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丹东
- 构建营商环境“宽甸样板”“感谢你们的帮忙,我这150万元花得踏实。”6月22日,宽甸冰雪运动训练基地项目负责人卢大光满怀感激地对宽甸营商环境建设局局长刘铁兵说。原来,该项目落户宽甸之初,需要制作勘测界质图给当地有关部门审批。如果不能通过审批,制作费150万元就白花了。刘铁兵得知此事后,与相关部门领导沟通研究,决定先用空间地形图进行审批,待审批通过后再制作勘测界质图。于是才有了开头的一幕。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给投资企业吃上“定心丸”,宽甸一直在努力。去年10月,宽甸成立了项目代办中心,专门针对县委、县政府指定的重点项目、政府投资类项目、经县招商局初审研判移交的项目、乡镇部门推荐的项目及企业自主投资的项目进行代办服务,截至目前,共代办项目75个,其中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41个。为了最大限度实现“帮”和“代”,宽甸项目代办中心不断创新工作方式,紧抓“痛点”“堵点”问题,通过“一个重点项目、一个最优流程、一人专业代办”模式,着力在便利、高效、减负上下功夫,形成一套务实管用、便捷高效的代办服务流程和代办服务标准,努力打通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与此同时,采取“工作节点制”和“容缺办理”,积极听取社会各部门建议和意见,改进工作方式,在项目招商前期便提前介入,明确各环节是否与政策相符、项目推进是否可行,确保招一个商、成一个项目、带动一片发展。优化营商环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今后,宽甸将继续坚持把创优代办服务作为深化“放管服”改革的核心抓手,强化改革创新,加快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使宽甸的每一寸热土都迸发出最大的经济潜力,成为企业成长的沃土、投资的佳地、创新的摇篮。曲丹凤07/01
- 技术创新 赋能丹东防护纺织产业高质量发展近日,记者走进海合谷实业有限公司防护服生产车间,“全副武装”的工人们正埋头制作防护服,车缝、压胶热封、品检……一片忙碌景象。“丹东的防护服产业发展到今天如此大的规模,秘诀之一便是企业抱团发展,既抓住了人心又集聚了人才。”海合谷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梁伟说。去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丹东的户外运动服装企业遇到销售困难,很多企业被迫停产,转产防护服成为一条出路。但是,单个企业能力有限、孤掌难鸣,无论设备还是原材料都满足不了暴发式的市场需求。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海合谷实业有限公司与华洋纺织服装有限公司、大安防护制品公司和兰光服装公司,于2020年1月26日组建了产业联盟。经过不懈努力,联盟生产出了疫情期间辽宁省自产的第一件隔离衣和丹东工业历史上第一件医用防护服。在产业联盟4家企业的示范带动下,如今加入防护服产业集群的企业成员已达117个,多家企业获得欧盟CE认证,相继打造出了绿禾雀、海合谷、坦德瑞、保菲力、金凤凰等业内知名品牌,上亿件防护服、隔离衣从丹东销售到世界各地。2020年12月5日至7日,我市乘势举办了“2020首届(中国·丹东)时装周暨防护纺织产业发展合作洽谈会”,并取得圆满成功。高新区在这次“时装周”上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授予“中国防护纺织名城”称号。如今,丹东已发展成为我国东北地区最大的防护服生产基地。“从一件没有,到日产百万件,丹东防护纺织产业迅猛崛起。”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说,丹东服装纺织企业临危受命转产后,化危为机、乘势而上,催生出一个崭新的产业,借势开辟出一片新天地。除了生产隔离衣和防护服外,我市企业还相继研发生产了手术帽、医用鞋套、功能性口罩、适合民用的防护用衣和职业防护用衣,以及适合快速部署时使用的“应急单人医用防护用品携行包”等产品,这些产品畅销国内外。上游产业链恒星精细化工的纺织助剂技术、优耐特的面料涂层技术、优纤科技生物基尼龙56纤维技术、实发洁净的工业滤布技术、辽科工业丝绸的防静电防酸抗油拒水阻燃面料和500KV——1100KV高压防护用衣等技术也在业内领先。为了培育壮大我市防护纺织产业这个“新字号”,接下来,我市将继续发挥“中国防护纺织名城”的影响力和在防疫物资产业方面积累的市场优势,依托华洋、海河谷、兰光、大安、金凤凰、实发洁净、唐人大爱服装等龙头企业,进一步完善防护纺织产业链条,继续研发推广职业、适合民用的功能性防护用衣,壮大防护纺织产业集群,打造省级乃至国家级应急产业示范基地。此外,还将运用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动无水印染、功能性面辅料等产品的研发和升级换代进程,加快重大项目的产业化进程,推进防护纺织制品产业集群发展,带动传统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记者王洪满07/01
- 开展“三莓”种苗产业调研丹东新闻网讯李小霏记者邢漫从6月初开始,为精准掌握我市“三莓”种苗产业的现状,规范生产经营秩序,加强市场监管,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对全市的“三莓”种苗产业展开了调研。近几年,我市蓝莓、草莓和奇异莓的种植发展迅速,随着“三莓”种苗生产规模逐年扩大,目前我市已成为全国主要的“三莓”种苗生产繁育基地,在国内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对我市企业增收、农业增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一些新问题逐渐显现,不同程度影响和制约了产业的有序发展。市农业农村局将“三莓”种苗产业纳入执法年的工作重点,把全面加强种苗市场监管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的主要抓手。从6月初至6月底,执法队分别走访了我市的科研院所、产业协会以及不同规模的种苗生产经营企业,听取情况介绍,对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对监管部门提出建议。通过调研,执法队已基本掌握了“三莓”种苗产业发展现状,下一步将根据调研结果,形成调研报告及工作方案,强化监管力度,规范市场秩序,推动产业健康发展。06/30
- 培育壮大“新字号” 领航“满药”发展盛夏时节,记者走进丹东满族医药产业基地,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片繁忙的生产景象。“目前,基地年产复方木鸡颗粒1亿袋、加味八珍益母膏8000万瓶、复方木鸡合剂5000万支……这些生产带动地产药材的种植以及加工等配套产业发展,形成一条龙产业链。”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正通过加快医药产业调整升级,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发展壮大满药产业,推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丹东满族医药产业优势明显,满族医药文化深入人心。2013年,我市提出建设“中国满药之都”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市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加强协调机制。2014年—2018年,先后下发《关于大力扶持丹东满族医药产业发展意见》《关于加快推进“中国满药之都”建设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实体经济发展重振丹东市轻工业名城雄风的实施意见》《丹东市关于加快消费品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实施方案(2018-2020年)》等文件,形成了完善的政策体系,将满族医药产业作为经济振兴重点,为满族医药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经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市满族医药产业发展迈出坚实步伐。2016年,经专家组现场考察认证,中国民族医药协会正式授予丹东市“中国满药之都”称号。2020年,丹东高新区被授予国家火炬满族医药特色产业基地。“丹东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自然环境,孕育出1600余种药材,石柱参、五味子、刺五加等数十种药材享誉海内外。丰厚的满族医药文化、药材资源和日益壮大的满药企业,为满族医药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通过做强龙头企业、做大企业群体、扩展原料基地、建立创新支撑、打造驰名商标等措施,形成独具丹东特色的药材种植、饮片、药品、食品、保健品生产系列化的健康产业集聚,满药也成为我市工业经济新兴的支柱性产业。为了培育壮大“新字号”,推进满族医药产业发展,我市依托现有优势资源,不断壮大满族医药及健康产业。加大核心企业扶持力度,完善公共服务体系,聚焦重点项目,拓展上下游产业链,促进企业配套发展,形成“七个一”特色: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满药龙头骨干企业群体;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满药系列药品;一批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道地药材基地;一个紧密合作的企业联盟;一个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紧密合作的高水准研发检测创新支撑平台;一批具有鲜明满族特色的健康产业系列产品和旅游产品;一个极具地域特色的满药文化的“中国满药之都”。为此,我市以创建国家和省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为契机,不断推动中医药、满药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按照“旅游+产业”模式,大力推介丹东满族医药及健康产业,宣传丹东满族医药传统文化和满药品牌企业,中医药旅游产品不断丰富和完善,满药旅游品牌逐渐形成。依托丹东药业集团等龙头企业,创建了满族医药研发及检测公共服务平台、满族医药食品研究院等服务机构,将在未来产业发展过程中不断发挥作用。丹东市中医药学校加挂“丹东市满族医药学校”牌匾,着力培养满族医药后备人才。凤城市中医院成立满医研究室,不断收集整理满药医方。近几年,我市还将产学研紧密相连,政府和企业联手推动,丹东满族医药和健康产业科研及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形成了饮片加工、药品制造、保健食品等宽领域的满族医药产业集群。拳头产品骨疏康、复方木鸡颗粒(合剂)、加味八珍益母膏(胶囊)、玉竹粉、五加口服液等满药产品畅销国内外。此外,我市还形成了以宽甸、凤城及东港北部山区为核心的满族药材种植基地,涌现出一批药材品牌。这些享誉国内外的满族医药品牌,使丹东“中国满药之都”的美誉名副其实。记者王洪满06/30
- 丹东:“干”字当先 奏响新时代奋进乐章奋进新征程,逐浪新时代。“十四五”开局之年,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正在丹东大地徐徐展开。以建设在东北亚地区有影响的国际化水平的开放型城市为目标,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开放合作,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加快边境贸易创新发展,统筹港产城发展,抓好稳外贸、稳外资,持续深化区域合作。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创新作为振兴发展的战略支撑,以数字化、智能化为引领,向创新体制优、创新导向明、创新生态好、资源集聚、充满活力的创新型城市发力疾行,年内新增10户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注册数量突破285户,雏鹰企业突破50家,瞪羚企业数量显著增加。绿色正成为城市最厚重的底色、最鲜明的特质和最持久的优势,“中国气候宜居市”国家气候标志花落丹东;擦亮城市“名片”,坚守最美“底色”,打造绿色发展、美丽文明的幸福宜居城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这些仅仅是丹东2035年远景目标这幅宏伟蓝图中的一部分,从中我们看到,在丹东振兴发展已经步入向上向好发展道路的基础上,曾经创造过辉煌,也从不乏拼搏进取奋斗精神的丹东人民,一定会用辛勤的汗水、实干的精神创造“英雄城市”更加美好的明天。赓续前行奋楫争先鸭绿江畔,黄海岸边,在城市、在乡村、在海滨,今年年初以来,一场项目建设的“加速赛”正在火热进行中。一切都仿佛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这就是丹东,振奋的丹东,行动的丹东,有所作为的丹东。党的十八大以来,丹东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振兴、辽宁振兴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传承红色基因,书写好绿色发展新答卷,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道路,确保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委各项工作要求在丹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努力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取得新突破。昨天的丹东已成过往,在“十四五”这个值得铭记的历史单元中,今天的丹东如何开好局、起好步?答案,就在时间的镜头中。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丹东全面深化改革。围绕打造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营商环境的目标,丹东以“四大行动”为统领、以“一网通办”为突破口,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改善发展环境,进一步增强了丹东经济的活力和动力。大项目纷纷落户丹东便是一个真实有力的写照。截至5月末,全市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已实现开复工393个,总投资956亿元,开复工率81.7%。其中,新开工项目174个,开工率75.3%,总投资249.9亿元,续建项目219个,复工率87.6%,总投资706.9亿元。蓄势勃发奋进不止中国已开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作为辽宁唯一的沿海、沿边、沿江的“三沿”城市,站在新的坐标系上,丹东如何乘势而上写好“丹东篇章”?丹东市委提出,在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中,丹东要重拾信心、重塑形象、重振雄风。围绕到2035年丹东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远景目标,丹东凝神聚力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巩固提升农业发展优势,全力做好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加快建设现代经济体系,擦亮丹东旅游“金字招牌”。与此同时,丹东坚持“项目为王”不动摇、消费拉动不动摇、扩大出口不动摇,打好组合拳,推动“三驾马车”齐头并进,加速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统筹推进改革、开放和创新,丹东发挥强内力、聚外力、激活力的“乘数效应”,为高质量发展装上强劲“引擎”;做大做强工业园区,培育壮大互市贸易,全力发展临港经济,在这“三大板块”上蓄势突破,打造全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初心不改奋发蹈厉踏上新起点,开启新征程,丹东在变。城市在变,碧水蓝天,环境越来越美;精神面貌在变,“努力可以战胜困难、奋斗可以赢得未来”已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机关作风在变,聚焦实干,持续转变作风,狠抓落实已成为各地区、各部门鲜活的生动实践。一切都在变,唯有初心不变。与时代同行的丹东,始终坚持绿色发展不动摇,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守并持续放大绿色生态优势,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20年,丹东城市空气优良率达95.8%,8个国考断面水环境质量居全省首位,33项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问题整改、455项污染防治攻坚战任务全部完成。今年,丹东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建设幸福宜居城市的重要抓手,科学制定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启动新一轮文明城市创建。与时间赛跑,用奋斗追梦。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大力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引导广大党员在推动丹东振兴发展中更好地践行初心、履行使命,凝聚起推动丹东发展的强大正能量,丹东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上下锐意进取、真抓实干、只争朝夕。可以想见,在不远的将来,丹东一定会呈现出生态环境美、绿色发展优、开放活力足、创新能力强、营商环境好、幸福指数高的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新局面,成为在东北亚地区有影响的国际化水平的开放型城市,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创新型城市,绿色发展、美丽文明的幸福宜居城市。“十四五”时期丹东振兴发展蓝图发展总目标新时代丹东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取得新突破。综合实力更加强劲,改革开放更加深化,创新能力更加跃升,区域布局更加优化,社会文明程度更加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更加进步,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社会治理更加完善。城市定位建设在东北亚地区有影响的国际化水平的开放型城市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创新型城市绿色发展、美丽文明的幸福宜居城市06/30
- 凤城增压器 行业领跑者丹东新闻网讯记者王洪满6月28日,从市商务局了解到,今年以来,针对外贸面临的严峻形势,市商务局坚持问题导向,细化实化全省“1+12”强力推进全省外贸稳增长系列专项行动方案,制定丹东市外贸转型升级基地专项行动方案,成立工作专班,明确目标任务和工作举措;通过平台强化、产学研用、品牌及海外仓培育、市场开拓“四位一体”建设,推动凤城经济开发区增压器汽车零部件省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以下简称凤城增压器基地)创新发展取得新成效。凤城市是全国四大增压器生产基地之一。近年来,凤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增压器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建设,将增压器等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予以优先扶持,先后支持创建了辽宁省汽车增压器产业战略联盟、辽宁凤城增压器产业集群研发检测中心、北京理工大学产学研和人才培训基地、辽宁凤城增压器院士专家工作站、商务部“万户企业国际行”出口信用保险综合服务平台等五大公共服务平台。基地龙头企业太平洋神龙增压器有限公司为适应行业集群发展需求,出资2000万元建设研发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免费为凤城增压器产业集群内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设备检测、新产品研发等服务,提高凤城市增压器基地整体产品质量,使凤城增压器成为全国同行业的领跑者。为了扩大产学研用合作,凤城增压器基地以国内外双一流为目标,持续升级改造生产设备和技术,现已拥有先进的光学检测仪、数控加工中心、高精度数控车床和动平衡机等各种世界尖端的生产加工和检测设备。基地集设计、研发、制造、试验、检测、市场开拓为一体,与国内多家科研机构、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具备雄厚的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凤城增压器基地拥有自主品牌32个,其中中国驰名商标8项,先后获得特色产品发明专利130项。太平洋神龙增压器、时代龙增压器等多家基地内企业通过海外仓库存产品的销售,出口增长10%—15%。截至2020年底,凤城增压器基地入驻企业达130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20多家),实现工业总产值52.6亿元,同比增长39.2%;完成进出口总额37.2亿元,同比增长32.6%。基地内企业73%的产品出口到欧洲、南美、亚洲、非洲等市场,与RCEP众多成员国建立了良好的贸易合作关系。部分企业已成为博格华纳、霍尼韦尔、康明斯和石川岛等国际品牌供应商,同时还与湖南天雁、山东康跃、宁波天力等国内企业开展了配套合作。目前,凤城增压器基地已成为省内产业链条较完备、外贸转型升级带动效果突出、公共服务体系较完善的产业集聚区,形成了“南有无锡、北有凤城”的增压器产业格局,对丹东产业和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带动和示范作用,也为丹东外贸高质量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支撑。06/29
- “老栗树”变身“摇钱树”时下正是栗花飘香的时节。6月26日,记者来到振兴区汤池镇萌芽村,漫山的板栗花随风摇摆,淡淡的花香弥漫在空气中。“别看板栗花的颜色、颜值都不亮丽,可它是我们的摇钱树,靠它,我们实现了致富。”一位正在给板栗树疏花的村民说。萌芽村的板栗种植有着300多年的历史,适宜的气候,丰饶的土壤,良好的光照条件以及深厚的土层,成就了萌芽村板栗优良的品质和独特的口感。在村头的山上,一些树龄三百余年的板栗树依然枝叶繁茂,它们是萌芽村生存和发展的见证者和守护者。好山好水是萌芽村先天的生态禀赋,好项目好政策是萌芽村立足资源、实现绿色发展的契机。如今,萌芽村已经建立起“合作社+产业+农户”种植模式,深耕板栗产业,成为远近闻名的板栗生产专业村,山村群众的致富梦今朝得圆。板栗树变“摇钱树”,并非一蹴而就的事。“以前我们村种植的板栗都是老品种,村民们都是粗放种养,产量低,质量差,再加上没有销路,忙活一年也赚不了多少钱。”萌芽村党总支书记孙明山说,板栗是萌芽村的支柱产业,必须发展好。基于这个认识,萌芽村开始了以科技为引领,把板栗产业作为发家致富的翻身仗来打。萌芽村村域面积11000亩,板栗种植面积达8000亩,占总面积的80%,全村470户村民家家都有板栗树。怎么才能补足板栗产业发展的短板,让漫山遍野的板栗树成为村民致富的“摇钱树”?舍弃种植多年的板栗树,改换优良品种,需要有壮士断腕的胆魄!2005年,村里决定对老栗树进行品种改良,提升板栗产量及品质。然而,品种改良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把板栗树视为命根子的村民顾虑重重:“改良后质量咋样?减产咋办?”“家底薄,折腾不起,还是走老路,心里踏实。”在村“两委”组织召开的协商会上,村民你一言我一语,当众给村“两委”泼了冷水。为打消村民顾虑,时任村党总支书记的陶玉芝与村“两委”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并带领种植户外出学习参观。部分心思活络的种植户开始思变,板栗种植大户梁贵军率先行动,改良板栗品种,为种植户打样。在大户的示范带动下,种植户们纷纷将自家栗园“更新换代”。几年后,因改良品种,还是那座萌芽山,板栗产量是以前的4倍,村民们喜笑颜开。产量提高了,品质提升了,卖个好价钱才能让村民增收致富。对此,萌芽村“两委”又给村民吃下了定心丸——成立合作社,对村民种植的板栗进行技术指导、统一销售,将一家一户分散种植联合起来形成了规模化效益,抱团闯市场,萌芽村的板栗产业开始驶上“快车道”。现在,村里又在精深加工上做文章,投资建设了占地1000平方米的保鲜库及500平方米的板栗浸泡池,不仅让板栗“身价”翻倍,也让板栗种植户的收入稳定提升。如今,每到板栗收获季节,沉甸甸的果实挂满枝头,漫山的“刺毛球”炸开,家家户户老老少少带上竹筐和竹竿上山采收板栗。商户们将一筐筐板栗称重、装箱,场景很是壮观。“这几年,村民的腰包鼓了,每年板栗种植户收入少则万八千,多则数十万,有的村民不仅盖上了小洋楼,还买上了私家车。”孙明山说,萌芽村凭借着发展板栗产业,蹚出了一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新路子,在致富奔小康的路上大步向前。富裕起来的村民,对业余文化生活也有了高追求。“现在村里的年轻人白天都忙着上班,剩下我们这些老人就聚在这里跳跳舞、下下棋,日子是越过越有奔头了。”村民张玉琴高兴地说,村庄文化休闲广场建起来了,党群活动中心还有一个图书角,乒乓球桌、篮球架、跑步机……每天都有村民在这些场地健身活动,笑意绽放在脸上。李莉记者唐莉06/28
- 丹东海鲜:从“原字号”到产业集群近年来,我市发挥海洋资源优势,深度开发“原字号”,推动水产品加工产业转型升级,按照“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信息化、企业化”要求,在企业规模、精深加工、产业链延伸、产销结合等方面寻求突破,培育了永明即食海鲜、船老大调味品等明星产品,泰丰水产、仁达食品等优势企业迅速崛起。 挑选、清洗、脱壳、检验、计重……东港市天泓水产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一派忙碌,工人们认真地进行着每一道工序。该公司是集杂色蛤养殖、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企业,具有30余年杂色蛤生产加工经验,主要产品有冻煮杂色蛤肉、真空杂色蛤等。 “新产品真空杂色蛤食用简单方便,化开就能吃,冷热都好吃。”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为了保证杂色蛤的品质和口感,从打捞、筛选到塑封包装,整个过程都精益求精,争分夺秒,确保了产品的品质。 目前,我市水产品加工业已形成生产加工、物流配送、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并存的产销体系,水产加工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品种结构日趋合理。 产业链上游,依托东港地区丰富的贝类、鱼类、蟹类、头足类资源,以进行冷冻冷藏等初步加工产品为主。 产业链下游,主要以黄蚬子、杂色蛤、牡蛎等优质地理标志产物为原材料,进行精深提取,精确对接日本、韩国等市场需求,获取更大附加值。 同时,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加速培育“互联网+养殖+加工+销售”的现代产业模式。永明食品、仁达食品等知名企业和品牌,迅速攻克方便营养食品、功能食品制造等关键技术。丹东泰丰食品有限公司冷藏能力16000吨,年加工能力15000吨,拥有自主出口经营权,主导产品杂色蛤的加工出口量位居全国第一。 2013年我市申报省级贝类出口示范区以来,养殖基地和加工企业逐年增加,仅东港市水产品出口基地就有水产品加工厂200多家。如今,我市已有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2家,有7个单位通过无公害产地贝类养殖产地、产品认证。 为了更好发挥鱼类、泥螺、文蛤、海蓬子、紫菜等特色水产资源优势,我市坚持品牌带动和外向牵动,构建养殖、捕捞、加工、仓储、物流、营销全产业链,构建东北亚地区水产品加工和商贸中心。大力发展“线上营销、线下成交”“线下体验、线上交易”等经营模式,吸引国内大型电子商务企业总部、区域总部、服务中心和营运中心落户。 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我市将通过政策导向、政策扶持,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发展企业集团,打响地区品牌,增加科技创新能力,把“原字号”作成“产业群”。 记者/王洪满06/28
- 念好养殖经 拓宽致富路“你看看俺这一圈圈膘肥体壮的大母羊,长得多好,每天看着它们吃草,俺这心里就高兴!”6月24日晌午,牛毛坞村三组村民孙连娣提着一大桶草料给羊喂食。孙连娣说,养羊就是他们一家的饭碗。春季剪绒加上卖羊羔和肉羊,一年的收入达10多万元,日子过得比以前宽裕多了。如今,夫妻俩干起了“电商经销”,还带动村里农户加入。今后,夫妻俩打算扩大规模发展家庭山羊饲养业。绒山羊养殖是当地村民的一条致富路径,羊绒远销省内外。近年来,我市畜禽养殖业快速发展,畜牧业生产能力稳步增加,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和畜产品安全监管水平显著提升,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稳步推进,畜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到2020年末,全市肉蛋奶总产量达到55.41万吨,比2016年增长51.8%,年均增长11%;畜牧业产值达到76.6亿元,增长57%,年均增长11.9%。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75亿元,增长108%,年均增长21%。标准化规模养殖快速发展。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市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加快现代畜牧业生产发展方式转变。5年来,我市共争取国家、省扶持畜禽养殖企业项目资金5067万元,其中东港市畜禽粪污资源化整县推进项目资金2500万元,国家标准化畜禽养殖生态场建设项目资金1920万元,国家生猪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资金310万元,国家种猪场和规模猪场贷款贴息项目资金257万元,国家奶牛场升级改造建设项目资金80万元。积极推进养殖业保险政策落实,全市参保牲畜头数及保额逐年攀升。加快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高标准兴建一批畜禽规模养殖场,推进全市现代畜牧业发展。其中,新建以丹东耘垦食品有限公司存栏50万只肉鸡养殖场为代表的一批现代大型肉鸡养殖场陆续投产,实现了以自动给水、自动给料、自动清粪和环境自动控制的智能化笼养方式转变,2020年全市肉鸡出栏1.76亿只,全省排名第2位;新建存栏6000头的宽甸中地生态牧场有限公司奶牛养殖实现了全程自动化数字化管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20年全市牛奶产量达到3.97万吨,全省排名第6位;新建以克达禽业发展有限公司存栏25万只蛋鸡养殖场为代表的一批现代蛋鸡规模养殖场,采用传送带传送粪便、鸡舍自动控温控湿、鸡蛋自动分拣的现代饲养手段,是国内先进的集环保节能、科技示范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鸡场,2020年全市禽蛋产量14.51万吨,全省排名第6位。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稳步提升,加快推进畜产品加工企业提质增效,发展畜牧百亿产业集群,全市建立了重点企业联络员制度,为畜牧企业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政策保障。随着禾丰成三、辽宁好食鸡食品有限公司肉鸡屠宰及深加工项目的生产运营,截至2020年末,全市共建成规模畜产品加工企业19家,年加工能力达到76万吨以上,产值达到75亿元以上,畜牧一、二、三产业产值达到百亿元以上。随着龙头企业的蓬勃兴起和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我市以酝垦、禾丰成三肉鸡、双增生猪为代表的畜牧“龙头企业+养殖基地”的全产业链条模式得到了稳固和完善。目前,锦江山、刘家河、成三、食吉丰等肉鸡产品行销全国,丹东享吉鲜蛋远销香港,升泰、派波牛奶省内闻名。在此基础上,我市立足畜牧业发展实际,以完善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建设和强化散养户粪污综合治理为主要手段,依托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全市生态畜牧业取得重大突破。截至2020年末,全市548家规模养殖场完成了畜禽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建设,426家大型养殖场全部完成粪污处理设施配套建设。全市争取省以上规模养殖场粪便污水治理、规模养殖场标准化生态建设等生态畜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37家规模畜禽养殖场粪便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建设堆粪发酵场和多级防渗污水沉淀池,治理后的粪便和污水全部还田,实现资源化利用,为生态畜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本报记者邢漫06/25
- 发扬干字精神 突出特色产业大梨树村集智聚力壮大集体经济近年来,大梨树村坚持抓党建促发展,抓党建惠民生,抓党建兴产业,干出一片新天地,基层组织力显著提升,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有效发挥,村集体经济更加殷实,村民幸福指数逐年攀升。转变思想创新发展铺筑强村富民之路在大梨树村党委班子看来,抓好党建工作就是促进经济发展。村党委通过建立健全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三会一课”制度、党委议事规则、党建工作责任制等多项工作制度,提升了党员干部修养和素质,加强了党员对经济发展政策的学习,拓宽了党员干部的视野,转变了一成不变的发展思路。顺应市场,开发新路。从2000年起,大梨树村盯住市场的发展变化,调整种植结构,建设国家级五味子种植业,打入国际市场的计划和策略,调整种植结构,建设国家级五味子标准化种植示范区,实行科学化管理、规范化种植、无害化生产,获得了中国良好农产品认证和欧盟GAP认证。五味子一个项目每年就能为村集体增加近千万元的收入,很多村民也依靠五味子发家致富。与此同时,大梨树村确定了构建村内苗木村外药,山上花果山下园的农业种植格局。村内建设了千亩红松采种基地,带动村民发展优质苗木2000多亩;村外租地建设五味子标准化示范区;开发山上万亩果园和山下300亩葡萄城,打造“赏花摘果”的休闲旅游品牌,使大梨树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水果采摘基地。生态兴业,科学发展。随着人们追求回归大自然的需求不断升温,大梨树村以发展生态农业为重点,遵循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发展商贸、旅游等产业,投资6000万元,建设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的大梨树七彩田园现代农业展示馆,以科技示范、立体栽培、休闲观光为主要内容,将科技性、创新性、参与性和观赏性相结合,全面展示现代农业科技成果。建成旅游区、清明商业街和土特产交易区。开发建设农村新居6万平方米,500多户村民告别旧宅迁入新居。新居依山沿路建成两座欧式风格的别墅和几十栋二层楼的商业街;开通了绕仿古建筑群的景观水系,营造出江南水乡环境,大梨树村也因此被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中国绿色村庄”、“中国农业公园”等称号。依托双万亩果园,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建设生态农业旅游区,精心改造“花果山”、“瑶池”、“龟山东湖”、“龙母湖”、“双龙湖”等形成山水相连的自然景观,投资建设药王谷、养生坛、“干”字文化广场、18公里绿色长廊、生态采摘园、庄稼院等,创办影视城,形成了体验乡土风情的生态休闲旅游。如今的大梨树村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形成生态经济型、生态景观型和生态园林型为特色的乡村旅游产业,年接待游客40多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000多万元,被授予国家级生态农业旅游示范点、辽宁省旅游专业村。此外,旅游业的发展还带动了餐饮、旅店业的连锁发展,呈现了经济发展的强势。以人为本分享红利提升村民幸福指数大梨树村党委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让发展惠泽村民,“让农民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是大梨树村党委的目标。村党委广泛征求村民意见,为村里提供技术服务,请专家讲课,提高村民致富本领;提供销售服务,开辟加工、销售渠道,规避市场风险;提供资金服务,密切村银合作,解决村民生产资金;提供扶贫服务,建立帮扶对子,帮助困难农户摆脱贫困;提供场所服务,建设商业街,为村民经商创造条件。几年来,大梨树引导村民建立水果、中药材、蔬菜、蚕茧、禽畜等生产项目10多个,为150多户村民安排了致富项目,帮助180多户村民解决销售问题,帮助村民解决贷款120多万元,帮助15户无能力致富的村民摆脱贫困。村党委还实施了污染防治工程,加大环保投入,强化污染治理,关停了早期兴建的4户污染企业,恢复旧矿山、厂区植被;实施了生态绿化工程,建成草坪3万平方米,栽植绿化树木6万多株,路边、河边绿化60公里,街巷绿化5公里,单位、居民庭院绿化1万多平方米,宜林荒山绿化率达到90%,公路两侧荒山坡面绿化率达98%,村森林覆盖率80%;实施了基础设施工程。改造供电和给排水设施,铺设供水管网1.5万米、排水管网1.2万米,修建景观河堤花岗岩护栏4000多延长米;把过村省道拓建为21米宽、4600米长的高等级公路,建设村组户户通工程,硬化路面70多公里、停车场10多万平方米,桥梁20多座,18公里旅游环山主干道全部摊铺黑色路面。记者景媛媛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