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开放丹东
开放丹东
  • 丹东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推动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市坚持工业强市战略,紧紧围绕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坚定不移地走丹东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进一步推动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我市工业以“轻型”为主,主要是特色消费品、先进精密装备制造等产业,目前已形成多条具有较强市场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链。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以车桥、半轴、增压器等为主,拥有从零部件到整车制造(含新能源汽车)的完整链条,龙头企业曙光集团是全省主要汽车制造企业之一。以思凯、东发、百特等企业为龙头的仪器仪表产业链具备国际市场竞争能力,主要产品包括计量仪表、X射线仪器和核仪表等,在空气质量检测、物联网燃气表等细分行业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防护、纺织制品产业链发展模式逐渐由国际品牌代工向自主品牌转型,唐人·查伊娜等一批自主品牌开始占据国内外市场,防护服整体产能已占全省的80%。满族医药产业链已形成国内最大的满族医药及健康产业生产基地。近年来,我市发挥政策引路、引导作用,紧紧围绕技术改造、科技创新、新动能培育、数字经济等主要方向制定扶持指南,并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不断投入资金,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三年来,引导实施技术改造项目42项,研制首(台)套装备和零部件14项,累计引导新增固定资产投资15亿元。“强化工业强市理念,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丹东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进一步提升工业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说,几年来,我市连续斩获“中国运动户外服装名城”“中国(凤城)工业内燃机增压器产业生产基地”“满药之都”“白醋之乡”“中国陀飞轮手表制造(丹东)基地”“测控仪器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国防护纺织品名城”等7个国家级区域品牌。疫情防控期间,我市大力发展防护用品生产,并成功举办“2020首届(中国·丹东)时装周暨防护纺织品合作洽谈会”。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十三五”期间,我市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3个,目前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2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77个。实施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专项行动,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户,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户,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户,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2户。与华为签订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及数字丹东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华为(丹东)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挂牌运行,丹东成为省内继沈阳、大连之后第3个设立华为本地创新中心的城市。“目前,国家、省、市三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体系初步形成,已有国家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试点企业1户、省首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标杆企业2户、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6户、市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26户。”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我市将坚定不移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扎实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努力使丹东经济转型升级充满澎湃动力和旺盛活力。记者王洪满
    07/08
  • 辽宁丹东:大棚滑子蘑助农增收
    为助力乡村振兴,丹东市振安区楼房镇党委、政府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建设温室大棚,带领村民因地制宜发展食用菌产业。同时,鼓励产业带头人传授种植经验,鼓励村民到温室大棚就业。大棚食用菌种植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新渠道。目前,楼房村新建的4栋滑子蘑温室大棚已进入采收期尾声,首茬蘑菇将帮助村民实现增收11万元。
    07/08
  • 辽宁丹东:谋发展多措并举 窑沟村破茧成蝶
    7月5日,记者走进振安区九连城镇窑沟村,但见平坦的柏油马路通至各组,宽敞明亮的住宅整齐有序,家家户户种植的软枣猕猴桃枝繁叶茂,道路两旁的绿化带整齐划一……多年来,在村委会的带领下,窑沟村固定资产达到7000多万元,集体年收入100多万元,先后荣获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辽宁省文明村、全国美丽休闲乡村等称号。村党支部连续多年获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殊荣。窑沟村山上的燕红桃、梨和苹果已经坐果。村民说,村干部为窑沟村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任期间,原村党支部书记张庆德到宽甸河口、大连、营口等地考察,结合村里荒山多、土质肥、雨水足的特点,确立了山上发展燕红桃、梨、寒富苹果等水果产业,山下发展杜鹃花为主的花卉产业的致富思路,将集体管理的50亩荒山开垦出来,栽上了树苗。第二年秋天,窑沟荒山上产出了第一批水果。市里的商贩纷纷来订货,一时间荒山上热闹起来,村民们奔走相告。转过年开春,荒山上满是挥镐舞锹的村民,大家齐心协力,终于把荒山变成“花果山”。这几年,村里鼓励村民发展“庭院经济”,为500多户村民发放了400余亩的软枣猕猴桃幼苗。如今,窑沟村有果树3000亩,年生产水果400万公斤,产值1000万元。果农400多户,从业人员近800人。仅水果一项,每年就可以增加群众收入600万元以上。2016年,张庆德将接力棒交给了现在的村党总支书记宋月兴。接过老支书的接力棒,宋月兴更加坚定了为村民谋福利的决心。此前,窑沟村是工业“空白村”,8平方公里的土地没有一家企业。宋月兴带领村干部学习如何发展工业、学习办理土地手续、吸引投资者……在摸索中总结出一套有窑沟村特色的招商引资办法。目前,窑沟村现有集体工业用地260多亩,厂房1.2万平方米,引进企业9家,投资总额5000万元,解决了百余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每年村民的工资性收入就有500多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了45万元。这几年,窑沟村结合地处近郊、交通便利的优势,积极探索发展农业生态旅游观光,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初步形成了具有生产、观光、休闲、度假、娱乐等综合功能于一体的“农家乐”经济模式。45岁的1组村民刘欣,在8年的时间里,将自家的农家乐经营得有声有色。采访的当天上午,刘欣正在忙着接待两桌游客,厨房里,煎烤烹炸散发出阵阵香味儿。在窑沟村2组,丹东成亮软枣猕猴桃种植专业合作社这几年发展迅速,负责人王明亮是同兴镇人,2013年经过多方考察,决定在窑沟村投资百万元打造集大榛子、大樱桃、软枣猕猴桃、杏梅等多种果树为一体的果园。如今仅软枣猕猴桃一项,年收入就达30多万元。这些年,窑沟村累计投资130多万元,修建桥梁4座。争取振安区交通局投资250万元,铺上了柏油路,实现了组组通油路的目标。公共汽车也通到了窑沟村,百姓出行更加便利。不少村民购买了小货车拉货、小汽车出行,生活条件有了极大改善。为了充分利用村里的农产品资源,解决销售问题,村里建立了1240平方米的坚鲜果生产建设基地,积极开发更多的深加工产品,以延长产业链,增加村民收入。
    07/08
  • 辽宁丹东东港:发展现代农业 促进乡村振兴
    7月4日,在丹东东港市马家店镇双山东村一处家庭农场,纷繁的小花竞相绽放,吸引很多游客观赏拍照,村民们在田间忙着采摘,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目前,村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5家,家庭农场3家,种养大户50户,草莓种植年产量约100万公斤、年产值超2000万元。”双山东村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村集体与合作社、家庭农场建立了紧密的利益联结合作关系,村集体以发展当地特色农业优势产业为导向,全力支持和帮助经营主体开展生产技术指导、信息传递、物资供应、农田机耕、病虫害防治、防汛抗旱、联系订单和销售等生产经营服务,双方形成了利益联合体,通过引导农户发展现代农业,托起农民发家致富奔小康的梦想。采访了解到,丹东市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成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力军。随着农村土地流转率的不断提高,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规模进一步扩大。截至目前,全市规模经营主体纳入国家家庭农场名录的达到12501家,农民合作社总数达到3322家。“近年来,丹东市现代农业发展再上新台阶。”丹东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丹东市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和海洋牧场建设为引领,加快小浆果、畜禽、水产3个百亿元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发展步伐。在宽甸满族自治县古楼子乡南荒沟村,2000年以前,村民主要靠放蚕为生。如今,村里利用地域优势发展水果、坚果种植和蛋鸭养殖等特色产业,力促农民走上致富路。“以前俺们靠放蚕为生,后来一些山林进行封山育林,不让放蚕了,俺们就搞起了特色农业。”说起村里的变化,南荒沟村村民栾吉全深有感触地说,自家100多亩山林全部种植板栗、苹果和燕红桃等,仅燕红桃一项的年收入就很可观,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在自家的桃园里,他一边干活,一边笑着说:“现在,俺村户户有产业,家家有项目,人人有活干。每到农忙时,俺们都得到外边雇工。”据了解,如今,古楼子乡新建家庭农场近2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近30个。主要经营农作物、水果、坚果种植和蛋鸭养殖等产业,随着现代农业产业不断发展,集体经济也不断壮大。丹东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丹东市不断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提升优势产业竞争力,推动草莓、蓝莓和软枣猕猴桃规模化种植,加速产业链向加工、物流、研发、服务等方向延伸,提升小浆果产业核心竞争力。推进柞蚕、中药材、中华蜂、绒山羊、辽丹黑猪等产业提档升级,把地方特色产品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在现代农业产业不断发展的同时,提升科技装备支撑能力,强化产业保障体系建设。”丹东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丹东市不断推进农业“土专家”队伍建设,建立并发布名录库,协同农业科研队伍、农技推广队伍开展好研发创新与技术服务,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农业良种工程,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增收入。
    07/08
  • 辽宁丹东:“蓝莓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当下正是大地蓝莓丰收的季节,在丹东市振安区同兴镇光明村华成农业园里,大地蓝莓即将成熟。尽管蓝莓还没有完全成熟,但来自黑龙江、北京和山东等地的商贩已经开始预约收购果实了。据了解,振安区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和地理位置优势,近几年蓝莓产业发展迅速。该区充分利用优势扩大蓝莓种植规模,推动产业发展,不仅带动农民增收,而且带动了周边地区农民的就业。小小的蓝莓果为乡村经济发展开拓了新思路,做出了大文章。摄影:梅艳双
    07/08
  • 发展现代农业 促进乡村振兴
    7月4日,在东港市马家店镇双山东村一处家庭农场,纷繁的小花竞相绽放,吸引很多游客观赏拍照,村民们在田间忙着采摘,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目前,村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5家,家庭农场3家,种养大户50户,草莓种植年产量约100万公斤、年产值超2000万元。”双山东村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村集体与合作社、家庭农场建立了紧密的利益联结合作关系,村集体以发展当地特色农业优势产业为导向,全力支持和帮助经营主体开展生产技术指导、信息传递、物资供应、农田机耕、病虫害防治、防汛抗旱、联系订单和销售等生产经营服务,双方形成了利益联合体,通过引导农户发展现代农业,托起农民发家致富奔小康的梦想。采访了解到,丹东市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成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力军。随着农村土地流转率的不断提高,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规模进一步扩大。截至目前,全市规模经营主体纳入国家家庭农场名录的达到12501家,农民合作社总数达到3322家。“近年来,我市现代农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丹东市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和海洋牧场建设为引领,加快小浆果、畜禽、水产3个百亿元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发展步伐。在宽甸满族自治县古楼子乡南荒沟村,2000年以前,村民主要靠放蚕为生。如今,村里利用地域优势发展水果、坚果种植和蛋鸭养殖等特色产业,力促农民走上致富路。“以前俺们靠放蚕为生,后来一些山林进行封山育林,不让放蚕了,俺们就搞起了特色农业。”说起村里的变化,南荒沟村村民栾吉全深有感触地说,自家100多亩山林全部种植板栗、苹果和燕红桃等,仅燕红桃一项的年收入就很可观,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在自家的桃园里,他一边干活,一边笑着说:“现在,俺村户户有产业,家家有项目,人人有活干。每到农忙时,俺们都得到外边雇工。”据了解,如今,古楼子乡新建家庭农场近2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近30个。主要经营农作物、水果、坚果种植和蛋鸭养殖等产业,随着现代农业产业不断发展,集体经济也不断壮大。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市不断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提升优势产业竞争力,推动草莓、蓝莓和软枣猕猴桃规模化种植,加速产业链向加工、物流、研发、服务等方向延伸,提升小浆果产业核心竞争力。推进柞蚕、中药材、中华蜂、绒山羊、辽丹黑猪等产业提档升级,把地方特色产品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在现代农业产业不断发展的同时,提升科技装备支撑能力,强化产业保障体系建设。”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市不断推进农业“土专家”队伍建设,建立并发布名录库,协同农业科研队伍、农技推广队伍开展好研发创新与技术服务,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农业良种工程,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增收入。记者邢漫
    07/07
  • 打造现代产业集群 助力外贸转型升级
    近年来,我市大力做强水产品、草莓、增压器及汽车零部件、农产品等产业集群,推进优势产业向现代产业集群和集约化出口发展,积极培育以品牌、技术、标准、质量为核心的外贸竞争优势,打造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的“丹东样本”。目前,我市共有4个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其中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2个,省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2个,2020年实现进出口额约40亿元人民币。近几年,我市通过培育优势特色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加快升级、新兴产业跨越发展,充分发挥基地对地方经济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基地与周边地区建立更广泛密切合作,进一步推动产业、技术、人才集聚,完善产业链条。与此同时,基地积极培育大型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打造一批大企业引领、中小企业支撑、优势互补、相互协作的外贸企业集群。东港市已形成以丹东泰丰食品、丹东永明食品、丹东泰宏食品、丹东鸿洋食品为龙头的水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凤城形成以凤城太平洋神龙、凤城格汝特汽研、凤城万丰增压器为龙头的拥有核心竞争力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为了开拓国际市场,我市根据基地产业结构和产品特点,组织基地企业分行业、分地区参加各类展会,抢抓订单,抢占市场份额。发挥外贸企业集群效应,形成进军国际市场的强大合力,提升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能力。同时,基地还不断加大外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力度,建设技术基础平台和服务支撑中心,支持基地内的外贸企业通过自建、合资、合作等方式设立研发中心,倡导基地内企业打造检验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推动共享技术研发和应用,不断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基地集成创新能力。目前,东港水产品基地已有两个公共服务平台,分别是东港市水产品种苗孵化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和辽宁东港海洋经济发展院士专家工作站。为了能够提升各基地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提高产品附加值,我市高度重视基地企业品牌建设。“东港草莓”“东港梭子蟹”“东港大黄蚬子”“东港杂色蛤”“石柱参”“宽甸山参”先后成功注册国家地理商标。如今,我市商标品牌正由个体向区域发展,逐渐形成区域品牌效应。此外,我市还鼓励基地企业在境外设立零售网点,促进海外仓发展,逐步拓展新兴市场,国际营销网络布局进一步优化,2020年实现带动出口额约2亿元。记者王洪满
    07/07
  • 打造外贸转型升级基地“丹东样本”
      近年来,我市做优做强水产品、草莓、增压器及汽车零部件、农产品等产业集群,推进优势产业向现代产业集群和集约化出口发展。积极培育以品牌、技术、标准、质量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打造了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的“丹东样本”。目前,我市共有4个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其中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2个,省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2个,2020年实现进出口额约40亿元人民币。  近几年来,我市通过培育优势特色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加快升级、新兴产业跨越发展,充分发挥出基地对地方经济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基地与周边地区建立更广泛密切的合作,进一步推动产业、技术、人才集聚,完善产业链条。与此同时,基地积极培育大型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引导企业以利益为纽带,打造一批大企业引领、中小企业支撑、优势互补、相互协作的外贸企业集群。东港市水产品出口基地已形成以丹东泰丰食品、丹东永明食品、丹东泰宏食品、丹东鸿洋食品为龙头的水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    为了开拓国际市场,近年来,根据我市基地产业结构和产品特点,组织基地企业分行业、分地区个性化参加国际重点专业展会和国内国际性展会,抢抓订单,抢占市场份额。发挥外贸企业抱团出海集群效应,形成抢占国际市场的强大合力,提升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能力。同时,基地还在不断加大外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力度,建设技术基础平台和服务支撑中心,支持基地内的外贸企业通过自建、合资、合作等方式设立研发中心,倡导基地内企业打造检验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推动共享技术研发和应用,从而不断增强产品附加值,提高基地集成创新能力。目前,国家级东港水产品基地已有两个公共服务平台,分别是东港市水产品种苗孵化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和辽宁东港海洋经济发展院士专家工作站。  为了能够提升各基地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我市高度重视基地企业品牌建设。“东港草莓”、“东港梭子蟹”、“东港大黄蚬子”、“东港杂色蛤”、“石柱参”、“宽甸山参”先后成功注册国家地理商标;宽甸农产品基地共有无公害认证产品8个,绿色食品认证5个,有机食品1个,地理标志1个,拥有宽甸“石柱山参”、“瑞栗”、“参仙源”、“万钧”、“光太”、“北方山奇”等优势品牌。如今,商标品牌由个体向区域发展,逐渐形成区域品牌效应。同时,我市还鼓励基地企业利用国际市场开拓资金开展专利申请、体系认证、产品认证等工作。东港水产品基地的所有企业都通过了HACCP管理体系认证和ISO2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此外,我市还鼓励基地企业在境外设立零售网点,促进海外仓发展。目前,辽宁曙光汽车集团、丹东药业集团、丹东永明食品等基地企业纷纷在韩国、日本、埃塞、波兰、德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建立海外仓与分公司,逐步拓展了蒙古国、阿联酋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新兴市场,国际营销网络布局进一步优化,2020年实现带动出口额约2亿元。  记者/王洪满
    07/06
  • 食用菌产业助农民增产增收
    振安区楼房镇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因地制宜建设温室大棚,带领村民发展食用菌产业,助力农民增产增收。图为该镇楼房村村民在大棚里采收滑子蘑。记者宋永昆摄
    07/06
  • 谋发展多措并举 窑沟村破茧成蝶
    7月5日,记者走进振安区九连城镇窑沟村,但见平坦的柏油马路通至各组,宽敞明亮的住宅整齐有序,家家户户种植的软枣猕猴桃枝繁叶茂,道路两旁的绿化带整齐划一……多年来,在村委会的带领下,窑沟村固定资产达到7000多万元,集体年收入100多万元,先后荣获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辽宁省文明村、全国美丽休闲乡村等称号。村党支部连续多年获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殊荣。窑沟村山上的燕红桃、梨和苹果已经坐果。村民说,村干部为窑沟村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任期间,原村党支部书记张庆德到宽甸河口、大连、营口等地考察,结合村里荒山多、土质肥、雨水足的特点,确立了山上发展燕红桃、梨、寒富苹果等水果产业,山下发展杜鹃花为主的花卉产业的致富思路,将集体管理的50亩荒山开垦出来,栽上了树苗。第二年秋天,窑沟荒山上产出了第一批水果。市里的商贩纷纷来订货,一时间荒山上热闹起来,村民们奔走相告。转过年开春,荒山上满是挥镐舞锹的村民,大家齐心协力,终于把荒山变成“花果山”。这几年,村里鼓励村民发展“庭院经济”,为500多户村民发放了400余亩的软枣猕猴桃幼苗。如今,窑沟村有果树3000亩,年生产水果400万公斤,产值1000万元。果农400多户,从业人员近800人。仅水果一项,每年就可以增加群众收入600万元以上。2016年,张庆德将接力棒交给了现在的村党总支书记宋月兴。接过老支书的接力棒,宋月兴更加坚定了为村民谋福利的决心。此前,窑沟村是工业“空白村”,8平方公里的土地没有一家企业。宋月兴带领村干部学习如何发展工业、学习办理土地手续、吸引投资者……在摸索中总结出一套有窑沟村特色的招商引资办法。目前,窑沟村现有集体工业用地260多亩,厂房1.2万平方米,引进企业9家,投资总额5000万元,解决了百余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每年村民的工资性收入就有500多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了45万元。这几年,窑沟村结合地处近郊、交通便利的优势,积极探索发展农业生态旅游观光,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初步形成了具有生产、观光、休闲、度假、娱乐等综合功能于一体的“农家乐”经济模式。45岁的1组村民刘欣,在8年的时间里,将自家的农家乐经营得有声有色。采访的当天上午,刘欣正在忙着接待两桌游客,厨房里,煎烤烹炸散发出阵阵香味儿。在窑沟村2组,丹东成亮软枣猕猴桃种植专业合作社这几年发展迅速,负责人王明亮是同兴镇人,2013年经过多方考察,决定在窑沟村投资百万元打造集大榛子、大樱桃、软枣猕猴桃、杏梅等多种果树为一体的果园。如今仅软枣猕猴桃一项,年收入就达30多万元。这些年,窑沟村累计投资130多万元,修建桥梁4座。争取振安区交通局投资250万元,铺上了柏油路,实现了组组通油路的目标。公共汽车也通到了窑沟村,百姓出行更加便利。不少村民购买了小货车拉货、小汽车出行,生活条件有了极大改善。为了充分利用村里的农产品资源,解决销售问题,村里建立了1240平方米的坚鲜果生产建设基地,积极开发更多的深加工产品,以延长产业链,增加村民收入。记者姜慕馨
    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