发展的潜力所在。建平县围绕新型工业化,紧盯“一县一业”、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强化矿产资源地理标志培育、运用和保护,推动膨润土产业向集约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随着宠物经济的发展,宠物消费展现出巨大的活力,这也为猫砂产业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建平县紧盯合资合作,整合矿产资源,对膨润土上下游产业链进行再梳理,打造猫砂特色产业园,规划建设膨润土集聚区,推动膨润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在此背景下,猫砂生产企业纷至沓来。目前,以荷兰希沃迈蒂克公司增资唯科猫砂项目为引领,丰达膨润土等3个猫砂项目陆续启动建设。建平县以数字智能化改造为抓手,持续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让传统产业“老树开新花”。走进建平慧营化工有限公司智能化生产车间,中控室技术工人通过PLC电脑和数字屏幕实时监控生产运转、罐装进程等信息。作为一家以膨润土为原料,集开采加工、创新研发于一体的综合型高新技术企业,建平慧营化工有限公司始终把创新发展作为行业竞争的根本。企业以全自动生产线为基础,建成国内首个膨润土行业数字化平台,实现了生产全自动、智能监控、自动预警,企业登上省级数字化赋能企业、省级绿色工厂、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荣誉榜单。发展清洁能源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由之路,立足风光资源、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建平县重点抓好华润、国能等风电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分散式风电、分布式光伏项目,通过提前布局、加强服务,力争让建平清洁能源产业“风”“光”无限。华润新能源100万千瓦风电项目计划总投资71.8亿元,分为4个单体项目,分别为烧锅营子30万千瓦风电项目、罗福沟15万千瓦风电项目、八家农场25万千瓦风电项目和喀喇沁30万千瓦风电项目。项目配套建设200座箱式变电站,建设220kV升压站4座。投产后发电量将达到30亿千瓦时,产值10亿元以上,税收1.1亿元。在快速推进新能源风力发电项目建设的同时,建平县不断扩大合作圈,以金风科技为牵引,重点引进风机装备制造和零部件生产等相关产业,加快建设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着力通过绿电应用破解传统产业能耗制约。突出特色,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在建平县朱碌科镇怀志杂粮有限公司深加工生产车间,自动化流水线井然有序运转,工人正在进行手工挑选、包装等工作;在发货区,一件件打包好的杂粮产品正在装车。该企业拥有国内先进谷米生产线4条,年生产能力2.54万吨,“硃碌科”“漫山芬芳”等产品远销日本、韩国及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研制推出即食杂粮粉系列产品,拉动了杂粮产品的提档升级。“硃碌科”“红山绿珠”“土妮儿”等省级杂粮名牌产品的市场影响力逐年扩大。建平县每年杂粮种植110万亩以上,位列全省第一,被誉为“中国杂粮之乡”。去年,全县营销杂粮产品80多万吨,杂粮产业实现产值80多亿元,同比增长5.2%。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水平,延伸杂粮一体化产业链条,建平县致力于打造“生态、绿色、有机”杂粮品牌,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建平县充分发挥榆树林子镇下窑沟村、沙海镇五营子村、小塘镇新城村、昌隆镇章京营子村等设施农业核心区的辐射作用,形成了南部乡镇发展暖棚、北部乡镇发展冷棚和裸地蔬菜的发展格局。以“下窑沟越夏番茄+豆角”“沙海越夏番茄+甜瓜”“小塘和三家越夏番茄+油瓜”为主要生产模式,扩大产品生产规模,提升市场竞争力。引导昌隆镇、八家农场等裸地蔬菜产区农户向冷棚生产转型,提高蔬菜产量、品质,通过产品错峰上市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目前,建平县设施农业种植面积达5万亩,新建设施农业3800亩以上,实现生产优质设施蔬菜35万吨,瓜果7万吨,以蔬菜种植为主,草莓、甜瓜、葡萄等瓜果为辅的设施农业生产格局在建平县已经形成。健全体制机制持续招大引强建平县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和“项目为王”理念,细化招商举措,大力开展精准招商、以商招商工作。2024年,建平县积极转变招商方式,坚持“招外、强内、盘优”原则,依托资源禀赋优势,紧盯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等重点地区,开展“精准招商”;围绕新能源、新型节能环保材料智能装备制造、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链条,实施“靶向招商”;聚焦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国家能源投资集团、立华牧业、东方资产、协鑫集团等大型央企和行业龙头企业,积极对接,做好“定点招商”。年初以来,建平县先后赴北京、河北、湖北、重庆、常州等地开展招商活动12期次,走访企业50余家,深度洽谈企业30多家,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和项目推荐会6次,接待客商考察90余人次。签约项目60个,总投资41.85亿元;重点在谈项目21个,总投资17.35亿元,项目涵盖新能源、机械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材料和农产品深加工四大主导产业,园区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产业聚集取得新突破。为推动招商引资工作,建平县不断健全制度机制,大力推进“双进双促”,畅通干部和帮扶企业之间的线上互动渠道,全力服务企业。5月28日,建平县举办辽事通政企互动平台操作培训会议,实现对进企调研、问题收集、协调解决等情况的综合数字化管理。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力推进精准赋权工作。梳理行使职权清单,推进惠企政策落实,确定119个可行使职权,常办职权6个。今年年初,为鸿鑫节能、中电投东北新能源等21户规模以上企业发放2023年“开门红”奖励资金130万元;组织兆兴矿业、闽钢金属等15家2023年新升规企业申报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小升规”企业培育)项目资金。同时,推动“一件事一次办”落实落地。今年以来,推进朝阳市50个“一件事一次办”应用场景在县域内应办尽办。目前,“二手房转移登记一件事”已与供电、自来水、燃气和不动产中心完成对接。建平县全面推行综合窗口,今年以来,县级政务服务中心、分中心和乡镇便民服务中心(站)全面推行综合窗口改革。目前,县级政务服务中心设立1个无差别综合窗口,4个分领域综合窗口,县域内30个便民服务中心、259个便民服务站均已设立综合窗口。积极推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工作模式,为企业和群众提供公开、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建立“小升规”企业培育库,将发展前景好,符合培育条件的企业纳入培育库,提供指导服务,全面提升招商引资的精准度和有效性。放到位、管到家、服务优,建平县积极创造亲商、爱商、富商的良好营商环境,各类经营主体竞相释放活力。截至目前,全县今年新开工项目60个,总投资27.26亿元。其中,一产农业类项目7个,总投资1.04亿元;二产工业类项目39个,总投资20.68亿元;三产服务业类项目14个,总投资5.54亿元。超亿元以上的开工项目5个,分别是投资10亿元的辽宁净良食品有限公司生猪屠宰食品加工项目,投资1.2亿元的朝阳晋慧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智能电子设备建设项目,投资1.8亿元的辽宁启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莱茵衣藻健康食品产业项目,投资1亿元的建平县源升源矿业有限公司选矿厂技术改造建设项目,投资3.0316亿元的辽宁朝阳建平2024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新签约项目39个,总投资23.4亿元。其中,一产农业类项目11个,总投资3.25亿元;二产工业类项目20个,总投资18.62亿元;三产服务业类项目8个,总投资1.5亿元。记者张辉07/25
- 城市更新 生活更美——辽宁省营口市西市区打造幸福宜居之城纪实一侧是浩浩河海,一侧是人间烟火。打开地图,就会发现营口市西市区的区位优势不同凡响:地处渤海辽东湾东岸,辽河入海口处,拥有河海、湿地、港湾等丰富的自然资源,老街、商号等厚重的人文底蕴,是营口市区的发祥地。作为老城区,存在着老旧小区多、基础设施老化、公共服务空间不足等诸多瓶颈。西市区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高质量推进城市更新,深度推进文体旅融合发展,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难题,既重塑了城市风貌,又留住了老城区的烟火气和历史感,大幅提升了百姓的幸福感,让城市既有形有神,又有根有魂。西市区大小公园布局合理,功能齐备,图为市民在公园凉亭中吹拉弹唱,享受休闲生活。(摄影:徐鑫)文化西市打造本地独有的特色IP暮色四合,华灯初上,微风从渤海湾吹来,空气中弥漫着美食的香味,各色店招斑斓交错,风格各异的老建筑让人目不暇接……在现代与传统的完美融合中,在摩肩接踵的人群中,辽河老街碰撞出人气和潮流。游客们身着传统服饰在辽河老街参加“梦回西大街”研学活动,许多商户沉浸在角色扮演的狂欢当中。西市区文旅局局长李佳伦变身导游,把辽河老街的今昔向游客娓娓道来。西市区为辽河老街注入文化内核,让其有形有魂,更具魅力。为提高游客对城市历史的体验感,西市区文旅局在这个夏天,依托辽河老街、西炮台遗址陈列馆、中共奉天支部营口党小组纪念馆、东北钢琴厂等资源,策划推出一批红色近代史旅游精品路线,持续做好“近代史研学”项目。东北钢琴厂的音乐研学课程,怡笑阁、泰顺祥、营茶1861的曲艺研学课程,辽河老街的面塑、满绣、风车等非遗研学课程,更是增强了研学的趣味性和观赏性。拥河向海的西市区,文旅资源丰富。中共奉天支部营口党小组纪念馆的党史文化、太古轮船公司营口分公司旧址的历史记忆、上海瑞昌成总号营口分号旧址的近代风貌、西炮台遗址的百年沧桑……一处处古迹是历史的见证者,文化的传承者。近年来,为推进文旅发展深度融合,西市区紧紧围绕辽河文化产业带建设,立足自身优势,挖掘潜在动能,抓实项目建设,将河海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加快转变为发展优势,开创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天地。越来越多的人跟着长跑协会、骑行协会一道,沿着辽河去看夕阳坠海,去看鹤舞湿地、鸟浪奇观……一路向西,邂逅西市,遇见美好。宜居西市细“治”入“微”提升幸福指数走进居民小区、背街小巷,能找到一座城区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金钥匙”,解锁民生工程的“幸福密码”。粉刷一新的楼群、平整清洁的路面、整齐划一的停车位,独具匠心的休闲长廊、凉亭座椅、健身器材……西市区风光小区眼前的景致,让人很难想象改造之前的情景。风光社区党委书记耿娜向记者介绍,这里共有两组楼群,A区始建于1984年,B区1992年落成。数十年的风霜洗礼,屋顶漏水、墙皮脱落、下水道堵塞、路灯损毁等成了“家常便饭”。因为缺乏有效管理,小区楼前绿化带曾一度变为私人菜地,房前屋后杂草丛生,生活垃圾无序堆放……居民见到社区干部,总有一肚子苦水要倒。近年来,西市区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多办顺民意、惠民生、暖民心的实事,扎扎实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风光小区改造提升工程在居民们的热盼中开工建设。望着焕然一新的小区,居民脸上绽开笑容。在小区平整开阔的主广场上,茶余饭后,人头攒动,乐曲悠扬,聊天的、散步的、下棋的、跳舞的,各得其乐。居民于洪涛早先因为这里的环境差,搬到了外地的儿子家居住。小区改造完工后,他婉拒了儿女们的盛情邀请,执意搬回营口“老家”。他说:“几位老哥们给我打电话,说小区环境可美了,你快回来吧。我回来一看,果然‘风光’无限。”风光小区是西市区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着力推进老旧小区改造的一个缩影。截至2023年12月底,全区已改造老旧小区17个,投入资金3.4亿元,共改造楼房331栋,建筑面积107万平方米,惠及居民13412户。城市治理好不好,居民最有发言权,需要内外兼修,标本兼治。唯有如此,才能确保公共秩序经得起“细评”、环境卫生经得起“细看”、基础设施经得起“细查”、文明实践经得起“细问”。为了最大限度满足群众需求,在更新改造过程中,西市区将选择权交到群众手中,给群众“菜单式”选择。风光小区最初的改造规划是拆除楼前配属的小仓房,统一修建绿化区域和休闲座椅。在就仓房拆除问题征求居民意见时,1240户居民中有90%以上不同意拆除小仓房,要求保留。最终,小区改造顺应民意,没有拆除小仓房。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仓房虽小,却映射出以人民为中心的鲜明立场,彰显民生的幸福底色。在城市品质不断提升的同时,西市区持续精耕细作,把“为民利民惠民”贯穿到城市管理的各个环节、整个过程,让老百姓得实惠,让城市生活更有温度。温暖西市高品质服务让养老变享老城市更新,不仅能改善居民居住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还能推动城市业态、功能、品质不断提升,让民心更暖,城市更亮。每到午饭时间,西市区得胜街道办事处的老年居民就会接二连三地走进红运社区助老食堂,排队刷卡、点餐,跟熟识的老伙伴边吃边唠家常。“收费标准那叫一个实惠,菜品那叫一个丰富,几元钱可以换着样儿吃。”64岁的社区居民丁玉华对助老食堂“全面考察”后,满意地办了饭卡。得胜街道办事处有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2601人。今年以来,为就近解决辖区老人助餐服务的实际需求,经过前期广泛调研,他们选取了优质运营方开设助老食堂,采取政府补助、餐饮企业让利的形式,为老年人提供两荤两素一汤的便民优惠套餐。在传统助餐服务基础上,红运社区探索构建了“社区老年助餐点+送餐上门”养老助餐服务体系。依托社区十余支志愿者服务队,为行动不便的高龄老人或残疾老人提供免费送餐服务,真正把社区食堂办成“老人开心、子女安心、组织放心”的“三心”幸福食堂。目前,红运社区和渔市街道西环社区两家助老食堂解决了全区5000余名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午餐问题。同时,西市区正在筹划建立社会福利中心,采取公办民营、医养结合的方式,为60岁以上老人免费体检,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高品质养老服务,以“免费体检+普惠制养老”新模式,精准对接老年人的所需所盼,努力实现从养老到享老的跨越。就业是民生之基。西市区在坚持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就业的方针基础上,强化就业服务、职业培训,通过搭建市场职业供求信息平台,引导用人单位自主用人和劳动者自主择业,推动供需双方精准匹配。同时,多渠道落实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工作,兜牢就业底线,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五台子办事处创新社区、鸿大社区,清华办事处立新社区,滨海办事处金牛山社区被评为省级充分就业社区。幸福西市,在孩子笑脸上,在烟火巷陌中,在上班人潮里。每一个人,在这里都得到尊重、理解与善待,都能找到自己的“小确幸”。在保障教育优先发展方面,西市区重点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校外培训机构优质规范发展。重点提升学校办学条件,加速推进启文小学新建,韶山小学、区实验学校扩建工作;加强教育队伍建设,实施教育强师计划,落实教师补充长效机制,开展师德先进个人、最美教师等评选工作。针对医疗基础薄弱,硬件不足、人才匮乏等状况,为了补齐短板,西市区积极筹办医共体,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品质医疗服务。大河奔流,龙行入海。文明密码与文脉基因在河海之间一脉相承、生生不息。变化不止,发展不停,烟火不息。城市更新让历史感与时尚潮流的年轻态结合得恰到好处。赓续文脉、提升品质、升级产业。未来,这里将在融合与发展中碰撞出更多火花,打造宜居宜业宜游之城。一路向西,遇见美好!记者:侯悦林徐鑫07/25
- 大型音舞诗画《掀起你的盖头来——新疆是个好地方》全国巡演走进辽宁7月18日、19日,由中宣部指导,文化和旅游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联合打造的大型音舞诗画《掀起你的盖头来——新疆是个好地方》在沈阳中华剧场精彩上演,这也是该剧目第二轮全国巡演的首站演出。演员载歌载舞,展示开放、发展、幸福的新疆。受访者供图夏日的晚风徐徐吹来,观众座无虚席,人们将期待的目光投向舞台。“掀起了你的盖头来,让我来看看你的眉,你的眉毛细又长呀,好像那树梢弯月亮……”当熟悉的曲调响起,身着盛装的演员们欢乐起舞,高原雪山、戈壁大漠、草原长河的壮阔风光铺展在大屏幕上,现场气氛瞬间“燃爆”。“对,就是这个味儿!现场看的感觉太震撼了,新疆‘歌舞之乡’名不虚传!”被开场舞蹈惊艳的观众边起劲地鼓掌边发出由衷的感叹。演出分为《舞从天山来》《歌飞新丝路》《交响昆仑情》三个篇章,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情。在石窟壁画斑斓背景下演绎的《龟兹乐舞》美轮美奂,演员婀娜的身姿、多变的手形、飘逸的彩带伴着起伏的节拍,让克孜尔石窟壁画“活”了起来。在舞蹈《朱拉》《盛典萨吾尔登》、史诗《玛纳斯》《江格尔》片段等表演中,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玛纳斯、江格尔、萨吾尔登等非遗瑰宝轮番登场,新疆的人文之美在舞台上熠熠生辉。塔塔尔族民歌《在银色月光下》、塔吉克族民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哈萨克族舞蹈《黑走马》等韵味十足;民族器乐演奏《欢乐草原》融汇多元民间音乐元素,质朴动人;鼓舞《摘葡萄》中精湛的手鼓技艺、细腻传神的表演、惟妙惟肖的动作让人忍不住拍手叫好,演员走到观众中间带动大家一起随着节奏鼓掌,台上台下汇成欢乐的海洋……舞从天山来,歌飞新丝路。这场亮点纷呈、沉浸感十足的音舞诗画演出为观众打造了兼具视觉美感和传统文化底蕴的艺术盛宴,一声声“美丽新疆亚克西”“精诚团结亚克西”的高唱真切道出了人们心中的共同希冀。以文化为纽带,辽宁和新疆人民的心越贴越近,情越来越浓。“能看出演员们倾注了全身心的热情,他们洒脱的舞姿展现了新疆同胞的乐观、豪爽,感染力特别强,立马让我有了出发去新疆的冲动。”观演后,沈阳观众刘俣辰表示。自2022年创排以来,大型音舞诗画《掀起你的盖头来——新疆是个好地方》就成为新疆对外文化交流的一张重要名片,并入选文化和旅游部“新时代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名单。2023年完成第一轮全国巡演,第二轮全国巡演于今年7月15日至8月29日在7个援疆省份开展,以进一步推动新疆和援疆省市的文化交流互鉴。在7月19日于沈阳举办的座谈会上,来自辽宁文艺领域的专家学者对本次演出给予高度评价。记者:吴丹07/24
- 辽宁盘锦:指尖“生花” 看芦苇的“华丽转身”7月19日至20日,盘锦市第二届苇艺草编技能大赛暨芦苇艺术节活动在大洼区西安镇金球1948生态农场举办。大赛以“创新传统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为主题,旨在充分发挥技能大赛作用,以赛聚才、以赛竞技、以赛促学,以赛事带动苇艺草编产业发展,以赛事丰富活跃文旅经济,为苇艺草编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为建市四十年献礼。普普通通的芦苇、蒲草、柳条、钢草(本地俗称)、玉米叶、竹子,经过选手的神思巧手,变成了草席、挎篮、手提包、置物盒等近百种生活用品,又或者成为了画作、农家情景模型、立体动物玩偶、花瓶、鸟笼等精美工艺品。本次活动共设两大版块,其中技能大赛版块包括技能比赛、推动苇编产业可持续发展经验交流会、苇艺草编作品现场拍卖等。芦苇艺术节版块包括苇编和芦苇画文创产品及非遗衍生品展示、非遗文化表演、保护湿地爱护野生动物宣讲、“芦蒲自然教育课堂”体验、中小学生暑期自然笔记活动、“触摸时间——二十四节气国际文创工作坊”走进盘锦,开展创意设计赋能苇编技艺共创活动、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队赴盘锦大洼持续开展乡村振兴实践服务活动等。栩栩如生的苇艺草编作品吸引参观者驻足欣赏。本届苇艺草编技能大赛设置了苇草编织技艺、芦苇画制作技艺两个赛项。全省共征集参赛选手62名,产品展示30余家,经大赛专家初评,两个赛项共有45名选手入围参加决赛。他们中有经验丰富的手工匠人,也有初出茅庐的青年才俊,他们都怀揣着对苇艺草编技能的热爱和追求前来参赛。经过两个小时的手艺比拼,李玉清获得苇草编织赛项一等奖,周雨萌获得芦苇画制作赛项一等奖。并分别荣获“盘锦市工艺美术行业苇草编织技术能手”“盘锦市工艺美术行业芦苇画制作技术能手”称号。参观者了解文创产品。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工业设计专业副教授、设计学博士柳沙在观赛后表示:“这次二十四节气国际文创工作坊团队中有十余名来自高校的师生、设计公司设计师和时尚设计人来到盘锦参加这次活动,同时这也是第五届“触摸时间——二十四节气国际文创工作坊”开展活动的一部分,每一届我们都会走进乡村,走近非遗,对接手工艺人,把我们的设计理念带入到传统的工艺中间。来到这里,我们看到了精彩的表演和精湛的手艺,选手在大赛中也创作出了很多精美的作品,我们希望借此机会增加交流,将智慧资源和草编等工艺碰撞出火花。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赴辽宁大洼实践支队队长黄奕铭则更加关注如何能够增进产品转化,促进产业发展。他表示来到盘锦接触到苇艺草编和芦苇画制作,第一次了解到草编能够应用在这么多领域,制作这么多不同的工艺产品,感到非常的惊喜和新奇。也希望借此机会结合年轻人的视角,进行一些改变创新。同时能够通过托管销售渠道等方式,助力乡村振兴。本次活动由盘锦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盘锦市总工会、盘锦市林业和湿地保护管理局、中共盘锦市大洼区委员会、盘锦市大洼区人民政府、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盘锦分行联合主办。大洼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大洼区文旅广电局、大洼区总工会、大洼区临港经济区乡村振兴产业管理办公室、大洼区西安镇政府、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承办。记者:张美宁/文葛玉成/图07/24
- 北斗现场:免预约!辽博宠“且”有新招!07/23
- 辽宁省鞍山市博物馆织绣厅全新改陈升级近日,鞍山市博物馆织绣厅经过全新改陈升级后与广大市民见面,展出的织绣品均为难得一见的珍品。此次鞍山市博物馆织绣厅全新改陈后,共展出26件展品,包括缂丝、刺绣和织锦等三大类,其中刺绣类包含粤绣、蜀绣、苏绣和宫廷绣等。展品中“清·红绫地彩绣百子图幔帐”和“清·刺绣祥云升龙纹对屏”最具特色。“清·红绫地彩绣百子图幔帐”是继2024年年初至6月鞍山市博物馆举办“盛世欢歌”——龙主题文化展亮相后,正式入驻织绣厅,成为此次展览的一件代表性展品。该绣品取百子为题,多为大婚或庆典之用,有吉庆祥瑞之寓意。“清·红绫地彩绣百子图幔帐”绣有童子舞龙、纳瑞迎祥等场景,并穿插了捉迷藏、奏鼓乐、斗蛐蛐、放风筝、采莲子等嬉戏玩耍的场面,诸多童子形态各异,情态逼真,或缨冠长衫、或短衣打扮,或手舞足蹈、或跃跃欲试,活灵活现地描绘出了孩童稚趣的心理。还有寓意聚宝万年、吉庆有余、连生贵子、加官进爵等场景,可谓集各种吉祥寓意于一体。据介绍,百子图这类图样,自唐宋以来就已流行,明清时期更为普遍。接下来,鞍山市博物馆其他展厅的改陈也将陆续启动,此次改陈不仅仅是更换展品,更注重文化传承,从多角度、多维度,增加展览的文化内涵,增强知识性和趣味性,使展览更加贴近观众。记者:赵梓含07/23
- 第十二届全国杂技展演下月将在沈阳举办 44部作品带你领略中国杂技真功夫由文化和旅游部、辽宁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十二届全国杂技展演将于8月21日至9月5日在沈阳举办。本届展演旨在推动优秀杂技作品和人才不断涌现,促进杂技艺术事业繁荣发展。7月16日,记者从第十二届全国杂技展演前站会上了解到,本届展演从全国范围内的百余个节目中遴选了36个杂技(魔术)节目、8部杂技剧,将为观众送上激情与视觉的艺术盛宴。杂技剧《先声》杂技剧《天山雪》杂技节目《太极·坛韵》8部杂技剧技与剧融合达到新高度全国杂技展演是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杂技艺术领域规格最高、影响最大、水准最高的展演活动。全国杂技展演前身是创办于1984年的“全国杂技比赛”,从第十届起,“全国杂技比赛”取消评奖,改为展演。本届全国杂技展演主题为“杂技艺术的盛会人民群众的节日”。为更加全面、充分地展示杂技艺术创作成果,本届展演对参演杂技、魔术节目,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艺术性、技巧性、观赏性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了创新性和独特性。近年来,杂技剧打开中国杂技艺术现代转型和创新的大门,在跨界、融合、破圈中迎来创作高峰。此次有《先声》《天山雪》《山水国潮》《天鹅》等8部多次获奖、享誉全国的大型杂技剧参加展演,这些杂技剧将杂技艺术之美融于戏剧、音乐、舞蹈等艺术元素之中,在技与剧的深度融合上达到新高度,关注地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不仅在当地叫好,在全国也是现象级作品。由上海杂技团、上海市马戏学校、新疆艺术剧院杂技团联合创排的杂技剧《天山雪》,是首部援疆、润疆题材杂技剧,该剧从主题立意、叙事结构、对舞台艺术的综合把握,一直到剧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与社会意义等方面,均堪称完美。德州市杂技团创排的杂技剧《山水国潮》,是山东省唯一入选此次展演的杂技剧。《山水国潮》由“百鸟朝凤——柔术”“笑傲江湖——飞叉”“荷塘月色——蹬伞”等9个杂技节目组成,深挖德州地域文化内涵,结合民风民俗等传统元素,融入杂技、舞蹈、音乐等多种表演形式,简约、凝练、震撼、厚重,展现了9种不同风格的杂技表演形式。而广州市杂技艺术剧院创作的《天鹅》,以杂技演员羽梦成长经历为主线,讲述杂技演员成长道路上的挫折与努力、付出与收获,完美演绎了杂技新流派“肩上芭蕾”。值得一提的是沈阳杂技演艺集团创排的杂技剧《先声》,将作为开幕剧演出,在盛京大剧院隆重推出。《先声》是国内首部以杂技剧形式将九一八事变的史实搬上舞台的重大历史题材作品。六大战斗场面,30个节目重组、40场布景转换、串联,杂技与戏剧表演的巧妙编排整合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审美和情感冲击。36个杂技(魔术)节目充满地方特色与生活元素聚光灯下,中国杂技从未停下求索的脚步。除了8部杂技剧,还有36个杂技(魔术)节目,包括《长安猫·滚灯》《太极·坛韵》《牛肉面的晨曦——快乐厨师》《快乐厨房·炊事员》等带有极强地方特色与生活元素的融合创新杂技节目,更有《天女散花》《坛三彩》等奇幻的魔术节目。比如《牛肉面的晨曦——快乐厨师》,取材于甘肃特色传统美食兰州牛肉面文化精髓,巧妙融合中国传统杂技《快乐炊事员》舞台艺术表现手法,创造性转化演绎小而精、小而巧、小而妙,展现人间最美烟火气的快乐杂技节目。杂技节目《太极·坛韵》则采用水墨画作为演出背景,用太极神韵做金线,将太极文化与顶坛杂技表演相融合,“移形换位”“双坛后空翻上肩”“抖轿子上三节”等原创小坛技巧及高难度的大坛技巧“过缸口”,以不同节奏呈现小坛的灵活轻盈和大坛的沉稳厚重,形成了震撼的视觉冲击力,给观众“惊、险、奇、美”的视觉感受。本次在沈阳举办的全国杂技展演不仅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心跳与惊叹的探险;不仅是一次文旅融合的经典大制作,更是无数观众的现场狂欢。此外,本届杂技展演期间还将举办“全国魔术领军人才培养计划”中获颁“新时代魔术领军人才”称号的10位魔术师专场演出,届时将组织业界专家观看现场展演,并通过“一剧一评”“一场一评”等形式,对参演作品进行点评指导及主题研讨。记者:杨竞07/22
- 辽宁沈阳开启“然·爱生活艺术节” 以大自然为媒 艺术与公众零距离以流动的光影为渲染,以身边的万物为材料,以“自然、生态、生命和爱”为主题,沉浸在大自然里进行创作。一场将艺术驻地作为载体的文化活动正以“进行时”的姿态,在沈阳植物园展开。这也是东北首个以艺术驻地计划开启的艺术节。别开生面的呈现方式,充满创意的艺术作品,给人们提供了零距离触碰艺术的新鲜体验,也为沈阳文旅融合注入了清新之风。周美璇在为充满童趣的作品《浴》上底色,天空与树影投射在她营造的池水中,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摄影:吴丹)创作者廖仲正在精心调整作品《默》的造型。受访者供图现场创作与风为伴,以光影为笔7月17日下午,雨后空气湿润、甜香。沈阳植物园百合园里,游人每走一小段路就会惊喜地邂逅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作品。它们大多以半成品的状态出现,或颜色鲜艳,或造型别致,与大自然相得益彰。一同映入眼帘的是热火朝天的艺术创作景象。这就是“然·爱生活艺术节”第一阶段艺术驻地装置展的创作现场。该活动由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主办、沈阳植物园承办,7月9日启幕,将持续至8月11日。第二阶段为共创生活狂欢节,将以艺术驻地装置展为核心,搭建主题营地,为游客提供文创、手作、美食等。记者在现场看到,一处空地上,沈阳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学生周美璇正为作品《浴》上底色,红红绿绿的油彩沾到脸颊和衣服上,她也不在意。把涂好了西瓜红的“小女孩”抬到镜面板旁,她反复端详,调整位置。椭圆形的镜面如同清澈的水面,倒映出碧蓝的天、流动的云、轻摆的柳条,“小女孩”和“小鸭子”开心地结伴同游。“在快节奏的当下,还有多少个时刻能无忌惮地放松感受自然的能量,于是我创造了她,代替我们卸下紧绷感,在绿荫下回归自然。”周美璇这样阐释自己的创作初衷。一旁,茂盛的鸢尾草掩映处摆放着一把绿色的铁椅,青年艺术家廖仲正小心翼翼地往椅子上安置高硼玻璃制成的细长“绿植”,带着暖意的阳光透过树枝斑驳地投射在玻璃花草上,显得层次更加丰富。廖仲说,他是第一次参与这种在大自然中进行创作与展示的艺术活动,很欣喜,能够近距离地将自己的作品以最自然的样态呈现给公众,也让公众可以更直观地接触到艺术。有益探索以艺术链接自然与人心20米以外,茂密的青草和此起彼伏的蛙鸣将一块4.5米×20米的巨大画板包围,来自中央美院的吴智威正站在脚手架上,挥汗如雨地创作艺术涂鸦作品,“万物生长”四个大字以立体浮雕般的效果呼之欲出,脚下的草地上,一只小松鼠蹦来蹦去,正应和了作品的主题。此次活动承办方负责人介绍,举办该活动是希望通过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探索艺术与自然、与人的深层链接,挖掘艺术家的创作潜能,给全国艺术创作者搭建一个展示交流互动的平台。以文化艺术交流、精品艺术展、养生音乐会、生态生活方式体验、艺术疗愈等丰富形式激发市民游客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感悟。据介绍,该活动前期招募中总共有400余人报名,最终有16位优秀青年艺术家入选艺术驻地计划,他们在场域中生活、创作13天,通过对沈阳植物园在地文化的梳理,提炼出特有的IP符号,利用在地性可利用材料进行创作。这些作品种类多样,有雕塑、装置、绘画、潮流艺术等,所用材料也五花八门,比如苔藓、木、金属、混凝土、纤维、麻、救生圈等。草地的宽广、花草的清香为艺术家提供创作的灵感,以天地为舞台的无边界的艺术空间也为公众打造了沉浸式观展体验,提供了与艺术家深度接触的机会。“《浴》这个作品映照了我的内心,我也想在草地上、池塘里畅快地撒野放松。”沈阳市第二十中学学生刘俣辰在与作者交流后这样说。辽宁大学艺术学院、沈阳城市学院影视与艺术学院教授回宝昆认为,艺术驻地计划在国内的逐渐流行体现了受众的需求、艺术的需求、文旅市场的需求,是激活文旅融合另辟蹊径的一个方式。通过艺术力量升级场域空间,打造更有辨识度的文旅形象。而在这种文化、环境和美学的连接下,艺术家也可以激发创意,酝酿焕新的力量。对普通公众来说,可以在游览观光中不经意地获取艺术享受,在心灵中埋下可贵的艺术萌芽。记者:吴丹07/22
- “出将入相——戏曲文化展”正在辽宁省博物馆展出辽宁省博物馆精心策划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系列展之“出将入相——戏曲文化展”自2024年6月8日开展以来,一直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展览以“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为灵魂脉络,深度挖掘并生动诠释了戏曲艺术中蕴含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精神,将承载着辽宁地方深厚文化底蕴的戏曲艺术,以鲜活的形式呈现给广大观众,让文化遗产的瑰宝真正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广袤的祖国大地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戏曲艺术。据统计,全国戏曲剧种多达三百六十余种,传统剧目更是超过万种。辽宁戏曲作为中国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独树一帜。有“南麒、北马、关外唐”之称的唐韵笙先生所创立的京剧“唐派”艺术享誉四方,以韩少云、花淑兰、筱俊亭为代表的辽宁评剧韵味独特,“喇叭一响,好戏开场”的海城喇叭戏曲调欢快优美,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之称的东北二人转火辣热烈,源于辽南皮影戏的新型地方剧种辽剧别具风情,还有充满蒙古族风情的阜新蒙古剧。这些深深扎根于民间,具有浓郁地方色彩和鲜明艺术风格的辽宁地方戏曲,为观众营造了一个接地气、有活力、生活化的展览空间。走进“出将入相——戏曲文化展”展厅,观众可以在中国戏曲的奇妙世界里尽情畅游,在“出将入相”间一同看戏、赏戏、听戏,亲身感受辽宁戏曲文化的独特魅力。07/19
- “山海有情 天辽地宁——‘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地’文物图片展”在辽宁省博物馆开展2024年7月18日,“山海有情天辽地宁——‘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地’文物图片展”在辽宁省博物馆开展。作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之一,辽宁有着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资源,红山文化、三燕文化、辽金文化、清前文化厚重灿烂。这片山川秀丽、河海交融的热土上文脉兴盛、国宝荟萃,为辽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体旅全面协调发展积淀了厚重的人文根基。当前,全省上下锚定新时代“六地”目标定位,正以更大决心更大力度推动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地建设。辽宁省博物馆是展示辽宁文化的重要窗口,这里曾经诞生过新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多个“第一”。近年来,辽博深入挖掘馆藏特色资源,创新展览叙事体系,举办了“又见大唐”“又见红山”“唐宋八大家”“和合中国”等现象级大展,成为辽宁打造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地的重要窗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辽宁省博物馆从近12万件馆藏文物中精选75件,以图片展的形式向来自五湖四海的观众讲好辽宁故事,展示辽宁良好形象。75件文物印证了辽宁历史的悠久厚重,展现了这里千年积淀的人文底蕴,更见证了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延续与传承。本次展览是辽宁省博物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献上的一份特别祝福,希望以此为全省共同绘就的这幅文化兴、体育强、旅游旺、经济富、百姓好的美丽画卷增添华彩,为助推辽宁全面振兴贡献文博力量。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