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放丹东
- 两个农产品仓储批发项目将在年底建成丹东新闻网讯记者李军翰日前,在位于振安区鸭绿街道鸭绿江村的蔬菜批发市场移地项目现场,记者看到,项目建设已接近尾声。另外,凤城冷链智慧物流园项目也将在今年年底前建成。蔬菜批发市场移地项目市场地下工程已经完成,标准化交易大厅正在加紧施工,现已完成主体结构50%的工程量。该项目总投资2.6亿元,占地面积78亩,建设面积52000多平方米。拟建设6座标准化交易大厅,涵盖蔬菜、水果、海鲜、鲜肉、干调、土特产等交易品类。项目建成后,将形成果蔬水产批发零售、冷链物流、美食街、海鲜街、旅游纪念品等服务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综合批发市场,预计年创利税500万元。凤城冷链智慧物流园项目已进入工程收尾及招商阶段。该项目总投资2亿元,占地面积78亩,一期建设冷库和气调库18944平方米,加工车间4000余平方米,电商直播展示楼2865平方米。项目达产后,预计年营业收入1.5亿元,年创利税4500万元,新增就业500人,带动创业农户2000户。10/29
- 艺术融入乡村 实现富民增收10月25日,由振安区太平湾街道精心打造的直播间正式启动运行。首期直播间将邀请鲁迅美术学院的五位教授围绕“乡建改造与旅游发展”主题,分四个模块在抖音、快手APP及微信中的“在艺直播”小程序与直播间粉丝对话。当天下午,以太平湾街道老工业厂房做为展览馆的“另一种景观”当代艺术展迎来了众多参观者。鲁迅美术学院学生就地取材,把太平湾地区的历史文化与当代艺术结合,设计制作艺术作品,为太平湾地域文化和旅游项目注入了新活力。鲁迅美术学院师生还为太平湾公共区域整体景观进行重新设计,对主体街区楼体、绿化、景观、丹东至太平湾方向街口标志性建筑指示区域方案设计等等,均予以设计,使太平湾整体旅游水平跃上新台阶。接近一周的太平湾五组墙壁彩绘也进入尾声,鲁美师生以艺术的形式介入乡村改造,提升了乡村艺术文化,吸引了外来游客观光,带动了本土文化产业发展。如何提升旅游吸引力、增添旅游新看点,是振安区太平湾街道党工委持续思索的话题。从去年开始,街道党工委与鲁美当代艺术系联合组建“太平湾鲁美实践基地”,定期引进艺术人才参与辖区街道的整体规划和旅游增项,用现代的眼光和创新的思维推动旅游发展,实现富民增收。记者宋永昆摄影报道10/28
- 辽宁省首届电商直播节落幕我市总销售额900余万元丹东新闻网讯记者姜慕馨10月27日,从市商务局了解到,以“主播看辽宁,直播暖消费”为主题的辽宁省首届电商直播节日前落下帷幕。在本届电商直播节中,市商务局积极组织指导全市6家电商直播基地、10家MCN机构、16家电商直播企业带货直播,25家企业生产的食品、调味品、酒水、纺织服饰、轻工产品等100多个产品参加带货直播。7天里,我市累计直播247场,直播总时长638小时,总销售额900余万元。在本届省电商直播节中,金娱乐(辽宁)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建设的“丹东5G电商直播基地”被评为辽宁省电商直播示范基地。10/28
- 跨境电商宣讲会举行丹东新闻网讯记者宋琳10月26日,市贸促会、省对外贸易企业协会丹东市分会和阿里巴巴ICBU东北分公司联合举办跨境电商宣讲会。来自全市100多家企业的近200人参会。面对疫情冲击,中国跨境电商逆势增长。本次宣讲会特别邀请了多位专家学者、金牌讲师和资深从业人员,以跨境电商为切入点,从提升企业品牌打造、企业建设规划、法律风险普及、传统外贸数字化转型等方面,对企业进行实务培训,与企业共商未来。10/27
- 搭建学习平台 培训“项目管家”丹东新闻网讯记者刘作庆10月22日、23日,市营商局举办了“项目管家”培训班,来自全市各县(市)区、乡镇(街道)和区属各单位共120名相关工作人员参加了培训活动。推行落实“项目管家”制度,是我市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更好地为企业提供精准服务,全面提升利企便民水平的重要举措。截至目前,全市700多家重点项目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均配备了“项目管家”。在此次举办的培训活动中,市营商局邀请市委党校、市税务部门、市自然资源局不动产登记中心、市水务集团、国网丹东供电公司及中燃燃气丹东分公司等单位的教授、业务专家,分别对《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进行了政策解读,就新办纳税人办税、企业和个人在办理不动产登记时各环节可能遇到的问题、用水服务、用电服务及用气服务等方面进行了讲解。“通过专家的讲解,我对企业用水、用电、用气等方面的业务有了更多的了解,今后也能更好地为企业提供服务。”合作区公共行政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宋桂贤受访时表示。“作为企业与相关职能部门之间沟通的桥梁,‘项目管家’要对有关政策做好充分的储备,这样才能把服务工作做到位,培训活动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平台。”宽甸满族自治县营商局副局长王丽红说。10/27
- 联手唱响乡村脱贫“三部曲”深秋时节,宽甸满族自治县太平哨镇刊川沟村,红瓦白墙的农家小院、四通八达的连户道路、成片的苗圃……自2017年11月起,刊川沟村通过壮大集体经济带动村民致富,村容村貌每年都会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离不开中国水电六局、市林业和草原发展服务中心和宽甸满族自治县财政事务服务中心的用心帮扶。喂猪、喂鸡、喂鸭……前不久的一天,天刚亮,刊川沟村的贫困户、今年63岁的高庆恩就开始忙活了。“不久前,我家的母猪下了9只猪崽,把我高兴坏了。”高庆恩说。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去年卖猪净赚3万多元,儿子打工挣了两万多元,一年收入5万多元。“要是没有党的好政策,没有大家的帮助,不可能赚这么多钱。我还要继续扩大规模,争取早日奔小康。”“目前,我们村9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254人全部脱贫,村里每年集体收入达到10多万元。”刊川沟村党支部书记李立峰说,这几年,村里的残墙破房、脏乱泥泞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村文化广场、活动室、卫生室、太阳能路灯等。“我们村能有今天的局面,多亏了帮扶单位。”“既顾当前,又顾长远。”市林业和草原发展服务中心下派到刊川沟村任第一书记的黄业伟告诉记者,作为刊川沟村帮扶单位,市林业和草原发展服务中心从“当前、长远”两处着手,全力以赴帮助村子脱贫。驻村工作队充分利用专业优势,根据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调拨红枫、红豆杉、连翘、银杏等绿化苗木对村部和文化广场进行绿化美化。投入价值6万多元的两年生红松幼苗20万株,在刊川沟村建立8亩扶贫苗圃,发展红松果材兼用林产业。经过两年培育,苗木目前已经达到上山造林标准。按照成活率80%的标准计算,预计能培育出约16万株上山造林苗木。仅这一个项目,预计能够给刊川沟村带来30万元左右的经济效益。水电六局作为刊川沟村的另一家帮扶单位,驻村工作队近年来以产业扶贫为工作主线,依托刊川沟村的自然条件,先后投入扶贫资金53万元,修建刊川沟村鱼塘项目,利用开挖鱼塘的土石方铺设了小刊川沟约2.46公里土路路基,铺设沥青混凝土路面。砌防洪护堤500延长米,挖鱼塘两座,安装防护围栏750延长米。宽甸满族自治县财政事务服务中心驻村工作队自2019年7月驻刊川沟村定点扶贫以来,也下了很大力气。先后筹措资金100万元改善村内基础设施。新建面积1000平方米文化广场、架设太阳能路灯130盏、铺设3米宽水泥路两条……今年5月,市林业和草原发展服务中心投入两万元,为刊川沟村的鱼塘建设一座40平方米高标准看护房,现在刊川沟村已将鱼塘整体出租,年租金两万元。水电六局和市林业和草原发展服务中心还为刊川沟村共同投资种植大叶芹,目前已经出苗,预计明年将产生经济效益,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为了帮扶刊川沟村脱贫,我们这几家帮扶单位的驻村工作队成员经常在一起研究扶贫项目,因为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让刊川沟村脱贫致富。”黄业伟说。同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刊川沟村的脱贫攻坚工作打破了部门行业之分,产生了良好的叠加效应,为刊川沟村全面奔小康打下了坚实基础。记者王洪满10/26
- 丹东:5G“云税通”税收远程服务体系上线运行丹东市税务局运用5G、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科技,成功自主研发的全国首个5G“云税通”税收远程服务体系正式上线运行,实现绝大部分的涉税事项远程居家办理,开通“7×24小时”的智能办税服务网络“非接触式”办税的新模式,不断提升纳税人、缴费人的获得感。纳税人可以通过智能手机或者电脑下载云税通应用程序,一键连接集约服务中心远程坐席,进行最新政策咨询及涉税业务办理,通过该体系,96%的涉税事项可实现远程办理。纳税人只需视频沟通、上传资料,等待结果回传打印即可办完业务,资料由远程坐席读取存档、内部流转,实现了服务方式由“面对面”为主向“线上远程”为主的转变。集约中心组建远程专家团队,实现个性复杂问题清单实时上传,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形成最新解决方案。同时,云税通还具备“远程指挥”功能,以可视化平台为依托,将各类数据高效融合,做到对全地区收入、税收征管、纳税服务情况的全面掌控,对突发事件进行即时处理。通过信息大数据共享,能够直接与社保局和房产中心进行消息整合。截至目前,云税通开放注册权限786个,日均办理业务45笔,平均业务办理时长5分钟,审批类事项平均提速60%。疫情期间,“云税通”成功帮助远在他省疫区的纳税人远程缴纳契税,大大提升了税务机关的社会满意度和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10/23
- 电商助力 农产品销路不愁深秋季节,满是泥土香气的土地上,一堆堆粉红饱满的蜜薯格外引人注目。10月19日,记者来到振安区汤山城镇石安村3组时,村民们正三五成群蹲在地里收蜜薯。“这是俺村种的新品种蜜薯。俺们只管好好种,村里的企业通过电商平台帮我们联系好了买家,这些都已经预订出去了。”73岁的村民赵书金一边蹲在一大堆蜜薯前精心挑选、装箱、称重,一边和记者分享丰收的喜悦。赵书金今年种了10多亩蜜薯,都丰收了。“春天种,秋天收,今年怎么也能卖个三万两万元的,不愁卖。”赵书金说,几年前他一直在为红薯的品质和销路发愁,那时种的红薯,口感不好,没有销路,每天三四点,他和老伴骑着三轮车到城里去卖,辛苦一天也卖不出去多少,最后只能低价卖给来收购的商贩。汤山城镇红薯在上市季出现销售难的问题,引起区、镇两级政府的重视,他们联合企业一起帮助当地农民解决实际问题。“刚开春,我便和当地农户签订了订单合同,高于市场价收购农户种植的全部红薯,农户们只管种好,不用为销路和卖价发愁。”丹东丹蓝农业集团负责人马宏观说,山城蜜薯是丹蓝农业集团和成都两山农业工程技术研究院合作研发出的新品种,相比老品种,品相好,口感好,营养价值更高。“山城蜜薯口感特别好,加上电商平台帮忙销售,我们再也不愁销路了。”赵书金高兴地说,家里的生活也因蜜薯发生了改变。除了种蜜薯的收入外,他还到山上采些山货,收入差不多是前年的3倍。“俺们要加把劲儿,把自己的日子过好,共同走向小康生活。”赵书金说。如今,汤山城镇成立了山城蜜薯合作社,一起种植蜜薯的农户有40多户,大家切实感受到电商助农带来的高效益。更让农民们高兴的是,通过秀美汤山城助农直播等电商运营模式,山城蜜薯已经销往全国各地。分散的经营方式和传统的农业生产,通过新技术新品种及电商营销方式,形成一种产销合作链条,让农民直接享受到电商助农带来的红利,激发农民直接参与到品牌发展中。采访了解到,近些年,汤山城镇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软枣猕猴桃、蓝莓、山城蜜薯、佛手山药等特色农产品深受消费者欢迎。今后,汤山城镇将通过电商直播等各种途径,尽快让当地农产品品牌“立”起来,依靠电商实施精准扶贫,让农民真正受益。记者邢漫10/22
- 丹东亮相中俄大豆贸易研讨会丹东新闻网讯记者姜慕馨10月17日,为进一步深化中俄大豆等农产品合作,推动中俄贸易发展,共探拓宽两国大豆合作的路径,中国食土商会、商务部、农业农村部、俄罗斯联邦工商会、俄罗斯油脂联盟在哈尔滨联合举办“第二届中俄大豆贸易投资对接会暨中俄农业金融研讨会”,中俄两国130余家企业参会。市商务局亮相此次研讨会。座谈会上,中俄双方企业围绕大豆贸易、种植、加工、物流等全产业链合作深入交流。市商务局抓住机遇,主动对接中俄企业,介绍丹东是辽宁惟一一个边境城市,丹东港直通俄运东地区,宣传我市互市贸易进口商品落地加工试点相关政策。会后,几十家企业联系市商务局,希望建立合作。将来,各方企业会来我市进一步考察交流。据了解,今年以来,疫情对外贸发展造成严重冲击,困难和挑战前所未有,国际物流、资金、服务和人员往来受限,国际贸易明显放缓。面对这一复杂局面,市商务局坚决贯彻国家、省、市决策部署,把稳外贸作为重中之重,密切跟踪研判外贸形势,主动出击,积极寻找外贸新的增长点。市商务局将立足本职工作、强化使命担当,为进一步做好丹东市对外开放工作贡献力量。10/22
- “丹东十大特产•品牌”大型网络票选火热进行中!为集中宣传展示丹东本土品牌,扩大丹东品牌影响力,丹东报业开展“丹东十大特产•品牌”大型网络票选活动,免费对本土品牌进行集中网络推广。此前,“鸭绿江晚报”、“今日丹东”等媒体,面向全市发出征集,丹东地区农特、食品、工商业产品等企业品牌积极报名。最后,共有56家企业(品牌)参与评选。投票链接请点这里10/21