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开放丹东
开放丹东
  • 丹东市“海鸥热线”上线!
      “你好!我想咨询一下办理海事业务的外网申报网址。”“你好!海事政务事项统一通过‘中国海事综合服务平台’进行外网申报,登录网址为……”这是近日丹东某航运公司业务员孙女士通过“海鸥热线”政务服务微信平台,与海事部门工作人员的一段对话。通过“海鸥热线”,孙女士所咨询的业务很快得到了答复。      一段时间以来,丹东海事部门注重把党史学习教育同推动工作相结合,积极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争作贡献促振兴”实践活动。近日,由丹东海事局政务中心创建的“海鸥热线”政务服务微信平台正式运行。工作人员介绍,“海鸥热线”是“微信+电话”复合型政务服务便民通道,群众可通过微信或热线电话,了解相关政策、咨询相关业务,享受“一站式”服务。同时,“海鸥热线”的上线运行,也使海事政务服务更加标准化、规范化和便利化。
    05/31
  • 打造一流创新创业环境 为振兴发展贡献力量
    丹东新闻网讯记者徐宏祥5月28日,代市长郝建军率市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调研。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展览馆,郝建军边走边看,认真听取发展规划情况介绍。郝建军强调,要聚焦申创国家级高新区工作,坚持规划引领和政策支持,强化要素保障和人才支撑,锚定防护纺织、仪器仪表、农产品深加工等主导产业,拓宽思路、大胆尝试、敢作敢为,全力打造一流的创新创业良好环境。在丹东药业集团有限公司,郝建军听取满族医药历史起源、企业生产经营等情况介绍,现场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郝建军指出,药材好,药才好。要坚持从药材基地做起,牢牢把住原料质量关,以实际药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要坚持走自主研发之路,以高科技手段和现代化设备,推动满族医药产品和文化发扬光大。在优纤科技(丹东)有限公司和新东方智衣(丹东)科技有限公司,郝建军指出,丹东的纺织服装产业历史悠久,具有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基础。要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市场优势和产业优势,加强研发创新,延伸上下游产业链,进一步推动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要把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关键力量,加强与科研院所、高校的对接,强化人才引进、培训,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在中科院沈阳分院丹东产业技术创新和育成中心,郝建军详细了解科技项目引进转化进展和“产学研用”情况。他强调,要充分认识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更好发挥中心的“育成”作用,在“产学研”联盟方面有新作为,在项目孵化和科技成果转化上有新突破,为丹东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作出更大贡献。市领导刘国栋参加调研。又讯记者金龙5月30日,代市长郝建军率市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到东港市调研。2019年东港市成功获批创建国家现代农业(草莓)产业园。在辽宁草莓科学技术研究院,郝建军指出,东港草莓产业基础好,市场占有率高,被誉为“全国草莓第一县”。要以建设国家现代农业(草莓)产业园为契机,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加快推广高效种植技术,做好产品精深加工,严把质量安全关,进一步做大做优做强草莓产业,带动东港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丹东互市贸易创新发展的先行试验区、孵化试点区,丹东大东沟边民互市贸易区正全力打造“一点一园新业态多市场”模式,推动我市互市贸易创新发展。郝建军就园区配套和产业布局提出指导意见,他强调,东港市要把边民互市贸易创新发展作为推动全市扩大对外开放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领,按照整体规划布局,明确建设思路,创新发展模式,发挥政策效应,全力加快平台建设,将东港建设成开放合作的前沿区,为推动丹东振兴发展贡献力量。在大平码头,郝建军详细了解伏季休渔、船舶排查情况,现场调度北斗系统安装及渔船管控工作。郝建军指出,我市是渔业大市,规范渔业生产秩序,是实现渔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要充分认识做好渔船管控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进一步压实各方责任,加大各类涉渔船舶排查力度,出重拳清理取缔涉渔“三无”船舶。要全力推动北斗系统安装,进一步提升渔船智能管控能力,持续加大渔业生产领域隐患排查治理力度,全力遏制渔业安全生产事故发生,促进我市渔业产业健康发展。市领导刘国栋参加调研。
    05/31
  • 5G为丹东市“数字蝶变”插上翅膀
    5G通信网络建设是“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工业互联网的基础。5月26日,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去年,我市各运营商共建成5G基站794个。5G对我市工业、农业、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让我们的城市和家庭生活变得更加智慧。在新一轮城市建设与产业转型中,发展“5G+农业、5G+工业、5G+智慧城市”成为全面振兴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去年,我市出台《丹东市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设立1000万元工业互联网专项资金,建立华为(丹东)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市政府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订“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及数字丹东”建设战略合作协议,携手促进丹东轻工业产业转型升级及数字工业建设。在“华为云工业互联网高峰论坛暨华为(丹东)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上线仪式”上,辽宁思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克隆集团、丹东通博电器(集团)有限公司与丹东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签署合作意向书,成为“丹东2020工业互联网示范项目”。在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建设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创新型城市作为“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其中,在改造升级“老字号”上,实施“百企百亿工业技改”专项行动,要求以人工智能为引领,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实施产业链基础再造和提升工程,支持汽车及零部件、仪器仪表、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企业布局智能工厂、智能车间、智能生产线,鼓励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实现传统产业基础再造。在培育壮大“新字号”上,要求做大做强新能源汽车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加快集成电路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和石墨新材料产业集群式发展,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强5G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5个工业互联网示范项目,推进华通测控、风能科技等10个“互联网+”项目投产见效,实施华洋纺织“互联网+”、孔雀手表二级标识解析节点等一批新项目,全面推广数字化应用场景。加快建设数字政府、智慧城市、数字乡村,实现丹东“数字蝶变”。5G对乡村振兴的贡献,我市主要体现在农副产品的电商直播销售上。据市商务局统计,全市各类电商企业已发展到500余家,在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平台开设网店2.8万个,就业人员超12万人。安东老街和丹东5G电商直播基地获批辽宁省电商直播示范基地,宽甸获批全国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大数据时代,真正实现万物互联是建设智慧城市的基础,可让优质的公共服务为每一名市民所享用。早在2017年,丹东市税务局就在全国首创5G技术应用条件下的“1+2+N”税收管理体系。2019年5月22日,市税务局建成了全国首个5G网络全覆盖办税服务厅;6月8日,建成了全5G技术应用条件下的虚拟现实办税服务厅;7月1日,5G办税大厅同市税务局实现5G网络联通;7月6日,5G接入点已达7个;7月11日,完成全国首笔5G行政远程审批;7月13日,5G网络实现与市行政服务中心的联通。5G也将离我们的家庭生活越来越近。如某运营商推出的智慧管家系统,可实现全屋智能、守护到家功能。5G能让我们体验到智能控制场景化、家庭应用多样化、安全保障立体化等新变化。记者李军翰
    05/31
  • 电商叫响品牌 助力乡村振兴
    “好山,好水,出好品!”5月24日,走进振安区汤山城镇石安村“秀美汤山城”电商直播间,娇艳欲滴的大樱桃、红红的草莓、果实饱满的蓝莓……在主播生动的讲解中,当地各种特产琳琅满目、争相亮相、竞展风采,引得网友纷纷点赞下单。采访了解到,汤山城镇电商助农销售线上渠道已全部开通,特色农产品采取线上+线下的销售方式,销往全国多地。在当地,分散的经营方式和传统的农业生产,通过新技术、新品种引进及电商营销方式,形成一种产销合作链条,让农民直接享受到电商助农带来的红利,激发农民直接参与到品牌发展中。“近些年,汤山城镇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软枣猕猴桃、蓝莓、山城蜜薯、佛手山药等特色农产品深受消费者欢迎。”汤山城镇相关负责人介绍,曾经在红薯上市季出现销售难问题,引起区、镇两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府联合企业一起帮助当地农民通过电商平台解决实际问题。“每年刚开春,我们便和当地农户签订订单合同,高于市场价收购农户种植的全部红薯,农户们只管种好,不用为销路和卖价发愁。”当地一家农业集团负责人介绍,山城蜜薯是丹蓝农业集团和成都两山农业工程技术研究院合作研发出的新品种,相比老品种,品相好,口感好,营养价值高。这些年,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当地蜜薯,让当地农民尝到了甜头,不再为销路发愁。如今,汤山城镇成立了山城蜜薯合作社,一起种植蜜薯的农户有40多户,大家切实感受到电商助农带来的高效益。更让农民们高兴的是,通过秀美汤山城助农直播等电商运营模式,山城蜜薯已经销往全国多地。与此同时,汤山城镇积极参加振安区旅游“后备箱”工程,推出汤山城镇蓝莓、软枣子、大榛子等旅游“后备箱”品牌,抢抓直播经济契机,推动“瀚林公爵蓝莓”走进市长带货直播间,助力企业打造本地电商直播平台,销售各类汤山城土特产。目前,“北纬40度”“子森蓝莓”“成林大榛子”“大梨树软枣子”等品牌,已经走出大山,走进网络,叫响汤山城品牌。“我们努力为企业搭建线上、线下推介营销平台,扩大产品、地域知名度,助力农产品销售,提高农民收入。”汤山城镇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电商平台带动当地不少群众发展种植业,吸纳就业,当地不少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触手可及的电商扶贫网络,融入更多的是关爱,为老百姓点燃了希望。农产品销售渠道打开,使得农户们的干劲越来越足,当地农民赵书金老人说:“以前,都是把农产品拉到镇上卖,跑腿不说,还担心卖不掉。现在网上直播就能卖出去,企业和我们长期合作,日子也越过越有奔头了。”今后,汤山城镇将通过电商直播等各种途径,尽快让当地农产品品牌“立”起来,依靠电商助农,让农民真正受益。本报记者邢漫
    05/28
  • 丹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今年以来,丹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聚焦关键环节,突出重点领域,通过实行“不见面审批”“容缺审批”“店小二”式服务等系列举措,为企业和个人“减负”,为干事创业提供优质发展土壤,充分激活发展的“一池春水”,全市市场主体平稳增长,创业发展保持活跃态势。截至4月底,全市实有各类市场主体213679户,注册资本(金)4483.08亿元,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4.82%和12.15%。找准着力点提升服务效能利企便民今年以来,丹东市住建局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总体部署,实行“绿色通道”项目审批。对国家和省重点建设项目,保障性安居工程及社会保障等民生基础建设项目,指定专人负责,全程跟踪服务,简化手续,从快办理,实行即办制。创新性推动立即办、主动办、跟踪办、上门办、公开办“五办”举措,深化“最多跑一次”工作,全面提高审批服务便利化规范化水平。对区域内疫情防控物资生产企业新增固定资产投资的建设项目,在市级审批权限范围内实行“容缺审批”,项目可先开工建设、后续补充完善相关手续。记者在市场监督管理局行政审批窗口发现,原有的食药和质监分窗审批方式已经取消。为了提升服务便利化水平,该局对窗口进行拆解重组,重组后共设4个受理窗口,可受理食药审批、特种设备许可、计量许可等47项业务。“通过业务融合、窗口重组、人员整合,审批时效再次提速。”丹东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行政审批分局副局长杨晓亮介绍说。疫情防控期间,丹东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出台办法,将新办企业登记注册时间由原来的5个工作日压缩至1个工作日;全面推行市场主体登记全程电子化,全程电子化登记业务占比达77.47%;简化市场主体住所登记条件,推行“一址多照”“一照多址”、集群备案、县域内增设经营场所备案;调整下放企业登记管辖权,注册资本1000万元以下的内资有限公司可以直接在属地登记机关办理,对特种设备使用登记等28项审批事权下放县(市)区局,方便企业“就近办”“马上办”;开展“政银助企合作”自助打照,设立中国银行营业执照办理网点,可自助打印全市范围内办理的营业执照;推行低风险告知承诺审批,对低风险粮食加工产品,试点实行告知承诺审批;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现场评审环节省内首创推出线上现场评审方式。在全省率先开展药品经营许可审批改革,将三次现场核查合并为一次,原法定审批时限由135个工作日压缩至45个工作日。降低药品经营企业的审批准入门槛,取消新开办药店间距和营业场所面积的限制。为更好地服务企业发展,丹东市还在全国市场监管系统中创新开展新办企业回访工作制,切实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找准帮扶企业的着力点,提升服务效能,为新生市场主体健康发展护航。今年1月至4月,丹东市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8251户,比上年同期增长18.04%,注册资本(金)225.6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5.86%。服务全覆盖“项目管家”为企业纾困解难“正是政府实施了‘容缺开工’制度,才让我们这个项目得以顺利开工,这样的服务给力、到位!”在项目开工仪式上,丹东铭笙公司执行总经理徐建成由衷地说。为帮助铭笙公司生物质发电热电联产项目尽快开工,东港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将该项目纳入“容缺开工”项目清单,组织发改、住建等相关部门现场办公,并联审批,仅用5天时间,就为企业颁发了施工许可证,为企业节约了大量成本。这是丹东市助力企业发展的一个缩影。真心实意帮助企业做实事、解难事、办成事,丹东在全市党政机关开展服务企业专项行动,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在深入调研了解企业需求的基础上,梳理本单位的政务服务事项,逐条列出服务企业清单,将服务责任落实到具体科室和机关干部,形成政务服务精准对接的“店小二”专业服务,提升解决问题的针对性。记者了解到,从去年11月专项行动启动以来,丹东市已梳理确定宣传解读支持企业发展政策、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会保障费、提供企业招工渠道、五险“一站式”申报等服务企业事项1817个,各相关单位详细制定了时间表和任务书,窗口单位普遍实行首问负责制、受理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等。为项目(企业)解难题、办实事,丹东市建立“项目管家”制度,为项目(企业)提供“店小二”式服务。对服务项目(企业)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建立分级分类解决问题机制和定期调度机制,确保问题能够得到及时妥善的解决。同时,建立月调度制度,每月汇总工作进展情况和项目(企业)遇到的难题,推动协调解决,进一步提升“项目管家”精准服务质量。截至目前,全市“项目管家”共帮助企业解决问题1300多个。今年初,全市各地区对“项目管家”服务项目(企业)进行了更新、调整,共有872户项目(企业)入库,比去年增加116户。其中,计划投资5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309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85家,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178家。对于入库项目(企业),以不同形式统筹配备了189名“项目管家”,实现服务全覆盖。与此同时,丹东市把中小微企业也纳入“项目管家”服务范围,一并提供“管家式”服务,为中小微企业发展壮大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环境。精准服务,提质增效。今年前4个月,丹东市累计新登记企业2078户,比上年同期增长54.5%,注册资本(金)212.5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6.09%。转自《辽宁日报》辽宁日报记者蔡晓华
    05/28
  • 40天,“小不点”长成“大家伙”海蜇养殖进行中
    5月24日上午,东港市椅圈镇某虾圈,当地的养殖户正在将15000个海蜇苗装袋、充氧、装车。“我们家是做海蜇苗孵化养殖的,每年的五一前后,就会将虾圈里养殖的海蜇苗捞出,售卖给当地或者外地的养殖户。”该虾圈的负责人邹丽向记者介绍,每年的四月初,孵化基地就开始进行海蜇苗孵化,经过二十天的孵化后,将孵化出的海蜇苗投入进虾圈中培育。海蜇苗幼体成乳白色,刚孵化好的幼苗对水质、气温极其敏感,在投放的时候需注意水温和气候的变化,当海蜇苗生长至五厘米左右的时,就可以从虾圈中捞出,进行售卖。当天,邹丽向营口出售了15000个海蜇苗。售出的海蜇苗呈橙黄色,鸡蛋大小的个头。邹丽家的生产车间,有孵化池20多个,每年可以成功孵化海蜇苗100万个左右,从四月至七月底,孵化不间断,根据当地的虾圈海蜇捕捞情况,孵化进度也会随时调整。“海蜇作为水产,围绕海蜇形成的育苗、养殖、捕捞、加工等产业在我们这儿比较盛行。”邹丽告诉记者。5月25日9时,北井子镇虾圈,已经有养植户开始在虾圈投放海蜇苗。虾圈负责人周公庆告诉记者,他已经养殖海蜇30多年。每年五月份前后,就开始在虾圈里投放海蜇苗。海蜇苗的投放十分讲究,水温需要在15摄氏度左右,最高温度不能超过30摄氏度,幼苗在投放进虾圈中的时,一定要选择风小的地方,方便海蜇苗下潜至水底。海蜇苗的投放密度不能过大,每亩的投放量预计在500-1000个苗种最为适宜。周公庆家承包了200亩的虾圈,每亩虾圈投放量约为500个,据了解,经过40-50天的养殖,海蜇到了成熟期以后,每只可达7.5公斤,最大的甚至可达30公斤。受到虾圈的水质和深度、宽度、水温等因素的影响,海蜇苗的养殖具有一定风险,周公庆笑着告诉记者,风调雨顺就是对我们养殖户最大的照顾了。
    05/27
  • 丹东实施创新驱动提升工业实力
    1至4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15.8%初夏时节,记者走进丹东市振兴区海合谷实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正在紧张忙碌地制作防护服,车缝、压胶热封、品检……“从零件到日产百万件,丹东防护服产业已形成集群。”海合谷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梁伟说。防护服产业的崛起是丹东市工业经济重振雄风的一个缩影。今年1至4月份,丹东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总产值保持大幅增长,全市386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8%,高于全省平均值1.2个百分点,居全省第5位。“十四五”开局之年,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丹东市聚焦“建设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创新型城市”目标,立志高远、坚守实业,积极做好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进一步加快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改造,用新技术为企业发展赋能,提升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开拓更大市场。年初以来,丹东市扎实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搭建高标准创新平台,推进专业技术创新中心、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落地发展,推动各类园区形成协同互补的创新共同体。积极培育创新主体,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重点科研项目和开展技术联合攻关。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引导带动社会资本投入,支持各种形式众创空间和新型研发机构加快发展。注重引育创新人才,实施“项目+团队”的“带土移植”工程,加大柔性引才力度。推动制度创新,找准问题症结,对症下药,形成一批高质量制度创新成果。与此同时,丹东市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实施引育专项行动计划,扩大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业务试点范围;实施“百企百亿工业技改”专项行动,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向智能化、高端化发展;开展“延链、强链、增链、补链”行动,提升产业深加工程度。深入推进园区高质量发展,坚定主导产业定位,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智慧园区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现园区落地项目数量质量新突破。推动以旅游业为重点的服务业提质升级,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培育发展现代金融、医美等高端服务业,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打造高水平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丹东市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帮助企业向上沟通协调,给予企业更多政策助力。通过开展行业合作洽谈、举办高端论坛等方式,积极推广丹东企业、丹东产品,扩大“丹东品牌”域外影响力。相关部门还成立项目专班、落实包保机制,全力以赴帮助企业解决发展掣肘问题,助力企业更好更快发展。转自《辽宁日报》辽宁日报记者蔡晓华
    05/27
  • 丹东市品牌价值评价工作启动
    5月25日,从市市场监管局获悉,我市全面启动了2021年品牌价值评价工作。品牌价值评价工作旨在引导企业和地方政府增强品牌建设意识,帮助企业了解自身品牌溢价能力和发展趋势,推动企业完善品牌发展规划。较比往年,今年的品牌价值评价工作涉及面更宽,覆盖面更广,除开展对各行业企业品牌价值评价外,还对石化行业企业、老字号企业、地理标志产品开展专项品牌价值评价。目前,已有18家有申报意向的企业参与,该项工作材料报送截止日期为6月10日。
    05/26
  • 丹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厚植高质量发展根基
    1月至4月新登记市场主体8251户,同比增长18.04%5月的丹东,一场项目建设的“加速赛”正在火热进行中。在城市、乡村、海滨,到处车水马龙、机声隆隆。数据显示,截至4月底,丹东市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已开复工230个,占全年开复工计划的69.91%。项目建设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是丹东优化营商环境再加码,进一步激发市场新活力、培育发展新动能的缩影,更是丹东全力建设“开放型城市、创新型城市、幸福宜居城市”的具体生动实践。市场主体是经济发展的支柱,也是振兴发展的根基所在。近年来,丹东市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扎实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多措并举,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道路。特别是今年以来,围绕打造“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营商环境的目标,丹东市以“四大行动”为统领、以“一网通办”为突破口,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改善发展环境。丹东市全面落实项目管家制度,帮助企业解决问题超过1300个,同时制定了《丹东市项目管家服务中小微企业工作方案》,把中小微企业纳入项目管家服务范围,提供“管家式”服务,为中小微企业发展壮大提供了更好的环境。“一窗受理”让排队等候办理业务的现象成为历史;药品经营许可“先证后核”,审批时间由135个工作日压缩至10个工作日……营商环境好不好,市场主体感触最深。1月至4月,丹东市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8251户,比上年同期增长18.04%;注册资本(金)225.6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5.86%。市场主体满意度、舒适度和安全感的提升,增强了丹东市经济的活力和动力;丹东市386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8%,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1.9%,其中民间投资增长11.5%,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82.1%。转自《辽宁日报》辽宁日报记者黄宝锋
    05/26
  • 丹东宽甸围绕六大领域抓招商
    今年以来,宽甸满族自治县全面打响项目攻坚战,开展精准招商,力求实现产业集聚发展。全县重点推进项目47个,截至目前,实施5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27个,亿元以上重点项目13个。年初以来,宽甸县委、县政府坚持“一把手”招商机制,积极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招商活动,按照“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支团队、一套方案、一抓到底”工作机制,由县领导包扶、签约、落地,加快项目推进。为提升招商引资工作质效,全县上下不断开阔招商思路,创新招商理念方式,提升招商队伍素质,按照“建链、补链、强链、拓链”的要求,组建招商队伍,实行“分局+”招商模式。同时,积极推广“云招商”“云推介”,加快叆河抽水蓄能电站前期论证、招商进度,确保国测集团爱河湾文旅康养产业园、东运地产开发等项目尽快签约、落地,冰雪运动训练基地等项目早日开工,力争年内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38亿元,力求特色有机农业产业、旅游开发、影视基地、康养、体育设施、商业地产等领域招商工作取得新突破。
    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