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开放丹东
开放丹东
  • 深化“放管服”改革 释放更多红利
    “现在企业办什么事,基本在区行政服务中心都可以解决,而且省时省力,方便快捷。”6月2日,位于合作区的富晟房地产(丹东)开发有限公司营销总经理张旭对记者说。一个地区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和群众最有发言权。今年以来,我市以打造“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的营商环境为目标,着力推进“放管服”改革,深刻转变政府职能,力求“放出活力、放出创造力,管出公平、管出质量,服出便利、服出实惠”,给企业创造出了更好的发展环境,群众办事更加便捷。上级下放的职权是否接得住、管得好?市营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上级要求,今年我市组织开展了取消下放职权“回头看”,对2019年以来取消下放的省级行政职权事项进行全面梳理、评估和研判,全面自查下放职权是否承接到位,是否有“接不住、用不好”的情况。经过梳理核实,我市对2019年以来省政府下放的772项职权事项已全部承接到位。向园区赋权,相关职权事项全链条下放,是实现“企业办事不出园区”的重要举措。今年,我市印发了《关于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等事项赋予园区实施的通知》,经过反复论证,征求多部门意见,最终确定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中的117项事项赋予合作区和高新区实施。同时,督导赋权部门加强对园区的业务指导、培训工作,确保事项放得下、落得实,让园区企业就近就能办成事,不用费时费力多跑腿。今年4月下旬,因社会职能划转,合作区驻区企业办理劳动合同备案、就业创业证、稳岗补贴等事项,需要转移到办公地在市区的振兴区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窗口。从新区到市区路程较远,服务窗口的转移也给企业办事带来诸多不便。为此,有驻区企业向合作区反映了自己的诉求。合作区管委会了解到企业的困难后,进一步征询意见,本着一切以企业和群众的需求出发,很快恢复了合作区行政服务中心相关办事窗口。“政府职能部门真正为企业着想,想方设法为企业做好服务,我们都感到很暖心。”入驻在合作区的丹东百特仪器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王寿武,对园区营商环境的持续改善深有感触。园区如何让下放的职权接得住、落得实?对此,合作区采取了多种可行模式,想办法让下放的职权执行到位。合作区行政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6月2日受访时介绍,对于有承接部门和承接能力的职权事项,园区明确承接责任,确保承接到位;对于园区暂无承接部门的职权事项,则采取“省、市放权,区级代办”的项目审批模式,在中心大厅设立综合审批服务窗口,通过政务服务网络数据平台,打通“省、市、区事项联办通道”,由中心大厅综合服务窗口接件受理,省、市级相关部门后台联审联办,再由中心大厅综合服务窗口反馈审批结果,确保“企业办事不出园区”。“对于新入驻的企业类投资项目,园区强化代办服务,帮助企业最短时间内完成一站式行政审批。”高新区克服职能部门不足等因素影响,工程建设项目主要审批事项均实现在园区内完成。同时,园区与市级相关部门做好沟通联系,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效率,尽力让企业在园区内可办的事项就近能办、就近办成。今年以来,我市通过进一步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在“放”的方面以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了市场活力的“加法”,更加激发了市场动力;在“管”的方面,职能部门不断更新管理理念,创新监管方式,最大限度减少了“人为干预”,市场发展环境更加公平、有序。同时,在“服”的方面以企业和群众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综合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真正实现了让企业和群众受益,市场主体也愈加体会到“放管服”改革所释放的红利。记者刘作庆
    06/04
  • 推进“七个一线”工作法 开创干事创业新局面
    任务在一线落实、工作在一线推动、情况在一线掌握、问题在一线解决、感情在一线融洽、干部在一线成长、成果在一线体现。年初以来,振兴区推进“七个一线”工作法,全区各项事业面貌一新。振兴区充分发挥“关键少数”作用,以上率下,按照区委区政府“七包”责任分工和党史学习教育有关要求,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定期深入一线现场办公、协调调度、破解难题,对事关全局的重大决策靠前调研,对事关发展的重点任务靠前调度,对事关民生的重要实事靠前办理,对事关稳定的重大矛盾靠前协调,做到牵头抓总、全程参与、包干到底。深入开展“送荣誉联百企”“创城促振兴、创城惠民生”“我为群众办实事、争作贡献促振兴”等系列活动,找准工作重点、项目推动难点、群众问题焦点,实行任务清单、问题清单、措施清单、进度清单“四单管理”,做到定性、定量、定人、定时限,确保干一件成一件,切实推动联系企业送服务、联系群众送温暖、联系基层送效能“三联三送”工作机制取得新成效。对标“四区两中心”发展定位,深入推进“三落实”专项行动。区政府和各职能部门组建工作专班,统筹协调推进,横向化调度、集成化作战、扁平化协调、一体化办理,向全年目标冲刺发力。在项目建设一线,落实好“红绿灯”管理等“五大机制”,目前实现了19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开复工。在产业提升一线,全面推行工业企业“链长制”,建立5条重点产业链数据库,收录企业52户。明确生活性服务业“一轴五业五圈”发展布局,实施贯穿全年的“四色丹东·四季振兴”系列主题促消费活动;生产性服务业依托金融、保险等优势业态,不断发展壮大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在营商环境一线,制定实施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28项举措,动态管理好纳税百强企业和企业进出两张清单。在城区建管一线,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对38个老旧小区进行改造,构建便捷、共享的“15分钟幸福生活圈”。在惠民利民一线,按照序时节点,扎实推进全区10项民生实事,使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在疫情防控一线,严格落实常态化防控各项举措。与此同时,细化分解全区“三落实”专项行动6个方面213项具体任务,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形成了“领导负责、以上率下、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和“一项任务、一名领导、一个团队、一张图表、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振兴区坚持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检验各项工作成效的标准,通过采取动态跟踪工作进展、节点对账工作进度、深入现场明察暗访等方式,对各项决策部署落实情况进行实地考核、实绩印证。目前,形成了“三种作风”,实现了“三个提高”——变遥控指挥为直接指导,形成“沉入一线抓落实”的作风,提高干部执行落实力;变坐式服务为上门式服务,形成“扑下身子勤服务”的作风,提高干部为民服务能力;变会议部署为现场办公,形成“深入现场解难题”的作风,提高解决复杂矛盾能力。推行“七个一线”以来,振兴区全区上下紧盯任务紧张快干,明确责任真抓实干,提升效能务实苦干,形成了干事创业的新局面。记者王俊
    06/04
  • 东港蓝莓基地果香四溢
    连日来,蓝莓采摘接近尾声。东港市龙王庙镇龙王庙村的蓝莓基地里,一颗颗蓝莓点缀在绿叶间,散发着诱人的果香……据了解,目前,龙王庙镇有160个蓝莓产业园,种植面积近4000亩,是东港市最大的蓝莓生产基地。蓝莓的采收,也带动了周边乡镇劳动力就业。
    06/03
  • “一区三园”滋养企业成长
    今年以来,宽甸经济开发区按照“一区三园”的发展思路,围绕主导产业和潜力产业,加强项目谋划,持续推动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提升园区服务质效,为开发区高质量转型升级提供强劲有力的支撑。近日,记者走进位于青椅山工业园区的辽宁蓝亿实业有限公司,看到生产车间里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工人们正全神贯注地操作着各种机械,将木材或植物纤维处理制成高密度纤维板……“今年1月至4月,公司的主营收入已经达到6000万元。”辽宁蓝亿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都业钢说,目前,公司的生产线能进行刨花板、地板基材、家具基材等多种人造板材生产加工,今后将联合省内重点科研院校,致力于技术升级,持续扩大产值。位于宽甸城南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丹东禾丰成三食品有限公司及丹东禾丰成三牧业有限公司是园区老牌农产品加工企业,落户宽甸已有10多年。企业在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持续提升整体竞争力。据了解,2020年,辽宁禾丰牧业股份有限公司在辽宁百强民企中排名第10位。“企业发展离不开环境的滋养,这些年,禾丰成三在园区的服务和见证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今后,公司将在园区增加更多的项目,比如熟食制品、肉产品深加工,通过技术整合,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丹东禾丰成三食品、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于加洋说。宽甸经济开发区下辖城南高新技术园区、青椅山工业园区、虎山文化旅游园区。近年来,宽甸经济开发区与园区企业相知相伴,见证了彼此的发展壮大。自成为省级经济开发区以来,宽甸经济开发区深入研究分析发展形势,做足“走访、调研、考察”功课,做好“优服务抓落实”工作,大力实施“一区三园”发展模式,按照“一园一主导、一园一特色”的多元错位发展模式和“集聚建设、链条发展、板块布局”的思路,立体化推进园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园区板块发展新格局。今后,宽甸将继续推进经济技术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深化“管委会+公司”管理模式,同时积极发挥县域经济发展主引擎作用,招引“补链强链延链”项目,打造产业集群,并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大力提升服务质效,打造优质营商环境,努力实现到2025年入驻企业100户,力争产值达到200亿元,顺利进入百亿级开发区行列。记者曲丹凤
    06/03
  • 智慧服务破解市民办事难
    6月1日下午,在市社保中心智慧服务大厅,几名工作人员正在为操作设备不熟练的群众提供帮助。“在这里,不论是保障卡认证还是其他方面的事儿,工作人员都会很耐心地帮忙办理。”今年58岁的市民李春丽感慨地说,刚上线不久的“丹东惠民卡APP”使用起来非常方便,下载和操作都是大厅工作人员手把手教会的。不少市民介绍,以前他们办理社保、医保、劳动就业等业务,必须亲自到办事大厅,离家远的要换几趟车,有的老人在办理养老待遇资格认证时,因为住在外地或者身体不便,办起来颇费周折。社保中心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技术人员破解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放弃了一次又一次公休,终于使丹东惠民卡APP成功上线,解决了群众足不出户即可办理业务的需求。其中退休人员“人脸识别”生存认证功能更是受到异地居住者和广大退休人员的欢迎,很多行动不便或住外地的退休人员,子女在手机上下载APP软件,在家里上传数据就可以通过认证,真正打通了为参保群众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在市社保智慧大厅,市民可以24小时自助办理业务、全年365天不打烊、2分钟办理社会保障卡,这些服务不但在辽宁首屈一指,在全国也较为先进。截至2020年末,全市已有219.5万人持有社会保障卡。社保卡金融功能激活人数184.31万人,金融激活率占比全部持卡人数85.08%。持社会保障卡领取养老待遇人数47.7万人,占全部退休人员的99%。我市作为人社部第三代社会保障卡发行试点城市,现已经发行第三代社保卡47万余张。在此期间,还不断加大电子社保卡的推广范围,目前丹东有22.11万人申领电子社保卡。社会保障卡的大力推广普及,以及社会保障卡线上线下服务功能的不断完善,让群众增加了幸福感和满意度。记者姜慕馨
    06/03
  • 丹东企业杭州取经
    丹东新闻网讯记者王洪满智能制造是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为了帮助我市纺织服装企业学习智能制造先进经验,近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与丹东纺织服装协会带领我市7户企业参观了位于浙江杭州的中国纺织服装协会智能智造展示厅。“我国纺织工业未来发展的方向是纺织新材料的应用、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纺织服装智能制造是我国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手段之一,也是我国纺织服装制造长期保持世界领先优势的关键手段。”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丹东的纺织服装行业是以代工为主,如何提高效率、减少成本、实现精准报价一直是企业的难点问题。为了有效帮助企业,积极推广智能制造体系,推进我市纺织服装行业企业转型升级进程,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与丹东纺织服装协会组织了这次参观智能智造展示厅活动。在参观智能智造展示厅活动中,中国纺织服装协会智能智造展厅负责人向我市参观人员介绍了互联网大数据在纺织服装行业的应用、智慧云脑系统、IE工程的运用、智能化和数字化装备等情况。参观完毕后,双方就丹东纺织服装行业企业如何进行智能化改造升级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随着一个个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在丹东不断落地,并在垂直行业为同行甚至跨行业、跨领域赋能,越来越多的丹东企业在政策和市场的帮助引导下,积极拥抱工业互联网,向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为了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今年我市将持续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着力打造纺织服装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充分利用“中国运动户外服装名城”和“中国防护纺织品名城”两张名片,依托华为(丹东)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技术优势,联合省纺织服装协会,聚集华洋纺织、环思科技等一批本地优势企业,共同打造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利用该平台“工贸一体”的特点,牵引产业集聚,强化行业品牌,为纺织服装产业的腾飞再添新动力。
    06/02
  • 拥抱互联网 “智造强市”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生产线上的产品等待装配,一台两米多高的机器人按照操作程序,通过其自带摄像头识别零件,自动抓取,准确地安装在相应位置。这是5月29日,记者在辽宁曙光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装配车间看到的工作场景。“智能设备不仅实现了劳动力替换,降低人力成本,更提高了产品品质。”曙光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关键工序采取机器人自动装配后,一个以前需要6名员工的工序,现在1名就够了,防错和在线检测设备实时监控,效率大大提高。服装生产从裁剪到打包全流程自动化;机器人按照操作程序准确安装汽车零件;养殖企业设备运行、物料供给、产品质量管控等状态远程实时可视;互联网+公用事业(燃气、水)智能计量……近年来,随着一个个工业互联网应用在丹东不断落地,并为同行甚至跨行业、跨领域赋能,越来越多的丹东企业在政策和市场的帮助引导下,积极拥抱工业互联网,向自动化、数字化转型。“一季度,全市规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0%,高于全省3.5个百分点,位列全省第三位;全市园区规上工业总产值72.6亿元,同比增速26%;固定资产投资额完成2.2亿元……”今年以来,我市以“智造强市”为方向积极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取得良好成效。为了推动实施“百企百亿工业技改”专项行动,我市培育了克隆集团等10户企业实施工业互联网项目,其中华通测控等5家企业已完成项目建设,成功实现“上云赋能”。同时,我市还建立健全智能升级项目库,以项目为抓手,积极推动装备制造等“老字号”转型升级、农副产品深加工等“原字号”深度开发、电子信息等“新字号”培育壮大。我市围绕“老原新”谋划了214个各类项目,并组织各县(市)区积极开展论证。此外,我市还与华为签订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及数字丹东建设战略合作协议,目前,华为(丹东)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已经挂牌运行,丹东成为省内继沈阳、大连之后第三个设立华为本地创新中心的城市。记者王洪满
    06/02
  • 坚守初心献睿策 提质增效显担当
    编者按提案是政协履职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谋发展、惠民生、助跨越……2020年以来的每份提案,大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小到百姓衣食住行,桩桩件件都凝结着广大政协委员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以及政协各专门委员会的心血和智慧,传递出市政协建言献策“最强音”。其中一大批优秀提案,通过承办单位认真办理落实,成为科学决策的重要参考和民主监督、改进工作的良策,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本版今日继续予以选登。关于丹东软枣猕猴桃销售和流通渠道建设的建议我市是全国最早进行软枣猕猴桃商业化种植的地区,品种优势明显,目前在全国以及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拥有很高的知名度。今后的产品销售和流通渠道建设是否畅通,成为丹东软枣产业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方向,对此提出如下建议:一、发展全产业链条,注重“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在品质和流通方式上做文章1、在传统软枣猕猴桃产区,早采早摘现象曾重创产业发展。政府部门要出台并严格执行《质量标准》,让品质赢在“最初一公里”。2、发力产业链条,在软枣猕猴桃商品化预处理和采后保鲜贮藏上下功夫。要加强田头初级市场建设,提高果实进入终端消费市场品质,延长保鲜周期,推广商品冷链物流,让现代科技和服务理念完成“最后一公里”。二、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不断加强产业产品宣传1、充分发挥政府渠道沟通优势,从市、省、国家级电视媒体渠道争取丹东软枣猕猴桃更多的曝光率。2、鼓励企业参加国内外大型农业和果蔬展览会,提升企业和产品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对参加展会的企业给予一定财政补贴。3、利用丹东已经形成的旅游优势资源,针对来丹游客组织游园、采摘等体验活动,提高消费者对丹东软枣猕猴桃的认知度和信任度。4、充分利用网红效应,政府可牵线“丹东网红”为家乡软枣猕猴桃产品代言,通过制作高品质微视频等形式,增加自媒体的转发量和浏览量,宣传丹东特色农产品。5、利用政府资源优势,积极联络具有消费优势地区政府渠道、水果商超、批发渠道、电商渠道,做到产地直采直供、农社对接、生鲜电商等新业态。三、改善流通领域瓶颈降低快递流通领域费用是良性发展丹东软枣猕猴桃以及小浆果产业的当务之急。应借鉴长三角、陕西等地区经验,以政府为主体向快递企业议价合作,在快递企业合理的利润范围内降低快递费。市政协委员陈维海提案办理答复:一、全力打造“丹东软枣猕猴桃”品牌一是强化品牌建设。借鉴“东港草莓”品牌打造的成功经验,积极引导软枣猕猴桃果农和合作社开展绿色认证,注册品牌。二是充分利用节庆、展会活动,提升品牌知名度。三是利用国家、省、市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报道,提升丹东软枣猕猴桃知名度和美誉度。四是加大旅行社及导游对丹东软枣猕猴桃的宣传力度。五是由市政府出面积极争取丹东籍网红艺人为家乡丹东软枣猕猴桃等农特产品代言,提升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拓宽丹东软枣猕猴桃销售渠道一是加强与阿里巴巴、京东等大型电商平台合作,扩大线上销售渠道,实施产品线上、线下同步销售,为产业规模化后的销售打通渠道。二是加强与淘宝、抖音、快手、微信等电商直播平台合作,开展网红、名人直播带货活动,拓宽产品销售渠道,提升丹东软枣猕猴桃知名度。三是打造具有丹东地域特色的电子商务平台。目前全市已建成各类电商平台40余个。四是适时举办“丹东软枣猕猴桃节”,邀请国内外采购商云集丹东,集中采购,扩大销售量。五是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大型展览会,开拓国内外市场,扩大销售渠道,对参加展会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六是市政府搭台,组织开展丹东软枣猕猴桃产品推介会、研讨会,利用政府资源优势,积极联络具有消费优势的地区政府进行对接,组织当地水果商、批发商到丹东直采直销。三、完善流通基础设施一是加强“田间地头”商品化处理设施建设。二是发展冷链物流。三是完善县、乡、村三级快递物流体系,解决农产品销售“最后一公里”问题,降低快递物流成本。目前,全市拥有电商快递物流企业36家,网点300多个。四、强化政策扶持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政策支持,对软枣猕猴桃品牌打造、电商平台销售、会展、冷链物流、电商快递物流等给予财政资金支持。市商务局关于加快我市民宿旅游业发展的建议近年来,我市民宿发展较好,但大多农家乐(民宿)仍停留在家庭旅馆层次,缺乏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文化为灵魂的民宿旅游。我们建议:一、提高思想站位,凝聚推动民宿旅游发展合力重视民宿产业发展,将其与全域旅游统筹协调推进。在发展精品民宿中,注重引进增量与盘活存量相结合、单个项目引进与集群发展相结合、引进投资项目与引进品牌管理相结合、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实体项目推进与品牌设计推广相结合,以此提升发展质量。二、坚持高标准规划,引领民宿旅游高质量发展丹东是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建议根据我市自然景观、人文环境、村庄条件等,结合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规划我市民宿发展路线图,明确重点发展区域,“点”“线”“片”相结合,并严格执行规划,重点打造“满乡民宿”“朝鲜族民宿”等品牌产品,成为助推丹东全域旅游发展的金质名片。三、加大扶持力度,借助政策助推民宿旅游快速发展应及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加强对全市民宿旅游发展的指导、激励和督导,安排精品民宿发展专项资金,出台民宿管理办法等相关政策,并督促相关乡镇、街道抓好落地落实。四、融合本地旅游资源,全力打造丹东特色民宿品牌把精品民宿规划与丹东旅游资源有机融合,在众多知名景区周边或景区内,采取选址新建或利用现有民宅进行改造两种方式打造精品民宿群。可依托鸭绿江黄金旅游带自然风光,沈丹高速沿线知名景区和特色农业,北部山区绿色的生态资源和知名景区,以及我市海岛资源、温泉资源,打造丹东民宿旅游精品。五、创新营销模式,拓展有特色的民宿旅游市场空间强化精品民宿品牌意识,引进外地民宿旅游商会来丹投资、合作,共同打造具有满族等少数民族特色的丹东民宿品牌。积极寻求有经验的外地民宿设计团队,对我市民宿资源进行包装、设计,并运用新媒体、讲述民宿故事、展示入住体验等方式,传播精品民宿中所蕴含的文化精髓和时代价值,进一步推动丹东市全域旅游蓬勃发展。市政协委员陈志华提案办理答复:一、关于“提高思想站位,凝聚推动民宿旅游发展合力”的建议。自2017年以来,我市高度重视民宿产业发展,加大旅游与文化融合,推进中朝文化展览馆扩建等文化旅游项目,加快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步伐,对大梨树村民俗馆建设等7个民族特色项目进行重点帮扶。推进韩国城特色街、安东老街、万达金街等商业街区建设,打造“旅游后备箱工程”。二、关于“坚持高标准规划,引领民宿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建议。近年来,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我市民宿数量和规模急剧扩张。为了促进其高品质发展,我市出台了专项规划、实施方案等,明确职责任务、备案管理、安装日租房管理信息系统。加强景区和农家乐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加强民宿从业者培训,引导我市民宿经济走上规范化经营、高品质发展的轨道。三、关于“加大扶持力度,借助政策助推民宿旅游快速发展”的建议。为了促进民宿旅游快速发展,我市积极借策引策,从营商环境优化、配套设施完善等方面发力,支持民宿产业提质升级。一是优化营商环境。二是注重环境建设。三是用好国家、省级奖补政策。四是深入推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精品民宿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四、关于“融合本地资源,创新营销模式”的建议。已将民宿发展工作纳入绩效考核指标重点实施。一是将制定《民宿提质升级方案》,指导民宿品质提升;二是完成不少于30家精品民宿的省级申报入库工作,加大省级民宿品牌培育;三是通过乡村振兴战略增加财政资金投入,提升全市乡村旅游整体环境;四是申报创建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等乡村旅游品牌。五是注重品牌宣传营销,借助桃花节、枫叶节、海鲜节、葡萄节等节庆活动,带动民宿的宣传推广,扩大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加快我市民宿产业发展。市文旅广电局记者宋琳
    06/01
  • 宽甸集中开工掀起建设热潮
    丹东新闻网讯记者曲丹凤项目建设是加快发展的动力所在,更是撬动经济升级的强力杠杆。5月31日,宽甸在应急物资储备库项目建设现场举办了第二批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施工现场多台翻斗车、卡车来回穿梭,六台吊车正在吊装钢筋,几十名工人顶着烈日,戴着安全帽施工……2021年以来,宽甸把项目建设作为促发展的第一抓手,不断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各项重点项目建设呈现喜人态势。北京中高集团相遇北欧啤酒艺术小镇项目、宽甸丰碑线改造项目、北京优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食品深加工项目、丹东万江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万江首府房地产开发项目……如今的宽甸,项目建设的热潮是一浪高过一浪,一大批产业发展、城市建设、民生工程等重点项目在宽甸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宽甸高质量发展汇聚了蓬勃力量。北京中高集团相遇北欧啤酒艺术小镇项目是宽甸2021年所有开复工项目中投资金额最多的,投资11亿元,占地185.25亩,分三期建设。目前一期项目基础已完成,二期和三期的土地调规手续也已完成,共完成投资2000万元。项目建成后,预计年纳税2000万元,带动就业500人。据了解,2021年以来,宽甸已完成5000万元以上开复工项目29个,总投资52.42亿元,开工率达到了71%。全年计划实施5000万元以上重点开复工项目41个,总投资70.89亿元。其中,新建项目17个,续建项目24个。为了扎实推进项目建设,宽甸满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项目就是生命线的理念,严格贯彻落实省、市“三落实”专项行动要求,以全市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为契机,采取项目专班跟进、县级领导包扶、项目代办和项目管家跟踪服务等措施,全方位做好项目要素保障,解决制约项目开工的瓶颈问题,确保到10月末,全县41个重点项目全部开工,助推宽甸经济发展。
    06/01
  • 搭建资源共享平台 树“东港大米”品牌
    丹东新闻网讯记者张瑞日前,记者从丹东垦区米业联盟第二次会议上获悉,联盟成立三年来,采取“抱团取暖”发展思路,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在水稻新品引进培育种植、种植技术指导、土壤改良、辖区职工居民致富增收等方面取得了新突破。按照中央、省市委相关文件意见,丹东垦区米业联盟于2018年9月成立,整合五四农场、兴隆农场、黄土坎农场、海洋红农场、示范繁殖农场5家农场的资源优势,实现共享、共赢。其中,五四农场投入资金2300万元,示范繁殖农场投入资金3000万元,实施“中国好粮油”项目,升级改造厂区设备,实现联盟产业发展规模化;积极引进培育越光水稻新品种,打造联盟品牌化;全力开拓国内外营销市场,特别是五四农场与恒大粮油合作,2021年,带动兴隆农场、黄土坎农场发放“越光”水稻订单共13500亩,生产订单大米3000吨,让联盟发展成果惠及各农场职工居民,为“东港大米”品牌打造、农垦改革发展、乡村振兴作出积极贡献。下一步,联盟将进一步提升联盟产品创新能力,强化人才引进机制,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共享,扩大联盟国内外交流合作,在东港稻米产业发展中积极发挥带头作用,进一步打响“东港大米”品牌。陈鸿军孔丽娜记者张瑞
    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