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开放丹东
开放丹东
  • 辽宁新增6家“国字号”基地,1家在丹东!
    作为推进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抓手,辽宁的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设再次取得新进展。近日,商务部在官网公布通知,新认定105家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251家2018年认定的基地通过考核。我省2018年认定的14家国家级基地全部通过考核,新获认定基地6家。据省商务厅介绍,新认定的6家基地分别为:·沈阳市浑南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装备制造)·大连市瓦房店市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轴承)·大连市长兴岛(西中岛)石化产业基地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石化)·大连市金普新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材)·营口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新型材料)·凤城经济开发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汽车零部件)至此,我省已有24家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数量居全国第6位。24个国家级基地包括机电产品基地4个、农产品基地5个、纺织服装基地5个、医药基地1个、新型材料基地5个、专业化工基地2个、五金建材基地2个。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是国家重点扶持和发展的集生产、出口功能于一体的产业集聚体,培育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是推动外贸转动力调结构、培育竞争新优势的重要举措。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一直以来,我省始终高度重视基地建设工作,积极培育产业优势明显,产品地方特色鲜明,外贸转型升级带动效应突出的产业集群,在推动我省外贸创新发展、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统计显示,“十三五”时期,此前获评的全省国家级和省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有36家,进出口总额达9416亿元。
    07/14
  • “银担”联手促“三农”
    7月6日,东港农商银行、辽宁农担公司、小甸子镇政府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合作签字仪式在小甸子镇举行。合作中,东港农商银行将在三年内每年向小甸子镇提供2亿元的新增贷款额度,并由辽宁农担公司作为担保,支持小甸子镇发展“三农”产业,促进小甸子镇乡村振兴。此次东港农商银行、辽宁农担公司支持小甸子镇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合作,将根据小甸子镇的实际情况,主要支持小甸子镇草莓、蓝莓、大樱桃、蔬菜等设施农业及“三资”平台建设等。提供贷款额度翻番、利率优惠等支持,将根据贷款对象、抵押担保方式等给予5%至20%的利率优惠,并努力向中央银行争取低息再贷款,为小甸子镇提供5.55%利率贷款。大力支持乡村振兴产业联盟党建联合体的发展,对产业联盟党建联合体推荐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融资需求,应贷、尽贷、快贷。与此同时,在乡镇政府设立金融助理,在各村委会设立金融服务点,聘归巢大学生为村金融服务联络员,及时为村民提供便利的金融服务。据了解,此次与小甸子镇的合作,是东港市实行“银担”联手促进“三农”产业发展的第9个乡镇。搭建平台,促进“银担政企”精准融合是近年来东港市委、市政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创新举措。2016年,东港市在全省县域中率先成立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中心,打造“政府搭台、金融唱戏”的新型工作联动平台。中心聚焦中小微企业和“三农”需求,深入基层,收录15000多户有影响力的工商企业信息,8500多个种、养、加大户经验和需求信息,以及粮食、果蔬、水产、草莓、禽畜类养殖等东港市特色农业、设施农业产业基本情况、产业趋势、发展方向,为东港市委、市政府谋划工作、科学决策提供了高质量参考建议。同时,围绕企业发展、“三农”产业等方面进行建台立档,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在东港全市范围内开展“乡村振兴在行动,普惠金融进万家”活动。2018年,东港引入辽宁省农业信贷融资担保公司入驻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中心,并协调东港农商银行等各方资源,形成金融联合体,打通特色产业“资金链”服务的最后一公里。5年来,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中心累计协调促成融资贷款16亿余元,渔船升级改造“四位一体”和养鸡产业升级改造“五位一体”模式广受认可和欢迎,推动东港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东港农商银行充分发挥“三农”发展和乡村振兴主体银行作用,涉农贷款余额96.41亿元,增幅5.07%。省农担公司入驻三年多来,累计担保项目3698个,担保贷款14.55亿元;在保项目2619个,在保金额7.4亿元。为建立和完善金融服务、助推乡村振兴长效机制,中心在东港市19个乡镇街道设置联络员,形成融资工作服务网络化,并对东港市涉农产业、新型商业业态、工业加工、建筑等重点产业19个专题进行深入调研。针对农业产业大户因抵押物不足、抵押资产不确定带来的贷款难题,中心会同东港市政府、农业农村局、承包土地流转中心等有关部门多次研究论证,开启农业设施产权证发放工作。5年来,东港市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中心成为一条坚实的“纽带”,将中小企业、农户与农担公司和金融企业有效串联,切实解决经济实体的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融资少等问题,成为东港实现乡村振兴发展路上的“助推剂”。本报记者张瑞
    07/12
  • 宽甸:练内功,借外力,下好“招商引资”这盘棋!
      塔吊林立,长臂挥转,头戴安全帽的工人们正在抓紧时间施工……近日,记者来到北京优顿生物有限公司食品深加工项目建设现场,看到的是一派繁忙景象。据悉,该项目占地43.35亩,投资0.6亿元,于去年4月正式动工。目前,该项目进展顺利,预计年底可完工,建成后预计年产值1.6亿元,年纳税800万元。  近年来,宽甸县委、县政府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要务,结合本地实际,着力实施精准招商、产业招商,强化以商招商,不断优化招商环境、加大招商力度,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招商引资热潮,收获了累累硕果。北京中高集团相遇北欧啤酒小镇、辽宁万仕诚中草药加工、朝鲜族度假村、奥翔石墨深加工等150余个项目落户宽甸。宽甸正日益成为投资洼地、价值高地、重量级企业落子布局的战略首选地。    ▲北京优顿生物有限公司食品深加工项目建设现场  为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宽甸不断创新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对招商引资工作进行早谋划、早部署,通过机制创新、方式创新、政策创新和服务创新,为招商引资提质增效。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大力宣传宽甸的投资环境,利用微信、电话、媒体等,与辽宁山东商会、宁夏辽宁商会、深圳辽宁商会、大连丹东商会等40多家商会取得联系并建立合作关系,还与省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合作,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筛选项目线索75个,实现项目策划包装专业化。    ▲北京中高集团相遇北欧啤酒小镇效果图  与此同时,宽甸招商部门还有计划地开展项目包装工作,制定可行性高、操作性强的项目,对储备项目进行动态管理,及时梳理调整,淘汰落后、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目前项目库储备项目140余个,总投资近700亿元。此外,建立闲置资产数据库,对辖区内的22个乡镇及园区闲置资产和停产企业进行调研筛查,建立台账,形成数据库,并根据闲置资产特点和状况进行分类包装;创新实施“分局+乡镇+园区”联合招商模式,先后成功举办大连丹东商会专业招商会、沈阳浙江商会专业招商会、宁夏商会“云招商”等活动,对接项目40多个,收集项目线索近百条。截至2020年底,宽甸在谈项目90余个,其中重点推进项目50个,总投资230亿元。  下一步,宽甸将持续提升招商引资水平,盯紧目标,实现招商新突破。同时,全力以赴保障重点项目稳步推进,送项目所需、解项目所困,不断强化服务保障力度,积极为企业发展和项目落地创造良好条件。
    07/09
  • 丹东市上半年引进国内资金项目277个
    丹东新闻网讯记者邢漫7月8日,从市招商局了解到,今年上半年,全市引进国内资金项目277个,同比增长10.02%。今年以来,市领导带头招商引资,市县两级协同联动,先后赴北京、深圳、杭州、扬州等地开展招商活动,与嘉寓集团、国测集团、华为集团、翠林集团、光大集团、中国燃气控股有限公司、广东产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等优强企业进行联系,加快推进了嘉寓集团氢能源、国测集团产业园、光大养老、气化乡村等项目的进程。充分利用“侨商丹东行”经贸交流座谈会、辽宁省城市更新暨第九届中国(沈阳)国际现代建筑产业博览会等活动,积极对接企业、推介丹东。各县(市)区、经济区围绕“老原新”三篇文章及“三落实”专项行动开展了大量招商引资工作。积极聚焦重点产业链条,项目谋划数量和质量呈现双提升,针对县区特色、资源优势和承载条件,对接企业、项目200余个,涵盖农业、能源、运输、制造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门类。不断拓展招商新路径,成立专班,持续跟踪推进重大项目,围绕互市贸易、临港经济,在装备制造、仪器仪表、纺织服装、农业产业化四大主导产业寻求突破。开展招商引资实效专题调研,通过召开座谈会、查阅资料、实地查看项目等方式,掌握项目年工作推进情况,理清工作思路,收集、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
    07/09
  • 创新科技制度 优化营商环境
    7月8日,记者从市科技局了解到,目前,我市已组建辽宁恒星化工功能纺织材料产学研联盟等7个联盟;新注册科技型中小企业42户,总数达304户,指导的143户企业成功入库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率全省第一;今年有30余户企业首批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已推荐2户企业申报备案瞪羚企业,4户企业申报雏鹰企业;有65个企业申报市科技指导性计划,总投入科研资金5500余万元;登记技术合同64份,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1.35亿元;已有7项重大科技项目“揭榜挂帅”省重点项目,企业总投入8800余万元;有12个项目获得省400万元资金支持,带动企业直接投入1300万元。成绩,得益于市科技局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优化科技营商环境,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为进一步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引导作用,市科技局出台了《丹东市科技创新引导资金使用办法(试行)》,支持科技型企业牵头与高校、科研机构及相关企业组建实质性产学研联盟、高新技术企业、瞪羚雏鹰企业等创新主体,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壮大创新主体群体;推进创新主体积极申报省、市科技项目,实施“带土移植”人才团队引进等活动,促进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加大科研资金投入,提升创新能力,打好关键技术攻坚战,提高集成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应用效率,增强“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能力。记者鞠鑫磊
    07/09
  • 招商引资显成效 经济发展增活力
    塔吊林立,长臂挥转,头戴安全帽的工人们正在抓紧时间施工……近日,记者来到北京优顿生物有限公司食品深加工项目建设现场,看到的是一派繁忙景象。据悉,该项目占地43.35亩,投资0.6亿元,于去年4月正式动工。目前,该项目进展顺利,预计年底可完工,建成后预计年产值1.6亿元,年纳税800万元。近年来,宽甸县委、县政府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要务,结合本地实际,着力实施精准招商、产业招商,强化以商招商,不断优化招商环境、加大招商力度,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招商引资热潮,收获了累累硕果。北京中高集团相遇北欧啤酒小镇、辽宁万仕诚中草药加工、朝鲜族度假村、奥翔石墨深加工等150余个项目落户宽甸。宽甸正日益成为投资洼地、价值高地、重量级企业落子布局的战略首选地。为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宽甸不断创新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对招商引资工作进行早谋划、早部署,通过机制创新、方式创新、政策创新和服务创新,为招商引资提质增效。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大力宣传宽甸的投资环境,利用微信、电话、媒体等,与辽宁山东商会、宁夏辽宁商会、深圳辽宁商会、大连丹东商会等40多家商会取得联系并建立合作关系,还与省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合作,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筛选项目线索75个,实现项目策划包装专业化。与此同时,宽甸招商部门还有计划地开展项目包装工作,制定可行性高、操作性强的项目,对储备项目进行动态管理,及时梳理调整,淘汰落后、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目前项目库储备项目140余个,总投资近700亿元。此外,建立闲置资产数据库,对辖区内的22个乡镇及园区闲置资产和停产企业进行调研筛查,建立台账,形成数据库,并根据闲置资产特点和状况进行分类包装;创新实施“分局+乡镇+园区”联合招商模式,先后成功举办大连丹东商会专业招商会、沈阳浙江商会专业招商会、宁夏商会“云招商”等活动,对接项目40多个,收集项目线索近百条。截至2020年底,宽甸在谈项目90余个,其中重点推进项目50个,总投资230亿元。下一步,宽甸将持续提升招商引资水平,盯紧目标,实现招商新突破。同时,全力以赴保障重点项目稳步推进,送项目所需、解项目所困,不断强化服务保障力度,积极为企业发展和项目落地创造良好条件。记者王一淞
    07/08
  • 丹东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推动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市坚持工业强市战略,紧紧围绕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坚定不移地走丹东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进一步推动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我市工业以“轻型”为主,主要是特色消费品、先进精密装备制造等产业,目前已形成多条具有较强市场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链。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以车桥、半轴、增压器等为主,拥有从零部件到整车制造(含新能源汽车)的完整链条,龙头企业曙光集团是全省主要汽车制造企业之一。以思凯、东发、百特等企业为龙头的仪器仪表产业链具备国际市场竞争能力,主要产品包括计量仪表、X射线仪器和核仪表等,在空气质量检测、物联网燃气表等细分行业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防护、纺织制品产业链发展模式逐渐由国际品牌代工向自主品牌转型,唐人·查伊娜等一批自主品牌开始占据国内外市场,防护服整体产能已占全省的80%。满族医药产业链已形成国内最大的满族医药及健康产业生产基地。近年来,我市发挥政策引路、引导作用,紧紧围绕技术改造、科技创新、新动能培育、数字经济等主要方向制定扶持指南,并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不断投入资金,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三年来,引导实施技术改造项目42项,研制首(台)套装备和零部件14项,累计引导新增固定资产投资15亿元。“强化工业强市理念,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丹东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进一步提升工业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说,几年来,我市连续斩获“中国运动户外服装名城”“中国(凤城)工业内燃机增压器产业生产基地”“满药之都”“白醋之乡”“中国陀飞轮手表制造(丹东)基地”“测控仪器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国防护纺织品名城”等7个国家级区域品牌。疫情防控期间,我市大力发展防护用品生产,并成功举办“2020首届(中国·丹东)时装周暨防护纺织品合作洽谈会”。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十三五”期间,我市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3个,目前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2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77个。实施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专项行动,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户,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户,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户,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2户。与华为签订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及数字丹东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华为(丹东)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挂牌运行,丹东成为省内继沈阳、大连之后第3个设立华为本地创新中心的城市。“目前,国家、省、市三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体系初步形成,已有国家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试点企业1户、省首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标杆企业2户、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6户、市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26户。”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我市将坚定不移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扎实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努力使丹东经济转型升级充满澎湃动力和旺盛活力。记者王洪满
    07/08
  • 辽宁丹东:大棚滑子蘑助农增收
    为助力乡村振兴,丹东市振安区楼房镇党委、政府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建设温室大棚,带领村民因地制宜发展食用菌产业。同时,鼓励产业带头人传授种植经验,鼓励村民到温室大棚就业。大棚食用菌种植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新渠道。目前,楼房村新建的4栋滑子蘑温室大棚已进入采收期尾声,首茬蘑菇将帮助村民实现增收11万元。
    07/08
  • 辽宁丹东:谋发展多措并举 窑沟村破茧成蝶
    7月5日,记者走进振安区九连城镇窑沟村,但见平坦的柏油马路通至各组,宽敞明亮的住宅整齐有序,家家户户种植的软枣猕猴桃枝繁叶茂,道路两旁的绿化带整齐划一……多年来,在村委会的带领下,窑沟村固定资产达到7000多万元,集体年收入100多万元,先后荣获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辽宁省文明村、全国美丽休闲乡村等称号。村党支部连续多年获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殊荣。窑沟村山上的燕红桃、梨和苹果已经坐果。村民说,村干部为窑沟村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任期间,原村党支部书记张庆德到宽甸河口、大连、营口等地考察,结合村里荒山多、土质肥、雨水足的特点,确立了山上发展燕红桃、梨、寒富苹果等水果产业,山下发展杜鹃花为主的花卉产业的致富思路,将集体管理的50亩荒山开垦出来,栽上了树苗。第二年秋天,窑沟荒山上产出了第一批水果。市里的商贩纷纷来订货,一时间荒山上热闹起来,村民们奔走相告。转过年开春,荒山上满是挥镐舞锹的村民,大家齐心协力,终于把荒山变成“花果山”。这几年,村里鼓励村民发展“庭院经济”,为500多户村民发放了400余亩的软枣猕猴桃幼苗。如今,窑沟村有果树3000亩,年生产水果400万公斤,产值1000万元。果农400多户,从业人员近800人。仅水果一项,每年就可以增加群众收入600万元以上。2016年,张庆德将接力棒交给了现在的村党总支书记宋月兴。接过老支书的接力棒,宋月兴更加坚定了为村民谋福利的决心。此前,窑沟村是工业“空白村”,8平方公里的土地没有一家企业。宋月兴带领村干部学习如何发展工业、学习办理土地手续、吸引投资者……在摸索中总结出一套有窑沟村特色的招商引资办法。目前,窑沟村现有集体工业用地260多亩,厂房1.2万平方米,引进企业9家,投资总额5000万元,解决了百余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每年村民的工资性收入就有500多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了45万元。这几年,窑沟村结合地处近郊、交通便利的优势,积极探索发展农业生态旅游观光,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初步形成了具有生产、观光、休闲、度假、娱乐等综合功能于一体的“农家乐”经济模式。45岁的1组村民刘欣,在8年的时间里,将自家的农家乐经营得有声有色。采访的当天上午,刘欣正在忙着接待两桌游客,厨房里,煎烤烹炸散发出阵阵香味儿。在窑沟村2组,丹东成亮软枣猕猴桃种植专业合作社这几年发展迅速,负责人王明亮是同兴镇人,2013年经过多方考察,决定在窑沟村投资百万元打造集大榛子、大樱桃、软枣猕猴桃、杏梅等多种果树为一体的果园。如今仅软枣猕猴桃一项,年收入就达30多万元。这些年,窑沟村累计投资130多万元,修建桥梁4座。争取振安区交通局投资250万元,铺上了柏油路,实现了组组通油路的目标。公共汽车也通到了窑沟村,百姓出行更加便利。不少村民购买了小货车拉货、小汽车出行,生活条件有了极大改善。为了充分利用村里的农产品资源,解决销售问题,村里建立了1240平方米的坚鲜果生产建设基地,积极开发更多的深加工产品,以延长产业链,增加村民收入。
    07/08
  • 辽宁丹东东港:发展现代农业 促进乡村振兴
    7月4日,在丹东东港市马家店镇双山东村一处家庭农场,纷繁的小花竞相绽放,吸引很多游客观赏拍照,村民们在田间忙着采摘,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目前,村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5家,家庭农场3家,种养大户50户,草莓种植年产量约100万公斤、年产值超2000万元。”双山东村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村集体与合作社、家庭农场建立了紧密的利益联结合作关系,村集体以发展当地特色农业优势产业为导向,全力支持和帮助经营主体开展生产技术指导、信息传递、物资供应、农田机耕、病虫害防治、防汛抗旱、联系订单和销售等生产经营服务,双方形成了利益联合体,通过引导农户发展现代农业,托起农民发家致富奔小康的梦想。采访了解到,丹东市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成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力军。随着农村土地流转率的不断提高,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规模进一步扩大。截至目前,全市规模经营主体纳入国家家庭农场名录的达到12501家,农民合作社总数达到3322家。“近年来,丹东市现代农业发展再上新台阶。”丹东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丹东市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和海洋牧场建设为引领,加快小浆果、畜禽、水产3个百亿元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发展步伐。在宽甸满族自治县古楼子乡南荒沟村,2000年以前,村民主要靠放蚕为生。如今,村里利用地域优势发展水果、坚果种植和蛋鸭养殖等特色产业,力促农民走上致富路。“以前俺们靠放蚕为生,后来一些山林进行封山育林,不让放蚕了,俺们就搞起了特色农业。”说起村里的变化,南荒沟村村民栾吉全深有感触地说,自家100多亩山林全部种植板栗、苹果和燕红桃等,仅燕红桃一项的年收入就很可观,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在自家的桃园里,他一边干活,一边笑着说:“现在,俺村户户有产业,家家有项目,人人有活干。每到农忙时,俺们都得到外边雇工。”据了解,如今,古楼子乡新建家庭农场近2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近30个。主要经营农作物、水果、坚果种植和蛋鸭养殖等产业,随着现代农业产业不断发展,集体经济也不断壮大。丹东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丹东市不断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提升优势产业竞争力,推动草莓、蓝莓和软枣猕猴桃规模化种植,加速产业链向加工、物流、研发、服务等方向延伸,提升小浆果产业核心竞争力。推进柞蚕、中药材、中华蜂、绒山羊、辽丹黑猪等产业提档升级,把地方特色产品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在现代农业产业不断发展的同时,提升科技装备支撑能力,强化产业保障体系建设。”丹东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丹东市不断推进农业“土专家”队伍建设,建立并发布名录库,协同农业科研队伍、农技推广队伍开展好研发创新与技术服务,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农业良种工程,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增收入。
    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