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开放丹东
开放丹东
  • 辽宁丹东:“商务服务员”助企解难题
    11月1日从丹东市商务局获悉,年初以来,该局积极发挥“商务服务员”作用,共帮助6家企业解决了融资、电力等多种问题,全力打造亲商、安商、富商的营商环境,为丹东市“稳外资”工作贡献力量。6月份,丹东市商务局在对企业进行调研的过程中,了解到丹东某微电子有限公司存在用电增容困难。这家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半导体芯片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有一条检测芯片的检测线,所有外包生产的芯片都需要在检测线进行测试,用电需求很大。由于企业所在地的用电分布是多年前规划的,企业只能通过借用附近建筑的电量才能保证设备用电,非常希望改变这种困局。市商务局收到企业的诉求后,责成专人负责,立即向国网丹东供电公司反映企业的困难,请供电公司帮助解决,并且定期与供电公司和企业沟通联系,了解问题的解决方案、施工进度,直至企业诉求得到妥善解决。为促进丹东市外资企业稳定、健康、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外资营商环境,丹东市商务局积极贯彻省商务厅《关于落实“商务服务员”制度的通知》要求,提高服务意识,强化服务举措,竭尽全力为企业协调解决实际问题。丹东市商务局还以外资企业需求为导向,以企业满意为目标,不断提升协调服务能力。一方面,充分发挥“商务服务员”联系企业的重要作用,及时了解反映企业存在的困难,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与各相关部门加强纵向联系,做好企业与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工作。另一方面,设专人负责制,从接收反馈问题到跟踪、解决进度再到问题的最终解决,都由专人进行全程沟通服务,提高了办事效率和办事品质。
    11/05
  • 辽宁丹东市民政局:为企业“减负”60余万元
    11月2日从丹东市民政局获悉,该局今年4月启动“我为企业减负担”专项行动,通过各项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10月份,减免会费60.25万元,惠及企业245家;降低会费标准3.31万元,惠及企业24家。“我为企业减负担”专项行动是丹东市民政局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推出的“我为群众办实事争作贡献促振兴”举措,旨在引导和鼓励行业协会商会在考虑自身工作实际和发展需求的基础上,主动减免部分经营困难会员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微企业的会费和其他收费项目。
    11/05
  • 辽宁东港市:金秋好“丰”景!64万亩水稻收割作业全面展开
    丰收时节,稻谷飘香。11月1日,记者从辽宁东港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眼下,全市64.02万亩水稻收割作业已全面展开,进程过半,预计11月中旬全部结束。收割、卸仓、装车、运输……东港市各地农民抢抓晴好天气开镰收割,田间地头呈现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在北井子镇祥和家庭农场,一台台收割机在稻田里来回穿梭,金灿灿的稻米源源不断流入粮斗。农场负责人田世昌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他告诉记者,今年气候适宜,加上科学的田间管理,1200亩订单“越光”水稻长势好于往年,亩产在900到1000斤。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收割机驶过,一排排水稻秸秆也同时被粉碎。“我们现在都在按照秸秆还田要求做,所有秸秆采用收割机粉碎还田准备秋翻,改善土质,增加土地利用率。”田世昌说。东港市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到“十三五”末,粮食产量达到10.84亿斤,农机总动力达61.2万千瓦。其中,优质水稻年产近40万吨,产值13余亿元,水稻生产耕种收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为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产品,“东港大米”先后获得“全国名特优新产品”“全国金奖大米”“全国放心米”等称号。“柳林贡米”源于前阳,名扬四海。位于柳林河流域、占地1.78万亩的前阳镇水稻绿色高质高效万亩示范区,现发展水稻种植科技示范户18人,通过新技术推广应用和新品种试验示范,每人至少带动20名普通农户共同发展,进而带动全镇7.4万亩优质水稻生产。得益于此,有着40多年水稻种植经验的示范户孟庆龙给记者算起了“丰收账”:他今年种植的300亩“盐丰”品种水稻喜获丰收,亩产达到1400斤,亩均效益超过600元,同时还如期领到了2.4万余元的种粮补贴。近年来,东港市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十三五”时期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17万亩,2021年完成7万亩。同时,持续在“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上下功夫,通过大力推广水稻新品种、“稻蟹、稻虾共养”新技术、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其中,2021年全市5601.5万元水稻补贴,已于10月底前全部发放完毕。
    11/04
  • 辽宁丹东:开镰喜算增收账
    金秋时节,稻谷飘香。在东港市北井子镇祥和家庭农场,一台台收割机在稻田里来回穿梭,金灿灿的稻米源源不断地流入粮斗。“今年气候适宜,加上科学的田间管理,这1200亩订单‘越光’水稻长势好于往年,亩产达450公斤到500公斤。”农场负责人田世昌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收割、卸仓、装车、运输。眼下,黄海北岸的稻田一派繁忙的收获景象,东港各地农民抢抓晴好天气开镰收割。据东港市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介绍,全市共有64万亩稻田,预计收割工作将持续至11月中旬。东港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到“十三五”末,全市粮食产量达10.84亿斤,农机总动力达61.2万千瓦。其中,优质水稻年产近40万吨,产值达13亿元,水稻生产耕种收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为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产品,“东港大米”先后获得“全国名特优新产品”“全国金奖大米”“全国放心米”等称号。在前阳镇柳林河流域,占地1.78万亩的前阳镇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区此时也是一派忙碌景象。“今年种植的300亩‘盐丰’品种水稻喜获丰收,亩产达700公斤,亩均效益超过600元,我们还如期领到了2.4万元的种粮补贴。”有着40多年水稻种植经验的示范户孟庆龙给记者算起了丰收账。近年来,东港市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十三五”时期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17万亩,2021年完成7万亩。同时,持续在“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上下功夫,通过大力推广水稻新品种、“稻蟹、稻虾共养”新技术、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今年全市5601.5万元水稻补贴款于10月底前发放完毕。
    11/04
  • 辽宁丹东石安村:发展电商 拓宽农产品销路
    10月22日上午,在丹东市振安区汤山城镇石安村4组,村民们围着围巾、戴着手套和口罩,从地里拽出一个个露出半截“身子”的大萝卜。拔好的萝卜因怕霜冻,聚成了堆,用棉被捂得严严实实。村民杨秀杰一边忙碌,一边接着电话,“今年萝卜没有了,已经全部卖完了,真不好意思。”杨秀杰说,汤山城镇石安村是种植水果萝卜的大村,今年自家就产了1万多公斤萝卜,目前通过电商销售,已经所剩无几。“过去俺们赶集卖,因为名气小,不好销售。”杨秀杰和村民告诉记者,石安村种植水果萝卜有些年头了,过去他们凌晨3点多起床,开着电动三轮车到附近集市或者市内的早市售卖,不仅遭罪,而且卖不上价,一个冬天也卖不了多少。2019年,村里大力发展电商销售,现在村民的农产品再也不愁销路了。除了水果萝卜,石安村种植的“佛手山药”、“山城蜜薯”两种特色农产品也正在通过抖音、美团、淘菜菜等电商平台销售。在74岁的村民赵书金家,他抡起锄头将深埋在土中已经成熟的“佛手山药”挖出。“看见了吗,跟正常山药形状不同,这是好多枝丫的,像手掌。”赵书金一边干活儿一边说,自家种植了3亩地的山药和6亩地的蜜薯,都迎来了成熟期,80%的果实已经通过电商销售出去了。赵书金说,“佛手山药”对土壤要求特别高,一茬山药成熟后,土地需要至少休养5年,才能再继续种植,“所以价格高一些,但营养成分要比正常的山药高,客户很认可。”今年年初,村里成立了丹东木润生态蔬果种植合作社。合作社负责人王金良说,目前合作社已将村民的佛手山药、山城蜜薯、板栗、水果萝卜纳入指导和服务的范围,在选种、培育、种植等方面进行技术指导和交流,在销售方面采取统一收购、统一定价的方式,让村民的农产品质量和产量更高,收益也更高。据了解,在合作社的带动下,今年石安村的山城蜜薯又扩大了种植面积。另外,100多亩基地今年共产水果萝卜40万公斤,比去年增产40%。
    11/03
  • 辽宁东港市:特色海产品亮相中国国际渔业博览会
    10月27日—29日,由中国国际贸促会农业行业分会(农业农村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主办的第25届中国国际渔业博览会,在山东省青岛市红岛国际会议展览中心拉开帷幕。丹东东港市商务局与东港市水产品外贸企业协会组织20余家海产品加工企业亮相展会,600多种海产品吸引来自国内外客商的眼球,展示“东港海鲜”独特魅力,成为展览会一道靓丽的风景。本届渔博会有来自亚洲、欧洲、美洲及大洋洲等19个国家和地区的970家企业参展,展会展出面积10万平方米。本次展出内容涵盖海淡水捕捞产品、养殖产品、养殖设备及技术、水产加工及冷冻冷藏设备和鲜冷物流链等多个板块,各国展台风格各异,展示展品风采各异。据东港市水产品外贸企业协会工作人员介绍,东港市商务局与水产品外贸企业协会前期同大会组委会积极争取,为东港企业争取了22个展位,展出面积共计500多平方米。参展企业推出各类海鲜食品品种为历届最多,每个企业展台都聚集很多客商,品尝海鲜,洽谈贸易。现场水产品加工展示和品尝活动,是东港市参展团在中国国际渔业博览会上演的重头戏。参展企业准备了各种即食海鲜,“泰宏食品”、“海御王”、“海之情”、“渔家福”、“辽东”、“渔之郎”、“辽东半岛”、“比奇”等品牌产品亮点纷呈。特别是东港市的地标产品杂色蛤,成为整个展会最具竞争力的产品之一,泰宏冰蛤、泰丰青花鱼、安德杂色蛤水饺特别受客商和消费者欢迎。这次参展不仅提升“东港海鲜”驰名度,同时宣传东港海洋文化,通过与国内外企业交流与合作,增强企业自信力,进一步扩大内外贸易,让“东港海鲜”品牌唱响国内外。
    11/02
  • 辽宁东港市:推广优质高食味水稻品种
    10月25日,在丹东东港市示范繁殖农场的水稻田里,水稻收割机正在紧张作业中。“当前收割的是省农科院在我们东港推广的优质高食味水稻品种,亩产在600—650公斤。”示范农场农业科科长曹凤有说。据了解,为进一步推进优质高食味水稻新品种成果转化,辽宁省已在辽河中部平原、东南沿海等不同生态区建立示范田1.5万亩,示范农场是今年春在东港市建设的优质高食味水稻示范区之一,面积1500亩,主要品种为越光、辽粳433、盐粳313、盐粳935等。在优质高食味水稻的种植、生长过程中,辽宁省农科院水稻所为示范区提供种子、化肥和低毒农药,并为种植示范户建立技术档案,在水稻生长季进行技术跟踪和指导。目前,已明确合理稀植、肥料减施、节水灌溉等栽培措施和施用抗逆免疫剂等外源措施对水稻生育进程、产量、大米理化指标和食味品质的影响,确定与优质高食味水稻生产配套的高效育秧方法、合理移栽密度、高效施肥方法与科学施用量。“目前来看,这几个新品种在我们这儿的适应性和抗病力都可以,适合在东港地区种植。”曹凤有介绍。示范农场是集科研、生产、示范、推广于一体的优良水稻良种生产场,担负着黄海稻区的水稻良种繁育和中国北方、省、市、县四级水稻新品种区域试验任务,同时,承担着国家“863”“948”科研项目以及“粮丰工程”项目。农场始终以有机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打造有机越光水稻种植基地2000亩,推进“一地两用,一水双收”的“稻蟹混养”模式。与京东集团合作,被纳入京东智慧农场管理体系,是国内第一批7个智慧农场之一,建立数字化、智慧化、生态化农业,对作物耕种管收全程管控;与海尔集团和国家孕婴网签署长期合作协议,有机越光基地成为国家孕婴健康食材产业示范基地,被纳入国家孕婴食品专区平台体系……经过多年的发展,农场现已成为辽宁省一流的水稻良种繁育、有机水稻种植基地。近年来,为适应黄海稻区水稻丰产性、高抗性、优质性的需求,农场对水利设施、科研设施及种子仓储、加工设备进行更新和改造,目前已形成“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通畅、林网建设适宜、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的旱涝保收高标准农业生产基地,是全国农业机械化推广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科普示范基地、中国种业A级信用企业、辽宁省产学研示范基地、辽宁农业科技园区。在不断更新种子基地基础设施的同时,示范农场进一步完善科研开发体系,先后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辽宁省农科院、沈阳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等10多个科研单位、高校建立合作关系,转化科技成果,攻克技术难题,培养技术队伍。每年引进数千份试验材料进行试验筛选。与此同时,辽宁·黄海稻区院士工作站、国家级水稻品种区域试验站、农业部(沈阳)作物有害生物科学观测实验站、中国植物病理学会东港服务站先后在农场成立,“四站”平台的建立,在黄海稻区产业结构调整、科研成果转化、政策资金扶持、引导农民科学种田等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高标准基础设施建设与强大的科研队伍,成为辽宁省选择东港示范农场建设优质高食味水稻提质增效核心示范区的重要原因。目前,水稻已进入收割阶段,下一步,辽宁省将在项目示范基地进行田间鉴评和测产,进一步评价新品种的适应性、抗病性和丰产性。此次示范区的建设,不仅可以为东港引进优质高食味水稻种植品种,还能通过实际鉴评结果,为种植该品种的种植户提供理论依据。
    11/01
  • 辽宁丹东汤山城镇:水果萝卜“润”生活
    又是一年丰收季。10月下旬,东港市示范繁殖农场开始了一年一度的良种入库工作。示范繁殖农场约有4500亩稻田,成熟的稻穗金灿灿、沉甸甸,数十台收割机在地里收割稻种,呈现出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示范繁殖农场今年入库良种达30多个品种,其中优质稻米品种5个、优质杂交稻品种4个,预计入库良种数量达1500吨。农场党委积极组织、统筹安排,机关、分场人员共分成田间看护组、化验组、检斤组、监磅组、押运组等7个组,各组分工明确、落实责任、团结协作,井然有序地完成各项工作,确保良种颗粒归仓,为黄海稻区来年粮食增产保驾护航。
    11/01
  • 辽宁丹东菩萨庙镇:打出生态渔业组合拳 念活耕海牧渔致富经
    近年来,丹东东港市菩萨庙镇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大力发展生态渔业,促进渔业资源合理利用,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和渔业生产相协调的生态渔业高质量发展新路,促进渔民在渔业产业多元化发展中增收。上世纪80年代起,出海捕捞成为菩萨庙镇渔民的重要收入来源,作为土生土长的渔民,董全福15岁便依靠传统的指南针摇橹出海捕捞。几十年下来,他见证了鱼虾满舱和渔民的欣喜不已,也见证了资源减少和渔民的愁容满面。“头些年海货越捞越少,挣不了多少钱,不少养船的都转行干养殖、种草莓了。这几年休渔管控很严,资源才一点点恢复起来。”董全福说。菩萨庙镇有海岸线26公里,位于东港市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最西端,属海洋性季风气候,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优越,适宜水生物生长、繁殖。面对海洋资源减少、海洋生态退化问题,菩萨庙人适时达成了“绿色是生态渔业发展的底色”这一发展共识。“十三五”时期,菩萨庙镇以“好水好渔、优质优价、丰产丰收”为目标,打出“调结构、抓集聚、抓链条”组合拳,全面提高渔民收益、养殖效益、水产品附加值。推进渔业产业调整,由单一的捕捞业向捕捞、养殖、水产品加工多元化发展;加强统筹调度,大力推进增殖放流、渔船管控工作,仅2021年,就向北黄海海域投放梭子蟹、对虾种苗3700万尾,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渔业生态平衡。依法拆解“三无”渔船30余艘,坚决维护海上生产秩序;强化政策引导,积极落实国家“减船转产”政策,年均减船5艘。这一套行之有效的举措,为近年来菩萨庙镇生态渔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十三五”时期,全镇渔船总数由182艘下降到129艘;渔业总产值由5.45亿元增长到7.85亿元,年均增长8.8%。其中,捕捞业、养殖业、水产品加工业在渔业产值的比重分别由45%、50%、5%调整到30%、60%、10%,“组合拳”效应日益显现。同时,有效利用14万亩浅海滩涂和港湾养殖面积,吸引投资1.5亿元,打造海洋红贝类生蚝小镇项目,现已形成11家企业组成的生蚝养殖产业集群,年均产值6亿元,成为新的海产品养殖经济增长点。小岛村有养殖户30余户,是全镇养殖集聚区之一。初秋时节,北黄海沿岸虾池纵横交错,海天相连,如镜如画。养殖户于发春告诉记者,经过多年努力,如今他承包的虾池达到150亩,正常年景每年收入约二三十万元。“我们岛上人祖祖辈辈都靠海吃海。这些年我们摸索发展立体生态养殖,上层养海蜇,中间是对虾,下层是小人鲜、蚬子,收入可观。”作为快速崛起的渔业经济形式,菩萨庙镇水产加工业年均产值达1亿元。眼下正值对虾丰收季,在大鱼食品,上百名工人在生产线上筛选、装盒、搬运,日加工能力达到7吨,所产对虾、扇贝丁等产品销往大连等城市和山东等省,同时为工人提供每小时15元的工资,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碧海蓝天、水清沙白、渔舟唱晚、鱼肥蟹美……随着一系列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发展生态渔业的举措深入推进,转变发展理念、换种方式“靠海吃海”的菩萨庙人唱响了耕海牧渔新歌。“碧海蓝天也是金山银山,保护海洋生态和发展生态渔业要扎实走下去。”菩萨庙镇党委书记王振东说,“全镇将继续做好海洋生态保护、养殖品种更新换代、水产品深加工‘三篇文章’,同时推进‘鳝鱼岛’等项目,实现渔业+旅游融合发展,促进群众增产增收。”
    11/01
  • 丹东东港海洋红农场:推进惠民项目 切实服务群众
    东港市海洋红农场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以“我为群众办实事、争作贡献促振兴”实践活动为载体,切实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服务职工群众的实际行动,保证农场惠民项目落实,让群众享便利、得实惠。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对养殖场区进场路废弃坑塘进行治理,在坑塘周围增设微景观,设置白钢护栏66米、围墙200米、绿化带500米,设立进场标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标识,还在池内栽种了莲花。及时改造生产设施。投资29万余元解决小甸子分场养殖户夏季用电负荷过高导致的安全隐患问题。建设配电房,增设变压器,并联系当地供电部门,对小甸子分场低压线路进行施工改造。推进民生工程。五龙果场职工群众以大棚种植业为主要收入来源,为解决大棚区域排水不畅问题,新增排水管,浆砌和清理路边沟渠160余米;整理部分坑洼不平的运输作业道路,修砌护坡30余米;维修路面120余米,显著改善生产条件。
    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